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2-05-06 17:22:51

序论:在您撰写申论汇报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申论汇报材料

第1篇

此次演讲比赛,既是安次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具体行动。“服务富士康,借势促崛起”是安次区委、区政府按照全市“置身沿海、借势京津、加快崛起”的发展定位,客观审视区情、深入思考安次未来发展,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安次区充分认识到,富士康科技集团项目成功落户龙河高新区给安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对安次区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品位提升、人气指数攀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发挥巨大的品牌效应、集结效应和财富效应。一年来,安次区上下全方位对接、融入、服务富士康,为富士康在廊坊创造的“三个之最”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使“高效率、零缺陷、全覆盖”的服务品牌在全市叫响,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区的框架和体系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次演讲活动,调动了全区上下的广泛参与,也吸引了安次辖区内的中省直单位和驻廊部队的参加。经过两次预赛,12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来自廊坊师院的高云获得一等奖,安次公安分局的张鑫林、炮兵指挥学院的宋永东获得二等奖。

市运管处“四问”“四看”使活动深入人心

市交通局运管处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带着“四问”抓学习,采取“四看”找差距,迅速把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委要求上来。

第2篇

一、试卷差异

黑龙江省公共科目笔试按A类和B类职位分别编制试卷,所考科目相同,即《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科,但各科的A、B类考生是否考同一张卷子历年情况不尽相同。从2014年到2014年这三年的情况来看,《行测》2014年A、B分卷,2014、2014年同卷,同卷成为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同卷;《申论》2014、2014年分卷,2014年同卷,分卷是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分卷。由此,可以判断2014年黑龙江的A、B类《行测》考试,将仍为同一张试卷,试题相同;A、B类《申论》则为不同试卷,试题不同。

二、试题结构差异

2014、2014年黑龙江省A、B类职位同卷的《行测》考试,题量、试题结构均已稳定,试题共分五个部分,数量140道,作答时限2小时。五部分试题的具体情况是:第一部分,数量关系,20题,占总题量14.3%;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40题,占总题量28.6%;第三部分,判断推理,40题,占28.6%;第四部分,常识判断,20题,占14.3%;第五部分,资料分析,20题,占14.3%。由此来看,各种题型分布较为均衡,但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相对突出,备考应以这两种题型为重点。

2014年黑龙江省A、B类《申论》考试,分别提供不同的的试卷,主体结构均由给定材料——试卷中称为“阅读资料”和问题——“申论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的数量A卷略多于B卷,如A卷材料是6条,字数是6300余字;B卷材料是一则大材料,6000字挂零。问题数量A、B卷相同,均为3道,但以前曾出现过A卷3道、B卷2道的情况;作答字数要求,A卷为2014字,B卷1700字,这些情况说明,2014年黑龙江《申论》A卷的题量、材料阅读量将大于B卷,间接导致难度高于B卷。

三、难度差异

第3篇

把分散的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则材料,角度不同的人,往往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有的应考者能看得深些,有的应考者则看的浅些,这样就可以充分反映出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

2、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分析归纳就是指对材料的提炼加工,其能力就是从思维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

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并不是完整的文章,一般仅仅是半成品,这些材料有些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有些则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有些内容反映了质的东西,而有些内容甚至完全是滥竽充数,增加对应考者的迷惑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应考者能够在众多材料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3、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第4篇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第5篇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第6篇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第7篇

一、大纲调整与贯彻执行能力类题型

我们不妨对照2009版与2010版申论考试大纲。

(一)申论定义的表述出现了新变化

2009版大纲关于申论的基本定义是这样表述的:“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定义的解释比较具体详细。2010版关于申论的基本定义却是:“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与2009年的《大纲》表述明显不同,篇幅高度精简,内容高度原则化、概念化。

(二)测查考生的要素出现了调整

过去历次国家级申论考试,省级以上和市地以下职位的试卷是相同的,只是在答题时有选择性。2010年的大纲中,采用了不同级别分卷考试,即省级以上将与市地以下分卷考试,“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大纲》对不同级别分卷考试也作了清晰界定: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省级与市级以下申论考试测查要素完全不同的是:省级测查综合分析能力;市(地)级以下测查贯彻执行能力。

关于贯彻执行能力,大纲这样解释:“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相对于申论考试中的其他题型,贯彻执行类题目成为新兴的题型,这种题型的出现,是由较低层职位人员在公务员体系中的位置、在处理问题上所站的高度所决定的,在2011年各省的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这种题型。

二、解答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的两点准备

(一)多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吃透上情

应考者不仅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还应该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也就是说要熟悉“上情”。对上情的熟悉,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了解相关权威人士对这些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加深对其的理解,锻炼从所提供的材料中以小见大的能力,能洞察材料主题的意义,只有平时注重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方针有所了解,应考时才能厚积薄发,从而提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二)多关注和思考身边的事,熟悉下情

国家的政策方针、上级的决定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了解群众的情绪或意愿,摸清基层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要熟悉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平时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了解身边的事,多关注并思考大家关心的问题,熟悉下情,那么对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的应考能力水平,有重要作用。

三、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一)仔细研读给定资料

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申论测试考生能力的要素之一,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答题的质量。由于试卷中所提供的资料往往是命题者经过精心加工的“半成品”,内含许多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需要考生自己去作出判断,发现其价值所在。为此,作为考生,面对试题,首先要学会根据题目要求,从给定资料出发,仔细研读资料,明确贯彻执行某项工作的目标和组织意图,抓住资料的主干和精髓部分,看到资料背后隐藏的信息并加以摄取,在经过思考、加工和整合后,让其成为符合答题要求的答案。如果撇开提供资料,根据自己主观意图作答,往往与答题要求相差甚远,得分则不高。

(二)明确身份要求

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中往往有假定公务员身份的要求。在答题前,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身份,进入角色,不管是观点还是语言运用,都应从政府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站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答题中的观点态度客观公正,合乎规范和情境。否则,如果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得出的观点难免会染上浓厚的个人感彩,与身份假定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代表政府,很容易成为扣分的因素之一。

(三)掌握一定的公文文种知识

作为公务员考试,答案内容的正确性比形式更重要,但由于贯彻执行类题目与公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此类题目涉及一些常见文种如报告、调查报告、意见、汇报(或宣传)提纲、倡议书、讲话稿等的写作。不同的文种在写作格式和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考生必须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运用。因此,如果掌握一定的公文知识,了解各种常见文种的写作格式和其他要求,答题时能按照题目要求的特定文种作答,能使答案更具条理性和科学性,更容易获得高分。

(四)要有正确的答题策略

申论答题要求中,每道题都有具体要求,在答题前,应该有正确的答题策略,这就是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答案。

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才能确定答案的范围和要求。

组织答案时要做到科学合理,是答题策略的第二步。由于贯彻执行类题目所涉及到的意见或建议是对策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既要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又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认真阅读资料,从所提供的资料中,以资料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工作中的不足或先进经验为突破口,有针对性、有条理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们以2011年4月多省(市、区)联考申论试卷第三题为例:

“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经过认真审题,很快就会明确资料的阅读范围、角色定位、答题内容、采用文种以及写作形式上的要求。组成答案的内容材料,通过阅读,基本上可以从资料中找到,只是有的可直接运用,有的需要加工整合,有的需要经思考后再作进一步的挖掘。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