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8:5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MOOC;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这种形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教学互动。

一、 教学改革的原因

本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传统的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和教室较少的限制,班级人数全部在150人以上,而且因为大容量的教室有限,上课时间均为9~11节课(晚自习时间)。这一客观条件限制了许多授课方法的实践效果,对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有一定影响。其二,受课堂教学所限,对学生学习的考查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纸笔测试,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方面。但是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它不是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的,它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最终目标,而传统的学习和考查方式均不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随着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和学校机房物理条件的改善,以及MOOC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变为MOOC模式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二、教学改革的过程

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经过两年时间准备,自主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材读本,并依托校外的MOOC模式运营公司将教材电子化。新教学模式于2014年进入实验阶段。实验对象为2014级本科生,实验组1200人采用MOOC模式学习,对照组340人仍然使用传统的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习。实验教学取得成功后, 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三个学期总数18000人的全校大一新生均正式使用教改后的MOOC学习方式。

三、教W改革的效果与优势

教学改革不仅解决了过去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很多突出优点。

第一,MOOC课程解决了师资不足和教室有限等教学资源问题,同时保障了教学效果。新教材不仅完全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而且内容呈现方式更丰富,包括文本、音频、视频、漫画与动画等,使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易懂。实验发现,MOOC平台的健康教育课程在知识内容的传授方面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大数据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从而对教材进行修订。MOOC平台可以获得大数据,这就使学习效果评估更加便捷而且方式更加丰富,除了对传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还可以考查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而且这些多样和快速的反馈方式有利于教师监控教学过程,修订教学计划。

第三,个性化学习。时间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在一周之内可以由自己决定。内容上,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学习必学内容,还可以自主阅读大量额外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完成更多的心理测试。采用超链接形式也可以快速指导学生了解互联网上更多的相关知识。

第四,碎片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更加注重实践指导。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内容较多,学生可以通过碎片化学习,边学边实践,不仅可利用很多闲散时间,而且比一次性学习2~3学时更容易消化吸收。

四、结论与讨论

本校的MOOC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当代计算机网络发展成果,保障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可节约大量资源。这种改革不仅有利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继续开展,而且能为其他教学资源较为有限的高校提供范本。

另外,应该认识到MOOC模式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MOOC模式的学习比课堂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依赖课堂指导的学生难以很快适应,所以必须注重对学生新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国,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和杂质对大学生的侵蚀已越来越明显。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个别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比重偏小、课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实践证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传递,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健全心理的大学生,从心理上更加乐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做人处事的方法和准则,上升为指导今后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尺度,进而成为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认知障碍,他们不明白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情绪严重,持被动的心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令人十分担忧。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对心理学的学术前沿及信息动态关注不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停滞不前;知识面狭窄,对与课堂教学相关性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积淀;论联系实际不够,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强,自由发挥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的长期磨练,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有机结合而进行再创作,“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1、加强领导的观念更新。身为学校领导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观念更新,认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高校只有努力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才能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事业,它要求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用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较强的心理适应力、良好的行为表现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新时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体系,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和体现在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4、转换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要求广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在多元开放的条件和环境下,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样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有些教师的课堂座无虚席,有的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较为独特和新颖,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过分拘泥于形式,毫无创意可言。因此,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接收意趣,努力探索和采用参与式、互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J]

第3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6-01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则通过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的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有利于体现教学中“双主体”的作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2.有利于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元素。教学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必须有高质量的案例。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科学地计划与安排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一是在课程开课之前制定一个具体、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等。二是教师还要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 内容包括:案例来源、案例类型、向学生呈现案例的时间、案例讨论的组织形式、步骤及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案例的总结评价等。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 需要周密地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着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 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案例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假设的论证,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设置的问题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并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据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延伸,开展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案例, 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师的总结评价

教师的总结评价在案例教学中尤为关键,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总结。教师的总结评价包括:一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讨论中积极发言与自主探究的同学给以肯定、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的合理评价、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和提升,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从中获得启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表现在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目的是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能力和积累解决的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第5篇

1.课程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构成呈现出了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的特点,专业构成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为主。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加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但是相对于教学任务来说仍然不够。专职师资不足,学校往往就会让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虽然邻近学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课程教学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完全流于生活经验的介绍,这就很难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导致完整的课程目标很难达到。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设计和操作的,它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主要是通过体验来获得感悟。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授课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体验的机会很少,因此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很有限。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因此上课的参与度不高,出现看课外书、做作业等与教学无关现象。

3.课程单一,不成体系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教材虽然不统一,但是包含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包括生涯发展、自我意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等十余项内容。包含的内容虽多,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本教材,并且集中在大一第一个学期讲授,后续的大学生活很少再有系统的学习,因此,应尽快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偏少,而且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大多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多不超过32学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18个学时。事实上,仅这一学期的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也远远达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当然,我们也知道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过程,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5.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不成体系,往往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甚至没有过程评价。具体说来,目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环节都比较简单。就评价方法来说,多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或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忽视其他评价主体对课程的评价,比如说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评价等等;就评价环节来说,往往只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其他的环节则缺少评价,诸如授课目标、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环节。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措施

1.努力提高教学人员素质

目前,由于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授课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往往会从临近学科中选取一部分教师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了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学人员的素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将这支队伍的教师培养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进修、交流、老带新、集体备课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2.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只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一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讲授内容融入其中,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通过采用课件,微课、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视觉效果,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采取互动教学手段,培育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使知识内化为心理素质,转化为自觉行为。四是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知识指导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积累间接经验,切实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3.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只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理论讲授较多,实践培训较少,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延伸课程(诸如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专题讲座(诸如适应专题、生涯规划专题、学习专题等等)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诸如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体系,它是开放的,可以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这样就既能满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需要,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4.安排合理的授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授课内容,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构的理论概括。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与深化,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承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际,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进行了阐述,在提到多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时,特别强调“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验,全身心参与,从体验感悟中理解掌握心理调解的理论与方法,既要避免单纯的理论讲授,又要避免单纯的课堂游戏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文件精神,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进行探讨。

1.课前认真准备

1.1熟练掌握章节内容,对章节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认识。

1.2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材料,做好教学设计。从典型案例分析、音乐放松、角色扮演、经典的心理短片电影赏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心理宣泄等方式中选取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地参与教学。

2.课中教学环节

2.1教师讲授。

借助多媒体,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表情、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老师的语境和情感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懂得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教师的讲授要生动、形象和有趣味性一些。

2.2根据章节内容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教学活动方式。

2.2.1小组讨论。这是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主要体现。一是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二是课外讨论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不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后讨论,之后写出小组总结或进行课堂总结发言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认知得到验证和交流,问题得到澄清,也加深对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理解。

2.2.2心理测试。以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者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些适合课堂完成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

2.2.3案例分析。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可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

2.2.4音乐放松。挑选经典的音乐在课堂播放,可以受到学生的青睐。特别是一些课业压力较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使他们得到适当的放松,成为他们的能量加油站。所以课上如果提供直接的放松体验,更能赢得他们的喜欢。如果课上时间有限,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进行播放。

2.2.5角色扮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验。比如在人际关系章节,创设宿舍冲突情境,现场请学生根据扮演的情况讲解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沟通模式的理解。在情绪章节,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愤怒、哀伤等,让台下的学生猜,使得学生对情绪的表达更具体。

2.2.6影片赏析。新学期第一堂课上,学生在谈到对这门课的要求时,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在课堂上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视频资料。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授,哪怕是再精彩的案例,时间久了也会显得枯燥。视频资料的冲击力更直接,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感知,学习效果会更好。如在常见的心理障碍章节,讲到抑郁症时,可选取崔永元在《艺术人生》中讲述的其患抑郁症经历的视频,看似轻松幽默的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懂得抑郁症患者是怎样的痛苦,学会求助多么重要,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作用,等等。同时,可以请学生结合主题自己拍摄录制课程需要的视频资料,如关于环境适应、宿舍关系等内容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体验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2.2.7心理宣泄。在积极进行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宣泄式活动课给学生以宣泄的机会,缓解学生的内在压力和烦恼。通过“心理宣泄(书面表达等)――小组交流――(教师)搜集材料――教师点拨――学生自悟”,达到既定的目的。在宣泄过程中,当事人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身心平衡。

3.课后教学环节

3.1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2心理咨询与个体辅导。

针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心理状况,由专业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方式有面对面交流、书面咨询、电子信件咨询、QQ群、网上讨论区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慎言律行,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充分尊重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为主。

3.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放松训练”、“信任摔倒”、“驾驭制怒方法”、“微笑握手”、“化解嫉妒情绪”等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德行从知到行得到升华。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绝不应该类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1):47-50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课程 改革

[作者简介]陈龙图(1969- ),男,河南漯河人,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27-02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应对生活及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极端性事件的发生。

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成立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外,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2010年4月23日,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就认为: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的成绩

1.课程地位得到提高和重视。大学生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又是高考的幸运者和天之骄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心理应当是惬意和无忧无虑的。但实际上,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会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还将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压力,此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问题。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极端性事件,足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课程由选修变成必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在高校已得到显著的提高和重视。

2.教学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主要心理问题。比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心理等。并且,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展,还逐步涉及了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心理、消费心理、网络心理、社会认识心理、职业心理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的采用专题式,有的采用模块式,还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式方法也一改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变为活动教学型,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不少学校还编制出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并把它打造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3.专业师资力量和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课最能体现较好教学效果的是活动教学,不少高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依然采用常规班级教学,意味着这方面需要相对较多的师资。由于不少高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他们基本上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外教师兼职为辅,学生辅导员协助参与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咨询辅导的需要。而且,随着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的不断开展,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

4.课程作用与效果得到认可和肯定。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普遍感到有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对此还抱有较大的期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普遍欢迎专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安排具有针对性,切合他们的实际,能够让他们主体参与,也能较好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不少调查就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满意度是高的,他们很多人还希望以此为基础,在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不足

1.功利化倾向。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的选修课,不仅安排的教学时数少,还采用大的合班教学,这与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他们对建设稳定专业性师资队伍的投入也不足,缺少对师资进行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培训,甚至还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

2.协调性不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也会呈阶段性集中,例如新生入学时以心理适应问题为多,而学生毕业时则以就业心理问题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能与大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相配合,将会发挥最佳的促进作用。有院校曾尝试把每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分阶段在不同学期进行,但也遇到排课麻烦,班级、时间、地点经常变换,给老师上课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的问题。于是,不少高校干脆一次性按班级轮流把课程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学期上完。这种安排尽管省事省力,但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受益。

3.渗透性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单靠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各科教学协调配合,共同渗透。因为各科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哲理性内容,或者一些故事、案例、辩证法思想等。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就欠缺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要他们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非易事。正是这种各科教学渗透上的不足,恰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大的效力。

4.针对性不足。大学生都有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维护好自我心理健康的共同愿望。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不同,参与程度不同,得到的收获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那些课堂上比较活跃、主动参与而又敢于敞开心扉表露自我的同学,往往收获较大。而那些羞涩、矜持、自卑乃至封闭的同学,往往因顾虑多,参与少,尽管他们内心也有许多心理问题等待解决,却失去问题解决的时机,这在客观上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5.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多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方面的老师转任或兼任,不少高校还聘请辅导员来兼课。由于他们之前不见得都接受了系统正规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容易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会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以传授知识为主,成为事实上的心理学课或者德育课现象的出现。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不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使得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开设,绝不能仅仅视为是学校为应对和避免学生日益复杂多样心理问题的一时之举、被迫之举、功利之举,而是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既要大力推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在内的学科建设,也要注重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强,教学和咨询辅导经验丰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研制度,协同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构筑学校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与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怎样,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任教师。一要充分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方案;二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包括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参观访问,教学交流,学术交流,教学示范课等;三是搞好团队建设,以团队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四是借助优质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研和科研活动推动;五是协助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了解学生,积累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

3.重视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存在有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倾向,应当加快课程改革,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计滞后的不利局面。教材编写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模式符合课程特点与需要,教学过程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发挥课程网络资源作用,方便学生学习和师生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体验学习的特征,还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性。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注意运用团体与个别、课内与课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学习;既要紧贴学生发展要求的实际,也不回避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

4.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众多的心理问题,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限的课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尤其是不同学生存在的个别心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要根据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最大限度使他们成长受益。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调节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也要重视自我教育和学习,特别是实践体验式学习。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效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5.加强合作交流,共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各个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为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高校之间完全可以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教学交流和教研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以此实现互利共进发展。高校间有了这种广泛的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优势资源,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实力,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