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8:49
序论:在您撰写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而这个维度的目标似乎也最难把握,不同的教师在上同一课,可能在这个维度上的目标会有所不同,有的教师仅仅是在教学设计中提出这一目标,而在具体的课堂上并没有实现。比如爱国主义、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德育目标其实很难在某一堂课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情感的塑造与熏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每一课中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力求做到每一节历史课上让学生有触动,有感动,有思考,那么激发起兴趣的学生势必会在每一堂历史课上希望能够跟老师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德育目标就在一堂堂生动、有趣、感人的历史课中实现了。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课时,除了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历史名人小档案的方式让他们初步了解四位思想家的生平和主张,笔者还为他们呈现了很多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当今的一些知名学者对四位思想家的评论,在分享这些评论的时候,学生受到了触动,他们感到在那个时代,能够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对儒家思想本身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的李贽、黄宗羲等人是非常不易的,虽然他们没有使中国出现西方那样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在那个时代确实已经对一部分中国人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再以现实为例,让学生感受当今港大特殊的招考方式,进而体会思想家们提出的“经世致用”的主张在当今的意义,学生在这一节历史课后告诉笔者,他们无比向往并希望能够如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一般,去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并真正领悟到“经世致用”的意义且付诸于实践。一堂过去大家认为学生不会感兴趣的课,却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历史学科中不乏德育的正面典例,这为实施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历史人物在社会活动中留下的深刻足迹,它是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抓住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都是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很好的素材。还有历史人物,他们的典型形象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他们的事迹常常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重视“生本课堂”的作用,变革课堂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样的道理同样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还是教师的德育渗透,其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观意志力。因此,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已经成为更多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是一堂课的设计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与引领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历史教材内容本身比较沉闷,教材也无法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更谈不上发挥其德育渗透的功效。笔者认为情境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戏曲艺术》一课为例,这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及艺术成就之外,在第三维度的目标设计上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及魅力,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思考作为高中生的他们如何看待与弘扬传统文化。笔者所执教本课的班级是美术生,于是在绘画那一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体验的环节,课前布置给艺术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完成一幅画,出自北宋宫廷画的三道考题,让学生任选一道题目来作画,课堂上展示并分析学生的作品。实际上这是一种情境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去体验中国画的艺术成就,美术生对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很感兴趣,认真的完成了作品。课堂上,笔者将北宋宫廷画的第一名作者的设计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将其与自己的作品对比,不仅感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才气与构思,也深深体会到中国画的魅力,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美术专业有了启发,对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北大校长曾说:“教学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体现“生本课堂”,情境式教学、合作探究、游戏设计等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切身的去感受、去体悟、甚至是去经历,不仅能够完成我们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更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结语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一、德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现在中学生的基本现状:根据对部分学生抽查,接近31%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课堂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后不复习,考试应付了事,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说脏话,打架、旷课、吸烟、喝酒等一些不良的习惯。男生留长发、女同学染发,穿着不符合学生的身份,经常有学生佩带首饰,化装等等。
初中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现在的中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想法也越来越进步,叛逆心理也越来越早和越来越强,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是很成熟又好于表现自己,思想比较活跃,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就不能仅仅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这个时候加以引导。现在的教育提出要全面进行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有德育教育或思想教育的内容。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粱启超先生言:“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历史教育实质上就是人生教育,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这首先是因为历史是时空的载体,承载着已逝社会的知识,而历史教育正是为了认识、承袭和揭示这“人类知识之记录”,让不断传续着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历史的文明进程,利用历史知识为现实社会服务。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历史教育是政治智慧。教育。这主要因为讲历史必然要讲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事件。对历代治乱兴衰问题,作为当代人是怎么看的?作为今天的人,应该怎样结合对现实的分析与判断如何去进行分析?这样做,为的是观察国家的命运,从过去的历史体验中培养我们观察政治与社会的能力。
历史教育的最直接的、最显著的功能也就是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提倡民族精神,首先要讲历史,要讲爱国主义。过去有识之士讲历史作为国家命根,视为国家文明的象征,毁掉历史就等于毁掉自己的文明。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毁人之才,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之教,必先去其史;灭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知道世界的历史,没有历史的比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
三、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德育
1、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学老师写的日记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一位老师跟孩子们说:“我们要穿校服,从周一到周三每天都穿,咱们一起,看谁违规,好吗?”孩子们看见老师与他们一起,都说好,结果等到有一周的周一下午,老师们都把校服换了下来,这位老师一进班里,孩子们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咱们不是一起穿校服吗?你怎么没穿?”老师一下子忘记了自己的承诺,编了个理由,结果第二天有的孩子们就换下了那身校服。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良好实施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培养自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积极投身教育实践。要建构一种生活德育的新榜样观,使榜样源于且不脱离于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榜样,在生活中学习榜样,以真正做到“无一时而不学”,“无一事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2、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课比其他学科更有优越条件。特别是优秀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利用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仁人志士们动人事迹教育学生。用其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情,以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利用世界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来实施德育。例如: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坚决退回德国波思大学给他的名誉学位证书,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有他自己的祖国,应维护自己的人格国格”。如此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立场,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激励和深刻的教育;吉鸿昌在就义前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的革命精神,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紧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注重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乡土资源德育渗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86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科任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传授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在目前教育评价机制有失偏颇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如何开辟新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拉近,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成为一线历史教师急需解决的新难题。
一、乡土资源有利于弥补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空白,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2013年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从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开拓进取的特点,让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展示在世人面前。泉州异质文化的特殊性让世人看到泉州人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胆识与勇气,善于从自身出发建设全新文化创新力。笔者在讲到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课中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时,直接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从而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自己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中的古代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时,不得不提泉州港的历史。泉州兴起于隋唐,兴盛于宋元,一跃成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听教师讲述这些身边的历史,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认同感。
二、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学校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诸多学科中,历史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及家乡,再逐步扩大认识了解国家。在历史课堂中适时而又恰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从而感到家乡的可爱,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讲郑成功的时候,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泉州大坪山山顶戴盔、披甲、着袍、佩剑、骑马的威武、神圣的塑像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立刻表现出一种自豪感。接着,笔者把台湾的历史以及郑成功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的史实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述,并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的,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讨论。历史课堂上加入这样的乡土教材,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产生震动,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相比于那些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
三、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科素养
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具体性和鲜活性。中学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乡土资源,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探索,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比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中的两岸关系新发展时,闽台渊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为了能找到充分证明闽台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文字史料,笔者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查阅资料、 交流讨论等形式, 收集有关闽台两岸历史渊源的史料,又要求学生认真研究现代两岸在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讨论、考察、访问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多方面、多途径地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运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学校历史教学,是克服课堂教学中干巴枯燥、空洞抽象的情况的有效办法之一。教把乡土历史资源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又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向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历史;德育渗透;对策;建议
一、前言
“历史”不止是要让人记住,更是要让人去从中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本质,但就如今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说,许多历史教师都还没有认识或落实到这一点。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不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如今许多的历史教师都认为德育教育是语文或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而历史教学只是单一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大大忽视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纵观历史,许多德才兼备的历史名人都懂得如何从历史中去吸取前人的为人处事准则与人文思想理念。正所谓“要成才、先成人”,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人文、道德意识却日渐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历史教育的本质而言,它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何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认真研讨、落实的问题。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和年龄阶段来说,这个时期学生所受的教育环境影响,对他的成人、成才有着较强的固定性作用。如果历史教师能够正确把握历史教学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加大德育渗透,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理念进行正确引导,便能使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如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不止是简简单单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之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专业技术,各个国家、各个企业对人才道德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历史的本质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也能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树立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经历了较大的社会转型,在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有了本质性提高的基础上,由于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可以借用历史反思现实,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精神在中学生中得到传承,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树立起他们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四)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总所周知,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历程,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图强,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这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说是相当重要。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以往的历史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确实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知识要点,但却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并无多大益处。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有出于两个目的的考虑:第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自身具备了对历史的探究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更加容易开展,而且能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第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也是侧面的一种德育教育。当老师以身作则去尊重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懂得去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二)正确强调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已经说过,历史并不只是单单的历史事件,它更是德育教育的来源与载体。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承,这样才能让中学德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反之,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很难开展。因为用历史当中的现实人物做典型,不仅具有真实性,更加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加富含真情、更加饱满,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如果单以枯燥无味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其取得的德育成效将不会很明显,对于如今个性极强的中学生来说,甚至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三)深度挖掘教材德育内涵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如今的历史教材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而且具有非常深厚的德育内涵,但一般的中学历史教师都容易忽视这一点。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加大对历史教材德育内涵的挖掘力度,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加以利用,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性地进行思想文化史、政治史教学和经济史教学,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也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更加丰富。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历史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所以,教师要紧跟教学发展态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迅捷、生动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情境,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增进他们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巧玲,《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演短剧、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形象,深化榜样的力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关键词:历史德育 现实 史实
综览中外,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历史以其独特的史实依据,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在德育渗透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历史是逝去的时间,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以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构成,既包罗万象又生动可感,用这些生动可感的历史事实进行德育渗透,更容易启迪学生;历史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去感染学生,会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上述优势,会极大地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一、历史德育要与现实结合,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选准贴近学生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切入点。如确立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法时,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一个道德渗透切入点:“网络与网瘾”。网络虽然为大部分学生都所熟悉,但网瘾的危害大部分同学还不十分了解,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自己所了解的网络上瘾的相关人物报道、身边同学患上网瘾的实例、网络上瘾者的图片、资料等,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围绕网络及网瘾的危害这一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上课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材料,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全程参与课堂活动,随后教师总结网瘾的危害性,由此引出国家禁止未成年人入网吧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学生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实现了教材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实现了历史的德育功能。
其次,重视乡土教材,了解身边的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学生们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而且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乡土知识会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如学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后,我加入了一个小专题感受家乡――青岛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家谈,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的是自己收集的资料,谈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的名人事迹、感人故事、亲身经历的社会变迁,从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对家乡、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二、历史德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意,感人的情境创设,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更是师生之间真挚感情的交流。“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田本娜)。唯有教师的真情,才能换来学生的实感。
首先,“以情唤情,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传染性,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中,以情动情,注重情感铺垫,才能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收到德育渗透收到良好效果。比如讲解司马迁巨著《史记》时,教师要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表现出司马迁在史学创作中遇到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挫折和困难,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全体学生通过老师包含真挚情意的讲解,能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就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对司马迁的钦佩之情。
其次,“创设情境,以景触情”。历史中丰富的历史画面、杰出人物事迹、历史典故、历史短片为营造课堂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上《音乐与美术》一课时,在讲授古典主义音乐时,播放了贝多芬一生中要经历的片段,创设贝多芬多舛的命运的场景,随着低沉的音乐、跳动的画面,师生共同走进了主人公多舛的人生。教师再饱含深情地结合短片诠释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坚韧毅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生命中坚强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操便在无声息中融入学生的品行之中。
三、德育渗透要依托史实,榜样引领
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尼西曾说,“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