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8:59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环保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环保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保温;保温建材;保温节能技术;生态环保建材

一、前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能源储量逐渐减少、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不断攀升的严重现实。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很突出,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储量有限,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且需求量会很大,已跻身于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建筑物除要一次性消耗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外,还要长期消耗大量的电能、热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用煤和夏季空调用电与南方夏季空调用电高峰时,部分城市实行限时、限量进行拉闸限电,以保证电网安全和维持正常供电。遵照国务院 “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工作方针,各省市政府针对建筑节能问题,相继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制定强制性标准、加强对建筑保温节能工程质量的监管,这对促进建筑保温节能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筑保温节能系统的材料与工艺

1.保温材料与保温层结构 建筑保温节能系统,无论是内保温、还是外保温,其保温节能效率,主要取决于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保温层的厚度,这也是能否达到保温节能的关键因素。保温材料又分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有机类保温材料如发泡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等,无机类保温材料如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等。保温隔热层与墙基层和外墙装饰是融为一体的,底层是建筑主体外墙壁,中间是保温层,保温层上是抗裂砂浆、外墙抗裂腻子、外墙涂料或饰面砖。

2.辅助材料与施工工艺 辅助材料是聚合物粘结砂浆、界面处理剂或界面砂浆、专用膨胀螺钉、耐碱玻纤网或钢丝网、抹面砂浆等。 保温层采用板材(聚苯板、挤塑板)的施工工艺一般是先粘后钉、贴网、抹面砂浆、贴饰面砖或刮腻子、刷涂料;如保温层采用颗粒类浆料(聚合物砂浆与聚苯颗粒、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等的混合物),其施工工艺一般是先抹界面砂浆、保温浆料、再贴网、抹抗裂砂浆、贴饰面砖或刷涂料。

三、保温节能系统的生态问题

保温系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将保温层、建筑装饰、主体建筑构造等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即“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在生态建筑方面,我国的著名两大古代建筑,一是建于公元1368-1644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二是建于公元1406-1428年,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皇宫,现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两大享誉中外,甚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建筑,就是生态建筑的精长城的城墙是用天然石材、人工烧制的青砖与人工合成的以天然物质为原材料的粘结材料而建成的,现代建筑砌筑用的粘结材料都是采用水泥基的水泥砂浆或水泥基聚合物砂浆,法国拉法基发明普通硅酸盐水泥至今约180年历史,我国应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历史也有近100年,而当时修建长城时就没有水泥,也没有化学胶粘材料,而是采用糯米浆与石膏等天然材料配成的粘结剂,而故宫建筑外墙、城墙装饰所用的抹面材料、涂层包括建筑物防水工程方面也是天然材料配制,所选用的材料及施工工艺不仅很科学,而且相当严格,(长城除部分因战乱、人为损坏、山体滑坡自然损毁外),特别是故宫外墙(红墙)装饰用的红色涂料,墙体及涂层表面并没有出现过裂缝、龟裂纹、空鼓、脱落、涂料褪色等现代建筑质量通病,经几百年风雨,至今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天然材料本身具有抗老化和良好的透气性,其透气性就是具有适应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的特征,墙体材料大都呈碱性,其微细孔有助于墙体吸收利用环境中的水气进行自我保养(养生),墙体中多余的水份分与潮气也可通过微细孔向外界释放,在释放水份与潮气的同时,还可将从墙中分解出来的盐碱类物质通微细孔晰出,能吸能放,自动平衡,研究表明凡能自动养生的建筑会更加结实牢固、经久耐用,此外建筑物的浅表微细孔还具有吸收一定量雨水的能力,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而现代建筑材料,又特别是化学合成材料,如油漆、涂料、胶粘剂,在建筑装饰工程上广泛应用,因这些材料成膜后膜质较密实,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能很快封闭建筑物浅表的微细孔,使建筑物丧失上述生态功能,不仅导致产生大量的建筑质量通病(如抹灰层产生裂缝、裂纹、空鼓,涂层涂料褪色、起皮),而且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保温节能系统在达到保温节能效率、实现效益的同时,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资源,而有机保温材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是用不可再生的能源所制造的,一旦外保温层因技术问题或因其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被废弃、或因火灾(可产生致癌性剧毒物质和大量浮尘)等原因,就会严重地污染环境(废弃的聚苯乙烯泡沫包装与发泡塑料快餐盒,曾经引起白色恐慌,教训特深刻)。目前保温材料中的发泡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喷涂氨酯、聚苯颗粒等,辅助材料中的砂浆、玻纤网、钢丝网、膨胀螺钉等,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再利用价值。保温系统中的无机保温材料如膨胀珍珠岩、中空玻化微珠、闭孔珍珠岩、无机复合类保温材料等的生态功能要比发泡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聚苯颗粒等有机保温材料的生态功能要好;颗粒粉状保温浆粒的生态功能要比喷涂聚氨酯、聚苯板等板材类薄抹灰系统的生态功能更好。

四、保温节能系统的环保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政策上、技术推广上,特别在选用保温材料和辅助材料、达到节能的目标时,不可怱视其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笔者认为有的外保温工程选用经粉碎的废弃泡沫塑料包装来生产保温浆料的做法;利用聚氨酯废弃物可乐瓶、油壶等经过醇解、胺解、水解或热解后用于保温节能工程;粉煤灰、膨胀玻化珍珠岩、无机矿物材料等无机复合发泡材料、农作物秸杆作为保温隔热材料等等。这些产品及其技术在建筑保温节能工程上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又特别是高效无机复合型保温隔热材料,具有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节约成本,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保温系统的环保性应该从保温材料的性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其保温隔热性能、防火能力、安全可靠性、使用寿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附:不同类型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态功能、环保性能等技术分析表(供参考)

第2篇

人类发展离不开和大自然打交道,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时而和谐时而矛盾的斗争史。人类,之所以能从类人猿转变成人是劳动的结果,更是使用各种工具的结果。工具的制造、生活的需求、居住的需求以及文化的需求,包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每一件都是在向自然界索取。

2从敬畏上升到主宰

2.1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从畏惧对大自然的无奈,到逐步了解自然,进一步去征服自然、向大自然进军,人类与自然像一对夫妻打打闹闹、分分合合、但是始终不离不弃。在古代,知识的匮乏、工具的极端简陋、导致人类生产力的低下。先民们对自然的是恐惧的、敬畏的,向自然界索取更是有限的,甚至有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几乎没有结余。但,依然怀着对自然的感恩的心态,怀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2.2启蒙后期的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

是启蒙解救了人类,把人类从对上帝的崇拜、束缚中解救出来。人类才认为彻底了解了自然。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界的主宰。自然和外在环境都是人类的附属物,是人类的财富;动物植物、矿物土地山川、河流,人才是万物存在是否“合理、合法”的标尺,才是丈量万物生命实体和非生命物质唯一价值尺度。而利益优先性原则的出现更是单纯夸大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一切已能满足人需求为终极目标;为了人类的利益向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几乎把生态这一概念置于脑后,甚至不顾环境恶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可见,增强我们的生态理论意识,加强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呵护,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生态理论意识的必要性

3.1生态理论意识是建设美丽家园的必须

增强生态理论意识,是建设生态家园、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要知道:自然界包括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它的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如果受到破坏,就很难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把欲望的无穷性加以克制,那么必然向自然界无穷尽的索取:各种矿产品的无序、无节制的利用、开发、土地会污染、土地会沙漠化、动植物栖息地会被无限制的压缩、垃圾就会任意丢弃,气候就会异常性变化、极端天气就会再度出现。到时,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中国的梦想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一切皆成浮云。在这种背景下生态理论意识需要回归,需要加强,生态理论意识必须回归到道义、道德的约束上,乃至上升到法律的位置,这是对一些人、一些团体,利己性,私立性必要的约束管教。

3.2加强生态理论意识需要自然的担当

加强生态理论意识是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需要。尽管我们为了生活,为了发展为了进步,为了解决首先衣、食、住、行的需要,不得不向我们的自然索取“生活费”、“发展费”及必须的“费用”。但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就必须考虑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环境、资源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可以“担当”的情况下去“索要”,用最少的索取、最少的环境代价、做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把生产效率、生态效率、经济效率发挥的极致。建设一个科学的资源利用制度,努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用最科学的、最环保的理念来护佑人与自然

4解决环保问题的新思路

4.1解决环保问题首先要向儒家观念看齐

“天人合一”的儒家观念”是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是生态伦理的典范。《易经》提到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气势宽厚、仁慈、和顺的尊重和敬畏。所以《皇帝内经》告诫人们阳春三月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万物以荣,不可杀伐,只应当奖励或者鼓励动物去繁衍、让草木森林去繁茂、让鱼儿欢唱、让鸟儿去鸣叫,自己去播种。为了自然和人的和谐共荣,为了保护生态古代的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必要时会对“伐木丁丁”的盗伐者和“鱼丽于罶”的捕鱼者等给予必要的刑罚,去遏制对大自然疯狂掠夺的伪君子。古人为了环保需要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会受到污染去效法自然,西汉时期的先人就制作了精巧的雁鱼灯以大雁为型,点燃灯火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居室的污染。这种环保的理念是先人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解决环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4.2解决环保问题就要加强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意识、循环经济意识深入人心。宣传环保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环保宣传就要告诉人们吃、住、行样样都与环境密不可分。我们的生活行为、消费行为每一样都关乎到环境的状况。稍微不注意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伤害到自然环境。小到生火做饭、大到开车旅行,小到随地吐痰,大到开办化工工厂。这些莫不与环境有关。如果不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去思考,提高环境节能意识,繁荣环境文化,了解环境恶化的危害,认清目前环境保护的急迫形势。那么,对环保意识的强化就无从谈起,谈解决环保思路的正确,谈环保问题的解决;谈环保事业的发展,谈环保的深入人心。就如同缘木求鱼,就如同南辕北辙。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的美好愿望,也将会成为泡影。

4.3解决环保问题就要有具体的行动

坐着谈不如起来行,行动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做一次环保的行动胜过一百次的纸上谈兵、空洞说教,坐而论道,指手划脚。不如去关掉长明的灯、长流的水、不如在干净的大街上捡取一片纸片、一片枯叶。做好环保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紫我做起、从家庭做起。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寸布,都是在为环保事业的大厦加了一块砖,都是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训的刻骨铭记的体现。空手羡鱼,何如退而结网,只有对环保行动的真实践行,环保行动才能浇灌出环保事业绚丽之花。

4.4解决环保问题就要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时下,违反环保法的成本过低。而守法的成本却很高,原因简单那就是违法者只需要交罚款,不需要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修复和必要的生态赔偿。而守法者却要上设备、上设施费人力、物力。设施的维护和运行还要出血费钱。因此,只有抬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再一次降低环保犯罪的入罪门槛,细化、量化违法标准,让环境执法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让违法企业了解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对违法者产生强大震慑,逼迫违法者返回到守法的正途上。

5环保问题的责任主体在政府

时下,少数基层政府为了自己小团体的私利,对开办的有污染的矿山、工厂、企业加以保护。要么,在环保部门执法时予以通风报信、或者讲情,乃至出面干扰其正常执法。许多违反环保法的污染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当群众举报或者上级追究责任时,板子却反过来打在执法部门身上。这必然导致造成环保执法行为缺位、错位、不作能为。让上级恼火令群众生气、让受害者、痛苦,让我的生活环境难堪,让我们的环保事业受辱、受挫。政府只有负起责任,敢于担当,敢于向环保违法者亮剑才能让我们的环保事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护神。

6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园林;绿地系统;措施

1 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制定了近期、远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但却未制定完整的园林绿地灌溉系统规划与之相配套,往往是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绿地时,才临时铺设管道和灌溉设施,有些地方连水源也是临时接的,根本谈不上系统规划。

1.1 城市园林用水体系不完善,水资源利用率低

首先,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大多设有一定面积的水景,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这些人工造的水景,一般都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来维持,每年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其次,灌溉设施简陋,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灌溉方式多种多样,大多是以人工水管式灌溉为主,而节水型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则应用甚少。在一些城市园林绿地中,绝大多数仍为洒水车灌溉、人工管灌、漫灌、水车浇灌,不能保证灌溉均匀、灌溉水量适量,经常出现灌溉过度致使地表积水或地下渗漏,浇灌时水分流失多达20%~30%,影响植物生长,且水源浪费严重。

1.2 灌溉设施与种植模式不配套

目前,中小城市中绿地灌溉管道材料有PVC管、PE管、镀锌管、铸铁管等,喷灌有地上固定式、地下埋藏式,而喷灌主要适合于单一草坪或疏林草地,对于现在多用的乔、灌、藤、草种植模式则不适合。绿地灌溉系统设计、施工不够专业和规范。一些设计和施工单位技术不过硬,经常出现喷头选型不准、喷点布置不正确、喷头间隔不恰当、管道埋深在冻土层以上致使管道冻裂、防腐处理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1.3 传统园林模式,节水认识不够

我国的节水型园林虽有所发展,但大部分城市仍沿袭传统的园林发展模式,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足,没有合理的发展和利用水资源。实践证明,节水型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建设节水型园林的措施

2.1 调整种植结构

除了在城市中心广场等较为重要的绿地内保留一定面积的草坪外,其他绿地应根据受光度强弱选栽阳性、阴性植物,根据地势及地下水位高低选栽抗旱、抗涝树种,根据土层厚薄选栽深根性、浅根性树种进行调整,使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在位置、高度、面积上适得其所,适得其量,从而营造一个节水抗旱、自我调节能力强、结构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

2.2 重视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园林绿地水系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尽量减少以洁净水源维持各类人工水景用水,与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相连,使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重复利用。

2.3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其原则如下:一是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二是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三是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城市园林绿地应该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杜绝“以草代树”现象,即便是选择草坪,也要选择抗旱性强的草种,这样将会大大节约水源。

2.4 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灌溉方式上,要大力采取节水型灌溉措施[4],对灌溉系统进行认真全面地设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对天然降水的利用,还要注重铺装材料的渗水性;另一方面,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重要因素。

2.4.1 喷灌。传统的浇灌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车行道上,影响周边环境,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喷灌特别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等。

2.4.2 滴灌。除了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滴灌比喷灌更节水(约40%)、节能(50%~70%)。然而,也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现阶段,滴灌主要应用于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则应用较少。

2.4.3 地下滴灌。这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5 充分利用非常规水

所谓“非常规水”,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回用水、海水、微咸水、雨水或洪水等。在国外,非常规水利用量的多少,是决定一个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先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多来源于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了居民用水与绿化用水的矛盾。在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园林绿化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水源问题,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2.6 利用保水剂

保水剂(SAP)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抗旱节水产品。它是一种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不溶于水,具有“保水、集水、节水”功能,可有效防止水分下渗或蒸发,减少耗水量或灌溉次数,提高水分利用率,从而提高植物存活率。

2.7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不甚了解,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现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或倾向于大面积草坪、大型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或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在后期养护中,没有采取有效的节水计划和措施。基于此,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节水型园林必将成为我国新型园林的主要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国国家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休闲农业要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由于资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等,休闲农业属于自然生态的休闲旅游事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休闲农业的体验活动也必须根据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等特征来设计。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典范。休闲农业多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休闲农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促进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体验活动,还涉及无污染、无公害、无化学物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中资源型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和农民也会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农村流动,使农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观念及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转变生存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来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及旅游的需求,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空间。

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缺乏相应发展规划的指导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多为当地村民或民营资本自发策划、发展、经营,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引导,对城市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认识不足,大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阶段。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与区域内其他景点和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阻碍了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在已有的一些规划中,短视现象严重,缺乏对地区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很少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2.2设施的过度开发影响生态景观一些地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无序无规划,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工程建设产生的碎砖、石块、炉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观也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地区为了打造人造景观,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种等大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度假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时段集中涌入农村地区的休闲区域,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休闲农场的客流量骤增,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游客产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废纸、瓜皮果核、食物残渣、骨头、宠物粪便等的随意丢弃,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景观环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所限,休闲农场的垃圾分类排放、及时清扫外运和就地处理处置均面临很大压力。

2.4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休闲农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质行为,以及过度消费的做法等,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对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例如,在云南等地,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大批消费者的涌入对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较大,导致许多年轻农民不安于农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较好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农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2.5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在许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农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面对蜂拥而至的城市消费者,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位于发展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生态型农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所需的生态农产品难以得到农民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休闲农业资源面、活动面、目的面、经营面涉及因素较多,发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匮乏、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的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以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对策

3.1注重休闲农业的生态规划休闲农业的项目策划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规划,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如生态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从优化布局、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三个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二是发挥生态规划保护环境的事前预防功能,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三是休闲农业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保障休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3.2推动休闲农业的生态制度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建立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休闲农业经营场地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休闲农业开发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要严格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休闲农业服务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且环境污染的配套处理设施必须同步建设,且要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三是要建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环保素质培训及审查,提升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对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按破坏程度给予经济处罚、限期整治、取消开发资格等处罚。

3.3坚持休闲农业的绿色经营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在维护自然生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挖掘和传承自然生态为纽带,通过恢复性建设来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是经营者作为农村生态环保的维护者,应树立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做到不乱排放废物。同时,还要引导和监督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休闲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受能力,密切关注协调客流量,使客流量处于休闲农场的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环保、绿色的放松空间与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遵守农村生态文明旅游规范,杜绝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推进休闲农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从休闲农业本身提供的功能来看,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注重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全面价值最大化。一是将生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坚定地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二是在进行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过程中,将“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不仅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双重体验,也切实感受到传统的环保理念,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三是还可以与学校生态教育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可供学习的资源,配合自然生态科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教材园,通过环境资源、农场实地考察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第5篇

农村承载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环境的好坏反映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种急剧恶化的农村环境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1.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的残留。我国农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严重超标:化肥施用量超过400千克/公顷,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的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农药的投入水平也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0千克/公顷。而且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导致了农田土壤污染、水体的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薄膜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2.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我国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其中约40%未被有效利用;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几乎未作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而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3%,不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大气恶臭甚至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且工艺、设备、技术均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没有污染防治设施,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体、大气和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没有把环境和生态因素优先考虑,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习惯。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作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没有财政拨款,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影响了农村环保事业的进程。

4.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一是“兼”多“专”少。二是业务不精。三是人员常变。因此,当前农村环保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5.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在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随意“入住”农村,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作为政府行为,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的宣传纳入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公益活动中,使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建立健全乡镇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及时传达政策,反馈信息。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3.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要在各地区生态功能区规划框架内,认真制定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并让这一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统筹规划,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安排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

4.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科学配方施肥,以控制化肥用量的过快增长。重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秸秆可直接还田或经高温堆肥还田;二是秸秆除直接饲喂牛羊,还可加工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碱性颗粒饲料等;三是可气化后集中供气。

5.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定出符合当地乡镇企业特点的环境政策和法规,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将已成熟的环境管理制度应用于乡镇企业管理。如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防止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环保 存在问题 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

1.规格化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广泛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3.化学肥料造成污染面积大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4.乡镇工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5.滥垦滥伐和滥捕滥猎,使生态失衡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对污染后果没有危机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严重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化学肥料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4.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不力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5.农村环保管理基础严重薄弱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6.对自然资源形成了掠夺性利用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1.政府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2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强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3.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乡镇工业污染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在农村树立起“讲卫生光荣”的新风尚。村民自身应尽量控制农庭垃圾数量,简化、减少包装;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减少“白色污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随意随地倾倒垃圾。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包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3

包装既指容纳商品的特定容器和材料,又指设计并生产容器或材料的一系列活动。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包装废弃物已占全部固体废弃物的1/3左右,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并且加强包装科技研究,以实现降低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1]。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绿色营销的日益兴起,生态包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生态包装除了传统包装所具有的保护产品、便利运输和销售等作用外,还具有更加优良的环境表现,因而得到青睐。欧洲和北美洲已率先制定了“生态包装计划”[2]。我国在此领域起步较晚,亟需加大研究力度。

1 产品包装的环境问题

1.1 环境污染

包装材料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大气、土壤、水体都处在包装物的污染之中。例如,PVC等高分子化学材料在焚烧时会污染大气;广泛使用的聚苯乙烯包装物废弃后埋入地下,自然分解时间超过100年,污染效应长期存在。

1.2 消耗资源能源

包装产业的不断扩大、包装材料的日益增多耗费了大量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稀缺资源,如木材、金属等。在发达国家,各种包装物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所消耗的能源已经超过总能耗的5%[3]。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产品包装也难逃其责。

1.3 包装设计不合理

目前,还有很多包装容器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喷雾器中使用的化学推进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多层次的过度包装和体积过大的包装还常常出现,造成包装材料的极大浪费和消费者支出的不必要增加;某些包装食品仍然使用铅焊接罐,可能造成食品铅污染和人体重金属积累;有些化学危险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强力清洁剂等)包装容器的盖子无法保证安全性,很容易引起儿童的误饮误伤[4]。

1.4 包装标示不当

产品的包装设计标示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以不实说明(包括产品疗效、有效期、真实成分、生产日期、原产地等)进行欺诈性宣传的产品比比皆是;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假冒商标、假冒图案、假冒造型等)频频出现;包装设计毫不顾及进口国的风俗、宗教、禁忌和习惯等,以至于常常引起国际纠纷和经济损失。

2 生态包装的发展动态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包装标识出现在前联邦德国,由双箭头(白色箭头和绿色箭头)组成,表示包装或产品是绿色的,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要求。1977年,前联邦德国又推出“蓝天使”生态环保标签,由双环(外环和内环)组成,授予具有绿色环保特性的产品,包括包装物。外环为产品类别和德文循环标识,中间是蓝色小天使双臂拥抱地球的图案,内环是由联合国的桂冠组成的蓝色花环[5]。

前联邦德国使用“生态标志”后,很多国家随后也开始实行产品包装的绿色标签,如日本的“爱护地球”、欧盟的“欧洲之花”、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的“白天鹅”、加拿大的“枫叶标志”、新加坡的“绿色标识”、美国的“自然友好”、中国的“环境标志”、葡萄牙的“生态产品”、新西兰的“环境选择”等。1981年,丹麦政府首先推出了《包装容器回收利用法》,以解决饮料、酒类容器空瓶增多带来的环境影响。1990年,欧共体在都柏林召开会议,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规定包装废弃物不可运往别国,各国应承担包装废弃物的处理责任。1993年,欧共体了《欧洲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并于1995年4月开始实施。与欧共体相呼应,日本、加拿大、美国、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包装法律法规。1994年,日本成立了环境审核认证组织[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是一种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分析技术,包括包装产品从原材料提取到废弃物最终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定量化的计算和优化,以全面评价包装物的环境表现。这种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成为ISO14000标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开始将ISO14000标准付诸实施。美国的企业界、包装产业界率先执行ISO14000标准,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报告卡片”,进行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7]。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 生态包装策略

3.1 减少材料

随着包装科技的发展,包装材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具体包括:提高设计效率,如形状短而圆的包装瓶比细长的包装瓶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尽量简化包装,如牙膏出售时不带纸盒外包装,圆珠笔、自来水笔等出售时不带硬盒外包装等;将小包装集合为大包装,改变单个产品的包装方式,将较多数量的商品一起包装;降低包装材料的厚度,如欧洲20世纪90年代的铁听包装物比20世纪70年代的重量和厚度均减少40%以上[3];使用新材料进行包装,如PET容器在满足包装强度的前提下,比玻璃容器需用更少的材料,而且重量大大减轻,产品运输也更为快捷;更多地选择可重复充填的包装方式,如化妆品、日常生活用品(酱油、醋等)空瓶的再次充填。

3.2 重复包装

采用可重复充填的容器进行产品包装,可以同时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双重效果,尤其适用于饮料、啤酒、白酒、矿泉水、酱油、醋等日常产品。玻璃的稳定性和易清洗性使其成为一种最理想的重复包装材料。从1989年起,德国的软饮料和啤酒零售商绝大部分都从塑料瓶装转为玻璃瓶装。瑞士的著名连锁超市Migros已经实行了数十年的瓶子回收制度,该公司包装瓶子的使用次数平均达到20次以上[3]。

3.3 再生材料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再生材料用于产品包装。德国为了保证纸箱回收效率,规定出口国的生产企业不能在纸箱表面涂油、涂蜡、涂沥青、涂塑料等防潮材料。法国以回收的废纸为原料生产的的瓦楞纸,能够满足本国90%的需要。每回收1t废纸相当于节约17棵树。美国的铝罐回收率可达95%以上。日本的废纸回收率已超过80%,相当于为造纸产业提供了一大半原料[4]。

3.4 可降解材料

可降解包装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使用。生态降解材料在日光照射下,化学结构遭到破坏而分解;生物降解材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碎解为小块残片,然后由微生物吞食,最后被消化。日本已经有一些百货公司开始使用“光分解”塑料袋,经历三个月后即开始脆化,随即溃裂分解[4]。

3.5 可食性包装

可食性包装是解决食品包装废弃物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理想途径。我们熟悉的糖果包装使用的糯米纸、香肠包装使用的肠衣、药物包装使用的胶囊、冰淇淋包装使用的蛋筒等都是典型而常见的可食性包装。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开发出很多种新型的可食性包装。英国一家公司制成了一种可食用的果蔬保鲜剂,是由淀粉、糖、脂肪酸和聚酯物调制成的半透明乳液,采用涂刷、喷雾或浸渍等方法覆被在柑桔、香蕉、西红柿、苹果、西瓜等水果蔬菜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密封膜,可防止氧气进入果蔬内部,延长熟化过程,使果蔬保鲜期长达200d以上。有趣的是,此种保鲜剂可与果蔬一同食用。澳大利亚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可食用土豆片包装,消费者吃完土豆片后还可食用其包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食性包装已具有多种功能和优良性质,如无色、透明、无毒、无嗅、具有韧性、耐折性、防水性、可选择透气性、抗油性等,在食品工业,尤其在果蔬保鲜和包装领域,展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8]。

4 结语

与传统包装相比,生态包装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生态包装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为了满足发达国家提出的有关绿色包装要求,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得不支付额外费用,有时甚至超过在进口国的销售利润。世界上日益兴起的生态包装热潮,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应该加大生态包装的研究力度,以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Brisson I. Packaging waste and the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policy[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1993(8): 183-292.

[2] 王雪芳, 孔栋. 现代包装科技之生态包装[J]. 印刷工业, 2008 (3):79-81.

[3] 郭琼. 生态包装设计及技术研究[J]. 包装工程, 2004, 25(5): 59-62.

[4] 戴宏民, 戴佩华, 周均. 生态包装的生态设计原则及方法[J]. 包装工程, 2013, 34(17): 117-120.

[5] 李军, 石孝洪, 叶宏. 实施绿色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J]. 包装工程, 2002(4): 153-155.

[6] 尹兴, 孙诚. 构建绿色物流体系下的绿色包装[J]. 包装工程, 2008, 27(4): 104-106.

[7] 李蓓蓓. 绿色包装的评价手段:生命周期评价法[J]. 包装工程, 2002, 23(4):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