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8:51
序论:在您撰写流感的预防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007-273X(2017)03-0032-01
乡镇农村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和小型散养户都存在鸡与鸭、鹅混养或鸡与鸭、鹅同场分隔饲养的传统养殖习惯。而鸭、鹅大多是在户外放养,与候鸟类及其粪便接触较多,因此对此类养殖场禽流感的防控尤为重要。
1 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原因分析
(1)环境方面。许多养殖场(户)相互间隔距离太短,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病死畜禽随处丢弃,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
(2)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很明显的是新的禽病在不断地产生,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了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鸭肝病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导致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者效果不佳。
(3)细菌性病原体的耐药株不断产生。主要是滥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4)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计划。养殖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2 诊断
禽流感是一种表现呼叫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实验室可以通过血清学诊断而确诊。防治禽流感,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健康家禽的抵抗力和减少患病家禽的死亡率为目标,减少禽流感病毒对养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3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5 d,最长可达21 d。流行初期的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病状而突然死亡。鸡一般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垂头缩颈、随后出现鸡冠和肉髯发绀、头部水肿、眼睑肿胀、结膜炎、呼吸困难、常发出“咯咯”声,鼻分泌物增加,病鸡常有摇头表现,严重者窒息死亡。有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如惊厥、作圆圈运动、瘫痪和眼盲。母鸡表现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腹泻等症状。
4 综合性防控措施
首先,要给家禽提供全价配合饲料和充足干净的饮水,使鸡体质强壮而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具有坚强免疫力的鸡群;同时做到圈舍要通风良好及做好家禽在不同时段的免疫接种工作。
4.1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预防措施
(1)立即封锁鸡场,停止家禽购进、卖出和转移家禽等导致禽病传播流行的活动。
(2)隔离病鸡,指定专人负责,使用专用的饲料及用具。
(3)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诊,查明病因及传染源的传播途径。
(4)鸡场内外要做到彻底全面的喷雾消毒。妥善处理好病死鸡,特别是对病死鸡的尸体、粪便、垫料等应运往专业技术部门指定的地点集中烧毁或消毒深埋处理。
(5)对假定健康鸡群采取紧急预防接种。
4.2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防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随时了解当前禽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
(2)加大推广新技术的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3)严禁从疫区或可疑地区购买鸡苗、种蛋或鸡类加工食品;推广新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
(4)禁止家禽与野生水禽类直接或间接接触。
(5)饲养员接触过水禽类后要及时更换衣服,进场工作前要经洗澡和消毒后方可进入家禽饲养场工作。
(6)加强鸡舍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7)对来往饲养场的车辆、人员要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8)注意不要与水禽类动物混养,做到不让野鸟类进入禽舍。
关键词:农村禽流感防疫;问题;措施
1 禽流感概述
禽流感,指的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禽类传染病。禽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毁灭性",一旦爆发将会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卫生安全[1]。所以,针对禽流感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重视且做好基础免疫工作,积极防止禽流感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之一。
2 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的问题
2.1防疫禽流感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关主管部门未能做好防疫禽流感的宣传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甚至没有印发宣传资料,以致于养殖户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利于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2]。
2.2养殖方式和观念落后 农村养禽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养殖规模不大、管理不精细以及防疫条件不理想等。养殖者不重视甚至不支持免疫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免疫密度无法获得显著提升。另外,受经济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殖者未能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随意丢弃甚至食用病死家禽的问题比较突出,给农村禽流感整体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3基层防疫队伍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级防疫员,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未能有效落实相关培训工作,导致一些最前沿的禽流感防疫技术没有得到理想的推广以及应用。一些农村基层兽医机构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有工资偏低、工作责任不具体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这给农村地区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4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薄弱 动物防疫工作不仅是政府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还是公共卫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其组织管理工作应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下述问题:①动物疫病防疫未能真正纳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使得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认为该项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因而在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不重视甚至不参与的问题;②动物防疫法律体系有待健全,受此影响,一些防疫政策和技术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和推广;③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工作有待落实,未能实现对阻挠免疫行为的有效打击。
3 解决措施
3.1扩大宣传,强化农民的疫病防控意识 在禽流感防疫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和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责任到人,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以加深养殖户对禽流感防疫工作的认识。一线防疫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宣传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如贴防疫标语,将防疫宣传资料准确发放到每一位养殖户的手中,并予以必要讲解,从而使养殖户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3]。
3.2推广技术,注重疫情预防知识的普及 建议重视和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预防知识以及技术的普及工作。各个基层站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禽业科技知识宣传专栏,结合当地条件和需要推广适宜的养殖技术,实时动态公布当前最新的禽类疫病预防知识,强化养殖户预防为主的养殖理念,使他们懂科技且能够做到合理运用,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可持续开展[4]。
3.3强化培训,提高基层防疫队伍专业水平 重视并做好基层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班以及讲座等形式深化防疫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强化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业务不精的防疫人员应加强教育,同时严格落实优胜劣汰以及按劳取酬制度,充分激发防疫人员的工作热情。建议适当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薪资及福利待遇,通过奖惩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针对年龄偏大的基层防疫员,建立健全退休制度,根据工作年限发放相应数额的退休工资奖励[5]。如此一来,能够显著提升年轻一代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信心,又达成了新老防疫人员自然更替的目的,同时还推动了基层防疫队伍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4加大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农村动物防疫网络,如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要求其充分做好如下工作:①每年春秋两次普免以及新补栏禽类的补免工作;②防疫档案建立和完善;③动物标识的佩戴;④圈舍消毒;⑤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⑥疫情观察等[6]。
3.5应重视和推动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在建立与健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其可操作性以及强制性,尤其要细化和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其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将防疫目标通过层层落实的办法具体到个人,避免"重布置、轻检查"的问题,逐渐建立一个科学的动物免疫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基础免疫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多层次目标责任制;②采用兽医责任制;③制定科学严谨的检查标准等[7]。
4 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将会对农村整体发展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所以,面对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明确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障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推动农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凤桥.农村禽流感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0,10(12):81-82.
[2]陶雪江.浅谈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技术[J].畜禽业,2010,10(15):4-5.
[3]金云武.农村禽流感免疫效果调查分析及对策[J].福建畜牧兽医,2010,6(17):18-19.
[4]金云武.浅谈农村禽流感免疫效果分析及对策[J].福建农业,2010,11(22):29.
[5]汪炜.流行病应急响应的国际合作--联合国领导下的禽流感防疫机制透析[J].战略决策研究,2014,4(32):87-95.
【关键词】甲型流感;传染病;预防控制
为了提高对甲型HIN1流感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笔者就该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如下。
1 普及甲型HIN1流感知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甲型HIN1流感的传染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个人防护等有关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制定医院分诊预检流程、收治流程、上报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应急预案,下发到各级医院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医务工作者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该病的诊治预防措施。
2 应急监测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 公众的个人防护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如果发病,应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7)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鼻或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
4 病例管理
对于疑似病例,安排单问病室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同时进行甲型Hl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感染甲型H1NI流感病毒的人在病发后7 d内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病发7 d以后仍继续患病的患者直至症状消失之前,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可能在较长时问里仍具有潜在传染性[1]。对于确诊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
5 消毒
(1)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应及时对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以及病人尸体等。消毒方法应首选物理消毒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病人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病房的消毒。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2)在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可进行预防性消毒。在甲型H1Nl流感流行期间,无病人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
6 院内感染控制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医院应严格进行院内感染控制,合理布局,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同时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有条件的医院应启用负压病房,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分病房管理。医务人员应按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5-01
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2009年4月在墨西哥等地暴发以来,以较快的速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蔓延,在我县境内没有确诊病例之时,本院收治1例邻县送来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咽试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本院对所治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均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诊疗活动中标准防护后没有发生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中医专科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300余张,年门诊2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万人次,年报告各种法定传染病100余例,常见的是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时,患者黎某,男,17岁,云南富源某乡镇人,身高1.56m,体重46kg,以头痛和腿痛、发热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转入内科隔离治疗,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时30分死亡,患者在院时间37h,其中在隔离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对甲型H1N1流感为医院首次报告。也是2009年县境内唯一1例确诊患者。
1.2 方法对确诊患者在医院整个诊疗活动中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均发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触人员健康告知书”,由本人填写基础信息和健康观察内容,包含体温、咽痛、咳嗽、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泻等以及检查结果和其他症状体征,观察期自接触之日起满7d后交由防保科统计。
2 结果
接触人员28名,在实施整个医疗救护过程中均按照标准防护穿戴工作衣帽、医用防护口罩,按照手卫生进行洗手。其中救护车驾乘人员4名、放射科检验人员2名、临床科室医生5名、护理人员10名、参加会诊医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经过7d观察后统计,接触人员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无明显差异。体重超过80kg以上有5人,占总人数17%,无孕妇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员。
在7d观察期内,体温有4人超过36.5℃,但在37.1℃以下波动,其他24人体温在正常范围;有3人有轻度咽痛1d,1人自述有胸痛和咳嗽,肺部无阳性体征,其它人员一切正常。
【关键词】 人流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做人流手术时,受术者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和抵抗力非常差,再加上宫颈口扩张,宫腔和外界相连,很容易受外界病菌侵入而引起感染。因此,其工作质量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医疗效果。为了有效控制人流室感染,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收到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1 建立、完善人流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和医院管理年的评审要求,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以对医院感染管理提供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2 学习、培训、考核每月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强无菌观念及无菌操作,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工作及制度,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对科内的保洁人员进行相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3 人流室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人流室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及处理流程、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管理制度等。根据医院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考核标准,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要求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细节具体落实到各班。
3.2 人流室的布局要合理化 人流室的布局应便于工作,安全且符合隔离与无菌操作为原则。人流室分普通人流室及隔离人流室,并有明显的标志。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人物流向合理。
3.3 消毒隔离的管理 (1)空气: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对人流室的空气进行消毒,每周对消毒机和空调机的过滤网进行清洗。(2)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的物体表面用清水擦拭,有污染或血迹时立即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各室的拖把、抹布分开使用,抹布实行一桌一巾一消毒,使用后的拖把消毒后清洗定点放置,减少拖把抹布的污染。(3)无菌物品:无菌物品每周清理消毒,标识清楚,专柜存放,严防过期使用,为了减少接触无菌包次数,要求供应室将消毒包标识粘贴在规定区域内,让科室放在无菌柜里不用挪动包就可看到有效日期。(4)消毒药件、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1]。(5)常用物品中:人流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冲洗外阴用利尔康抗菌洗液(原液0.5 g/L)冲洗。
3.4 环境卫生的监测 兼职护士每月对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医护人员的手和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
3.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凡进入人流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换人流室专用鞋,人流时应进行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严格无菌操作,配合护士应监督无菌操作,发现污染及时更换。
3.6 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凡患者有或可疑有传染性疾病,均应安置在隔离人流室进行手术,并按隔离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所有用后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房间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3.7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弃物等处理不当将引起二次感染和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2]。人流室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
3.8 加强职业防护 由于人流室接触的血液、体液等有感染的可能,有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为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方法,使工作人员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自身防护意识增强,是预防和控制人流室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射;脑瘤;护理干预【
【中0图分类号】R44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33-01
本次研究为深入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瘤的护理干预效果,寻求最佳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42例脑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21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联合护理干预疗法治疗脑瘤,护理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7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瘤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1人。参与本次研究的42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存在精神障碍、视力骤降、幻嗅、清晨头痛、喷射状呕吐、单眼突出、成人癫痫、单侧耳聋、半身不遂、肢端肥大、感觉减退等脑瘤临床表现[1],且经过病理检验,被两名以上的专家诊断为脑瘤。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7-83岁,平均年龄(43.6±4.9)岁;脑肿瘤类型:恶性脑膜瘤、垂体腺瘤及颅内恶性淋巴瘤患者各4例,胶质瘤患者23例,脑转移瘤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
①脑肿瘤患者采取侧卧,将热塑头面膜包裹固定头部,利用CT定位肿瘤位置;②将所获的图像资料传输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由两名及以上主任医师会诊,描绘出放射靶区;③诊断后采用直线加速器治疗;④根据患者体征变化情况,选择性地采用激素等各项综合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1.2.2护理组
1.2.2.1.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前要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利用成功的案例帮助其排解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以获取最佳治疗效果。
1.2.2.2癫痫护理干预
脑肿瘤患者多会出现癫痫等临床表现症状,医护人员应当对存在癫痫病史的患者多加留意,在患者癫痫发作时全程陪同,帮助其取平卧,按压患者的人中穴位,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助其顺畅呼吸,必要时采用氧气机辅助吸氧。于患者口腔中塞入毛巾等柔软物质,防止其咬舌。
1.2.2.3 饮食干预
患者在放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其合理饮食进行指导,使其摄入高营养、高维生素、低盐分的食物,多食蔬菜瓜果,饭后注意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
2 结果
3 讨论
颅内肿瘤是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2],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发性颅脑肿瘤与继发性颅脑肿瘤两类,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中枢神经损害[3],对患者的健康危害较大,且近年来发病率存在上升趋势。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具有恢复期短、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4]等优势,能最大限度地将剂量集中在靶区[5],将区域内的所有肿瘤细胞消灭殆尽,尽可能降低对肿瘤细胞周边正常细胞的影响,当前已经在国内外肿瘤临床治疗均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次研究表明,使用三维适形放射疗法治疗脑瘤后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永超.Omni-wedge在脑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2011,35(1):12-14.
[2]林运政,祁丹红,卜桂兰等.脑瘤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19(6):414-416.
[3]卢洁,尹勇,李建彬等.基于锥形束CT和CT的脑瘤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1):68-69.
一、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
1、牛眼结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运动失调;死后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长的一般在数小时至2d内死亡,主要表现为高热,反刍停止,流涎,流泪,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最后死亡。牛巴氏杆菌病潜伏期限1~7d,多数2~5d,病牛早期体温高达40~42℃,离群垂头站立或卧地不起,被毛粗乱,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3种。
(1)水肿型:除有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水肿还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常因此而窒息死亡。
(2)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发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难,伴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黏液脓性鼻液流出,严重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较长,常拖至1周以上。
(3)败血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就死亡。
2、诊断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集病死牛的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分别接种马丁血琼脂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长出圆形突起米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将分离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美兰染色为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经生化试验证明,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产酸不产气;该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醇。经生化试验鉴定,分离菌为牛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分离菌用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罗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环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罗红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具有抗药性,对其他7种药物都较敏感。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
3、治疗
(1)病牛可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d。重症病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钾,用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疗效也较好。
消毒及尸体的无害化处理
(2)病牛的垫草、粪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巴氏杆菌,要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病牛厩舍及周围环境要用生石灰或3%来苏儿液消毒。病牛死尸必须深埋处理。
二、牛瘤胃酸中毒临床症状
1、一般在食后4~8 h发病,过食颗粒状的精料发病缓慢,症状较轻,食入粉碎状的精料发病迅速,病势急而病情重,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
(1)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反刍无力,嗳气停止,肚腹增大,少数病例瘤胃有轻度臌气,多数病畜可见到排出恶臭褐色的稀软粪便,四肢无力,不灵活。
(2)随着病情的进一步的发展,病畜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喜卧地,步态不稳,后躯左右摇摆,目光呆滞。犊牛吃奶停止,食欲废绝,饮欲增加,磨牙,眼结膜充血,心率加快,100~110次/min,呼吸浅快,70~95次/min,体温升高至39.2~40.0 ℃,左腹部膨大,排出较多酸臭混有食入精料的稀便。
(3)患畜精神极度沉郁,对外界反应迟纯,闭目不睁,卧地不起,呈昏睡状,有的牛头颈歪向一侧贴地。按压瘤胃内容物较软,病牛少尿或无尿,鼻镜发红,眼球塌陷,血液粘稠,口干粘,呈暗红色。
2、诊断
用试纸测定瘤胃液和小便的pH值。瘤胃液pH值4.6~5.2,尿液pH值5.0~5.6,血液pH值6.2~7.2,均呈酸性反应,瘤胃液酸臭,呈乳灰色或乳绿色,即可诊断为牛瘤胃酸中毒。
3、治疗
(1)温水灌肠:瘤胃酸中毒中后期的病牛,胃肠大都极度迟缓,部分病牛排尿停止,排粪不畅,温水灌肠可将滞留于消化道后端的腐败内容物清洗排除,留于肠道的水分可被机体吸收。尚能主动排便的病畜,温水灌肠后,也可加速肠内有毒物质排除,促进胃肠机能的恢复。
(2)洗胃:犊牛瘤胃酸中毒宜用小号胃导管洗胃,对不能洗胃的应及时进行补液强心补碱,纠正酸中毒。5%糖盐水500~1 000 mL、5%碳酸氢钠250~500 mL、10%安钠咖5~10 mL、Vc 10~20 mL一次静脉注射。根据对病犊牛小便pH值的测定,进行补碱,直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