时间:2023-07-30 10:10:41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育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引导
下面浅谈本人在语文教育中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有人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 、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应该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更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 、以身作则。?在课外时间,要注意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除此之外,还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 、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4、惩罚教育
我提倡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教育,并不是说一味的惩罚。如果这样,会使一个幼小的生命遭到扼杀。如一个学生问一个教师难一点的问题,这个教师说:“你连简单的就搞不到,还问这么难的题呀?”学生问一个简单的题,则教师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到,真笨!”学生还会问教师什么?只能自暴自弁。当然惩罚的方法很多,但要有个度,杀一个学生的成否则,会扼长。惩罚并不是体罚,不能进行打骂,这样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 、指导学生经常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正如“好记性不如赖笔头的说法”。
2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比如介绍各种植物的文章,有条件的话最好位学生提供实物,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的各种习性,功能及其他。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寓教于活动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去爬山,到工地上和最普通的人接触,体验他们艰辛生活。湖北卫视曾组织几个逃学的孩子到拉煤家,和拉煤工人一起吃住,体会他们的艰辛,最后成功地挽救了他们。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是可以从小的方面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读好书。
四、注重赏识教育
孔子说:使年少的归顺我,使年长支持我,使年同的信任我,如果国家富有了,使其慧,就是让他再接受教育。短短几句,道出了“赏识交往”的根髓所在。“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到了这一点,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和压抑萦绕缠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我们人人怀有一颗赏识他人的心,于不起眼间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我们的社会必将是和谐而美好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总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想指望别人的垂睐也是不大可能的,殊知,人人有自尊,人人渴求被尊重,渴求被理解接纳,哪怕他是一个乞丐,这是人之初的本性,也是心理学的定律。学生是孩子,他们在成长,在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难免会犯很多错误,如果一味的指责,只能使这个孩子失去信心,从而自暴自弃。如果应用赏识教育他就会看到一粒阳光,一丝希望。――赏识教育在成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数千年来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但是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药,这就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应用。相信只要广大教师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各种问题,语文教学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
【参考文献】
[1]胡演生.小学教育课程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一、选择和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因素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方法的选择受教育观、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教师教育观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育观是对高职语文教育本质、目标与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看法。高职语文教育观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是学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态,教授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教育的活动。这决定了该课程既是一门通识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也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来源于这种教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制约
结合高职语文教育实际,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可加以改造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反过来再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高职语文教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师总结教育规律,经过调查分析、反复验证,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为己所用,有所创新。
二、高职语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应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教育整体性原则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各学科教育方法均应遵循教育整体性原则,为现代高职教育目的服务。
(二)学科特殊性原则
高职语文学科目的,决定了其学科特殊性。在选择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时,应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和教化育人的双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因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学生语文基础、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适当调整,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紧贴就业需求。
三、高职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是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统一,首先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受个人兴趣、成长环境和任课教师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极大的调动作用。
1.在高职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是人们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综合大学,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好语文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以案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模拟与高职专业相关的职场工作情境和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象牙塔外的社会现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有“师爱”,学生才“爱师”,才能欣然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和任务。师生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理论基础,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
1.“涵泳历练,久当自得”的传统教学方法。热闹多彩的高职生活,往往使学生难以静心读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继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阅读,让学生在大量广泛阅读积累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质的提升。
2.常规的语言传递信息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传递语言信息,使学生较为直接地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是为实现高职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而运用的途径、方式与手段的总和,是高职语文教育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率的高低。
一、选择和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因素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方法的选择受教育观、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教师教育观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育观是对高职语文教育本质、目标与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看法。高职语文教育观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是学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态,教授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教育的活动。这决定了该课程既是一门通识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也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来源于这种教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制约
结合高职语文教育实际,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可加以改造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反过来再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师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高职语文教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师总结教育规律,经过调查分析、反复验证,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为己所用,有所创新。
二、高职语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应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教育整体性原则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各学科教育方法均应遵循教育整体性原则,为现代高职教育目的服务。
(二)学科特殊性原则
高职语文学科目的,决定了其学科特殊性。在选择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时,应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和教化育人的双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因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学生语文基础、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适当调整,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紧贴就业需求。
三、高职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是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统一,首先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受个人兴趣、成长环境和任课教师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极大的调动作用。
1.在高职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是人们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综合大学,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好语文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以案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模拟与高职专业相关的职场工作情境和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象牙塔外的社会现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有“师爱”,学生才“爱师”,才能欣然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和任务。师生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理论基础,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
1.“涵泳历练,久当自得”的传统教学方法。热闹多彩的高职生活,往往使学生难以静心读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继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阅读,让学生在大量广泛阅读积累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质的提升。
2.常规的语言传递信息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传递语言信息,使学生较为直接地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3.直接感知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图画、语言和影视作品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感知和领悟情景带来的身心愉悦。
【关键词】语文教育 研究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8-02
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育理论不断的更新,向着方法论的方向演变,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推进过程,就是语文教育理论向方法论转化的过程。本文首先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具体任务,并提出研究方法论的意义所在。
一、语文教育方法论概述
顾名思义,方法论就是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感知并改造世界的根本所在。教育方法论是在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解决在教育中如何具体实施的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对语文教育理论实践运用问题的研究,探讨如何将语文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方法。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应该知道如何进行具体的培养。总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对教育理论的总结,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方法观点等。
二、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任务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目的在于提升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为语文教育提供充足的研究依据。具体来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1.历史研究
从语文教育理论演变过程,分析语文教育研究中方法和对象之间关系。沿着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的过程,对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几个阶段中的特点、矛盾进行分析,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形成的原因、发展意义等进行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侧重于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通过历史过程揭示方法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将研究方法论放在科学发展的观点下,找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可以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并对语文教育中的教材、代表性文献、专著等进行研究,深入的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过程。
2.结构研究
通过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构建体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探讨语文教育方法论构建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入手,对方法论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各学科之间、和各个教育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横向上,一般是对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研究语文教育理论在这些学科中的运用,并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中人文性特点。也可以说横向研究是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本体构成的分析。从纵向上,主要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人文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科群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这些研究理论能够为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充足的动力,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方法论走向成熟具有特殊的作用。
3.理论核心研究
在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过程中,可以对其核心、结构、特点、理论基础等进行逐一研究,并形成一种研究体系。包括文艺学方法论重点在于批评、鉴赏;而语言学方法论主要是语用学基础等。以这些理论为研究的基础,对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的相关研究方法、发展动力、方法和对象之间矛盾等进行研究,揭示语文教育研究的必然性,为语文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与依据。
历史研究、结构研究以及理论核心研究三个部分的内容,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其中,历史研究为方法论提供事实依据,通过对发展历史的思考,促进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化问题以及结构关系;理论核心研究集合了前两个部分的基础,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尽管这三项任务不是并列的,但其相对集中,相互渗透,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三、研究语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课题,在教育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研究的方向不够集中,很多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其中,董菊初老师对论方法和方法论进行区分,并在其著作中申明了其研究属于论方法范畴。随后,陈菊先等学者,相继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通过方法论研究,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并探讨出有效的实践方法,帮助语文教育学突破发展瓶颈,消化研究对象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保证研究方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对象需求。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文教育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十足的进不,也尽力了多个发展时期,加强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能够分清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结构,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加以研究,逐渐形成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1.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了解不够全面
农村由于信息资源落后,发展也较为落后。教育也同样如此,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来讲,其普及面与实施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展开教学。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很难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教学改革滞后。此外,由于农村发展得比较缓慢与落后,教育的资源也跟不上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的信息更新也跟不上要求,甚至可能出现教材上出现的新知识是符合时展的知识,但是农村的学生与教师却是从未接触过的。这致使我国农村素质教学改革的步伐很难前进,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学生存在的认知差异大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与城市孩子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夏令营、冬令营时,农村的孩子还在帮助家里做农活;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运用QQ、微博、微信等各种通讯软件时,农村的孩子可能大部分连电脑都没有用过。这样的现实差距造成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小,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2)缺少家庭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大多都去了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务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成为“寄人篱下”的留守儿童。在原本生活圈子小、知识信息与社会层面不多的环境下,还缺少了父母教育。这就使得农村孩子的生活更加单调,教育资源更加匮乏。(3)阅历少。由于家庭环境、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生的知识层面较小,视野不够宽阔,阅历少,与城里的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基本的生活常识与社会知识不够了解,不能够为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3.师资力量不充足
虽然我国一直都在提倡支持西部农村教育,每一年都有大批的人才涌入农村,支持农村教育,这使得我国的农村教育中的师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依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的师资问题。再加之很多支教教师进行支教的时间都比较短,支教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专业水平不足,等他们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他们的支教时间也差不多够了,这使得农村教学师资人才的流动量很大,不利于农村教育的稳步发展。且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开始往城市里发展,以求高职位、高薪水,这就更加速了农村语文教育的师资匮乏。
4.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即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语文素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符合当前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除了面临上述几个问题之外,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没有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知识往往局限于书本,拓展性不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些学生就算语文成绩很好,但是语文整体素养却不高,不能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二、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够完善的,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因此,采取一些相关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由以上的问题分析可知,现在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与学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农村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农村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是新课改提出,教学改革要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转换成为学生,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解决的方式和解决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不断地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可以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授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重视课外拓展,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相对于死板的理论知识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对这一门语言的感知力与感受力,即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语感的重要性使得培养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励学生多阅读欣赏课外书,增加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积累语言知识,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加强教学评价,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关键字】初中语文;创新教育;问题;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对象不全面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往往围绕升学率的提高设置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班级内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本应该多给予教学指导和关注的成绩较差的同学,导致班级内成绩的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单一性试卷成绩评价体系,实则为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培育出学生也往往是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
2、忽视了学生的主置。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上的依赖性,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更谈不上去创造性的思维。
3、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
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通过长期且系统的大量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于此同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这一整体教学目标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一味的要求学生埋头苦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育创新方法
(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与语言能力有关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意识,当然这一切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应知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实践中所培养起来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和审美理解能力。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途径如下:
1以培养语感为教学切入点
语感的培养是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的语感培养方法如下:
1)教师在范文朗读中融合感情、表动、肢体动作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体味中进行模仿,并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文章包涵的感情、事件发生场景、人物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亲身感知中获得认知能力生的升华,从而感知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体味含蓄之意, 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
(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 构建语文学习的平台体系。
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 应该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 宣传先进典型, 鼓励向上求新。
2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创新意识。可以在课堂上做到“ 三个提倡” ( 即上讲台、七嘴八舌、标新立异) 和“ 三个不准”(满堂灌、照本宣科和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 , 努力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其着眼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重视个性发展。有人说得好: 好奇心可以害死一只猫, 但可能造就一个科学家。教师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为他们提供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
2、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审视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要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远大理想。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抽取其中的人文教育可利用资源,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处事的基本道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
3、优化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开展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在思想上摆脱对家长、教师和同学的依赖。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多个方面。下面仅就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探讨: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发散思维,即是根据已有知识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的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它不拘泥与常规思维方法和既有的问题解决方式,而是善于求“异”、善于求“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思考文中问题的独特解决方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设置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兴趣的作文题目,如《“0”的联想》、《“?”的联想》等等。
(2)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去多角度的审视问题,让学生多从对立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质疑,如“教师的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吗?”、“将故事的人物角色互换会发生什么?”、“多读书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知识的束缚,去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J].教育科学.2001(02)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新课改的进程逐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授。
首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能够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自主阅读、探索,学习的主体才真正转化为了学生。
其次,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散思维,学不会创新。教学方法的种种新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很多生活实践、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真正实现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快乐学习的过程,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落脚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从生活实践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而得来的事例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能够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来源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实践经历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将不会产生排斥与抗拒,反而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会反馈在他们个人的行为中,他们也会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因此培养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了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预习与自学任务,甚至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与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总结重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在准备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会利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教学模式也要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步改变为课堂内容精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4.重视延伸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与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以保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如邀请作家开办文学沙龙,组织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纸质刊物;组织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展览等相关活动,展现学生风采;创办兴趣社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课余校园生活。这些课内外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必然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