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8:47

序论:在您撰写历史学科的价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历史学科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价值评判标准;中学历史;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翻开很多学校的听课记录本(或称教师专业发展记录本,名称不一)第一页,大多会有一张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内容一般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三维目标达成度)三部分。这样的课堂观察量表体现了普遍的对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观察和评价,但是却不能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学科教学自有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赋予学科教学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课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构建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因此不同学科课堂教学观课评课的标准也要有所不同,应该突出其学科特点。依据学科特点,制定评判标准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适应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观察形式。不同的学科教师由于受个人专业水平的限制,对于基本的观察量表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权重,因而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设计教学、如何以学定教。教师心中有标准,课堂才能有改进,“带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量规进行带有评判意义的课堂观察。这种依据价值标准的评判性课堂观察既可能是一种鉴定或评价,最后形成对该课堂教学水平与效果的评价结论;也可以是一种引导和培训,在课堂观察中理解和内化课堂评价的标准。”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和历史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在一般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评判标准的历史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学科具有存在形式的过去性、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学科联系的交融性等特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也不同,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指收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由此可见,“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历史最主要的学科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和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要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等,以凸显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和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彰显新课程“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核心理念。

第2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价值;确立;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64-02

历史学科价值的最终体现应该是学生获得发展,从中: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实效性,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开拓性,在追逐历史知识的草原上形成开阔的胸襟,广阔的视野,从而能对事物发展有较强的前瞻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人文性,在洞察历史问题的同时,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现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一、学科价值的选择与教学思路的生成

关于“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这一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相对论、量子论的意义;体会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说明这节课的价值不能仅停留在识记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内容、意义这个层面,这方面内容我们肯定讲不过物理老师,作为历史课,我们要使学生理解这些成就是对当时已有的宇宙概念和以前的知识提出了挑战,让学生体会到何为“权威”,何为“创新”,在“权威”和“创新”中该如何抉择。

在确立了这一课的价值后,笔者以此为核心,深入分析教材,理清教学思路。从历史的纵坐标来看,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认为宇宙固定不动而且有限、以地球为中心的观念让位于认为宇宙运动、无限、地球仅仅是千百万天体之一、所有天体都服从自然法则的观念。其次,过去探查真理的方法主要是参考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和教会等传统权威的学说,现在让位于强调基于观察事实和熟悉法则的怀疑主义、理性主义和严密推理。第三,尽管这些思想家仍然关心他们所秉持的,但是总体的科学趋势已经从神学问题转向世俗问题,这一趋势聚焦于事物如何运转。从历史的横坐标来看,科学革命是西方独有的现象,在东方世界中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以中国和印度为主的其他文明同样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传统,但他们却没有经历类似于17世纪西欧的文明转型。

据此,需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笔者决定用问题群的形式,实现本课的学科价值。紧紧围绕三个预设问题展开:

(1)在历史学家们所说的16世纪后期、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有哪些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和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权威观点?进入20世纪,物理学取得哪些成就,挑战了近代科学的哪些权威观点?

(2)在16世纪后期、17世纪,科学家们使用了什么方法来探究自然?他们是如何看待自然界运转的?20世纪物理学的进展使人们对自然界运转又有了哪些新的看法?

(3)发生在欧洲的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特定时期?20世纪的物理学为什么能得到突破?

二、通过提升“传统权威与变革创新”认识达成学科价值

如何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提升本课的学科价值?笔者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史料选择精益求精。以“传统权威”与“变革创新”为核心,有目的性地去选择史料,不能漫无目的漫天撒网。选择史料就如同在珠宝岛,到处是奇珍异宝,但我们要捡的是珍珠,即使黄金再耀眼,捡了也无用,不能为我所用。

在分析上面第一个预设问题时,需要先交待清楚16、17世纪有哪些权威观点时,笔者引用了地球中心说的两张图片。(图略)并阐述了当时权威的传统观点是:①宇宙的中心是静止的地球,月亮、太阳和其他绕轨道循环运动的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转。②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除了坠向地球中心的自然运动以外,所有事物的运动都需要另一事物去施加推动。如果推动物停止,物体就会掉落或干脆停止。③人类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自然规律是不可能被人类所认识。

其次,跳出历史,对话人物。笔者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牛顿和爱因斯坦,一个是经典时代的灵魂,一个是以相对论为核心的现代物理学的化身。我们假设时空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位巨人邂逅,进行对话。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设计对话的内容和结果。

这虽然是一个虚构历史的环节,但是并不背离核心,是为核心价值服务的。学生对这个环节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把自己对“传统权威”与“变革创新”的认识糅合到设计的对话中,建构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有学生表演牛顿时,表现出对爱因斯坦的赞叹,以及对相对论的困惑;有学生表演爱因斯坦时,表现出对牛顿力学的部分肯定,以及对未来物理学的憧憬。笔者适时切入爱因斯坦的一段话:“牛顿先生,很抱歉了您的理论,不过您的成就是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所能达到的颠峰。但是,当我们对宇宙万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后,这些观念将会被一些更抽象的新观念所取代。”

最后,首尾呼应,点睛之笔要璀璨。在本节课的结尾,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探究:结合本课所学,你如何看待科学发展中的“传统权威”与“变革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多元史观中学历史历史教学新课改

伴随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历史教科书的时代特色同样越来越鲜明。在广泛吸收新型历史研究成果之后,新教材和新考纲还将新型的史学观念融入到内容之中。2003年《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标准)》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明确作出要求:在对于中学历史叫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仅对于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还应该从中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其规律性和整体性,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元史观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多样化思维,了解不同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交流、碰撞和作用,且能够在不同的发展角度之下,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新型发展人才。

一、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认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成长,以实现教学大纲要求。在笔者看来,历史课程作为特殊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历史教学课堂效率同样直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育家任鹏杰曾经表示,历史学科课堂活动实践的有效性,能够直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以服务于今后人生。

结合历史学科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将多元史观引入到历史教学实践之中,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并以较高的效率和效益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历史知识呢绒,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逐步培养历史素养,最终建立起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实现教书育人的本来目的。

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进程

西方教育学家在经过长时间的监察研究之后发现,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师生历史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当前,教材、课程、大纲等等是历史的直接载体,是历史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教材、大纲、课程能够科学编写和合理运用对于师生教学理念方面的转变意义重大。当前,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如何帮助学生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之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帮助学生能够从社会实践之中摸索规律,把握时代脉搏?这就需要历史课堂和历史教科书要紧跟时代潮流,直接在中学学生阶段,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形成历史观。

在当前国内教育环境之下,传统单一的历史教材已经成为过去,川教版、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等等,各具特色,但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内涵决定了其是中学学生了解历史和阅读历史的重要工具,其为学生分析、判断和理解现实问题提供相关思路。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历史教师应该大量引入史实和资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当前多元化的历史史观之中,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史观正在以各自不同的特点受到历史学者和中学教师的青睐,并逐渐成为普遍认同的新型教学范式,这既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学课程必须要转变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分析能力,并促进其创新能力养成” 。多元史观这种史学新范式则为历史教学提供新型突进,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问题,多样化的评价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以得出不同角度的评论。这种对于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认知和评价,实际上面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积极引入多元化史观,指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探求历史事件和人物真谛。

三、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社会价值

历史课堂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文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新型公民,使其具备现实意识、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精神、协作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面对挑战,形成健康人格,最终培养成热爱生命,热爱国家,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新型学生。

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内容之中,全球史观、环境史观、文明史观等史观痕迹非常突出,且中考同样呈现出这种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无论是整体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都需求教师认真探究新教材、新理念和新教育,并充分反映出新型史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内涵,保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国家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而广泛应用,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单地应归结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抓住课改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教学方法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沉醉于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中,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方法来测评学生,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服务学生人生

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长久发展。“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历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历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历史课德育的实效性。

3.拓展历史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科,应发挥在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阵地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历史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学生周围、课堂内外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们应知道省市县的历史是很好的乡土资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现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历史上很多经济危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认识和素养。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但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第5篇

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处理上:挖掘情感载体、凸显情感目标

历史教学载体主要包括学生、教材、教师、教学设备等等。历史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对教学载体也有要求。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教学载体的有机结合呢?

第一是学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但是,学生既是一个有待教育的群体,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单独个体。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抓住学生群体的特点,也要对每个学生的需要和个人认知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是教材。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但是,并非只要学生熟读教材,教师照本宣科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回应,更难以实现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能实现学生情感教育,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教材资源,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中去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寓德于学”。

第三是教师。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身对历史的感悟和情感予以发挥,让学生浸蕴到历史的情感和人文氛围中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

二、教学过程层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化该目标的实现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其他学科难以媲美,贯通古今,横亘中西,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在一堂堂历史课中,有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进行运作、挖掘和取舍;如何诱导学生开启新思维、拓展新思路。

1.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教师在研究分析教材时,要从知识点中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切入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等方面来组织知识点的传授,安排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

2.要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老生常谈,以免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过多的灌输反而激起学生反感。典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过去常规的角度,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恰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参观教育基地、讨论会、辩论会、观看电影、视频等影像资料。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激感,形成价值观。

4.创设生动的问题情节

将问题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之中,历史是最生动的伦理学教材,它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生动的、鲜活的人、物来加以说明。下面就“同课异构”的前提下研究一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2012年,本人在明光有幸聆听了凤阳周小平和明光陆开军两位老师的《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示范课,上课之前,两位老师都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周老师首先播放一段电视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广告,引出新课,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陆老师首先播放了有关张謇的一段视频,一下子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求知欲。随后周老师通过图文结合法、问答法、史料分析法、讲述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完美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下面周老师是通过这样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的:

英雄人物篇:状元实业家――张謇

自主学习,结合书本讨论问题回答。

1.请为张謇制作一张名片。

2.有人说张謇是“失败的英雄”,你能说明理由吗?

3.张謇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6篇

摘要: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把握历史教材,如何确保课堂的时效性这成为了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工作之余常谈的话题,本文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集体备课的价值探求,既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以实例为切入点,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历史 集体备课 价值取向

所谓集体备课,是指相关教师群体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合作对授课内容进行提前进行准备和策划。高效课堂的目的就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学科教师,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要在短短的高中三年之内,使学生掌握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历史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就必然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教育教学任务、成就高素质教师的必要环节之一。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甚至有人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更谈不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合作的力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赋予历史老师集体备课价值新的取向,集体备课能使新课程观念得到落实处 ,帮助专业老师专业素质成长。

一、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再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再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不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了,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因此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教学质量却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驭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二、集体备课是学生“减负”的需要

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呢?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科学取舍,有针对性地遴选典型的素材并提交给学生,这样才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如果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就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和效果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积聚教学资源和方法、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只有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补充乡土教材资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除了外出学习,更多的是靠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矛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己。而课堂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再加上集体备课、交流反思等必要环节,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的跨越的态势。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呼唤集体备课。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历史教师的重思辨、重批判的思维特点,从客观上讲需要群体智慧的融合和协作。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同行,还是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架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交流,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总之,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让学生减负、让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长春: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第7篇

[关键词]情感个人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

首先,需要我们搞清楚的是,为什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取代“思想教育”目标呢?概括讲:

第一、基于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以高中教学为例:在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强调,“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在2003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人才目标的改变是基于时代的变化,国际竞争的激烈,以及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第二、基于对基础教育中历史课程的重新审视。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课程更突出其政治性格,因而“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更强调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历史课程更强调“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片面强调政治教育的局限,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其次,我们要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在我国的心理学者作中,一般把情感定义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态度是社会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构成,是人的精追求的目标。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历史学习热情兴趣,还包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历史学习态度,还包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乐观、宽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听到学生在抱怨:历史课好沉闷,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没有一点兴趣;老师中也会经常听到: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而言是副科,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没有多大效果。造成历史教学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我们没有把真挚的情感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他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来

一、在教学中挖掘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幕,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第一幕中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图片、音响、文字等各种资料展现给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这场战争被史学界认为是中日大型战争之一,但是它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有110年,学生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应用多媒体视听教材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差距,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以用投影打出一些历史人物的肖像,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做老师的不要把自己当成神圣的“牧师”,把学生当成“羊群”而不是自主的人,一味的“说教”、“驯化”,往往使情感教育适得其反。相反地,如果不是借助具体的“历史”让学生自己感知,而是用空洞的说教或对反面历史人物一味谩骂,那么情感培养的实际效能就值得怀疑了。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我不久前听一节政治课,主题是“见义勇为”,但从现场上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

三、和平时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