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8:43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教育教学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实践;结合
高校是社会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升级、发展,特别是社会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探索如何更好的结合本校所开设专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欲对高校有机化学教育问题进行专门探讨。虽然近些年来关于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研究在不断增多,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分离,可谓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为了更好促进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总结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现状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几条有效改进措施与建议。
1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对于高校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来说,其有必要与相关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结合起来,旨在对有机化学教育进行整体优化;对于高校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来说,其离不开有机化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它也使那些相对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从而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从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现状来说,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倾向;一种倾向是部分高校有机化学教育过于重视基本理论教学,即重视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对有机化学实验、实践,乃至实习重视不足,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见,这种倾向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另一种倾向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有机化学实验操作专业实习,对学生应该掌握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重视不足,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只要会操作、能工作就行,没有必要掌握其深层次的原理,这就倾向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较高水平的化学专业操作技能,但是从长远看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总体来说,上述两种倾向都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习态度,更不利于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影响角度来说,上述两种倾向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其影响的可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措施与建议
(1)将有机化学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师有必要针对有机化学学科的重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找到可以与之结合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做到多数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内容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很难,但相信通过探索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比如,将特定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内容、生活应用结合起来,逐渐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形成、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将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师有必要仔细、深入研究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点知识内容和每一步实践操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使相关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内容能够有效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真正做到让有机化学理论指导有机化学实践;并且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原则,坚决杜绝实验过程中学生盲目进行操作而“不知其所以然”现象发生。只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保证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进行实验、实践的重要作用。
(3)将实习实践环节与有机化学理论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专业实习同样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求高校要积极引导、要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积极了解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情况,并指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及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婕.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2017,(05).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育管理 心理学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知识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的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可以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重要学科。心理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和学生教育方面。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心理学理论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以及心理的能动性等问题,主要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的理论地位。心理学理论具有提出假设或做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真假的功能,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
在高等院校教师管理活动中,诱因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诱因,就是能够引起人类本身需求的因素,对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由于人类自身有需求,这种需求推动和激励着人的发展,从而导致人类行为的产生。在心理学方面,人的动力就是需要,需要就是其积极性产生的源泉,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要就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要使激励机制得到有效实行,就要满足教师的需要。
就教师发展所需的稳定性来看,其主体是教师本身。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科技的进步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其自身所面临的强大竞争压力,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充知识储备。
教师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要求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督促着教师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当他们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取得成果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继而使他们的积极性更加持续。
高校管理者也应当积极满足教师的需要,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奠定教师发展的基础。公平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动机受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和相对数值的影响,其应用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改善教师待遇的不公正情况,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当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具的学科,其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该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以从社会心理动力机制方面入手,在班级动力系统的规范下,学生不愿被集体排斥,由于学生并不是主动自愿的,具有妥协性,这时,班级管理要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模仿心理的出现。
在这方面,老师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好学生的榜样;另外,要把表现良好的学生树立成典型,让其他学生以其为模范,能够认同他的做法。对学生来说,模仿基于自愿的基础,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向榜样学习。
就现在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来看,学校往往注重学生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依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必须重视起来。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转变,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同等看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教育,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学业不良群体存在的现象较多。学业不良的成因很多,主要有智力、兴趣、动机等一系列因素,面对这种问题,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之间的差距,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为依据,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多对学生鼓励,使其感受到关爱,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对促进社会整体的前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心理学理论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进行心理现象的探索,在高等院校教育和管理中起到了有利影响,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高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正常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刘晟.高校教育管理中引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分析[J].大众商务,2011(12):149-150.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转型、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被引进高校,他们的教学能力与经验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1]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高校的发展建设与人才素质培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尽管具备高学历素质,但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或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而直接走向大学讲台,其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在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等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培养广大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且综合素质较高,但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设计不完善,影响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基于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并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2]。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和渐进性;设计内容片面化,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3]。
2.专业知识具备,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欠缺。
某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虽然学历层次比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和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内容的掌控能力较弱,以至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过于枯燥,往往忽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此外,他们忽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不强,导致驾驭课堂能力差,教态不够自然,教学语言欠简练,课堂组织能力较弱;某些青年教师不能很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产生不良的心理及行为。
3.心理压力大。
首先,某些青年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边备课边上课,不能很好地钻研教材和优化教学设计;承受多种压力,如学历学位压力、职称评定压力、科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超工作量压力、社会压力等,影响他们在教学上的投入,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工资待遇低、科研经费不高,同时又要承担结婚、买房、买车、赡养父母等重担,压力很大。总之,他们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
4.科研与教学关系不协调。
高校教师有两大任务,即教学与科研。由于某些高校把教师的聘任、职称、职务晋升、岗位津贴等与数、期刊级别、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科研指标挂钩,导致青年教师忙于申报课题、撰写论文,造成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现象产生,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5.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不匹配。
某些高校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基础扎实,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课后辅导上,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生产、科研及实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6.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某些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后,认为自己学识渊博,专业精通,上课可以随心所欲,不及时与老教师沟通、交流和学习。另外,他们科研意识淡薄,不能很快融入教学科研团队中,局限于个人的“单打独斗”,缺乏交流,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如何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提高教学能力最基础的手段。高校应系统制订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方案,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强化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使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帮助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育学理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等基本问题,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
2.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存在对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学习不到位,教学方法、经验、技能缺乏,对新的工作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优秀的老教师不但学识渊博,掌握教育规律,教学水平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在课堂实际教学和教材处理上有着丰富的经验。青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时多与老教师交流、沟通,虚心地向他们学习,从而少走弯路,较快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3.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学校统一组织,选择责任心强、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特别指导,通过导师的“传、帮、带”,有效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迅速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指导他们熟悉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技巧,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环节、科研等方面面临的问题[4]。
4.密切联系教学与科研,重视理论与实际。
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5]。通过教学,教师对基础理论进一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为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某些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下基层,走进企业,走进科研、生产第一线,承担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等的技术实践工作,能使青年教师丰富生产实践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联系实际的能力。
5.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进而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如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评比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等一系列活动,可以调动他们积极工作的主动性,既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水平,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加强青年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的健全。
大学是创造知识与传承知识之场所,而教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青年教师除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压力,如工资待遇低、教学压力大、科研压力重、职称难评等。学校应当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心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从而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三、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广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探索科学的青年教师培养措施,从而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琳林,杜学元.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1-2.
[2]吴嘉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技能培养初探[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17.
[3]陈娟,张永宏.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阅江学刊,2013,5(4):90-94.
[4]晏素芹.“青年教师导师制”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9):57-57.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高校体育 教学设计
一、前言
建构主义特别注意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认知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紧相联。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结构特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动能动性,主动与社会接触,从生活中学习。教师在构建主义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作用,不是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重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现论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出21世纪合格人才而努力。
二、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多位教育专家皮亚杰、布鲁纳、维特罗克和维果茨基等人的发展,与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并称为教育心理学的三个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它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原有的经验,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进行对比,主动的接受新的知识。在这种理论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观能动的,只是借助外界的互动,最后产生新的信息量的一个过程。在这种理论下,教师不能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不再是通过课本、文字、图片和板书、演示等这种形式表达出原有的知识,而应该只是一种假设,假设这种知识是如此,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建构知识,每个学生自己有能力认知世界,也有能力重新定义世界。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一)设计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是指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摸索前进,通过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使自身体会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迫接受,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内在特征并对他们进行保护;第二,要分析学生的特征,只有了解各个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利于学习的指导;第三,要分析学习内容的特征,学习内容分析是指对学生初始能力向最终能力转化的过程中所需的从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并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能否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目标,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体育学习内容的特征。
(二)学习方式设计。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核心之一,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一种伴随教师指导的、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想让学生的力量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体育器材进行力量训练,也可以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简单异行体育运动来进行力量训练。
在体育训练中,合作学习也是其特点之一,就体育训练项目本身而言,无论是团队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体现出队员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的思维与学习群体的智慧就能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对体育知识的意义构建。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采用丰富多样的集体性项目或是娱乐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到整个团队,从而在项目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改进,提高团队成绩的意识。就算是在个人项目中,教师也应为学生制造相互指导、相互帮助的机会,让学生有团队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资源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对于学生了解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智力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建与体育知识相关联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关学习资源,其中除了文本、声音、图形、视频外,还包括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的各种资源,多角度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体育相关知识。此外,在学生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阻止“信息污染”,建立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生自己搜索并获取信息。
(四)学习情景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习情景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造一种真实、气氛恰当的学习环境可以短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学生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重新营造都离不开学习情景。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情景的设计要还原知识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同时又不失学习的目的性,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在真正生活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升知识。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体育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开展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理论的态度的评价。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评价是综合性评价,评价过程贯穿始终,改变以往的单一形式,结果评定的方式。评价方式多样,理论加实践,终期和平时的方式进行。由传统的教师评价向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反思性教学 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又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群体,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改善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专业化技能不尽合理的状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教师提出了职前学习、入职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的计划和要求。目前最常见的继续教育方式理论脱离实践,使许多教师感到所培训的内容与高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科研实际相差太远, 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思潮陆续在西方各国兴起,并迅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是体育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二、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也称反思实践。它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综合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与他人真诚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借助一些手段对自身的内隐理论不断归纳、总结和外化,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审视、 分析和反思,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且要使教师树立正确教学意识和理念,为教师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查,使教师发展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转化。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二)利用反思性教学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反思性教学为体育教师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可分为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主要环节。积累经验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在观察分析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搜集者,又是冷静的批评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重新概括阶段是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积极验证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上一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会积累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欠缺之处,有针对性的选用有效地继续教育途径进行再学习,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教学训练方法等才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过渡,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在继续教育中开设“反思性教学”专题培训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意义、过程和研究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对课堂行为的洞察力, 使他们学会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行为、过程和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经性常反思, 掌握最基本的反思性教学途径, 从而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1.培养体育教师技术实践课堂观察能力
具体培训中,培训者可把反思性教学融入于整个培训环节。组织他们对某一特定教材内容进行相互观摩教学、相互点评。通过相互观摩,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
2.培养体育教师充分利用现代课堂媒介的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录像、录音可以再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使教师能更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自己课前的设计与实际授课有何不同,以便日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
3.培养体育教师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的能力
课堂教学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现象和问题的总结,课堂教学小结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对某一教学行为态度的认识和对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和反思。课堂教学小结可使教师记录和保存许多真实可靠的教学记录,同时为反思教学提供研究的数据。课堂教学小结应保持即时性和经常性。
4.培养体育教师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有感性的反思,更要有理性的反思,尤其是身体教育的结果。这就要求体育老师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反思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具体培训使体育老师掌握现代数据处理的方法,从而可以站在更科学、客观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学习效果、对教学的看法以及教学的效果等等。
5.培养体育教师做好课前与课后的反思的能力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先前教学经历和过程进行反思。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地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回顾和评价,对课前形成的教学理念、课堂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6.培养体育教师行动研究理论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在培训中,指导和培养体育教师从事与教学、训练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是迅速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本人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参与有关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提出假设,制定出行动计划, 然后在实施计划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的研究, 总结归纳,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这些过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一)将反思性教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能使教师逐渐从注重感性经验传授转变为注重教学的理性审视,最终将会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在反思性教学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将会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达到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就能运用,运用后就有效果的继续教育目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过程也要安排设计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培训。
参考文献:
[1]Dewey, J.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1933.
[2]L.M.Villar. Teaching: Reflective, from T. Husene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994.
[3]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吴晓涓.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现状与培训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31.
[7]吴家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体育学科.2005(2):12.
[8]袁翔.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思考[J].继续教育.2005(11):71.
[关键词] 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创新 探索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途径,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形式、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形式
好的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应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该课的育人功能和引导功能。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环境。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视教学等教学手段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两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加强师生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然要求深入沟通,在信任的基础上做好工作。教师通过走访询问、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求知意向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才会有针对性,教学效果都会明显,对做好工作才有利。
三是变灌输为参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使课堂显得呆板、沉闷,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学习者”。综合运用诸如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法,来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被称为灌输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却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结果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此,在保持基本讲授模式的同时,我们要尝试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为政治理论课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组织教学,设计教学,使教学模式动态化、生活化、情境化,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种办法。
一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还有利于调节教学节奏。例如,在“两课”教学中让学生举例回答问题,不仅可以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有利于集中大班学生注意力和纪律管理。
二是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辩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主题演讲。该模式不是一种单纯的演讲模式,而是一种集演讲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从演讲主题的确定来看,它是在专题讲授的基础上围绕当时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演讲主题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在主题演讲的形式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该模式的运行,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适时点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特点,但同时容易产业看问题偏颇,认识不深或经验不足等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用科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因此,适当地点评将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促进教学内涵的提升。
四、坚持教学内容“三贴近”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就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1)贴近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理论与当前伟大的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
(2)贴近生活就是将宏观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努力做到理论内容具体化,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贴近大学生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解疑释难,有的放矢,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
五、发展开放式评价
通常大学课程的考试重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以试卷考试成绩为最后成绩,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即检验不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检验不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考察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能全面有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开放式的考核方式。
首先,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运用的观念。
其次,考核形式应多样化,考试不仅局限于期末的试卷考试,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让学生撰写论文,参加演讲及各种竞赛活动,组织课堂讨论和发言、随堂测验等做为过程考核的成绩计入总成绩。
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为开放式多样化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的一点探索,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提高教师师素质,开(下转第122页)展多样化教学形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坚持教学内容“三贴近”,发展开放式评价。
参考文献
[1]宓现义.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世纪桥,2007,(12):95~97
[2]徐秋娟.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0,(1):31~34
[3]常建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法制与社会,2010,(5):225~226
[4]岳柏冰,李军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贴进”的思考.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6):82~8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测评;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