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3:36
序论:在您撰写设施农业市场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65-02
1 西场镇设施农业发展特点
1.1 形成了地区特色拳头农副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注册登记了10多个无公害食品,如采之田牌黄瓜、伏露牌冬瓜、大白菜、辣椒及海迅牌葡萄等,该类绿色食品畅销全国。
1.2 农民具有较高的设施种植管理水平
近年来,实施“科技开发兴菜”工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将生产实用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将各项种养规程编制成册送到农户手中,开展技术培训,规范了农户的种、植、养行为,使广大农户产有所依。
1.3 一支商路广、信息灵、头脑活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在为设施农业服务
随着产业的发展,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农民经纪人活跃在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成为蔬菜、家禽、家畜产销舞台的主角,架起了生产与销售市场的桥梁,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1.4 建成了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通过引进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转化新成果,推动了设施生产跨越式发展,为设施农业生产地提供了试验示范,从而推动全县设施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 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优秀典型
壮志农业生态葡萄园是海安县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第一家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利用原有的地貌进行了土地流转,因地制宜,通过整理土地、格田成方,建成了具有都市气派和田园风光的休闲型观光农业生态园。他们引导果农,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剪枝、施肥、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套袋甚至病虫害防治,在果树生长的各个环节,努力向标准化生产迈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使果品在果型、口感乃至包装上提升了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葡萄标准化避雨栽培技术的运用,不仅明显减少了葡萄病害的发生、蔓延,进而减少农药喷洒次数,既降低农药污染和残留,节省了劳动成本,又方便田间管理,还可以调节上市时间,产出的葡萄果质优良、市场价位高,不但吸引四方客商,还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如一农户种植黄瓜、辣椒、莴笋逾2 hm2,由于有了科技知识作依托,其种植的蔬菜品质好,上市以来被抢购一空,纯收入达20万多元。
3 发展设施农业的成效
3.1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
春有花、秋有果、冬有大棚、夏有荫,种、养、加、销一条龙,一年四季有收获已司空见惯;一大批致富状元户、示范户正脱颖而出。
3.2 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发展设施农业不仅使广大农民能够足不出户便可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更重要的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从自发兴起阶段向科技开发阶段的跨越,不仅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抗灾御灾能力
改变了过去的稻—麦种植传统,发展了设施农业,丰富了菜篮子,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了农业受自然风险的影响,增强了农业抗灾御灾能力。
3.4 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设施农业需大量的猪、鸡、兔等动物粪便,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既减少了农户对化肥的开支,又培养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抗旱保水性能。
3.5 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通过实施,加快了标准化生产进程,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市场,形成了品牌效应,提升了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呈现了产、销两旺的势头。同时,培育出了一大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示范点。
3.6 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通过实施,把农产品直接转化为工业产品,实现转化增值,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带动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
3.7 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促进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了清洁亮丽、环境优美、生态高效的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促使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于当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主要是青壮劳力外出劳务,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而其又没有发展设施农业的意向和能力,尤其老人难以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二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强。一部分人想发展但缺乏资金扶持,往往停留在畅想阶段。三是政策引导不够。部分农民由于缺乏对政策的了解,缺乏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和了解,不敢冒然从事相关产业。四是技术指导不力[1-3]。部分农民想发展,但缺少技术支撑,致农业生产水平停滞不前。
5 设施农业发展策略
5.1 政府部门要实施“四动”策略
5.1.1 宣传发动。一是组织科技人员展开特色资源调查工作,针对各村实际,推出发展设施农业的适宜方案。二是强化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相关技能、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生产水平。三是鼓励干部下乡,充分调研,想农民所想,需农民所需。四是加强各村之间的交流、沟通,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壮大自身发展设施农业实力。
5.1.2 典型带动。注重培植多个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使农户靠发展设施农业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5.1.3 政策推动。要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支持鼓励农户搞设施农业。相关涉农部门、工商企业等应对农户创办特色龙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对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启动资金,政府要协调银行对农户给予扶持,调动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4]。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从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5]。
5.1.4 服务拉动。各部门要为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提、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龙头+基地”、“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式。要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和新产品、新成果的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及提供资金服务,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5.2 农户要通盘考虑“四超”策略
5.2.1 品种超前[6-7]。首先,结合当地的特产资源,创造条件,让特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次,根据当地生态经济状况,制订发展计划,适时发展特色经济。
5.2.2 数量超前。没有数量就没有效益,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要选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实现以量取胜。
5.2.3 质量超前。没有质量就没有前途。发展绿色、无公害的食品是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根据销售地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5.2.4 技术超前。超前的技术,要体现3个字:一是“省”,要省工、省本;二是“净”,要无公害,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三是“高”,要产品利用率高。要与相关技术单位开展密切合作,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以求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潜力,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富民工程。但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涉农部门的支持,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更离不开农民的主动发展行为[6]。只有加强各个方面的努力协作、联系,才能推动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6 参考文献
[1] 张开虎,吴建国.机制创新力促设施农业跨越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1(3):31.
[2] 杨泉润,马成,闫菊红,等.西吉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评析[J].蔬菜,2011(3):47-50.
[3] 内蒙古设施农业形成四大优势区域[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2):57.
[4] 马高飞,陈艳忠.这里有奇菜异果——设施农业剪影[J].气象知识,2011(1):60-61.
[5] 侯俊.沈阳地区蔬菜生产现状及特点[J].辽宁农业科学,2011(1):64-66.
1.建昌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建昌县的设施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尤其以养马甸子乡、和尚房子乡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最大。建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建昌县设施农业发展,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该县蔬果播种面积大约4万亩,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青椒、豆角、草莓、油桃等。其中,日光温室面积0.5万亩,大棚1.9万亩。全县设有省级示范区50个,市级示范小区20个。从效益上看,每栋温室(80米×7.5米)年纯收益2.0~3.0万元,每年为农民增收2~3亿元,可实现3万人就业。随着建昌县朱小线“绿色长廊”工程的开启,拉动本县经济增长,将设施农业发展带向新的高度。
建昌h设施农业生产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调整土地、统一施工、统一品种”,从而形成产业优势。其投入有靠政府扶持(占1/3以上)、银行贷款(占1/3)和农户自筹(占1/3以下)三种途径。在经营方面,农民以户为单位,自主经营,通过经济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批发形式出售,走向市场。县农村经济局设有蔬菜办,各乡设有蔬菜站,主要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定期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使农民达到技术过硬,投入热情高,从而提高产量的效果。
2.建昌县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
建昌县设施农业在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大扶持。一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每栋温室(80米×7.5米)政府扶持资金5000元。二是政府负责各棚区的水、电配套资金。三是政府对各棚户打井给予300元的补助。四是进行土地调整,在土地合同法要求的前提下,负责协调有分歧的土地。五是县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技术培训工作,下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六是各乡镇政府为设施农业发展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奖励措施。
3.存在主要问题
3.1资金不足
棚菜生产尤其是日光温室大棚的资金投入较大,若要继续扩大生产,许多支农资金难以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
3.2农业推广部门职能难以发挥
由于乡镇改革,大部分基层农业、农机等推广部门被取缔或被削弱,使许多农业项目难以推广。
3.3农民素质较低,发展思路滞后
“旧产业、旧产品、旧方式”的观念没有彻底打破,很多农民只看到传统产品的生产,不愿在品种、产业更新上下工夫。从而导致技术信息滞后,种植品种、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关键词]家庭农场;绿色;规划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行,伴随着对农业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生。汉中勉县高桥沟村属山区贫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此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发展新方式
农业和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显现端倪。农业在食物供给、原料保障和新增就业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乡村的旅游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还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多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间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去往乡村体验农事,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满足了城市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去往乡村旅游慢慢变成热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可以实现农民多元收入。当前,陕西汉中平原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像城固桔园、汉台葡萄园等。但是其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滞后,规划理论并没有跟上建设的步伐,已有的乡村旅游设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山区家庭农场的规划发展。高桥沟村位于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西南大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下对于贫困地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无疑是“精准扶贫”。国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计划。
3农业设施规划
当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像种子改良、灌溉技术和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间的科学管理,如依据季节变化耕种、施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业工程方法在服务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与工业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工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工业工程思想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系统的各种设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最优的规划与设计,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农业系统投入运行与使用后能达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产出。农业物流系统分析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系统物料的流动过程为分析对象,研究生产系统的平面设计,物流流动网络的分布、运输线路分析、物流改善与管理,以求物流系统最佳设计与运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农场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历史悠久,相传最初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后经几毁几建,有史料记载太公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复建,规模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间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众安康。中不幸又被毁,2015年当地民众自愿投劳投资再次兴建,神殿庄严肃穆,灵威静雅。庙顶正座子牙楼,左右二龙凌空欲飞,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镇宝兽,寓意守护神庙天长地久,护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农场准备建于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其距离勉县县中心3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个小时,著名茶叶产区,茶叶叶质细嫩且品位高。高桥沟村建设家庭农场,整体环境质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丽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随处可见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鲜明,形成较丰富的景观资源,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物产丰富,村内各组水泥路全覆盖,茶园道路逐步完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各项当地实际情况,运用SWOT综合分析太公寺家庭农场的各项内外建设条件和环境,将太公寺家庭农场的综合分析总结。
5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以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勉县旅游发展战略,农场依托太公寺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林为休闲场所,以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目标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养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季相变化,结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理念,创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遥”,四季有景可赏,创造优美、舒适而恬静的绿色环境。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打造辐射全县的极具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当地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农场。太公寺家庭农场的规划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高效的搬运物流系统,充分挖掘山区农业、林业资源,形成各功能区有机和谐的结构,提高家庭农场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桥沟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山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有限的规划区域内与无限的规划区域外联动开发。太公寺家庭农场设施规划主要是生产设施规划,它是家庭农场的重要部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施。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业路线等因素为基础展开工厂布置的,其中产品、产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实施的基础主要是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的各作业单位作业量反映了物流强度不同,农产品在存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物流作业线路的不同。
由此,农产品及产量、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同样是影响家庭农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类别和物流作业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基础,家庭农场的布局应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绘制太公寺家庭农场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农场设施布置的基础上,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挖掘当地民间竹制品手工艺、腊肉作坊工艺、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艺、土房建筑技术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作为贯穿整个太公寺家庭农场运营的特色。走集约化农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链条。对农场周边的农民按照工业生产模式集约化管理,建设基于集约化经营工业化农业的新样板。具体运作与管理模式选择“农场+村委会+农户”。高桥沟村委会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组织作用,通过与农户充分协商,农户与农场建立松散型用工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劳动力保障及扩大再生产资源。实现农场、农户经营主体的联合,形成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实现共赢,为未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础。
6结论
结合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太公寺家庭农场顺应了当今发展的主流,对于高桥沟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为例,对山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在对太公寺家庭农场建设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区家庭农场规划与运营方案,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区家庭农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太公寺家庭农场具备良好效益,其规划建设是可行的,发展前景乐观。SLP是一种工业工程系统规划布置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工业工程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规模经营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将系统规划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研究中,是促进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尝试。运用SLP方法对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长期研究并通过具体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课题,研究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1]玉罕景,杨丽昆,王瑞仙,王惠琼,吉丹妮.家庭农场的建设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7(08).
[2]肖娥芳.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7(03).
[3]姚晓勇.宜兴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农场的效率: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01).
[5]王正,邢路生.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探索——衡水小树林家庭农场规划与设计解析[J].装饰,2016(12).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市场;依存关系;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2-02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农业的发展虽然慢于科技的进步,但经济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一紧密联系的存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定位,稳固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
1.1 农业产品大部分供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的后盾
农民日常生产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费,更多的则流向市场,供给食品制造加工业或消费者。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合作社进行一定授权,允许合作社代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判断、传达,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予以处理和解决。
1.2 农业消费市场带动农业发展,对农民合作社要求更高
消费市场的成长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要求更高,需要农产品有稳定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的规范操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要求合作社在代表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1]。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市场建立间接联系
农业生产下游是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如罐头厂、果汁厂、酒品企业等。原料直接来源于农业的特征,使这些企业直接与合作社产生合作成为现实。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与农民产生联系,达到“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多位一体,相互影响的效果。如龙口市作为葡萄生产大市,周边有张裕葡萄酒厂、威龙葡萄酒厂等,该市葡萄生产合作社可直接与酒厂协商合作,达到为农民销售葡萄、为酒厂提供原料的双赢作用[2]。
1.4 农民合作社可与大型商品超市建立直接关系,供给市场
农产品中一部分需要供给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一些大型商超中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是消费者产生日常购买行为的主导商品之一。合作社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与大型商品超市达成日常供货协议,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型商超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销售渠道,对农产品的销售负责,并不定期将市场需求情况回馈给合作社;合作社对农产品的供应量和质量负责,将农产品生产情况反映给大型商超,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是政府实际需要的体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市场经济,并伴随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相对于政府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其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自愿性和共同目标性来看,合作社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对政府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约束功能,避免执法失误、政策和待遇上的不公平,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2 方便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作为“治理抓手”缩减政府的管理量,政府无需直接面对数量庞大且无组织的外来小生产者。但从纯粹管理规律上看,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
2.1.3 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弥补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不足。如龙口市,政府可以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每年度关于葡萄产业的产量、销量、销售价格等资料的统计分析,从而减轻政府工作压力,使政府将精力集中到其他项目上,用少量精力实现更大目标。
2.1.4 发挥信息传达的作用。合作社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无形桥梁,使农民可以充分表达意愿,得到反映,政府制定政策有据可依,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活动,能很好地降低政府的调查、研究与组织成本。如自2000年开始,龙口市兰高镇镇政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1~2次有关农业方面的宣讲会,每户村民出席1位代表。经调查发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受限,迫切希望了解更多国家相关农业政策、葡萄种植、合理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2.1.5 帮助解决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平等参与,从合作社获取更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帮助农民实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2 政府的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根本
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既面临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压力。“三农”中的许多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体现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扶持。
2.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政府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持其发展壮大。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到2011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国是一个法制逐步健全的国家,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也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规。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于相对薄弱的农业板块,让其自生自灭而不予以资金支持是不可取的。为了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制定特定的农民合作社补贴资金政策,帮助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初期成立和后期运行。
2.2.3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资金数量有限,不仅需要自身建设的资金保证,还需要生产发展资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与政策帮扶结合的原则,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可以通过逐年增加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经营服务。
2.2.4 政府要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农民是一个文化素质低、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信息来源匮乏的主体,因此需要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走访发现,龙口市兰高镇农民了解信息,70%来源于政府宣传,20%通过其他农户传递,其余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方式。
2.2.5 加大培训力度。要解决合作社人才稀缺问题,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专家、有特长的农技人员、营销与管理人才的加入,政府可以号召各届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提倡大学生村官下乡政策。
2.2.6 注重品牌定位,技术创新。品牌策略在我国农村建设中逐渐得到重视,目前中国的农村品牌多为旅游,如江苏周公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水乡”,也可借鉴经验打造一支属于龙口特色的“兰高·葡萄”品牌策略。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创造出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的产品[4]。可以推广大棚技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品与质量的不可抗力影响;同时推广安全性高的有机葡萄。在这个品牌定位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以及人们对地区认知的总结,确定地区品牌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打造“酒庄模式”,既发展了旅游观光特色,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供给关系上。合作社在得到农民授权的情况下,可以与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建立联系,间接使农产品供向市场;也可与大型商品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直接使农产品流入市场消费,形成长期稳定的供货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实际需要上。合作社以其非营利性,在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的同时,可承担政府部分职能,传达信息,减小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上的阻力。同时,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是其存在的前提,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对农产品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因地制宜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引导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其与市场的依存关系以及其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建立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衍霞.山东省宁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53-154.
[2] 成国平,曹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决策咨询通讯,2007(6):6-8.
关键词: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07-01
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程度低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的工业,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农民合作社市场化程度仍较低。
1.1 销售过程中多渠道并存、主渠道不明
营销主体对渠道利用缺乏战略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必然离不开营销渠道。依靠经纪人销售是专业合作社的普遍采用的营销渠道。其中少部分专业合作社开始重视到网络的作用,其农产品通过网络成功实现了销售。还有少部分专业合作社成功实现了“农超对接”。如保龙仓超市建立了高邑蔬菜,栾城鸡蛋等5个鲜活农产品基地。秦皇岛的艾欣超市与北戴河区供销社蔬菜批发市场,青龙县草碾乡白塔贡米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卢龙县环增蛋鸡养殖专业合作杜,卢龙县建中棉花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专业合作社签定了农产品供销合作协议。此外,会展、广告、促销、农产品特色店、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出口等销售渠道也有被利用。虽然不少销售渠道被利用,但主渠道不明显,渠道的优势发挥不充分。
1.2 农产品价格低。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利润的多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是制约农产品价格的因素之一。产品的同质性使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没有特色,使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赢利性降低。现在人民对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这就要求加大对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投入。目前我省的农产品大部分是鲜活产品和初加工品,一些先进的工艺不能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中,产品的加工工序也比较简单,致使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1.3 农产品品牌维护力差。知名度小
品牌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一个好的品牌能使产品的知名度迅速增加,保证产品畅销。现在农民的品牌意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的农产品都已经注册了商标,如:“金8两”苹果、“李老大”黑花生。目前的问题是品牌虽多,但是品牌的维护、推广力度不够,品牌的知名度小。大部分品牌覆盖面小,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还没有形成。品牌不能推广,品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顾客对产品不认可,产品难以高价出售。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够根据本杜的无公害,有机产品打好无公害,有机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发挥得不够充分。
2 提高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程度的意义
提升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农民产品的销售,农民收入的提高。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以农业机械化为目标。但是,我们忽视了市场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只有以市场化为导向,再辅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化化。
2.2 农民专业合作杜的市场化是连接买方和卖方市场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要销售必然离不开市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市场合理配置来实现。由此可见,推进市场化进程有助于买方和卖方更广范围的接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在这个时候才能凸显。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加人WTO后,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不强,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关键的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3 提高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程度的途径
3.1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其市场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
更加充分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让农民意识到加入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其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的市场化意识及风险意识。专业合作社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的与市场接轨,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未雨绷缨。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不可预料的风险,合作社能够采取应急措施,顺利渡过难关,避免像“三鹿”那样,不要步“三鹿”的后尘。
3.2 明确并充分利用营销主渠道。充分其他渠道的作用
3.2.1 细分市场,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壮大销售队伍
经纪人作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增加农村经纪人数量以及提升其素质对农产品的销售将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专业合作社可以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自己的销售团队对本社的产品最熟悉,能够直接找准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能够避免销售的盲目性。
3.2.2 “农超对接”
虽然现在农超对接正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其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通过农超对接,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同时超市也降低了采购成本。超市可以开辟农产品专区作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区,打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作为新事物在超市中出现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能够增加超市的客流量,同时使超市的社会声誉及地位得到提高。
3.2.3 利用其他销售渠道
河北经济电视台做的阳光恳谈节目就请到了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领导,这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有很大帮助。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做好农产品的销售中介,派专人统计各市县的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品种、名称、产地、产量、品牌、联系人等),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还有可以利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报纸、广告、设立农产品专卖店、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等手段拓宽农产品的销路。要结合并充分利用好各种营销渠道。
3.3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价格
引进国外和国内的优良品种,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昌黎县农合联创办的绿丰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优质的“荷兰七号”马铃薯种,使农民增收270多万元。还有团林林果专业合作社聘请中国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汪景彦教授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王江柱教授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加强对社员的技术指导,提高了林果的科技含量。此外该社还生产SOD精品苹果,富硒大米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使产品品质提高,售价翻番,使合作社成员增收。
3.4 注重产品质量。做好品牌工程建设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刨品牌的根本,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是品牌大厦不可动摇的根基。应该加快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用国际先进标准来改造我们的农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广农产品的品牌,扩大农产品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销量。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加强支持力度,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找到农民的期望与自身所做的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并通过努力尽量缩小这一差距。借鉴国外省外的先进经验,为农民搭建服务平台,吸引资金,搞培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帮助农民打品牌,顺利完成农产品的销售,使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曾芬钰.坚持和完善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 灰色模型 长株潭 两型社会 城市容量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指出,到2020年,湖南省将把长、株、潭三个城市建设成为一个750万人口的大城市群,从而增强全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两新”战略的实施必然加速城市群大量吸纳农民工,作为特殊历史现象的农民工,农民工的职业转换、身份转变与社会认同、居住空间演变与实质性城市融入同“深度城市化”之间时序差距的弥合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对农民工既有吸纳的需求,又有吸纳的限制,城市对农民工的容量有一定阀值,研究城市吸纳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和解决“三农”等问题意义重大[1]。人口预测的方法主要有马尔萨斯法、时间序列法、Logistic模型法、回归分析法及GM(1,1)灰色模型法等[2][3]。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吸纳农民工的实证及正反因素和不同作用变量的分析研究,找到长株潭城市吸纳农民工的容量及容量随不同变量变化的规律,为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农民工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安居乐业提供制定政策、科学创新机制的依据。
1. 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
白色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特征是完全已知的;黑色系统是指系统内部信息完全未知的;而灰色系统是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一种系统,灰色系统其内部一部分信息已知,另一部分信息未知或不确定。灰色预测,是指对系统行为特征值的发展变化进行的预测,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的预测[4]。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灰色预测模型就是关于数列预测的一个变量、一阶微分的GM(1,1)模型。经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逼近所揭示的原始时间序列呈指数变化规律。因此,当原始时间序列隐含指数变化规律时,灰色模型GM(1,1)的预测是非常成功的。
1.1 GM(1,1)的一般形式
2.基于GM(1,1)灰色模型的长株潭人口预测实证研究
2.1 GM(1,1)灰色模型的建立步骤
对长株潭2003年至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计算,考虑到数据的易获取性,本文在利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时,采用湖南省2003年至2008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见表1),将2009年至2011年的数据作为检验数据。
GM(1,1)是一种长期预测模型,在没有大的市场波动及政策性变化的前提下,该预测值应是可信的。本文基于GM(1,1)灰色模型进行人口预测,得出了在2020年长株潭人口将会达到940.5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两型社会”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时展的要求。人口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伴随着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日渐紧张,生态适度人口也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即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区域适度的人口规模,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人口发展与“两型社会”的关系。诚然,人口数量的增长不仅会受到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死亡率等有关人口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他复合因素的影响。
3.结语
使用GM(1,1)灰色增长模型计算人口容量,从一种从经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角度定量分析人口的计算方法,通过构建GM(1,1)灰色增长模型,选择长株潭核心区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长株潭在2020年人口将会得出940.5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吴华安,王崇举,石智雷.基于城市容量的农民工深度城市化探析[J].西北人口,2010(06):88-91.
[2]胡光伟.基于多目标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容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11-12.
经过前期调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于2012年3月启动,由大宗蔬菜、葡萄、桃、食用菌等几个产业技术体系联手,从栽培基质、节水与生态、温室设计与建造、园艺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和市场研究等方面,设置了6个项目,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主要区域设置示范点,希望摸索出园艺产业西移的配套技术模式和市场模式,给地方政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模式。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的 “适合西北非耕地园艺作物栽培的温室结构和建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01203002)”(简称 “西北非耕地温室结构与建造技术”项目,编者注)是“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设置的6 个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的,旨在以工程技术研究为手段,以集成创新为特色,通过分析西北非耕地自然资源特点和影响温室设计建造等的相关因素,研究适合西北非耕地不同类型设施园艺生产的温室结构、材料、技术装备、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模式,提出适合在西北非耕地进行设施园艺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温室设计和配套建设标准化方法,显著提高非耕地上温室的技术经济性能、建造水平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初步形成非耕地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新突破,为西北地区转变农业用地方式、提高设施园艺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同时,为我国非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有效增加全国耕地保有总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克服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相关障碍,助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项目成果总体目标
项目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以设施大型化、装备省力化、栽培无土化、管理智能化为设计原则,围绕温室结构、温室骨架、温室墙体、节能保温覆盖、主动蓄放热加温装备、应急加温设备、智能通风、抗风保温技术、室内省力物料运输、植株机械落蔓等设备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适宜日光温室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宜西北非耕地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在西北非耕地示范点建造适宜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生产的装配式日光温室进行综合集成与示范。
项目实施内容与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先后组成专家组赴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进行了西北非耕地区的专项调研,考察了当地的资源、环境,非耕地的利用现状和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并召开专题交流会,全面了解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技术和装备现状;项目组成员赴世界设施园艺强国――荷兰、美国进行了温室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研制出了高强度、易装配、轻简化新型骨架;开发了以砂石、沙子、砂土等为建造材料的墙体结构;提出了优选的墙体复合砌筑方案;开发出适宜山坡地、沙地、砂石地的标准化日光温室结构。试制了复合墙体材料表观热导率测试系统;试制了墙体热流率测试系统;研究开发了保温被机械寿命试验设备;完成温室外保温覆盖保温性试验台改进工作;筛选出适宜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的优良性能保温被;研制了日光温室内部水媒蓄放热系统和控制装备;试制了温室内物流设备;研制了保温覆盖材料安全卷铺装置;开发了基于遮阳和保温的低成本内拉幕装置;研制植株落蔓机械调整系统。分别在甘肃酒泉、青海德令哈、宁夏吴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集成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