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8:55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学校宿舍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校 宿舍长 管理作用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当前学生工作复杂多变,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逐步萎缩,学生宿舍则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宿舍作为班级的单位,充分发挥宿舍长的能动性,把班级学生工作化整为零,这将对高校学生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宿舍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所体现出的宿舍精神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思想工作做得好坏的一个体现。
一、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挑战
随着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离散性和流动性,班级凝聚感严重削弱。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年级和班级观念逐渐淡化,群体约束力也失去了作用。学分制增加了班级成员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使得班级间界线变得模糊,削弱了班级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有些学者认为:随着学分制的深入发展,班级将会离开校园,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
宿舍是学生每天必在场所,每个学生一般每天在宿舍十个小时以上。宿舍早已成为 “第二课堂”。是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作为大学生休息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个宽松的环境下必然会更容易释放自己。宿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组成成员的稳定性使成员之间彼此更加了解,更易沟通和交流。先进的宿舍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落后的宿舍文化使宿舍成员相互效仿,形成懒惰、逃学、上网成癖等不良习惯。
三、宿舍舍长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舍长是学生工作中最好的信息联络员
舍长具有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方面是老师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者。另一方面,与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多,对上级的要求及学校的安排以及各种情况了解的较多,并且能直接将这些情况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此,充分发挥每个舍长的信息联络员作用,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更好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2.行政管理的助手作用
发挥舍长在行政管理中的助手作用和实现自我管理,既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民主管理在学生中的具体体现。经常与之交流,了解新情况,多听取意见和建议,更好的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另外,舍长可以弥补学校在管理中人员和精力的不足,促进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榜样示范作用
舍长应成为同学们效仿的楷模。其作为每个学生宿舍的代表,当中的绝大多数首先保证了自己在学生宿舍遵章守纪,是学生最现实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同时潜移默化,并且同学易于服信。实践表明,舍长是掌握学生动态,化解事故苗头,确保学生工作的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骨干带头作用
舍长在各项活动中当排头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舍长要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二要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同学,其骨干带头作用是搞好任何一项活动的保障。三是在遵章守纪方面,舍长要自觉带头。四是当上级和学校发起某项号召时,其要自觉带头响应,以促进这一号召的实现。
5、自我教育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基本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学校组织和开展的教育,另外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舍长既是学校组织和开展的教育活动的有力助手,同时有是实施自我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特别是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其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舍长通过的努力,抓好班集体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给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同学的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四、如何充分发挥宿舍舍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正视舍长的重要性
学生工作就是围绕学生开展。而舍长可谓是我们学生工作最基层的干部,也正是由于其最贴近基层,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舍长培训制度
要更好的发挥舍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一在心理上让其确定自己的重要性,摆正心态,重视工作;二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布置新的工作内容,讨论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三通过培训会这个平台,加深师生之间,舍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四注重加强其心理素质,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多重压力和各种突发事件。
3.注重舍长的发展和培养
舍长作为学生工作的最基层干部,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付出的同时,应让其有所回报。所谓回报就是让其成为学生工作培养的对象,有所提升和发展。这样的激励制度将更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诚和责任意识。
4.把握舍长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转变观念
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生源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各种因数的影响,使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有难度。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是当前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已成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现有管理的模式与手段已不在适应现有的管理,怎样从学生入手,从外部环境入手,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改进学生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和职教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多年中职宿舍管理经验,浅谈如下策略。
一、积极转变观念,强化育人思想
学校里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展开的。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教书育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管理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公寓也同样需要。“管理和育人”二者的结合。目前有不少中职学生公寓基本上都是按照:“以物为中心”的模式来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往往认为只要尽职尽责地做好。“物”的管理就可以了,只要管理好“物”,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公寓管理模式导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很难到位,忽视了公寓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作用。为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最基层,就需要力戒形式主义,完善公寓管理员制度,设法使公寓管理与服务人员尽快改变单纯“物”的管理观念,切实树立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本着管理、服务与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认识到自己既是公寓管理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教育者和服务者。在工作中,自觉地把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公寓管理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尽快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求效益,以文化促发展”的发展机制。
二、健全宿舍管理制度,正确应用“刚柔并济”进行宿舍管理
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自觉性差等特点,决定了宿舍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的行为。在宿舍管理中“刚”是铁律,不容触犯;“柔”是助推器,将铁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沟通、人文关怀、激励机制等,不断感化和引导学生。刚柔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要适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并理解学生的言行,这样会渐渐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再加之细心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事观,提高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
三、宿舍安全工作必须始终重视且要加强更新
学生宿舍安全问题,历来是宿舍管理的首要任务。对于宿舍管理来讲,安全重于泰山。俗话说:一把火,就能把宿舍管理工作的所有成烧光。因此,加强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对学生宿舍的防火安全教育和防火安全知识的宣传是宿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在过去,宿舍的安全工作职责重心在学校保卫部门,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消防设施及其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均有学校保卫处(部)负责管理,宿舍管理部门只是协管。实行后勤社会化以来,对学生宿舍安全的管理职责重心转移到宿管部门。因此,制定完善齐备的适合新形式的安全规章制度非常必要。应增设专职安全员(男女各一名)、安全应急预案、门卫值班制度、详细的值班记录、会客登记制度、安全检查记录制度、防火安全条例等。这些制度宿管部门应根据新的形式和实际情况适时制定,灵活改变。
四、宿舍管理老师要加大情感的投入
住宿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年级,思想状态千差万别。宿舍老师要带好这些学生,就要加大情感的投入,让学生在感情上接纳自己,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老师的话学生才会听,老师的要求学生才会重视。例如: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学习上的压力、人际交往的不快和身体的不适,都会使他们在情绪上有所波动。有时他们想找人倾诉,有时需要宣泄,这就需要宿舍老师及时给予他们热情的关心、周到的服务。学生生病时用手量一下学生的体温,学生烦恼时送上一句温暖的话或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这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及时地调整。
五、宿舍老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建高楼大厦,打好基础相当重要,管理住宿生也是一样。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思想水平、学习成绩差别很大,其行为习惯、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要想使学生一开始就适应学校的住宿生活,宿舍老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耐心指导学生,用半军事化的舍务管理制度训练学生。在起床、洗漱、熄灯、就寝和整理内务等细节上,既要认真、严格,又要实施人性化管理,组织舍委会干部配合老师,对新生的舍务加强指导,安排新生参观老生宿舍,让各宿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尽快使学生达到高水准的舍务要求。新生从陌生到习惯,需要宿舍老师的耐心和反复纠正,才能使新生由被迫的行动到主动的参与。
六、在建设美好和谐宿舍中坚持的原则
1.和谐。中职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在语言、生活习惯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同学之间难免产生摩擦,紧抓良好的宿舍建设会使他们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顺利度过宿舍生活的“磨合期”,最终达到和谐。
2.团结。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室友在同学们一生中是极有份量的角色,在最渴望经历、最需要友情的年代,对“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或者“住在我对面的姐妹”应该以礼相待。走出家庭的同学们来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了父母的悉心照顾,事事需要自己打理,而室友的关心和帮助会给他们心里极大的安慰。我们在此要做好引导工作。
总之,宿舍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我们广大从业者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管理我们的学校。
【参考文献】
[1]许益锋;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摘 要: 本文讨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能力素质模型在学生社团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在深入接触社团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将能力素质模型概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特别是应用于人员吸纳、骨干培养、组建设等方面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探索新思路。
关键词: 能力素质模型 高校学生社团 社团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校教育管理、文化建设、学生服务等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青年学生非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发展,实质在于人才,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学生社团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将高校学生社团对于青年学生的引导、教育、培养作用发挥好、运用好、把握好,如何实现学生社团高效管理,发挥其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凝心聚力的作用,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本文借鉴企业中能力素质模型理念,结合学生社团工作和发展实际情况,对其在学生社团管理、青年学生教育、优秀骨干培养等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能力素质模型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能力素质”(也称胜任力)理论为基础,以职业素养、能力、知识为要素,以内容、角色、岗位相互关联影响为导向的能力评价和职位胜任匹配机制[1]。
“能力素质”的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个体特征,即个体所拥有的特质属性,主要由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组成,这五个方面的“能力素质”特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能力素质”结构;行为特征,可以看作特定情境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2],与“能力素质”相关联的行为特征即指在相似情境下实现绩优的关键行为;情境条件是“能力素质”在实际工作和具体环境中表现的背景因素,不同的情境条件对于个体的“能力素质”需求是不同的,由此表明“能力素质”概念并非独立存在,而应在内容、角色、岗位的体系中探讨。
可以说,能力素质模型体现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现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固有的不足,而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
曾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阶段,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3],如何能够通过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环境,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促进青年学生非学术能力的有效提高,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数量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但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对于社团工作没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对于加入学生社团存在一定盲目性。不清楚加入社团的本质目的,不了解社团发展的历史背景,更没有思考其在社团中所应承担的角色责任。
2.管理有待规范。部分学生社团尚未形成针对社团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骨干的选拔标准和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社团日常管理松散,没有形成内部约束机制,使得组织活力丧失。
3.文化定位缺失。文化认同是一个学生社团的立身之本,如果学生社团不能够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角色定位,便无法形成团体内部的归属感。文化作为连接社团及其成员的重要纽带,一旦缺失则很难形成工作合力和内部凝聚力,同时很难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骨干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学生社团新旧交替频繁,角色转变较快,导致一些学生社团并没有较为完善的骨干培养体系,进而使得一些学生陷入事务性工作中,难以具备全局意识,同时缺乏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思考。此外,部分学生社团没有针对学生干部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干部往往能力不够全面,很难独当一面。
三、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1.健全社团骨干培养体系。高等教育中,第一课堂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而非学术能力的提高,往往更依赖于课堂之外的锻炼与培养。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优质平台,青年学生则是社团运转和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能力素质模型很好地将传统粗放式、模糊式的学生骨干培养标准精准化、精细化,在社团内实现学生成长和培养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明确方向,规划发展,成长成才。
2.通过能力素质模型将社团的核心竞争力与学生干部能力紧密结合。学生社团核心竞争力是决定社团是否具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将社团的核心竞争力与学生干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围绕社团核心文化来统筹人才培养,又以骨干核心能力培养为抓手,形成社团发展合力,进而推动社团和学生个人的互动式、互助式、互补式发展。
3.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增强学生干部的自我认识。将能力素质模型应用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培养体系中,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自我认知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转变等,进而在成长过程中有的放矢,促使在个人意识层面完成从要的被动执行,到我要干、我想干的主观能动。
四、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应用的分析
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有着较广泛的应用,是实现人力资源高效管理的有效工具。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而言,其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较为简单,较企业相对扁平,因此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应用更具渗透性和探索性。
从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渗透性角度看,一个学生社团的组织架构在纵向上由干事、部长、会长(主席团)三个层次组成,相较于企业人事职务复杂的层级关系而言更加明晰,易于梳理,因此在学生社团中运用能力素质模型考察、锻炼和培养学生干部更便于实施、管理和把控,能力素质模型的实质内涵更易于得到贯彻和落实。
从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探索性角度看,社团依据实际工作需要,在横向上形成若干不同职能的平行部门,且分工明确,部门之间并无隶属关系,由社团主席团统筹管理,这是高校学生社团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探索企业能力素质模型向高校学生社团应用的切入点。在企业中,能力素质模型更多的应用于个人能力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社团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相较于企业,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应用更倾向于由“我需要什么样的人”向“我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和转变,这既是对能力素质模型的探索,又是对能力评估和培养模式的发展。
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主要可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成员招募。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其根本在于社团的基本组成,其主导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需要什么样的人”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高校学生社团成长和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成员招募过程中,运用能力素质模型既能够规范和量化社团对于人才的需求条件和标准,对社团吸纳优秀人才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够完整而系统地展现社团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向和方式,更易于实现学生与社团之间的相互匹配。
2.工作管理。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应用相较于企业而言,其教育、培养和管理的作用大于考核、定性和奖惩的作用,更多的是借助其对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指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自觉提升自己、管理自己,在社团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氛围,进而使社团的规范与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提升社团整体活力。
3.骨干培养。学生骨干是社团蓬勃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途径,也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榜样与楷模。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骨干培养中引入能力素质模型,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骨干各方面的能力素质,而且能够使社团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在社团中找到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培养出助力社团发展的优秀学生骨干。
五、结语
本文对能力素质模型的基本概念和高校学生团社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能力素质模型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应用的实际方向进行了分析。
能力素质模型普遍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强调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职业的匹配性,结合高校学生社团实际工作情况,将其应用到学生社团管理中,依然能围绕不同社团管理模式和学生干部培养体系起到积极作用,对培养和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提供参考标准,同时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人和学生社团的成长与发展。
这样一种人才管理、选拔和培养模式,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评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面,将这样一种与企业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引入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更加有助于高等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社会期待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增俊,刘建华.浅论能力素|模型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论,2017(8):53-54.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学生住宿采取了在校集中住宿模式,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学生必须住在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宿舍。但相对于剑桥和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住宿学院”而言,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宿舍管理体系无论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还是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普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充分发挥出集中住宿模式的优势。
1.对高校学生宿舍功能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宿舍仅仅被作为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忽略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功能定位的单一,从而使得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也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它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的观点开始为广大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但仅仅还停留在意识上,在宿舍硬件配备和管理机制上都还远远没有达到,目前,宿舍的育人功能远没有能到充分的发挥。
2.我国高校宿舍多头管理。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的责任和权利不够集中。学生宿舍的调配以及宿舍的纪律管理等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而日常的安全、卫生等则由学校的后勤物业部门负责,管理人员也由后勤公司统一聘用。由于两个部门互不统属,从而使得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协调不到位的现象。此外,在目前的宿舍管理和服务上缺乏“人本”思想,各种规章制度过于僵化。
3.没有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目前,我国每栋大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人员只有2-3人,而且管理人员基本上只起着门卫的作用,缺乏类似于生活顾问方面的管理人员,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对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宿舍遇到问题也很难及时寻找到帮助。我国大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人员一般都是由后勤物业部门聘用,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培训,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
4.宿舍管理工作过程缺乏有效沟通。在学校制定宿舍管理规定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和宿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高校的宿舍管理往往是以学校制定政策为主导,相关部门实施为主,实行的是单纯的垂直化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在具体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对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会出现抵触情绪,学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很难把握好“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宿管人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了解,而学生也很难解宿管人员采取某项措施的初衷,因此,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加大。
二、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对策
1.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宿舍除了是大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外,还是课外学习、获取信息和朋友交流的重要场所,相对于校园公众场合,宿舍是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在这里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更多地倾向于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方面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宿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我们必须重视和把握“宿舍”的育人功能。在管理思想上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把宿舍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
2.以寝室、楼栋为单位创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小型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这对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我国大学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小社区,但我国大学目前的每栋学生宿舍楼仅仅是各个寝室的组合,寝室与寝室、楼层与楼层之间是原始的自然关系,这种现状使得我国的大学生对宿舍的归属感不强。因此,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社区文化创建的引导,建立以“寝室”、“楼层”、“楼栋”为主的宿舍社区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学生生活区大的社区文化体系。
3.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建设。从目前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宿舍提供的服务普遍比较单一和僵化,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善现有的服务内容,增加必要的学生生活设施, 要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入住空间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学生文体用房和各种活动用房,并参照小区模式增加公共健身器材,配备相关管理服务人员,做到物尽其用。
4.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实现有效沟通。学生宿舍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消费者,他们对管理和服务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让学生参加宿舍管理委员会,参与到学生宿舍管理规章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楼长、室长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骨干和助手作用。学生的参与使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信息的沟通,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同时,在构建人的和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加强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二是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客体的个性多样化,注意交往主客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进而实现个体自主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 班级管理 权威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21-02
1.班级管理中的权威肇始
班级作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中一个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探讨话题,已为许多专家学者所思考、研究和界定过,其中如沃勒的班级群体观,即将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再如帕森斯的班级系统观,即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而吴康宁先生则认为班级的首要第一性是一个组织。275不同的立足背景和学术视野必然会带给班级不同的乃至争议的身份角色界定,然个性之创见或一家之言说虽不免有其失之偏颇之陋,但亦不乏真知灼见之思,因为它至少反映了事物共性规律的某方面特征。故而,见之于高校班级性质的理解,笔者认为其应兼具以上三种属性。而下文亦将由此三途来浅议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始源问题。
1.1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班级权威探讨
处于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人,即属这样的群体,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成员本身大多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或相当的背景积淀,且彼此间的经验年龄、学习方式及入学动机等均殊异有别,故其易于立足自己的标签身份,而产生个体间的利益不谐及涉利事务之博弈状况的存在。而作为一种行将步入社会之最后缓冲阶段的高校班级实则已与社会化环境几无差别,而这种状况的存在又必然不能以民主泛滥的形式进行简单处理,故此,它需要一种合法性权威的秩序处理基础以作应对,以期在班级群体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整体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做到和谐动态发展。
1.2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班级权威探讨
班级管理的思想内核也即是要在尊重正常的个体理性情况下,使个体的差异性内在图式和班级共同体的外在规制趋同,从而实现班级目标综合发展之“渐进螺旋体”的形成。这即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处理,使之既保证以人为本的个体归属感得到实现,同时,又不会使管理者被动的泥足深陷于班级管理的琐务之中;而且,这种基于系统的权威观,对于实现管理信息自上而下“下达”后的灵活性执行和班情自下而上“上传”后的原则性理解中的度与平衡点的掌控,也是甚有裨益的。
1.3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班级权威探讨
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不同的分类依据会产生不同的结构侧面图,如从导师治下的维度来划分就会有不同的“门庭”结构之别;如从宿舍的非正式群体角度划分则会有迥异的寝室结构之分;而以方向或专业类别视角来划分则会有各异的修治结构之差,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譬如生源地域,毕业院校,兴趣爱好等等,由此而生的组织管理策略和方法也会大相径庭。但是其内在的管理规律和本质,虽然可能会因为其组织结构方式的不同而有所适应性变化,却始终附着着决策一影响的内涵特色。即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决策,来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级组织结构中诸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实现班级组织的“自功能性”,并逐步脱离其“半自治性”的影响特征(吴康宁语),即最终表现为一种良性的决策一影响循环链的形成,这其实也就是班级管理权威的深层建立机制和不断优化过程。
2.班级管理中的权威类型
有学者专门从历史嬗变的角度,对管理权威进行过考究,认为管理权威经历过了暴力权威、制度权威、形势权威、接受权威、职能权威和知识权威等权威形式的历史变迁过程。且其整个历程呈现出权威格局的一元独占到多元共享、作用方式的硬性约束到柔性施为、权威载体的知识地位和含量不断上升以及权威观的人本性理念不断增强等特征,其中尤以科学管理时代的马克斯-韦伯之制度权威分析较为突出,他依据权威的合法性来源将权威分为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和克里斯玛型权威三种类型。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视角来浅议班级管理中的权威类型问题。
2.1职前的传统型权威
所谓传统型权威,主要是指其权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其历史传承之条件基础上的。而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职前职权之来源,恰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具有这种潜在的“承继性”,前者表现为班级管理的内部职务设定具有历史性特征,班干和班委会的角色使命均早已植根于受教育者的先前求学经历中;而后者则表现为班级管理的内部职务设定具有仿效性特征,班干和班委会的设立、选用均因袭一定的行政体系而立。
2.2职中的法理型权威
所谓法理型权威,是指建立在对“标准规则的合法性信任”基础上的权威,属一种理性的“官僚制”权威,即它虽然也讲究等级和服从,但它所要求忠诚和服从的对象并不是身为职权者的班干本人或班委,而是连职权者本人也要共同遵守的该权威载体——制度和规范。这种权威类型须是在班级管理者本人高度的自觉和自律意识下,不断以其身先士卒之显性榜样作用的发挥来积靡生成的,是在班干或班委会正式形成后的班务工作中显现出来的职中班级管理权威类型。它不仅实现了权威关系的非人格化,消除了管理过程中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的屈从感,同时还体现了对班级管理客体之个性及德性的尊重,且实现了其权威行使模式的森严化、高效化。高校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除了要合理塑造并有效发挥其“诊断性”职前权威外,还要持之以恒的在管理工作中修己治人,不断完善并因势利导的化用管理权威中的该种“形成性”职中权威,以期班级管理目标的渐进有序达成。
2.3职后的魅力型权威
所谓魅力型权威,又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克里斯玛权威,随着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主导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方式不断熟悉后,管理主客体间的“利益结合点”会发生分歧,并由此产生管理过程中之博弈关系的存在,且管理客体还会自主生成对管理结果的预见性,这就需要班级管理中的班干或班委因时制宜的改变管理策略和方法,甚至是管理的理念,做到班级管理中的职后“终结性”魅力权威之充分无遗的发挥。
3.班级管理中的权威操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领域中最细致,而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也曾指出过:“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叫做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和过程,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高校班级管理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近类于政治的教育性领导行为,至于其操作的问题,笔者实已在上文的班级管理权威类型部分有所述及,主要是班级管理主体在班级管理情境发生变化后,对自身内在的权威观进行同化顺应及外在权威方式进行刚柔并济之损益性变化的过程。而下面笔者意欲从权威的权力性影响之“权”和非权力性影响之“威”两个维度来续议班级管理中的另一番权威践行问题。
3.1班级管理中权的建立与使用
如果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是想诉诸人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话,则反言之,身在其位当须兼济不让也是情理使然了。故此,身为班级管理者的班干或班委,对自身的职务不仅要有权的意识,更要有责的态度。班级管理权威中的权主要是来自传统型权威中的传统观念和职务因素,具有法定刑、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等特征,鉴于其如是重要意义,以及公正用权,做到权力使用过程中的秉公而为、不徇不私及透明化。
3.2班级管理中威的塑造和发挥
行为管理科学时期的思想家巴纳德曾提出过权威接受理论,他认为权威就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的“被接受”。这里巴纳德的观点溢于言表,见之于班级管理,其深意即指班干或班委应在其管理工作过程中,重视权威中权力性影响因素的“权”之同时,不可轻视或忽视非权力性影响之“威”的作用,注重和谐人际下的群体目标之达成功效。而班级管理过程中之非权力性影响因素的形成和效用发挥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值得谨小慎微和防微杜渐的应包括个人品质修养、个人能力提高和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几个方面,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管理主体自身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慎独自律、积极向上,则自然地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管理者的决策、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观念中的物性工具观向人性和谐观之转变,也会对管理者的权威形成及功能发挥产生重大的制约效果。
【关键词】5S管理
5S管理即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而简称5S管理。
5S管理起源于日本,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例如:革除马虎之心,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遵守规定;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文明礼貌等。
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5S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ISO、TPM、TQM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地推行。通过5S管理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了《质量管理实务》课程,5S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作为任课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和素养,使得所学理论能使学生运用到实际中去,故在课程中设置了5S宿舍管理的综合实践项目。
1 实训目的
本部分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质量改进知识,运用5S这种有效的现场管理工具对学生宿舍进行清洁卫生管理,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到活学活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做人、做事习惯。
2 实训内容
1)制定宿舍5S检查表。
2)分别进行1S、2S、3S、4S、5S的训练。
3)写出5S活动总结报告,评出5S最佳宿舍。
3 实训细则与要点
1)确定5S 检查表。
2)对学生宿舍分小组进行5S检查。
3)对照检查表进行打分,评出最佳5S宿舍。
4 宿舍评比条款细则
4.1 地面清洁:标准分20分
1)地面清扫,但有少量垃圾扣2分。
2)地面未清扫,脏乱,大量垃圾堆放扣5分。
3)寝宿有烟蒂扣10分。
4)鞋子没有整齐摆放扣2分。
5)门口垃圾堆放扣5分。
6)垃圾没倒扣2分。
7)清洁工具没摆放好扣2分。
4.2 桌椅摆放:标准分20分
1)桌上东西摆放不整齐,扣4分。
2)物品堆放杂乱无章,扣4分。
3)桌上有烟盒扣10分。
4)椅子堆放大量衣服,每张椅子扣2分。
4.3 床铺整洁:标准分15分
1)被子凌乱未整理,扣5分。
2)被子简铺,未折叠,扣3分。
3)床上乱丢衣物,扣4分。
4)床上乱挂衣物,扣3分。
4.4 卫生间清洁:标准分20分
1)水池台面脏乱,东西摆放不整齐扣4分。
2)卫生间垃圾堆放扣4分。
3)卫生间地面脏,有积水,扣4分。
4)便池脏,墙壁有污垢,扣4分。
5)卫生间有异味,扣4分。
6)占用卫生间逃避检查扣20分。
4.5 阳台整洁:标准分10分
1)阳台堆放杂物,扣3分。
2)阳台地面脏,物品摆放不整齐,扣2分。
3)阳台栏杆灰尘没有擦拭,扣3分。
4)阳台有蜘蛛网,扣2分。
4.6 空气质量:标准分5分
1)寝宿有烟味,扣2分。
2)寝宿内有异味,扣3分。
4.7 其他:标准分10分
1)私自拉网线,扣5分。
2)房内有蜘蛛网,门窗不干净,扣1分。
3)有违章电器,扣4分。
5 满分一百分,考核等级划分
1)评分为85分(含)以上者为优秀寝宿。
2)评分为6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寝宿。
3)评分为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寝宿。
【参考文献】
[1]胡铭.质量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高职院校 宿舍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成数量级增长,需要住宿的学生也急剧攀升,学生宿舍管理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不断进步及发展,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都要求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后要离开父母去其他的城市独自生活,刚开始难免会不适应,家长也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生活。住宿生的管理工作要怎样做到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学校领导舒心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以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为核心的融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大学生争取独立、自主、自由的观念更为强烈,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等特点,这对学生宿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状况与特点
由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对宿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高校加大了学生宿舍的建设,由以前大多是八人一间的宿舍调整为四人一间的宿舍,并提供洗手间和冲凉房,配备上网接口,甚至于为学生安装了空调和洗衣机,学生宿舍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相对于硬件方面设施的完善,软件方面的管理工作却不尽人意,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学生宿舍管理也颇有微言。俗话说得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因此,如何让学生宿舍软、硬件的建设协调发展,尤其是软件服务跟上硬件发展的问题,这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90后的学生自理能力很差。从小父母过分溺爱,犹如“温室的花朵”,从未经历风吹雨打,父母对其要求也是一呼百应,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满足,没有要求。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沿袭了这种心理,没有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是对不适应的地方经常抱怨。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往往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是首先想到的是宿舍管理员。此时宿舍管理员充当的是一个“保姆”的角色,大到宿舍的水电、门窗维修,小到收蚊帐、叠被子等,只要是生活上的问题都找宿舍管理员解决。生活上的依赖性很强,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的心理。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的学生住宿与国外“住宿学院”的大学一样都是采取了在校集中住宿模式,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学生必须住在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宿舍。但相对于国外一流大学的“住宿学院”而言,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体系无论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还是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普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充分发挥出集中住宿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学生宿舍功能比较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宿舍仅仅被作为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忽略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功能定位的单一,从而使得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也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它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的观点开始为广大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但仅仅还停留在意识上,在宿舍硬件配备和管理机制上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宿舍的育人功能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高校学生宿舍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的责任和权利不够集中。学生宿舍的调配以及宿舍的纪律管理等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而日常的安全、卫生等则由学校的后勤物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人员也由后勤物业管理部门统一聘用。由于两个部门互不统属,从而使得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协调不到位的现象。此外,在目前的宿舍管理和服务上缺乏“人本”思想,各种规章制度过于僵化。
3.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大多为一些年纪较大的妇女,这部分管理人员普遍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较低,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由于这些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至于难以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除了做好日常简单的一些宿舍管理之外,很难对住宿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虽然近年来各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积极推进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对这宿舍文化建设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线的宿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的普遍偏低,给各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构成了较大的制约。
4.宿舍管理人员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
在学校制定宿舍管理规定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和宿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高校的宿舍管理往往是以学校制定政策为主导,相关部门实施为主,实行的是单纯的垂直化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具体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对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很难把握好“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了解,而学生也很难了解宿舍管理人员采取某项措施的初衷。因此,造成了宿舍管理工作难度的加大。
三、新时期解决高职院校宿舍管理问题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正不断融入育人的理念。为了使宿舍管理能够更好地为“育人”服务,充分发挥大学集体住宿的优势,在我国高校现有学生管理体制不能变动的前提下,必须不断转变宿舍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和有效利用“宿舍”这一资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
1.树立“育人”的宿舍管理思想
实际上,宿舍除了是大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外,还是课外学习、获取信息和朋友交流的重要场所,相对于校园公众场合,宿舍是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在这里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更多地倾向于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方面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宿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我们必须重视和把握“宿舍”的育人功能。在管理思想上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把宿舍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
2.统一认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作为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对宿舍管理工作的意义有比较深刻而统一的认识,把宿舍作为开展学生工作,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单元,准确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建立宿舍信息网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宿舍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在宿舍里表现的好坏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文明宿舍、先进班级等等都要与在宿舍的各种行为挂钩,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
宿舍管理不仅仅是对宿舍卫生、物品、安全的管理,还包括对人的管理,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宿舍日常事务管理结合起来。因此,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长期驻扎宿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宿舍管理队伍。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负责宿舍管理的辅导员职位,并且把宿舍辅导员的管理纳入学校学工队伍的管理之中,实行同样的待遇与考核机制, 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进行学生宿舍管理与建设。
4.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的主体是学生,作为宿舍使用者,他们对管理和服务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让学生参与到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学生自我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宿舍长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骨干和助手作用。学生的参与能使宿舍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信息的沟通,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同时,在构建人的和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加强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二是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客体的个性多样化,注意交往主客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进而实现个体自主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总之,大学生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重视学生的“住宿”等日常事务的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彭维. 多元化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9-51.
[2]支骏敏,赵金玉. 现阶段我国高校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27-128.
[3]苏国晖.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
[4]全思懋,方鹏,石松,赵美芳. 剑桥和耶鲁住宿学院制模式对我国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5,(7):93-95.
[5]王金霞,吴国伟.新时期高校宿舍管理的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