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8:59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的基本要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的基本要素

第1篇

有关“快乐体育”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理论,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转变了我国中学体育课程中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倾向,体现了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需要,突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快乐体育”的基本要素

1.优化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教学活动的空间组织、场地器材设施、课堂气氛等因素。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课堂就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将愈来愈受到关注。因此,体育课教学场地的选择、器材场景的布置、氛围的营造,不仅要有利于教学,还要更接近生活、展现生活,使学生获得体验,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那么,体育课堂就将成为学生情绪开放的场所、智力发展的场所、愉快生活的场所。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想象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和快乐地生活。

2.身心快乐

快乐就是感到幸福或感到满足,与之相伴的是身心愉快、满足的感觉,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快乐的学校体育是使学生在参与运动、增强体质、发展身心的同时,获得快乐的享受,形成积极参与又乐在其中的氛围,体现一种主动性和快乐性的协调发展,使运动真正成为学校体育追求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喜欢、喜爱和体验快乐的热情来上体育课的,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快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才喜欢你,才喜欢上你的课,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课中教师新颖变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大增,出色的体育教学,可展示体育运动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教师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感受体育、表现体育、学习体育,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4.评价的作用

体育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评价。科学、恰当、及时的评价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当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如出现课堂纪律松懈、学习不认真等,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评价纠正,规范学习行为;当学生练习受到挫折时,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动作而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当学生完成动作较好时,如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动作较好,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要给予肯定评价,使学生在获得成绩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当学生骄傲自满时,如当学生连续取得较好成绩骄傲自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剖析评价,激发学生不断进取。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如某学生动作做得规范,或练习中具有独创性,教师应从技术上给予肯定的评价,或是提出来为其他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对身体素质较弱、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激励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5.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体育意识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情感、行为、个性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合作方面的认识、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核心问题。虽然终身体育要求自动、自发参与,随意性较大。但学校体育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实施的教育教学过程。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在学校体育课中应注重培养自我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即:掌握体育保健基础知识与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培养自我设计、检查、评价体育锻炼活动能力、培养自我组织管理集体运动能力和培养自我有效的创造体育锻炼环境和应用体育锻炼条件能力。同时在学校及社会体育活动中要善于了解自我,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学习、锻炼,只有通过这种反复实践的方法,才能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真正实现快乐体育。

二、实施“快乐体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快乐”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是课中的“放羊”,而是在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良好的组织下获得的运动体验中的快乐。

2.对“快乐体育”的含义不能仅从字面上片面理解,“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并不是没有失败和痛苦。

第2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研究是一种重要方式,观察者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的观察学习,用专业化的方式、方法详细阐述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以此帮助体育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观察 基本要素

一、开展课堂观察的缘由

(一)学校体育教研现状

在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在一个学校开几节公开课,组织全县市的体育老师来听课、评课,以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是教师开的课表演成份很多,观察者很难复制到自己的课堂;其二是在课后的研讨评课中,每个教师在评价时总是表扬的话比较多,说客套话,批评的话几乎没有,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那就要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起。

(二)体育课堂观察的涵义

体育课堂观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根据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体育课的生理效果上,比如对最能反映体育课特性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线等指标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这种课堂观察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课堂互动与氛围、教师教学技能等其他教学因素,课堂观察的要素不够开阔,视角受到局限,偏少。

(三)体育课堂观察的目的

体育新课程的目标是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在别人的课堂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找到缺点,通过交流并能化解这些问题,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观察者最根本的目的。

二、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

体育新课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研究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由此四个维度,我们可以推导出下列问题:1.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结果如何?2.教师是怎么教的?组织手段与教学方式是否得当?3.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4.观察者对这堂课的整体感受怎样?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认识了它们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的,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师生之间如何进行紧密的连接。

(一)情景要素

体育技能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后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的时候,根据外在信息,会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和“转化”,建构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实例1:在高一技巧课中教师学习直腿后滚翻的技术动作。

情景1、向学生提问:直腿后滚翻与普通的后滚翻的区别是什么?

情景2、学生在翻转中的能量怎么来的?直腿后滚翻时阻力臂加大了为何还能滚翻过去?

评析:通过情景1、2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的欲望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社会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中各小组或者集中讨论时,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上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二)教学方式要素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在室外,在不同的气候、场地器材下面对几十个学生,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很可能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就要更加丰富,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关注上课者用什么教学方式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化解的?各个小组利用何种方式讨论?结果如何?

教学实例2:水平五《田径》模块中的接力跑教学:以4*100米为例。

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力跑的种类、方法、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和挂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2.为何4*100米的成绩比四个人100米的成绩相加要快?四人中哪些人右手持棒哪些人左手持棒?哪些人在跑道的内侧跑?哪些人在跑道的外侧跑?3.教师按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由小组成员推荐一名学生担任组长,集体讨论4*100米跑的策略;4.组织学生在跑道上分组练习;5.教师根据学生交接棒的情况进行点评,各个小组进行总结;6.教师在各个小组改进后组织练习,提高交接棒的能力。

评析:在上述教法中,教师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思维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通过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探究结论。

(三)互动交流要素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完善。新课程教学中,虽然进行了模块教学,但在各个模块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差异很大。教师要创造多种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鼓励、互相帮助等。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例3:水平五《足球》模块教学,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学习步骤:

1.教师利用教具介绍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方法(图3);2.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3.两人通过传球和跑位练习,熟悉双方的特点,如传球时机、路线、力量和落点以及跑位的时机、路线和速度等;4.两人达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可以面对空门配合进行射门练习;5.增加一名守门员,提高各组进攻射门的难度;6.小组讨论: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作、节奏、射门前观察、射门动作……)

评析: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练习,充分意识到能否射门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射门动作和能力,而且取决于两人的默契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资源要素

体育新课程所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时间资源、场地、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运用,上课者应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作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会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和使用学校场地。因此观察者要认真观察上课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学实例4:在《田径》模块跨栏跑教学中,为了能够说明栏上的技术动作,教师仅仅凭靠示范动作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了挂图和多媒体上职业运动员的动作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他们技术动作的学习帮助很大。

评析:学生对跨栏跑的接触不是很多,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师的示范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挂图和多媒体可以反复提供给学生观看,特别是放慢的栏上技术动作。

三、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好观察点

在听评课中,课前准备好观察点是观察者要提前准备好的,可以让每一位观察者重点观察这堂课的某一个内容或环节,就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观察者想要了解本堂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能否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没有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能否与同伴分享体育活动和比赛中与同伴齐心协力取得集体的成功等?有了预设的这些观察点,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观察者就有了明确的观察方向,也容易发现本堂课的优点与缺点,评课时就有了具体的内容。

(二)课中学生与教师的行为

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带着准备好的任务走进课堂的,这需要观察者尽量完整的记录一些听课的数据,以便在在课后进行分析,在评课时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观察者在听课时尽量准备好秒表、量表、计算器等器材走进课堂,比如,本堂课教师示范了几次?提问了几个问题?教师是怎么进行分组练习的?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了哪些练习?学生练习了几次?学生之间怎么交流的等?

(三)课后的评估与反思

听课后,观察者要在第一时间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结论,然后和上课者进行交流,让上课者清楚本堂课的表现是否和他预想的一致,本堂课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进行改正等?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观察者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来观察课堂互动情况,把学生的活动方式、地点、时间和参与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成表。

如何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这就要借助观察者在听课中收集到的数据,反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应该单纯模仿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而应该从上课者的课堂教学策略出发,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重建自己的教学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观察可以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研究则是一个团队合作,每个人有自己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研究,应对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管理,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得到较高的发展,如果课堂观察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27.

第3篇

关键词:体育 教学过程 要素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就不可能只存在由一对矛盾所构成的决定性的双边关系,而是构成了学生同教材,教师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这三对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们之间又互相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在进行这一过程的教学时,教师的学识、技能、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钻研, 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教”。为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两者的和谐结合,而且应该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因素的发挥,即便是由学生自由进行的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和科学组织。所以,学生主动因素的发挥,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伴随着与学生之间进行情绪、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习,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信、可敬的,从而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接受教师的教导,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好学风。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学赖以产生的推动力,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同为认识的客体;只不过体育教师总是先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解决自己与教材的关系,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明确各教材的目的、任务、内容、分布和要求,深入了解各项教材在不同年级出现时的不同任务。如:跑,在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但在内容和距离上却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就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节奏。

(三)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主要是依靠这一认识过程来达到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精讲”,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深入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出全新的东西。事实上,作为体育教学现象,学生同教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有意识的主体,教材是知识物化了的客体。在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动机,还没有付诸于行动之前,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矛盾;一旦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变为动机时学生变成了矛盾对立的双方。从总体上看,学生与知识间的矛盾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知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知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教学活动中三对基本矛盾的转化与换位

在教与学矛盾运动中,学生同教材,教师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三对基本矛盾之间也会出现矛盾转化与换位现象。例如: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能的时候,出席那“位差”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难于突破,此时,学生同教材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出现转化与换位,知识技能成为了主要矛盾方面。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消除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同所学教材知识技能的“位差”,学习才会前进。为了消除这种“位差”,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与教材知识的“位差”,通过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内在规律的启发、点拨,使学生突破障碍,获得新知。教与学三对矛盾对立双方出现转化与换位,只是矛盾发展变化中的“一定阶段”和一定“发展过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能改变矛盾发展总体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位置,不能使内因和外因从根本上颠倒。

三、教与学矛盾发展过程中,真正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事实上,这也可以变相的理解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者立足点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教还是学?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诸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那么主导因素就只能存在于学习着的每个个体学生身上。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学习教材和人是教师的主题。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题,主体在认识和实践中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要素,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程度的深浅,参与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常常决定着体育教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系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更为确切地说,真正起着核心作用的应该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由于其基本要素的各自地位与作用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材的科学性,使各因素协调运作,互相促进,教学过程良性发展, 增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过繁.教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4.

第4篇

关键词 层次计划 阅读速度 阅读量

成教学生重精读轻泛读是影响学生在短暂的成教学习中迅速提高英语水平的一大障碍。阅读是接触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取感性和所需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阅读能力对提高成教学生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对如何提高成教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几点看法。

1改进课堂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具体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正对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针对性地预习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克服依赖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上教师检查作业,解难答疑,组织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等进行辩论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请优秀学生对新课的复习步骤等进行分析和亲身说法。

2 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阅读是接受性技能技巧。阅读技能又可分为解词能力、理解句内关系的能力、摘取要点的能力、基本参阅技能、略读能力、查阅能力等。如果掌握了这些微技能,就会形成总的高级技能。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得学生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直到成为自己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步入独立有效的正确途径。

提高阅读能力还必须掌握阅读策略,策略是一种旨在最有效地达到目标的人类活动,具有启发的、概率的特点,它比较灵活,要求有限容量的认识资源。阅读策略是理解所采用的必要手段,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推断出语篇的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读者总是使用各种策略(如字位、音节、句法信息、词典释义与上下文含义、认识方法、情感流通等);策略使用正确的,往往能提高效率,很快就能够抓住主要意义,又快又好地达到目标;掌握了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能主动找出文字所提供的线索,不断地进行预测、推理和验证,最后达到文章的全面理解。

3提高阅读和速度

要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娴熟地掌握阅读技能。阅读理解能力只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获得。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他们置身于语言的海洋,大量阅读,广泛接触英语语言实际,接触千变万化的语言材料,尤其是强调课上的自我语言实践。大量的应用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增长与阅读量成正比,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习语、结构和句型,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材料的反应能力。大量阅读才是真正的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提高,与阅读量有直接关系。而要加大阅读量,就必须提高速度。因此加强阅读速度十分必要的。要将速读训练放在精读课头十几分钟内进行。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求学生快读,规定时间完成指标,核对答案,统计理解程度。在对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时,还要记住应选些内容广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文章,如科技知识、天文历史、人物传记等。还应注意,文章的难度要适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4克服障碍,提高阅读技能

对于成教学生来说,由于守教育时间短,知识量、词汇量、分析语法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在中小学养成不良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之在进行阅读时无形地形成了许多阻碍提高阅读能力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努力克服阅读中的障碍,迅速提高英语阅读技能。

4.1纠正“逐字阅读”习惯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往往习惯于逐字阅读,或手指点读,唯恐遗漏文章内容,这样所达到的只是句子水平上的理解,显然无法加快阅读速度。逐词阅读质量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注意力分散所造成的。对个别词的频频注意,使读者常常偏离文章内容的预期和理解,最终影响了阅读效率。高效的读者并不逐字阅读,而是眼睛每停顿一次,尽可能地加强眼睛所摄取的字数,也就是说,阅读时将文章分成较大的意义单位,即意群,眼睛每次停顿时摄取一个意群,即按意群读。以意群阅读是高效快速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

4.2克服词汇障碍

词汇障碍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在阅读过程中,不停地查字典势必影响学生阅读

速度和阅读量,甚至会影响对该篇文章的阅读兴趣,直至放弃。就其原因是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词汇的再生力不强,缺乏利用构词法去派生、合成、转换以获得不熟悉词汇的词汇的能力,缺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解词能力的培养。

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要强化词汇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构词方法,扩大词缀范围,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缀。这样,学生就可运用构词法,利用词的部分线索来确定词义。

利用上下文线索或提示推断词义。阅读中,读者通过已掌握的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的提示和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词的大概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生词所在的句子以及该句前后的两个句子,这将有助于理解生词的词义。此外,还要注意该生词在上下文中有无重复出现,重复率越高,越容易猜测。根据同义或反义关系推断词义。句中单词与单词有时存在着同义或反义的关系。我们可由此推断生词的含义。

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和纠正的过程。一个人拥有英语知识和各领域知识越丰富,他在阅读中的猜测就越准确,解词能力就越强,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网络词典可以对阅读的提速起到革命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教育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根本所在,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高校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基于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构建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教育各环节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关文件,并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教育活动。一般来说,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由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运行机制和教育质量信息监控三大方面组成。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潜在性,所以难以采用固定、客观及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这也是高校对自身教育水平进行监控的最大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杰出人才,管理教育活动,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教育活动的环节和内容,确定适当的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对教育全过程进行动态有效的控制。

 

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要素

 

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是其基本要素。

 

1.监控者是指高校中实施教育质量监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监管层次分校、院、系三级,监管主体主要由校教务处、各院负责人以及各系负责人组成。校级监管者主要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以教务处为代表的主管教育教学的机构,校级监管在高校教育质量监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务处是监管高校教育质量最直接的机构,负责全方位安排和管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校级监管是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主要职责是制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方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灵活调控活动的运行过程,开展教育质量调研,进行教育质量测评,进而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监管制度。院级监管者主要是以院长为代表的学院领导以及以教务办为代表的二级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依照校教务处的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相关活动、监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适时解决教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系监管者是系、实验室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对所属课程进行改革和管理,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反馈和总结课程或项目的成果,是高校切实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单位。监控者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管理者,与高校教育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2.被监控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受控者,包括人和物。教师、学生以及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是人这一方面的受控者,教学中使用的建筑模型、仪器、资料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受控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人和物的因素需要相辅相成,协同发挥作用。监控者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控者进行严谨管理、合理安排,受控的各因素才能紧密结合,共同发挥最大作用。

 

3.监控活动是指在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监控者对被监控者的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监控活动主要由教育基本建设、教育运行状况以及教育管理状况组成。教育基本建设包括高校学科课程安排、教材采用状况、学风建设等;教育运行状况是指教育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对课程和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及反馈等;教育管理状况是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的职责、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监控活动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直接作用形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4.监控目标是指教育质量监控要达成的目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监控目标为指向,教育质量的高低以监控目标为标准。监控目标往往是高校的理想化追求,这个目标引导着高校的持续发展,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四大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协同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转,决定着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

 

二、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重点

 

从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环节、标准制定环节以及管理环节来重点探讨教育质量监控,为打破高校监管教育质量的瓶颈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1.协调教育质量监控各方的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组织协调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其产生协同作用,可以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监控者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被监控者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配合者,被监控者应与监控者经常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监控者和被监控者才能够基于同样的监控目标,完成相应的监控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宏观上协调好教育质量监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条理分明,责任清晰,不仅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工作的推进,而且有助于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运行。

 

2.制定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前提,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不仅有利于监控者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也有利于被监控者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虽然各高校已意识到制定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大都含混模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巨大隐含性的动态活动,这给教育质量监控带来了极大阻碍。其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缺少纲领性文件的保障,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也为教育质量监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尤其要建立具体的条目文件。

 

教育质量文件体系包括不同层次的标准文件。首先,应制定有关教育质量的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理论性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起始阶段就确定总的纲领性文件,有利于指引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较为准确地预计教学成果。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来确定开课计划,指导后期的课程设置,指导教师安排课程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制定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纲领性文件,可以确定不同专业的实验安排和实习计划,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等具有推动性意义。其次,应制定与教育质量监控方案相对应的措施性文件,对教学环节中的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以及检验考核等做出相关规定,对监控工作的开展制订具体方案,方便监控者采取应对措施。最后,针对记录方式、经验总结制定文件,这是指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对各环节具体情况的记录方式、各方的工作经验总结等都要有相关规定,以确保教育工作各环节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教育质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给教育质量的监控带来巨大的阻碍,因而,制定条理化、明确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必不可少。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就是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要求、目标和相关规定纳入文件,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标准可循,有规定可依。

 

3.切实落实教育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对各环节进行统筹协调,有助于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在构建框架的基础上,严明及高效的管理和监控是重中之重,即对教育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给予制度层面的保障。学校教育管理、教师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是生成教育质量的三大主要环节,这三大环节的管理、监控制度化,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立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检查制度,对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抽查,对活动的开展状况、课堂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总结汇报,这将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审核新进教师的制度,以确保新进教师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是教师课程教学监管制度化。对于日常教学的监管,教务部门应例行开展教学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在每周的教学例会上,集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另外,在教学督导制度中,应由学校教务部门相关人员、优秀教授、骨干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能力检测,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督导,这将帮助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学生学习质量监管制度化。制定跟踪调查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就业情况的制度,即教务部门通过应届生就业率以及对应届生工作初期的跟踪调查,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估,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方法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另外,教务部门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建议,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些都是监管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

 

三、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主要应从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两大子系统展开。

 

1.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而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是构建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必然环节。

 

首先,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主管教育监控的人员要注意收集信息,如学校教务部门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对教师日常教学的检查记录,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报告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实行分类管理。教务管理系统现已成为高校教务信息收集和管理的主力,它记录着所有教工及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大量的有效信息使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有据可循,使教育活动的监控更加透明化。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教务管理系统,更好地利用它的优势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其次,教育质量信息的整理。高校院系众多,教育信息繁杂,所以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信息的整理主要分为信息归类整理和信息价值整理。分类整理是将相关联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有助于教育质量信息的有效反馈,有利于教务人员对教育质量信息的整体把握。价值整理是对收集的信息按价值高低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保留能够真实反映教育质量的有效信息。

 

最后,教育质量信息的分析和总结反馈。教务人员对已归类整理的教育质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并讨论整改方案,制定出新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案,不断总结,不断改革,从而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2.构建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就是评价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需要有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对众多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才能做出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开设、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实验实践、学生学习、教职工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而教师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所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心。

 

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校、院督导、教师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之外,还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学生评价,如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座谈会、问卷等不同形式开展调查。除了关注评价主体,还要关注评价方式,学校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如每季度召开教工大会,对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进行表彰,大力鼓励其他教师以其为榜样,对其进行学习;另外,系列教研活动及赛课活动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而且还能有力推动课程改革。

 

教育质量是考察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各高校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迫在眉睫。现如今,高校纷纷面临教育质量标准含糊不清、教育质量监管不力、高新技术对教育质量监控的支持不足等困境,高校教务管理在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把握重点环节,明确教育监管各方的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制定教育质量标准,规范教育质量监管制度等。在构建和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注重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两大子系统的构建,高校应该不遗余力地不断完善重点环节,进一步加强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砥砺自身,谋取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窗口总体特征 窗口在企业地位 服务体系 窗口功能 电力窗口定位 窗口服务基本要素 人 信息 机制 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竞争趋势加剧,产品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在提升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同时,窗口建设成为了营销策略的重点体现形式。

以沈阳市为例,经调查统计显示,我们在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比招商银行多付出的比例至少要高达10倍。而只要多一个营业网点,就又增加一个人为服务的差异因素导致的服务结果,因此,又增加了因服务过程而引发的一系列服务关系,所以,网点布局与服务的关系密不可分。

那么供电企业窗口服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在未来的发展上,该如何做,又能做什么呢?

首先要让客户有“买东西”的消费概念,其次要让我们的服务有“卖东西”的感觉。

那在我们电力企业的服务方式上看,营业网点又是与客户最直接接触的公众窗口,最能反映和体现我们的服务意识,最能让客户形成这种消费概念。由此可见,供电企业窗口服务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网络服务的逐步完善,自助功能不断更新,但即使多么先进的网络功能,也无法实现设计好的程序之外的突发性的任何问题,永远无法替代人工服务的合理分析和处理异常业务的能力。因此,供电企业窗口服务不可或缺!

那如何发挥供电企业窗口服务的作用,在传统服务模式导致的起步劣势之下,如何得以快速发展,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步伐保持一致,达到国内企业窗口服务领先地位,首先,要明确供电企业窗口的定位,决定窗口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目前,我们企业窗口职工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及受训经历参差不齐,各区域、网省公司的用人机制各不相同,据调查统计,窗口职工单纯因到窗口工作而接受岗前培训的比例少之又少,然而,这项工作对优质服务至关重要!

那么,在未来怎么发展?首先人员应有多元化支持,业务涉取量不能仅限于某个岗位,必须优化人力资源,建立窗口人员的用工机制,完备窗口服务人员的各项考核机制。那么,作为一名电力企业窗口员工应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要对企业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认知,热爱企业,忠诚企业;其次,对窗口的各项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再次,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讲究服务技巧。

在用工机制上,应有斟选范围和标准,确定年龄结构框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借鉴外企的管理经验,创建科学化管理的模式。

我们电力企业窗口服务管理第一要素就是:人的问题,包括对象选择,培训等作为主要问题来抓,改善人员问题,会对企业的窗口服务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

信息时代对具有竞争机制的企业而言,是最最重要的管理因素,当产品和营销策略被竞争对手复制,那么因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就会马上消失,为此,信息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秘密武器。服务对信息的其他诠释还包括对服务群体信息的获取,探求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心理动态,社会动态,环球实事政治,增供扩销,需求侧管理等;

如何在窗口服务这个平台建立起信息的优势,通过利用目前现有的庞大的SG186系统工作平台,如何实现服务信息化是我们应树立和继续探讨的课题,即通过系统,自动划分信用等级,客户满意度,通过录入客户信息,实现自动催缴电费和预警提示功能,系统可随时录入客户需求,并按客户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实现个性化服务、针对等;还可通过系统建立全国供电服务窗口信息共享平台,来实现同业对标,横向交流。

所以,信息是窗口服务管理未来发展前沿的重要组成因素,从现在开始,应更多的关注信息与客户,信息与企业的关系链接。

机制

怎样做更有利于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更着眼于发展。按未来的发展目标,电力企业的窗口服务机制的建立应脱离浅层服务的要求,首问负责制应做为服务人员最基本的服务能力,不应不会,业务水平应上升到营业厅内业务完全共享的服务水平;

针对一些定性的指标和管理要求,例如上门走访等,应把此种服务作为备选特色服务范畴,而可以把经历放在如何提高预售电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方面;放在针对棘手问题和难于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解决的技巧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奖励机制上。

机制是量化标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窗口服务管理更需要机制来健全和完善,因此,机制在窗口服务中是约束条件不可缺少的因素。

文化

服务窗口最强大的后台保障,就是企业文化。目前,国外电力公司,以美国电力公司为例,把企业名誉看作“核心资产”,为把电力企业属性由“垄断企业”修改为“公用事业”,由公关策划人员花费大量精力,目的就为了给电力企业进行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铺平道路。在企业形象设计分三个层次,一是视觉识别,二是行为识别,三是理念识别,目的都在于使自己的产品、服务、形象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特别值得借鉴的是在行为举止和行为方式上能做到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比如恩斯特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神采奕奕,德州ECORT电网公司调度员沉稳老练。还有把电费发票设计得非常漂亮,这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国内企业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航空公司在一夜之间,几家欢喜几家愁,北方航空被南行吞并,随之诞生了夏行,春秋等等,与国外电力企业和国内其他企业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我们企业必须做强企业文化,必须在窗口服务中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在窗口建设方面,体现人文、现代、科技的管理,打造精品、功能强大、具有超前服务意识,具有时代感,即体现强烈的人性化和商品化服务品位,又能给客户创造高端的服务享受,使客户有被服务的满足感,又能造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环境压力,给客户一种消费者的心理暗示。这种强大的功能型营业厅网点可只设在繁华,具有典型地理位置特点的区域,其余,可按招商银行的网点设置模式,全为自助式服务模式,减少人员投入,避免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参差不齐的不利影响,进而促进企业文化,品牌工程的树立。

那又如何实现人文效果呢?主要依托培训的功效,和现代管理理念,我们电力企业,需要聘请一个,对我们企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超前服务意识方面能做到最优的权威咨询机构,在窗口职工上岗前,在规范化服务和优质服务,服务技能,服务礼仪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总体形式,现状和要求进行灌输,使职工能明确我在走上服务岗位时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标准,作为一名电业服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言行举止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等等。

文化是窗口服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窗口服务管理的决定因素。

供电企业窗口服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球企业发展的竞争力的体现,如何在企业的智能电网建设中充当先行军,在国内企业窗口服务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如何能以代表“一强三优的现代化公司”的代言形象挺身于世界500强,做强人文、信息、机制、文化建设,提升窗口服务品牌价值,是实现进军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美好愿景的的最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国际电力管理前沿之4美国电力企业的公关管理》综上所述仅适用于城市供电营业窗口服务管理

第7篇

许亚湖(1957-),男,广东汕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摘要: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与原会计基本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在与费用要素相关的内容的规定上有所不同。会计基本准则中费用要素是会计报表要素之一,利润表中的费用要素是费用化成本,包括合规的正常费用和非常费用及违规费用。企业的全部费用与全部收入相配比确定的经营成果是期间成果。将“损失”项列入费用要素有利于提供完整的分类信息,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费用 费用化成本 损失 会计准则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基本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原基本准则)相比较,在费用相关内容的规定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修改了费用的定义。原基本准则中费用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新基本准则中的费用定义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财政部,2006)。新定义由于明确了减少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一特点,使得费用的利润报表要素特点予以明确化。原准则的费用定义在范围上要比新准则的费用定义范围要宽,是范围最宽的费用定义,包括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耗费,不论这些耗费是否减少所有者权益。从新基本准则和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的有关内容上看,新定义在内容上仅涉及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和所得税费用的内容。二是新基本准则的费用要素规定没有专门使用“期间费用”的术语来表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而原基本准则中这三项费用被确定为期间费用。2000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将这三项费用规定为期间费用。三是,新基本准则明确了费用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为会计要素,而原基本准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四是,新准则在费用要素的确认上与原基本准则相比较有了新的规定。五是,原基本准则有“营业外支出”的规定,新基本准则没有使用营业外支出的术语,而改用“损失”的术语。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费用的内容比较也存在不同之处:第一,我国新基本准则没有将费用要素明确确定为财务报表要素,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费用要素被明确确定为财务报表要素。第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费用要素包括“损失”在内,在概念框架中不把损失作为单独的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我国基本准则规定将损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一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没有将损失列入费用要素中。我国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损失的归类上还存在差异。除了前述范围最宽的费用定义外,国际会计准则的费用定义被认为是广义的费用定义,我国准则的费用定义是狭义的费用定义。

通过我国新基本会计准则与原基本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与费用相关规定内容的比较,笔者认为,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费用要素的性质是什么;准则中费用要素到底是财务报表要素或会计对象要素,还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的关系是什么。二是,费用要素到底应该包括些什么内容;损失与营业外支出在范围上是否相同;损失应列为费用要素,还是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在寻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的要求下,为什么我国新的基本准则在费用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内容,仍然没有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这涉及到中国特色问题还是仅仅认识上的差异问题。从理论上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会计准则制定、寻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推动有关理论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费用要素的性质和构成

(一)费用要素的构成 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中的费用要素是会计报表要素,是会计实践要素的组成部分。尽管会计要素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会计要素,解释为会计对象或会计报表要素,但毕竟在要素前的“会计”一词一般理解为会计实践,会计实践要素的内容就大于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从我国新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有关规定上看,这些要素都是指确认列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内容,因此,可以将这些要素明确为会计报表要素,这样也可以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新会计基本准则中的费用要素是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成本。一般将企业成本分为资本化成本、计入存货成本和费用化成本三部分。从成本实际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上看,企业成本可按是否记作计入当期损益分为计入资产成本和计入损益的费用化成本。计人资产成本可以分为不计入存货的资产成本和计人存货的资产成本两部分。计入资产的成本是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支出,不是计入当期损益的未耗成本。计人当期损益的费用化成本是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的支出,是一定会计期间获得收入的代价。

(二)费用要素的性质 收入和费用要素是否为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新基本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从“经营成果”的意义上看,确定经营成果的收入和费用就应当是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收入和费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或发生的使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的、不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企业是专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以营利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一定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影响下合法获取的各种收入都应该是企业的经营性收入,而不论这些收入是在正常情况下获得的还是意外获得的;为获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都应该是企业的经营费用,而且也不论这些支出是正常情况下发生的,还是意外发生的。企业只有通过将一定时期获得的经营收入与发生的经营费用相比较,才能确定最后的经营成果。

(三)关于“营业外支出”的定性及会计处理 我国原会计基本准则和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营业外支出”与新基本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损失”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但在处理上有所不同。“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罚款支出、捐赠支出和非常损失等(财政部,2001)。在新基本准则中没有提到“损失”的具体内容,但在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有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等。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损失”包括水灾和火灾等灾害形成的损失、处理非流动资产的损失、外币汇率损失等内容。这些准则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和非常损失上具有相同内容。对以上各种支出应该如何定性和进行会计处理才合适。关于“营业外支出”的性质,原基本准则规定这类支出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一般也认为它们是意外和偶然发生的支出,不应当列入经营成果中而作为考核的内容。在这类支出中有偶然发生的支出,如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损失和固定资产的盘亏等,但是,偶然发生的支出是否都为“营业外支出”或损失。在会计处理中,流动资

产的处置损失和盘亏是计入管理费用中的,流动资产的处置损失和盘亏也不一定是必然发生的,只是发生的可能性大于非流动资产发生的可能性。无论是流动资产处置损失还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无论是流动资产盘亏还是非流动资产盘亏,都是与经营者管理相联系的事项,性质是相同的。同样性质的事项在处理上为何不同。与此相同,资产减值准备也是具有经营管理费用性质的支出。有观点认为,因为这类支出不形成产品的价值或无助于产品价值的形成,不应作为费用或成本列支,但是否所有的损失都不列为费用或成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是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支出,列为了成本会随着产品销售而转化为费用化成本,同样是损失在处理上却存在不同。因此,从这些事项的性质上看,可以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和固定资产盘亏损失列为费用。

关于捐赠支出是否为经营外发生的支出问题,要由捐赠支出的性质来决定。由于企业是以谋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因此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具有获利性。捐赠活动尽管还有公益性和其他非公益性的目的,但从企业角度上看归根到底还是有获利性目的。企业的捐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系管理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应该列为管理费用。如果捐赠支出过大,可以将捐赠支出资产化处理,分期摊销费用。这里要注意区分企业捐赠与企业职工以集体形式自发捐赠、合法性企业捐赠与不合法捐赠的不同,企业合法性捐赠应列为费用,企业职工捐助不属于企业支出,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由职工个人承担。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非正常情况下的支出,这类支出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并不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国际会计准则中将“明显区别于企业正常活动,预计不会经常发生或定期发生的事项或交易产生的”支出确定为非常项目,非常项目包括资产被征用、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等。国际会计准则认为,“事项或交易是否能清楚地区别于企业的正常活动,取决于与企业正常业务相关是事项或交易的性质,而不是取决于这些事项预计发生的频率”。非常项目“都是不受企业管理层控制事项”。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损失是意外损失,作为特别的费用而存在,是费用要素的一个构成内容。非正常损失和其他损失都不是企业不是有意识和有目的发生的支出,因此有观点认为凡不是有意识和有目的发生的支出就不能列入费用要素。笔者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分为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主动性费用,与没有目的和没有意识的被动性支出,被动性支出是在经营过程中难以预料的、往往是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支出,在日常活动中为获得利润而伴随发生,因此应列入费用要素之中。将被动性支出列为费用有利于企业完整把握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支出的情况。

罚款支出是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发生的支出。如果将罚款支出计入缴纳所得税之前的损益中,将会使国家所得税减少。为了不使因为违规反而少缴所得税的情况出现,保护国家利益,应将违规性支出确定为计入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中,为税后利润的扣减项。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将费用要素分为合规性费用和非合规性费用两类。属于非合规性费用的项目除各种罚款支出外,还有超过标准的工资支出和招待费、超过比例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费及职工教育经费及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捐赠支出。

综上所述,合规性企业费用化成本可以分为正常费用和非常费用两部分,正常费用包括销售产品的成本、营业税金、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所得税费用等,其中有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固定资产盘亏、资产减值损失和企业捐赠支出等内容。非常费用为自然灾害和其他不为管理层控制的损失。笔者认为在费用要素所包括的内容上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只是认识上的问题。

三、费用与收入的配比

我国新基本准则对费用的确认作了新的规定,即计入当期损益的已销售产品和已提供劳务的成本、不产生经济利益或能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支出、发生负债但不确认资产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规定。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7和98段的规定)有相同之处。国际会计准则的费用确认规定与费用确认三原则有相同之处。美国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9年10月发表的第4号声明书《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中提出了费用确认的三项普遍原则(Three Pervasive Expenses Recognition Principles)(许毅、杨纪琬、王振之,1987)。这三项原则是因果关系原则、系统而合理分摊原则和立即认定原则。根据这三项原则确认费用,与产品或劳务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费用是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其他费用项目则与一定的收入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企业的收入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取得这些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人员和部门共同经营管理的结果,这种共同经营管理是以费用这一代价形式来表示的。为获得收入所花费的合法性代价是全面的经营费用,不能因为收入的依附实体(产品或劳务)就认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支出就是所依附实体的成本,而不将其他未确定具体依附实体的费用包括在内。实际上与一定产品销售收入相配比的销售产品成本并不一定有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为取得销售收入的产品并不一定与所销售特定产品的成本相对应。有的费用的发生也不一定与当期取得的收入相关,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广告费用、捐赠支出等都可能是使以后若干期受益的费用。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实际上是建立在会计期间假设和简化计算的要求之上的,一定期间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是计人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费用与收入只是在会计期间假设下进行比较的,过去仅将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确定为期间费用是不合适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应包括全部的费用,即合规的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税金、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所得税费用等正常费用和单独列出的非常费用及非合规费用。在这一认识下的利润是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合规的正常费用、非常费用及非合规费用相配比的期间经营结果。

四、费用与所有者权益

我国新基本准则是将“损失”作为利润要素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直接抵减项列出的,这一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将损失列入费用要素的处理有所不同。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损失的处理问题呢。我国新基本准则的利润要素、所有者权益要素中损失的定义与费用要素的定义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是否为“日常活动”的支出。新准则规定的损失是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支出,费用是日常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但二者均是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和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支出。笔者认为,企业损失均为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支出,非常损失支出是在日常活动中非正常发生的支出,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流动资产相关损失与长期性资产相关损失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不应将损失不列为日常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在确定“损失”与其他的费用均为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后,从总额上确定包括“损失”在内的费用总额是有意义的。在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中,将一定经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总数额予以汇总,以帮助“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