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27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生物科研课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实验在生物科学领域内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有意识地转到实验上来,广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一、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式的教学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差异的、动态化的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搬入生物课堂。开放式课堂的创立会激发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人员进行必要的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进行开放。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里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到附近的森林公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寻找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差异,由此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三、拓展课外生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进一步提高生物课堂的课堂效率,教师就需要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在课堂之外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并且感兴趣的课外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一个作业,可以补充完善课本知识,激
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人教版的初中生物的第三单元的“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植物标本来作为课外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和精力去户外采集标本、查找资料和制作标本等几个关键环节,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很多生物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制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拓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刘东亚.初探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亮点[J].考试:教研版,2009(04).
关键词: 备学生 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关注学生 初中生物教学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当教师的人都知道因材施教对于教学和课堂的重要性。新的教改核心思想也再一次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初中生物源于生活,又是为生活服务的,课堂上的生活化、特色化十分有必要。由于目前的大班教学制度,初中生物课每周课时有限,备好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笔者认为备好学生是上好初中生物课的关键。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备好学生呢?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关心学生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较好。
一、如何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所在地区的相关大环境,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感兴趣的内容,等等。要想使我们的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就要更多地了解学生。
那么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对于地区大环境的了解就有很多方法了,如果教师自己本身就是学校所在地的当地人,就再好不过了,课堂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就可以信手拈来。如果教师对学校当地的环境不太熟悉,自己就要去看有关书面介绍,地志,注重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工作之余多出门要了解学生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植被情况、自然动物分布情况。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就需要老师多看学生的学籍资料、家庭状况表了。相同学校的学生,相同年龄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即大同小异。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学生性格有多样性,通过听其他科目其他老师的课,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可以了解学生性格和学习中的另一面,这样我们对学生了解的第一手资料就会更加全面。
从学生反馈中了解,课堂教学开始,一般要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和难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重点或生长点;同时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课堂上通过多种多样的提问反馈,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起点、瓶颈及问题所在。通过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体系,从而找出最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教师备课方式也就由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备课用书转变为主要依据来自学习的学习信息,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自然而然实现了从学服从于教到以学定教的转变。
比如说我在讲到人的生殖这一节的时候,发现班里有两对双胞胎,一对长得非常相似,另一对长相就有一定的差异了。那么在导入双胞胎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这可以用这个对比进行导入,这样学生不仅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如何分析学生
初中生物基本上是一个老师带六个班,或者更多,在上六个班的课,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会因不同班级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那么,这里就涉及对于不同学生,我们上课如何去引导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兴趣所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等等,我们都要有对策。
那么如何去分析学生呢?首先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提问式调查,通过集体提问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切入点。
例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吸气和呼气的原理,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攻克这一个难点呢?首先应该找出学生为什么觉得这一原理难以理解。通过教师的了解七年级学生对于气体压力还不是很明白,但是由于学生情况的多样性,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个提问式调查:“什么是气体压力呢?”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进行简单的统计,就发现问题的确出在这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呢?考虑到气体压力这一概念的抽象性,就借助肺模型的演示进行讲解。与此同时,教师进行个别学生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解释发现,学生的理解是根本没有涉及气压这一个概念的。他的理解就是哪里有空间空气就会往哪里流动,由于胸腔是密闭的,进不去,只能是从气管中进去,因此胸腔扩大就会吸气。通过对学生这一回答的分析,发现学生巧妙地避开了这一个物理学概念,轻松地理解了这一个生物难点。再对其他学生对此答案加以完善和引导,这一难点就轻松化解了。
再者就是对学生的作业、试卷进行分析和统计,会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这样对学生作业和试卷进行评讲时,就能有的放矢。那么,在进行作业和试卷分析、统计时,笔者认为以错题出现频率为基本点,以知识点为主线进行讲解比较有效果。例如在讲一份期中考试卷时,将涉及第一章节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问答题先找出来,进行分析,为同一知识点的进行归类,讲解时就先讲知识点,再将几个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作为训练题,再一次进行训练,这样就会事倍功半,无形中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负担。
三、如何关心、爱护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学的灵魂,只有关心、爱护他们我们的教学才显得有意义。学生也会因爱其师,而信其道。
要关心、爱护学生,首先教师要多花时间与学生交流,多花时间与学生“泡”在一起。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就要充分利用好课间十分钟和一些课外活动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下课后学生和老师都处于相对轻松的状态,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话一个简单的问候,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无形中就拉近了。如听听学生对于课堂上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的一个见解,并与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谈谈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多了解天气变化,时常提醒同学们注意及时添减衣物;时常问问学生的饮食情况,及时给予一些健康饮食的小意见,等等。
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关注一些“特殊”情况,对于课堂上表现比较特殊的学生,要默记于心。下课以后进行单个了解和沟通。再者,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多表扬学生,生物课上会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合理的答案要及时给予表扬,不是很合理的答案就加以引导,并且给予鼓励。如果以上几点都能做到,慢慢的,学生就会接近你、真正地尊重你、爱戴你,那么生物课的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了。
总之,了解、分析和关心学生,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做到了备好学生,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关键词:初中生物 小课题研究 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存在困难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内或课外,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在最近这四年,我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方案简介
1.名称
调查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
2.方案背景
珠海八中坐落在美丽的板樟山下,它是珠海市区的唯一一个山脉,是市区的“肺”。每年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时,我都会带领学生上山观察植物,经常能看到一种奇特的植物――猪笼草,并发现最近这几年猪笼草数量锐减。在觉得很可惜的同时,我和学生都生出了疑问:板樟山上的猪笼草数量为什么会锐减呢?我和学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始调查板樟山猪笼草生存的状况和探寻它数量锐减的原因。
3.方案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和和资料搜索,探究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从而寻找保护这种濒危植物的措施,也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研究人员
初一年级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共8人。
5.方案内容
6.活动成果
(1)完成《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初探》报告,并在学校科技节上作为优秀科技论文展出。
(2)完成在学校生物园培植栽种猪笼草的尝试。
(3)研究报告参加珠海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又获得当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7.学生的收获
(1)更深入了解了美丽而神奇的昆虫“猎手”――猪笼草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存价值。
(2)了解了造成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懂得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影响,激发了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3)体验了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反思
本次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选择的活动课题好
主题的确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感兴趣的、身边的和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提前做好计划、方案和相关准备
由于开展这项小课题研究,学生需要上山进行实地考察(分3次),还要调查访问部分村民,安全问题是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因素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并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案。详见下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在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侧重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开展研究的方式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4.注意保存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收集的资料,及时总结,使活动成果更具推广性、示范性
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叮嘱学生把上山寻找猪笼草的一系列过程拍成照片和录像资料储存起来,保证活动资料的完善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5.注重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丰富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但需要教师对学生上报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和充分的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这需要大量师资力量和时间的保证。
2.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开展生物小课题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在现阶段,生物教师也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在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还有难度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有效教学 初中生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新理念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和知识储备等入手,充分利用教材,广泛开发多种学习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新知,从而使教学更有效。
一、设疑探究,引导体验和感悟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教师可以在学习中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悬疑的情境中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悟深化,建构知识结构。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在许多章节设立观察和实验探究环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预设,认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时,针对学生已有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还有对三种血管功能的基本认识的现状,设置问题:“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会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回到左心室呢?”让学生们分组合作进行探究,自己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取出一块纸板,上面绘好心脏的结构简图和代表肺部、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并拿出若干紫红色、鲜红色代表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的绳子,让学生代表用胶带粘上绳子进行演示,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人体血液循环。
二、分析比较,加深体验和感悟
生物教学的内容不少受时空、实物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讲信息透彻的传透给学生,这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教学策略,通过对课本中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学生学会合理推测,学会比较研究,学会辨别证据与假说,还可以训练逻辑能力。可以借助网络教学的形式,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与课本资源进行比较,从而丰富课本资源,例如,在教学《绿化,我们共同行动》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到各处交通干道旁绿化较好处进行噪音和废气的测定,记录、统计数据后,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体验感悟到:树叶密集、树皮粗糙、叶形较小且表面较为粗糙的树种,是隔音效果最好的植物;多层复合结构的绿化实体比少层复合结构的绿化实体声衰减效果好。
三、走进生活,生成体验和感悟
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求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挖掘其生活的内涵,化抽象教学为生动、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并积极尝试实践,陶冶情操,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生活化。例如学习《生物多样性》时,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学生引入大自然,在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对整个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将调查出的相关内容形成参观调查报告。通过这样具有生活化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模拟场景,促进体验和感悟
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怎样化枯燥为活跃,化抽象为具象,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场景模拟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与文本及学习对象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全身心融入,将自己化为学习对象,真实体验学习对象的生活、生理活动,切身感悟生命的美丽、脆弱和顽强。枯燥的学术语言被赋予了情感,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生命的价值。场景模拟可以设置为辩论会、小品表演等形式,如在教学《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与感悟,笔者精心设置了一场辩论会活动,正方观点: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反方观点: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学生有很高的热情,并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广泛的资料,在课堂辩论中对保护环境命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五、信息技术演示,内化体验和感悟
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色,从而扩充了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不愧称为一次教学革命。在生物教学中如很好的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生物学宏观和微观方面的事物或现象展示出来,也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予以展示交流,更可以借助声光效果对实现学习的情感目标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用心体验与感悟,积极将知识内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高恩娜.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8).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生物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更加热爱,还能提高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初中生物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生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实验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
一、利用生物实验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物是一门神秘的不易理解的学科,正因如此,学生才更想去探究它、了解它,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充满动力,自发地去探索、发现生物学中的奥秘,只有这样,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生物实验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平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七年级学习《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的试验方法》时,教师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介绍,然后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试管中的变化,这样在亲自完成实验后,学生对学习内容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还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仅收获了成就感,同时还学会了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样本、模型等来进行课堂讲解,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枯燥地讲解知识,将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方式来掌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知识,在得到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欢乐。
二、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方式不仅会激发相关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会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要做到生物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必须做到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进行开放。比如,在学习“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有哪些”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转移到动植物公园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自然,主动寻找植物之间的差别,这样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亲自实验,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有很多种实验形式,例如,演示性的、制作性的和观察性实验等。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习的效率,同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很大的进步。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演示实验中走出来,告别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初步将演示性实验转变成制作性实验,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具有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全身心投入到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去理解、体会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了《种子的萌发》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在家里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等,安排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也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生物的热爱,还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合适的课外活动,比如,制作植物标本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到户外采集样本、查阅相关资料,并且进行标本的制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到了很多生物知识,另一方面,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培养。
初中生物教材中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同时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演示性实验来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然而对于氧气产生的过程,假如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将深刻地认识到氧气的产生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位学生来进行操作,让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氧气的生成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将会为他们之后记忆光合作用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热情。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生物实验课堂的主体,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且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质量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会学的有效方式,因其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受到大力推广。具体而言,生物实验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使用生物仪器设备观察所研究事物的现象及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依靠学生动手实践,结合思维活动与实验感知,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学习者在趣味体验中进行认知。
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1.探究成风,但课堂效率不高
目前,有些生物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将教学氛围提升,教师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到了教学“捷径”,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探究活动。确实,短时间内,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最开始满怀好奇地进行探究,大胆讨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探究内容相似,探究结果都已呈现在教材中。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热情减少,探究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开小差,课堂又变得枯燥、无趣。归根到底,还是教师们急功近利,没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其实,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仪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仪器去观察、分析、总结,让学生有所收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被鼠标和粉笔所替代
目前,由于某些生物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意识不到实验的重要性,常常用多媒体与黑板代替实验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生物作为一门不参加中考的副科而不受重视,大部分学校每周只安排两节生物课。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确实不太容易。因此,大部分教师选择“偷懒”,简化实验教学,以播放实验视频、教师板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形式代替了学生必须的手动操作,机械而枯燥的内容填充了整个生物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浇灭,课堂效果也大大降低。
3.实验沦为形式
为何实验?因为求知。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的目的却不再是求知,而是应付考试,“求知”二字远远被抛到脑后。实验教学沦为形式,长期滞后,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一些重要的实验,教师确实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结果。但是,实验结束之后,却将实验中的重点内容汇编成册,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断练习。于是,学生们再也不喜欢实验了,因为做的实验越多,要记的知识点就越多。学生在不断增大的学习压力之下,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甚至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4.农村生物教学不容乐观
首先,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不足,缺乏经费、实验资源和设备,无法有效地在生物课上开展实验。其次,生物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城里的学校和家长都不重视,在农村学校更是遭到冷落,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因此而屡屡耽搁。针对此,教师就应该绝处逢生,主动挖掘农村的优势,想尽方法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发挥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弥补设备不足的缺陷。
二、 实验教学助推课堂发展
1.合理创设实验,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超乎想象的,但是有些中学生叛逆、厌学,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教师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从学生兴趣出发,提前预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对实验深深吸引。例如,在《食物的消化》这一课,胆汁乳化与酶的催化作为教学难点,不太容易让学生区分,而要想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将一只粉笔磨成粉末,然后再将一张小纸片烧掉。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自然好奇教师的所作所为,并认真地观看教师实验,参与到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这时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形象地掌握胆汁乳化与酶的催化这一知识点了。
2.注重实验教学的有效互动
课堂上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是和谐课堂的一部分。课堂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使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例如,在《伸肘和屈肘》的教学讲解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模型之外,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演示,依据多媒体图片上对身体肱二头肌、肘关节、尺骨、挠骨等部位名称、功能的解释,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身体上逐一指出,这样边实验边分析,让学生在互动中直观地了解,实现将位置与名称一一对应的目的。下一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探讨,进而完成伸肘和屈肘的动作结论。互动的课堂学生是最愿意参加的,但是互动内容的难易程度需要老师把握好,如果互动内容太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果太简单,学生又会认为太“幼稚”而排斥。向上述例子那样,学生要想跟着教师指出身体的肱二头肌、肘关节、尺骨、挠骨等部位,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想将位置与名称一一对应,就有些难度了。难易结合,课堂的气氛自然被教师有效调动起来,学生情绪高涨,更容易拓展其思维。
3.利用地方特色,促进实验教学生态化
在生物课堂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首先,可以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所提倡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在课上通过学生主动的体验与实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能改变以前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活生物课堂氛围。第三,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教学的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尊重老师,双方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下愉快地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情绪,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既然体验式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应用呢?
一、让自身的相关经验得以激活,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进行体验
首先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想象并体验。学生只有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自己大脑中已经储备积累的知识进行某种对比联系,才能深深地印记在自己的大脑中。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课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想到在七年级课本上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授课前,教师可用一些多媒体、图片等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联想起七年级曾经学习到的关于细胞结构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能使学生回想起细胞核、染色体、蛋白质、DNA等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教授新的知识,就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其次对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及经验进行想象体验。生物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经验往往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因而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发挥想象,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科学体验,不断汲取新知识。
例如我们学习《眼与视觉》这节课时,我们可让学生首先想象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场景:当我们刚进入电影院时,一定会感到特别黑,稍后我们就能感到慢慢地亮了起来;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刹那,就会感到特别的刺眼,双眼会自然而然地闭上,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了人的瞳孔在明亮及黑暗环境中能自由地调节大小,使自己在明暗的地方都能够看清物体。很平常的生活经验,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切身体验
首先,创设提出问题的恰当情境,让学生能针对提出的问题情境得到切身体验,并进行问题的积极探究。好的问题情境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生物学科的特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鸟适行的特点时,首先向学生提出“物体在天空中飞行所要具备什么条件”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物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初二的学生刚刚学习物理课程,对这个问题会非常有兴趣,他们会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飞行的条件:一是要克服地球的吸引力,二是要克服空气阻力,三是要有动力。教师趁势提出说鸟类能够在空中飞行也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应该如何才能探究“鸟适行的特点”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分组活动,各自提出所探究的问题并制订出相应的计划。
其次,要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初中的学生还保持着童趣,他们渴望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一些游戏,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游戏中获取新知识。例如进行《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动物形成保护色的原因,我设计了这样的小游戏:用彩纸做背景来模拟它们的生存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来表示动物体色的变异类型,同学们来充当“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孩子们高兴地投入到游戏中,结果与背景颜色接近的“幸存者”最多,从而使他们感悟出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三,创设动手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生物学是一门动手动脑活动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大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动手活动能使学生的感知得以增强,也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足够兴趣。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观察、制作等,而他们这种兴趣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动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学习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反思
1. 学生之间存在兴趣、水平、体验等差异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差异,不要强求一致;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感受和尊严。
2. 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积极体验可以使人振奋精神,出现愉悦感并充满激情;而消极体验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沮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消极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转化成积极因素,成为学习的动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体验转变为经验
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方法与体验式教学方法应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切身体验,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的经验实现融合,形成对前人经验的再认识、再创造,进而成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才是体验式教学法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