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9:06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的经济效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的经济效应

第1篇

民贸民品优惠政策中的优惠贷款利差补贴机制相当于降低了民贸民品企业的经营成本,刺激了民贸民品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解决了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得部分民贸民品企业具有扩大规模的能力。另外,优惠政策中还包括网点建设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专项投资,引导民贸民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建立了像恩施富硒绿色食品以及长阳土家族特色食品这样的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行业。近年来湖北省现有的民贸民品企业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不断的发展壮大,也树立了不少民族地区的特色品牌,创建了如八峰药化、九洲牧业这样的典型,将民族地区特色的品牌推向了市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一、帮助民族特色产业的建立

民贸民品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民族性。民族特色可以说是民贸民品企业一项潜在的无形资产,通过将民族特色融合在产业中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民贸民品企业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

例如,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其粮食、蔬菜、水果等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并且富硒绿色食品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恩施州应该充分利用该民族地区的特色,大力发展富硒绿色特色食品产业。[1]然而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27.2万元,通过和下图比较不难发现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的总产值只占恩施州生产总值的0.6%。并且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不仅整体规模过小,其发展速度也远远低于矿产、建筑以及能源行业,可以说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见图1)。

为了加快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建立特色产业,湖北省政府给予生产富硒绿色食品的企业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补贴、以及贷款优惠利率的扶持,将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来对待,并且恩施州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富硒绿色食品企业。通过近年来各优惠政策对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以及倾斜,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为恩施州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极大的推动了恩施州的经济发展,并且成为了恩施州第三大支柱产业。截止到2008年10月,恩施市从事富硒绿色产业的企业高达400多家,其年总产值已超过8亿元人民币,与图中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恩施州生产总值的3%,与2006年的0.6%相比翻了5倍,由此可见民贸民品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的民贸民品企业也是充分利用了优惠政策来发展土家族各项传统工艺来生产和加工土家特色食品。地处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的长阳土家嫂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民族特许用品生产企业,据统计该公司2009年贷款规模达300万元,而享受贷款优惠金额超过1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该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了“木瓜醋”系列的产品,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可以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嫂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和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见表1)。

二、壮大民贸民品企业队伍

民贸民品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优惠利差的补贴资金按季足额补贴到位则缓解了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同时国家给予民贸企业网点建设和民品企业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贸民品企业的队伍的壮大。

例如,恩施州八峰药化2006年面临资金问题导致公司发展陷入瓶颈,在八峰药化最困难的时候,恩施州政府同意拨付其工业项目专项资金200万元。正是由于这200万的专项资金的注入,八峰药化才有足够的资金进行L-丝氨酸的研究开发,L-丝氨酸投产后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并实现了出口创汇。现如今,八峰药化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净利润2亿元左右,成为了中国氨基酸行业的领头羊。可以说民贸民品企业队伍的壮大和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下表可以看到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的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见表2)。

三、促进了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民贸民品企业根据生产内容的不同分为食品、纺织、医药、茶叶、农业开发、建筑及装饰、运输以及旅游开发等种类。国家给予民贸民品企业的优惠政策近年来给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改变,实质上这是因为将优惠政策中的各项补贴以及专项资金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形成的。

例如恩施州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重心被转移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方面,具体倾向于特色林果产业以及特色蔬菜产业等。通过下表不难看恩施州农业总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的增加(见表3)。

同时,恩施州的茶叶行业也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就是富硒有机茶,多年来优惠政策在扶持茶叶行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茶叶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壮大,占据了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边销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近年来也得到了有利的资助。2009年湖北省边销茶企业享受了177.6万的储备贴息,而民族贸易企业中的大小茶叶公司也享受到了33万元的贷款贴息。

此外,恩施州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传统的民间文化以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抗战遗存,可以说恩施州的旅游开发产业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应该将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更多的用于旅游开发相关的产业,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民族地区工程建设产业、交通运输产业以及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恩施州归为民族贸易企业中食品行业的总产值达4.8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63.6万;医药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4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112.7万;茶叶类企业的生产总值约1.2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24.3万;农业开发企业生产总值约1.4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21.3万。而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州归为民族贸易企业中食品行业的总产值约达5.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86.6万;医药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134.7万;茶叶类企业的生产总值约1.5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3.3万;农业开发企业生产总值约1.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3.5万。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自实施以来确实起到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左右,通过下面2个图形可以更清晰的反映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见图2、图3)。

对比2个图像不难看出恩施州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食品行业、农林业开发业、旅游开发产业以及纺织行业的规模较2008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虽然幅度并不大,但是可以说明随着相关政策的扶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湖北省民族贸易县内的产业正向着特色食品、旅游开发的相关行业在偏向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第2篇

【论文摘要】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过于倚重市场份额,忽视其他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在使用买方力量、封锁效应等概念的时候没有弄清楚其真实的含义;使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等似是而非的经济概念;没有认识到市场细分等经济现象的存在。本文以商务部公告的案件为基础,对企业合并反垄断审查案件中经济分析概念和方法的使用进行深入地探讨。

自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至2010年6月底,商务部反垄断局立案受理了企业合并审查案件140余件[1],其中经审查后决定禁止的合并以及附条件批准的合并共7件[2]。按照《反垄断法》第30条的规定,商务部反垄断局对外公告了全部7个案件的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考察所有这些公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企业合并案件的反垄断审查方面已经逐渐进入角色,审查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审查仍有不少疏漏之处,尤其在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一、市场份额高能否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划等号

在企业合并的反垄断审查中,市场份额无疑是反垄断审查机构最为倚重的因素。例如,在“英博公司收购AB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唯一理由是:“此项并购规模巨大,合并后新企业市场份额较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3]。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认为:“从横向看,此次交易很可能会对中国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审查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市场份额的最大意义,仅在于它为市场份额低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港。当反垄断审查机关发现企业合并后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低,则可以断定其完全不具备控制市场的可能,可以批准其完成合并了。因此,使用这一指标,有助于反垄断审查机关提高审理案件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市场份额比较高的时候,市场份额则仅具参考意义,反垄断审查机关必须进一步考察市场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最终判断。

二、为什么需要关注市场细分的情况

在“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把其中一个产品市场确定为“民用镍氢电池”,认为“民用镍氢电池市场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且竞争者数量有限,合并后松下公司市场份额达46.3%,远高于其他竞争者,合并可能导致松下公司具有单方面提价的能力”。反垄断审查机构把相关产品市场确定为“民用镍氢电池”,本身并无问题。但在进行竞争效果分析的时候,它没有注意到该市场的特点,没有就进一步的市场细分进行讨论。

在“民用镍氢电池”市场上,除了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外,还有另外三个公司,包括两个中国公司和一个日本公司(其生产基地都在中国)。但是,市场调查表明,这个市场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处于高端市场,其产品品质高,性能稳定,另外三家公司则处于低端市场,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前者相去甚远。

市场分析还表明,市场上现有的另外三家公司的产品如欲达到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的水平,必须大幅度改进其生产设备,并且要克服顾客不认可其品牌的困难。另外,由于建设新的生产厂房需要相当高额的资金,而市场对“民用镍氢电池”的需求处于稳定状态,所以不太可能有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这个市场。[8]鉴于以上理由,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合并后,提高其“民用镍氢电池”价格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垄断审查机构在分析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合并所造成的竞争后果时,没有注意到市场细分问题,而是直接从46.3%的市场份额推断松下公司有可能进行限制竞争的行为,显得说服力不足。引入市场细分概念之后,则可以有说服力地证明两公司合并对“民用镍氢电池”市场竞争的巨大影响。

三、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是什么意思

“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是迄今为止反垄断审查机构禁止的唯一企业合并案件。反垄断审查机构禁止该合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9]

令笔者疑惑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通过什么途径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反垄断审查机构所称的“传导”是否反垄断经济学所称的“杠杆效应”?

反垄断审查机构所称的“传导”,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即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后,利用其在碳酸饮料市场上赚取的资金,在果汁市场上采用低价战略,把其他果汁生产企业赶出市场。然后再提价,在果汁市场上赚取高额利润。

总之,关于“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一案,笔者认为,反垄断审查机构不应当使用这种近乎臆想的“传导”概念。正确的做法是计算合并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在果汁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基本上是把可口可乐公司的果汁品牌“美汁源”与汇源公司的“汇源”品牌以及两公司其他果汁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加)。如果其市场份额过大,或市场集中度过高,则应进一步考察市场上其他果汁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他企业进入果汁市场的难度以及其他市场因素,最后再做出是否允许合并的判断。

四、“买方力量”在什么语境下是有用的概念

在“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讨论了买方力量的问题。该局认为,在“硬币型锂二次电池”市场上,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的合并将导致限制竞争效果的发生,并且,“买方力量不足以消除上述限制竞争效果。虽然部分下游大型用户具有与合并后实体抗衡的买方力量,但此种买方力量并不能扩展至其他不具备同等议价能力的中小型用户”。

以上述方式讨论买方力量其实意义不大。如果上游市场(即“硬币型锂二次电池”)形成垄断,下游买方力量无论强弱都很难降低上游市场的提价欲望。只要存在对“硬币型锂二次电池”的刚性需求,无论下游市场买方力量多强,松下公司都有可能提价。这就像我国钢铁企业与澳洲铁矿石企业的博弈。尽管我国钢铁企业是大型用户,但因澳洲铁矿石企业垄断了铁矿石的供应,我国钢铁企业也不得不接受提价的命运。我国钢铁企业是铁矿石的接受者,它们没有渠道对澳洲铁矿石企业形成钳制。所以,在进行竞争效果分析的时候,买方的对抗性基本上可以弃之不论。

五、如何看待纵向合并中的“封锁效应”

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运用了“封锁效应”理论(foreclosuretheory):“从纵向看,由于三菱丽阳公司在MMA及其下游两个市场均有业务,交易完成后,凭借在上游MMA市场取得的支配地位,合并后三菱丽阳公司有能力对其下游竞争者产生封锁效应”。

封锁效应理论多应用于纵向企业合并(即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市场关系)或有关纵向企业整合的反垄断案件之中。假定企业A处于上游市场,企业B处于下游市场,企业C、D、E与企业B相竞争。如果A、B两企业合并,A可能将原料优先供应B企业,而减少供应或不供应给C、D、E三企业,对于这三个企业来说,A、B两企业的合并就产生了“封锁效应”。B企业因而获得了竞争优势地位,在极端情况下,C、D、E三企业还有可能被驱逐出市场,A企业以此手段既垄断上游市场,也垄断下游市场。

但是,应当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封锁效应并不明显。上游市场处于垄断状态,下游企业完全依赖于一个企业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根据商务部反垄断局公布的数据,三菱丽阳公司与璐彩特公司合并后将占MMA市场上64%的份额,并未完全垄断上游市场。与三菱丽阳公司的下游公司相竞争的其他企业,仍然可以从其他公司(例如市场份额处于第二位的吉林石化和位于第三的黑龙江龙新公司)获得MMA。

市场竞争是动态的。为了应对三菱丽阳公司与璐彩特公司合并后的市场效应,处于下游市场的其他企业一定会根据市场形势,加强与MMA市场上其他企业的联系,防止原料紧缩或断档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MMA市场上其他企业反而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威胁三菱丽阳公司在MMA市场上的支配地位。

第3篇

关键字:煤炭企业;城市经济;辐射效应

我国有许多煤炭城市,这些城市多是因矿而建、因矿而发展。在这些城市中,煤矿职工和职工家属的人口总数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有的城市甚至能达到一半以上,而且这些煤炭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所缴纳的利税在城市经济中也占到了很高的比例,对当地城市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

一、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

1.正面辐射效应

第一,煤炭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开发与开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前者是进行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形成的收入、利润、促成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后者则是因煤矿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直接的联系而形成的效益。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群体是城区,它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基建建设、相关产业、资源流动、培训教育等的发展,会形成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二,煤炭企业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煤炭总体需求量较大。城市发展要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兼顾环境,煤炭产业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能够长期发展的。在煤炭产业的强力拉动下,还可形成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此外,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需要,煤炭企业会逐渐把煤炭产品的后续加工和深加工过程分离出去,根据每个过程的具体生产条件和成本构成状况,将其设在各自最有利的区位上,以利用不同地区的特点组织生产。显而易见,城区所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运输成本优势在获取项目,获取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煤炭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点使得煤炭资源的长途运输成为常态,进而可以促进道路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的建设,使城市周边的铁路、公路、道桥迅速发展,也打开了与外界接触的大门。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改善,促进了本地和外地的经济互动,使本地的地方产品、生产技术能够很好地推广到外地,同时也可以引进外地的先进产品,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无形的高速公路――“通信网路”也在迅猛发展,它为各类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提供了通路,和有形的公路共同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煤炭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软实力,也使得相关产业迅速聚集、扩大,使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相对集中的态势,慢慢呈现出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些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2.负面辐射效应

第一,产业集聚是煤炭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人才、资金和技术这些发展要素会不断向优势的企业倾斜和汇聚,这就形成了煤炭企业对这些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抢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二,煤炭企业的庞大的特点会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这些与煤共生的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区域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其支柱产业不会脱离煤炭产业及其相关的重型产业,如果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那么 “矿竭城衰”的现象终究会出现的。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第三,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会对周边地区环境造成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占据了大量的耕地,也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煤矿井下开采会引发地表沉陷,对地表水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地下水系统,而且对地面建筑物和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污染和环境破坏,势必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以煤炭企业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前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消费煤炭产品产业的发展;二是后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该产业投入中间品的产业的发展;三是环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与其他前向和后向产业组成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连锁效应促进中间产业的发展。

资源的开发有一个产品链条,而不是单一的。这个产品链条是各个环节组成的链条,是资源的转化过程行径资源初级产品、资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过程中的链条,是囊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共生的产物。资源链条一般可分为短链、中链、长链三种。煤炭属于长链资源。长链是一种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强、可供多种后续产业利用的产业链条,它的后续产品系列也具有长而复杂的特点。煤炭资源产品链是通过产业关联来体现的,通过关联延长煤炭资源的产品链,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之增值,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加工深度,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用。大力发展煤炭企业的城市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出正确选择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对于煤炭企业自身建设发展而言,它的周期长、投资大,在开发建设的初期表现为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它对经济整体的关联效应较弱,以向后关联影响和旁侧扩散影响为主,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服务、电力、服务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在经过大规模的建设之后,煤炭企业就会进入产能的上升期并逐步稳定,在达到企业的设计规模后步入企业的成熟期。在成熟期,煤炭企业所表现的产业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的特点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增强,且以向前关联和旁侧扩散为主。其中,后向关联效应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煤机及维修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前向关联效应主要对电力冶金、煤炭洗选、炼焦、煤化工、铁路运输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旁侧扩散效应则主要对商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

由此可见,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效利用其积极的辐射效应。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企业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建立共赢的新局面,使原来的个体优势转变为整体优势,原来的独立成长变为协同发展,探索城企一体联动发展的模式。另外,要不断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发展煤炭产业、延伸其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共存发展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琴.论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山西科技,2011(05).

[2]马琨.煤炭企业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的几点对策[J].企业导报,2012(15).

第4篇

一、企业信息化的生产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能够有效控制,使其有效降低,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如果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有效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从短时间来分析是扩大了资本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信息化的成本在平均分摊到各期之后就降低了不少。另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劳动成本,并逐步控制到劳动成本不断降低的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生产产量在相应的成本降低过程中达到成本最小的结果。尤其是能够为企业节约对管理人员方面的成本。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同时也更好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产生交易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要生存发展,成本是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这种成本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是价格机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了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拟定和签订契约的成本以及实施契约的成本等。这种必然产生的成本还包括了一切隐形存在不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还包括商品的质量、品种以及合作商家都会随着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对于合作双方如何进行配置的问题也是无法确定的问题,这为商家进行交易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信息内容也具有不对称的特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例如,合作双方为了尽可能避免或者降低自己在市场或者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会对商品的价格高低的变动走向进行密切的关注和了解,在这个无形之中提高了双方谈判和合作的费用。企业成本分为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但在正常情况下因为信息的不统一,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所在。在企业扩大或者合并之后能够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可以同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三、企业信息化产生正外部经济效应

(一)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计算机技术服务与咨询、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还包括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服务、软件零售业、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反馈服务、计算机管理服务、计算机的维修与保养和通信服务产业等。这些应用的实现要求发展信息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2%。这个比重充在我国不断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快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并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创新。因此,这种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可能成为我国GDP增长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企业信息化所形成的消费群体

企业的信息化有效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其他企业在企业信息和商品信息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改变了传统购买商品或者参加商家的活动必须直接到商家的实体店进行,企业信息化则带来了互联网的购物时代,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购买商品,这种信息化的产业升级提高了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速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这种信息化的环境加速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也将分散的消费人群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企业信息化产生资源快速配置效应

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来实现。而企业资源计划又是通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力量,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体的一种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之间的生产价值链的竞争。也就意味着各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转向生产系统的竞争优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通过顾客对产品所提出的质量、品种、服务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要求所呈现,并直接作用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因此,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对企业的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顾客提供品质化的产品。

五、企业信息化产生企业竞争力提升效应

企业信息化的产生事实上是对企业在传统生产规模和格局的挑战。通过信息化的实现,很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某些大企业联盟合作,形成虚拟企业,从而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然后利用信息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来对企业内、外部进行双重的费用成本的降低,从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来抵抗市场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从而取得竞争发展的优势。

六、结束语

第5篇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理论的历史脉络视角分析了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依此探讨了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等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议。自发状态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总是偏低,它决定了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过度刺激出口和金融创新能缓解生产过剩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它们也会加剧供需矛盾并对经济造成更大的破坏或者引发其他宏观经济问题;只有继续主动调节企业的收入分配,才能摆脱生产过剩的困境,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关键词:企业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效应 经济均衡增长

问题的提出

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随后一百多年里,斯密所提出的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微观经济理论。总体来说,微观经济理论是在最大化的假设条件下,通过边际分析和供需均衡分析,得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也能够决定合理的价格,即完美市场理论,如图1所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得微观经济理论所推崇的完美市场受到人们的质疑。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试图解释和摆脱经济危机,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针对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总是处于供过应求的状态,继而导致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因此,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实现供需均衡,继而实现充分就业。面对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经济“滞胀”现象,有效需求理论变得束手无策,而各种新兴的学派及其理论则应运而生。供给主义学派认为,在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的总需求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增长起不了作用。政府只有通过调控措施增加社会的总供给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抑制通货膨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主张实施“单一规则”,即根据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制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使得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同步增长,以保证价格稳定和高就业水平。还有其他各种经济理论如制度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也都独树一帜。总之,如图2所示,宏观经济理论是依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通过政府对财政领域包括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和货币领域包括货币供应、利率等的调控,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继而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又尽量避免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理论。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所有制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机理和解决方法,提出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改革生产关系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可以看出,经济理论总是针对经济问题而存在和发展,它是经济理论基本的发展规律。图3揭示了主流经济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指引着世界经济不断前行,然而,经济问题依旧存在,各国周期性的经济问题以及伴随着的大量失业时有发生。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等问题都有待解决。以往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问题的文献主要探讨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又是否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而很少探讨收入分配本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围绕企业这一经济体中最为核心的主体及其收入分配这一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通过分析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来解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直接内在的联系,并依此探讨上述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议。

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企业是一个宏观经济体最为核心的主体。一方面,企业是产品和劳务供给的主体;另一方面,企业是收入产生的主要来源。企业收入分配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一方面,产品和劳务的供给由企业的投资生产来决定,继而由企业投资生产积极性来决定,最终由企业从所能得到的收入来决定,这使得企业的收入分配决定了社会的总供给;另一方面,收入决定了支付能力,这使得企业的收入分配决定了经济体中各个群体的支付能力,继而决定了各个群体的有效需求水平,最终决定了经济体的整体有效需求水平。企业的收入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更关系到经济效率,同时决定了总供给和有效需求,继而决定一个经济体能否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

在一个由许多企业所组成的宏观经济体中,企业提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收入在扣除投入成本后的部分会以一定的比例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分配,员工以工资的形式获得他们所分配到的收入,企业以利润的形式获得他们所分配到的收入,一定的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对应了一定的收入分配比例。不同的收入分配比例会产生不同的宏观经济效应,使得整个宏观经济体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收入分配比例过低会导致经济过剩,收入分配比例过高则会导致经济短缺。

(一)宏观经济中的生产过剩

自发状态下,生产资料由企业家提供,企业提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收入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会由企业家来主导。对于员工来说,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是该工资水平能够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他们总是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到能提供最高工资水平的企业工作;对于企业家来说,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总是会使自己尽可能地分配更多的收入。两方面的博弈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最终保持在能满足员工基本生活的水平上,这种工资水平就对应了一个很低的收入分配比例。在这一分配比例下,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而言会出现不足。一方面,企业家分配到了企业收入中的大部分,这会激励他们继续进行企业投资并扩大生产,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企业家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支付能力也相应大幅增加。但是,作为自然人,企业家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他们在整个社会中也只占极少部分,这就使得企业家为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需求局限在了其有限的消费需求上。另一方面,员工在整个社会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有着很旺盛的消费需求,然而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却始终只能得到满足自身基本生活水平的收入,因而支付能力也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员工为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需求局限在了他们有限的支付能力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必然使得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相对于不断增加的供给而言出现不足,产生生产过剩的矛盾。这种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便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大量企业因产品销售困难导致生产难以持续,企业库存产品堆积如山,失业就会增加,社会大多数成员因为缺乏支付能力而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宏观经济中的生产短缺

企业的收入分配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干预,使得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相对于自发状态下大幅提高,即企业家得到的收入大幅降低而员工得到的收入大幅提高,这可使得经济陷入短缺的困境。受外界因素的强制干预,如果企业家分配的收入大幅降低,企业家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将会受到严重打击,生产投资也会大幅缩减。一方面,企业家为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和资金,这些资本都包含着隐性成本即企业家原本可以用这些资本去进行其他投资而可以获得的收入。企业家用这些资本进行企业投资,无形之中就放弃了那部分原本可以获得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家从开创企业到经营企业,从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销售,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家还要为企业的投资承担风险。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并不是由实际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期望收入决定的,因为投资总会伴随风险,投资所能产生的实际收入投资前并不能确定,投资前所能确定的只是根据风险水平确定的期望收入。如果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大幅提高,那么企业家的期望收入将会大幅减少甚至可能为负,这样由期望收入决定的投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受到打击甚至失去投资动机,企业家会减少生产甚至退出生产,使得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大幅减少。而与此同时,员工由于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获得了较多的收入,支付能力也得到增强,加之他们在整个社会中占绝大多数,有着很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就使得员工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旺盛的有效需求。这样必然使得整个社会不断减少的供给相对于旺盛的有效需求而言出现不足,产生生产短缺的矛盾。这种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便会造成生产短缺的经济问题,企业不断缩减生产,整个社会的产品和劳务出现匮乏,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又有着较强的需求,并且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可是却无法得到满足。

(三)经济常态与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自发状态下,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总是偏低,它决定了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在生产过剩的状态下,过度刺激出口和金融创新能缓解生产过剩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它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从长期来看,它们也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并使其以一种破坏力更大的形式爆发出来或者引发其他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表面上看,次贷危机是一场金融体系的危机,但实质上是美国房地产经济在过剩的状态下由过度金融创新而引发的经济危机,金融在整个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发状态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总是偏低,它决定了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美国房地产经济亦是如此。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同时也是在利益的诱导下,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房地产次级贷款,给那些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提供住房贷款,同时又帮助贷款银行将这些等级不高的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并衍生出更多资产,然后出售给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银行、基金、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机构。这样,在金融的促进作用下,就形成了一条规模极其庞大的信用链条,而这一切又全建立在房地产经济这一薄弱的基本面上。短期内,次级贷款一方面能帮助没有支付能力的购房者购房,另一方面能促进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更多房产,这将很大程度上缓解房地产的供需矛盾,同时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及其衍生证券这些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然而,长期内,这只会使房地产经济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的积聚,并以一种破坏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的危机形式爆发出来。贷款购房者不仅要归还本金,还要归还利息,这将使得他们原本就不足的支付能力更加脆弱,并使得房地产经济原本就不足的有效需求被进一步地削弱。同时,在次贷的拉动作用下,房地产开发商不断开发地产,这又进一步地加剧了原本就已过剩的供给状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供需矛盾不断积聚。由于以资产支持证券及其衍生证券形式存在的巨额财富遍布全球,美国房地产经济供需矛盾如果爆发,经济如果陷入危机,那么这些财富将随之缩水,这将造成全球财富的损失并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积聚已久的危机最终被美联储连续多次调高利息变为现实。

中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内需不足的问题,为了缓解内需不足的状态保持经济增长会大力刺激出口;同时,产品和劳务在国内找不到销路,企业也会竭力争取出口。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出口会不断增长。由于内需不足,进口偏少。这造成了长期性的贸易顺差,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另外,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并考虑到结售汇制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长。199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516.2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持续增长到了8188.7亿美元,在2011年3月份则突破了3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规模使得资产缩水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构成外汇储备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那么以外汇储备形式存在的财富也将随之缩水,由于规模巨大,这种账面损失也会较大。经过出口的长期刺激,国内经济逐渐形成了出口型的增长模式,它进一步加剧了贸易失衡,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在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国内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的拉动,而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那么国内经济也将随之受到影响。依靠出口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容易受到汇率的影响。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8.11左右,而到2011年底已经升值到6.33附近,升值幅度超过20%,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将通过影响出口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内经济的增长。

经济均衡增长的政策建议

根据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经济的运行状态与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当经济处于均衡增长的状态中,既没有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过剩,又没有因为有效需求过剩而出现经济短缺,企业积极生产,经济稳定增长。令此时的收入分配比例为Mf,如果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偏低,小于Mf,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出现不足,产生过剩的经济困境;如果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偏高,大于Mf,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出现过剩,产生短缺的经济困境。

继续主动调节企业收入分配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最根本的方式。自发状态下,企业收入比例总是偏低,经济自发地走向过剩。此时,可以提高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来改变经济过剩的状态。随着企业收入分配的提高,员工收入增加,支付能力也会增强,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将增加,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可以顺利地找到销路。对于企业家而言,初始提高收入分配比例时,他们的收入会随之下降,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企业销售产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企业家收入又会随之提高,这也将促进企业家进行投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过剩状态逐渐得到扭转,同时又不会因为挫伤企业家投资积极性而造成产出的下降,从而实现经济由过剩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良性转移。如果收入分配比例的不断提高使其超过了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比例,经济就会陷入到短缺的困境中。一方面,员工的收入随着分配比例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将随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过剩状况的逐步缓解,企业家收入由企业整体收入提高而提高的部分已经无法再弥补由收入分配比例提高而降低的部分,企业家的收入最终会不断减少,投资生产的积极性也会不断受挫并因此而减少生产,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就会不断减少。两个方面共同的作用最终将使得经济出现短缺。此时,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就应该降低,使得经济回到均衡增长的状态之中。

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常态下,企业家提高自己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只能提高少数员工的支付能力,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显得微不足道,企业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难以增加,企业的整体收入难以提高,这样企业家的收入并不会因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最终导致企业家不会提高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因此,从企业家的角度而言,经济难以从生产过剩的困境中自发地摆脱出来。政府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部门,可以依据所掌握的宏观经济信息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状态,并根据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调节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比例,对处于过剩或短缺中的经济施以与之状态相反的作用力,使得经济摆脱生产过剩的困境,同时又不至于陷入生产短缺的泥潭,最终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创新和刺激出口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提高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摆脱生产过剩的困境,就可以化解房地产经济的供需矛盾,继而避免金融对供需矛盾的积聚作用,最终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继续提高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增加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支付能力,继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就可以逐步改变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减少巨额的外汇储备;从长期来看,就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继而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由出口型增长模式向内需型增长模式的良性转变,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并为提高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打好基础,最终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均衡增长。

参考文献

1.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J].管理世界,2010(6)

2.齐美东,闫春英.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1(6)

3.郑秉文.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4.刘福寿.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0(9)

5.刘明远.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J].研究,2008(11)

6.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7.斯密,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8.凯恩斯,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

第6篇

【关键词】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内部化; 效应

一、环境的外部性

长期以来,人们把环境看作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免费提供各种资源的“仓库”和可以无限接纳污染的“垃圾桶”。在工业化大生产和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远远超过了自然的净化能力;各种“公害”层出不穷,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据国内外专家和有关机构测算,我国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13%。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众多,但环境的外部性却是重要因素之一。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外部性,环境资源被企业过度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的耗费没有计入企业成本。企业生产消耗了自然资源,污染了环境,但由于环境是公共资源,企业却没有付费或者只支付了很小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耗费由社会来承担。只有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将环境资源的损害纳入企业成本核算,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运营的总成本,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二、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内容,环境成本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环境保护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是为了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对自然环境有破坏性的废气、废液、废料的产生而执行的作业所产生的成本。例如为降低和消除污染而改进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发生的成本。

(二)环境检测成本

环境检测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等对企业的产品、流程或其他作业进行检测所发生的成本。

(三)环境内部失败成本

环境内部失败成本是为消除和治理企业已经产生但尚未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所产生的成本。其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已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对外排放,降低排放的污染水平,使其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四)环境外部失败成本

环境外部失败成本是指企业产生的污染物或废弃物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成本。按是否支付,外部失败成本分为企业已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和尚未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已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指企业已经支付的由于排放污染物或废弃物而产生的成本。未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又叫社会成本,是指由于企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但是却由企业以外的机构或人员支付的成本。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

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仅包括用于产品生产制造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忽视了企业理应负担的环境资源成本。对于生产中耗费的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仅记录其采掘和使用成本,没有考虑企业对环境污染以后产生的成本。因此,企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成本核算应该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不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其生产或消费造成了环境损失,就要负担这部分成本,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是对环境外部成本进行评估并将其内化到企业所生产的商品成本中,从而体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性。具体地说,环境成本内部化正是针对环境外部性的特点,将破坏环境的外部成本内化到与此相关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身上,由使用环境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主体来承担。环境成本一旦内部化后,企业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就会将环境成本考虑进去,从而将企业的行为调节为社会最优的生产和消费组合,由此,环境外部性得以消除,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价值分析

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是由于私人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私人成本转化到其自身的生产成本中去,即使私人成本内部化。一般情况下,社会成本远大于私人成本,因此将私人成本内部化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最优的选择。下面,分三种情况对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环境成本外部化

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中,对生产型企业来讲,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设为C生,在环境成本外部化时,企业不治理排放的污染,将会给社会造成危害,由此产生社会成本,设为C社。假设企业生产的产量为Q,产品价格为P,此时企业的盈利为R0,则R0=PQ-C生,在该种情况下,企业对社会的价值贡献V0=R0-C社=PQ-C生-C社

第二种情况:环境成本内部化(假定企业的产量及价格保持不变)

如果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即企业要负担治理对外污染的成本,则企业的成本就由生产成本和治理污染的成本构成,设治污成本为C污。在该种情况下,假设企业的盈利为R1,则R1=PQ-C生-C污,由于企业对污染进行了治理,企业的生产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即C社=0。此时该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V1=R1=PQ-C生-C污。比较环境成本外部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两种情况下企业的盈利及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

R0-R1=(PQ-C生)-(PQ-C生-

C污)=C污

V0-V1=(PQ-C生-C社)-(PQ-C生-C污)=C污-C社

第7篇

关键词:品牌效应;烟草企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在制度建设方面狠抓也要强化内部的管理手段。本文要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管理方面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在新经济品牌效应下必须要认识到烟草行业中的正面效益和负面效益的双重效应。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来确保自身的品牌效应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重点发挥正面效应使烟草行业的经济发展提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

一、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相应

烟草行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烟草业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很大的贡献。烟草业的利润空间很大,堪称为政府的聚宝盆。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税率的提高就增加了税收,在《国富论》里有这样一句话来评论烟草在经济中的地位;有了烟草税收就可以减少穷人的税收,生活的更好更加廉价的工作以此来增加税收的总量。政府采取了对烟草消费进行重税,世界性的控烟运动日益高涨很多国家销售税收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在那么经济落后的地方种植烟叶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我国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烟叶产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在烟农家庭总收入中占到百分之八十,可以增加了地方税收也是一种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些地方的烟草工业在两千零八年的税利五百七十七亿元,目前更是客观。所以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地方和政府来说都是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这里直接的从业人员就达到五十万人。再加上烟草生产等环节的从业人员就高达两百万人,足以见得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和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烟草行业也有负面的效应例如人们吸烟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就会有很多疾病产生这就增加了医疗的成本。我国每年就有一百万多人死于和烟草相关的疾病,而且还增加两亿因为二手烟的吸入的受害者。烟草消费产生的损失主要是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会让烟草生产者不能安心的工作,员工可能会旷工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生产力也会下降,使经济收益下降。引起外部性损失政府要进行赔偿和补助等,制造烟的过程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造成环境的危害。这些都是烟草行业在现实中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应该正确认识它们。

二、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争取不断完善行业体制机制。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证明,只有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行业发展才能更加顺利。通过努力实践,烟草行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传统工业企业向现代公司的转变,实现了行业要素集约和转型升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在专卖体制前提下,走出一条专卖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

做好共同发展的文章,要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着力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抓好综合配套,积级统筹行业商业与工业、产品与消费者、企业与员工间的平衡关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更好因素汇聚形成促进行业发展的合力。发挥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弱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统筹行业与外部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与广大烟农、卷烟零售客户的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促进烟农与零售客户收益不断增长,让全国130多万户烟农、500多万户零售客户和行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分享行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形成“平等互利、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高度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山区烟草事业发展,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在发展国际市场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强化国内市场“后台”支持国际市场“前台”,加强卷烟一般贸易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化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境外烟叶采购实体化运作,实现国际并购和实体资本运作,形成国内市场为保障、国际市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烟草的整体竞争力。

打造有效的品牌文化。对于信息化的当代培养出烟草行业的品牌是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中国烟草行业中的现展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信息化的作用贯穿在烟草行业的生产、物流、营销和收购等方方面面,打造“大品牌,大市场”。不可忽视烟行业的品牌效应,对于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只有在人们心中确立了中心地位就占领了整个市场,这些对于烟草业的发展是一种隐形的财富。建立一个现代企业文化是烟草行业的一种价值理念,伴随烟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确立在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都有一种精神和思想观念这就是烟草行业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各个方面对于烟草文化、品牌等方面监管和管理做到真正让烟草业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问题,全行业都要站在行业长远发展和战略高度,全面理解行业改革发展“新目标”,“努力建设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的中国烟草”;正确把握行业改革发展“新定位”,“把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烟农和零售客户收入增长、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责任”,知行合一,树立行业负责的社会形象;充分认识行业改革发展“新任务”,力求“行业改革要有新突破、技术创新要有新进步、管理监督要有新目标、队伍建设要有新要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贵,徐彤.关于烟草企业实施和推进战略管理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