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8:57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学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1篇

首先、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再次、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1、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学习母语,有两条渠道: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为“母语习得”;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另外、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

第2篇

一、要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课程要更多地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能以学科或变相学科为本。中重度的弱智学生更要以实际能力的训练领域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学科为主”。据此,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首先要分析障碍儿童的特点(如障碍的类型与程度)以及其机能、知识、技能、社会行为与态度等的现有发展水平。其次,要考虑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从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来说,智能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康复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是智障儿童各种能力顺利发展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本上是遵循着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多数是中度智障儿童。按照国家教育部和中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对他们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智能康复和智能开发的辅目标。据有关调查表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大多数障碍儿童在进入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过正规与科学的康复训练。

学校应该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学校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为手段,来满足社会与学生生存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在医教结合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以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

二、要践行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培智为主的特校的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其中,康复训练类课程是文化类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障碍儿童学习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运动、感知、认知、言语语言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康复训练课程的内容可渗透部分文化学习的内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康复理念指导下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康复机会,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开展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在看图识字教学中开展视觉康复训练;在书写教学中开展手指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开展多感官协调康复训练……把康复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康复功能,实现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尽可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各学科都应该并能够在文化知识教学中恰当应用康复技术,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数学)点数教学中开展口手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体育)广播操教学中开展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分辨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提出的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康复渗透”。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活动,但就笔者在与一些老师的访谈中所了解,多数教师在学科课堂上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是为实现文化知识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多数老师的头脑中,“学科本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复教育”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只有真正树立“以康复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把康复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才能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使当前学科课堂上的康复活动成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实现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当前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教学评价中,依然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考评师生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甚至是限制)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也都仅仅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从而阻碍了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应积极探索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整合课程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整合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试行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评价的新方法,形成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提高智障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改进策略

语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不仅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桥梁[1]。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与“学”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2]。”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和知识性兼备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语文这种特殊的特点和地位,需要讲究教学语言特点的运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情绪化变动相对较大,更需要采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语言。确切地说,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一是语言必须标准化。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也是其他所有学科学习以及未来个人发展的基础。第二是语言必须精确化。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对所用的语言高度的凝练,言简意赅,切忌废话连篇,让学生找不到重点[3]。第三是语言必须要艺术化。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的提炼。总之,让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课后要能够回味,愿意听。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

1.语言表达要以人为本。新课改的理念提出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首要的也要以人为本,包括教学进程中各个环节的安排,尤其是提问和课下交流的时候,更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语言运用的艺术。比如提问的时候,对于胆子很小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启发式、渐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比较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性格刚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更多采用关爱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教师每一句话都是在关心着自己。

2.语言表达要区分对象。以往很多语文教师都是跟班走的,结果是各个年级所采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不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也不区分学生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初步向抽象过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形象思维主导,尤其是一部分发育稍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直观形象,这样才更具感染力[4]。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的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智力发育相对要快,教师需要转变语言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力增强。

3.语言要富有情感色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伟大的,但之所以有些学生不愿和教师交流,主要原因就是感觉和教师有距离,而这种距离的来源又和教师平时教学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不少教师感觉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却把小错误夸大,批评多于表扬,目的在于让学生不犯第二次错误。想法是好的,但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需要更多的赞扬和带有浓郁感情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有话也愿意和教师说了。而当教育的交流一旦达成,课堂有效性也就容易形成了。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而且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科本身的特点加上学生年龄的特点,共同使教学语言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目前小学生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在传统教学语言基础上加以改进外,还需要注意新时期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浅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7).

[2]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淄博师专学报,2011,(2).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2-02

初中语文在中学教学体系占据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来说,它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掌握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狭义上来说,初中语文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这对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就要相应的有所提高,本文将具体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并且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接受语言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语言的特质。

1.科学性

语文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都有着严密的语言逻辑,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形成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语文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地使用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的本质,而不是用模棱两可的心态去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对于字词有着精准的掌握,能够把握住每个字词的意思、语言色彩等,能够正确运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好表率和示范,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这种严谨的学风,这对于学生将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2.可接受性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发展的时期,语言、心理等各方面还没有发育的很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有根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教学语言应该贴近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该使用多种表达手法,比如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去传递知识,这样学生在通俗易懂和接受性比较强的语言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更好的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完成以后的语文学习,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会产生厌烦的心理。

3.形象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这是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活泼生动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对于这些作品做到很好的解读,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设计课堂教学,通过挖掘语文深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生动语言的带领下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更好的走进作品之中,理解作品的文字和语言魅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会增强,通过感知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更好的完成语文学习。

另外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有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幽默的语文老师,面对七年级的学生,她在教授元曲的时候,教师问道"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同学异口同声的说到"喜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幽默的课堂导入:"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感受一下流行歌曲的魅力,不过我们学习的是元代的流行歌曲――元曲。"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形成有效的课堂效果。

4.感情性

初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能够感悟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并且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满怀情感的去完成语文教学,对于教学语言必须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感彩设置,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如教师在讲到比较豪迈的诗句时,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地让学生感受到内心的沸腾;教师在讲到欢快的文本时,应该用轻松的语调去完成语文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有一种欢愉的心境去体味文本的内涵。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用语言特色直观地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愫,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品味不同思想感情的文章。

5.艺术性

第5篇

一、教学导向的专业性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目标。

1、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服务专业应侧重于文章所蕴涵的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的分析,而幼师专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表达上,计算机专业则应在园林的设计方面做文章。

2、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比如,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文字录入练习实训的录入练习材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学美,让他们受到情感的冲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课文朗读录音、配套图片或者课件等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3、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例如,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藤王阁序》一文中,用藤王阁图片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再把相关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还可延伸南昌其他名胜古迹,甚至与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联系起来,如我们赣州的八境台、郁孤台等。学生从学语文也学到了旅游方面知识,使语文学习专业化。

二、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虽是一门文化基础学科,但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中职语文的实用性。

1、教学应贴近生活。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荔枝,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向大家介绍说明。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我们可以开展辩论赛或是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广告到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

3、中职语文教学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把语文学习与不同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名胜景观、服务技巧、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朗读 ;就业

在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师似乎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时有发生。和其他同事交流后,大家共认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绝非个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中职学生现状,体现职教特色,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也就是语文素质的提升;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即通过语文基础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以后就业创造机会或条件。

1. 语文基础能力的提高

用朗读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底子薄。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发音不准,写错别字,犯语法错误,写文章不通顺等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作为语文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笔者在三年的中职语文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朗读可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中毕业生,通过竞争与淘汰,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进入中职学习时不敢表现,又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为了使学生成为有自信的人,笔者在教学中用朗读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赞美别人,能使对方心情舒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赞美学生,如 “你的声音很好听” “你的声音很响亮”等。赞美学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得到教师的认可,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积极地走上讲台朗读,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学生在语文课中“相信自己能行”,笔者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展示自信的小舞台。奖励在心理学方面来说,是一种有利的效能感应。在教学中,笔者常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训练。如加分,给学生加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因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包括平时分和卷面分,其中平时分占了30%,学生主动上台朗读一次,加2分平时分,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中,都变得主动而富有激情,争着上台朗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养成了朗读的习惯。于是语文课堂从 “满堂灌”到学生做主人的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得开心,在愉快中度过。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

2. 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3. 中职教学的实用性

作为中专语文教师应该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上出有中专职业特色的语文课。这既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专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淑霞.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J].河北师范大学,2006(7)

[2]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第7篇

一、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它是关于语言的学科,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要发挥它的艺术性的特长,达到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如沐春风,让他们感受到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充分地享受艺术,而是在感受最伟大的美。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优美的上乘的教学语言,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当中,必然让学生们感觉到枯燥无味。试想,幽默风趣的解说,语言铿锵的朗诵,情趣盎然的表述,字字真谛的评语,鞭僻入里的分析,如瓶泄水的即兴演说,入木三分的概括,口吐莲花的阐述,恰到好处的点拨,一定会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无比的快乐,每一个学生都会由衷的对教师发出赞叹,从而喜欢教师、喜爱语文学习。真正达到开启智慧,发展心智,拓展思维、陶冶情操,获得无上的精神上的愉悦,让学习效果达到高效。

1.教学语言准确无误

规范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重中之重,语言不规范,其它方面的艺术性无从谈起。有了规范,教学语言才会精彩迭出。教师对原始概念的解读,一定要剖析入理,定理准确,课堂上努力用最准确精当的语言,课前做精细的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的每一个重点难点,反复推敲一词一句,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文字,广泛阅读各种材料,借鉴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开拓自己的视野,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严格的要求自己,每一句话都应该清清楚楚,义理明白,文辞准确,逻辑严密,文学性强。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运用更要一丝不苟,精当准确,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误差,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熟悉每一个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与引申意义,研究其规律,精心组织优美的教学语言诠释,确定怎样开课,怎样过渡,怎样掀起,如何结尾,等等,完美地实现起承转合。这样教师带领学生条理清晰,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关键问题上轻而易举的突破,可以得到透彻的领悟学习的内容。

2.教学语言充满趣味

趣味性是学习的动力,是疲劳的消除剂。而幽默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风趣幽默的语言,打开心扉,拨动心弦,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知识宝库的神秘咒语。幽默能够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语文的热情,课堂语言必须保持凝练、干脆、清晰、准确、响亮、生动,具备磁性,充满艺术感染力,才能够主宰课堂教学的成功,才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乐此不疲。每篇课文的作者不同,注入的感彩也大相径庭,或豪情壮志,或凄婉缠绵,或欢乐高歌,或悲伤低吟;或奔放热烈,或冷静如水,或憎恶,或喜爱;或抑扬顿挫,或低沉柔美……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天马行空、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气壮山河;有时如绵绵春雨,飘飘洒洒、漫天蔽野,润物无声;有时像江河奔流,滔滔滚滚,波澜壮阔一泻千里。职是之故,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风趣幽默,诙谐生动。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对幽默语言做到恰如其分的引用,要求随时随地、熟能生巧,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低甚至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缓冲学生的紧张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过于专业的语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弊大于利,往往会让空气窒息,必然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氛围紧张,堵塞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个性的发展;而风趣幽默是青少年所喜爱的,文质彬彬的举止,温文尔雅的谈吐,“以声传情,以音动心”,吸引学生专心致志,制造了亲切和谐之感,有利于教学的进行,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这个道理。幽默风趣容易沟通师生感情,让师生融洽相处,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要桴鼓相应,形影相随。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彼此呼应,构成完整统一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再动听、优美、悦耳和讲求艺术,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只是一味的单方面的灌输,这都是一节没有水平、缺乏收获的失败的授课。这样的讲课,如何做到传道功成?怎样解惑果就?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传授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课本,而且牵一发动全身,不局限于就课论课,要让学生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群情踊跃,所有习题不固定答案,回答也不是学生的必须义务。课堂上,让教师一人主宰的局面绝迹,师生交融,教师不代劳一切,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倾听的一方,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解说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读书读到书外去,做人做到人中来。文学即是人学,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和生活脱节,教学活动不要搞得机械化和公式一样,最优秀的教学方式是课堂充满生机,欣喜与成功围绕,生命的韵律和色彩相随,课堂不是枯燥的学习、说教的地方,而是体验生命的奇妙感悟之地、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处;在这里扪心而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大量的事例带来对于人生的启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收到教师的尊重,将来的世界掌握在学生手中,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样,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桴鼓相应,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真正地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开阔视野,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