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35
序论:在您撰写各大银行的优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内部控制;不良贷款;政府监管;降薪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日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金融行业中各大银行面临着转型的艰巨任务,并且要不断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的变化。但是由于各大商业银行面临转型还没做好充分准备,内部控制系统也没有相应地适时调整和改善,从而导致业绩下滑、利润减少、经济效益大幅度的下滑。因此,各大银行普遍实行降薪计划,上到银行高管下到银行基层员工。
一、我国银行降薪的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技术、人员素质这几个方面因素来分析我国银行降薪因素。
(一)经济因素。最近几年,由于政策支持,各大银行放宽贷款条件,导致市场货币量过剩、企业盲目扩张,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资金链条断裂,导致老板“跑路潮”和“倒闭潮”,从而加剧了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银行的不良贷款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不良贷款会使银行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普遍降薪。据资料统计,我国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另外,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据统计也在下降。但是各大银行的不良资产仍然是一大威胁。因此,解决现有的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这将是我国各大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政治因素。政府对银行的监管以及颁发的“限薪令”,在政策上限制银行高管的薪酬,从而导致大部分银行高管薪酬下降。“限薪令”即指社会保障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颁布了《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这是政府首次对央企的高管实施“限薪令”。从2002年起,已经开始实行国企高管年薪制的规定,要求高管的薪酬不得多于职工薪酬的12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12倍早已经被超过。尤其金融、烟草等国企高管的薪资水平大大超过这一红线。据统计,金融业相当多的高管薪资是职工薪资的数十或数百倍。
(三)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如果传统银行业不能实现很好地转型,就不利于其发展,从而影响员工的薪酬,可能会降薪。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技术,具有优势像透明度高、参与度高、协作性好、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等,其表现形式有P2P融资平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其优势将冲击传统银行业,尽管各大银行都开通了网上银行,但起步晚、发展慢,优势不如第三方支付,从而导致银行的总体效益下降。另外,互联网的发展要求银行能够很好转型,如人工化服务减少、提高智能化的服务等。
(四)人员因素。员工的素质对银行业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员工的薪酬也与个人的素质相关,员工个人素质高就意味着可以担任重要岗位,能够迎接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并且业绩考核成绩都很高,这也与个人薪酬相挂钩,从而员工素质高,其薪酬也相对来说很高。如果个人素质不高,就不能胜任重要岗位,当银行业面临转型时,低素质的员工可能被淘汰或降薪。因此,员工素质与个人薪酬直接相关。
二、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降薪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分析。不良贷款将会导致银行业绩下滑,给银行的声誉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对降薪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出现不良贷款也可能因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如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强,未完全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考虑到银行业经营活动的特殊性,所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是必需的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进展,但总体来说银行业的风险意识还是有些淡薄,风险控制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有些银行发放太多不良贷款,从而累计产生巨大的不良贷款。因此,银行还需要对自身的内部风险进行控制和完善,从而保证银行业的有序发展及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避免出现类似降薪的现象。
(二)政治因素分析。政府监管银行高管薪酬可能因为银行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如银行在内部控制实施中的监管方面不完善。银行业的内部监督系统包括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业务风险评价机制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银行设置内部监督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防止资金的内部挪用等。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各大银行内部控制在监管方面并不完善。像内部违规行为处罚机制还存在漏洞,有些违规行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对内部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不完善,对高管挪用资金处罚不够严厉,这样就会滋生高管挪用公款,公款私用等现象发生。从而,银行高管会有更多的“隐性薪酬”,导致总体薪酬过高。因此,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管,有利于高管薪酬的合理化,有利于银行业的有序发展,也就避免了政策上的限制,从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降薪现象。
(三)技术因素分析。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对银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可能因为银行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虽然我国大部分银行都建立了内部控制机构并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但大部分银行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各种业务过程及操作环节,涵盖所有的岗位及人员。另外,部分银行仍然残留着计划体制的弊端,使得有些银行重经营、轻管理,导致内部控制建设不足。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缺陷,如管理决策、风险评估等方面,这将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也不利于银行业的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时,银行业却遭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适时做出管理决策,应对不确定的风险,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降薪的现象。
(四)人员因素分析。员工素质可能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内部因素相关。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对内部控制相关岗位不够重视,安排内部控制相关的人员不是十分合理,使得整体员工素质相对较低。另外,由于内控的管理层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较为落后,对于适应新时期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发展的需要将是一个挑战,从而员工出现降薪可能性加大。因此,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提高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素质,将有利于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对薪酬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鉴于内部控制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银行业目前所面对的诸多挑战及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对内部风险进行控制。考虑到经济因素中的不良贷款对降薪有显著性影响,为此加强对内部风险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内部控制风险会导致银行的经营业绩下降,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考虑到银行业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像不良贷款与这些业务相关,如资金交易、有价证券交易、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而对这些业务的风险控制则是银行业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其中,资金交易要遵循管理层制定的规章,对资金交易的流程及权限要严格授权办理;对证券交易要建立完善的核查体系,并定期对其内在风险进行周密分析。同时,制定风险报告制度,将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及时上报,以化解风险;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且通过事后补救措施来最大程度的去弥补。
(二)加强对银行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考虑到政府的监管,银行自身也应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高管的监督管理,如对高管的隐性薪酬加强监督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和实施,需要提高对银行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因此,银行内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实行专人监控,对于不符合公司内部控制的违规行为进行反馈,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从而提高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各种意见进行反馈,并不断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鉴于银行业不能有力地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故各大银行首先应从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起,然后考虑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在遵守国家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各大银行应该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征、经营规模,制定颁布并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各大银行应在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及劣势的前提下,了解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长远经营策略,并且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确定内部控制的步骤和方法、职责范围、实施进程等内容。另外,还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适时的做出调整,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紧跟时展的潮流。
(四)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人才培养力度。考虑到员工素质的重要性,故各大银行应积极的培训员工,定时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及各种考试,进行各种技能演练培训教育,从而更好地适应技术时代的需要。另外,为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发挥功能,提高银行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是关键要素。因此,可采取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与从外部选拔优秀的内控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各大银行应该实施岗位轮换、编制并发放内部控制手册以及根据内部控制实施的完成程度对员工进行奖惩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四、结语
在面临严峻的经济环境及各种挑战下,我国银行业必须要有雄厚的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适应大数据、云技术时代的发展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相关的建设相对还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相对还不够发达。因此,我国各大银行应该积极地寻求开拓市场,扩展经营业务,积极防控金融风险,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在竞争更为激烈的金融市场上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7.5.16.
[2]殷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金融行业会员单位交流活动内容.2014.9.23
关键词:新形势;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近年来,涵盖交易、清算、银行卡、、托管、担保、理财、电子银行等业务的银行中间业务以其低成本、快产出、高赢利的特点引起各大银行的高度关注。时至今日,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银行经营理念优劣,风险管理、业务创新、市场竞争等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去年,中国各大银行信贷业务创下历年来的增幅新高,即使如此,这种业务扩张也没有得到市场的普遍好评,控制风险的呼声反而渐高[1]。在信贷业务发展前途受限的新形势下,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这片新天地成为各大银行的首选。但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从业者的思想中依然充斥着“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惯性思维,造成对中间业务思考研究及投入不足,使中间业务工作的各方面被弱化,甚至置于次要地位。因此,真正想让中间业务获得质的飞跃,大家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一、转变观念,促其成为支柱产业
自从股改推行以来,引发银行在组织构架、管理体制、增长方式、考核机制各方面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全体从业人员都要有“不能固步自封”的觉悟,发展中间业务关系到在剥离不良资产之后,尤其关系到优质贷款资源紧缺而贷款客户又锐减的支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战略问题。
因此,各大银行要勇敢跳出“传统经营圈子”,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抓住各种机遇,引导所有员工都把抓中间业务等同于抓存款、资产质量等工作,不但要发挥其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有效功能,更要把它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和效益收入多元化。
二、规范管理,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银行服务收费多少是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各大银行竞争的关键点。在全国范围内,以上规模、占市场、增份额为目的,价格战在各行之间销烟四起――少收费、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屡见不鲜,形成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贴我倒贴的恶性竞争趋势,这一现状已严重威胁到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成长。由于利润微薄,银行创新动力不足,直接加剧中间产品层次低下,赢利空间难以拓展。
因此,各大银行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业务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要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赢得客户的理解和认同。要充分利用客户对优质产品的认可,把中间业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增长的长效优势,实现中间业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2]。
三、加大宣传,拓宽业务增收渠道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末,仅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超过420种,几乎涵盖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规定的全部业务领域。但因为缺乏长效的营销宣传手段,推广速度明显慢于开发速度,使部分产品根本未能真正渗透到公众生活中去,甚至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比如,有的产品虽然成功营销,但因管理滞后,客户顾虑于产品安全性或未及时掌握操作方法,故而少量使用甚至放弃,直接造成了资源浪费,无法发挥中间业务的潜在优势,收入始终徘徊在低位趋势。
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培养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提高社会各界对银行中间业务的认知度,是拓宽中间业务渠道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大宣传广度和力度,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除强大的宣传攻势外,营销工作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客源分布等实际情况,把握市场需求,打造出一系列具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采用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上门营销、现场推介会等营销手段,增强广大客户对中间业务品种的了解,不断增加中间业务市场赢利来源;二是充分调动全体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抽调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宣传员,以点带面,营造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态势。
四、推广新品,备战新一轮竞争
为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各大银行中间业务品种推陈出新,营销方式层出不穷,这对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柜面操作人员的综合知识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让每名员工都能在短期内熟悉新品种,掌握新技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具体方法如下:银行管理者可组织员工开展中间业务知识专题培训,熟悉并掌握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定位,采用专题授课、下发学习资料、网络互动等方式,建立有效的中间业务营销培训网络。
在有了大量可用的专业人员之后,再依据不同时期的业务发展重点,采取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灵活组合,有针对性地组合营销策略――联合营销、捆绑营销、分类营销等,有选择、有目标地进行宣传推介,有效地提高营销的工作效率。因此,中间业务的推广过程中,全行上下应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针对中间业务涉及广、品种多的本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一致、致力于全体的关联与协调,推动中间业务快速增长。
另外,通过建立分析通报制度,会诊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力争及时收集、及时解决。要形成紧密管理业务的特点,顺畅发展中间业务;要定时监测分析中间业务收入,准确掌握各品种的收入状况,及时系统分析和通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从而保证中间业务能健康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说起个人通知存款,很多人都不陌生,通知存款是一种不约定存期、一次性存入、可多次支取,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个人通知存款不论实际存期多长,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个人开户起存金额为5万元,最低支取金额也是5万元,外币最低起存金额则为1000美元等值外币。
对于投资者来说,通知存款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流动性高,能够实现自动循环理财,并且随用随取,具备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1天通知存款还是7天通知存款都需要提前和银行约好取款日期,提前1天或7天向银行申请,如果临时支取,利率只能按照活期利率来算。
由此可见,春节期间进行理财,可以选择流动性高且收益高于活期存款的7天银行通知存款。很多人考虑到通知存款在支取时需要提前7天通知,比较麻烦,因而不倾向于选择这类理财方式。事实上目前开通通知存款渠道不少,除了网点柜台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查询终端等渠道办理通知存款。
除此之外,许多银行的银行卡开通了“约定自动转存定期”、“约定自动转存通知存款”等服务功能,在与银行签署相关协议开通此项功能后,如果客户银行卡上的资金达到5万元以上,银行将自动将这笔资金转为通知存款,并向客户发送转存通知书。 通知存款2.0版快捷增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概述
(一)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整体发展情况
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走势上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整体发展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向前的大方向,但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不仅在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的竞争力在银行的服务范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并占据较大优势,如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消息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在2015年底同比增?L22%左右、国内网上银行注册用户已经达到8亿左右,在2014年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交易达到35万亿元左右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条件下各银行发展的趋势一致,但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也有自身的差异与不足并且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技术有漏洞导致安全系数低、银行业务无较高创新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银行整体营销模式单一、银行服务有待提高等,有关专家预测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各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的发展,如果相关银行面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市场的新形式下不做出改变、转型,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商业银行呈现的特点
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情况,总结出商业银行的以下特点:
1.具有“操作快捷、高效”的特点:这是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最大的特点,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上银行这一平台为客户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不仅可以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运行模式还可以完成商业银行自身服务理念的优化。其高效、便捷等的特点可以使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在处理业务方面更加方便有效,因为开通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所以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量、节约了时间,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运营的效率。
2.具有“运营成本低、信息量大、数据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网上银行是以电脑网络系统为基础而进行正常运行的,网银用户可以通过该银行网络系统进行相关操作,所以运营成本较低;既然是以网络系统为基础,那么网上银行就自然而然带有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快的优势,正是因为网上银行具有这些优势,所以可以为网银用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信息、业务信息、投资途径信息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得到用户的相关反馈消息,从而解决用户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操作性强”的特点:网上银行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服务,如今,很多银行还推出了通过手机就能开通的服务,这样不仅极大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减少了银行运营的成本还实现了自身的转型,这也是网上银行存在的巨大优势之一。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的驱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实践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从而可以更好的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自身的转型,所以影响最深入的就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范围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并且零售业务与个人、家庭具有密切联系。而我国客户多、市场较大的优势也得到了各大银行的在内的金融机构和平台的重视。正是由于这种经济新常态的现象,各大商业银行早在我国2013年国民经济新常态下就迎来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2013―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幅度在8%左右等。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良好的机遇,所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的驱动。
三、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转型发展的不足
(一) 各地域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差异大,中西部网络基础设施较落后
虽然我国正处于信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但由于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技术设施、交通、计算机的普及等)的限制,各地域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差异大,东部网络基础设施普遍较好,而中西部普遍较落后并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部分地区网上银行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正由于中西部网络基础设施较落后,从而使网上银行普及程度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进而阻碍了各地域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 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有待提高
虽然网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具有安全隐患,这也是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网络银行缺乏配套的法律机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网上银行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所以要对这方面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进行网络技术的革新、网上银行平台的优化等,从而减少不安全的因素。
(三) 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取得的效益不显露
在进行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等的推广过程中所取得的效益不明显。意思就是网上银行所得到的利润主要靠主营业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传统业务等从而实现壮大银行规模,再加上部分商业银行处于起步阶段,更加注重资本的收益和积累,所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同,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盲目的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所取得的效益不明显。
四、国内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营销服务的转型创新
(一)转型发展具体策略
1.各大银行机构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如果要想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下立足,就要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和市场渠道转型并进行相关经营发展理念的转变。所以,各大银行有必要对银行内部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行革新与完善,将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和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并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并进行贯彻实施,从而使支付、投资、融资、交易、客户服务等更加完善,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建立创新型银行是目标,所以各大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各大优势并结合经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大银行也要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具体特点、技术优势等来加快服务模式创新,从而建立创新型银行,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进而创建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 国内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渠道的创新转型措施
商业银行在迎接金融市场的挑战的同时也要找到自身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支付宝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因为它是我国规模最大、交易最多的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受益较大,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翼支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进而相继的加入到其中,这无形中就给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带来了发展的压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更是发展的机遇,利用得好,将带动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合转型,推动经济的发展,运用的不好将使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处于破产,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支付宝等平台成功的规律,进行理念的创新、科技的提高、实现电子化服务等。当然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要凭借庞大的客户群这一优势从服务入手,保留和挖掘客户,建立更大的市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银行 电子商务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崛起在搅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比尔盖茨曾经说:银行将是21世纪要灭亡的最后一批恐龙。各家银行都在寻找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2012年,建设银行低调推出“善融商务”,在国有“四大行”中率先推出电子商务平台。工行“融e购”、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迅速跟进,各大银行纷纷跨界,玩起了电子商务,意欲何为?
一、银行为何跨界涉足电商
(一)数据争夺
互联网环境改变了金融客户的行为习惯,并且交易信息透明化,银行传统信贷依靠的“三表授信”模式已严重滞后。此外,交易行为和信息数据的掌握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拥有数据谁就获得话语权。建行曾在在2007年和阿里巴巴合作,共同为阿里巴巴入驻商家提供贷款。但合作持续四年,在2011年分道扬镳,阿里在分手前后注册了小额贷款公司,而建行在2012年推出了“善融商务”。建行会成为最早搭建电商平台的银行,不能排除来自阿里巴巴影响的因素,其核心原因归结于阿里巴巴的交易数据不可能提供给建行,建行必须搭建自身的交易数据收集平台,通过平台积累的客户信用和行为数据,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
(二)客户争夺
以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为例,2013年其注册企业就已超过八千万,超过四大国有银行企业客户的总和。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信贷业务正在被逐渐蚕食。
(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则使得依靠存贷差生存的模式不能存活。中国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也是中国的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低迷背景之下能够大发横财的原因。而未来的市场利率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大银行不得不做出尝试。
(四)金融脱媒
近年来,在银行银根收紧的影响下,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而中小企业则成为脱离银行体系,采用其它方式融资的主力。各大银行正面临储蓄结构分化和新型投融资工具的挑战。
二、银行系电商的优劣势
(一)银行系电商优势
1.品牌优势。目前国内普遍对银行的信任度较高,银行系电商依托银行品牌,突出传统金融服务优势,通过建立差异化竞争力,有助于快速提升市场对平台商家的认知和信任。
2.客户优势。各大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客户群体遍布社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可为合作商家提供充足的潜在买家和卖家,有利于平台会员掌握上下游客户信息,撮合更多商机。
3.金融服务优势。资金结算体系是银行的传统优势,相对于第三方平台而言,时效性和成本牢牢掌握在银行手中;通过对平台会员交易行为、资金流向的分析,将交易信息与结算、信贷、理财等银行内部信息相结合,可以为商户提供多种方式融资,提高资金流动率,并为买家提供分期贷款服务,提升其购买能力。
4.服务保障优势。银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数以万计的员工,以及24小时客户热线、互联网在线服务等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有力保障,也为未来O2O市场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风险控制优势。银行级的风险监控体系,为买卖双方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完善的信用保障体系进一步降低了买卖双方的风险。
(二)银行系电商劣势
1.行动迟缓。众所周知电商法则就是快鱼吃慢鱼,而习惯了保守和风险控制的银行,在推出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前往往经过反复论证、研讨,这种看似稳妥的经营模式恰恰可能很快的丢失市场份额。
2.缺乏电商基因。这应该归因于银行系互联网营销的不擅长以及营销手段的匮乏,而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因为习惯了传统业务的银行对电子商务规则的理解还没有深入骨髓,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
3.同质化严重,无成熟商业模式。目前看,银行系电商还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银行系电商无论是部门模式(建行),还是银行股东模式(民生),抑或将来可能由银行成立控股子公司模式,各种模式都在尝试。在经营方面,无论是基于企业销售渠道的B2B模式,还是基于零售端的B2C模式,各家银行都未有实质性突破,与天猫、京东之类传统电商相比,后者显然价格更实惠、物流配送更高效,客户认知度更高。
三、银行电商的未来在哪
如果想着银行系电商就是“卖东西”,那么最后的结局大约也是“无疾而终”这条路。以最早“触电”的善融商务为例,建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善融商务交易额为300亿元,而这还比不上去年淘宝“双11”一天的交易额。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金融运作模式的银行,能否推到定式思维,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实际上是摆在众多银行从业人员面前最大的难题。如何做好银行系电商?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银行传统优势业务的对接。比如说大额商品(如汽车、家装)的分期业务,大额商品品类缺失一直是淘宝系的心病,银行系电商恰巧可依托自身优势,以融助商,从夹缝中突围。
一、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
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的规定,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不仅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在德国,零售业务的高成本和低盈利能力一直困扰各大银行,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前者由于其高盈利性,成为各大银行争夺对象,在竞争中,银行越来越强调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裁缝式、顾问式服务并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虽然零售业务自身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一项价值巨大的资源——零售业务销售网络。零售业务银行网络不仅可以为银行和保险业的融合与制度创新服务,其对于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必不可少。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
(一)业务领域的充分多元化。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可以说,全能银行具有充分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一多元化经营特征使得全能银行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可以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从另一方面看,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二)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全能银行较为普遍的特征之一是,除了在境内外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之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普遍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会被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三)几家大的金融集团垄断国内金融市场。德国的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其市场由几家大的金融机构主导(类似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而这些大机构几乎清一色依附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德国资本市场几乎被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及商业银行这三家所垄断,尤其是德意志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不但占据了国内的首要份额,而且在国际证券的全球发行、包销、金融产品的开发与交易、企业并购、财务顾问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
(四)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全能银行具有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结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能银行和其自身股东相互持股。例如,德累斯顿银行集团的主要股东为安联保险公司(安联持股22%),但是与此同时,德累斯顿银行集团也持有安联保险公司10%左右的股份。正是依靠这种集团外部的相互持股结构,德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体系中独创了“整体金融服务”的经营理念。例如,将保险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合并开发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和全能银行共同进行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的推销和服务。另一方面,与世界上大多数银行体制不同的是,德国的全能银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债务类有价证券和股本类有价证券,并作为股东机构,参加非银行部门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
三、全能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
(一)资金优势。全能型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依托,具有聚集大量资金的能力。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全球性的业务,银行需要动用巨额资金,因此对于没有足够资金为基础的投资银行,很多重要业务将难以开展。显然全能型银行在资金融通、资本基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国际性的收购与兼并事件日渐增多,不仅要求投资银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而且要求投资银行以雄厚的资金为企业购并融资。如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同时资金优势也带来了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如瑞士银行公司高薪聘请芝加哥金融衍生工具专家;美国富达投资公司每年用于信息系统扩充的资金高达5亿美元,以促进传递渠道的高科技化。
(二)网络优势。全能型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可通过控股组成财团从而拥有众多的客户,而且其商业银行部分已经形成全球性销售网络。如德意志银行公司以全球网络为后盾,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证券承销、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衍生工具、股票包销、资产管理,以及组合投资管理等综合性的跨国金融服务。当然这些全能型银行在直接进入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别国资本市场时,往往会受到一些限制。这时一般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投资银行来达到目的,在该国建立新的业务基地,并向这些子公司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三)范围经济优势。全能银行业务范围较广,能够同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经营成本低,在保障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有独特优势;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挑战中,表现出较高的应变能力、灵活性及较强的竞争力。
(四)成本优势。由于全能银行业务范围广泛,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一般而言,在费用或投资水平确定的情况下,银行某种业务量的增加,将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全能银行的流行模式是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融人一体化的架构之中,形成所谓的“金融超市”(或称“金融百货公司”),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提供时,其成本将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全能银行所具有的成本优势无疑将使其竞争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全能银行通过全面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与银行之间更加相互了解、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也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抗风险优势。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和收人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他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即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利润收入,这就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使银行经营活动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此外,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系统优势,拓宽业务领域,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地位,增强了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这是专业性很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做到的。
四、近年来德国银行业的主要变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的全能银行也出现了某些深刻的变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强盈利性成为共识,银行兼并重组此起彼伏,银行业间的整合和竞争不断加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并购战略,实现业务整合。欧元的正式启动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欧洲原先分隔的各国孤立的小型市场的进入障碍不复存在,代之以容量巨大的统一市场,其发展潜力巨大,更适合“巨无霸”型的大银行进行经营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应对美、日等国金融集团的挑战,追求金融业的整体效益。德国等欧洲的各大商业银行不断上演合并与重组。
(二)实施经营战略调整,突出业务强项。德国四大银行是德国全能银行的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全能化发展战略十分相似,都强调尽可能从横向(地域)和纵向(领域)拓展,而且有很强的跟从性战略的特点。在新的竞争态势下,这种全能化的战略正逐渐发生变化。德国大银行之间兼并重组的尝试以及内部的调整和变革,所体现的正是其对自身发展状况及外部竞争环境的重新评估和对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分析新世纪德国各大银行的战略,趋于一致的似乎只有一条,即先成为欧洲银行,站稳欧洲市场,这是由欧洲统一市场的大背景所决定的。除了实力最强、也最有实力继续强化全能性全球性的德意志银行外,其它德国大银行都相继放弃了简单的全能银行发展战略。德累斯顿银行在两次合并的尝试失败后,加快了向高盈利的投资银行方向发展的脚步。德国商业银行则根据自身实力和特点,从实力较弱的投资银行领域退出,而进一步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同时大力发展起步较早的网络经纪业务,以突出局部的竞争优势,并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的大金融机构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结盟,避免由于规模较小而被吞并的危险;抵押联合银行则强调自身“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将发展重心放在其根据地——德国富裕的南部巴伐利亚地区及奥地利等中欧地区,并通过兼并奥地利银行进一步强化其区域性发展战略,并向东欧市场拓展。
(三)变革管理构架,缩减经营网点。德国银行业非常发达,其弊端则是网点过剩。到本世纪初德国有各类银行3000余家,网点近6万,平均每1400人就有一个网点。为了提高银行的资本盈利率,德国各大银行对网点都相继进行了调整,三大银行的合并尝试,其初衷也正是裁减国内过剩的经营网点,降低营运成本。同时,伴随着经营网点的整合,德国大银行对内部管理框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管理模式上,德国大银行正趋向于集中化,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等支撑技术的飞跃发展,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和管理得以加强,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共享,集权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同时采用扁平型或矩阵型的管理结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如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从客户经理层次到最高董事会层面之间只有部门经理和主管行长两个层次,这种扁平型的结构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大大加强。德国大银行对内部管理构架进行不断变革,力求取得“集权”和“分权”的“双赢”,——方面是借助高技术的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从而在“集权”的同时减少管理层面,避免集权制下机构趋向臃肿的弊病;另一方面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对票据管理、后勤支撑、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部门实行统一集中化管理,采取一站式服务减少整个业务流程的环节。
(四)重视个人零售业务。首先是零售业务的分化。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前者由于其高盈利性。成为各大银行争夺的对象,在竞争中,银行越来越强调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裁缝式、顾问式服务并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其次是零售业务的价值重估。虽然零售业务自身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一项价值巨大的资源——即零售业务的销售网络,因此如何利用这一资源,捆绑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价值重估的关键。零售业务的销售网络不仅可以为银行和保险业的融合与制度创新服务,对于投资银行业务也具有重要价值。
(五)重视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德国混业经营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德国大银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原本就不存在进入障碍,但发展并不迅速。近年来受美国影响,德国股权文化蓬勃兴起,资本市场膨胀,投资银行业务获利匪浅,成为德国各大银行的宠儿,无一不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在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结构上,德国三大银行也都进行了调整。德国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都以投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导向,将投行业务中的资产管理与个人金融业务进行捆绑。德意志银行坚持全能化的扩张,而德国商业银行则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传统银行服务的补充。德国银行顺应市场变化,积极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直接结果就是证券业务收入占银行业务总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
五、德国全能银行对我国的启示
(一)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集团化发展。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在条件成熟时,我国的银行业要吸收与借鉴这种银行混合金融体制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集团化发展。
(二)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德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战略是通过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扩展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网络机构,通过收购其它国家的银行拓展现有的海外分支机构,并且与其它银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从松散的协作到固定的联盟,以及收购、合并等。目前,我国跨国银行组织结构和功能基本上还停留在海外分行和代表处的层次上,扩展余地极大。我国的大银行可借鉴德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实力,制定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
据上海银监局披露。2006年上半年,沪上共有9家商业银行推出中间业务创新产品,涉及支付结算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业务等领域,创新收人共计1.66亿元,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6%。
同样在22日,民生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中间业务收入大增。该行2006年上半年手续费收入6.44亿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1.69亿元的收入,同比大增280%,同期汇兑收益930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
显而易见,各大银行都将中间业务视作发展的重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王尧基分析认为,央行先后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宏观调控举措,将推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一方面优化贷款结构,另一方面发展中间业务。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仍主要依靠利差收人,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低于外资银行。而宏观调控势必使贷款热降温,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次性冻结流动资金共3000亿元。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若银行收入继续过分依赖于存贷差,不能尽早实现中间业务来源的开拓,前景将令人担忧。
相关数据显示,中间业务相对薄弱的中小银行,近期贷款增量不输给大型银行,反映出中小银行对存贷差收入的依赖性更强。今年第二季度,在沪中小银行贷款投放速度明显加快。国有银行受市场调控影响,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74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350.3亿元。
王尧基表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新增贷款已达2.352万亿元,距央行年初设定的2.5万亿元的目标咫尺之遥央行加息意在给贷款热降温,而且年内有再度加息的可能,中小银行若继续依赖于利息收入势必吃亏。
据了解,各大银行近年都在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工商银行称其上半年在收入方面出现“拐点”:资金交易类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加在一起,超过存贷款利差收人12个百分点左右。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农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增长快速,上半年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7.01亿元,同比增收18.4亿元,增长47.66%。针对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各大银行积极开发人民币理财产品,从而分流储蓄存款。
各类中间业务中,以低风险的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占主导地位。由于市场规模和营销网络等基础的差别,基金代销业务一直是大型银行的优势。可如今中小银行也开始发挥各自特点,寻求在基金代销业务中有所作为。上海银行以“精品化”作为中间业务发展理念,在50多家基金公司中挑选出了10家左右的基金公司为合作伙伴,利用其在沪拥有208家营业网点的区位优势。
可以预计,随着年末外资银行获准向本地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中间业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尽管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有亮点,但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其弱点。
一方面,中资银行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多,原创型和再创型较少。近年中资银行接连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和个人住房贷款新产品,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和灵活,但是从产品特性来看,多数产品是对外资银行产品或他行产品的吸纳、调整和模仿,原创产品较少。同时,在吸纳模仿的过程中,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再创提高的能力不够。
另一方面,创新技术含量低,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少的品种上,而科技含量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创新较少,现有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票据、投资、结算、担保等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缺乏期权、期货、票据发行便利等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组合金融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