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28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合法的融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 投融资体制 完善
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各级地方政府出资建立,通过划拨资产或者以财政补贴、政府担保作为还款承诺,为地方建设发展筹集资金,用于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法人代表。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融资方面普遍存在着融资方式较少,融资平台的层级过低数量过多问题。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后,这些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政府纷纷创新融资平台的形式。而且,融资平台的等级也逐渐下降,从省级到县级甚至部分乡镇也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约有3000多家,其中70%以上是县区级平台公司。在规模上讲,从2009年起增长速度十分惊人,2008年比2009同比增长了70.4%。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7万亿。
在政府融资平台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中,问题也逐渐凸显。但是也要肯定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合理性。它缓解了我国政府筹集中长款项中的难题和弊端,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合理规范和促进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的重要性。
一、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想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现在政府融资平台出现的问题有这四种情况:一是融资平台数目过于庞大;上面已经用具体数据证明过,在此不重复说明;二是政府的很多工作和政治职责的体现都会需要政府融资平台的帮助,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的使用可能会提高当地的政府业绩和促进经济发展,致使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出现重视速度忽略质量的问题;三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缺乏规范;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存在没有信息公开的问题;最后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并且治理方式各有不同;致使难以分清责任主体。
在总结了这些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根据2013年上半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如何发展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探究,这一通知的,对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使政府融资平台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一些合理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既促进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又完善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措施。
二、明确态度,强化对政府融资的指导和整合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体制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迫切的经济需求使政府积极探索和创新以政府为主题的融资体制。特别是担负着公共管理职责的地方政府,他们还要负担起管理控制、调配本地资源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息息相关。为此,政府十分重视融资平台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融资热”的现象,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但同时也能看到政府融资平台的进步与改变。政府融资平台实行了政府管理职能和投资者责任的分离,通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实体充当投融资主体并承担相关责任。这样政府凭借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平台公司通过自身的市场运行来获得利益,保证还款的来源,担当还债的义务。这样的政府平台的运行,不仅是政府筹集到所需资金,还在规范公共资源和调节经济建设职能中起到了好的作用。
由此可见,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不能单纯批评错误,要“有止有倡”。就像“大禹治水”中提出来的:“堵不如疏”,面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不能全盘否定这一措施,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所以应该承认其合法的融资地位和渠道,制定合理的政策,让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与经济转型的制度改变相结合,趋利避害,使地方融资平台更好的发展,进行市场化融资。
三、建立和完善有关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政策法规
要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就要“有法可依”。也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规定,这是政府融资平台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制度依据。
在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中实行市场化,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多方面投资方式,这样能减轻地方政府的筹款压力,也为民营资本企业打开了投资局面,为推动地方政府债券的创造机会。
加强预算的强制性约束制度,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数额和偿还情况进行预算控制。每年进行融资预算计划,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建议成立专门预算策划部门,负责政府融资的预算工作,财政税务单位就能够专注地进行预算和公共执行等业务的执行部分。这样能改善不合理的融资状况;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和问责制,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分开,使融资管理更加合理化、公平化、法治化。也就是说,要让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和监查部门相互制约。当然更加建议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建立起“自我检讨、自我检举、自我运行、自我推进”的运行模式。政府融资项目评价和问责制的建立,有效加强了职务负责人的责任心加强和权力的合理分配,使项目的管理更加完善。
改善债务管理机制,实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集中一体化的管理,节省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政府各种债务融资的收集、还款和管理的工作规定,避免债务融资中各部门“自扫门前雪”,职责的不明确划分就会造债务资金的分配和偿还的的职权的不明确情况。因此,要根据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和能够使用的资金,对政府融资平台确立高效的债务率、偿还率等相关指标,使政府的经济发展与能够支配的资金相适应。
四、进行财税改革,调整不合理的分配体制
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财税改革,调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这要从四步做起:
(一)转换政府职能,规范政府间的事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
精确地对政府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定位,准确的分清楚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的关系。以法律为标准,通过健全预算法等规定对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进行合理安排,理清政府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准确分割政府间的管理财产的权力
依据财权和事权相关联的原因,对存在的税的类别进行改变,例如:对于国家收入中的其他收入,如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社会保险收入等按合适的比例投送给条件较为苦难的地方政府,支持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健全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通过“分级管理,逐渐转移”的原则,建立公开透明统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系,强化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职能合理划分。
(四)政府融资平台要加强自身建设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融资平台是政府部门设立的筹集建设资金的较为特殊的活动项目,在资本金来源、债务担保、还债物资出处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同时它的发展危险系数也比较高,应该提高政府自身面对危机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五、正视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存在的合理性
以上我们提到了很多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这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疑惑,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是不是弊大于利,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不是不值得提倡,或者对政府融资平台的存在过于消极的观念,这些都是不必要的。
一是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仍然在地方政府能够承受的的资金范围之内,不会使政府破产或信用缺失;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会出现风险大而集中的问题,并不会出现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突发性财政危机的情况;三是如果政府盲目缩小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一些人对政府融资平台有的疑惑或者不信任,就在此处提出来,使大家对政府融资平台有更深的了解。
综上所述,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措施,对于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但是需要强化对政府融资的指导和整合,推行合理的规范相关法令,实行严格的执行力和强制有效地监管制度,调整不合理的分配体制,并不断的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尽快整顿和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坚决并高效的加快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和创新,借以保证能够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使地方政府平台不断完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贡康.地方融资与政策性融资中的风险共担和风险规避机制.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 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
一、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企业的融资旨在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是资金配置的过程。目前国内的融资类型有很多种,融资渠道总体可以归类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内源性融资
所谓的内容性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自身经营活动获取资金,并投用于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譬如企业的公积金、公益金、折旧基金、累计未付工资、应收账款等,这些都是内源性融资,其融资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利润水平和资产规模等息息相关,表现出自主性、有限性、低成本性、低风险性等特点,但由于受到企业发展规模的限制,这种融资方式仅在个别企业当中体现出融资的优势,因此不是目前国内企业融资的主流渠道。
(二)外源性融资
所谓的外源性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本身以外的经济主体获得资金,比较常见的是金融中介,譬如银行借款、企业债券等,表现出高效性、高成本性、有偿性、流动性、高风险性等特点,这种方式对企业的信誉或者规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即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信誉,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借款,或者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供以融资抵押。
二、利用融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鉴于企业两种固有的融资渠道,我们借助融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要在这两种渠道的范围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即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面主体的角度,采取措施解决企业融资的难点问题,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资金环境。
(一)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善
企业的发展,政府需要构建社会化促进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并提供财税支持、司法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服务。首先是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针对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公开组建社会主体信用体系,加以强调企业融资的信用管理。其次是创新融资制度和改革融资体制,针对激烈的企业市场竞争,为促进企业投资转化率水平的高效化,要对融资产权关系进行明确,并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再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合作型的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对企业融资渠道进行疏通,建立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最后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从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渠道,为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解决抵押和担保贷款方面的难题。
(二)金融融资制度的深化
利率市场化直接体现出金融融资制度深化的有效性与否,这也是企业融资方面解决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和银行优惠利率贷款的片面问题思路。金融融资制度的深化,要在内源性融资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外源性融资制度,首先是建设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业主指导和制度规范,给企业融资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尽可能消除金融机构运营潜在的高风险。其次是塑造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在建立健全的金融治理结构和融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的门槛和放宽融资业务的领域,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结构应该联合塑造多元化金融主体,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求。再次是引导民间信贷机构的规范化,结合自律管理和外部监督,对民间信贷机构进行监管,并积极引导民间借贷活动,保证融资业务的公平有序开展,确保这些机构的规范化经营,同时督促他们纠正违法竞争的行为,坚决取缔地下钱庄、高利贷等违法融资机构。
(三)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企业在融资活动方面,属于微观的主体,但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仍然需要借力于宏观主体,譬如政府和金融机构等。首先是企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的完善,在信用评估体系方面,是针对企业发展的特点,从市场评价、经营评价、技术评价、财务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针对性考察,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将国内企业的信用情况记录在库,以便评估机构随时调取企业信用信息,加快信用评估的效率,而信用担保体系方面,是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全国性、省级、地方三层的信用担保机构,针对性提供信用担保的服务,该体系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担保信息的实时共享。其次是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一方面是风险投资基金模式的完善,将分散的小额风险投资基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增加投资成功的收益率水平,鉴于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我国应该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资本市场特点,采用合适的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另一方面是风险基金退出机制的完善,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势必面临高风险,而为了有效消除相关风险,我们需要采用上市交易、清算、股票回购、破产、柜台转让等方面,形成有效的风险基金退出机制。最后是二板市场的建设,旨在为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但需要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退出渠道,并尽快促进企业治理机构的完善,对企业的规范化经营进行引导,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证券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吸收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上市,为这些融资开辟全新的融资渠道,进而推动我国整个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企业自身总体素质的提升
从微观的视角,企业想要获得有效的融资,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首先是企业总体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熟悉融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争取以更专业的方式获得所需融资,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生命周期进行把控,实时改造技术和更新设备,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这也是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对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进行规范,通过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等手段,防止企业出现“假报表”、“假合同”等情况,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树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信誉地位。最后是企业信用意识的树立,针对借款不还、拖欠工资等企业,要以企业融资的信用结合起来,促使企业自觉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尤其是在融资当中的企业,要定期整理完善和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债权主体,以获得债权主体对企业的信任,并决定以后继续融资和加大融资的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融资旨在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是资金配置的过程,其融资的渠道可以归类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而我们借助融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要在这两种渠道的范围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即政府需要构建社会化促进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并提供财税支持、司法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服务,并建设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业主指导和制度规范,给企业融资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尽可能消除金融机构运营潜在的高风险,同时采取措施解决企业融资的难点问题,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资金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元波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01):38-42.
[2]黎欣.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20-21.
[3]要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个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市场,2011(01):53-55.
[4]姬潮心,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与研究[J].现代商业,2012(02):61-62.
一、2012年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1.公司内部状况
(1)公司由于出现财务问题导致费用不断增加,贷款规模越来越大,还款压力加大 受前几年公司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大量的新建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单纯依靠结余的生产经营资金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必须依靠大量举债来支持,致使资本结构严重失衡,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费用支出居高不下,同时公司借还款压力加大。(2)原燃料价格攀升,产品成本呈逐月上升的态势 今年以来,公司生产成本不断上升,2010年末,进口矿石平均到岸价为125美元/吨左右,同比上涨43美元/吨,涨幅为56%;炼焦煤同比上涨28%,喷吹煤上涨14%,冶金焦上涨13%,国产精矿粉上涨29%。由于大宗原燃料采购成本的不断上升,使钢、铁、材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公司盈利水平受限。(3)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低位运行,公司效益低下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钢铁产能的增速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阶段性的产能过剩,致使钢材库存增加,市场价格下滑。此形势下公司盈利空间大幅度缩水,处于低效益运行态势。
2.国内金融环境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提升,企业接收的无论是来自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还是来自其他市场融资(信托、债市及股市等),其成本高低并非通过政府的政策手段实现,而更多取决于企业本身素质、权威性、更高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及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央行层面上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截至目前央行为遏制国内通货膨胀、紧缩市场流动性和回笼市场资金已多次上调央票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15.5%到18.5%,成为历史最高点,冻结银行贷款资金1.7万亿元以上,此组合手段导致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紧张。企业融资难度大增,特别是2010年第三季度后,随着央行的调控,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力度加大,出现有授信无规模或有规模无资金放贷的严重局面。
二、中外企业融资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国内外企业的融资模式在融资结构、融资渠道、专业化程度、融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制度不同
我国央企的企业制度决定了它们在选择融资策略时对融资成本考虑的不够,同时因为企业内部融资成本有极高的隐蔽性,我国央企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当前我国央企普遍缺乏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企业缺乏内部资金,因而选择以外部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如果企业想提高内部融资的比例,首先要改变企业的收益分配结构,但这会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模式,并带来利益冲突,由这种冲突带来的成本可以称为“制度创新成本”。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受股东控制,企业融资成本直接影响股东的利益。因而国外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成本的高低,据统计,内部融资占总融资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2.治理结构不同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央企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最大的股东是国家,但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却对企业管理缺位,没有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在央企中的个人股东虽然数量较多,有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动机,但相互间意见分散,从而导致央企没有完整的股东控制权。由于央企的所有者缺位,企业不会选择效益最大化的融资模式。从国外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普遍采用的是外部监控型治理结构,这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股权分散化、市场高度自由化和法制体系健全的特征,所有者为企业建立了完整的监控体系,这个体系对企业的各种活动进行着监管。
3.债券市场发展程度不同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时间短,对债券发行的限制比较严格,因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比较落后。据统计,2003年我国债券的发行量只占股票总市值的4.01%,其中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只占全部债券余额的4.72%,因而债券融资方式难于成为我国央企融资的主要方式。
相反,发达国家的债券发行量占整个证券市场总发行量的绝大多数,债券市场得到高速的发展,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心,债券融资已经超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模式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
三、建立完善的央企融资机制的构想
1.着手企业内部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当前我国央企大多没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能力,缺乏有效的内部融资。为此,需要着手企业内部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有明确的法人财产权,清晰界定法人财产权与国家和其他股东投入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之间的界限;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央企的融资制度,加强化企业的内部积累,明晰产权,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再次是要设立企业内部资金补偿制度,对企业的所得税政策、资本金、资产折旧等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
2.完善央企的法人治理结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央企的治理结构不利于提高企业融资效益,因而需要对此进行完善。这种完善要从2个方面开展,首先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完善治理机制。完善的目标是建立完整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施有效的监管。
3.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我国可以在培养股票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其它类型的市场。同时还应注重场内市场、场外市场的发展,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另外,还应丰富融资工具,为客户提供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的产品选择。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拥有丰富交易品种的资本市场体系。
其次,我国还应注重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使上市公司股价能够体现公司的价值,从而促进央企和金融机构的股权交易,使产融结合顺利进行。另外,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还应注重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样可以有利于企业开展并购和资产重组,实现产融结合对优化产融企业的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
再次,有效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有效地市场监督约束机制。我国当前应该不断改进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进一步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资本市场运作的效率。加强信息披露机制,这样可以让投资者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监督作用,促使央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另外,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也能够优化资本市场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通过完善上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行政审批程序可以保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产融结合的主体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对称,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性。同时这种交易机制又能反过来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更好地结合。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 融资
以中国为例,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数量的95%以上,经济总量在GDP中的比例高达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了50%。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由于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资本与技术构成太低以及业绩不稳定等原因的影响,出现了融资困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向破产的边缘。
一、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
从理论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这就很容易造成融资渠道变窄,形成融资困难的局面。美国著名理财学家米勒曾经说过:由于税收屏蔽的作用,一个企业要想生存,需要采用程度更高的负债融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与结构,就是要关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相互关系。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了在发展中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正确处理好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相互关系,保持较高的负债比例。这样一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增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家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范围,无形中增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困难。
(二)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不够
首先,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子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歧视、压抑的问题,尤其是实现进出口代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于此同时,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时候,往往是从大企业的角度出发,更加倾向于扶持大企业,有些国家甚至都没有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其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政府虽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重视,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但是企业的融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不能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再次,证券市场通常情况下会把侧重点放到大型企业上面,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很难成功上市,它们在金融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三)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
信贷担保机制缺乏合理性,在当前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中,担保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企业风险基金的来源太少,同时相对应的风险补偿机制相对欠缺。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一个完善的担保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各种债务风险。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够积极,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的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不断增高。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银行越来越少,再加上国家的担保体系还不够完善,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应对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重视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行政力度,不断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第一,当前我国的融资和金融体制不健全。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实时利用行政力量来应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于此同时,政府应该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对中小企业支持的目标,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立法,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强化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位,提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第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要从中小企业的运行实际出发,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保证中小企业有着充足的资金,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政府应不断加快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其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应该积极完善退出机制,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撤离出来,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性。政府可以设立民间或者政府的破产清算资金,把中小企业破产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中小企业的顺利退出;再次,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政府应该不断优化资本市场,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途径,促进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进行股权交易试点,设立相应的担保机构,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在融资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就当前来讲,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从而造成了服务对象以及金融部门的服务方式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受到以往传统经营模式的制约,许多发展中国家总是强调大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经营理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自身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中国家对于符合金融原则的中小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服务,方便企业融资。相关金融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创立了金融社区服务模式,深入到中小企业中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形成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中小企业的双赢局面,进而为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中小企业也应该积极努力、摆脱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积极努力,摆脱融资问题。首先,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出资制度,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强化员工的持股制度。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持股制度非常重要。我们也可以员工持股计划称作员工股票期权计划,指的是按股份分享红利的一种新型股权形式,该计划由职工出资来认购本企业持股经营或者股票,然后委托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采用这种方法来缓解中小企业的筹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中小企业还应该积极实施资产证券化。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利用资产组合和信用分离的方式,把企业中缺乏流动性,但可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把其中的一些资产作为担保,然后通过相应的受托人控制的专门机构发行,从而可以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一种筹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促成中小企业间的共赢局面
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规范中小企业间的融资平台,各个中小企业形成合作共赢局面。中小企业间融资平台是指由股权、债券和基金等资产组建而成的,要求该融资机构的资产和现金流达到融资标准,并且该机构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融资协会或者金融企业。我们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间融资平台比较完善,信用机构、担保机构以及各种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该打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规范中小企业间融资平台,在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共赢的有力局面,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小企业间融资平台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投身于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企业和协会,,苦练内功,提高自管理效率。
总之,发展中国家要想走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困境,还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保证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守凤,乐菲菲.我国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若干思考[J].商业研究,2004
[2]季光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融资困境[J].现代营销,2011
关键词:超大班容量;学生;自我管理;实施方法
班级是学校落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推行基A教育改革的第一基点。和谐的班集体能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谐班集体的构建主要依靠班主任和学生有效的自我管理。特别是超大容量班级的管理,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中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进而影响班级学风、班风形成。下面我谈一谈超大班容量下学生如何实施自我有效管理。
一、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自我,自定目标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初中生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班主任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目标,找到自我教育的突破口。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学生都很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和不足,但同样的缺点在他自己身上,他是认识不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二、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这一阶段我们班主任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管理。
1、学习规章制度,在学习中规范自我
开学初,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并结合学校的《流动红旗评价条例》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它是我们学习与工作的保障,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找出不足,为自我管理打下基础。
2、值日班长制与班委轮值制相结合、全员岗位责任制与值日生负责制相结合
开学初我就和学生一起制定了细致的值日班长细则、值日生工作细则,并打印后张贴在教室的布告栏里。由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属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把各项工作的职责分得很细,便于学生操作。值日班长有专门的记录本,封面上写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班级自己管。”“我能行!”由值日班长每天记录,负责班级各项事务。
全员岗位制与值日生负责制使班级里的各个岗位责任到人,实行“人人有权,人人有责”的原则。值日生负责制不仅赋予值日生义务,而且还让其享有权力,如卫生、纪律的监督、反映不良现象等权力,在班委的领导与督促下,全面负责当天的具体班务。值日班委对值日生的值勤情况进行评比表彰,这样使全班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责任感和工作能力。实行责任制,班主任不等于不管,班主任在执行责任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进行检查总结,进行表彰与批评,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实行值日生负责制,一学期来,学生按照分工轮流,晨读员、领操员、小组组长、值日班长各司其职,工作起来也井井有条,学生一到学校,早读员带领大家早读,值日班长带领值日生搞卫生,检查卫生,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自我管理意识。当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指导者与保护者的作用的,学生做得不好可以教给他方法,学生有了难题给予帮助,有了委曲可以倾诉,作为一个爱学生的班主任,本身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班主任要勇于为班级的过失承担责任,保护学生,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为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
三、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这一阶段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1、引进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体现自我
第一学期首先进行的是班干部竞选,活动前我觉得对于初中生来说竞选班干部以一定难度,不会有太多的学生来参与,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公布了竞选计划,并说明可以有家长的支持。一周后的竞选让我出乎意外,参与竞选的有将近50%学生,他们对演讲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想为班级服务的心情让我这个做班主任的很受感动,我想全班学生也和我一样受到了不小的振动。
2、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组织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合唱比赛、写字姿势比赛、语数知识竞赛,再加上平时的班级竞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展示自我以及培养学生荣誉感的机会。一个班级的理念与班主任的个性特征是息息相关的,班主任的价值观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对于班级的荣誉,我总是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首先要超越自己,不一定要做第一,但你必须做到最好。因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
四、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类;自然;和谐
一部社会历史,在记载着人类内部关系发展史的同时,也刻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烙印。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于人类内部的关系。因为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状况,体现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观念。
原始社会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要讲清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从人类的起源到氏族社会的发展状况都反映出这种依赖关系。这一段历史要讲清以下几个观点:第一,自然是人类之母,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
地球形成以后,经过数亿万年的演变,地球上产生了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所需的很多材料,如构成地球的重金属,外层的岩石与矿物,表面的水大气层等。地球上的物质及材料在经过数亿年的化学、物理的种种变化后,一幅植物绿毡就覆盖了地球。一旦植物覆盖了大地,产生新的生命的可能性就出现了。又经过了几十亿年的种种环境的变化,动物遍布于地球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经历了新型的进化,它已经破坏并还将破坏在先前各个进化时期所建立的所有法则,由于新型的进化的各种要素动物界全都具有,如记忆和学习,甚至概念和观念等等的形成,新的事物发生了,人类从动物王国进化出来了。可见,自然为人类之母,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其实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所积累的传统、观念、概念、神话、宗教都是自然界从许多方面影响了人类而产生的结果。它们来源于人对自然的反应,对其同胞的行为的反应,以及对于困难环境下生活艰苦的反应,甚至我们的躯体以及动物的躯体的形状也是在悠久缓慢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造就出来的,它们成为几十亿年生命进化条件的见证者,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传统也是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第二,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惟一资源。
我们从迄今已经发现的原始人群生活的环境及留下的诸多“遗物”中可以断定,原始人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来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在北京人的洞穴里,考古学者发现了六十多种鸟类的骨骼,二十多种鼠类的骨骼,还有大量的朴树籽及一些鸵鸟蛋壳,骨头多半是烧焦的。其他的原始人群洞穴中所发现基本都是小动物的骨骼,也有些大型兽骨。由于原始人群生活的环境比较温暖、潮湿,林木茂盛,大自然便慷慨地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浆果、坚果和可吃的块根、嫩叶、树蕊、昆虫、鸟蛋及易捕捉的小动物等。由于生产力的极其低下,为了生存,采集就成为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或许也有人狩猎,但凭借的也是自然提供的简陋武器──木棒、石块和蚌壳。大自然在用“火”改造自身的同进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里程碑的动力。自从用火后,形成中的人类逐渐确定了“人性”,创造了自己,他们学会了用树叶、兽皮做成“衣服”以御寒,用砾石做成工具进行劳动。原始人群过着和野兽差不多的生活,为了吃饭,到处流动,从事采集和狩猎,自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人类在与野兽及自然界斗争中,靠辛勤的劳动和不断积累增长的智慧,战胜自然,艰难地发展和繁衍生息下来。
第三,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人类观念上的图腾崇拜。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人类的生存要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人们对自然界种种凶猛的动物以及神秘的自然现象感到敬畏,从而产生图腾崇拜,如对熊、象、雷、电等等的崇拜,并使其成为本部落之图腾和象征。
远古的时代,在中国领域内,居住着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从传说和神话里可以推测一些情况: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白皋是其中一族酋长,姓风,神话言他乃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一族。据说灭西周的犬戎族祖先为二白犬,固以此为图腾。炎帝姓姜,神话说他牛头人身,大约以是牛为图腾。以尤为首的九黎族首领共81人,神话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言,吃河石,钢头铁额,有角能触人等,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的勇悍善斗的部落,而黄帝则人头熊身,应以熊为图腾。可见,自然又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形成。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部分的教学中,要讲清自然对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的影响及人们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着重应说明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明,并且是大陆型的农业文明。这种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重农抑商、封闭保守。中国古代之所以形成这种文明,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最东部,东濒太平洋,西临戈壁滩,西南矗立着青藏高原,北面是荒芜的西伯利亚,在当时交通工具极其落后条件下,这种四方包围的自然屏障,严重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必然形成封闭保守,以中国为中心、盲目自大的心理特征。即便是唐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航海业的兴起,对外交往有所增多,但主要是周边国家来中国朝贡,中国主动向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少,并未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同时,由于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又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繁茂,极适宜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立国、重农抑商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最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以致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唐宋以来中国对外交往频繁,但商品贸易始终局限于某些商品,如丝、瓷器等,且外人入华贸易者众,而中国人走出国门者鲜。郑和七次下西洋,但重点却是宣传所谓大明之国威,并非发展同交往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因此商品经济自始至终在封建社会都未占有重要地位。清政府骄傲自大,以为“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一切尽有,无需同外国交易,从而严重阻碍了正常对外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自然环境桎梏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因而旧中国始终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家,难以发展成近代工业强国。
转贴于
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欧洲古代文明与古老的中国文明有很大的差异。古希腊文明是一种开放式的重商主义的文明,这与爱琴海诸岛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那里四面临海,面积狭小,且土地贫瘠,不宜发展农业,但利于通商、捕鱼。因此,古希腊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这种经济上的开放式活动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开放意识的形成。而后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明同样具有这种特征。哥伦布、麦哲伦等之所有能够利用中国发明的罗盘针作远洋探险都与这种欧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早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海上贸易就极为发达,濒临大海这种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雅典人的思想行为,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制度,而斯巴达由于是内陆国,农业发达,造成了它政治的保守和落后,形成奴隶主军事贵族专制的国家。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第二,随着古代文明的发展,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的束缚,有目的地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从认识自然来说,中国古代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历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如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日食的记录,有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有利于农时的24节气。西周时商高提出的勾股定量特例比希腊早500年,《九章算术》记录了大量世界第一的有关数学计算方面的内容。而战国时楼房、瓦当的出现及鲁班的种种发明创造说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深化,对人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对自然界的迷信和宗拜,而是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的力量和自然界的力量摆在可以并驾齐驱的同等地位。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测地震的方位,极大地破除了对地震的神秘和恐惧;罗盘针的发明为人们远洋航行认识世界提供了最重要的工具;《徐霞客游记》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成就。在古代欧洲文明中,同样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克服了对“神”的崇拜,提出了“神人合一”的思想,《荷马史诗》则是反映人与自然相抗争的杰作。
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来说,在古代文明中,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金属生产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大规模垦荒种地成为可能,从奴隶社会井田制到春秋战国以后大的规模“私田”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成果。治理水灾和发展灌溉农业是中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最杰出的成就。从大禹治水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以及汉唐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的工程都反映了这方面的成果。丝绸之路的开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征服西部戈壁滩的能力,郑和下西洋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征服海洋的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总体上还是有限地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协调和谐的。
近现代历史,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近现代史的教学,要重点讲清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空前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近代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对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阐明以下观点:
第一,工业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赋予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人类在很多方面控制自然、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新阶段。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的发明和运用,缩短了人类行进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飞机的使用使人类有能力发现和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电的发明和运用,人类征服了黑暗,改变了世界;人工降雨可以解除旱情;家庭空调器的使用增强了人们抗寒热的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不仅征服了地球、海洋和天空,而且还向太空进军、登上了月球和宇宙空间,人们不仅能上月球,而且在宇宙中停留,开展科学实验。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
第二,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
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高生产”使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全球资源短缺,同时又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的废物;“高消费”又使人类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染物。两者结合导致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日益严重。地球上的森林迅速减少,大量的动植物品种在消退和灭绝。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使人类又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近年来地球不断变暖,长此发展下去南极冰川会逐渐融化,世界上大量的岛国和沿海城市将被逐年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臭氧层不断遭破坏,人类的疾病将会大量增加;土壤的退化和沙漠化,不仅减少耕地面积,而且会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处于沙漠尘暴的袭击之中;二氧化硫的无序排放,使酸雨区域不断扩大,对建筑物,农作物和人类自身健康都产生巨大的危害;水土流失会使更多的大江大河的含沙量提高,造成洪水灾害;废水的大量排放使人类可饮用水日益减少。这一切都告诉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否则索取财富的过程就是自掘坟墓的过程。
第三,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性的课题。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党的十之后,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讨论焦点,它被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然而如何“积极稳妥”推动,首先要解决的是融资问题。
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户籍、土地、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短缺是城镇建设中非常普遍的问题。过去,我国的融资主要依赖于财政支出、土地融资、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等。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城镇化在未来10年内将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如果像以前一样依赖于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城镇化作为中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长期发展战略,融资过程中必须重视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所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融资渠道的创新。
创新融资渠道:发达国家城镇化融资的成功经验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我国,在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无论属于何种发展模式,它们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城镇化融资过程中除运用银行贷款外,主要借助于一些先进的金融工具,如资产证券化,市政债等。
市政债是一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金融工具,美国是市政债券的起源国,也是目前市政债券发行规模最大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市政债券主要由包括政府、或授权机构等发行体发行,由个人、各种基金、银行、保险以及其他投资者投资;美国市政债发行人数量庞大,品种丰富,为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联邦政府对个人投资者的市政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事业,很好地满足了公共项目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大规模、长期性、低成本的资金需求。加拿大、波兰、俄罗斯等国家也大量发行市政债券来为城市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整体来看,这些国家市政债券发行规模与本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市政债券产品不仅能巧妙地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性和系统破坏性,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城市化进程。
国外发行市政债券为城市化建设融资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我国推出市政债券、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城镇化,可以发展大量的金融工具,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债券、信托、保险、私募、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工具都有鼓励发展的潜力,但是需要专业的考虑,权衡哪种方式更能发挥作用,建立并完善相应规则,使其能发挥作用。
第二,吸引民间资本,充分利用外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并引导有实力的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具有经营性质的城镇基础设施,开放融资渠道支持城镇化发展。
外国很重视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例如,日本政府的“筑巢引凤式”、“联合投资式”等,充分利用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融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和实现城镇化的国家。近二十年来,英国一直积极鼓励私人财力参与甚至主导公共投资计划,其核心是私人融资优先权。韩国政府设立国民投资基金,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吸引民间投资,使民间资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为民间资本提供投资的渠道,使之能够在服务城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城镇化的收益,确保民间资本的利益和地位。
城镇化的发展能带来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生现金流,所以民间资本的进入是必然。民间的资金是充足的,它们进入的领域必须有获利机会。“谁投资,谁受益”,放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的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允许地产商、私募基金、外资基金等更广泛地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对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引进外资等充分开发社会资本的潜力和价值,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设专门机构对融资进行管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乡村发展的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都很高,他们非常重视小企业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许多政府出资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比如,日本政府设立的专门金融机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援助,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并且允许企业自行组建合作型的金融机构。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制度,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不能提供担保而造成的障碍,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意义重大。
在这方面,加拿大成立了“区域城市财政委员会”,评估区域内各个市政府的资信能力,审批市级政府的融资项目,监督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公开和市场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为其通过的融资项目担保。该委员会以其良好的信用,享受到特别优惠的贷款利率,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四,充分利用税收,推行有力的财税政策,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适应城镇化的趋势,提高城镇化水平。
联邦政府投资建设高速公路时,资金主要靠向纳税人征收汽油税、汽车关税、汽车消费税等来筹集;州政府和小城镇政府建设废弃污染物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由此可见,税收是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税收可以获得财政收入,达到融资目的,将税收用于公共开支,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的税种设立,主要是三种税种。一个是财产税,第二是消费税,第三是流转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经济体都具有的房地产税或不动产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美国房地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75%,主要用于公共教育事业;新加坡的房地产税主要用于补贴低收入者来调节贫富差距等。在法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市镇税收、经营开发与分摊税、城乡规划税和开发税等等,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提供了一切可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