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9:01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属于一种新型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在社会生产的多个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当前的智能型机械是将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现代生产机械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本文围绕着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展开论述,希望能为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1拥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智能化,这也是当前自动化技术的新型应用优势,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特备是生产制造类的行业当中,智能化的设备和组件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智能型的自动化机械能够通过电子信息设备快速的接收到工作人员的操作指令,对命令程序进行准确的分析,最后精准的执行命令。除此之外,智能型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准确判断出指令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重复指令和存在错误的指令加以辨别,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水平的运行稳定程度,提高设备的执行准确率。智能型的自动化设备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主要会遵循以下工作流程:1)在工业生产开始之前,工作人员会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程序的编写,为即将要使用的智能化设备编制语言指令,为有关设备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2)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开始之前必须要对有关的指令进行和下达,让智能化机械接收到指令;3)机械设备在接受到指令之后会进行判断,删除重复指令,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机械生产的安全性。1.2集成性和适应性较强。当前,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的集成性和适应性,这也就使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具体分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设备以计算机作为基础,形成了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另外配置了传感设备和GPS定位设备等多种工具,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结合起来,准确的进行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工作,实现信息的定位和回馈,通过对指令的辨别来完成自我诊断的过程,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2]。采用智能化的技术,能够让自动化机械设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生产,在农业、工业、生产加工行业等领域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敏锐的收集到不同环境中的要素,满足生产加工的多元化需要。另外一方面,集成性是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智能型自动化设备被创造出来的前提。智能型自动化设备本质上是将不同种类的电气设备进行结合,并且将这些不同设备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整合,达到自动化控制的相关条件,对有关的机械设备进行预先设计,完成相关的指令和任务。在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当中,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为智能自动化设备的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当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农业生产领域当中的应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进入了机械化水平,以机械代替农民手工劳作是我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浪潮当中,使用智能型自动化机械进行劳作已经逐渐普及,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生产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3]。纵观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在大型的农业生产当中都已经实现了较为普遍的机械化生产,通过用智能化的机械代替人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节约了人工劳作的时间。以美国的农业生产为例,美国农业通过智能化机械的加入已经基本实现了集约化的生产和劳作模式,在大农场种植业当中,美国的大多数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地区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机械操作的全覆盖,用激光拖拉机技术代替农民进行农业操作。所谓的激光拖拉机技术,就是指用计算机系统控制拖拉机的操作过程,在拖拉机的机身上安装传感和控制设备,在农业的全程操作当中,使用智能化的拖拉机设备可以对农业土地的湿度和肥力进行自动感应和测量,之后再将感应到的数据传导到计算机的系统当中,农业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对土壤当前的种植情况作出判断,发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通过智能化的拖拉机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农业操作,实现农业生产和操作的无人化。2.2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家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必须不断的改进自身的生产技术,加速生产水平。我国传统的工业生产长期保持着劳动力主导的模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工业生产当中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非常高[4]。在工业生产加工的过程当中,工人往往需要掌握较高的技术,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够完成工作,随着社会生产标准的改变,传统人工劳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于我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必须要对我国工业生产实行现代化的改进,才能跟上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工业智能型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加入可以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减小由于人工操作可能会造成的误差,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的效率。2.3在社会服务领域当中的应用。社会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业的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当前,我国社会服务行业的类型和项目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扩充。将智能型自动化机械设备运用在社会服务行业当中,能够有效提高服务型企业的收益,加快社会服务行业的基本运行效率,满足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行业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5]。例如,在现代物流网的建设当中,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可以气压驱动关节型机器人来进行快递运输的扫描和分拣,再利用PLC智能技术进行物流网系统的控制,在整个快递运输的分拣入库到发出环节,都可以利用系统传感器接收到机器人的指令信号,从而指挥电子手对仓库当中的货物进行传输。随着现代机器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对机器人的利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大大节约了包裹入库的时间,在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领域都能够得到很好运用,提高了社会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
3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应用要点
3.1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推广,很多的技术和设备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延伸,在对智能化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的今天,可以发现很多的智能技术研发都是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并因此延伸出了很多的新技术。因此在未来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务必要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关注,增加市场敏感度,把握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动态,以原有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作为基础,不断提高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当格外注重体现市场动态,不断的洞察市场导向,为将来的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开辟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同步更新,对智能型自动化产品技术升级,促进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和市场同步。3.2对产品结构进行重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智能型企业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若企业要取得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技术,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不断改进和升级[6]。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应当对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加快对信息化生产设备的使用,提高生产机械的自动化生产效率。当前,智能型的自动化设备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未来高速度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节约了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不断的以社会生产推动了社会效益的提升。因此在智能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当中,应当不断对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创新和重组,改进产品生产加工方式,重视对智能科技的使用,不断利用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来提高有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营和发展。3.3重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众所周知,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特定的知识传播形态,对信息和有关的数据进行收纳和采集,同时也要通过有关的指令对生产指令进行筛选和辨别,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当中,数据信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够最终成为生产系统执行的命令。因此,智能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于信息的处理和过滤,无论如何,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以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和支持。在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当中,应当更加重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来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为智能型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要将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依托,实现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智能化和系统化,更好发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现实作用,助力社会生产。
4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样,社会和市场的现代化需求也反作用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的新的技术设备支持。
参考文献:
[1]姜海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及其对生活的影响[J].湖北农机化,2020(4):14.
[2]戴光群.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3):45+55.
[3]刘帅.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应用趋势探析[J].四川水泥,2018(2):352.
[4]高广宇,郭鑫,张起瑞.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应用趋势探析[J].四川水泥,2017(1):111.
[5]赵峻霆.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J].商,2015(8):255.
【关键词】电力;预测;方法;
一、用电特点分析
(一)工业用电特点分析
工业用电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电量大,在目前我国的用电构成中,工业用电量的比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左右;二是工业用电比较稳定。但是在工业内部的各行业之间,这两大特点也是不平衡的。冶炼工业用电量大,负荷稳定,负荷率较低。工业用电在行业间的差别,主要是生产工艺特点和生产班次不同所造成的。同样的用电设备容量下连续生产企业比三班制企业用电量大,且负荷率高;三班制生产企业又比二班制生产企业的用电量大,负荷率高。但是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冶炼业还是加工业,电力负荷在月内、季度内的变化是不大的,比较均衡。除少数季节性生产的工厂外,大部分工业的生产用电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小。由于工业用电量大,且比较稳定,就为电力负荷的预测提供了方便。只要我们准确地预测出工业用电量和用电负荷,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系统的总的电量需求量和综合电力负荷。
(二)农业用电特点分析
农业用电在全社会电力消耗中的比重不大,目前大约为42%。农业用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很强。从负荷特性上看,农业用电在日内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月内,尤其在季度内,负荷变化很大,呈现出很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排灌用电,冬季负荷很小,负荷率低达0.1,而夏季负荷很大,负荷率高达0.9以上,差别很大。在目前农业用电构成中,排灌用电占64.%7,而农副业用电只占34.4%。因此,准确地预测农业排灌电力需求有重要意义。
(三)交通运输业用电特点分析
交通运输业的用电比重较小,目前只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左右。其中电气化铁路的负荷比较稳定,日内、月内、季内及年内的变化比较小,负荷率可达0.7左右。其他交通运输的用电,日内均不稳定,负荷率一般小于0.4,但月内及年内用电特性比较稳定。今后,随着电气化铁路运输及其他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用电量会有较大的增长,但交通运输用电的比重不会有多大变化。
(四)动力用电特点分析
动力负荷的大小与用电设备的容量有关,而其用电量多少不仅与用电设备的容量有关,而且还与用电设备的负荷率和使用时间长短有关。部门或地区的动力负荷的大小等于相应计算范围内的动力设备装机容盘与同时系数的乘积。随着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动力用电的数量极其在电力消耗总量中的比重是逐步增加的。
二、电力需求预测的基本原理
电力需求预测工作是根据电力需求的发展变化规律,预计或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的活动,因此必须科学地总结出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用于指导电力需求预测工作。电力需求预测主要具有以下6个基本原理:
(一)可知性原理
也就是说,预测对象的发展规律,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是客观存在、可以为人们所知道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不但可以认识它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可以通过总结它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其未来,这是人们进行电力需求预测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可能性原理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内因的变化及外因作用力大小不同,会使事物发展变化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对某一具体指标的预测,往往是按照其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多方案预测的。
(三)连续性原理
又称惯性原理,是指预测对象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其未来发展是这个过程的继续。它强调了预测对象总是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再从现在发展到未来,认为事物发展变化中会以原有的特征保持下来,延续下去。电力系统的发展变化同样存在着惯性,如某些负荷指标会以原有的趋势和变化率发展下去。这种惯性正是我们进行负荷预测的主要依据。因此,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了解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并掌握其变化规律,就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利用连续性原理进行预测。
(四)相似性原理
尽管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发展各不相同,但一些事物发展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之处,人们就利用这种相似性进行预测。在很多情况下,作为预测对象的一个事物,其现在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可能与另一事物过去一定阶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相类似,人们就根据后一事物的已知发展过程和状况,来预测所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和状况,这就是相似性原理。目前,预测技术中使用的类推法或历史类比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的预测方法。例如,我们预测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的用电量时,由于其建成时期较短,没有很多历史数据可利用,这时,就难以用趋势外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模预测。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一个早已建成的、规模和条件具有可比性的其他经济开发区,以其发展时期相对应的用电量,作为预测新经济开发区用电量的基础,从而可得出相应的预测结果。
(五)反馈性原理
反馈就是利用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再调节输入结果。预测的反馈性原理实际上是为了不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而进行的反馈调节。人们在预测活动实践中发现,当预测的结果和经过一段实践所得到的实际值存在着差距事,可利用这个差距,对远期预测值进行反馈调节,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反馈调节时先认真分析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然后根据已查明的原因,适当改变输入数据,进行反馈,调节远期预测结果。反馈性原理实质上就是将预测的理论值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然后进行修改和调整,使预测质量进一步提高。
(六)系统性原理
系统性原理认为预测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本身有内在的系统,它与外界事物的联系又形成了它的外在系统。这些系统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总系统,都要进行考虑。即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是系统整体的动态发展,而且整个系统的动态发展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系统性原理还强调系统整体最佳,只有系统整体最佳的预测,才是高质量的预嘟业,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预测方案。
参考文献:
[1]戴文进,付小科,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
[2]肖国泉,王春,张福伟编著,电力负荷预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牛东晓,曹树华,赵磊,张文文编著,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随着入世前后中国连锁超市的长足发展,顾客消费意识的强化和提高,超市生鲜经营一定会逐步成为农产品销售不可替代的主渠道,发展前景广阔。生鲜经营的各个方面也会对生鲜供应链管理和生鲜采购环境问题更加关注,深入探讨,并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能说是农业强国,中国的农业正经历着深刻的产业变革。在入世之后的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农产品中,粮、油、棉、糖等大宗品种处于比较劣势,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则有相当大的数量和价格比较优势,这些品种恰恰是连锁超市生鲜经营的几个主要品类,例如水果蔬菜、肉类及肉类制品、禽蛋类和水产品等,这些大类生鲜商品正是超市生鲜经营和生鲜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对象。
农业产前环节:种苗业、饲料业、信息指导、产品规划
农业产中环节: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农用物资、肥料业
农业产后加工环节:品级分类、商品化加工、包装加工、保鲜加工、储存加工、食品加工
农产品流通环节: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链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消费环节: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
关键词: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借助石油能源有很大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农业、工业,为我国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效益。石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石油资源有限,一旦资源枯竭,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1]。所以,加强石油经济未来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实现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一、石油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综合当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情况,可以说石油经济整体发展尚可,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石油经济的发展。要想科学、合理、优化发展石油经济,明确当前石油经济发展问题,才能为科学规划石油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依据。目前石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有:
(一)有限的石油开采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百分之二十来自于石油的贡献。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石油在国名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石油经济需求与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之间是非常矛盾的,这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油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机械化设施应用不断增多,使得我国每年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在石油开采方面,石油开采量有限,加之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所以所开采的石油量难以满足多领域石油需求的情况,这必然会制约石油经济的发展。
(二)石油利用率较低
除了石油开采对石油经济发展有一定限制之外,石油利用率低也阻碍石油经济的发展。在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一点,在石油资源应用上比较浪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高能源消耗带动脱不开关系。当然,石油资源利用率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如人们节约资源意识不强、科学技术有限、粗放型经济模式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现状[2]。
(三)石油资源市场风险高
随着各个国家将能源资源确认为自己的安全战略目标,因此世界各国对于石油的争夺异常激烈。此种情况下,我国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式来进行石油市场经营,解决我国石油需求问题。但是,大型油田基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相对来说我国在石油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受发达国家所牵制,加剧我国石油资源交易风险。因此,我国石油市场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科学规划石油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确定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力度
综合近些年我国石油应用情况来看,确定东部油田的开采,为我国石油资源应用提供了巨大的能源资源。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相关调查研究结果预测,东部石油开采还有很大空间。为了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稳步发展,我国应当加强石油勘探技术的研究,也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来创新石油勘探技术,并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力度,以东部石油勘探为准,同时进行其他地位的勘探,为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奠定基础,相信我国石油资源开采量可以大大提高,支撑我国石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所以,在我国经济及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技术创新及勘探力度,对于发展我国石油经济起到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
在推进石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避石油经济风险。为了达到此目的,应当注意构建完善的、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对整个石油市场予以规范和约束,才能保障我国石油经济安全、稳定、持续的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健全石油产业体系呢?其一,合理调控石油市场,针对当前我国石油市场形势,对石油市场存在的缺陷予以合理调整、调控,使得石油市场稳定,规避风险。其二,制定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就是基于我国石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及我国石油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合理制定市场机制[4]。
(三)“突破海上”,扩大石油开采范围
目前,国内百分之八十的石油资源都是在海上完成开采的。海上石油开采,不仅消耗的成本较多,还容易污染环境,为了使石油资源应用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未来发展石油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突破海上石油开采方式。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积极进行石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及石油开采工艺的创新,使突破海上石油开采变得可能,并且逐步实现,为我国石油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实,我国在海洋石油开采几乎是空白状态,这使得海洋领地的石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为了突破此种情况,我国在未来进行石油经济发展中,还要将海洋石油开采作为重要工作,努力克服困难,逐步实现海洋石油开采。
三、结束语
石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石油资源有限,一旦资源枯竭,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出于加强石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考虑,对石油经济未来发展予以预测与规划很是必要,笔者的建议是加大我国汽油资源勘探力度、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等对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予以调整,从而实现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振中.论石油能源的未来发展[J].科技传播,2011(8):82,73.
[2]张姝慧.我国石油行业供求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种产物,无论是在今天的农业生产方面还是天气调节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与人类对天气过程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天气的敏感性越来越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文章紧紧围绕着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对其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起源于美国,1946年传入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以服务农业为根本,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在农业、林业、交通运输、航空、水利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形势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更为重要与关键。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1.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工影响天气实现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与利用天气的自然规律和云的微物理不稳定性,通过播散适量、适合的催化剂,来引导云、降水按照人们的预定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达到以少量成本换取巨大利益、促进降水缓解旱情、消云散雾、减少冰雹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目标[1]。人工影响天气具体包括人工降雨、人工消云散雾消冰雹、人工防霜冻等。除了上述这些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天气进行影响之外,人类对天气的影响还包括无意识的影响,如都市、工业生产、供暖等对天气的作用,但这并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而仅仅是人类对天气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2.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云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是我国发展最早的与天气科学相关的内容。从上世纪末至今,伴随我国综合国力与科学水平的显著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与云物理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先进大气物理探测技术、卫星技术、雷达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使人工影响天气逐渐趋于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逐渐建立起来[2]。而云物理在宏、微观特征、云基本特性的地基、空基直、间接观测等也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现阶段,我国已投入运行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共有156座,局地天气监测与作业指挥雷达共有334部。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已基本形成了依托天气来预测降水、降雪、大风等各种天气情况。虽然雷达、卫星、探测、观测等许多先进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在人工影响天气当中,但总体而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
3.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数值模式根据当前及未来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和社会生产需要,数值模式将成为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与水平提升的重要工具[3]。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具备了云实际模拟能力,这就为我国将具有详细云物理过程和具有资料同化功能的数值模式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业务处理当中提供了可能。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三方面,即方案设计与检验,作业过程的指导和作业后的结果分析。这意味着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运用可以优化方案设计和物理假设,提高微物理过程和实际天气信息分析的准确性,降低实际工作中的许多不确定性,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与实际处理能力。不仅如此,数值模式还能够在相同云况条件下,对播散与无播散进行对比分析,对播散物质的扩散路径进行预测模拟与提供不同播散方式所产生的潜在效应,从而帮助人们选择出最佳天气影响方式,并向人们提供试验与实际作业所需的实时预报。
3.2与地球环境监测和观测技术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是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的唯一原动力,在当前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观测技术[4]。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在观测方面未来的发展将以充分利用先进观测技术和地球环境检测技术为主,将逐渐由单一波长雷达和飞机探测技术转向为集卫星、GPS、多普勒雷达、装载先进探测飞机、偏振雷达、监测网络、微波辐射计等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探测技术和观测技术。考虑到人工影响天气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要求探测飞机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续航能力、飞行高度和抵御不良天气等能力,因此将先进探测系统装载到飞机上是人工影响天气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先进探测式飞机可以观测播散前后云中水物质的变化,从而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云中水物质的类型、演变过程等信息。目前,普遍使用的机载离子探测系统是由多个分别装载在飞机不同位置的探头组成,是一种基于激光拍摄粒子图像并对粒子记数粒子谱测量的先进系统[5]。此外,多普勒雷达网已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并在天气预警、强天气预测、降水观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观测技术、地球环境探测技术和数值模式是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对象之外,高灵敏度的风廓线仪等仪器设备、播散技术、吸湿剂催化技术、播云优化技术等也都是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干旱逐年加剧的发展状态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在拥有广阔、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所背负的使命与责任也逐渐变得更为沉重和巨大。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发展观测、探测水平高、播散技术先进多样、信息获取及时全面、分析完整准确、集成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不断努力提升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洋,刘伟,孟旭,王广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研发和应用进展[J].干旱气象,2014,04:649-658.
[2]车秀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29.
[3]姜宗元.基于WebGIS技术的人工影响天气预警指挥系统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黄巧明.车载移动式火箭人工影响天气监控指挥及信息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职业规划
一、引言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因为它可以为职业生涯指明大致的方向,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更好的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因此,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该专业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比高,同时该专业与当前社会热门的“经济”和“管理”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就业面也比较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三农”领域大展身手,又可以在“非农”行业施展拳脚,但该专业又因“涉农”,从而制约了其所具有的“经济”和“管理”背景的就业优势。因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和做好职业规划。
二、调查组织与过程
为了了解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的职业规划,课题组对在校的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了有效样本179份。当然,为了完成本课题的其他研究任务,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相关调查数据,有待后期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主要从生源地结构、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职业规划明确度、希望接受的职业规划内容、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将来考研升学是否还会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一)生源地结构。不同的生源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要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首先应该了解其生源地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生源占到69.83%。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二)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将来的职业发展,关注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对职业进行规划和调整,提前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调查结果表明,在大一和大二开始关注职业规划的人数没有超过半数,只有44.13%,低于在大三和大四关注的人数,在大三开始关注的人数相对最多,占36.31%。甚至还有7.26%的人没有关注过职业规划。因此,整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较晚,不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尽早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干预,合理科学的引导学生尽快关注职业规划。(三)职业规划明确度。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仅仅是关注,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关注层面,并不会有什么效果,而是应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很少,仅占14.53%,多数是只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占比58.66%),甚至还有超过四分之一(占比26.8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合理引导学生尽早关注职业规划,而且还要帮助其尽快形成一个较为明晰的职业规划。(四)希望接受的职业规划内容。职业规划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有最初始的职业启蒙,还有较为较高层次的职业目标,既有抽象的职业理想,也有较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还有帮助树立职业理想和确立职业目标的职业测评,还有就业观念方面等。这六项内容共同组成了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但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重点有所侧重。调查结果显示,按照比例的高低,学生最关注的是实践指导,占38.55%,其次是职业启蒙,占20.11%最低的是职业目标,仅占8.38%,其次是职业理想,占比8.94%。其可能的原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受思维、知识面和视野的局限,对职业规划希望得到更加具体的实践指导和职业启蒙;在还没有很好的得到职业启蒙之前,多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对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考虑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然后通过职业测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确立职业目标。(五)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大学生刚进校时,对专业也许是一知半解,并没有一个比较清醒和理智的认知,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我们的专业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从而通过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来帮助其进行理性的职业规划。如果专业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那么学生的职业规划就很有可能会偏离专业方向。调查结果显示:有42.4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50.8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但不大”。所以,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是帮助的,真正认为没有帮助的只有6.7%。(六)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大学生在学生都要接受不同的专业教育,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所学专业出发,不能脱离所学专业,以本专业为基础进行职业规划。样本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见表6。调查结果显示,“偏离较大”和“完全偏离”的比例并不高,二者合计也只有15.61%,而“基本吻合”和“有一定偏离”二者合计接近85%,当然要求都“基本吻合”既不现实,也做不到,而“有一定偏离”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本项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关于“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就预示着,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不能仅仅依靠职业规划课程来解决,而应该是将职业规划贯穿在整个专业知识教育全过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七)将来考研升学是否还会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近几年考研的报考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屡创新高,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2017年增加18万人,增长近16%。一个方面是就业压力和名校情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考研来调整专业方向,从而重新进行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明确考研升学继续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只有31.84%,但是明确“否定”的也只有31.84%,相对多数的人还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而且根据调查中了解以及平时教学时与学生交流得知,这部分不确定的学生中,之所以难以决定是否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考研专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考研的国家分数线较高,学生担心考不上,所以其中相对部分学生选择了不考数学,而且国家线相对较低的专业学位“农业硕士”,而选择报考农业硕士的学生,其专业方向几乎全部选择的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非常接近。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从七个方面调查了农林经济管理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较晚,不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很少;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有帮助,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有偏离,但偏离度不高。(二)建议。1、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第一学期就安排了10节课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应该说启动职业规划教育还是算比较早的,但实际上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20%的学生在大一时开始关注职业规划。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尽快开展职业规划。2、加强实践引导,提升职业规划效果。职业规划教育不能全程在课堂上进行“纸上谈兵”,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基础,通过实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实践引导的形式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实习与实践,这项工作可以融入到其他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也可以与其他的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就业信息的和校园招聘会等,就不能局限毕业生,可以在四个年级都进行,让非毕业生提前知道社会需求,通过不断地比较,他们就可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社会上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学校暑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职业的认知。3、分阶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细化职业规划内容。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对职业规划教育需求也是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细化职业规划内容。一年级的新生,在职业规划认识上,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对职业规划很模糊,有的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另一种情况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以,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进行职业启蒙,引导学生尽早找到人生方向,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强调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二三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加强实践引导,增强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要开展职业评估,传授职业规划的方法等。四年级侧重就业指导,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授求职面试和笔试的技巧,还可以进行求职简历制作培训和模拟求职面试等。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降低职业规划与专业偏离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是有帮助的,而且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也不高,这说明了专业知识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为职业是基于学业的,而学业可以成就职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将职业规划融入其中,将职业与学业紧密结合,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降低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规划师。我校现有的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师资以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他们长期服务学生,对学生很了解,同时也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也非常了解,以他们为主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合适的,但还不够,有所欠缺。毕竟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不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职场阅历相对不足,职业环境不是很熟悉,对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因为职业的缘故,也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有兼职的职业规划师加以补充和完善。可以聘请优秀校友、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的职业规划师,不定期来学校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介绍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动态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涵,戴静雅.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及指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
[2]宋广军.基于大学服务社会视角的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9).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静. 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