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47
序论:在您撰写日常化学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化学与生活应用反馈拓展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教师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认识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背景
1.社会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21世纪世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生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这也符合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STS”教育(“教育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其主要理念是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直接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2.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化学课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迎合中考命题新趋势。生活化色彩增强是近两年各地试题的特点,在命题背景上无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绿色奥运、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这一类社会热点为素材,不仅能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和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这些试题深刻体现了“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的新课程理念。
所以,学习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融合
1.联系日常生活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积极踊跃地参与探讨和探究,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学习效果。例如由大家司空见惯的铁锅生锈,思考铁器生锈需要哪些条件,并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原因,得出钢铁防锈的知识,直观而深刻。又如由竹炭除臭鞋垫引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由千年女尸不腐引出碳的稳定性。再如洛阳石窟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等等。这样的导课能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
2.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而且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1)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例如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我引导学生了解本市近几十年来卫河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
(2)指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学了化学之后,会鉴别真金假金,知道真丝和人造丝的区别,会除水壶里的水垢等。
3.学习并应用化学知识,走出生活中的误区。学过化学后,学生要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辨析真伪对错。学生要知道: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而是液态汞;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铅笔不含铅,而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从三鹿事件发生后,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辛辣的讽刺:“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增重的明矾;从瘦肉中认识了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据网民统计,近10年来被公开报道的人为污染的食品至少有60种之多。除了利益驱使,还有就是对化学知识的匮乏和无知,才使某些人做出这样危害生命和健康的劣行。所以,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常识,于国于民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能提升我们生存的质量。
4.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从而树立人生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生活的方式不断变化,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多,学习化学要经常关注身边,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受制于中考指挥棒的束缚,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脱钩,导致本来神秘有趣的化学教学充斥着枯燥乏味的定义、方程式、原理、现象的死记硬背,导致化学题海成为初中生不得不面对的暗无天日的苦海,造成初中生失去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困难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密切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多年来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使初中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来。
一、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
为了科学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引进来,同时,将其和化学课本中的诸多概念原理进行一一对应,因此,有必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保证初中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初中生进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具体来说,在进行分子概念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初中生认真思考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奥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奥秘是什么?臭豆腐的味道很远就能闻得到的奥秘是什么?刚刚洗过的衣物在太阳底下很快就能晒干的奥秘是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出现白色的痕迹的奥秘是什么?一汤匙食盐放在水里消失了而水却变咸了的奥秘是什么?一升的水和一升的煤油混合之后的体积之和不是两升的奥秘是什么?等等。通过你这种方式,来引导初中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
二、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课程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通过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能够保证初中生深入地领悟到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效果的提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关于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的作用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初中生非常爱吃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的气体成分来引导初中生深入地探索:第一,在包装食品的过程中充入气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第三,怎样进行实验来证明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在初中生进行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初中生就能够证明大型的正规厂家所生产的“可比克薯片”等一系列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所充的是氮气,而不正规的厂家所充的是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的含水量要高于一般的空气,这就导致包装袋里面的膨化食品吃起来不会那么脆。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通过利用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作为原料来做成酸碱指示剂,能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味极鲜、果汁、豆浆、食醋、水果罐头、啤酒等各种各样的食品的酸碱性;利用鸡蛋壳来取代典型的化学药品可以验证碳酸盐的存在;利用碘水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分等。
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能够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锻炼初中生与人协作的技能,有利于培养初中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在具体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讨论问题的设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教师在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化学课本,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精心设计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问题,保证初中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保证初中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回归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化生活化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较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这些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很利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各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一家有几个人啦?有几个兄弟姐妹呀?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谁家人口多?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的说出结果,需要数一数,比一比。再如,生活中常用各种种知识;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合理安排时间及购物等。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真正走向生活。
例如教学第二册数学“元、角、分”这节内容,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和观察购物付钱的情况后,在教室里开展扮演“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每个学生带一些书本、铅笔、卷笔刀、橡皮及玩具等,标上价格,作为商店里的货物。由五个小组各选派几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教师发给“顾客”一些各种面值的纸币。然后到“商场”进行买卖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回忆买卖货物的经过,编出应用题。这样,把学生组织到游戏活动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感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观察到各种车辆的车轮是圆形的,接着把它们的轮子分别改为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模拟出它们一路颠簸的情形,这时学生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圆的轮子不会颠簸,而其他形状轮的轮子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车轮”这一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
兴趣,探求问题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的简便”中,有这样一题195-96=195-100+4,学生对减去100时还要加上4,难以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爸爸带195元钱到商场买一件价值96元的衣服,他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钱票(应把19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部分应该加上。这样,抽象的运算了具体的经验支持,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数量关系后再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在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5支20元,水仙花3盆36元,牡丹花4支2元。”问:妈妈想买来既漂亮又实惠的花来装饰客厅,请你帮妈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中心;安全维护;工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太平湾发电厂网络概况
我厂企业网络覆盖了丹东综合办公及生活基地(丹东综合办公楼、泰鑫办公楼、多经办公楼、谊江佳园和新世纪花园两个生活区等)、太平湾电站(副厂房、水调楼、综合楼、基地管理处办公楼及生活区其它办公场所)、长甸电站(厂房、通讯楼、综合楼等)的“两站三地”,网络核心及汇聚设备集中在丹东综合办公楼、太站副厂房、长站通讯楼等三个网络机房内,联网信息点总数约1500个,是东北电网公司系统中网络覆盖面积最大、联网用户最多、网络结构最复杂的局域网,也是业务应用系统最多、实用化程度最高、日常维护工作量最大的单位。
2 信息中心日常安维工作现状
我厂在2001年就已建成了自己的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工作,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厂信息系统不断充实、完善,信息中心工作量日益增加,但信息中心负责日常安全运维的工作人员却相对较少。据我粗略统计,全厂仅日常计算机维护工作每天就不少于20台·次,如果再发生一些新病毒爆发、电源不稳定、应用软件升级、硬件换代、上级检查等临时事件,那么整个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都要连续多日甚至数周加班加点逐个终端进行调整。而且,由于我厂信息化工作进程的持续推进,无纸化办公的最终实现,厂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大提高,已经从企业运行管理的辅手段变为核心手段。同时,各类黑客手段迅猛发展、新的网络病毒不断出现,对信息系统的攻击变得更加隐蔽,攻击工具的学习应用变得更加简单,新的攻击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迅速,攻击危害变得更加复杂。信息中心的工作量、工作强度与日俱增,技术人员疲于应付日常安维,很难有时间进行网络架构、应用系统优化改造的研究与规划。
现实环境督促信息中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厂有关领导、产品供应商和信息中心同事共同对简化日常安维工作进行了初步实践。
3 对简化信息中心日常安维工作的分析与实践
3.1 信息中心日常安维工作内容与工作量分析
3.1.1 服务器安全维护,工作量比较小;
3.1.2 网络设备安全维护,工作量比较大;
3.1.3 终端安全维护,这方面工作量极大,占信息中心日常工作量80%以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信息中心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消耗在了终端维护上,如果我们能通过适当的技术和设备手段,将尽量多的终端维护工作集中在网关节点上,那么网络终端的安全维护工作量就必然大大降低,信息中心的日常工作内容就能得到极大简化,工作效率就会进一步提高。
3.2 对简化信息中心日常安维工作的实践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信息中心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各类安全功能与安全运维向单一网关设备集中为原则,对简化日常安维工作进行了积极实践,其中主要包括:
3.2.1 强制要求安装终端管理软件
终端管理软件的安装在以下五方面简化了安维工作:
一是其他安全软件的部署简化。一些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安装的软件,原来需要一台台计算机去部署,现在可通过终端管理软件直接推送并安装。
二是及时进行补丁升级,降低病毒事件发生频率。原来由于员工个人电脑知识参差不齐,使操作系统补丁无法及时升级,频繁引发病毒事件,现统一进行补丁推送,可大幅度减少此类事件。
三是远程维护减少了去现场时间。很多计算机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去现场的路上。通过远程维护,节约了去现场的时间,而且终端管理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统计与报表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提前制定解决方案。
四是带宽控制限制网络滥用。当一台电脑中病毒或进行P2P下载时,会严重占用全网资源,安装终端管理软件前,我们采用通过对程序特征识别来阻断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起来既复杂准确率又低,并且容易造成员工反感。安装软件后,通过带宽限制,很好的预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五是安全基线应用。通过评估,我们预先制定了各部门的安全基线规则,不满足安全基线的计算机将被内网管理程序断开,有效避免了高危主机的问题向全网泛滥。
3.2.2.通过准入控制杜绝部署漏洞
网络与终端的双重限制简化了安维工作,但是推广中又发现了一些不足,如:部分员工计算机出现问题时,自己重装系统,经常不安装终端管理软件客户端;个别员工认为终端管理软件破坏了自己的正常使用习惯和隐私,不愿安装或私自卸载管理软件;外来人员临时将自己未安装终端管理软件的便携电脑连入我厂网络。目前,这些问题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交换机终端准入来解决。
一是网络准入。对于没有安装终端管理客户端的机器,通过交换机的硬件端口的起、宕,进行控制。通过802.1X协议和EOU协议,可以有效的在交换机上进行控制,使没有安装终端管理客户端的机器被禁止连入网络。
二是应用准入。网络准入对于既不支持802.1X协议又不支持EOU协议的交换机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这时可通过对应用的访问限制进行准入控制。即:在运行应用和访问应用的必经之路上部署准入组件,使未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在访问这些应用时,会被准入组件检查到并阻断。
三是客户端准入。一台未安装客户端的机器,如不能连接到任何应用服务器,那么他就只能访问网内的其他计算机了,这时,如果其他计算机安装了内网管理客户端,那么也会阻断没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的访问。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确保未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无法在网内行动,其不安全的因素也就不会影响网络其他部分。
3.2.3 大规模部署的简化
一套有效的手段,会在更广的范围进行部署,另一方面,如果有大范围计算机更新的时候,也需要重新部署,这时部署客户端软件对人员消耗极大,因此就需要从全网的角度对内网管理软进行改进:在准入组件上增加客户端自动下载安装功能,这样没有安装客户端的员工在使用时都会得到提示:“需要安装客户端”,只要点击“同意”,即可自动下载安装,不需技术人员安装。
此部分的难点在于:此功能暂时只能在提供WEB服务的应用系统上实现,而且对于一般员工,开机后并不是一定要使用某个内部应用,这样,最佳的方式是将升级的准入组件与客户端程序部署在网关设备上,而对于网关厂商来说,更改硬件系统成本巨大,今后我们将继续与合作厂商沟通、协商,早日进行硬件改造,满足以上要求。
4 简化信息中心日常安维工作的影响
应用新的安全技术与流程,简化日常安维工作,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中心的工作效率,使得技术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整体架构设计、系统优化和新技术的学习上来,对全厂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明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丽叶,王乃迁,刘振生.浅谈企业级信息中心机房监控系统的建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李纯华.烟草行业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策略[J].魅力中国,2009(29).
[3]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新进展.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一、入
校
准备
家长在家做好
学生
体温测量,如有身体发热等症状,及时告知教师,不送
学生
入
校
;保育员要提前半小时到岗,做好午睡室、活动室等场所开窗通风工作,对室内物品及高频接触面进行清洁,检查防疫物品准备是否充足。教师查看、登记是否有
学生
请假,并及时了解请假原由。
二、晨检入
校
学生
要在
校
门外间隔一米的警戒线排队等候体温检测,显示健康后方可入
校
,用“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接受保健医生检查;保健医生对
学生
做到一问、二看、三测、四查,身体无异常方可入班级;家长要在
学生校
门口等候区等待,
学生
晨检正常后,方可离去。
三、教学活动
开展分散式教学活动,
学生
之间要间隔一定的距离,不安排有亲密接触的互动;区域活动要控制各区域内的人员密度,提醒
学生与同伴保持合适的距离;各类活动中,教师随时关注
学生
的身体状态。
四、盥洗。
学生
在餐前、便前便后、外出归来后、使用活动器械后、接触动物后、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每次洗手要用“七步洗手法”;教师保育员提醒
学生
没洗手之前不能触碰眼睛、鼻子等“易感”部位。组织
学生
分组有序如厕;保育员做好盥洗室的消毒工作,随时保持盥洗室地面干燥,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五、进餐
学校
提前
30
分钟用含氯消毒液对桌面进行“清-
-
消-
-
清”;用餐时学生
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用隔板间隔,错时、定点就餐,可以一部分孩子先进餐,另一部分进行相对安静的活动;餐后
学生
分散开展安静活动。
六、午睡
教师在午睡前对
学生
进行测温与记录;保育员做好午睡室空气流隔
通工作;午睡时尽量间隔
1
1
米就寝,或头脚错位间隔一定距离就寝;教师加强午睡巡视,发现
学生
身体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与处理;教师与保育员要在
学生
起床后对
学生
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七、户外活动
教师要错时错峰组织开展户外活动,引导
学生
保持一定距离,按规定路线上下楼梯,选择空旷的地方,增设多个游戏场地;提醒学生
按需喝水,根据气温增减衣物,如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教师;要循序渐进安排体育活动,活动结束后组织
学生
分组错时整理运动器械。
八、离
校
采取错峰、弹性的方式离
校
。教师要组织
学生
分批离开教室,按照指定路线并保持一米间距有序离
校
,提醒家长与
学生
不在
校
门口聚集,即领即走,不逗留;
学生
完全离
校
后,保育员进行各场所的“清-
[关键词]强化理论 大学生 奖励机制 存在问题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理论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强化理论在我国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教职工为对象而言,在日常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对教职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正强化的方式包括发放奖金、表扬、提升、改善工作条件、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以学生为对象而言,正强化包括校级或院级的奖学金评比、评优(秀)评先(进)等,而负强化则包括对违规学生书面或口头的警告和批评,对在平时学生工作出现错误的学生干部给予或重或轻的批评和训斥,甚至通过学生家长的“威严”以达到教育违规学生的目的等都能被看作是一种负强化行为。不过,在具体的高校日常管理的运用操作中,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强与弱依行为主体判断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情况是正强化的手段多于负强化,只把负强化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补充手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强化方式,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正强化与负强化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并未真正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日常管理之中。
二、大学生奖励机制中的存在问题及其正强化分析
1.校学工部(处):评定标准不明确、不细化,未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参评。
我国绝大多数重点院校都已经组建或成立了自己的学生工作部(处),专门负责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学生部(处)是奖学金评比条例的制定者,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奖学金评比这一正强化行为的“施行者”。但在学工部(处)所制定的评比条例中,评比标准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奖学金的申请和评比,其原因就在于评比标准不明确,笼统模糊,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奖学金评比在最初实施时的“失灵”,正强化作用就会失效。
现在,我国高校都已经或正在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引入就直接造成究竟是以学分绩点为主评标准,还是以综合测评为主评标准的尴尬局面。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最为“公平”的标准是应以学分绩点为准,不应将综合测评成绩作为主评标准,因为综合测评成绩有很大的出入,那些身兼数职的学生干部就能以“非学习成绩”而多多加分,从而赢得奖学金评比竞赛的足够“筹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奖学金的来源不断增多,授奖面也不断扩大。获奖机会的增多,奖学金来之交易,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降低了奖学金含金量,造成奖学金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的作用也相对减弱。事实上,学生们的这种区分比较适合于正强化的周期划分。以奖金额度较小的单项类奖学金为例,在心理上,学生们每取得一项成就或一次进步都希望立即能得到强化主体――学校或学院的认可与奖励,如果被认可或奖励的周期过长,学生们的心理预期就会受挫,正强化的作用就有可能未尽其最优效力,同样,在奖金额度较大的综合类奖学金评比中,一年一评既能给予学生们足够长的学习周期努力学习以期获得最后的成功,又能消除每学期评比一次而不得不承受的心理压力。
奖学金评定条例制定不清晰、不明确,评定标准不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归结起来,这与作为正强化主体的校学工部(处)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学生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无关系。就自身素质而言,不仅仅是学工部(处),甚至是整个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都参差不齐,既有知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教师,也存在不少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的‘滥竽充数’式的老师”。在评比标准都不清晰明了的情况下,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更会直接影响到奖学金评比施行效率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的基层学生工作经验极度匮乏,制定的条例不能适合实际操作层面的需要,从而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在评比中的“默然”和“茫然”,继而转化为一种“无奈”。有时奖学金评比条例一年一变,甚至会出现同一奖学金在四届学生中都不一样。校级学工部门管理者想当然的求改革、求创新,造成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对学校奖学金评比的不信任,更会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对上级部门工作的不配合,正强化失效,负强化增强。
2.院学工组:评定流程公开不及时,存在“个人情感”和“暗箱操作”的可能。
从奖学金评比的程序来看,院级学工部门处于校学工部(处)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的“中间人”作用。奖学金评比政策执行的好,对学生正强化作用就有效,反之则正强化就失效。
在院级学工部门接受学生申请材料、进行评比,到学院公示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甚至学生们都不知道公示结果如何评选出来的。院级学工部门的评选过程除了可能会受到校级部门评比条例不明确的影响外,其本身在实施政策时的自身行为也事关奖学金评比的公正与效率、正强化作用的强与弱。具体说来,院级学工部门的管理者早已把奖学金评比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普通的日常工作,思想上不再重视,将所有申报材料汇总后,按照评定标准“简简单单”的把评选结果公示出来,同时,他们还可能依个人偏好,在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干部予以“照顾”,提高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当奖学金评比结果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预期时,其评比的公平性就会遭到学生的质疑,进而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剥夺感”,“放弃努力”或“拒绝努力”的负强化心态加强,“继续努力”的正强化作用减弱。这样,奖学金评比的正强化作用在中间环节就已发生“质变”。
3.学生:自我积极性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强化客体的监督作用。
学生是正强化行为的客体与对象,但正强化行为的有效与否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但作为客体的学生并不是绝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提高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对奖学金评比条例的诸多问题和评比程序的公正性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反作用于作为行为主体的校方和院方管理者,达到正强化作用的良性互动。
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不会主动参与奖学金评比过程。一方面,现今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率都有大幅提升,但在绝大多数不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们看来,既然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何必劳神劳力的关注呢?关注的学生都是那些肯定能获得的,以及那些与此“”的学生。这些“不关注”的学生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付出的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刻苦努力获得奖学金远远少于做兼职所收获的酬金,虽然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这样的话,对那些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正强化的作用在此刻起到了作用,但对于那些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来说,得奖学金的可能总是那几个学生,更多的人对此已经漠然,奖学金对他们也不具有激励作用。正强化作用显然失灵。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评比程序公开不及时,评比结果不透明,加之不能有效的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那么,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任何提高,被动接受的位置也不会有任何改观。因此,如何调动绝大多数不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积极性,才是高校管理者们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三、关于高校奖励机制改进与完善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奖励机制的正强化作用的失效,取决于校方、院方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多重强化。据此,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强评比条例的科学性,既要细化,也要量化
评比条例是科学性,即是评比目标的明晰和适度。一方面,就制定者而言,必须深入学生基层,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评比条例。获得奖学金的条件因该是明确、可测和适中的。既不能含混模糊,让学生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也不能把条件设得太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从而失去激励作用,也不能把条件设置得太高,让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奖学金,对奖学金望而生畏,从而放弃争取奖学金的努力。奖学金的额度要因学生心理预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必须要细化、量化。奖学金评比条例的不明晰,必然导致学生行为的“自我中心”,把诸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归入评比标准的范畴之列,这样评比条例应有的标尺作用失去方向,学生们却生成了奖学金评判的自我标准。细化就使得学生们能“对号入座”,不会打“球”;量化则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防止评判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2.注重评比程序的时效性,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评比程序的透明、公开。
评比程序的时效性的增强,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自身道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申请,到学院汇总,再到学校公示,每一步都需要充分调动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服务积极性,这是充分保证评比程序时效性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必须引入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学生而言,实行“申请-评比-公示”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快捷,又能相对公开公正,使得每位申报的同学和不申报的同学及时了解评比的过程,避免了因信息不公开、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滞后作用。对于执行者而言,即可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中人工工作量(操作)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同时又可提出一个通用的学生奖学金评比模型,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学金评定。
3.提高评比对象的参与性,发挥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学生参与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搞活长期置于奖学金评比的“中下层”学生积极性。以往我们在征求学生意见、召集学生代表时,更多的侧重于优良学生和学生干部,认为他们的意见就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忽略甚至忽视了“中下层”学生的想法与建议,确切的说我们视奖学金评比为“投机型政策”,而不是“投资型战略”。奖学金注重的是“奖”,而这个“奖”可以分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和对不优秀学生奖励。在不改变奖学金设置的最根本内涵的前提下,扩展奖学金评比对象的范畴,是奖学金评比得以发挥长久激励作用的根本。事实上,单纯依靠院级学工执行者和“极少数”学生代表的奖学金评比程序,早已遭受众多学生的质疑,也直接助长了一些主要学生干部的学习侥幸心理,这样何来奖励优秀和强化学习的目的?因此,参与学生的增多,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强化奖学金的奖励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是当前高校日常管理应对新形势与新变化的自我进步。尤其是在“90后”进入校园后,他们的思维更活跃,维权意识更强烈,对于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的任何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公开行为,肯定会比“80后”大学生更趋自我意识的表达。现今,高校奖励机制不够完善、管理者自我素质欠佳,有可能会导致“90后”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激烈”,加之网络维权途径的盛行,如若管理者处理不当,就可能会造成重大影响,影响校园稳定与和谐。高校奖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注重公平,效率其后”,这值得每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深思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贾志兰,邵守先,张静莉.大学生奖学金、贷学金与助学金制度的调查分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1).
[4]刘胜乐,张继龙,薛义河.公正:当代大学生激励机制的道德思考.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5]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孙友然.论正面强化与员工的有效激励.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王莉.高校的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救济.西南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6.
关键词:校园文化;日常行为;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53-02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失。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2.注重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教育。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3.注重校园文化重点内容的建设。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2012,(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5]孔庆茂,王宗支.贯彻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学校秩序[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The Impact and Application of Campus Culture 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per Daily Behavior
ZHANG Wen-bo
(Liaoning Mechartonics College,Dandong,Liaoning 11800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