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27
序论:在您撰写虚拟经济概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第一个阶段――经济货币化。该阶段是经济虚拟化的起始阶段,实现了货币交换代替实物交换。货币发展沿着从低级到高级的路径发展,分三阶段:原始实物货币阶段;改良金属货币阶段;高级信用货币与电子货币阶段。
2.第二个阶段――资本社会化。股份公司的产生推动了证券市场发展。股票交易所起源于商人与证券经营者的非正式性聚会。在实践中,证券交易商不断完善交易规则、约束交易者行为、形成专门机制与场所,实现内部监管。同时,债券也登上历史舞台。总之,工业经济时代后,虚拟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要,进而虚拟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助推器。
3.第三个阶段――金融衍生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动荡不安,汇率、通胀率与利率魔洞比较频繁,实体经济面临风险增大,规避与转嫁各类风险成为虚拟经济衍化的原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往来、国际经济关系及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虚拟经济也呈现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与全球化;资产证券化。
二、虚拟经济的衍化基础
1.信用。以证券市场为例,为企业融资,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及交易股票都需要信用支撑。随着证券交易规模扩大,要求上市公司、投资者、金融服务机构等市场参与者拥有良好信用,才能保证交易顺畅及虚拟经济健康运转。信用已超越其原始的融资功能,信用制度从银行延伸至公司法人。
2.产权。产权是财产的本质,是经济学范畴的权利。财产指操作一项事物的排他性权利,蕴含着人与人间的基本关系。产权包括使用权、所有权、处置权与用益权等权利集合。产权的特性存在,使得人们运用虚拟手段将物在权利进行分割,产生物权分离的虚拟经济。
3.技术。信息产业发展为虚拟经济带来无穷动力,影响体现在虚拟经济各领域:首先,作为新货币形态的电子货币产生,人们可通过电子信息转账进行货币流通,实现网上支付与网上结算,提高交易效率;其次,金融衍生品在信息技术引导下取得爆发式增长;第三,资产证券化顺应了信息化,数字化与标准化发展趋势。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的两重性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适度规模下,对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膨胀过度,实体经济就会产生“挤出效应”,严重的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影响社会稳定。
1.适度规模的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1)促进资金集中。股票、债券、衍生品等虚拟资本最大限度集聚了社会资金总量,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拓宽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与融资能力,保证了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2)引导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资本优化配置。虚拟经济有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带动劳动力、资源与技术流动,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与产业,提高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体现为货币配置,通过货币流通与虚拟资本交易完成。实体经济资源配置过程通过虚拟经济资源配置引导。首先,货币实现资源跨期配置;其次,债券套利易有助于利率期限结构合理化,使资金在不同产业、市场有效配置;第三,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本,扩大生产经营。
(3)规避、分散风险。虚拟经济发展动因之一为:规避风险。证券化资产、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不仅提高企业资产流动性,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企业在通过债券、股票方式筹集资金时,也把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实现风险社会化。
2.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将影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1)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扭曲资源配置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金融市场存在炒作与投机行为,投资回报率高于实体经济,两者间的收益差吸引资本脱离实体经济流入债市、股市、衍生品市场等领域。当社会资金被虚拟经济挤占,实体经济需要的资本出现不足,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2)引发并放大经济风险。虚拟经济给经济带来高效率与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狠多不确定性与高风险。实体经济运行:以资金作为出发点落与脚点,资金以膨胀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服务循环系统,与实体经济形成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包括汇率、利率、股票及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
(3)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动荡。虚拟资产价格大幅涨落,带有投机性的虚拟资本过度交易会产生泡沫,引发经济危机爆发。当泡沫积聚到一定程度会破裂,影响现存经济制度,造成金融机构呆账、坏账堆积,破坏国家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
四、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1.优先发展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深化的基础,又是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运作的基础。货币市场应强调:1、放开短期融资券规模,方便短期资金融通;2、严格管理货币市场,防止资金过度从货币市场流入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3、构建统一、高效的金融同业拆借市场。
2.深化发展资本市场
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国家金融市场健全的主要标志。健全的资本市场提高了资本效率,降低金融体系风险,促进资本有效流动,促进了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保证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深化资本市场应包括:(1)建立资本市场市场化运行准则;(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3)保持虚拟资本结构适度性;(4)构建有效的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5)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投资概论 教学改革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26-02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由人们自觉提炼的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建构师生关系和活动的范式,是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的体现。为了适应从知识灌输向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克服传统的投资概论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通病,教学方法的拓展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讲授法
投资概论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向学生系统阐述投资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投资学的基本范畴,了解投资经济活动主要内容、环节、过程及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投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概念原理的解释、重点难点的分析、章节段落的小结――在投资概论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投资主体为了未来获得经济、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业投资,还是企业或个人用货币购买有价证券获得收益的金融投资,讲授法都是贯穿始终的一种基本方法。投资概论课程涉及的概念多,内容联系密切,需要综合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量本利分析等手段研究公司的行业前景、经营绩效以及股市、债市、基金的行情走势,讲授法可控性强、效率高,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新知识,特别是初入门的低年级及其他专业学生,采用讲授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讲授法不是注入式教学的代名词,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不需要讲授法的配合,尽管如此,如果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讲课时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教学双方缺乏有效的互动,不可避免地会剥夺学生思考的空间,使讲授法滑入到灌输式教学的泥淖。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经常采取教学互动,要善于借助直观教具、示范实验及投影、图片等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通过设置若干与投资概论课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想交流、切磋乃至争辩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讨论什么问题、怎样组织讨论、如何协调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讨论做何评价以及讨论节奏的控制、讨论方向的驾驭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引导。讨论法可以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接受知识,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讨论的问题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案头准备。讨论题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首先应该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其次要照顾不同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学生能理解、接受并且有话可说。讨论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发表各自的看法,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评价、反驳,只有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讨论法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普遍提高的效果。讨论过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引述专家的观点,让学生在比照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三、多媒体教学法
投资概论特别是证券投资部分涉及大量的图形、公式、数据、技术指标以及动态的行情走势,若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不仅难以陈述清楚,而且枯燥乏味。利用PPT、CAI等应用软件,制作信息量丰富、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课件,兼有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之长,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还可以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的学习环境,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接触到仿真性强的内容,增加感性认识,这对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投资概论课程教学尤其适合。此外,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教案,涵盖教学大纲、复习题、问题解答、投资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动态资料等,学生可下载教学大纲、作业和各种资料,便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媒体应用于投资概论教学,学生不再需要被动地听、机械式地记,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教学模式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是高校投资概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四、案例法
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用以说明、验证、消化某一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仿真法,能增加课堂的生动程度,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主题、运用投资学理论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发表独到的见解,共同探讨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方案,将知识的传授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一个好的案例应该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贴近生活、有深入探索的价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生动性的特点。课前教师给出案例资料和所需讨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角色讨论,通过交流、论辩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案例本身的解答,课后总结也不是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应多作肯定性评价,以有益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目标,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
五、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是让学生在一种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体验、参与以及模拟问题的解决,加深对投资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独立从事投资工作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特点,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进行相关岗位的技能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受客观条件的局限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不足。实践性教学包括校外实习和校内模拟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校外实习固然可以达到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在校内课堂教学中,通过把真实的市场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在虚拟条件下就能接触并处理各种投资问题的机会。模拟教学的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的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比如在证券投资部分的教学中,利用金融实验室的证券行情接收系统,实时接收沪、深证券交易行情,演示大盘和个股行情走势,结合典型图形讲解技术指标的运用,利用虚拟资金和虚拟撮合,实现从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操作,将证券投资分析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六、研究式教学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教师布置若干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论题,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以此来培养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投资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布置写作小论文,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性的社会调查。大学生思维活跃,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利用,进行自主探索,是培养创新型投资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投资专业人才,教师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经常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对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教师的传帮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操作,必须尊重投资概论学科特点,适应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系浙江海洋学院教改研究项目“海洋经济视域下《投资概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实效性探索”(项目编号:20093017)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阎金铎,潘仲茗.现代教学方法百科全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2.蒋培德.投资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段琳.论会计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误区[J].会计之友,2010(1)
原文
网络营销,可译为cybermarketing或onlinemarketing。“cyber”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控制复杂系统的科学”在实际应用中,其含义演化为电脑和通信实现交汇的无形“空间”,主要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进行运作。有的译为InternetMarketing: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NetworkMarketing:指在网络上开展的营销活动。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互联网还可以是其他一些类型的网络如增值网络,如VAN。目前,习惯上采用e-Marketing.e表示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既简单又直观明了而且与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虚拟市场(e-Market)等对应。
通过因特网,中间商作用将改变.生产商可与最终用户直接联系,中间商的重要性因此而有所降低.这造成两种后累:
1.由跨国公司所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分销网络对小竞争者造成的进入障碍将明显降低.
2.对于目前直接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销售的生产商来说.其售后服务工作是由各分销商承担,但随着他们销售利润的消失,分销商将很有可能不再承担这些工作.所以在不破坏现存渠道的情况下.如何提供这些服务将是网上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又—问题。
目录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1.1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1.2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点:
1.3电子商务的分类及其服务内容
第二章网络营销
2.1网络营销的理念
2.2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2.3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
第三章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3.1电子商务与物流
3.2物流概述
3.3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参考资料
1.宋玲、杨卫东,电子商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2.王健,电子商务,学苑出版社,1999年
3.高缓、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1日
4.黄敏学、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1日
5.吕廷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6.尚建成、电子商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7.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8.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1日
9.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1日
10.弘道工作室、网络营销、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6月1日
11.李涛、电子商务篇、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年6月1日
12.李丽、网络营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1日
13.钟强、网络营销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1日
14.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1日
15.吕廷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16.董惠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日
17.宋玲、电子商务--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1日
18.350亿元:今年对IT业的投资、人民日报、2003.01.03第二版
19.中国电子商务前景看好、人民日报、2002.11.20第七版;
20.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02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
21.陈志萱、法国上网购物人数增加、经济时报、2002.11.20
22.孙健、大力拓展电子商务欧盟紧追美国、经济日报、2000.02.04
23.suibin800、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幸福校园、2003.03.11
24.Bluesky、何谓网上营销、幸福校园、2002.12.26
25.电子商务与网上宣传,,2003-3-16
26.RaviKalakota&MacicaRobinsom、e-Business:RoadmapforSuccess、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9
27.RaviKalakata&AndreB.Whinston、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aguide、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7
28.RaviKalakata&AndreB.Whinston、FrontiersofElectronicCommerce、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6
2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电子商务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1日
30..原著:JOHNTSCHOHL编译:陈齐美、电子服务--电子商务生存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1日、
关键词:虚拟世界; 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71-03
一、补充虚拟世界的必要性
第一,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诸多的变化,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从哲学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虚拟世界的问题,小则关乎到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则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青年人的发展,甚至于国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发展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青少年是虚拟世界的主要影响对象,他们直接参与其中的机会更多,所以有必要将虚拟世界的主要影响对象分为两类加以考察:一部分是正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青少年,另一部分是经历了虚拟世界并正在虚拟世界中的在读大学生。两者是有不同之处的。不过本文暂时主要考察的是高校中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
第二,现行的教材中对这一部分的提及较少,难以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时代问题的虚拟世界问题,本文以为应当列入原理的教学之中,或者作为内容直接写入教材,或者作为课后阅读和思考的补充,适当地加以提及。这是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许多同学对虚拟世界都很有兴趣,很渴望听到这方面的解释,经过课上的实践,每次讲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修订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都很活跃,同学们关于虚拟世界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和影响,讲得有声有色,但是在这种虚拟世界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却很少考虑过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尤其是需要做哲学层面的比较和分析。而无论是教材还是辅助材料,都难以找到理论上指导性的建议和解释,尽管会提到不要上网成瘾,可是大都是这种道德教育的说教,而缺乏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说,及时地概括和分析这些虚拟世界现象背后的哲学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年轻的一代需要补上这堂课的内容。所以说,问题是如何将原理的内容、原理与虚拟世界的产生及其影响等问题,适当地联系起来,并引起更多人关注虚拟世界对原理课所提出的要求。
二、拓展的主要内容、环节和步骤
随着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发展,特别是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虚拟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引起了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至于与虚拟现实相关的问题,比如虚拟现实的含义、产生、发展等,国内外都有丰富的研究。
1.拓展的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关系,特别是虚拟世界的扩展引起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章节安排和内容设置。首先,主要完成四个方面材料的梳理,调查问卷的整理。比如在以下四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领域),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哪些变化等等。其次,从宏观上进行课题的论证和总结工作,比如总结虚拟世界的产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合理途径,提出积极的建议,及其与原理课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拓展的环节
环节一,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含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诸多重大变化和思考。环节二,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以及思考题设置,含如何将这些变化和反思在原理课教学中体现出来,并正确引导同学们从哲学原理的高度认识虚拟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环节三,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环节二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细分为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课后思考题设置、教辅材料编写、教学光盘刻录四个步骤。
3.拓展的步骤
(1)第一个步骤,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 这里根据内容的需要,虚拟世界的产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及其与原理课的课程教学的思考,又分成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领域共四个方面。
本体论部分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增设虚拟世界与的物质观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变更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和反思及其对策。具体说,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主体性的减弱,主体间性的增加。比如,国内学者皮海兵在他的著作《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中探讨了该问题。“将虚拟关系转化为现实关系,既拓展了人际交流的范围,也丰富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会将网络生活的经验吸收到现实生活中,‘假如一个人在网上的夸张可以为人所接受或者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注意,这个人就会在实际生活里采取同样的行为,而不必害羞’。”[1]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从形式上摆脱了社会自我的束缚,大胆展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这一自我本身就是对现实自我的超越。”[2]
面对虚拟世界的产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应当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模式。“因此,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被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情境中来理解,因为这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反映了管理和专业化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而这反过来又涉及到了职业模式、标准化、品质和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技术的演化将并肩而行。总之,把技术作为一种统一管理大学的工具的想法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与这一想法相似的情况实际上可能会在由技术变化所创造的混乱环境中发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从技术上做出有害的抉择,并且没有挽回的余地。”[3] “然而计算机也能够被用来发展和应用技能以及主动性。计算机不仅不会把人降低为机器的纯粹附属物,而且能促进交往的技能和集思广益。因此,计算机的设计就包含了理性体系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的两种不同概念之间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社会中人是什么的两种概念之间的一种选择。”[4]
认识论部分主要涉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在虚拟世界里怎样,在的认识论当中又当如何认识。尤其是虚拟世界与的实践观的联系和区别,变得突出。见教材《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章。这些虚拟世界的扩展和变化在认识论的教学改革中最好有所体现。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作用之下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比如,国内知名学者吴国盛等。再比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他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中,有相关深入的探讨,他探讨了“存在论的设计”,也探讨了计算机的作用。他说:“当把计算机当作一种交往媒介来考虑时,计算机就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逐步共享而创造的一种环境。在这种概念中,计算机不是‘人的形象’,而是我们在其中活动和反过来塑造我们的领域。”[5]可见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虚拟世界里的相互作用有多大。
总之,在认识论方面,网络文化提高了每个人的主体地位,个人面对庞大的网络文化整体将不再是一个弱小的个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更加具有自觉性,他将自身的本质赋予网络,使网络文化为了个人而存在,同时将网络文化的本质内化于自身,使自身成为全面的社会主体。网络文化也加强并改善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主体性不仅仅是个人的主体性,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有自组织能力,相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具有整体的主体性。与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化社会将赋予主体的人更多意义上的自由。
价值论部分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建设在虚拟世界里如何能够经受住考验,它会受到哪些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是什么。
虚拟世界的扩展与价值论的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建设在虚拟世界里如何能够经受住考验,它会受到哪些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是什么。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价值观的确立和影响,比如,美国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著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特辟一个题目,“网络世代的价值观”,来研究此问题。“很少科技是价值中立的。电视所传递的强烈信息,就是塑造时代世界观的极大推力。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陆续成长并掌握社会主要权力时,他们也接过了媒体,并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反观新媒体因为具体分散性、互动式及多对多的本质,反而有较大的中立空间。孩子们开始在新媒体情境中彼此沟通、玩乐、学习、工作及思考,自然就生成了新的价值观。这个时代正开始积极地学习,更甚以往,我们称为‘时代学习’。”[6]
虚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或许更加具有评判世界对错的理性和理由。因为他们是年轻的领航员,由于他们质疑传统机构可以提供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社会历史领域部分,虚拟世界的扩展与社会历史领域的教学改革也要相应地加以调整。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个是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虚拟世界的扩展影响下引起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变化。见教材《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章。另一个是科技的作用问题,虚拟世界的扩展代表科技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科技发展的水平越高,相应地人文关怀变得更加重要,这一部分需要突出强调。
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诸如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变革等,比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以及《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等文章中有相关的探讨,他曾提出当今技术的功能的拓展等,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
(2)第二个步骤,课后思考题设置 本文认为最好在原理课教材中补入这一个知识点,课后的思考题中,最好也补上一道相关的思考题,我们初步拟定的思考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后思考题是“虚拟世界与物质观的联系”。那么相应地,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最好也补上一道相关的思考题,我们初步拟定的思考题是“虚拟实践与实践观的联系”。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价值论部分的思考题是“虚拟世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或者“大学生如何在虚拟世界的冲击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设两个思考题,“虚拟世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基本矛盾”和“虚拟世界与人文关怀”。以上这些思考题或者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3)第三个步骤,教辅材料编写 此外,如果需要的话,考虑是否写一本指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指导性的小册子,作为辅助学习的材料。
(4)第四个步骤,教学光盘刻录 笔者还提议要录制现场教学的光盘一张,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三、余论
正如泰普斯科特在 《数字化成长》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网络时代正将新媒体由神秘禁地转化为数百万人参与、自由发挥的大环境,在庞大人口分布的坚实力量及不受限制的心灵的带动下,网络时代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以往冷淡、呆板无用、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体完全不同,他们建构了一个任何想法都可以发声的场所——无论是否威胁到当代的社会秩序。鉴于网络世界的发展和虚拟世界的扩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该有所关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离开时代的发展空谈哲学是不可取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考虑到时展的问题。那么,在此前提之下来探讨虚拟世界的发展与“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的拓展,意义就更加明晰了。
参考文献
[1][2]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4,214.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浅析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问题 本土传媒经济研究的创新意识 大数据时代对传媒经济研究的影响 当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传媒经济研究的未来发展模式:长链条+大视野 近十年中国环境经济研究进路分析 传媒经济的规模发展趋势与进路 民营经济研究的硕果 微信带来的经济研究 西方学者的明代经济研究 我国传媒热点现象的文化研究进路 10年来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回顾 林业循环经济研究 虚拟经济研究综述 广州空港经济研究 崛起中的河南区域经济研究 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城镇经济研究 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信息时代的注意力经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李仁贵编:《24位诺贝尔奖大师解读经济学与人生》,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12~1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第3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第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陶长琪主编:《信息经济学》,第177~18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Researching Media Managementand Media Economics: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Issues,by Gillian Doyle,University of Stirling,United Kingdom Simon Frith,University of Stirling,United Kingdom,参见第6届世界传媒经济学大会网页cem.ulaval.ca/6thwmec
⑧(加拿大)文森特・莫斯科、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
第77、8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应用
一、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艺术美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理念
工业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形态表现的美学艺术性等。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到了现在的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现实和工业设计的发展,虚拟工业设计应运而生,而虚拟工业设计美学也随之跟进。
美学是伴随着虚拟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从19世纪中叶便产生了一门旨在协调产品实用、美观、经济综合统一的新学科——工业设计,VID在数字化时代中产生,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对技术生产和技术产品的审美掌握,建立未来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实体系统与人的和谐关系,将产品、劳动条件和环境塑造为具有艺术性的形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发展变化的和谐审美需要。在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艺术形式存在的,它不具有独立观赏性,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艺术的概念。虚拟化设计艺术首先必须是服从于数字技术的方法,成功的创作既要强调艺术表现力,又要避免技术上的喧宾夺主;既要突出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又要避免艺术风格化与技术功能化的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化虚拟设计艺术的创作中,技术将不是决定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各方面艺术素质的兼备和作品思想内涵的提高。
“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诸葛铠先生在《图案设计原理》中提出,设计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研究不能脱离美学的范畴。因此,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对工业设计而言,艺术美学是不可或缺的。
二、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
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这也是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出发点。人的特定目的,决定了美学和工业设计为人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产品的创造美是以生产和消费这两种形式存在的,如机器和设备直接进入劳动过程,而厂房、车间、环境等不直接进入劳动过程,但它们是条件,没有它们,劳动过程不可能进行。概括地说,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教学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第二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特征属于虚拟美学的一部分。根据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讨论,把针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为虚拟美学或者数字化美学。尽管传统的美学理论是虚拟美学的基石,支撑着整个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大厦,但是作为数字化技术范畴的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有它自身的特性。虚拟工业设计作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时空连续的新型设计方式,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的审美特性。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可以从传统的艺术与设计作品的美学理论里找到身影,但完全用传统的美学理论来注释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领域则显得不够全面。由于数字化设计艺术里的审美思维的变化,数字空间里的审美主体在审美互动、审美体验、审美创作等审美行为中得到了提高和改进,甚至审美主体本身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难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设计将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在一个突破性变革的高维空间里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审美方式。设想人类如果生存在一个二维平面上,那么对该平面上发生的事情就会了解甚微,就是像分辨出平面上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之类的简单问题,也会是困难的。而在三维空间看这个平面上的东西,则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维数这个概念对理解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人类有可能在更高维的空间考察现在的世界,则会发现更多目前一无所知的,然而却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就需要虚拟设计的帮助,同时也体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虚拟设计艺术是一个新时代艺术的标志,它能使我们在数字化空间里遨游,体验并创造天人合一的新的美学境界。HTtP//:
目前,数字化设计艺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同时就导致了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相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这就很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美学理论来推动和支持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出现新的局面,使得人的自由化生存和情感得以全面的展露。由于技术的原因,数字化程度目前的局限性,人们目前能够虚拟化的东西还十分有限,因此工业设计美学的探讨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也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虚拟工业设计之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工业设计的目的之一,是要满足人们对产品所希望的生活情趣和美感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标准具有历史具体性,所以工业设计风格流派在历史长河中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应该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艺术设计也是全球化课程,我们应该在知识经济引发的全球化、数字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课程体系,将自身置于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学术位置,以世界性标准检验自己。培养学生应付快速、全球范围的变革能力和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解的多样性,使设计教育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本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时间性和空间性应该是虚拟数字化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重要特征。现在,虚拟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将亿万年前“侏罗纪恐龙”带到我们面前,以此获得生物体的再次创造,也可以通过让“变形金刚”的儿时回忆奏成机器与人类共同保卫地球的凯歌,甚至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忘却时间和空间的羁绊,去遨游宇宙。在虚拟技术中,造型的创造变得如此简单而具可重复性,只要我们具有足够的想象力,这是以往工业设计所不能企及的。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化设计艺术,避免教学模式的教条化,促进工业设计教育的生动化和现实化的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对于从事教学的设计院校或科系来说,受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影响。由于工业设计教育艺术性、技术性与人文科学的共同需要,有它理性的、实践性的一面;又需要有它相对独立的、有预见性的或者说实验性的一面。
高等教育正发生变革,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近20年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工业设计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要着眼于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设计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做到设计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广博而深入,优化课堂教学,扩大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把握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创新和生动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孔寿山.技术美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