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海绵城市施工做法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9:03

序论:在您撰写海绵城市施工做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海绵城市施工做法

第1篇

>> 镇江:狙击“水漫金山”的海绵宝宝 水漫金山 叩问“水漫金山” 城市何时不再“水漫金山” 水漫金山该谁赔 水漫金山何所惧? 镇江的小吃 镇江 汛期来临,城市缘何“水漫金山” 狙击的秘密 改装的狙击传奇 镇江市金山风景区品牌建设 镇江肴肉的传说 镇江:云神的服务 镇江出土的宋代陶塑 PPC狙击步枪:卡宾枪长度的狙击步枪 全面狙击炎夏的侵袭 张华:狙击之王的梦想 最后的“狙击手” 狙击手的誓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镇江:狙击“水漫金山”的海绵宝宝 镇江:狙击“水漫金山”的海绵宝宝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卓琦 杨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评选出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镇江名列其中

立秋一过,江南的雨季也走了,但吴建新(化名)却仍记得6月初的那场大雨。

2015年6月2日,镇江下了一场20年一遇的暴雨。雨停后,吴建新立即到江滨新村99幢楼北面新改造的停车场转了一圈。这是新建的“海绵”停车场。吴建新告诉《t望东方周刊》,原来下雨总会有积水的地方,竟然一点水都没有,他连鞋也没湿。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评选出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镇江名列其中。

按照试点申报要求,每个城市的试点区域范围不少于15平方公里,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镇江的试点正是老城区22平方公里的区域。它也是16个试点中为数不多的以老城区改造为主的城市。

公园也是“蓄水池”

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虽然只发生在传说中,但近年来,镇江的确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城市部分区域积水严重。因此,城市内涝是镇江水治理首先面临的问题。

老城区年年治理,但还是发生内涝。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分院院长赵江告诉《t望东方周刊》:“早在2005年,我们就想重新评估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2009年,镇江进行新区建设,开始策划进行LID试点。“当时新区的战略发展规划出来后,我们发现它的水网密度不够,所以,我们提出在城市中可能要构建一个下凹式景观湿地。”赵江说。

赵江说的下凹式景观湿地公园,就像是在城市的中心拉开一道缺口,它能在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地表径流来不及从管道里排出时,将水引入其中,以保护城市安全。

在观塘路,本刊记者看到,和与道路平行或高于路面的城市公园不一样,这里的景观公园是塌陷的下凹式。它位于主路的一旁,低于周围地面2~5米,有一条全长3800米的人工开挖的水系贯穿其中,水系两旁是总宽度100米的植物景观带,种植了菖蒲、蒲苇、榔榆、美人蕉等100多种植物,并通过乔灌木、多种植被及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营造原生态的景观层次及空间。

这个景观带采用阶梯式的坡面设计,方便雨水渗透和汇入。公园沿水系规划了植物园区、亲子区、运动区、社交区、探险区、规整区、仪式区、艺术区等活动空间,平时可作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场所。

而一旦大雨来临,这里将被水淹没,成为一个可储存5万立方米雨水的大水罐。赵江说,“它不仅仅是公园,还是应对超标暴雨区域防涝蓄洪和行洪设施。”

本刊记者获悉,目前这个湿地公园的生态自净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但是它的防涝功能已基本实现。

没有雨水管道的路

在镇江的金山湖路上,本刊记者又看到另一种尝试。

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上被铺上了橘红色的透水材料,侧面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拇指粗的孔洞;绿岛低于路面近10厘米,被做成了下凹式的植草沟,种植着耐旱耐涝的小灌木;围绕绿岛的路牙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缺口式,而非直线式。如此一来,雨水可以通过路牙之间的空间和下凹式植草沟收集与排放。

植草沟表面上看并无特别之处,但细细观察会发现,为了增加渗水功能,其最下层铺设了鹅卵石和砂石,然后铺上了土层。

奇怪的是,整个金山湖路竟然没有雨水管道。赵江说:“我们的做法特别强调尽量让自然做工,多让自然的生态功能发挥作用。”

而据赵江和他的同事们测算,和传统的排水做法相比,采用LID设施的话,平均可以节省30%~60%的成本。金山湖路项目就比传统做法节省了60%。

LID在镇江新区的尝试引起了镇江市领导的重视,他们希望这一先进的理念不仅能在新城区实施,也能让老城区的居民受惠。

于是,镇江在2014年开展了金山湖南岸3.8平方公里生态排水和内涝防治的研究项目,这和海绵城市的构想不谋而合。按照镇江当时的规划,要用5年时间将3.8平方公里改造完。2015年年初,按照国家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要求,镇江又将试点区域沿金山湖东西延伸,从3.8平方公里扩大为22平方公里,且所有新近规划建设的试点区域均为老城区。

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期内(截至2017年年底)目标为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建成区内新改扩建项目全部采用海绵城市技术。至2025年底,建成区全面建成海绵城市。

“镇江的做法就是不欠新账。新建项目全部要按照LID要求建,这已经变成了硬性规定。”赵江解释说。 镇江新区下凹式景观湿地公园

海绵停车场

在镇江海绵城市试点区内,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并完成部分项目的是江滨新区第二社区(以下称江二社区)。

江二社区始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原有管网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区域洪涝抗风险能力差,内涝问题和面源污染在此处同时存在。

按照“海绵城市”的规划,江二社区的改造包括:重新布设雨水立管,避免居民污水进入雨水管道;将小区内部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屋顶及路面雨水进入雨水花园下渗、调蓄、净化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网;部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停车场改造为透水铺装;局部点设置雨水罐收纳屋顶雨水。

如今江滨新村99幢楼北面一个新改造的“海绵”停车场已经建设完成。而将小区内部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的项目则正在施工中。

在江二社区新改造的停车场,本刊记者看到,包括透水铺装、生态草沟、雨水罐等在内的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被运用到其中。

停车场原来的硬化地面消失了,全部被换成透水性能好的砖块。两侧绿化带的路牙也从封闭式改为镂空式。工作人员现场向本刊记者演示,一桶水泼在地面上,数秒钟内便被透水砖吸收了。

遇到雨天,雨水可以经过透水铺装下渗到地下。如果雨水的强度大,超过了透水铺装的渗透速度,那么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则会流进旁边略低于路面的下凹式植草沟,并通过植草沟进行净化下渗。

2015年6月初,镇江遭遇持续降雨。这个停车场地势相对较低,小区主干路地表径流和附近居民楼的屋顶雨水直接就流向了停车场,但由于该停车场的“海绵”设施已基本建成,所以,即便是持续降雨,停车场路面也难以看出被雨水浸过的痕迹。

“水是可以自净化的,而植被和土壤就是净化的介质。”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对《t望东方周刊》说。雨水下渗过程中,土壤如果本身是腐殖土,会带来二次污染。因此,佘年在做镇江的江二社区改造之前,对土壤的透水性、污染程度进行了调查。 镇江金山湖路生态道路

据佘年介绍,他们对停车场项目中的土壤进行了重新配比置换。“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去除80%以上的一般悬浮物,60%以上的磷和氮。”生态草沟下面重新配比了50~80厘米厚的种植土,种植土下面是砾石层,也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水。

该停车场项目设计人员叶向强告诉《t望东方周刊》,一般的植草沟在砾石层里会铺一根盲管,把多出来的水导入溢流井或者市政管网。然而,在这个项目中,植草沟里没有铺设盲管,而是设置了一个雨水箱。下雨时,透水铺装底下的盲管将水导入植草沟后,接着渗入砾石层,雨水先将雨水箱存满,蓄满后再通过砾石层蓄水,水大到连砾石层也存不下的时候,才会将多余的雨水排入接入市政管网的溢流井。

“这就是一个‘滞’的概念,以时间换空间。”叶向强说。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面积达1500平方米,能够滞蓄雨水900立方米。

解决面源污染

严重的面源污染是镇江建设海绵城市要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据赵江介绍,在镇江,截流系统虽已经建成,但是城市河道的水污染问题还是很严重。

2011年,镇江对发生在当年7月~10月的9场降雨的径流和河道排口的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初级雨水的污染浓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活用水。

“我们保守估计,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贡献率在60%左右。”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告诉《t望东方周刊》。换句话说,地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镇江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镇江的面源污染,一部分是由于地面或大气中的污染物随着降雨通过管道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另一部分则来自于雨水管道中本身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一部分是降雨污染物的沉积,另一部分是由于人们排水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曹德圣解释。比如,一些开在马路边的小饭店,他们的污水没有按规范排放到污水管道中,而是就近倾倒在雨水篦子中,造成污染。

此外,在镇江的一些老小区里,道路上做到了雨污分流,但是小区内部还是生活污水和雨水合流。

初级雨水的严重污染还曾导致一个乌龙事件。据曹德圣介绍,2013年前后,金山湖有3个大的雨水排口,每次强降雨之后,污染严重的初级雨水全部排入湖中。这些雨水形似“黑龙”,致使当地老百姓误认为是有企业趁着下雨偷排污水,进行了举报。

“虽然我们有截留堰,但截留不了那么多。如果不让它排,上游的老百姓家中就会被淹,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只能牺牲金山湖的水环境,”曹德圣说,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赵江介绍,几年前镇江就出台了《镇江市城市面源污染治理规划(2011-2020)》,改规划的目标是改善水环境,“当时的规划主要是以灰色为主,即工程措施中以管道、截流管、调蓄池等为主,对面源污染的削减量进行了分配,分给LID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概在15%左右。”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管渠、泵站等被称为“灰色”设施,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LID则被称为“绿色”设施。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让原先的规划发生了变化――目前新的思路中,要以LID为主,兼顾截留和调蓄池。

曹德圣告诉本刊记者,面源污染的解决途径可以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来控制地表径流,让雨水尽可能留在原地,从而使雨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和植物获得净化。

老小区改造难在哪

江二社区的楼房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吴建新是江二社区的第一批住户。他退休前,一直跟建筑打交道。海绵停车场改造工程开工之初,吴建新并不认可这个做法,觉得是瞎折腾,浪费钱不说,还扰民。

“我们之前和社区的居民进行过多次沟通,他们绝大部分是支持的,但是也有少数百姓认为反正都住了那么多年了,改造不改造也没什么差别。”曹德圣说。

曹德圣承认,老小区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同于新区的建设,在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除了硬件上的困难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在佘年看来,在老城区进行改造,最大的困难是施工。“施工要做到又快又好,同时扰民又最少。”老小区大多位于市区交通繁杂地段,周边路段多属于施工车辆交通,白天运输困难,晚上运输扰民。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暂时损害居民的出行便利性,或收回了居民私自占用的公用绿地,居民难免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阻挠施工。

另外,停车位少是老小区的通病。佘年告诉本刊记者,在老小区改造时,街道办会提出增加停车位的硬性要求,而这会导致绿化率降低,从而降低低影响开发对雨水的控制力度。

除了小区居民对改造工程的不理解造成的困难外,在老城区施工建设本身也挑战重重,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老小区改造设计一般都缺乏地下各类管线图纸资料,现场开挖后可能发现各类管道穿插布设,而多数管道已老化,极易受损,给施工过程增加很多工作量,并导致设计变更,影响工期。

本刊记者在江二社区看到,小区建筑密度大,内部道路最宽的只有三米。狭窄的道路导致施工材料难以通过正常货运交通工具运到现场,只能使用小型器械,无形中影响了施工效率,也增加了成本。

曹德圣说:“老城区的海绵改造项目一定要和城市的更新改造结合起来。” 在对城市的老小区进行改造时,镇江市提出了“海绵带工程”,也就是说,在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也同时改造其配套设施,如供电设施下地等。

本刊记者了解到,江二社区的排水系统一直以来都是雨污合流,这次改造,镇江市政府要将雨污分流、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与LID一起共同实施。

镇江希望借这次改造,一方面检验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另外也积累一些与社区街道和老百姓沟通的经验。

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老城区;工程改造;镇江市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02

1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极端暴雨天气的增加,我国城市内涝事件呈多发态势。这反映了我国既往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洪管理方面的短板,为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水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对降雨径流实现水质、峰值、外排流量、存蓄量等管理,晴天时又能够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对雨水实施源头、过程、末端的全方位管理,对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促进经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是“绿色”源头设施和“灰色”过程、末端设施的组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1]。“绿色”海绵设施是指下凹绿地、绿色屋顶和生态调蓄塘等结合景观建设的雨水管理设施;“灰色”海绵设施主要是指雨水泵站、雨水管网和调蓄池等市政雨水设施。两者相互补充,才构成了中国的雨水管理和海绵城市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区海绵化改造,属于源头控制措施,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雨洪管理的首道防线[2]。但是由于牵涉范围较广,老城区的海绵化改造推进往往会面临困难。由于设计资料缺失、设施陈旧、现场情况复杂等原因,使老城区的海绵化改造在设计、工程前期准备和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迁延和中居民不理解的问题,对项目实施造成影响。镇江市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区域位于城市主城区,陆地面积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27.6万。镇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对于老城区的源头控制方案主要是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

通过对参与的镇江市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工程进行总结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的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2 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实践

在老城区海绵化改造中,主要的改造对象是居民小区和学校。海绵工程内容包括下凹绿地、管道改造、雨水罐、透水铺装以及部分绿地贴等海绵措施。这些海绵措施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了不同小区和学校中的雨水花园、海绵广场、透水停车场等各具特色的海绵综合设施。

2.1 地面改造

地面海绵化改造是镇江老城区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内容,主要工程形式是地面透水铺装改造和下凹绿地改造。在大多数的老小区改造中,透水铺装的改造主要是采取“结构式透水”的铺装形式;而在学校和公共广场则采取了传统透水混凝土砖的铺装形式。结构式透水铺装采用的混凝土砖并不透水,而是通过砖缝实现透水。其做法是在级配碎石铺就的基层上,用10cm厚的混凝土预制砖作为面层砖体,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宽度增加至8mm,在砖缝中填充级配为2-6mm的砾石作为透水结构。

结构透水铺装和透水混凝土在应用中各有优势[3]。结构透水铺装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透水铺装的造价较低,与透水混凝土相比,造价不到其二分之一。二是结构透水铺装后期维护简单,价格低廉。与透水混凝土需要高压水枪冲洗或专门负压真空抽吸设备相比,结构透水通过表面清掏和冲洗即可;即使对砖缝中的砾石进行换填,成本也是较低的。透水混凝土的优势包括:一是铺装面平整;二是色彩多样,形式美观,能满足开放性公共区域的适用需求。在镇江的工程实践中,结构性透水铺装一般用于老小区地面改造,而透水混凝土铺装则多用于广场和学校的地面改造。

在老小区的海绵化改造中,下凹绿地是起到削峰调蓄作用的主要设施[4]。下凹绿地由下至上的结构为不透水土工膜、厚25-27cm的粗砾石层、厚3-5cm的细砾石层和60cm厚的生物过滤介质层。在下凹绿地中设有溢流井,井底有透水花管与之相连,下凹绿地中积蓄的雨水通过花管缓慢进入溢流井,再通过溢流井流到小区外的市政管网中,从而对雨水径流起到削峰作用。在每个溢流井都设有溢流口,溢流口低于地面10-15cm。当绿地中积蓄的雨水超过溢流口高度,则通过溢流进入管网,避免小区内发生内涝。

下凹绿地和透水铺装道路的关系如图1所示。透水路面下的基层和下凹绿地之间是水力连通的。通过透水铺装路面下渗的雨水最终也会汇集到下凹绿地中,再经由下凹绿地流到市政管网。透水铺装的改造有效地解决了路面积水的问题,而下凹绿地则是对雨水径流起到了缓流削峰的作用,两者相互配合,成为了老城区地面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工程措施。

2.2 屋顶绿化改造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用地对公共绿地的挤占,也是造成城市地表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中,建筑物屋顶面积大约为一座城市面积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屋顶也被称为城市建筑的“第五面”[5]。可见在用地有限的城市中,进行建筑物屋顶海绵化改造,建设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绿色屋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雨水径流起到削峰和净化的作用,同时也能缓减城市热岛效应并美化城市环境。

镇江老城区绿色屋顶改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屋顶大多年久失修,承重、排水等条件均较差,且屋顶上多有居民私自搭建的设施。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传统屋顶花园式的绿色屋顶改造由于对屋顶的承重、防水要求较高,在老城区的使用中受到限制。与之相对的,轻型屋顶植被绿化毯的形式凭借对屋顶结构要求低、形式灵活、后期管养方便等优势在老城区改造中得到广泛运用。

镇江运用的轻型屋顶绿化毯简称为“绿地贴”, 主要植物类型是佛甲草和锦竹草,其基质厚度约2-3cm,净重量为15-20kg/m2,保水重量为25-35kg/m2,适用于平屋顶改造。绿地贴能够对小雨起到一定的滞蓄作用,对10mm以下降雨可以做到不外排。绿地贴除了对雨水的削峰作用外,也能对建筑物室内温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在镇江的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中主要运用于社区学校和有条件的老小区建筑物屋顶绿化改造中。

2.3 雨水排水系统优化

老城区改造另一个重点雨水排水系统的优化[6]。在居民小区和社区学校,将原本接入污水管的建筑物雨水立管断接至下凹绿地,以达到雨水调蓄的目的。在雨水出流口,设置消能石,防止雨水径流对下凹绿地的冲刷,如图3所示。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会在雨落管末端增加雨水罐,实现一定程度地雨水利用。

合流制管道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CSO)是城市收纳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的逐步提高,CSO已成为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源。通过雨污分流改造,能够有效改善因为CSO导致的水体面源污染。镇江除了针对社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也对市政雨水管网进行了排查,对一些错接、逆接的管道进行了改正。此外,镇江在2017年还有修建大管径雨水管道的计划,该管道管径预计为DN4000 mm,长度为5-7km,建成后其满管容量超过了6×105m3,兼具了雨水调蓄和转输的功能。

3 分析与探讨

我国的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期截止至2017年底,目前镇江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仍在进行。对镇江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的老城区海绵化改造的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主要包括精细化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注重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

3.1 精细化设计

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从顶层规划设计开始到每一个具体小区的海绵改造设计,都始终贯穿着精细化设计的理念[7]。镇江针对与洪管理的规划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根据当地多年的降雨记录总结了本地的降雨模型,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这比套用一些通用的雨型公式更加符合当地的情况。

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至2017年底,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排水防涝标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以上。顶层设计过程中,结合试点区内的汇水特征和积水点情况,将试点区划分为若干汇水区,并根据降雨模型模拟的结果将这些目标分解至各个汇水区,再从汇水区分解至各个居民社区内。汇水分区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如图4所示。

在居民社区层面上,结合小区的汇水特征、绿化率、可用空间等条件合理选取海绵工具并对径流控制、面源污染控制等目标进行模拟和校订,直至满足该小区的分解目标后,进入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方案设计阶段。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海绵设施的雨水管理功能,也用充分考虑其景观功能和居民诉求,杜绝过度设计。以下凹绿地为例,为了强化雨水下渗,下凹绿地改造中回填的介质土成分以沙土为主,介质土渗水性强,但营养物保持能力则不如原土。因此这种土适合种植草本植物和灌木,不适合种植乔木。这对小区的景观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在满足径流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对下凹绿地中的部分区域采用原土回填,用于种植乔木,使下凹绿地的雨水调蓄功能和景观功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是海绵设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对于海绵设施施工质量的控制,必须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方面都予以重视才能保证海绵设施的质量。在源头上需要对海绵工程参建人员进行系统的海绵知识培训,建立对项目公司、现场负责人和施工人员的三级培训体系。由于老城区海绵改造项目多而小,往往是多个工地同时开工,这些工地施工内容和现场情况各有特点,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海绵理论知识,很难机械化地复制管理,因此对现场负责人的培训是必要的。此外,现场施工人员是海绵工程的实施者,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能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例如一些绿化人员可能对绿地下凹的形式不理解,如果没有统一培训,往往会根据自身喜好将一些灌木种植区堆高,导致下凹绿地的调蓄功能下降。

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需要施工人员认真按图施工,质量巡视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一是要对施工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对于下凹绿地,主控包括各结构层厚度、绿地表面标高和溢流井口标高等。结构层厚度和绿地表面标高决定了下凹绿地的雨水调蓄能力;溢流井口标高则关系到大雨时小区内涝的问题,如果溢流井口标高过高,在大雨时就会造成涝水无法及时外排引起内涝,海绵设施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对于结构式透水装,需要把握砖缝宽度,砖缝太窄雨水渗透受限会造成路面积水,如果太宽又会影响路面功能。二是要注意施工顺序,以3.1节中提到的原土和介质存的下凹绿地施工为例,需要先回填原土区域,之后再回填介质土区域,其目的是防止回填过程中,原土覆盖在介质土表面,使介质土渗透性下降。同样在需要进行混凝土对侧壁抹面的下凹绿地或花坛,要先进行抹面施工,再逐层回填砾石层和土层,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堵塞雨水下渗面。

施工质量的末端控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工作面清理,防止下渗面被堵塞;二是在工程验收中不合格的工程要及时进行整改;三是要及时进行总结,镇江市的老城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已组织了多次“海绵回头看”活动,针对既往施工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工程实施提供借鉴。

除此之外,镇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针对海绵设施施工的全过程,提出了“智慧海绵”的管理模式,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节点和相关资料,都会进行电子图片保存,并建立数据库,将来还会建立手机应用APP软件,既规范施工管理过程,也方便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3.3 公众参与

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属于开放型的工程,与一些传统的封闭型工程或半封闭工程如污水处理厂建设、道路施工等不同[8]。它是直接在居民社区中进行的,与居民交互密切,工程的进展也受到居民态度的影响,因此在实施老城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一定要邀请公众参与,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镇江市在进行老城区海绵化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公众媒体向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及雨洪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解。同时,在进场施工过程中,采用宣传牌、宣传围挡等手段,向施工地点周围的民众宣传海绵城市相关知识,介绍工程内容和工期,完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对于居民反馈的意见,进行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施工对居民的影响。

对于预备进场的居民小区和学校等非开放区域,注重居民意见。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请业主方介入,组织业主见面会,与建设单位一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通过后才进行后续施工。进场前邀请居民代表参观已完工的海绵改造小区和改造中的小区,使居民切实看到海绵化改造给小区带来的改观,树立公众对老城区海绵化改造的信心,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阻力。

4 结语

镇江市针对老城区的海绵化改造,主要是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的源头控制型海绵设施,包括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等,此外也会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排水系统优化。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精细化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公众参与等理念进行管理,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取得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截止至2016年底,针对镇江市的源头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和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2017年⒒嶙帕建设区域性雨水管网、雨水泵站和排口处理设备等灰色设施。随着“绿色”和“灰色”海绵体系建设完善,镇江市的雨洪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松磊,李田,时珍宝.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上海建成区排水能力的模型研究[J].给水排水,2016,42(10):52-56.

[2]王建廷,魏继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07):220-223.

[3]王俊岭,王雪明,张安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系统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5(12):1-4.

[4]刘俊杰,王建军,马小杰.云锦路下沉式绿地海绵城市效益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6,04(02):33-39.

[5]林恬逸,唐健,赵惠恩.北京地区轻型屋顶绿化植被毯多植物配植模式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81-186.

[6]朱富坤,赵江,朱晓娟.基于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背景下城市排水规划编制的思考与实践--以《镇江市城市排水规划(2011-2020)》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4(04):14-18.

[7]吴薇,朱晓娟,赵江.镇江高校园区丘陵排水防涝系统研析[J]. 城乡建设,2015(01):82-83.

第3篇

同志们:

这次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总结2019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安排部署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刚才,各县(市、区)建设局汇报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了好做法、好经验,也反映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得都很实在,很有启发意义。为加快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按期完成省人民政府下达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使命感

近年来,全市建设系统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从推进工作力度上看,各县市区建设局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请县市区人民政府(或管委会)出台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人民政府或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为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孝南区、X市、市高新区、市临空区建设局在此方面抓得早、抓得好。

       二是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看,各地能够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年X月X日,市人民政府批准了《X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为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供了示范;2018年3月20日,X市人民政府批准了《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0);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已报请市政府批准;X市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征求意见,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完善;X正在着手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均已启动,但离省人民政府要求“2020年10月底前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请没有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地方抓紧完成。

      三是从技术支撑方面来看,市海绵办编写了《X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汇编了《海绵城市建设文件汇编》、制作了《海绵城市建设宣传画册》、成立了《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海绵城市专业技术培训。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从项目示范建设来看,一方面,X市重点推动以X公园片区为核心X平方公里X海绵新区和市临空经济区X个示范区建设。X公园在2018年XX特大暴雨的严谨考验下,X主城区无内涝灾害发生,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另一方面,按省住建厅要求,筛选了2019年“十大”海绵城市工程项目,面积达X平方公里;确定了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面积达X平方公里;拟定了“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共计X个建设项目,总投资X亿元,确保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X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

   五是从PPP融资模式来看,X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PPP融资模式,成立了市政府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财政局、发改委、人民银行、金融办、法制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市海绵办、市财政局的共同努力下,市临空经济区投资规模为X万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X省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为我市海绵城市PPP融资模式提供了示范。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委、市政府交给城建系统的重大任务,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工程。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消除“海绵城市建设成本高”的误区。据初步统计:改造项目增量成本为每平米X元,新建项目增量成本每平米X元,但通过优化设计,有些项目还会节约成本。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二、落实责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明确工作目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所有城市和县城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县城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城市水系和山林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各地要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空间格局,明确细化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确定海绵城市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的制定上,要把“五水共治”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中,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通过全流域管控、全方位定标、全过程植入、全域性铺开、全社会参与、全链条跟进,让海绵城市这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得以快速落地、快速推进。

(二)严格执行规划。在科学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增强规划的权威性,避免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要将低影响开发系统融入到园林、道路、广场、小区、节水、再生水利用等建设之中,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出来,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的。

(三)狠抓工程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安全不能有丝毫马虎,要切实把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履行法定的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各地要坚持专项检查与日常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纠正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切实把海绵城市建成样板工程,放心工程。

(四)总结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样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如市中心城区的XX等工程项目。市海绵办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树立一批“经济适用、绿色美观”海绵城市样板项目,形成项目案例,及时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应用,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五)强化督导考核。市海绵办将按照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对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各在建工程项目要开展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确保在建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各县市区建设局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检查工作,督促、指导在建工程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海绵办要对此项工作进行督导,对主管部门不履行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职责者,将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对参建各方责任主体不履行海绵城市建设责任者,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诚信记录。

三、完善措施,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一)压实工作责任。省政府已建立了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督查考核制度,今年X月份到X开展了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各县市区建设局要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按照定机构、定目标、定项目、定主体、定责任、定工期、定序位、定机制的管理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实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责考核序位化”管理。市海绵办要牵头抓好此项工作,督促各地圆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二)加强协调配合。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县两级政府都已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切实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实到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许可、施工图设计、施工许可、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系统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三)多方筹措资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年度城建计划,在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二是要主动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用好相关优惠信贷政策,争取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贷款资金。三是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各市要抓好项目整理打包,明确项目边界,引入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企业,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运营。要探索解决引入社会资本的瓶颈,让企业有利可图,按约定及时支付相关费用,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的叠加扩大效应。

第4篇

记者在华夏南路人行道走了一圈,不但鞋面没沾上泥水,鞋底也很干净,轻松实现了“雨中不湿鞋”的目标。“人行道从上至下分别铺设了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碎石,雨水通过缝隙逐层下渗。”淇滨区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小明向记者解释:人行道下渗不完的雨水会流到植草沟内继续下渗;路面汇集的雨水通过道牙开口先流入雨水收集井进行初期沉淀、净化,待蓄到一定高度后,再流入蓄水池,经过慢慢下渗,可补充地下水源,不会再像以往经过管网白白流走。

因连续降雨,鹤壁市兴鹤大街部分路段明显积水,而桃园公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公园内所有园路及停车场虽然湿润,但看不到积水。

“园路的铺设材料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塑胶、透水砖等,雨水落到路面后可很快渗到地下蓄水装置。蓄水装置蓄满后,通过管道流入人工湖。”淇滨区园林局局长郭高峰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桃园公园周边的鹤壁海关、鹤壁旅游综合体、高铁广场、兴鹤大街等区域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将来桃园公园不仅可以吸纳公园内降水,还可吸纳周边区域降水。

据悉,改造后的华夏南路,超过70%的降水可被吸纳,用于补充地下水;桃园公园可吸纳超八成降水,实现区域水循环。

鹤壁市是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目前,该市大部分海绵城市工程的设计和招标正在进行,50余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年底,300多个项目将基本落地。该市住建局副局长郑全智说:“海绵城市建成后,将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目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十分缺水的鹤壁来说,也将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源、修复水生态。”

鹤壁市的情况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海绵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近。

政策频出,护航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中国城市“雨后看海”“逢雨必涝”现象屡屡发生。住建部曾对31个省(区市)的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2008年―2010年期间,有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被调查城市的63%。2013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而同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对于雨水,一般都是通过巨大的排水管网,力图尽快将它们排入城市周围的江河湖海。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每当遭遇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内涝难以根除;降水又都被白白排走造成旱涝急转,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利用。

作为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海绵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指南的出台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推进速度令人赞叹。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指导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旨在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等现象。

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

2015年4月,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16个城市名列其中,它们是经过竞争性评审,从全国13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包括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国家补助政策, 16个城市将在3年间累计获得中央财政230多亿元的补贴。

专家介绍,首批试点城市,多选择的是新兴城市或城镇化过程中聚集人口较快的地区,同时也考虑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兼顾等因素。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包括规划阶段、建设阶段、政策支持以及组织落实四大部分共十项具体措施。

2015年12月,在时隔37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海绵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也成为解决城市雾霾、水患、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方案之一。

2016年3月17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章节,专门提到“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也是在3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启动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试点要求更加严格、标准更加细致,具体参数都比之前的有所量化。此外,这次对申报城市增加了一项资格审核条件,即试点区域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老城区。

4月底,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 14城入选2016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业内人士表示,海绵城市兼具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双重功能,投资建设可容纳万亿元,将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环境治理,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既减少了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大众来说,海绵城市不仅是个新鲜的名字,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虽然工程大多在地下,但这“地下乾坤”却实实在在装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多地开启新一轮海绵城市热

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广大民众的现实呼唤,使多地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热。

根据部署,目前列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的各地正积极推进,并摸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

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似的“为海绵而海绵”,坚持“管得宽”。首先,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方面“管得宽”,从城市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山水林田湖”的广度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杜绝片面肤浅地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把铺一些透水砖、修几个蓄水池、建几块下凹式绿地等同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嘉兴的特点和水环境差、水生态恶化、局部地区有内涝风险等因素,确立了恢复生态,重现江南水乡特色,使嘉兴成为“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田园城市目标。

其次,是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方面“管得宽”。嘉兴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的项目,而是将跟“水”有关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统筹兼顾,与“五水共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域外引水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等举措协同推进。这一做法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后,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管得宽”,而且“管得远”。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符合技术标准,嘉兴印发了《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办法》《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和《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竣工测量评估办法》3个文件,从设计、规划、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为了让这些文件落到实处,还制订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标准图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养护技术规程》《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方案》和《嘉兴市区雨水控制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养护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一套科学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旨在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今后市区城市(镇)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市域内各县(市)可参照执行,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绿地等都必须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让海绵城市建设在嘉兴的城市开发建设领域步入‘新常态’。”该市市委书记鲁俊的这句“新常态”,算是对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管得远”的完美诠释。

跟部分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不知朝何而去”不同的是,武汉的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力求“好看管用” ,化“水忧”为“水优”,恢复百湖之城昔日“江汉交流波渺渺”“檐前槛底大江流”的“旧模样”,既要“彰显滨江滨湖特色、挖掘城市魅力”,又要“夯实生态基地”的城市“海绵体”。

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总体布局中两河区域生态示范带建设项目之一,武钢二号明渠治理工程连同青山港及一号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具有清通引水通道、排水干渠、形成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实现区域提档升级的重要战略地位。二号明渠整治项目将采取在渠里种植水生植物、岸边开挖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等措施,利用自然的力量控制雨水径流,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经过这样自然生态的方式处理后,渠水水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同一旁的公园相得益彰外,还能解决武钢生产所需的功能用水,实现景观和功能的融合。

在园博园的建设中,更是处处体现海绵设施与景观的结合。园博园的道路、广场基本上都采用了透水铺装,在停车场大量运用的透水混凝土,雨水能透过混凝土和砖的缝隙渗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经由地下埋设的透水盲管收集,用作浇灌园内花木。而长江文明馆的屋顶绿化、杉杉湿地的水净化与循环系统、楚水“一湖四溪”作为全园最大的雨水存储设施,最大水容量为10万立方米,成为绿化浇灌的重要水源。此外,园内还建有6个容量各100吨的弃流池、12个雨水花园以及遍布园区的生态草沟,用于汇集、过滤、存储雨水。

青山区武青堤江滩是武汉市两江四岸江滩建设的重要内容,长7.5公里,总面积为110公顷。与以往江滩建设不同的是,青山江滩完全按照“景观+功能”的建设思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在景观方面,现有武青堤坡度将降低一半以上成为缓坡绿带,市民可以在堤上散步骑行。由生态草溪、体育运动、都市时尚、工业遗迹、市民广场、青山记忆等七大景观区组成的景观带,完全延续了“青山文脉”。同时,武青堤江滩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服务设施,在缓坡堤防内设置地下覆土建筑,作为地下停车场。这样的生态江滩不仅能避免出现传统江堤阻隔断市民亲水空间的现象,还能有效地开发城市的立体空间,达到兼具景观和功能的效果。

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周边的百姓却没再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而且,此次强降雨量,已远远超过《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制订的“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设计标准和目标。提及此事,萍乡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立马儿来了精神:“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看实效,简单地挖条植草沟、建个雨水花园,这样‘为海绵而海绵’的做法,劳民伤财不说,即便暂时通过了考核验收,将来还是会挨百姓骂的。”

然而,要做到“不挨百姓骂”,就得练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功夫”。萍乡市通过科学的统筹和规范体制的建立,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落到了实处。萍乡城区处于丘陵低洼地带,雨季比较集中,过去的城市建设没有注重对原有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利用,内涝已成为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同时,作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些“先天不足”有了充分的认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盯上了“科学统筹”,树立了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与机制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培植海绵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相结合的“六大结合”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过程。

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的散、小、乱问题,萍乡市将新老城区121个子项目整合为6个项目包,全部采用PPP模式。如此,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还解决了审批、评审、招投标环节因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缺乏了解而导致的障碍和阻力,大幅度提升了效率。在运维方面,萍乡市采取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控交由技术服务方负责的方式,将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延伸到项目全周期,借此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这种将多个责任主体合并为一个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绩效、保障项目的整体质量,还能大幅降低投入成本。据了解,仅此一项,就节约了上千万元的成本。

同时,针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市税务部门还出台了16条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海绵体建设的管道、涉水、透水砖等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对推动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关联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眼下,不仅试点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 “海绵城市”也成为各地热词,进入重点项目投资菜单。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不少省份纷纷发文,在全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6月1日,河南省评定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省辖市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城市,省财政将对这8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其他县(市、区)要分别于2016年10月底、2017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新建单位和小区,都必须建成“海绵型” ;新建公园绿地要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等。

江西省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全省各地新建的城区、园区和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其中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实施中的刚性控制指标。

福建省提出,2016年将着力补齐市政设施“短板”,突出解决“逢雨必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

云南省下发《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到2017年,昆明、曲靖、玉溪、大理、丽江等省级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争取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此外,上海、陕西、河北及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省市都积极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综合体”未成气候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而是系统性、若干个互动式的工程组合,在各部门的协同下,建成规模的“海绵综合体”。近几年从市政设施到居民小区,将雨水和洪涝变成蓄水存量的实践已屡见不鲜,但种种原因使得“海绵综合体”建设未成气候。

理念认识受限,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这是日前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集中“会诊”的“共性”结论。

首先是资金投入。以鹤壁市为例,作为首批全国试点城市,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西起107国道,北到淇滨区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总面积大约29.8平方公里。就这不到30平方公里的投入,除了中央财政下拨的12亿元专项资金,河南省财政每年亦有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加上市财政资金的配套,仍有较大资金缺口。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之大可见一斑。其他未进入试点城市行列、不享受一系列补贴的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压力也可想而知。

据了解,目前,我国99%的城市还都是雨水快排模式,远达不到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需对现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地上综合设施进行整治,均涉及到巨额的投资资金。

有报告称,预计2020年海绵城市整体的市场空间可达2.3万亿~3.4万亿元。收益模式成为万亿市场落地和推广的关键。

如何在金融方面创新机制、继续加力?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表示,将采取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目前,各地多在探索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设计建设管理。

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发展在政府此前出台的政策中已多次提及: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积极推进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财政部2014年首次出台《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提出鼓励措施,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则明确,试点工作中采取PPP模式操作项目投资占试点工作总投资比例,以及这些项目工程量占试点工作总工作量的比例。

其次是统筹建设和协同作战的落地问题。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建设”,但截至目前,真正将此要求落到实处的试点城市并不多。业内专家表示:“这样做不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影响到三部委的阶段性考核业绩,还会增加投资成本,在地方财政‘压力山大’的当前,真正将统筹兼顾落到执行层面,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结合城市建设实际经验,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应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理和投资等六个环节。涉及到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的有效协同,还要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结合棚改、危改、旧城改造等项目,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水系整治等。从政府职能出发,涉及到规划、建设、水利、水务、环保和绿化等部门参与。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形态特点各不相同,涉及部门广。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推广低影响开发,必须理顺部门职责,协力推动。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坏境;规划

现阶段我国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导致一些负面问题发生,譬如遇到暴雨天气,城市路面出现的严重积水问题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对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充分融入当下新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便有效的缓解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海绵理论的提出,使得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有了新的方向,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的生态平衡,其中最为显著的作用是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园林景观作为城市人口休闲放松的集中区域,在建设中巧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人工湖,不仅可以愉悦游览者的心情,还可以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贡献。

1海绵城市理念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雨水的储存方面既可以吸收也可以释放,而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城市的排水系统。现在许多城市每逢雨季就会使得城市排水工程瘫痪,这不仅会给城市的正常交通带来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有效的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助于缓解这类问题。此外,这一理论不单是对排水工作起到作用,还可以在储水、净水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建设工作中,充分的结合人工措施,合理应用各项设备,以此来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并为实现收集雨水以及充分利用雨水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此来缓解城市积水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如图1所示。图1海绵城市示意图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城市理念

现阶段各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在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工作上,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地域性的特点,充分结合城市的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适当调整相关思想,制定可行性强的方案,以此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

2.2合理规划有序的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的建设表面意义是对城市排水工程的改造,但实际上是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便利因素。这一理念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多重部门进行分工协作,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开展城市理念建设的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工作从细节着手,无论是对施工前还是施工期间这一理念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困扰问题,都应当要求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安排。此外,在开展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方面,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当地地域以及水文化的特点,做好施工前的规划工作,预测可能发生的各项阻碍,以便提前做好相对应的应急预案,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3保障生态发展的原则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应当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也是这一原则的有效验证,因此在海面城市理念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本着对现有生态保护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对于城市排水工作的改善最为明显,因此在进行雨水排泄工作方面,应当将雨水等排放到城市公园以及绿地等对水量有充分需求的区域,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缓解道路积水对城市交通以及人民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另外,将雨水排放到公园等地有助于减少绿化植被的灌溉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这对于保障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对于任何事情的开展都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即使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不能为了提高建设效率而简化必要的设计流程,忽略排水系统的稳定性,这会为日后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相关人员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实际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不受各类水灾所影响,进而才能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不被影响。

3园林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

3.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以及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开展园林景区工作设计时要事先进行勘测工作,包括对景区土壤、水域等问题的勘察,以保障在设计过程中各项参数能够更加准确。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选择工作上,也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进行选取,尽量做到不同品种的树木能够搭配种植,以保障景区内大众的视觉美感,最为重要的是不同植物搭配种植还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

3.2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最为关键的是雨水净化系统的建立。该项系统的建立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中的园林作为雨水净化工作的天然加工厂,在实际的设计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该区域的绿色植物以及岩层土壤对天然雨水的自然净化处理功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岩石土壤对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草坪下的土壤建立水资源回收系统,这样不仅完成了雨水的收集工作,也为雨水循环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而且绿植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净化功能,可以有效的去除掉雨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对此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工作对于推进城市绿化以及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2所示。图2雨水净化系统

3.3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和径流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排水工作上做的不是十分尽如人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强降雨环境下会出现道路积水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上,一定要提前考虑到降雨过后雨水的流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雨水直接或间接引入到绿化带,这样既缓解了降雨对道路交通带来的不便,也可以在绿化带灌溉方面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此外对于一些低洼路段的建设可以在道路的尽头凹陷处建设绿地景观,使其成为储水系统。对于此种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区域处于污染严重或者污染物较多的环境,则应当先建立过滤系统,再将雨水排入绿化带。

3.4建立城市雨水储存系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雨水储存系统,可以使二者得到同时发展,譬如在园林设计时,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湖的方式来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和意趣,并起到收集城市雨水的作用,实现储存雨水的目的。同时,人工湖中的自然植物在净水工作上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持湖面的清洁,还有效的避免了雨水冲刷泥沙所带来的污染。对于降雨量较多的城市来说,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对应的水渠位置,一方面用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这种全新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净化,应对城市雨水自然灾害以及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雨水的净化处理,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为城市中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第6篇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海绵性能;改良;方法

在我们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中,如何提高“海绵城市”理论中所要求的对地表水的渗透功能以及土壤的蓄水功能?是我们园林景观工程技术人员经常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今年我们有机会参与了南京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的施工。在该项目的景观施工中,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系统内容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渗、蓄、滞、净、用、排等六大要素在本项目中如何运用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在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施工中针对景观绿化中如何提高绿化苗木种植区域土壤的渗透功能和蓄水功能做了有力的尝试和推V。

1、工程概况介绍:

佛手湖是在早期兴建的一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上通过重新规划,二次提升从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旅游景区。原水利设施是于2002年2月8日开工建设,主题功能类似常见的水库,主要进行蓄水,新建工程是在原来两个水库的基础上将现有的水域面积二次扩大,通过二次的扩大,最终形成了以及将近千亩的人工水域。佛手湖工程主要由大坝主体即大坝(均质土坝)、溢洪闸、溢洪泻槽、消力池、排洪渠及配套工程。在浦口老山之中直观上看,第一眼看到的是佛手在热闹的珍珠泉边,湖中五个半岛与老山融为一体,状若佛手。

本项目为佛手湖景区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全区域总面积约为596.55亩,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了以旅游休闲、户外游览为项目目标,满足各年龄各群体的需求。着力打造入口接待区、中心草坪活动区、滨溪景区游览区、堤坝景观游览区、花谷森林探幽区及森林生态体验区。我们将入口接待的区域设置成为游客进园、出园的集散区域,提供了供游客休憩、停留的广场以及方便游客游览咨询的配套服务设施;中心草坪是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为游客的户外活动从,设置户外活动设施以及演艺广场。在原有自成一体的森林植物和山涧之间,重点设计了两个区域:花谷森林探幽区、森林生态体验区,用极具自然特色的山间小路以及桥梁各种景观小品将每处风景相连接,保存了山林的原始感以及游客的猎奇求知欲望。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主入口广场10580平方米 和次入口广场562m平方米;绿化草坪200379平方米;设道路48786平方米,其中包括了整个园区所有的园路以及沿路附属物;不同造型的桥梁和木石栈道共计6000余平方,同时水系边还设置亲水平台;园区内部原有水域环境治理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8400余平方,采用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与乡土植物相结合;同时并新建一批例如雕塑、长廊等景观小品,保证了景区拥有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2、 景观工程施工中有关“海绵性”改良的原则和目的

如果将我们的城市比喻成为一块大的海绵,除了保证城市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需求之外,使其能够像一块海绵一样拥有可以自身调节的弹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们的损失,变废为宝。例如下暴雨的时候,减轻城市内涝,将过多的雨水通过吸附、渗透、储蓄等功能变废为宝,在降水较少的季节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将城市变为一块海绵,怎么样建设这么一块海绵体,使我们的研究的目的。海绵体包含了所有吸收和释放利用的体系,各个自然水域面积如河流、湖泊、池塘等,还包括了各种人工建设的绿地、硬质软质铺装。

佛手湖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根据原来自由的自然地形、地貌,来安排组织施工,保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及其精细原地面的测绘文件以及地勘文件,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规划,利用多种措施分开施用或者结合施用,进行专项治理或者综合治理,在治理的同时做好未来的规划,保证后期的需求,逐步实施,因为绿化植物自然生长或者过度放肆生长,经常会造成绿化土壤排水不利或者地表径流效应下降,我们要及时做好植物过度生长的排除防治工作,消除各种不理的因素,以免引起排、渗、蓄被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同时利用植物的自身特点,将部分雨水进行引导或者消除,在美化了环境的同时,还为海绵城市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南京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施工中试行“海绵性”改良的方法

3.1 不良性状结构和遭受破坏的土壤施用改良介质的方法

在园林工程施工中,会使用到较多的机械、车辆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壤进行破坏,同时施工中建筑材料有着部分损耗,例如各类石材、石灰水泥等粉剂、砖块、混凝土碎块、各木材、塑料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等等,这些损耗的废料很多会混入到绿化种植土之中,经过外力的作用,甚至会潜入较深的土壤之中。这些被破坏的土壤,往往因为入侵材料而使本身的形状发生改变,例如混入部分水泥粉,降低了土方的疏松指数,或者混入石灰粉剂,使土壤发生了化学层面的改变,土壤的酸碱值收到干扰,同时密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土壤原有的自然含水率以及黏性。因此,如果在施工过程土壤产生了不良形状结构或者遭受到破坏后,一定要进行土壤的改良

3.1.1 土壤耕翻和杂质清理

当固体物质混入到绿化种植土中的时候,例如当做路基使用的道渣掺杂进入种植土,内含有很多废弃石砾、转瓦片、钢筋、装饰材料等等,当面对这些固体体积较大较为明显的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通过机器翻耕或者人工清理这两种方法。清理的标准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浅根性植物,清理的深度不需太大,深根性植物需进行较为彻底的清理,极大的保留原土的性状。对于种植无要求的植物,可以将部分固体废物进行打碎处理,只要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即可。

我们根据园林植物的栽植守则:不同高低不同大小的乔灌木错落、有机搭配,我们对土壤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首先应当进行初整,将影响植物生长以及美观的大的杂物首先清理掉,然后尽可能多的将小的杂物再次清理,最后根据园林植物的平面位置进行放线定位,然后进行细整,必须满足植物的栽植标准方可结束。地被植物同其他植物最后一步一样,进行细整。

3.1.2 更换或填加客土

在绿化土壤中,粒径较大的物体虽然较易清除掉,但是粒径过于小的颗粒物质和粉状物质很难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清除,但是过多的小粒径物质往往更能狗影响到植物的健康成长,此时,就需要将原土进行更换,增加部分客土进行改良。根据不同的乔木、灌木种类与植物的规格,计算需要栽种的苗木土球大小,从而确定需要更换客土的挖塘大小。用植物土球深度的1倍至1.2倍来做换土深度,用土球直径的1倍至1.5倍做土球的宽度,土球相对较小的,进行换土的直径需要大一些,而土球较大的植物,换土的直径可以适当缩小。如果进行草本植物栽植,换土方法更为简单,通常为覆盖一层10~20cm厚度的客土在原土上即可。根据设计文件的而定,一般换土覆土后的土壤高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较为适宜的高度为高出3~5 cm,另外更换的客土通常为需方,经过外力或雨水作用后体积略有下降。在客土更换之前,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确定更换的客土性质,合理的选择客土,使客土自身的pH值、有机物、黏度或者微生物数量等等因素更为适宜植物所需,保障了植物的生长。

3.1.3 施用土壤改良介质。因为土壤改良剂作为一种药剂,通常有许多的不同种类,经过总结,具体有以下的方法:改良土壤物理性状。运用有机的改良剂或者无机的改良剂进行改良(如豆饼―豆渣、可可渣―木屑―家禽粪肥等复合改良剂,城市河流泥浆和粉煤灰等等),改变土壤的孔隙率,调节密度,减小土壤容重,从而提升土壤的存水能力,加快水分的渗透能力,饱和导水率显著提高;如果种植土的土壤结构较差,同时理化性能不良,我们就应该使用能够使理化性状与土壤内部结构能够发生改善的土壤改良剂。不同种的改良剂对土壤的改变方式不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一。一般情况下,需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配比使用,使用量需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如果施用与乔木与丛生的灌木树种时,因为根系较深,应当将改良剂充分拌合,然后填在树穴中与泥土混合。地被植物或者低矮灌木,根系较浅,改良剂使用的时候仅需拌合或洒在表层的土壤中即可。

在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施工中我们累计对有关不良性状的土壤进行改良处理约100000平米,有效的保障了我们地被植物、乔木、灌木的良好生长的同时实施了地面雨水的有效渗透和储蓄功能。

3.2物理改良

深耕晒垡为常用的物理改良方法,同时还有诸如地形平整、原图降低、客土升高、土方大方量交换,客土直接置换等方法。在平整地面的时候,经常会忘记预留坡度,如果未进行预留坡度,后期比较难进行挖排水沟进行灌水洗盐,所以前期平整尽力预留坡度控制。在草坪面积较大的区域,利用整理地形的时候适当增加了蓄滞塘进行调配雨水,如果土地的透水性差、质地黏重、结构不良,必须增强土地的透水性,在降雨季节来临之前,提前进行翻耕加疏松,降低土的黏度。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达到改良目的。

利用人工生态条件,运用隔离层、筛孔隔水、土工栽植袋等措施在树穴、树池、花坛、绿化微区改土,形成雨水初步过滤净化的系统,既保障了地表水的净化处理的利用又有效提高树木花卉成活率。

在我们进行施工的大批草坪以及香樟、马褂木、栾树、刺槐等栽植区域中我们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景观“海绵性”改良尝试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蓄滞塘的增设既缓解了地形土方的不足又满足了蓄水浇灌的需求,蓄滞塘在配栽水生植物后又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3.3部分“海绵”功能新材料的运用和推广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步推广,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系列研究并研发了具有增强“海绵”性能的新型市政排水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广和使用确实也有助于我们海绵城市中“渗、蓄、滞、净、用、排”性能的提升。

3.3.1新型材料蓄水陶土的推广使用

由于近几年新型材料的技术日益成熟,多空隙材料使用更为频繁,尤其是以陶土为代表的新型空隙材料。利用较易获得的黏土,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够制成具有蜂窝状空隙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的表面及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气孔。这些小气孔能够像活性炭一样当遇到水分时,充分吸收,从而达到蓄水的功能。当外部环境相对干燥时,这些先前装满水分的小气孔排出水分,这些水分再次进入土壤,并最终到达植物的根部。这行就能够大大减轻了日常养护的灌溉工作量,节省了成本。

陶土的制成材料收集方式较为广泛,许多建筑垃圾中就含有类似的黏土,利用这些黏土经过加工处理即可得到这种陶土。一般每吨黏土就能够生产2立方的蓄水陶土,每立方的陶土可吸收0.4~0.5吨的水分。这些水分,既可以成为城市天然的“自来水”,而且还能够减少城市内涝。

佛手湖公园的五彩坡道有80000平方米的彩色花卉,在该区域花卉施工中我们考虑坡地存水、蓄水性能相对较差,为保障花卉培育合理水分供给,我们在个别地段采用了陶土板做垫层后覆盖种植土进行撒播花卉种子,在种子发芽、生长过程中发现使用陶土的区域花卉的长势和观感明显的优于其他区域的花卉生长情况。

3.3.2新型雨水渗透井的运用

在景区的市政道路、广场、停车场中设计有大量的雨水井,为了合理净化、过滤和排放雨水我们建议使用了一些新型研发的具有过滤、净化、渗透功能的雨水井。

在该工程的市政管网施工中,我们坚持把加强雨水的自然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

3.3.3采用CJ/T340-2016部颁绿化种植土壤标准进行改良

3.3.4采用CJ/T340-2016部颁绿化种植土壤标准进行改良

园林绿化土壤在技术层面的指标要求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特别是园林绿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经济产业和技术指标的标准化,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关于土壤研究的科研人员,通过近些年来国内以及国外众多园林工程的经验中,汲取他们关于土壤改良以及土壤质量控制标准、要求,通过这些建立起自己在土壤质量控制方面的标准。其技术指标主要表现在质量评价、原土及改良土的和见证取样送样等一系列的要求。经过多次向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申请,由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修订的《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于2016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在依据《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的要求下我们通过不断的试验印证采用如下配合比进行改良土壤,既确保了土壤的有效养分又能达到增强土壤的渗透性能。

3.3.5利用生物方法改善海绵城市的“海绵”作用

城市绿地作为园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应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园林绿地的衡量值“绿量”是非常重要的标准,越多的绿量往往意味着城市的蓄水能力越强,渗透能力越强,更能够发挥出海绵体自身的功能。

3.3.5.1植草沟以及乔木的扩建――滞

下凹式绿地是海绵城市中的“滞”的主要作用体,在实际的园林应用中可称之为地势绿地。在园林中,花坛主要是将雨水汇聚在花坛的挡土墙内部,保持水分不外流,而与花坛刚好相反的就是最常用的硬质铺装,虽说部分硬质铺装具有透水的效果,但是其排水主要是通过高程的控制来进行地表径流进行引导,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水,通过坡度将雨水引导至绿地之中,而我们的滞留则设置在边线处的植草沟中。再者就是植物树冠滞留,树冠通过自身庞大的叶片与茎干能够滞留部分水分,从达到蓄水的作用。

3.3.5.2使不同种类植物搭配立体化,从而促进根系生长――渗

因为园林工程中种植土的状态决定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在降水的时候,雨水的径流流量以及渗透速度是雨水疏渗的关键数值,决定着雨水在土壤中的疏渗状况。所以说,增加城市绿地等于间接增加地表植被的数量,地表植被数量、层次越高越能够疏松土壤,同时具有滞留的效应产生。因此,将雨水汇集至我们先前设计的绿地、滞水沟、透水铺装等区域,从而使雨水能够较多的渗透至土壤中。另外,雨水可以通过乔木下面的层次植物下渗至土壤深处,经过自然地净化与过滤,最终汇至地下深层处水源,回哺地下水。

3.3.5.3水生植物的运用――净

随着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雨水中市场伴有了较多的污染物质,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消除,达到充分降解,以下为降解的三个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将这些物质进行吸收;二是抗污染物的植物的叶片对污染物具有^好的吸附能力,将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三是植物的根部可以对部分污染的物质进行阻隔或者吸附,防止过多的污染物质下沉至土壤深处或地下水源中。

4、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的需求的增长,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做法越来越不能被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所认同。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分依赖和使用,造成了很多的环境不协调,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洪涝灾害频发的事件,而与之相来的还有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能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这一系列问题,就诞生了我们通篇介绍的海绵城市理念,像海绵一样建设我们的城市,解决水资源产生的诸多问题。现如今海绵城市的理念刚刚兴起,国家、行业层面的规范标准都未尽完善,设计、施工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动和进步之处。虽然如此,但是仍无法改变海绵城市会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的方向,更多的更广的运用在我们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当中,为国家的城市化浪潮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吕军.土壤改良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正祥.滨海盐碱地绿化土壤改良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

3. 蓝剑强.蓄水陶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研究,2005(7)

4.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

5.俞孔坚,“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6. 殷云龙,王双生.江苏省公路绿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周岩,武继承.土壤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问题与产生[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52-155.

第7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海绵城市;透水路面;绿地

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频遭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城市发生内涝,从根源上说,是大量硬化的建设和建筑减小了雨水下渗,增大了地表径流量,造成了雨天全民“看海”的模式。当雨水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城市内涝现象将减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

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内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生活区域,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道路、公园、绿地还是树林、湿地,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海绵城市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其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通过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新型生态系统。

2 市政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硬化用地面积能占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20%。道路面积如此广泛,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如果能在保证道路功能的基础上,采用更为生态的设计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修复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

3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

市政道路建设提出“海绵+城建”的加法理念,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海绵为主,所有配套设施一并建设。这种做法既能提升居民满意度,也能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在这一理念下,保定市将恒源路作为试点,进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恒源路位于保定市北部,为东西向的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为50米。道路红线北侧主要为居住区以及规划为居住和商业金融用地的基本农田;南侧为植物园以及学校。项目定位为海绵城市道路,同时结合道路两侧打造景观带。

3.1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尽量布置较宽的绿化带(生物滞留带),道路范围内的雨水可快速汇集入生物滞留带内,有效减小地表径流量。以恒源路为例,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由中央向两侧依次为:机动车道24米+绿化带2×4.0米+非机动车道2×6.0米+人行道2x3.0米。其中,道路绿化带设计为生态滞留带;道路北侧的红线外设计为下沉式绿地与现状铺装衔接;道路南侧的红线外结合植物园景观设计为植草沟,与植物园一起形成路边景观带。

3.2 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建设部先后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规范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中,也提出了选用透水路面的方法。

3.2.1 车行道路面。车行道可选用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沥青路面又分为全透水式沥青路面和半透水式沥青路面。全透式沥青路面,即透水沥青面层下不设防水层,沥青下面层、基层均为可透水层,地表降水最终渗入路下土基。这种结构主要应用在园路、广场等处,在市政道路车行道中应用较少。

3.2.2 人行道路面。人行道可以采用透水砖铺砌,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铺砌,垫层采用碎石层。

透水人行道具有多孔结构,自然降水能迅速透过人行道到达地表,适时补充地下水源;发挥土壤调节城市温度和湿度的优势,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表面粗糙,透水性高,路面不积水,可有效提高行人安全性。

3.3 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的设计

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树池设有种植土,种植土的下部依次设有过滤土层和砾石,砾石的下部设有渗水管,种植土的上部设有陶粒。这样的布置结构能使渗透管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土壤长时间保持湿润。建议将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考虑凹形绿化带可能对车辆通行造成的安全隐患,在绿化带周边加设低矮栅栏。

3.4 其他低影响开发措施

3.4.1 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下沉式绿地可以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周围设置,用以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截留和净化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

3.4.2 植草沟。植草沟设计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态雨水设施。通过采取与亭台、堆土等结合的方式形成微地形景观,增加植草沟的可达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种植植物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恒源路道路南侧红线外37米范围内设计为植草沟,与周边的植物园衔接,形成广阔的景观。植草沟本身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顺坡汇入植草沟,水借助纵坡沿植草沟流向下游。

4 结语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于2014年10月实施,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应该通过当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业主、施工单位和其他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作为城市的建设者,需及时汲取设计新理念,并在工程项目中合理运用,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自然、更加生态。

参考文献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DD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