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3:37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 物理实验教学课前设计不尽合理及解决方法
实验教学设计是实验教师为将要进行的实验教学勾画的计划书、课堂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前奏,它要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虽然实验过程中有一定的偏差,但正常情况下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优质的保证。但在很多情况下,实验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是由教师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同时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约束了其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并给我们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麻烦”,直接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准备实验教学设计前,必须仔细钻研课本,全面了解设计的内容,理清课本的知识脉络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以适应学生的实验课堂,随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九年级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教学课前设计,本节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2)学习如何寻找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学的一个转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点很简单,但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我们按照教材的思路,让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因此,我们在准备实验前,就需要对上下知识点有很深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去猜想,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其次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期间,教师巡视点拨,提示学生注意器材上的铭牌及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压;为了归纳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每次实验的数据不能少于三组);最后分析与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评估本组实验设计与操作有无失误与不妥,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达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在实验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器材上的铭牌含义和为什么每次实验的数据不能少于三组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事实和原因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各个实验器材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作精心准备,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验兴趣的激发和实验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真正对物理实验感兴趣,感觉物理学科很有用的话,就会主动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掘物理学科尤其是实验资源,让学生感到物理的新奇与魅力,这样,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具备了内在的动机,再加上适当的方法指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了几个小实验。由于学生平时做实验少之又少,他们对这几个小实验感到很新奇、很有吸引力,且所做的实验都是和课本有紧密联系的,使他们通过实验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好奇心。另外,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所以在课堂上我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竞赛中,我及时巡查并给予每组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实力强,并在课后给冠军小组发获奖标志。比如在做压强实验时,本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各个小组在激烈的讨论中积极寻求结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并急切等待正确结论的公布,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实验教师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并勇于创新
同样的教学内容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常有明显的个人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即单独依靠经验教学,将实验当做一个操作性活动或简单的重复活动,凭自己的直觉从事教学,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相同,认为自己已经教了许多年物理(实验),经验丰富,绝对准确、合理。实际上,这样做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间在物理知识实验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如“探究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本实验的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理解,并能增强识别串联、并联电路的能力;(2)从实验成功的喜悦中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为以后的电学实验打下基础。实验器材预先准备好。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方法来探究怎样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教师边说边演示,演示完毕,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师巡回指导。师:要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两种。师:哪两种?生:一种是把小电灯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另一种是把小电灯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实验结论。反思:分析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顺利达成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事先为学生安排好了探索思路,并限定了学生的探索方向,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是在“做中学”,但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在按图索骥地操作。可以说,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像法。
六、理想化方法
一、充分理解教材中实验教学的特点
了解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前提,但教师具体落实大纲和教材的这个精神,充分地了解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教学的特点及其要求,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按照不同的实验安排和设计每一个实验的教学。义务教育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大体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实验内容上的特点
(1)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2)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3)特别注意所选择的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应用价值。
2.在实验要求上的特点
(1)初中物理实验大体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含习题的实验),《大纲》对这三类实验的要求各不相同。对演示实验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验原理熟练地进行示范操作,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所观察的现象能揭示什么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对学生实验来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了解实验目的及其有关原理的基础上,会熟练地掌握基本仪器使用、选择安装和简单调试、准确的读数,会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至于小实验,仅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制作和简单现象的验证,是属于课外活动的内容。
(2)突出实验技能的实用性,并从实验技能的实用性出发,对那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技能提高了要求,如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提出了零刻度线的问题;质量测量实验中,增加了物理天平的使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中,强调了读数的技巧,等等。而对实用性较小的技能降低了要求,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删掉了测4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等。
(3)实验器材简单易得,为适应广大落后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遵循了简单易找而又低成本的原则,如序言中静电实验的塑料捆扎绳,振动发声实验的橡皮筋,音调实验中的木梳,等等。这就更增强了实验教学法的普及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和自制教具,不折不扣地完成大纲、教材中所规定的每一个实验。
二、实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1.观察
观察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要观察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2.操作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我们应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例如:在八年级电学中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学生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3.记录
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应有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含酚、氰、汞、铬、砷的废液必须处理达到三废排放标准才能排放,下面介绍几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小量废液的处理。
1.低浓度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高浓度可使用丁酸乙酯萃取,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调节pH后,进行重蒸馏,提纯后使用;
2.低浓度氰化物废液可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为10以上,再加入高锰酸钾粉末(3%),使氰化物分解。若是高浓度的,可使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节pH为10以上,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氰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放置24小时排放。含氰化物废液不得乱倒或与酸混合,生成挥发性氰化氢气体有剧毒;
3.若不小心将金属汞散落在实验室里(如打碎温度计和示波极谱仪操作不慎)必须及时清除。如用滴管或用在硝酸汞的酸性溶液中浸泡过的薄铜片、铜丝收集于烧杯中用水覆盖。散落过汞的地面应撒上硫磺粉,生成毒性较小的硫化汞;或喷上20%三氯化铁水溶液,干后再清除(但该方法不能用于金属表面,会产生腐蚀)。对于含汞废液的处理,可先将废液调至pH=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生成硫化铁沉淀可将硫化汞微粒吸附沉淀,然后静置分离,清液可排放,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制成汞盐;
4.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硫酸钠、铁屑,在酸性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然后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使三价铬形成Cr(OH)3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干燥后可用焙烧法处理,使其与煤渣一起焙烧,处理后可填埋;
5.含砷废液处理,加入氧化钙,使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在Fe3+存在时共沉淀。或使溶液pH大于10,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溶、低毒的硫化砷沉淀。产生含砷气体的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6.用碱将废液pH调至8~10,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沉淀物可与其它无机物混合进行烧结处理,清液排放。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实验中经常会产生某些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需要及时排弃,特别是某些剧毒物质,如果直接排出就可能污染周围空气和水源,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废液和废气、废渣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弃。
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设备将少量毒气排到室外,使排出气在外面大量空气中稀释,以免污染室内空气。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和处理装置。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氟化氢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吸收后排出,一氧化碳可点燃转成二氧化碳。少量有毒的废渣常埋于地下(应有固定地点)。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常见废液处理的方法。
(1) 无机实验中通常大量的废液是废酸液。废酸缸中废酸液可先用耐酸塑料网纱或玻璃纤维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pH至6~8后就可排出。少量滤渣可埋于地下。
(2) 废铬酸洗液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重复使用。氧化方法:先在110~130℃下将其不断搅拌、加热、浓缩,除去水分后冷却至室温,缓缓加入高锰酸钾粉末。每1000mL加入10g左右,边加边搅拌直至溶液呈深褐色或微紫色,不要过量。然后直接加热至有三氧化硫出现,停止加热。稍冷,通过玻璃烧芯漏斗过滤,除去沉淀;冷却后析出红色三氧化铬沉淀,再加适量硫酸使其溶解即可使用。少量的废铬酸洗液可加入废碱液或石灰使其生成氢氧化铬(Ⅲ)沉淀,将此废渣埋于地下。
(3) 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含氰废液必须认真处理。对于少量的含氰废液,可先加氢氧化钠调至pH>10,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使CN-氧化分解。大量的含氰废液可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用碱将废液调至pH>10,再加入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酸盐,并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一、重视控制变量法运用,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知识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前一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教师在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解题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在进行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就需要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此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办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教师在实验中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以使学生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那么,又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办法就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又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需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就要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如何控制不变?办法就是要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办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再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教师要重视此法的运用。
二、重视类比法运用,引导学生在逻辑推理中掌握知识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物理类比法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地把验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想的火花,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如在“电压”一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如此,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理解了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很多,如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习电磁感应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等等。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得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控制变量法
分析:一个物理量可能要受到多个物理量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变,来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分析: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叫“转换法”。
三、等效法
分析: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类比法
分析: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五、假想模型法
分析: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如“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这种方法是“假想模型法”。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假想引入的,也是“假想模型法”。
六、实验推理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物理作为中考的一部分,但课时没有像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那样多,因此一些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有轻视演示实验教学的倾向,课前不进行充分准备,也不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预习作业,使得学生在上演示实验课时,不知道关于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所要注意的事项等,学生整课堂都是“漫无目的”的。此外,在上课时有些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器材,用讲实验的方式替代演示实验,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草草了事,诸如此类的方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标。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2演示实验的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不拘小节”,操作十分不规范,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秤时,取砝码、移动游码直接用手而不用镊子,点燃酒精灯所用的火柴,直接扔到地上,而不放入专门的废物杯中。演示实验是演示给学生看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而且在考试中也有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题目,若教师不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就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错误的操作方法就是正确的,造成失误。此外,不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习惯。
1.3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由于物理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在许多学生看来物理与实际生活没有很大联系,再加上许多学生认为物理演示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是物理考试的一个环节,因此许多学生在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意识,学生很难将相关的物理实验知识纳入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中,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学习物理的效率。
2.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2.1初中物理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以身作则,课前认真进行准备。
物理教师要明白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为了赶课程进度,而轻视演示实验教学,而是要将其与对待其他物理知识一样,认真细致地进行备课、演示、讲解,只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重视物理演示实验,学生才会纷纷效仿,认真学习演示实验。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时,我们在课前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然后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只相同的蜡烛。并且将实验的步骤清清楚楚地写到教案上,在课上进行实验演示时,按部就班地进行。只有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并且当学生认识到老师如此认真地准备时,他们也会效仿教师,认真地听讲,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得到提高。
2.2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相关实验步骤,确保实验步骤是正确的,不会在演示时将学生带“跑偏”。
2.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实验中,教师要注意正确操作的示范,指导学生使用器材的正确方法。然后开展实施小实验、小制作的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这种操作简单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测力计,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进行实验,感受实验效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参与度,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热情。
3.结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物理少了实验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一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可见度低、学生参与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教师端正自身态度、规范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能真正为充实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