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51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基础病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医学的认识
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包括:①原发性: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极大部分,病因至今尚未彻底清楚。②继发性:可归纳为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d.其他因素。在病理变化上,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骨髓干细胞受损,以及骨髓微循环的改变有关,并把造血干细胞与微循环的关系喻为“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正常的干细胞能在再障病人的骨髓中繁殖,说明再障的发病原因并非单由于骨髓微循环不良或长期营养缺乏或造血机能调解的障碍,可能与宿主干细胞的消失也有关系,也就是说骨髓移植可以使“土地”(窦状隙)和“种子”(造血干细胞)再生。
鉴于以上理论,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是由于某种已知或尚未查明的因素,使骨髓受损,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形态变化,进而产生造血功能障碍,出血和感染,其中造血功能障碍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引起出血和感染的重要环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造血理论有独特的认识,将血的化生主要归属于中焦和下焦。“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下焦与造血的关系主要是指肾的作用,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肾虚则精亏血少”,现代医学则认为骨髓是造血组织,联系上述中医理论,可将祖国医学对造血生理的认识归纳为: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产生精微物质,运输到骨髓,再经过骨髓的造血作用生成血液。因此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功能的障碍,及中医肾主骨生髓的认识出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肾为主的治疗,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也有现代科学根据。1960年以前,国内中医治疗再障多采补养气血的方法,但临床效果不显,以后采用补肾为主的治疗方法后,疗效就得到了提高,可见气血虚是现象,而本质则是肾虚不能生髓,以致影响造血。关于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直正病因,我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不外乎内、外两种因素,暂称之为“内环境”、“外环境”。
“内环境”:①先天发育不良,“人始生,先成精”由于父母的双重影响,使婴儿在母腹中就发育不良,影响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生后由于先天性肾气不足,肾主骨,生髓,藏精,使骨髓中造血组织(红骨髓)处于相对的匮乏和不足,直接影响了人体的造血功能。②少年,或醉酒入房,以及大病久病,损伤肾气,使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了肾的造血功能。③后天营养失调,以及偏嗜偏好,暴饮暴食,长期酗酒,醇浓厚味等,影响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化源告罄,不能以后天养先天,使肾气受损,而致脾肾两虚,终发生脾肾阳虚――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影响了肾的造血功能。④长期精神压抑和过度紧张,使人体植物神经功能乱,影响了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破坏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而影响了骨髓的造血。
外环境: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肾实质性的损害(肾司二便)而导致肾中的 “红骨髓”中毒,减少,使造血功能的部分或全部衰竭,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关键词】 肝纤维化;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1 概述
我国的慢性肝病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导致的肝硬化,具有进展渐变性、病变可逆性、最终难治性等特点。目前西药无特效的抗病毒药,近年来中医药针对肝纤维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医抗肝纤维化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为指导,利用中药复方多成分、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药理学干预,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笔者试从以下几点阐述。
2 病因病机
中医尚无肝纤维化概念,对肝纤维化的病机的认识起始于活血化瘀研究,肝硬化属中医“癥积”范畴,故肝纤维化与中医的“癥积”有一定的类同之处。在其形成的机制上,乙、丙、丁型肝炎作为湿热邪毒引起肝病,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湿热毒邪蕴结于肝,留连不去,致肝失条达之性,肝郁气滞,由气滞而致血瘀,经络阻塞,血不养肝,形成肝纤维化,正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临证指南医案》)。《医宗必读》亦云:“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王玉润认为肝硬化的病机本质是“肝络阻塞、血瘀气滞”,姜春华认为肝硬化“瘀血郁肝是病原,气虚脾弱是病体”,关幼波认为气虚血滞是早期肝硬化之本,湿热毒邪稽留血分是标。由于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本为病,易于横侮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则生痰浊,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胶结,形成痰瘀互结。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病及肾,日久肝肾阴津亏虚,肝肾同病。由此可见,肝纤维化的病机是以血瘀以主,可兼湿热、气滞、脾虚、肾虚等证;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笔者根据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认为肝纤维化可分三个阶段,早期湿热内蕴,稽留血分;中期,由于乙肝反复发作,体内细胞免疫下降,体液免疫亢进而紊乱,符合中医“毒邪未尽,风邪扰动”的理论特点;后期为气阴两虚,痰瘀胶固。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中医证候的演变,在其不同病期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无疑对抗肝纤维化治疗有科学意义。
3 治疗大法
3.1 病因治疗 中医历来重视未病先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慢性肝病在肝纤维化未形成时,即着眼于原发病的有效病因治疗,从而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如血吸虫病的杀虫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d-青霉胺驱铜治疗,血色病去铁治疗等。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抗病毒治疗。据报道,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用干扰素(ifn-a)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持续性应答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好转,而未出现持续性应答的患者肝纤维化也有一定的改善。
3.2 清除湿热疫毒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怫郁不解,或嗜酒、肥甘厚味,害脾损胃,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加上外感湿热疫毒乘虚而入,直趋中道,借经络传导之机,侵犯于肝,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闭血滞,肝之体用俱损而成。周仲英认为,湿热是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始动因素和发病基础,并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后[1],若正盛邪轻,则易于驱邪外出,临床可无明显症状,成为一过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若正邪俱盛,相互交争炽盛,临床可出现急性肝炎或重型肝炎,肝胆失疏,胆汁外溢不循常道,黄疸之症发生;若湿热阻于气分或肝热未使胆汁外泄,尚能循其道而行,则发为无黄疸型肝炎。总之,从中医学观点看,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血分是慢性乙肝病因病机极为重要的部分,清除湿热疫毒这一病原,对于早期预防肝纤维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多样本的临床与实验已证实,清热利湿解毒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护肝作用,能减轻肝实质炎症,修复被破坏的肝细胞,部分药物还具有较好的抗病毒和调控免疫作用,人们早已认识到某些清热利湿解毒药如茵陈、黄芩、山豆根、大青叶、败酱草、连翘、白花蛇舌草、重楼、虎杖等具有抗病毒和消除炎症作用,如茵陈蒿汤是经典的清热利湿方剂,原方用治湿热阳黄,对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抗炎症、抑制γ-ifn过度作用的病理变化,利胆、抑制肝细胞凋亡,同时又可作用于纤维增生因子,抑制肝纤维化,对胆管阻塞以及二甲基亚硝胺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的干预治疗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茵陈原色酮、毛蒿素、茵陈烯、6,7-二甲基香豆素、都桷子素、大黄酸及大黄素等,都桷子素可显著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dna合成;6,7-二甲基香豆素通过激活核受体组成雄烷受体(car)而加快胆红素的消除。于世瀛等[2]采用猪血清方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清热利湿方药进行防治,显示该方药有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优于秋水仙碱[2],这些都说明清热利湿解毒药具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间接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3.3 扶正化瘀 活血化瘀、扶正纠偏为治疗肝纤维化的基本大法。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防治肝病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处方用药经验,为当今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组方和方药筛选提供了线索和捷径。如20世纪70年代王玉润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化裁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结果有良好改善肝功能与微循环作用,并且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桃仁及其提取物对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及实验动物均有较好作用。其后刘平[3]等发现,虽然活血化瘀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患者常见的“疲乏”等症状无明显改善,通过配合补益药物,如“虫草菌丝+桃仁提取物”、扶正化瘀方(虫草菌丝、丹参、桃仁、松黄等),疗效得以进一步提高。迄今,有关肝纤维化的立法组方主要集中活血化瘀和扶正(益气养血和补益肝肾)两大类的结合。如扶正化瘀胶囊(丹参、虫草菌丝、桃仁、七叶胆、五叶子、松花粉等),强肝软坚汤(黄芪、白术、茯苓、生地、当归、白芍、丹参、郁金、丹皮、栀子、鳖甲、茵陈等),复方861合剂(黄芪、丹参、鸡血藤等10味),复方鳖甲软肝片(鳖甲、赤芍、三七、冬虫夏草等11味),柔肝冲剂(黄芪、丹参、郁金等),丹芍化纤胶囊(汉防己碱、丹参、赤芍、黄芪、银杏叶等),以及实验证实有效的古典方药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4]、补阳还五汤[5]、乌鸡白凤丸等。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药单味药和有效成分大致有:丹参及丹酚酸b、虫草多糖、当归、黄芪、姜黄、柴胡、田三七及三七总苷、粉防己碱、桃仁提取物、川芎嗪、牛磺酸、大黄素、黄颜木素、螺旋藻、氧化苦参碱、齐墩果酸、灯盏细辛黄酮、葫芦素b、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苍术酮、绞股蓝总皂苷、钱草总生物碱等[6]。
中医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包括为:保护肝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胶原分解等多个环节。中医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仍将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郭立中,刘琴,皇玲玲,等.周仲英从湿热论治疑难杂病经验.中医杂志,2008,49(11):971.
2 于世瀛,贲长恩,杨美娟.清热利湿方药抗肝纤维化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定量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8-30.
3 刘平.发挥中西医结合思维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8.
4 张晓平,陈建明,强世平.血府逐瘀汤抗血吸虫致小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03,44(4):299.
1 概述
我国的慢性肝病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导致的肝硬化,具有进展渐变性、病变可逆性、最终难治性等特点。目前西药无特效的抗病毒药,近年来中医药针对肝纤维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医抗肝纤维化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为指导,利用中药复方多成分、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药理学干预,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笔者试从以下几点阐述。
2 病因病机
中医尚无肝纤维化概念,对肝纤维化的病机的认识起始于活血化瘀研究,肝硬化属中医“癥积”范畴,故肝纤维化与中医的“癥积”有一定的类同之处。在其形成的机制上,乙、丙、丁型肝炎作为湿热邪毒引起肝病,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湿热毒邪蕴结于肝,留连不去,致肝失条达之性,肝郁气滞,由气滞而致血瘀,经络阻塞,血不养肝,形成肝纤维化,正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临证指南医案》)。《医宗必读》亦云:“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王玉润认为肝硬化的病机本质是“肝络阻塞、血瘀气滞”,姜春华认为肝硬化“瘀血郁肝是病原,气虚脾弱是病体”,关幼波认为气虚血滞是早期肝硬化之本,湿热毒邪稽留血分是标。由于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本为病,易于横侮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则生痰浊,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胶结,形成痰瘀互结。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病及肾,日久肝肾阴津亏虚,肝肾同病。由此可见,肝纤维化的病机是以血瘀以主,可兼湿热、气滞、脾虚、肾虚等证;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笔者根据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认为肝纤维化可分三个阶段,早期湿热内蕴,稽留血分;中期,由于乙肝反复发作,体内细胞免疫下降,体液免疫亢进而紊乱,符合中医“毒邪未尽,风邪扰动”的理论特点;后期为气阴两虚,痰瘀胶固。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中医证候的演变,在其不同病期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无疑对抗肝纤维化治疗有科学意义。
3 治疗大法
3.1 病因治疗 中医历来重视未病先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慢性肝病在肝纤维化未形成时,即着眼于原发病的有效病因治疗,从而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如血吸虫病的杀虫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D-青霉胺驱铜治疗,血色病去铁治疗等。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抗病毒治疗。据报道,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用干扰素(IFN-a)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持续性应答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好转,而未出现持续性应答的患者肝纤维化也有一定的改善。
3.2 清除湿热疫毒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怫郁不解,或嗜酒、肥甘厚味,害脾损胃,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加上外感湿热疫毒乘虚而入,直趋中道,借经络传导之机,侵犯于肝,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闭血滞,肝之体用俱损而成。周仲英认为,湿热是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始动因素和发病基础,并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后[1],若正盛邪轻,则易于驱邪外出,临床可无明显症状,成为一过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若正邪俱盛,相互交争炽盛,临床可出现急性肝炎或重型肝炎,肝胆失疏,胆汁外溢不循常道,黄疸之症发生;若湿热阻于气分或肝热未使胆汁外泄,尚能循其道而行,则发为无黄疸型肝炎。总之,从中医学观点看,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血分是慢性乙肝病因病机极为重要的部分,清除湿热疫毒这一病原,对于早期预防肝纤维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多样本的临床与实验已证实,清热利湿解毒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护肝作用,能减轻肝实质炎症,修复被破坏的肝细胞,部分药物还具有较好的抗病毒和调控免疫作用,人们早已认识到某些清热利湿解毒药如茵陈、黄芩、山豆根、大青叶、败酱草、连翘、白花蛇舌草、重楼、虎杖等具有抗病毒和消除炎症作用,如茵陈蒿汤是经典的清热利湿方剂,原方用治湿热阳黄,对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抗炎症、抑制γ-IFN过度作用的病理变化,利胆、抑制肝细胞凋亡,同时又可作用于纤维增生因子,抑制肝纤维化,对胆管阻塞以及二甲基亚硝胺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的干预治疗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茵陈原色酮、毛蒿素、茵陈烯、6,7-二甲基香豆素、都桷子素、大黄酸及大黄素等,都桷子素可显著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DNA合成;6,7-二甲基香豆素通过激活核受体组成雄烷受体(CAR)而加快胆红素的消除。于世瀛等[2]采用猪血清方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清热利湿方药进行防治,显示该方药有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优于秋水仙碱[2],这些都说明清热利湿解毒药具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间接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3.3 扶正化瘀 活血化瘀、扶正纠偏为治疗肝纤维化的基本大法。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防治肝病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处方用药经验,为当今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组方和方药筛选提供了线索和捷径。如20世纪70年代王玉润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化裁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结果有良好改善肝功能与微循环作用,并且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桃仁及其提取物对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及实验动物均有较好作用。其后刘平[3]等发现,虽然活血化瘀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患者常见的“疲乏”等症状无明显改善,通过配合补益药物,如“虫草菌丝+桃仁提取物”、扶正化瘀方(虫草菌丝、丹参、桃仁、松黄等),疗效得以进一步提高。迄今,有关肝纤维化的立法组方主要集中活血化瘀和扶正(益气养血和补益肝肾)两大类的结合。如扶正化瘀胶囊(丹参、虫草菌丝、桃仁、七叶胆、五叶子、松花粉等),强肝软坚汤(黄芪、白术、茯苓、生地、当归、白芍、丹参、郁金、丹皮、栀子、鳖甲、茵陈等),复方861合剂(黄芪、丹参、鸡血藤等10味),复方鳖甲软肝片(鳖甲、赤芍、三七、冬虫夏草等11味),柔肝冲剂(黄芪、丹参、郁金等),丹芍化纤胶囊(汉防己碱、丹参、赤芍、黄芪、银杏叶等),以及实验证实有效的古典方药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4]、补阳还五汤[5]、乌鸡白凤丸等。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药单味药和有效成分大致有:丹参及丹酚酸B、虫草多糖、当归、黄芪、姜黄、柴胡、田三七及三七总苷、粉防己碱、桃仁提取物、川芎嗪、牛磺酸、大黄素、黄颜木素、螺旋藻、氧化苦参碱、齐墩果酸、灯盏细辛黄酮、葫芦素B、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苍术酮、绞股蓝总皂苷、钱草总生物碱等[6]。
中医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包括为:保护肝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胶原分解等多个环节。中医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仍将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郭立中,刘琴,皇玲玲,等.周仲英从湿热论治疑难杂病经验.中医杂志,2008,49(11):971.
2 于世瀛,贲长恩,杨美娟.清热利湿方药抗肝纤维化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定量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8-30.
3 刘平.发挥中西医结合思维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8.
4 张晓平,陈建明,强世平.血府逐瘀汤抗血吸虫致小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03,44(4):29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病因病机;思考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学“腰痛”、“痹症”之范畴,关于此病之病因病机,首先,《素问》指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而藏血”,可见此病的发生与肾脏的虚实密不可分。笔者以为,骨借筋而立,肝脏虚损,则筋不固,筋病势必造成骨病。再者,中医学认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血虚则必会导致肾精虚损,精血亏虚,则会导致骨骼不能濡养,从而导致骨病的。《灵枢五癃津液别》提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五谷入于胃,赖于脾之运化,从而内充于骨,保证了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故而一旦脾胃功能失常,则会从而髓海不足,骨骼失于滋养,导致骨病的发生。无疑,肾、肝、脾三脏亏虚,腰椎及其相关组织将不可避免的出现退化、变性,从而造成此病的发生[13]。而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中总结性的指出:“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肾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14]。王焘又在《外台秘要腰脚疼痛方》中指出:肾气不足,同时感受风、寒、湿之气,风寒湿三气与正气相争此病出现。或久感外邪而不得愈,导致风寒湿三邪痹阻于筋脉,从而导致此病发生。“《病源》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也。”又,“卧冷湿地。当风所得冷痹疼弱重滞。”而后尤怡又指出外伤瘀血导致可导致此病的发生[15]。《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立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16]瘀血腰痛与现代临床青年人群之发病特点颇为相似。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此病发生总以肾、肝、脾三脏亏虚为主,同时又兼有外感风寒湿邪或瘀血为辅。因此在在现代临床治疗此病过程中须注意其病因的辨证从而对证论治,切不可盲目下药。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对于此病之中医辨证分型,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筋伤学》[17]将此病分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湿热壅滞四型。另孙方盛[18]通过阅读古籍将此病分为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型及肾虚型四型。而关于此病之分型临床上不胜枚举,多不胜数。总而言之,可以看出,在实际临床之上,关于此病之辨证分型其并无统一性,且各个医者自成一家,但总观其治则治法,不外乎以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以及瘀血等为标等方向论治。符合传统中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因此,作为临床工作者,在实际治疗此病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已成理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1.1中药内服
中医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并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但在使用中药内服过程中应当着重辨证论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当风得之。”独活寄生汤可治,药物如下: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干地黄、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各二两)[19]。此方可以看作是古今以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为法治疗此病的范例。后《医学心悟腰痛》提到“腰痛若因闪挫跌扑,瘀积于内,瘀血也。说明瘀血也可以导致此病的发生[20]。在现代临床,乔根宝等[21]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复感外邪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2例,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杨卫华[22]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有效率94.74%。于继洋等[23]使用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1例,并取得满意疗效。据现代研究证明,独活寄生汤具有很好的抗炎止痛,调节免疫功能效果;身痛逐瘀汤具有抗炎,扩张血管,调节机体代谢、改善循环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其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24-25]
1.2中药外治
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它既克服了中药内服味苦的特点,相比之下并兼有更为安全的特点,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外治和内治之理论指导可以通用,至于其药物应用只是方法有异,对症应用而已。现代临床,葛继荣[26]等应用用神蜂精(其中含穿山甲、蜜蜂生物素、肉桂、乳香、九里香、冰片等)外涂与疼痛部位,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甘肃省名中医张晓刚主任医师使用通痹熏洗汤(具体药物:桑枝,秦艽,防风,醋五味子,山楂,当归,川芎,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白芷)作为辅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证明,使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中药在腰痛部位进行外用,对患者腰痛等各种症状,非常有效[27]。
2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特点。其对于慢性腰痛颇为显著[28]。而关于此种治疗方法,自古有之。《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素问刺腰痛论篇》言:“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在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此病应用相当广泛,李具宝等[29]系统整理了10年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其主要穴位以足太阳膀胱经俞穴为主,余配合少阳胆经,及阿是穴等经络俞穴治疗此病,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证明,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最终达到抗炎止痛,缓解神经根水肿从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30]。
3针刀与推拿疗法
针刀疗法源于针灸,但立于精细解剖,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推拿疗法自古有之,其具有操作不受环境限制,易于实施,并且,效果立竿见影的特点。《素问痿论》曰:骨假筋而立,即“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在现代临床。张学武用针刀联合推拿疗法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治愈率为53.1%,有效率为96.9%。现代研究证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因素与腰部肌群病变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腰痛患者主要是其关节与肌肉力学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针刀与推拿可以有效的解决此病之早期症状,从而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而针刀疗法具有疏通气血,理顺经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松解局部粘连,缓解挛缩,促使椎体周围肌肉应力平衡的作用。推拿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松解关节肌肉粘连,通经活络,解除痉挛的作用[31-34]。
[关键词]饮用水 二甲基异冰片 氧化技术 吸附技术
中图分类号:TM12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27-01
近年来,饮用水异嗅异味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水处理成本增大,引起了用户的不满。饮用水中的嗅味主要有土霉味、鱼腥味、芳香臭和青草味等,以引起土霉味的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最为常见,它们主要是藻类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嗅阈浓度很低,约为10ng/L,即使在水中的含量很小,也能产生嗅味问题。
2015年9月,某市河网水产生明显异味,经水质分析发现水中主要致嗅物质为二甲基异冰片。以该河网水为原水的水厂为常规处理工艺,常规工艺难以去除水中的嗅味物质,给供水带来了一定影响。对于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等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国内外研究表明氧化法和吸附技术可以降低水中异嗅物质含量。因此本研究以该河网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厂现有条件选择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药剂、粉末活性炭作为处理药剂,研究上述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效果,以期为水厂提供可行的嗅味物质控制技术。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仪器与设备:深圳中润混凝实验搅拌仪ZR-4;MILLIPORE纯水机;二甲基异冰片送第三方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
1.1.2 药剂:二甲基异冰片标准物质(100ug/ml),聚氯化铝(三氧化二铝含量为10.4%),高锰酸钾(水厂在用食品级),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某净水剂厂提供),木质粉末活性炭(碘值约为850mg/g,水厂在用)
1.1.3河网水:试验期间嗅味严重,二甲基异冰片浓度约为70ng/L。
1.2 试验方法
1.2.1混凝试验:试验采用混凝试验搅拌仪,取1000ml水样,投加一定浓度的氧化剂,以300r/min快速搅拌5分钟后再投加聚氯化铝,以300r/min快速搅拌半分钟后,再以
50r/min慢速搅拌15min,静置30min后在水面下2 cm处抽取上清液并测定相关指标。
1.2.2吸附试验
1.2.2.1吸附速率试验
将水样置于六联搅拌器上,活性炭投加量为10mg/L,以300r/min的转速搅拌不同时间,吸附时间分别为10、20、30、45、60、90min,时间结束后对该烧杯水样立即进行过滤取样。
1.2.2.2吸附容量试验
水样置于六联搅拌器上,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分别为5、15、30、50mg/L,以300r/min的转速搅拌2h,时间结束后对该烧杯水样立即进行过滤取样。
2 结果与讨论
2.1 氧化技术
2.1.1单独氧化去除技术
采用去离子水配制二甲基异冰片100ng/L水样,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在300r/min条件下搅拌30min,然后加入硫代硫酸钠终止反应.随着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两种氧化剂对嗅味物质的去除率呈上升趋势。当氧化剂投加量由0.2mg/L增至1mg/L时,高锰酸钾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由3.2%增加到15.9%,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由5.5%增加到20.4%。可以看出,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效果优于高锰酸钾,但氧化能力均有限,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2.1.2 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
以河网水为试验原水,选择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作为预氧化剂。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氧化三十分钟后,再加入混凝剂PAC(24mg/L),进行混凝沉淀反应,静置30分钟后取上清液测试嗅味指标。常规工艺对二甲基异冰片去除率仅为9.6%,这是因为常规工艺只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大分子胶体颗粒,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差,高锰酸钾预氧化则提高了对嗅味物质的去除率,分析原因认为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发挥了多种药剂协同的氧化、吸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除臭效果[1]。当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增至0.8mg/L时,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达到34.6%,再增加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加量,去除效果不明显。
2.2 吸附技术
2.2.1粉末活性炭吸附速率
以河网水为原水,活性炭投加量为lOmg/L,进行活性炭吸附速率试验,结果见图3。可以看出活性炭吸附二甲基异冰片的快速吸附阶段在0~30min内,1h后达到吸附平衡,再延长吸附时间去除效果变化不明显。虽然活性炭对嗅味物质的吸附主要在1h内,但如有条件的可进一步延长吸附时间,提高吸附效率。
2.2.2粉末活性炭投加量
以河网水为原水,进行活性炭吸附容量试验。采用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二甲基异冰片的吸附容量曲线,得到等温式:y=8.487X0.672。根据FreundIich吸附等温式计算出的吸附后需达到国家标准限值所需的活性炭量,可为水厂的活性炭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3 生产试验
基于实验室烧杯试验结果,以河网水为水源水在某水厂进行了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二甲基乙冰片的生产试验。在混凝反应近结束时投加不同量活性炭考查异味的去除效果,其液氯投加量1.0 mg/L,高锰酸钾投加量0.25mg/L,聚合铝投加量20 mg/L,且聚合氯化铝和高锰酸钾同时投加,沉淀水在活性炭投加后50分钟采样检测,河网水二甲基异冰片为74 ng/L,试验结果(沉淀池出水处采样检测)如表1:
试验表明:通过常规工艺处理,2-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为9.5%,投加12 mg/L活性炭其去除率为25.7%,投加16mg/L活性炭其去除率为32.4%。
4 结论
4.1 高锰酸钾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有一定的氧化去除能力。从除嗅效果上来看,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优于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可以应对低浓度(≤20ng/L)的二甲基异冰片超标问题。
4.2 对于较高浓度的二甲基异冰片去除问题,可以考虑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其中粉末活性炭对嗅味物质的快速吸附需要30min,1h后达到吸附平衡,因此活性炭的投加点最好保证活性炭1h的吸附时间。粉末活性炭对嗅味物质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根据此公式可计算出给水厂活性炭所需投加量,为水厂的活性炭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4.3 通过生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对二甲基异冰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锰酸钾及其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除嗅对比[J]。张锦,林,范洁,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6):736-738.
一、“无头”苗
“无头”苗,即是指生长点停止生长,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刚出2片子叶或几片真叶后没有生长点,成株期第1或第2穗花后没有生长点,症状有点类似自封顶番茄品种的“自封顶”症状。发生原因主要是苗期低温导致生理缺硼。长势较弱苗发生的概率高。
二、花数少、花弱、小花或一整穗不出花,不易坐果
这种生理病害容易发生在7―8月份育苗的秋冬茬。主要原因是温度高(35~40℃)、温差小,番茄苗易徒长,花芽分化受到很大影响,影响最为严重时,第10节才出第1穗花。还有第1与第2穗花间隔达5节,花弱、花小、不开花。开花坐住果也不发育,形成豆果或僵果。
三、果实偏小、僵果、豆果
出现果实偏小有以下原因:
1、定植缓苗后,第1水肥浇得过早,营养生长过旺造成,或第1水、肥浇得过晚,营养生长过弱,致使第2、3穗果实的发育由于植株营养不足形成了小果、豆果或僵果。
2、密度过大,肥力不足。特别是越冬栽培,667 m2栽苗超过3 000~3 500株,由于冬季光照弱,光合积累少,容易形成小果。
3、没有实行换头整枝。换头整枝具体做法:在第3或第4穗花以上3片叶摘心,然后在花穗以上的叉中留1个健壮的叉作生长枝。再留2穗果,这样在叉上形成的果实,由于种植的营养状况、光照和温度条件都比较好,往往比主枝上的果实商品性更好。若是4、5穗果实偏小,大多数是由于1~3穗果实发育集中,导致4~5层果实发育营养不足形成的。
4、蘸花浓度过低、或蘸花过晚致使激素不足,也会果小。
5、有些年份或季节,果实发育期光照过弱,温度较低,也会果小。
四、空洞果
形成空洞果有以下原因:
1、促进坐果的激素使用过早,浓度过大。
2、第3、4层果空洞果原因:大多数由1、2层果实发育较快,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不能满足3、4层果实发育而形成的。最好换头整枝,加强肥水管理。如果不想换头那就应改善光照、加强水、肥、温度管理。
3、用了果实膨大剂后,但光照弱、温度低,植株的营养状况不能满足果实膨大的需要。
4、夜温过高植株徒长,光合产物不能顺利地运输到果实中去。
1.宁夏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宁夏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宁夏三家三级综合医院出院病人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因子分析,寻找支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潜在因子,为有效地配置卫生服务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为政府决策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 以银川市三家三级综合医院2011年和2012年出院病人为样本,对出院病人的各项医疗费用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经因子分析显示:支配2012年出院病人医疗费用的4个因子分别为床位、药物、检查和化验因子,护理和手术因子,诊疗因子,中药因子;支配2011年出院病人医疗费用的4个因子分别为诊疗与药物因子,护理和其他因子,化验与手术因子,检查因子。结论 2011年与2012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应着力降低药费。
[
关键词 ] 出院病人;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036-02
医疗费用常被认为是反映医疗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现并分析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是对未来医疗服务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住院费用过高及其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而又不损害其合理增长的部分,是目前医疗卫生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本文以2011年和2012年宁夏三家三级综合医院出院病人的前五位病种病例医疗费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项住院费用进行分析,找出支配住院医疗费用的潜在因子,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以及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家三级综合医院2011—2012年上报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的所有出院病例的病案首页资料,筛选病例构成最高的前五位病种为分析对象。最终对17805例出院病人的医疗费用进行因子分析。样本医院为自治区三大型综合医院,具有相当代表性。
1.2 变量设置
因子分析中住院各项医疗费用变量命名:X1为床位费、X2为护理费、X3为西药费、X4为中药费、X5为化验费、X6为诊疗费、X7为手术费、X8为检查费、X9为其他费用(主要包括治疗费、材料费、一次性耗材,输血费、输氧费等)。
1.3 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就是寻找支配各项原始指标的公因子的模型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初始因子,因子旋转方法采用四次方最大旋转方法得出新的共性因子,寻找出医疗费用各变量间的潜在结构[2]。
2 结果
2.1 出院病人住院费用的因子分析
2012年出院病人医疗费用的因子分析,见表1、2、3。KMO抽样适度值=0.755,可认为相关矩阵为非单位矩阵,数据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1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但累积贡献率仅有51.00%,因此取前4个公因子,且累积贡献率达到72.00%,每一个指标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50以上,且大多数接近或超过0.70,说明这4个公因子能较好的反映原始指标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由表2可知,公因子1支配的指标有X1(床费)、X3(西药)、X5(化验)、X8(检查),称为床位、药物、检查和化验因子;公因子2支配的指标有X2(护理费)、X7(手术费)、X9(其他费用),称为护理和手术因子;公因子3支配的指标有X6(诊疗),称为诊疗因子;公因子4支配的指标有X4(中药),称为中药因子。
由表3的公因子相关系数可知,4个公因子之间没有交叉支配,每一指标只受一个因子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很小,彼此间独立。
2.1.2 2011年出院病人医疗费用的因子分析,见表4,5,6。KMO=0.705,P<0.01,该数据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4显示2011年出院病人医疗费用因子分析中(前三个特征值>1,但累积贡献率较低,因此选取前4个特征值,且累积贡献率达到73.00%),除X1(床位费)公因子方差低于0.5以外,其余个变量公因子方差均较高,说明4个公因子对原始指标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由5可知,公因子1支配的指标有X1(床位费)、X3(西药)、X4(中药)、X5(化验)、X6(诊疗),称为诊疗与药物因子;公因子2支配的指标有X2(护理费)、X9(其他费用),称为护理和其他因子;公因子3支配的指标有X5(化验)、X7(手术),称为化验与手术因子;公因子4支配的指标有X8(检查),称为检查因子。由表10显示的公因子相关系数可知4个公因子的相关性很小,彼此间独立。
3 讨论与建议
3.1 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支配医疗费用的潜在因子,有效控制其费用的增长
对2011年出院病人来说公因子1(药物和化验因子)包括床位、西药、中药、化验、诊疗因子,其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62.60%,公因子2护理和其他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23.60%,公因子3化验与手术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13.80%,公因子4检查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7.50%。对于2012年出院病人来说公因子1(西药、化验、检查因子)包括床费、西药、化验、检查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66.40%,公因子2护理和手术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29.60%,公因子3诊疗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3.20%,公因子4中药因子支配的费用占总费用的0.80%。由此可见控制出院病人医疗费用的增长,关键是要降低药费、检查费和化验费。
3.2 抓住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本次研究,五种疾病住院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可能在于男性工作压力大、环境复杂以及个人生活行为等与疾病发生的危险度相对较高有关;五种疾病中,除肺炎外其余四种疾病为中老年多发病。一些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也是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之一, 因此,预防保健工作应重点应放在该年龄段;从住院天数上看,2011年和2012年中病人平均住院天数都在13 d以上,一些研究表明住院天数越长,费用越高。美国和加拿大规定平均住院天数不能超过7~9 d,日本规定不能超过12 d。因此,控制住院天数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方法。
3.3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降低药品价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分析中发现,2011年与2012年中药品费用的支出在总费用中所占比例最大,超过40.00%。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药费收入在医院医药费收入中的比重平均达到50.00%以上,少数中小医院甚至达到70.00%~80.00%,大大高于多数发达国家5.00%~20.00%及部分发展中国家15.00%~35.00%的平均水平[5-6]。可见药品费用的支出已经成为影响住院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降低药品费用,对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总结,我们应该从根源入手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和健全完善的卫生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加强对药品的监督、管理。
[
参考文献]
[1]黄少敏,李玲,郑锴炘.综合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医院案例分析[J].经济科学,2011(5).
[2]曹乾,张晓,陈华,等.社会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因子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3):256-259.
[3]陈莉娟,苏维,唐芳.孝儿镇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现代预学,2010(4):671-674.
[4]孙葵,尹文强,黄冬梅,等.医生工作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3):43-46.
[5]刘娜,龚唯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