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7-27 15:58:45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的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发展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业发展作用;安全生产;重要性

1农业机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1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能力

根据非常多的实例证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与农作物生产的效率。具体来说,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在进行耕地、播种、收割等工作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百分之七十农业工作可以交于机械设备去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缩减了种植的成本[1]。另外通过机械化种植手段,农户们可以深松土地,改进土壤的质量,这就使得作物在生长时能够汲取更加丰富的养分,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降低作物的患病风险,保障农户们的根本收益,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强度以及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工艺水平已经远远不是只依靠人力就能完成的了。所以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改善了我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同时为农业副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普通民众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满足民众们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业技术即农业理念进行创新,加速普及农业机械设备的进度,进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2]。

1.3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土地的频繁耕种,所以这就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进而导致农作物不能从土地中正常的汲取养分,降低了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所以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借助现代农业机械的帮助。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秸秆还田机械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打碎,然后再把打碎的秸秆均匀的抛洒在田地上,最后在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对土壤翻耕,使其在土层中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作物生长的养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秸秆焚烧对农田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农户种植的成本,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3]。

2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农业的机械设备走进了人们的生产工作中,影响着生产作业中的各个环节,并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但是虽然说农业机械的普及推进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使用农用机械式所产生的一些隐藏的安全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进而保障农户们的生命安全。

2.1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形成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

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是保障使用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与安全行为的有机结合,其也是使用者综合素质、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农机安全文化对于农机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另外农机安全文化中所倡导的内容对于未来农机的安全生产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操作人员的意识和行为,进而避免了机械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提高生产的效率。农机安全生产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形成,并在其领域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取向体系,从而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4]。

2.2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从根本来说,农业机械直接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作业的重要保障。而相应的农机生产会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很多地区的农机生产会上主办方会印制并向人们分发一些相关的科普材料,还会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向人们讲解不同农机在使用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另外还会用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案例对人们说明农业机械安全隐患的危害,这样在思想上就提高了人们对于农机安全使用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农机操作水平,规范了他们的日常操作流程,进而避免了农机事故的发生。

第2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经营理念;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是属于农业政策性的银行,它是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和农业的重要性手段,也是支持三农的重点,它的支农方式是将信贷与财政资金相结合。

一、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农村政策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作为农产品价格而言,农业发展银行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它的身上,而忽略了生产领域的重视度,对于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方面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不够。就目前而言,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部分是收购贷款,对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业务基本上不联络,甚至是根本不支持,导致国家的产业政策性的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融资成本比较高,较差的市场化筹资能力。作为财政拨付而言,大都是有着限度而且按时到位性比较差,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和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因此,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就变得比较困难化。此外,基于不断上升化的筹资成本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惠民性贷款的巨大的利益性缺口,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就变得非常之大。此外,一系列的其它原因导致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资金运营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有属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三级管理与一级经营模式,此外层层委托也是其实行的策略。对于一些农产品等资金也依托农业发展银行来进行支撑。此外,农村企业基于压力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之后,更加激化了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参差不齐的比例,形成不良性贷款。(4)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萎缩化,日趋显现的出路问题。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缩小了业务范围,现实生活中,导致此原因主要是:一是经营化市场的不断冲击,对于粮食价的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但是那些处于非保护价范围的粮食则渐渐开始扩大化。二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了新的挑战,关税有所降低,国外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摆脱以往的传统性做法,比如投入补贴的做法。(5)整体资本规模偏小化。相比较于国外来说,国外的政策性银行有着充足的资本,并且大部分高于农村发展银行,例如泰国为20.63%、印度为39.5%,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在注册时资本仅为200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国外,甚至是处于低水平的行列。因此,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对于风险损失进行弥补,同时对于新业务领域进行不断拓展的直接性原因的是偏小化的资本规模。

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主体的作用

当下,如果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化改革,比如增加功能、国家补助、划分区域等思路进行。依据企业经营与一系列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各方面原则,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和业务领域,对于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些新型业务,要积极进行发展,确定良好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将主体性的收购贷款的业务做好。对于那些龙头性的企业和农副产品等腰进行大力支持,将农村经济发展提上发展日程,给予其提供一系列的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要实行发展补充的原则。

(1)合理界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边界,拓展业务范围。对于社会性的资金成本,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而此类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运行的、且回报率比较低以及能够收回本金的就属于社会性资金成本。同时政策性金融也支持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于存在薄弱环节的商业金融机构中,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就形成了互补和主辅的关系,这里不是指的竞争和非替代关系,他们二者的关系使得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性的发挥。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运作机制而言,国家和自治区要进行建立和健全化,明确将支农的范围进行界定,不断进行整合一系列的农村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围绕业务的发展方向,对于各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化,对于那些经济的传统化,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转变成为现代化,以现代化的理念支持农业战略化的调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农业的转变,以此推动其它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加大竞争力度,以竞争性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生态环境型的企业,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点,加大一系列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支持型企业,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有效实施。(2)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那些农业区域,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和补助,应该通过政策性的银行来实施和落实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一系列补偿性的财政支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将金融风险资金进行建立健全化,给农业发展银行的贴息或者相关损失的弥补,社会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将部分资金发放给社会,使得农村产业或者农业获得补贴。重要业务用作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部门依据政府委托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免征措施。对于资金的安全、流动要进行合理配置,以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式提供政策性信贷。(3)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于资金的筹资而言,都是想筹资那些具有优势的,例如长期的、稳定的和低成本性的,这就要求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实施。一是借款,借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并且是国家提供的无息形式的,收回时在到期日进行,如果再进行贷款的话,也可以通过央行,并且它的利率应该与其它银行有着共同之处。二是进行统一性管理国家有关的支农方面政策,例如统一进行对于被支持产业的资金发放或者回收管理等。三是对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进行扩大化。为了增加中长期性质的信贷资金的来源,必须增强自身的筹资能力、及时抓住机遇和时机,合理性地运用筹资的资金。四是对于资金的来源进行广泛的开辟化,对于那些具有低成本而且稳定性强的资金比如社会保险类、邮政储蓄类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类资金纳入筹资的范畴。五是进行启动境外的筹资,对于国外的优惠性的低息的贷款可以积极进行争取,要把握住时机,债券的发行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尝试,对于低成本资金进行筹资,还可以对世界银行和承揽亚洲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与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要不断尝试和借鉴有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对于产权改造进行整体化进行,因此,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扩充资本规模,而且对于人而言,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由此农业银行的政策进行了优化性,政策成本也实现了最小化。所以说,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打造高效、经济运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而不断努力。(4)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当下,鉴于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比较缺乏一系列的绩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员工均比较陈旧落后,同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素质还比较偏低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当下,人才有时候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更新农业银行员工的陈旧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高度重视起来,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进行改革,正确对待银行内部的各种竞争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农业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策略,发挥其支持作用,力求发展成为优势性的银行,即每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郭树华,梁东,杨琦.《农村金融与农村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第3篇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

1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前提

要想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农机合作社道路。农机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农机合作社是联系企业、市场、农民、政府的一个纽带

它把千万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品种、销售、加工的扩大化。

1.2农机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它实行的是大规模经营,能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种收获的问题,对实行农机合作社地区之外的地区也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1.3农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将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以实现高效增产目的。

1.4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靠的是科技,科技的主要力量是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载体是农机合作社。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体现

2.1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参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大大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农机合作社使农民生产水平趋于同一,使农民便于进入市场。

2.2推动管理创新机制

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前,农民都是自主经营,自己购买或租用机械进行生产,这使得农用机械结合使用的程度不高,农机利用率也在降低。而建立农机合作社后,可以通过农机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2.3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多户经营的机械化模式。农机合作社将以前分散的农业机械化模式进行整合,把农户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安排,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4推动人才有效整合

农机合作社建立之前的农业生产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但在建立农机合作社后,有大量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这进一步减少了人力劳动力的投入。使得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工作领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农机专业培训。要想农机合作社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挖掘生产和管理潜能力。要加强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农机管理、操作、维修等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要对普通农民进行培训,以扶持年轻有为的生产、管事人才来支持农业发展。

3.2加大招商引资

农机合作社想要更好发展并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引资来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活力,并集中各种先进的发展思路,融合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创新的发展规划,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帮助农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3.4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地运行,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引进。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不受侵害,可以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更好地发展机遇。可以鼓励大学生回乡参加农机合作社管理,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来协助管理,使得农机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农机合作社的布局,避免重复,加强农机合作社的优化设置。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量,建立示范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5加大宣传力度

在扶持典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上积极宣传和推广。组织更多农民来学习、考察并交流经验。用事实与外界交流沟通,让农民开眼界,增加农机合作社建立和推广的信心。让更多人知道农机合作社的好处,优点,使得更多人自愿加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机合作社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探索,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王福林.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J].农机化研究,2014(11).

[2]吴荣生.浅谈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作用——以建阳市小湖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J].福建农机,2013(4).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经济;作用;影响

农业政策性金融属于政策性金融。我国政府为实现农业高水准的发展目标,在农业生产、贸易等方面使用的金融支持政策。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和形式,可将农业政策性金融分为政府、半官半民、民间合作以及政策性金融性质。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1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1支持农业发展的目标

农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资金流不足,严重限制了进步的速度。因此,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大量资金,进而确保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粮食问题,因此,农业平稳、健康发展才可保障我国社会及国家的稳定。现阶段,我国商业性金融资金流失过多,为防止该现象的不断恶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必不可少。农业政策性金融可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现象,从而协助我国农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1.2支持农业发展的工具

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及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出发,国家应加强使用宏观调控方法,增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性担保,利息补贴等。由于农业金融存在效率低、信用不佳等劣势,以及自身无法吸收资金注入。因此,提高农业政策性担保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农业借贷项目的顺利完成。

1.3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作原则

农业政策性金融从产生至今,在各类农业生产目标、业务空间和运行方式的应用上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贴合当下农业发展进度和模式。另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时间、区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出入。各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性金融的运作受到限制,无法自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是隶属于国家政策性的独特金融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应明确定位,坚守保本、稳定等方针政策。

2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自身与信贷的矛盾

环境气候、生长周期等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外,由于农贸市场自身价格弹性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劣势,导致农业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高。这也造成金融机构对我国农业信贷支持力度低,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2金融支持资源总量不足

经过我国农业相关部门的详细测算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规模远远低于预期。我国农村农业金融体系增速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2.3金融工具单一

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工具较为单一。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供选择的金融项目大部分以存贷业务为主。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被广泛应用的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尚未出现于农村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该现象不但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于农村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另外,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的影响因素较多,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信贷风险,从而降低信贷支持力度,造成最终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工具单一。

2.4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备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环境气候、自然灾害等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农产品存在风险高、收益低等特点。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尚未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概率较高。

2.5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实施初期,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流。但由于相关政策尚未成熟,因此,导致农业政策性金融市场竞争力不足。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大多数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出。随着大量资金外流,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另外,虽然部分金融机构始终贯彻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但农户与机构间单纯的存贷业务无法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对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较为不利。

3解决对策

3.1增加新的金融业务

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银行,可通过增加新型金融业务,做好农业发展支持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转经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传统的流通方面向新型生存方向转变。通过规划新型业务从而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贷款范围,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基础建设业务,保证农业发展平衡,实现农业产业化。

3.2确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为增加新型金融业务,应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保证多元化资金渠道。金融机构可通过选择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另外,还可选择新合作伙伴、拓宽境外渠道等筹集资金。

3.3构建并完善内部和外部的运行考核体系

我国政府部门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金融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完善内部信贷管理体系和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对于农业政策性借款,相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机制,从而实现内部信贷管理的标准化。另外,做好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增强审计透明度。构建追究金融风险的制度体系,逐步提高金融风险意识。

3.4健全农业保险体制

不健全的农业保险体制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当地的农业保险体系,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另外,还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引入适合当地的农业保险险种,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优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1合理配置资源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施可有效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流,还可以有效促进农民生产收入,将农户闲散资金汇集,从而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农业性金融必须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主要方面。另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具有变动性,在农业支持过程后期中应及时撤出资金,并投入到其他农业项目中,从而提高其他项目的自身吸引投资的水平,提高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再应用效率。

4.2完备金融服务

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借助金融体系,我国相关部门可实现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4.3优化金融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设施;策略

1 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作用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的世界各国面临着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提升的压力,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竞争力度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推动农业更好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然与其他国家一样需要面对竞争压力,积极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在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农业需要不断引入诞生的先进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化农业能够更稳定、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可见,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全新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的同时,能够让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标准更加突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以下内容针对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1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的农业需要不断改革生产模式,因为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特别是当下的农业需要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因为全球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引入了信息技术,并实现了快速的成长。如果我国农业未及时引入信息化技术,会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距离,进一步影响我国在国际中的发展。因此,我国农业领域中需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达到农业信息化的目的。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过程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且能够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能够让三者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快速解决问题保证生产质量与效率。在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领域中的信息化速度需要不断提升,因为信息化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元素,可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中后能够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促进结构良好升级。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建出新的时代,为我国农业经济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时机。进入到新世纪后的我国农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时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技术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等方向发展,而这些发展方向全部依托于信息化平台。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农业增长模式从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力度较大,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才能达到有效的调整、优化、转型。在我国农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后,能够让农民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技术化、信息化,可有效改变我国传统农业模式并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辅助工具,可以改革劳动工具、促进生产者与劳动者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推动农村经济达到快速增长的目的。信息化技术属于软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后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地提升,具体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较重,劳动模式仍然以人工为主,与信息化技术所体现出来的效率相比较,具有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特点,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农村农业生产引入信息化技术后,能够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可以丰富自身的农业知识,保证种田的过程达到科学化的效果,可显著降低化肥与农药的应用量,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另外,农民在掌握信息化技术后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了解外界所需的各类信息,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生产理念与方法,并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后,显著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走入市场化新型道路模式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

2.2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过程进行有效优化

我国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准确的所需信息,特别是可以根据规模经济与边际收益理论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能够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生产要素,比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等元素达到紧密协作的效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并提升收益,可显著增加总体收入与边际收入,降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国传统农业要进行改革,朝向规模化经营模式、股份制、农业集团化、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原则、进军国际市场等方向发展,需要掌握大量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改革的依据。另外,农业生产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后,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达到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如果农业引入的信息化技术发挥的功能越多,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进而促进决策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有效提升。

2.3促进农业实现网上招商引资的目的

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如果能够招商引资可以有效解决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需要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了解农村的需求,引入信息技术后,能够让更多经济发达的区域了解农村招商引资的需求,并进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情况。农业经营者、管理者将此区域农业所具有的优势进行阐述,能够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并且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派遣人才进入到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在解决招商引资问题的同时,也获取了人才,一举两得。22.4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知名度农业的发展需要开拓出更多的销售市场,而要实现销售市场的扩展,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知名度。在此入信息技术后,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向各个区域宣传农业生产企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认同企业经营理念,在提升农业生产企业知识度的同时实现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2.5可有效调整农村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以农产品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农业生产企业需要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需求相符合,进而达到调整成功的目的。在农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后,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农户及农业企业提供各种所需的市场信息,农户与农业企业根据掌握的信息科学地选择生产对象与生产模式,在调整农业结构时避免发生走弯路的问题。

3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村信息化运用策略

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也在推广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广农村信息化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但是受地理位置和农村人口年龄普遍配偏高的影响,为推广农村信息化带来的一定的阻碍。首先很多农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电子信息设备以及互联网网络也相对落后,对于外界信息接收速度以及信息流通都相对较慢,这样的情况在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会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由于农村环境影响,年轻群体开始向城市涌入,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大的留守人员,受年龄的影响对现代化的运用接受意识相对较低,传统的农业思想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减慢。那么为了能够改善这样的情况,第一需要提高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宣传,通过大量的宣传标语、定期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当地农民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村信息化的意识,帮助农民了解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其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人员,定期进行讲解教导,帮助农民了解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最后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为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方面的辅助。

第7篇

潍坊佳禾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已发展社员231户。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员零星的耕地集中起来,将社员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由于土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合作社投资32万元购买的28台套农业机械,其使用率较分散农户提高了一倍以上。实地考察中,重点对合作社728.8亩的一方耕地,从去年秋玉米到今年春马铃薯一个生产周期的投入和产出、分配原则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一)去年秋玉米的种植效益。为锁定销售市场,合作社选择了适宜深加工的蜡质糯玉米,并与法国罗盖特公司设在连云港的中国公司分部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只要销售数量和质量达到协议规定要求,法国公司以高于普通玉米市场价格15%的价格包销。在生产中,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使较为成熟的增产技术得以实施。比如,实施3遍病虫害统防统治,节约成本30元;使用具有8种功能的免耕深松7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实现了单粒精播和种肥同播,省却了追肥、间苗等生产环节,每亩节约用工投入80元;7层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深松技术打破多年的坚硬犁底层,保水性和抗旱性强,玉米的根系下扎,根深叶茂,平均亩产1,260斤,与普通种植模式相比,每亩增产120斤,按去年市场平均价格1.10元计算,增收131元;社员按订单实际销售单价为1.265元,每亩增收207元。由此,合作社种植玉米每亩增收节支448元。

(二)今年春季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为确保良种质量,合作社带领社员代表一起去内蒙古海拉尔参观土豆育种基地,订购良种,实行从耕种到收获,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零距离、点对点的农业技术服务,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因合作社直接联系经销商或订单企业前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卖出了好价钱,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农民自己种植土豆每亩需要人工14.5个,按照每个用工60元计算,需要花费870元;而供销社统一机械化耕种只需要398元,每亩节省费用472元。种子直接到育种基地进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直接从厂家集中购进,种肥药膜节省300元;二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由于使用了摘花减芽(只留独杆)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使土豆平均亩产量达到6,518斤,增产1,000斤,增收600元,而且果形整齐均匀,优质商品率由70%增加到85%,该15%产品的单价可由0.2元提高到0.8元,又可增收500元,收获后大部分在地头就被收走。由此,社员种植马铃薯每亩减支增效1,800元。

(三)合作社的运作规则和利益分配原则。从该合作社开展两季生产的效益看,每亩增收节支合计2,248元,728.8亩耕地共计增收163万元。经查阅合作社章程、有关制度和约定,主要有以下核心内容:1、参照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入社农民每亩每年保本收益按800斤小麦(当年6月20日市场价格)折算价值,在生产年度结束后结算。2、政府扶持农民的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仍归农民享受。3、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的农作物全部加入农业保险,以降低自然灾害损失。4、加强与村两委的联合与合作,组织农民将分散耕地集中起来,并协调好外部关系。个别不愿参加的农民,由村两委协助调整土地位置,为开展规模化服务创造条件。5、按照自愿原则,农民加入合作社可不投入股本,成为一般社员,享受保本收益;也可以按约定投入股本,作为股东社员,除享受保本收益外,按持股比例承担合作社经营风险、享受合作社经营收益。6、在章程中明确了合作社收益分配原则。一是优先保障村集体收益,整合土地规模在1,000亩以下的初始阶段,村两委每年只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达到1,000亩以上时,村集体除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外,按合作社收益的2%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明确公积金、公益金的留成比例15%和10%;三是明确可分配盈余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的原则。

二、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很快就要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让我对农村经济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为弄懂一些问题,之后被迫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拜访了近20位有关领导、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合作社的规模生产为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过多的人口压在土地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无法推广,集约化经营更无从谈起,农业始终处于一个维持生存的低水平经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均经营规模扩大变为可能。靠合作社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有了用武之地,突飞猛进的农业技术变革才得以及时转化和落地,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民合作社投入方式的改变为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奠定了基础。由于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就业收入与从事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工业和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分散的农民面临低效生产与撂荒的两难选择。合作社的建立,使原来以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为主,转向了以机械投入、转化科技成果、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主,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这种农业组织和投入方式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农民合作社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玉米的深松多层施肥、单粒精播、早种晚收,马铃薯的摘花减芽、合理密植、科学轮作,小麦的宽幅精播、蜡熟早收,以及各种农作物的良种更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增效措施,因为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得以实施,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加入合作社后,外出打工的农民不需要再为“三夏”、“三秋”的农忙返乡而奔波。据佳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贵礼介绍,一对在长三角或珠三角打工的夫妻,一年两次农忙返乡的开支需要近3,000元,还会影响务工收入2,000多元。加入到合作社后,可增加他们家庭的工资性收入5,000多元,既省心又省力。只要承包地不丢失,而且有稳定收入,他们就能安心在外打工,反而对土地增加产出的几百元钱看得很淡。而投资入股合作社的农民社员,却能在合作社中获得一定的投资性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当然,该农民合作社的做法还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比如在民主管理上,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在章程中就被列为参考依据,而主要是按股权比例决策重大事项;合作社按交易量的分配原则,因实行了统一经营而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与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制度不相符。但是,由于其真正体现了成员的意愿,并为大家所认可和遵循,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至少在发展初期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