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范文

时间:2023-07-25 16:33:44

序论:在您撰写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法律基础知识》;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传统的法律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教师依据教学要求编写教案,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理解和记忆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考试时学生根据书本教材和听课笔记复习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很少提出质疑和批判,因而往往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更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分析现实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经济活动。案例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这种教学的缺陷,它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思考性、真实性和可行性,重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 案例教学的优势

1 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大量的案例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

案例在教学中运用,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中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3 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景和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

教学中展示的书本世界和真实世界往往有着不少差距。现实生活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现实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通过展现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案情,身入其境,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认识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间的距离。

4 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比书本的教条来得具体、生动,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案例和其身边发生的事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产生共鸣。学生看过后往往各抒己见,讨论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的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二 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恰当地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并以案例为对象,以有关法律为准绳,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要注意挑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案件,不能随意挑选一些不太切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以免牵强附会。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教师所采用的案例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采用这样的案例,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涨,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知识水平不断提高。采用的案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3)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选取的案例可尽量是发生在学生中的,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教育和震撼作用的案例,或者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也可以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案例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将来工作可能面对类似情况的案例。

2 改变考核内容与方法

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 作用 运用效果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自觉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法律基础知识这门涉及一些相对抽象法律理论的科目,是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当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1.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由于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而且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能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必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从而可以很好地保证和提升教学效率。

2.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鉴于法律理论抽象较难理解这一情况,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法律知识点,均通过相应的案例进行理解,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

3.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借助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利于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法律案例,对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丰富典型的案例,对学生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法律现象具有实践性意义。

二、提升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方式

1.选用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利于法律理论的精准阐释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选用典型的案例,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选用并不十分贴切的案例,对法律理论的阐释不全面,或者阐释不够准确,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降低课堂效率。教师在选用案例时,应充分拓展视野,不仅要参照案例教案书上的相关案例,且应密切关注当下最新发生的、更具实效性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如,在讲解刑法相关内容时,可以以今年水落石出的赖长青案为例。由于当下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一般对赖长青案件已经耳熟能详,教师此时若选用此案例,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再进行细化讲解,以此来阐释法律理论,可加深学生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借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且可帮助学生比较透彻和精准地掌握法律知识。

2.选用生活化的案例,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案例的选用上,教师还应注意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更加生活化的案例,通过熟悉的环境以及熟悉的人物形象,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且可以让学生为自身敲醒法律警钟,明晓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明白如何处理相似事件,提高学生面对社会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裨益。在讲解民法时便可以选择具有生活化的一些案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以下有关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案例:春节期间,小朋友王某在燃放鞭炮时,不小心将马路边的一家商店引燃,店主张某自己迅速脱身,但却并不积极采取扑救措施,临近居民赶来帮忙时,张某不仅不感谢,反而还制止:“没事,烧吧,我已经入了保险了,这商店我早想改头换面了。”最后消防队伍赶到扑灭后,商店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当张某匆匆赶到保险公司领取保险时,却被保险公司以张某没有遵守法律中的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的相关规定,而拒绝在弄清人为扩大化数额之前给予赔偿。借助以上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白在保险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共生并存的,任何一方不认真履行合同的相关法律性条文,都会受到对方平等权利的约束,而必定承担相应的义务予以平衡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张某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参与抢救,而是任事故扩大化,造成的损失按照法律合同,必然受到保险公司具有的权利的制约,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必然会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能通过案例,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法律意识,在平常的生活中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3.组织课堂案例讨论,拓展学生法律视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法教学中,为提高运用效果,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而课堂案例讨论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首先,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一则要与课堂法律知识紧紧照应,再则不应过于深奥,应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案例,以让所有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讨论中。其次,应尽量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讨论的效果,并能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自由平等地展开讨论,能无拘束地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思考,并最终将具有典型性的想法汇总出来,利于全班学生均能了解适宜的法律解决途径,以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并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

结语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法律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借助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生活化的案例,以及课堂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均可以加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促进法律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银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

法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魏敏.浅谈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3)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魏敏.浅谈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3)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 特点 模式 问题

《法律基础知识》课是一门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相配合,在高校非法律专业中开设的必修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然而,《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法学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课时少,实践性又强,如何教好这门课程难度很大。如果按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抽象、乏味、反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也无法实现。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案例教学法不失为理想方法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渊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20 世纪末介绍到我国。《法律基础知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采取结合较为典型的司法判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和学习,从而达到对法理和法律规范认识和了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目前已在我院《法律基础知识》课中广泛应用,深受同学们欢迎,因为它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形象、真实、生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放在讲含义、特征、性质、意义、历史发展、法律规范等内容上,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地完整地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较少鼓励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提出挑战和怀疑。因此,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下课忙于背笔记,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机器,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都很差。案例教学法以案说法,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深奥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刑法》时,我是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个“助妻安乐死”的案例:王某的妻子李某,由于全身瘫痪,生不如死,因此有了自杀的念头,自己曾多次自杀,但在家人的及时抢救下活过来了,但要死的念头,她一直没有放弃。一次丈夫王某受伤要住院治疗,李某又向丈夫王某提出要结束生命,王某考虑到自己住院后,妻子没有人照顾,实在可怜,于是同意了妻子的要求。由妻子李某口述,王某代书写了一份遗嘱。王某将买好的两瓶安眠药交给了自己12岁的儿子,让儿子拿药给母亲李某吃,李某吃了100多片安眠药,躺在床上静静离开了丈夫和儿子。结合案例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李某死亡这件事的?王某对于李某的死亡是否有责任?为什么?他们12岁儿子行为又应该如何看待?为什么?让同学们先进行判断,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将犯罪基本原则,犯罪的构成条件等《刑法》主要内容引出来了。形象、生动、真实的案例,立刻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主题上来,通过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同学们会自觉地去思考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犯罪的构成条件等等理论问题,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对法律知识由具体上升抽象,由个别扩展到一般,依法办事理念渐渐在学生心目中保留了下来。

第二,它是一种主动、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活生生的案例,现实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例如在讲“助妻安乐死”的案例时,同学们不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同学们还会围绕“安乐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思考,比如,我国法律为什么没有允许安乐死?如果法律允许安乐死,王某还会是犯罪吗?国外的法律允许安乐死吗?我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样办?等等。学生的争论、质疑、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也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三,它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完全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教师很少去了解和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领导和服从关系。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实行案例教法正符合这一思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成了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教师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因为只有这样,选出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平等的讨论、自由的辩论,使大家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对相应法律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知法、学法、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第四,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认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并根据现有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材,存在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教材上讲的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不搭架,理论学习后,学生还是不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案例教学法拉近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弥补了教材中这一缺陷。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的形式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在我国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课堂讨论模式

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中交给学生讨论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讲授新课之前交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让同学先研究分析。这种方式教师最好要求同学做好预习准备,以免学生在讨论时走题。二是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来供学生讨论。三是在讲授完某一新知识后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理论分析案例,巩固已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上大课的形式,为了避免讨论课只是少部分同学参与的局面,教师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在全班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多角度思考。案例分析结束后,老师应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阐明正确的观点,遇到目前学术界还存争议的问题,教师也应该亮出自己个人观点供学生参考。

(二)旁听审判模式。

目前高校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的定位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大学的法律基础知识课一般只安排了20学时,而这门课程不仅包括了社会主义法学基本理论,还几乎涵盖了全部部门法知识。在短短的20个学时里,要想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无疑缺乏可行性,更不要说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基础知识》课应把培养学生的法情感,对法律的认同、尊重、热爱和信仰作为自己核心任务。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它形成的核心因素是价值,即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事物对他的意义大小。所以,要想培养起学生对法律的积极情感,就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价值,旁听审判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一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法庭旁听审判,通过旁听法庭审判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神圣,感受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意义。观摩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个旁听体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三)模拟角色模式。

模拟教学是一种情境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扮演各种角色,点燃起学生兴趣的火把,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模拟教学模式分两种:一种是模拟法庭模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扮演各种诉讼角色,掌握实体法的运用方法,了解程序法的重要性。一种是模拟案情模式,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的形式进行普及法律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两种形式安排在学期末比较合适,因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也有一定的法律修养,操作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四)运用媒体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案例教学。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电视、互联网络收看有关普法的教育节目,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电视台有关这方面的节目很多,比如中央电视台1套的《今日说法》、2套的《经济与法》、12套的《法律讲堂》、《庭审现场》、《大家看法》等栏目,都是一些以社会、道德、法律为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好栏目,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和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节目录制下来,交给学生课代表,课余时间定期播放,弥补本课程理论性太强,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缺陷。

(五)课后作业模式。

每个阶段结束后,教师留一些案例作业由学生独自完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是通过学生作案例题,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二是通过做课后案例作业,促使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现在已成为《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如何运用好这种方式也成了大家探讨的话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运用好这种方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好案例。《法律基础知识》课是针对大学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思想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案例的思想教育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因此,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要忘记思想道德教育的义务,选择的案例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重点选择一些和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比如,讲《刑法》时,可以选择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例、马加爵残杀同学案例,大学生因恋爱问题而导致犯罪的案例等等。讲《合同法》时,选择与就业、择业相关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还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案例。比如,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师选择网络上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网上犯罪等案例。面对会计、审计专业学生,教师选择会计犯罪、会计诚信等问题的案例。

其次,案例的可操作性。一是案例难度要适当。案例要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能太难,如果学生用力跳都摘不到自己想要的苹果,那么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案例长度要恰当。一般时间在2―5分钟为宜,如果案例太长,占用课堂时间过多,上课变成了讲故事,就丧失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二)设计好问题。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处于等待和被激发的状态,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阅历,使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

(三)组织好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双向性互动教学法,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一线的演员,教师是幕后的导演,因此上课之前教师自己先要熟悉案情内容,对案例可能出现的结果自己心中有数,制定好方案或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