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8:41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德育的内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内涵 特点 价值研究
如今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但许多任课教师对这种客观上环境的变化不加以重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只管教,不管导”,没有将“教书”与“育人”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导师制应运而生。
一、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建立受导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性质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差异,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来关心帮助学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
比如,班上有的学生平日学习很努力、学习态度各方面也都很好,但是心理素质方面的薄弱导致这些学生在考试中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水平。对这样的学生德育导师就要有效地从心理素质方面来帮助他们,以提升其心理素质,提升综合素养。
2.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内容
担任德育导师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德育导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全面了解的整体情况,结合师生双方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尊重师生双方的意愿,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生活情感、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与培育。
比如针对一些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浓厚兴趣,让数学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德育导师,这样有助于发扬学生的长处和优势,也有助于有着共同爱好的师生走到一起,缩短师生心灵距离,更好地实施德育导师制。
3.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原则
德育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全面贯彻的育人原则,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德育小组都为学生建立了德育档案,将导师与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与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人员定期监督并展开指导。
二、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特点
1.发展优先,综合提升
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德育导师要亲力亲为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应跟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络,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再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发展目标,其中要注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2.个性引导,明确目标
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尊重个性的同时,也要明晰具体目标,对其进行全面的引入和指导。
3.人性发展,关怀为本
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最佳前提。传统的德育工作带着太多生硬、死板的正面宣传,学生听了会厌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灵活的德育引导方式,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真正做到关怀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4.尊重学生,渐进导向
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德育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陪伴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建立具体的德育工作发展档案,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发展。
5.保密原则,师生共进
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有些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采用直接甚至粗暴的办法,这样不仅伤及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师生形成亦师亦友关系的重要保障。在师生共进的和谐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发展,即教师能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策略,学生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三、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价值研究
通过“德育导师制”课题的研究以及两年多来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我们发现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资源优势
中小学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为满足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帮助的需要,选择一批教学水平高、乐于奉献、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或能贴近学生、与学生没有代沟的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样的选拔充分挖掘了学校的资源优势,也让一些教师除去日常教学活动之外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师生有了更多互相接触的机会。
2.培养多面人才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基本上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或者是学校负责德育工作者的事。推行德育导师制以后,德育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某个或者几个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一线教师的事情,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了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而且不少教师有着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满足了某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这为培养学生成为多面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改变传统教学
传统的教学施教过程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推行德育导师制以后,让师生将教学的目光从单一的瞄准日常文化课的教学,转向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创新育人模式
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结合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具体形势,德育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
5.改革评价模式
德育导师制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并始终能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这样的身份,陪伴学生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改变评价观念。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以分数、等级、名次为主,创新的评价模式则要求教师从人性化、人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全面的评价模式,并结合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鼓励学生积极进步。
【关键词】德育管理;师德;学生思想品德;内涵发展
一、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德育管理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学、育英才,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是支撑学校发展最活跃最持久的内在动力。然而,当下的现实生活,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冲击,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学校不在是“世外桃源”。个别教师为了个人私利,有偿补课家教,乱订资料,“搭车”收费,伸手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财物;更有甚者,丧失人性,学生,加之媒体的“多米诺效应”,教师群体躺着中枪,师德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加强师德修养,做一名好教师,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永远求证的人生命题。同时,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或“00后”,在“蜜罐”中生活,在“温室”中长大。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普及越发达,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思维的碎片化、绝对化倾向,加之大量留守、单亲学生的出现,学生的课外监管出现了“真空”,难管理,管理难,德育低效成为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学校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也迎接诸多挑战。学校的发展环境、人才的成长方式、师生的价值取向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所谓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学校德育管理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与时俱进,凝聚共识,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让德育之树常青。
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举措
为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2008年国家修订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这是加强对师德的顶层设计。2012年,教育部又下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两部重要的文件都把师德提到首要的地位,凸显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操守,是教师走向讲坛的必备要素。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加大惩治震慑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敢违”。对个别教师群体中的“害群之马”进行纪律处分、调离单位、开除公职,甚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杀一儆百”。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是“高压线”“高压电”,不敢触碰,从思想上敬畏,更不敢越雷池半步。第二步,加大监管督查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能违”。既开“日光灯”又设“探照灯”,学校和各级部门加大对师德考核和督查的力度,建立师德档案,将师德作为评职、评优、聘任、晋级的必备条件,对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红线”,自觉把纪律挺在前面,讲规矩,守师德。第三步,加大学习教育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想违”。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教育力度,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让师德成为“人知人晓工程”,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每一位教职工头顶,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师德意识,规矩意识,恪守工作纪律,规范育人行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现行新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德育管理,应努力做到:1.加强学生德育管理顶层设计。坚持学好、执行好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守则》《规范》成为学生“人知人晓工程”,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教育学生必须要遵纪守法,树立纪律意识,底线意识,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2.抓好课堂德育教育主渠道。学生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度过,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特别是寓德育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3.打好学生德育管理的持久战。学生德育教育不能暴风骤雨,一蹴而就,而是毛毛雨,细雨润物,这是由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慢节奏”,从使用文明用语、扫好地、做好操、排齐队、不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等小事抓起,警钟长鸣,让德育教育常态化。4.创新德育管理形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国庆)、纪念日(建党节)、重大活动(运动会)、升国旗、才艺展演等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教育效果好。5.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优势。在强化外因管理的同时,还要发挥内因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班委会、学生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来,成为管理的主人。因为他们接地气,熟悉学生所想所思,让学生参与学校监督检查、总结评比,明确各自应该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
三、学校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发展
通过对学校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教育、转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一种和谐幸福的育人理念。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学生理想高远、诚实守信、勤奋好学、遵纪守法,从而实现我们追求的校园梦:教师,博约兼资,文行并美;学生,举止优雅,个性灵动,以此推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社会效益、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中国新闻网.2014-08-10.
[2]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关键词: 德育教学 教育内涵 丰富内涵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必须丰富德育教育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 立足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育人工程。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1.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然的德育渗透,必须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年级教学中与知识、技能有机联系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找准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将德育目标蕴含于教育目标之中,把德育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贯穿于知识、技能的教学中。
2.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动,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如讲故事、情景剧表演,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效果更佳。
3.变革学习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学得机械、呆板。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相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的品质。
4.提高教师素养,凸显榜样示范。
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榜样。学校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关心孩子的成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责任。教师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整合德育资源,拓宽德育空间
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需要挖掘德育素材,开辟德育途径,整合德育资源。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做到教育空间最大化、教育效果最优化。
1.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家长资源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商议教育问题,达成共识,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2.注重阵地建设,彰显德育实效。
要加强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仪训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要通过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文化墙、宣传橱窗,解读新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和行为。总之,德育教育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加强基地建设,培养爱国精神。
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定期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为目标,在继续开展传统教育的同时,开发出内容新、形式活、效果好的新活动,常年对学生进行教育,优化学生的行为。
三、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言行,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
1.治理周边环境,净化学校育人热土。
小学生有活泼、好奇、好动的特点,社会商家看准学校市场,在学校周围摆摊设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严重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与派出所、文化稽查等有关部门联系,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取缔学校周边的各种摊点、电子游戏厅、网吧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学校一片净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2.建立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建立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争当五好小公民、三好学生等活动,把学生的思想表现、行为习惯等德育内容作为考核评比的必要条件。这样将形成人人为学校、为班级作贡献,个个奋发有为争先进的热潮,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好学上进,奋发向上的思想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营造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德育品质。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努力地学习,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比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用醒目的大字挂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走廊上,挂上学生的绘画、摄影作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彰显学生的个性。楼梯处,布置名人书画、格言警句,在教室布置规范的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图解等打动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让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每一块橱窗、每一面墙壁都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原则,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能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孩子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开展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根据节日内容和意义,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精心组织夏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2.体验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生活贴近的德育情境,以自我体验、角色体验、情境体验为基本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3.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特色学校创建离不开特色德育的生成与实践。本文从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探索以特色德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提供实证研究案例。
关键词:正心;特色德育;内涵发展
课题: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2016YQJK02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3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思路和动力。特色办学是学校以特色发展求得自身整体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正心,指修炼心性。“正心”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是指“言必信,行必果。明是非,晓仁义。心豁达,有大勇。净如水,广如海。固如山,贞如松”为人、为学、做事应诚信、正直、大勇,心如水之纯净,如海般豁达;信念如山之牢固,如松柏之坚贞。正心特色德育的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1.树正形
《新书・道术篇》有言,“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中说,“刚健中正”。文天祥的《正气歌》浩荡历史,流传千古,激励众生。浩然伟岸,刚正不阿,正大光明,堂堂正正,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真善美的传承,是做人之根基。
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雅的人也要有端正的举止才会给人正气感。《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很自然的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古时候对小孩教育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也是让人从小养成正身的习惯。
2.蕴正心
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 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纳正品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品德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4.塑正人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塑造内外兼修的君子、淑女。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特色德育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成功打造特色德育才能擦亮学校特色品牌,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能。
二、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至少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k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V。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心德育应该更注重质量,讲求精细,彰显特色和创新发展,遵循学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规律。
1.正心德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燃料箱
(1)正心先正身 正身为正心,正行、正人需先正心。正因为正心是做人之根基,是育人之目标,是现代公民之标识,所以我们博采贤智、审时度势,将“正心”作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将“蕴天地正气,育英才本色”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神圣使命,将“正身、正心、正行、正人”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正心”是促进本校发展的和谐之道:
(2)正心重生命 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的生长与发展,就是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所求之生命成长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内在的德行美和外在的气质美、言行美,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就是“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过程。
(3)正心承家风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决定孩子成绩和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是父母。古人注重“正家”,端正家风。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区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用学校的“正心”带动“正家”,促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2.正心班级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粘合剂
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班级活动
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及自主性,并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年级文化的主题(低年级“尚礼”、中年级“善艺”、高年级“厚德”)进行班级命名活动。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2)营造贴近学生、展现个性、多彩温馨的教室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每个班级有学生共同拟定的班级口号,例如精彩多样的“正心学子乐园”、丰富内容的“读书角”等。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工作,从小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增设班级管理的小岗位、“干部轮换制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意识。
3.正心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调和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指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等,德育原则的落实在于教师。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其自身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备公正、廉明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这是为师之本。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校思想、管理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人正,不,对每一位教职员工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为中层和教师做表率,才能将有形的管理,化为无形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是教师。
4.正心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剂
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共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正心文化需要积淀。正心文化的三种性质决定通过讲授、传导让学校进入文化发展“绿色通道”的必要性:一是战略性。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全部元素。二是内生内源性。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逐渐形成学校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即策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学校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5.正心德育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指导思想
①在德育课程建设上,以“正心”的核心理念精神为指导,初步构建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为若干年后全面实现学校的德育课程化做铺垫。
②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及特色项目,大力加强德育拓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包含通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训练类课程为组成部分的合理德育课程结构。
(2)课程目标
课程应立足于学校“正心”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育英才本色,蕴天地正气”的办学愿景,培养尚礼、善艺、厚德的学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正心少年。
低年级(1-2年级):尚礼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通过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三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主题活动课程的参与,让孩子们理解“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养成知礼、懂礼、讲礼仪的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尚礼的教育氛围。
中年级(3-4年级):善艺教育。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类训练课程,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器械套路和艺术技能,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艺术浸润心灵,塑造学生信、x、勇、韧的人格。
高年级(5-6年级):厚德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部分――生活处事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集美之德,以美育美之德;能够把这些德行自觉践行到生活和学习中。
(3)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示例1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毕业礼
①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
②颁发证书――毕业生每若干人一组,分批走上主席台,由学校领导向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
③寄语――学校领导训勉。
④感言――毕业生代表(必须是正心少年)发言。
⑤明志――毕业生齐声诵读学生誓词/正心宣言。
⑥谢恩――学生向前台教师鞠躬谢恩,教师答谢;学生向前台家长代表鞠躬谢恩。
⑦完愿――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旗/班旗上签名,留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⑧合志――全班同学拍摄“全家福”。
示例2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正心艺术节
①歌颂正心精神,唱响正心歌―歌曲欣赏
②学习正心精神,读好正心书―好书推荐
③感受正心精神,做好正心人―武术表演
④继承正心精神,结交正心友―正心少年评选及颁奖活动
⑤走近正心精神,踏上正心路―读、写、画结合
(4)课程实施过程
①生成活动主题 “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线可以设计为尚礼、善艺、厚德,各班可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结合班级的情况,再设计相应“活动领域”下的“活动主题”,例如主题班会的设计。
②课程实施准备 根据学校总体的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结合各班级申报的“活动主题”, 进行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发动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解决方式。同时,组织编撰低中高年级三本德育校本教材,安排课时。
③组织课程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体验式训练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④评价与建档 评价要求:一是要体现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获取信息、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作用。
6.正心德育主题活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活动和交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比如,3月份安全教育月,4月份读书节,5月份感恩节,6月份跳蚤市场,9月份科技节,10月份艺术节,11月份家长开放日暨亲子活动,12月份体育节,每个月都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引下,由师生共同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提升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三、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评估价值,或者对人与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评价由两层含义:一是评估价值,确定或者修订价值;二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复合分析过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品德表现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写评语,学科学业情况由学科教师赋分或写评语。因德育具有特殊性,它既是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学科,所以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位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相关人员(如社区人员、社会德育机构人员等)、学生等,主体多位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2.评价标准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进行量性评价是有必要的,如德育实施时间、德育主题内容、德育活动次数等,但德育同时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动机、兴趣、心理、习惯、品质等,这些必需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分数或划一个等级,要采用品行(品德)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清晰自身的优劣和努力方向。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试卷测评。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养成的到达程度,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判断、分析、论述等能力。
(2)量规。由教育专家海蒂・吉德内齐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量规是一个二维表格,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此评价方式适合于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的数据分析。
(3)评估表。内容可以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再到教师评。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也体现自我评价、自我养成,对自身有更充分认识。
(4)成长档案袋。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材料,包括学生的品德作品、品德反思、品德原始素材等,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判断和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阶段性努力目标等。
(5)学习合同。也叫学习契约,是学习者与帮教者之间的书面协议,学生可以准确了解预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根据合同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保持自我约束,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评价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手段。评价具有功能,即: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的功能。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操作得当就会促进评价对象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适时、灵活、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心特色德育是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云鹏 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 [2]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蒋亚辉.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8]黄浩森.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广东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小学狮艺武术办学特色[J].北京:人民教育, 2008(07)
[9]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快乐教育”办学模式简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0)
[10]安文铸.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11]孙立群、杨广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系统思考[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12]黄兰兰.浅析学校内涵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6(15)
【关键词】德育 精细 文化 评价 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50-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机制,走德育精细化之路,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这不仅是学校适应现代教育大潮的必然选择,也是促学校内涵提升、“强校壮身”的关键一步。
1 坚持一个龙头:德育精细化制度建设
德育工作不是狂风暴雨式的,而是和风细雨的养成,需要让“精细”成为工作标准,成为固态化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文化,成为师生共有的品质。科学制定精细化的德育制度,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学校与家庭社会衔接的有效性。
为实现我校创“区内领头、市内一流”名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德育处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为了规范德育过程,制定了《“三个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和“三个习惯”(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石龙中心小学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石龙中心小学学生安全纪律要求》《行政、教师、学生值周制度》《红领巾监督岗》《班主任集体备课制度》《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制度》《文明班评比制度》等,促进德育管理程序化和协同化。为了细化德育对象,制定了《辅导后进生方案》《美德少年星级评选制度》《科普兴趣小组成员选拔方案》,保证了德育对象的个性化和信息化;为了科学地开展德育评价,制定了《每月主题班会课展示》((校园文明学生评选制度》《班级卫生与安全责任集体奖》《学生奖励条例》等奖励制度,保证了德育评价的人性化与科学化。
一系列精细化的德育工作制度为我校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不缺位,也不越位的管理目标,明确了一个可监控的管理过程,拥有了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并保证了管理结果得到全面的反馈。
2 占据两个制高点:班级文化建设与心育教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心理。学校是作为“养人”的重要场所。“一方水土”的德育教育的两大制高点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校把建设班级文化,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班集体作为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每月召开级长例会,每周开展由落级行政、级长、班主任参加的班主任集体备课活动,谋划高效的教育策略,分享成功的教育收获,处处彰显了德育队伍“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精与细。在集体备课中,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情况、思想深度的特质,结合课程设置,确立各级每周每月少先队课的核心、主题和形式。一二年级以养成教育、习惯教育为核心。例如,二年级的《我与好习惯交朋友》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适应小学规范化的学习生活,突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四年级的《绿色校园绿色生活》,培养学生从小的环保意识;五年级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培养学生爱运动,过健康快乐生活,六年级的《我深深地热爱我的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文化熏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心智健康,培育自律、自学、自育的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锻造坚毅儒雅的人生情操。那么,德育教育的精细化管理的另一个制高点是心育教育的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主导思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预机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通过精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 驱动三架马车:班级评价、学生评价、德育管理者评价
德育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的德育工作的最大分野在于将学生德育教育看作是“成长经历”,精细化管理过程就是一个过程化的评价,它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更为关注师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评价,强调在全员量化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良性结合。
一、确立校园“阳光”教育核心价值文化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阳光教育”就是当下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最新产物,是崭新的教育理念,它既适应社会的教育期望,也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实施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了以“阳光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周洪宇教授认为“阳光教育”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整个过程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教育模式。学校围绕“启发潜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的办学理念,在校内逐步形成统一的主流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坚持这种理念的导向,将其贯穿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文化体系。秉承着这种思想,学校的制度建设与组织管理变得透明、公平;课程文化能够体现丰富与个性;教师以悦纳、博爱的精神面对工作,促进学生自信、自律,全面和谐发展。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校园内师生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道德意识、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并逐步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沉淀在校园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阳光品牌文化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追求教育多元化价值的过程中,我校大胆地作出了以文化塑品牌的战略部署。学校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和办学目标,在“启发潜能 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校风、校训等一系列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系,目的是以理念主导教育行动,并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上乘的个性鲜明的示范性阳光学校。
办学目标:“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就人生的家园,师生铸就未来的学园”。
办学理念:“启发潜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
培养目标:“培养知礼仪、善学习、健康阳光、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校训:知书、尚德(崇尚知识和道德,培养知书达理、全面发展之人)。
校风:和谐、求真(追求阳光般的透明与融合)。
教风:博爱、善导(追求阳光般博爱、普惠)。
学风:善思、践行(追求阳光般的活力与热情)。
三、打造校园“阳光”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形成的基础,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的补充和拓展,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力和矫正。我校作为一所新校,在实施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并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三个具体的管理系统:德育管理系统(校长室—德育处—年级部—班主任—班委会)、教学管理系统(校长室—教导处—学科教研科组—年级备课组—任课教师)、后勤服务系统(校长室—总务处—后勤工作小组—后勤工作人员)。在落实层级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党支部参政议政的民主职能,制订了《阳光教师评选方案》《阳光级组、科组、备课组评比方案》《阳光班级评比制度》《阳光少年评比办法》《阳光课堂评价方案》《阳光校务制度》等一系列阳光管理制度,促进科学、高效管理文化的形成,让学校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方向发展。学校还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开展“校长信箱”、教师沙龙、座谈会、茶话会等多种途径,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领导班子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工作上充分信任,生活上关心照顾,始终把教职工的困难放在心上,多鼓励、少批评,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建立了融洽的、和谐的干群关系,塑造了民主、团结、积极、高效的工作作风和高度一致的团队精神。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四、努力营造校园阳光教师文化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全校教师群体公认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境界、教学风格乃至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我校倡导“博爱、善导”的阳光教师文化,制定《阳光教师成长培养规划》,建立“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塔式师资培训框架,逐渐培养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教学基本功扎实,能驾驭阳光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一方面严格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塘厦镇中心小学教职工师德行为规范》,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照《塘厦镇中心小学阳光教师标准》强化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建设民主课堂,积极营造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丰富情感、完善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鼓励教师放下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在师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人格,发展个性,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和谐、团结、高效的阳光教师文化的形成。
五、构建校园特色课程体系与阳光课堂文化
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化与拓展。我校把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追求“两课文化” 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和匹配性,使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实质性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在“两课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培养为目标,以阳光教育理念为主导,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全面实践,而不局限于表面化、形式化、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文化活动,通过长远规划,精心布局,逐步使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阳光心语课程》《趣味科学课程》《分级阅读课程》《阳光习字课程》《阳光体育课程》《阳光德育课程》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体育类,有球类、棋类、体艺类、操类等;艺术类,有声乐、器乐、舞蹈、美术、陶艺、演讲、主持、朗诵等。在课程文化上体现了“丰富、个性”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堂,是学校文化传承的脉搏。教学不单纯是“知识传授”和“培养技能”意义上的活动,也是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引导,它必须充分体现“文化熏陶”的育人目的。我校倡导“实施阳光教育,营造生命课堂”教学主张,从教师课前的建课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的价值,努力培养大写的“人”。鼓励教师努力把课堂变成激发智慧、砥砺思维、培养精神的课堂,建立充满人性,体现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阳光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热爱学生,以情养情,知情交融;用爱生的情感、爱生的语言,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到民主、平等的待遇,都得到师爱的滋润;让每个孩子都在课堂中享受阳光,感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培育校园“阳光”活动文化
“阳光活动”是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追求的集中反映。
(1)努力培育争创“阳光班级”、争当“阳光少年”的活动文化。培养“阳光少年”是学校的教育目标,“阳光班级”是“阳光少年”成长的重要阵。 为此,在阳光班级的创建过程中,努力做到“一班一品,班班特色”,实现班级班风班训个性化、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活动特色化,通过阳光主题班会、阳光展示台、班训、班徽、班歌等评比活动,形成阳光评价和奖励机制,促进班级自主和特色发展。
(2)努力培育 “阳光”校本课程文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渗透“阳光教育理念,形成阳光课程系列化。比如,人格教育类,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活动、思品课堂以及德育五分钟、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保证落实;生活指导类,通过劳动技能课、综合实践课、行为规范课,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服务、学会创造;艺术体验类,通过“第二课堂”,如舞蹈班、合唱班、民乐队、美术班、书法班、围棋班等,提高学生艺术修为,培养个性特长。此外,语文类的阳光习字、阳光经典诵读、阳光阅读、阳光诗社及阳光文学社活动,英语类的阳光嘉年华,美术类的阳光绘画,体育类的阳光大课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在这些活动中,去形成一些特色的保留项目,并形成“阳光校园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体系。
(3)努力培育“阳光德育”活动文化。德育就是育德,德育不应该简单地说教,而应该关注孩子们活生生的生活,留意学生们真切的平常事儿,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去探讨,去解开心中的结,去明白做人的理,去打开心灵那扇窗户,让阳光照进心田,让心田铺满醉人的绿!这,就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静待春暖花开!
在“阳光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创造性地开展“阳光德育”活动,努力丰富阳光德育文化。开展每周“阳光T台”系列活动,开设声乐、舞蹈、器乐、健美操等专场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们主动参与,都能获得展现个性的机会;开展“阳光脸谱”活动,让孩子们把最灿烂的笑容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开展“阳光小课间”活动,让每一个班级自主选择充满童真和乐趣的小游戏,在延长了的15分钟的小课间体验游戏的魅力;建设开放式的年级“阳光书屋”,让孩子成为书屋的主人,让课间课余成为在书吧自由阅读的美妙时刻;把枯燥的班会课变成“阳光德育五分钟”,让孩子成为班会的主人;同时,把阳光电视台、阳光广播站、阳光文学社等建设成孩子们心向往之并引以为自豪的展现个性的舞台。为了打造“阳光校园”,学校提出了建设“四无”校园的目标,即“让校园没有一片人为垃圾,让校园没有一点人为破损,让校园没有一声大声喧哗,让校园没有一句粗话脏话”,变大而空的德育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让“阳光德育”散发无穷的魅力。
七、塑造校园“阳光”景观文化
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打造阳光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非常重视规划,经过反复论证,逐步明确了“以阳光教育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功能室、无论是体育馆还是植物园,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展览厅,甚至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应该体现出浓郁的“阳光”育人氛围。板报橱窗、牌匾标语、艺术长廊便成为了阳光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阳光校务”“阳光展台”“阳光T台”“阳光脸谱”等场、园、庭、廊处处散发着浓浓的阳光清香。
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可以自主参与的文化阵地。阳光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创建“阳光班级”的重要内容,从教室布置到桌椅摆放,从风采展台到小小书柜,从班级黑板报到作品展示栏,让课室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水泥盒子”,更成为孩子们主动参与、自主创意阳光阵地,变有形为无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乐在其中,享受阳光的人文熏陶,体验美好的合作生活。
[关键词]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15-02
[作者简介]邹一军(197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意义重大。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其言行总是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良好的礼仪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能使学校的形象更加良好,能使家庭更加温馨,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而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大力进行礼仪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站在理论高度,明确方向,提升德育管理能力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从育人环境、办学制度、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等方面展开,以此来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教育依托学校德育,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2)增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建立文明礼仪评价体系。(4)形成文明礼仪校本课程。(5)建立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德育体系,丰富学校发展内涵。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单有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体执行人――班主任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对该项工作的理解、支持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效。因此,要重视教师理论的提升,坚持不懈地组织班主任老师系统地学习有关德育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如《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等,以保证教师在研究中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可邀请礼仪教育研究的专家就如何撰写课题报告、如何进行问卷调查、如何制定文明礼仪规范、如何开展礼仪教育活动等做专题讲座,为教师课题研究导航,以此来促进师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体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
二、着眼教育广度,多种形式,打造师生礼仪教育
(一)以礼仪校本教材为依托,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江苏省文明办下发的《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的要求,编写了教材――《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分别从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这八个方面进行编排,选择不同年段学生遇到的文明礼仪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晨会课、班会课等作为礼仪教材学习的主阵地,让教材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逐渐掌握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还开设了文明礼仪研究课。该课结合礼仪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拓展课题研究的空间。学校里掀起了人人参与研究、个个贡献智慧的热潮,文明礼仪的校本研究之风深入到了每位教师的心中。
(二)抓好文明礼仪建设主阵地,促学生良好习惯形成
学校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要求,制定了《通师三附学生一日常规考评细则》,使文明习惯培养制度化、序列化、精细化,在学生中形成争先创优、勇争上游的良好风气。
学校借助升旗仪式进行文明的传递,创新、优化升旗仪式的形式和内容,由班集体展示本班的文明礼仪新风尚。学校精心构建活动阵地,加强对橱窗、墙报、广播站、校园网络中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力求通过主题突出、图文并茂的内容宣传文明礼仪。学校还成立了一支由学生组成的阳光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的目标是“做‘三附’文明的倡导者,做‘三附’文明的先行者”。阳光志愿者用自身行动去影响、帮助和带动周围的人,为创建阳光、和谐、幸福、文明的校园贡献力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在校学习礼仪,家庭传播礼仪,社会实践礼仪”的方式,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如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每一天”“文明礼仪我体验”等活动。学校还编排了一套文明礼仪操――“我是‘三附’好少年”,学生在说、做、跳中演绎文明礼貌行为,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培养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四)家校携手,共促文明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自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及良好文明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要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为此,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举办家长讲座,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三、绘就美好蓝图,扎实推进,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在进行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时,向着预计目标扎实推进,从礼仪知识的宣传,礼仪童谣的传唱,礼仪黑板报、手抄报的展出,到礼仪故事的演讲,礼仪小品的表演,礼貌用语的学习,再到礼仪行为的训练,礼仪操的推广,将活动的内容设计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广,教育的辐射面大,训练在知情意行上循序渐进,使文明礼仪的内涵不断深入学生心中,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应立足当下,为学生的终身谋求幸福。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共建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