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17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学习的重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学习特点 现状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同时它能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但是,林林总总的原因,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一片“泥泞”。借用美国教育家舍恩的话说,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是一块“充满重要问题但并不严谨的探究的沼泽地”。
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学情是:大部分中职学生是被中考分水岭淘汰到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差已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不争事实。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志力薄弱。社会普遍误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技能,找到工作,就行了,语文学习可有可无。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一味悲观,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这些孩子正是记忆力强、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年纪,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了解学生需要和诉求,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做好学习结果评估,就一定能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就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中职语文学习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课堂教学效果到底如何,笔者曾做过一次关于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有以下几点总结和思考:
1.兴趣信心与学习状态――“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生对语文学科不反感,对学习语文都较有兴趣(96.2)和信心(88.6)。貌似很乐观的数据,却与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语文学习状态调查反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课堂上学生精神游离,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乐观)。乐观的数据不代表语文教学的情况良好,只能说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对语文较有兴趣和信心,一方面是由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对专业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经常和我谈起的“语文课能听懂”、“语文课比较简单”等肤浅的原因。但学生在学习重要性上,对于专业课的认可度却明显高于语文课,因为他们认为对于未来就业还是学好专业课最重要。这种偏重实用性的功利视角显然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几乎是把所有课下学习时间都奉献给了专业课,语文学习只剩下了少得可怜的课堂时间,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为了教学进度,语文老师无奈地选择“教师讲、学生听”程式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易学易混”,“可学可不学,反正混个考试及格难度也不大”。“教”的无奈、“学”的无聊,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潭死水”。
2.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贫瘠的土地,单一的耕作”
问卷数据同时显示出了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薄弱区域是文言文阅读(59)和写作(15),学生本就畏惧,再加上中职语文教学还在延续传统“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贫瘠的土地,单一的耕作”,当然收效不可能会好。
以问题最严重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文言文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却也是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古代语言的精妙,还能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误认为文言文学习就是学习文言字词和语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课时限制更是如此),导致他们觉得文言文教学枯燥,这样的局面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之前,没有确立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一味要求学生理解文章词句含义,忽视对于文章思想的挖掘、精神的体悟和妙处的传承。
笔者曾听闻一位中职语文教师谈及《鸿门宴》的教学时,说这一课的教学时数整整安排了10节课,上了大半个月时间,原因是“篇幅太长,逐字逐句讲解需要时间,学生基础差又理解得慢,上这一课真是累死了”。闻后,我心中不禁感慨:恐怕学生更累吧。教师本身都没有从文章中体会到快乐,如何要求学生学得好?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的做法是:①学生课前预习时,《鸿门宴》译文复印人手一份,要求预习时对照译文整片通读;②课堂上涉及每段内容,请一位同学不看译文(可以看原文)复述主要内容,不拘于逐句翻译;③教师指出每段重点字词和语句、文言用法,学生课下归纳掌握(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课堂上教师省力、占时短,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自学、主动理解记忆、语言表达、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文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语言的精妙上,学生学得轻松而有趣,教师教得全面而省力,高效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而笼统,不敢取舍,没有精讲一处而舍其他的勇气。
中职语文课时安排相当有限,每学期一个文言文单元一般有5篇课文,平均分配在每个单元上的课时只有12课时。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有一年的语文教学计划是每篇课文都要上,这显然是不符合学情不合理的。笔者立刻向教研组提出异议,这样“囫囵吞枣”的教学安排对学生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在12课时完成5篇文言文的学习的(《诗经》二首、《劝学》、《论语》十则、《离骚》节选、《孟子》两章),这样“蜻蜓点水”的学习,只能使愿意学习的同学没有学好,不愿学习的同学觉得这么快上完了,内容肯定不重要,更加不会用心学。这样的情况,想让学生学到东西从何谈起呢,教学有效性变成了空洞的口号。不如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精选或整合:重点篇目一定要精讲,一般篇目可以选取重要段落学习,次要篇目不如放弃。课堂教学内容选取的标准是:必须适应学生生活和专业的需求,能有交互的场景,学生能为自己提供信息资源以支持学习的情境,使理论和实践做到很好结合。
(3)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热情。
激发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语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以教人者教己”,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有一次面对中职一年级新生教授《荀子・劝学》一课,导入之后,我就发现了学生兴味索然的表情,我没有像惯用的程序那样带领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然后范读课文或者放朗诵录音;而是把书本一合走下讲台,说道:“同学们,今天在学习这篇《劝学》之前,我先给大家背诵一下,大家听听吧!”我对着全班同学将这篇《劝学》流畅熟练、铿锵有力、感情充沛地背诵了出来,声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刚才一片畏惧文言文的阴霾气息一扫而光。大家都被这篇古文生动的语言、繁复的排比和比喻吸引,更为老师充满感染力而熟稔的背诵所折服。我这样做的两个目的,即使学生受课文感染而引起学习兴趣和自我要求背诵这篇古文就都达到了。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变得积极而主动,效果自然很好。这节课下课后,有几位同学当即向我表决心:我要把这篇课文背得像老师一样好。我深感欣慰,因为要知道,出于对中职生降低难度的考虑,课后只是要求他们背诵最后一段,学习兴趣的提高保证了教学有效性。
中职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困境是“没有摸索出一套真正有效的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职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只好沿用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的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法的研究、轻学法的探讨、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教学理念,是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知识,而是要他们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方方面面,整个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改进:教学理念的滞后、学生学情的复杂、教师教学热情的低迷,都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低效化现象严重。有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付诸行动,我们要将有效教学的理论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中职语文教学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教育言论集[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专生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相对于普教的学生,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体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机械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背诵,更多的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进行学习的,这时,要积极地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进行语文学习。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在认识上重视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打下文字基础。
二、培养自觉寻找兴趣点的习惯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发展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经验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可以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培养课外探索的习惯
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当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新生 语文 学习习惯
初中新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学习,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浅层知识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小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升入初中后,初中新生对初中语文的广度难度和要求难以适应,多数学生认为语文难学难考,要改变这个现状,应该从小学语文学习与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衔接和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解决。
一、初中新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语文基础差的问题
小学升初中受到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的影响与制约,很多学校对于小升初的考核并不太严格,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后语文基础部扎实,而一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就更加吃力。具体的表现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停留在简单地的学习这一程序化的知识表象方面。课外阅读少,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少;生活相对单一,特别是农村的初中新生,他们接触的事物少,生活经验少等原因,导致初中新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2、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即使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受到分数、竞赛等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而忽略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身心发展的兼顾,反反复复的练习,增加了学生们的负担,使得一些小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我国,存在着小学与初中教学条件和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小学学校大多是在乡镇,教学条件一般,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缺少先进的教学硬件和教学理念的支撑,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初中新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也难以有效地激发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初中新生自身学习态度和学生方法法问题
初中新生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处理问题,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难以自我控制,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的研究而不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培养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面临新课改的新形势初中语文老师因急于开展新知识的教学,而了忽略了以上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导致留下了隐患。
二、转变初中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对策
1、激发初中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树立亲切、博学的老师形象,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的程度等方面进行。首先,在对初中新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面对着刚刚走出小学环境,进入更高一层初中学习的初中新生,要借此机会树立起良好的老师形象,亲其师而信其道,初中新生对老师的依赖还是很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在第一堂课上展示自己的博学、亲切和幽默,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效果;其次,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生活处处是语文;此外,要增加语文实践活动,初中新生生性活泼好动,多安排如成语接龙、朗诵比赛、辩论赛或者课文内容的分角色表演等实践活动,可以很快的使其适应新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进行摸底,做好小升初知识衔接
初中新生的语文教学,不要急于展开新的教学内容,而是要首先进行学生语文基础的摸底调查,通过考试和观察分析等形式,了解学生们在初中现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不但要了解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还要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目的和目标进行了解,做好衔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放慢速度,引导学生从小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做好新旧知识的铺垫和衔接,减小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与小学语文基础之间的认知坡度,有效的帮助初中新生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语文学习过渡。
3、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学习注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去体会更广阔和更深入的语文之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只需完成基础知识的记忆和书写等。在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学习提出教学方式和老师教学角色的转变的新要求形势下,培养初中新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既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工具书对课文进行预习,完成基本的字词学习;其次,要积极的吸收和储备知识,满足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运用好课堂笔记等,在课后做好复习;善于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建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的要求要回归语文的语言工具属性,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和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作品欣赏、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大体可分为几个层次,即字面意思的理解、写作形式的理解和文章意义的理解。现代初中新生可接触到的课外读物较多,但大多是卡通式、快餐式的,学生的阅读也只是停留在对故事和字面意思的理解上,阅读能力较低。老师要做好引导,多鼓励学生进行文学经典的阅读,这些作品在文和质两个方面都符合初中新生的学习水平,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获得阅读的精神,从而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高效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
5、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完成记叙、说明、议论等基本写作文体的学习,初中新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一般较差,需要加强训练。写作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初中新生对写作具有畏惧心理,既是阅读不够,造成没有东西可写或者立意浅、内容少的问题,也有在小学学习阶段写作训练偏少、造成写作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初中语文老师可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和读后感等文章的写作,可以起到提高阅读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效果。此外,对于各种写作形式,老师要做好其特点和作用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完成对语文知识整体的融会贯通和运用。
关键词:语文现状;心理障碍;有效策略
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主要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相对而言,思维难度较小,但是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进行识记以外,还要去分析和理解,课堂容量增大,语文学习难度增加。为了让初中新生更快地适应语文学习,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小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由于开始接触更广的知识面、更高的知识层次,但是本身的思维能力还没有提高,所以对角色的转换还不理解,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适应问题,即学生难以及时地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感觉语文学习难度增大,这是因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习惯已经难以满足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1.语文学习的不适应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较弱,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也是重视对知识的识记,缺乏对思维知识的有效应用,但是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独立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语文学习,出现小学与初中脱节的现象。
2.出现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
进入初中以后,课程开始增多,且学校管理严格,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压抑,甚至畏惧学习,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语文学习而言,难度增大,出现惧怕语文学习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3.缺乏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升入初中,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原先的学习习惯已经无法满足初中语文学习的需求,进而阻碍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对于新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转变初中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学习习惯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更要从一开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做好摸底工作,做好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
在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以后,不要急着开始初中课程,而是要对学生进行语文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使其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衔接,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脱节的现象。此外,在刚升入初中以后,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放慢学习的进度,做好新旧知识的铺垫,从而为学生由小学向初中过渡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合理把握时机,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即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了解接纳语文文化,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亲近文学,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积累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要上好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的讲解,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感和趣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呈现,要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此外,上好第一学期的语文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授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也是小学升入初中学习成绩稳定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认识,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需要语文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初中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摸底调查,明确学生的语文基础,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要加强对关键时期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燕燕.注重习惯养成自然: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
一、初中语文学习预习目标的定位
1.语文学习要体现自觉、自主性。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为目标的自主、预习和课堂评价的自主。
2.语文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定位,需要亲身经历,直接体验。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语文自主目标定位学习要求学生跨领域学习,书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
二、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
1.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目标预设问题意识。语文学习的课型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了解、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2.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讨论与交流。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课堂活动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预设目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问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
三、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例如:像四川大地震,数以万计的当地灾民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世界各地人民,包括我校师生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还可结合学校每年的“学雷锋月”、“安全月”、“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另外,在授课时,要注意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如《人民解方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万紫干红的花》和《死海不死》又把语文和物理、化学连在了一起。
2.尝试多种开展活动的途径。语文自主学习可以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古诗竞赛可以进行情景表演、游戏、赏析等形式。
四、语文学习在课堂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指导。虽然每次课堂评价学习都有活动的主题、预设目标,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事先预设目标问题。使课堂评价有针对性。
2.重视课堂评价准备工作。教师既要关注学习的活动结果,更要对课堂评价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做好准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焦点问题莫过于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学过程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课堂教学的根本上来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的有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等等,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及时排除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没有度过叛逆期,往往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是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产生的,还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问题一般体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透彻的理解,没办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感表现,特别是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以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格外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真实反映,学生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修辞的充分把握,是一种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还能让自己从写作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并且在语文学习能力上较写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写作内容平淡,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他们从写作中所体验的情感就谈不上愉快了。
针对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察觉,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认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规范指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例如,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没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学生在听课中找不到重点,精力不能集中,对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足够地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情感上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排忧解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汪海燕.语文课堂要“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点滴做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