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44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的含义和职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如果说,会计学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会计学由单位会计学向社会会计学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飞跃。”鲁广信称。
会计服务职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催生社会会计。社会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经济组织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发生,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专业化、市场化,促进了跨国公司、跨地区公司、集团化公司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具体单位具体的经济活动,而且具有整体的“社会性”。会计学仅仅为具体经济单位提供会计服务的职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集团化的经济活动、跨国家、跨地区的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很不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会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反映社会经济整体活动情况,为社会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这种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必然要求会计扩大其服务职能,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反映社会整体性经济活动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
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信息
鲁广信从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社会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
会计主体、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不同。社会会计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以社会再生循环过程作为会计对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传统会计以企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以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作为会计对象,为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会计服务。
理论依据不同。社会会计以价值运动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传统会计以“平衡论”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
账户结构原理、经济活动量变观、记账符号含义、会计记录含义、会计等式含义均有所不同。社会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左方均为增加,右方均为减少;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均为此增彼减,即一增一减,决无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均为单一含义,决无“双重含义”之说;会计记录均为一增一减的记录,决无“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是具有经济性质的等式,不能等同于数学等式。传统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分为“资产类”和“权益类”两类不同性质账户,前者为左增右减,后者为左减右增;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存在着“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为“双重含义”;会计记录存在“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同于数学等式。
记账规则不同。社会会计记账规则一律为有借有贷,有收有付,有增有减的双重记录;传统会计则为有借必有贷,同收同付,同增同减的双重记录。
会计报表的体系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当今社会要求收入分配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客观地反映收入分配情况,公开部分人员的财产占有情况,努力消除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社会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社会资金平衡表”、“社会积累形成与分配表”和“人力资源收益价值实现与使用计算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情况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经营者提供财务活动成果会计信息。
了解社会财富的转化和占有情况
鲁广信认为,社会会计从其核算的空间范围来说,包括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核算、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和人力资源收益实现过程核算三部分。
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是指关于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结余情况的核算。具体来说,是以整个社会作为核算空间范围,以国家财政机关作为会计主体,以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情况作为会计对象,反映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在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收支、结余变化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财政预算资金活动情况的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核算。就其核算内容来说,包括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的增减变化情况。就其核算单位来说,包括国家财政总预算核算,各级地方二级财政预算核算和三级财政预算核算。
“社会会计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下,为强化国家管理职能提出来的,社会会计必然可以运用自身特有的基本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管理职能。”鲁广信称。
“如果说,会计学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会计学由单位会计学向社会会计学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飞跃。”鲁广信称。
会计服务职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催生社会会计。社会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经济组织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发生,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专业化、市场化,促进了跨国公司、跨地区公司、集团化公司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具体单位具体的经济活动,而且具有整体的“社会性”。会计学仅仅为具体经济单位提供会计服务的职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集团化的经济活动、跨国家、跨地区的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很不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会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反映社会经济整体活动情况,为社会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这种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必然要求会计扩大其服务职能,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反映社会整体性经济活动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
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信息
鲁广信从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社会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
会计主体、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不同。社会会计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以社会再生循环过程作为会计对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传统会计以企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以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作为会计对象,为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会计服务。
理论依据不同。社会会计以价值运动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传统会计以“平衡论”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
账户结构原理、经济活动量变观、记账符号含义、会计记录含义、会计等式含义均有所不同。社会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左方均为增加,右方均为减少;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均为此增彼减,即一增一减,决无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均为单一含义,决无“双重含义”之说;会计记录均为一增一减的记录,决无“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是具有经济性质的等式,不能等同于数学等式。传统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分为“资产类”和“权益类”两类不同性质账户,前者为左增右减,后者为左减右增;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存在着“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为“双重含义”;会计记录存在“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同于数学等式。
记账规则不同。社会会计记账规则一律为有借有贷,有收有付,有增有减的双重记录;传统会计则为有借必有贷,同收同付,同增同减的双重记录。
会计报表的体系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当今社会要求收入分配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客观地反映收入分配情况,公开部分人员的财产占有情况,努力消除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社会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社会资金平衡表”、“社会积累形成与分配表”和“人力资源收益价值实现与使用计算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情况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经营者提供财务活动成果会计信息。
了解社会财富的转化和占有情况
鲁广信认为,社会会计从其核算的空间范围来说,包括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核算、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和人力资源收益实现过程核算三部分。
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是指关于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结余情况的核算。具体来说,是以整个社会作为核算空间范围,以国家财政机关作为会计主体,以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情况作为会计对象,反映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在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收支、结余变化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财政预算资金活动情况的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核算。就其核算内容来说,包括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的增减变化情况。就其核算单位来说,包括国家财政总预算核算,各级地方二级财政预算核算和三级财政预算核算。
“社会会计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下,为强化国家管理职能提出来的,社会会计必然可以运用自身特有的基本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管理职能。”鲁广信称。
一、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的关系问题
目前委派会计主要指委派到被监督单位的会计机构的会计主管、财会机构负责人,其职能主要有两点:他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对企(事)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以及企(事)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监督,即具有监督稽查职能;他也是所在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即具有参与决策管理的职能,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因此,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的关系既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又是一种“目标一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
1.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应相互理解、支持与信任。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一方面委派会计代表委托机构对派驻单位进行国家法制、法规宣传,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如实反映派驻单位的经济运营状况,这是监督关系;另一方面,委派会计又以管理者的身份站在派驻单位的经济利益角度,维护整体利益,为派驻单位服务。因此,委派会计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对委托机构负责也要对派驻单位负责,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委派制的作用,确保委派会计更好地履行职责,派驻单位必须对委派会计的工作给以支持与信任;而委派会计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获得派驻单位的理解与支持,以达到共同提高,使派驻单位不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业务;职能;信息化环境
一、会计业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
会计业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及时核算和有效监督。
(一)会计业务的核算职能
会计业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企业经营管理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各种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是会计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真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息的职能。
(二)会计业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考核和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影响,以实现预期目标。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对公共财产的完整性进行监督,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可以说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
实现会计监督职能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检验会计监督实施效果并籍以评价会计监督机制优劣的根本标准。虽然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每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类型都可能完全相同,但会计监督的职能都是相同的,而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则各有不同。这是因为会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使会计信息达到“规定要求或符合某些特征”是他们的共同要求。
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就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只有正确的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就不能发挥会计职能应有的作用。
二、会计业务反映和控制职能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在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会计职能的本质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会计职能已经被财务业务一体化所冲击,并有逐步发展到符合会计决策支持系统阶段要求的综合分析和事前监控职能,换句话说,会计的基本职能已经从原来的核算和监督发展到反映(核算和信息服务)和控制(控制和预决策支持)。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核算和信息服务
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在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的会计信息体统上体现出来,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对与业务同步的会计信息能够实现实时的采集、处理和存储,使会计核算可以自动完成,达到企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高度共享。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在一个规范的信息流中对信息的确认、核算、存储、传递和输出,使会计信息在企业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得到及时的分解、传递和交换,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及时得到高效、准确的财务信息和商业报告。
在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上与传统会计核算职能相比会计在信息化得环境下所具有的反映职能已经大大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所反映的结果是对事后进行检查,主要反映历史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非常滞后致使参考价值大大降低。而会计的反映职能在财务一体化条件下是通过实时采集对企业能够产生影响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详细的会计信息,同时进行实时的控制和处理,保证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事中控制和事后统计能够紧密联系,从而使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根据处理过的会计信息及时制定相应的经营决策。
(二)会计的控制职能-实时控制盒预决策支持
会计的控制职能已经从传统的监督职能转变为实时控制职能,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决策支持,在会计的传统职能中,会计监督针对只是会计的事后核算,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存在时间上的差异,采集信息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满足会计账表的登记,业务的活动与会计信息加工之间缺乏关联性,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计信息相对滞后于业务信息,导致了会计信息缺乏实时性、有用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利用滞后的会计信息无法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更无法为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预策、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会计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货币、实物、时间对企业业务的经营过程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实时分析,从而能够对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有效的指导、调节和约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职能的含义也在扩展,包括时空控制、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时空控制是指相关人员通过网络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和任意地点获取会计控制所需的信息。过程控制是指在利用实时信息的基础上对包括产品的研发、采购、仓储、生产、销售、服务等所有环节的整个业务价值链进行实时有效的控制。动态控制指的是实时获取与所有业务活动同步的动态信息,而不再是获取事后的静态会计核算信息,在获取动态信息的同时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调节,使会计的控制行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事后葱香事中。实时控制的三层含义必须依靠一个功能强大的、完善的并且能够支持决策层和管理层预测决策的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够把会计业务的职能从传统的核算发展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支持决策的方向,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随时被企业的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所利用,可以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预测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形式并为企业的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结论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也在扩展和深化。会计信息化是新时期会计职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者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吴沁红,续慧泓,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1(9).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管理 模式
企业的会计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各项资金活动进行管理而提升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常是由国家进行主导,对全社会的会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会计工作稳定运行和企业资金正常流通的关键保障。企业会计管理因其是一种管理活动,而具有各项管理功能。我们要在深入理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实际问题,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管理模式。
一、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概述
(一)企业会计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会计管理是指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管理。而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上说,企业的资金流动可以理解为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随着商品的转移,价值形态的不断变化,就形成了这种需要会计管理规范和保障的资金运动。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利润管理、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⑴利润管理。利润管理的含义是,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相关信息预测、核算和考察企业的利润。具体来讲,利润管理包括对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利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利润、企业所投资的财产利润、所得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利润管理需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利润针对政府、企业和企业员工三方进行合理分配;
⑵资金管理。资金管理的含义是,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相关信息预测、核算和监督、考核企业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具体来讲,资金管理包括对企业的固定资金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管理。资金管理需要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对资金进行收集、分配,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稳定周转;
⑶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含义是,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相关信息预测、核算和考察企业的成本。具体来讲,成本管理包括对生产过程中所销售的产品成本、加工成本、设备成本、需要向有关部门缴纳的相关费用、企业组织成本等的管理。成本管理需要在坚持资源节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职能
⑴国家主导的宏观管理。会计管理模式的主要职能是国家主导宏观化管理。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已经由管理型政府在逐步向服务项政府进行转变。所以说,国家和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不能过于严格的控制也不能放手不管。国家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的国际化、保证市场的公平性、立法规范企业市场;
⑵社会中介市场化管理。这主要包括社会上相关的会计服务公司,提供财会服务等;
⑶行业自律法规化管理。这主要是指行业内部通过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以国家法律法规为规范,对行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自主化管理。会计行业协会就是其中重要的管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
(1)会计监督职能的缺失。目前所施行的会计管理模式当中,监督的职能还不是很突出,存在着一定的职能缺失。对于内部监督,监督的过程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而对于外部监督,即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行为,也因为一些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和金钱诱惑,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2)会计人员的权益无法保障。目前我国已有《会计法》来对会计行业内的各类不法分子进行惩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其自主性仍然无法达到很好的保障。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利用法律漏洞指挥企业会计人员从事不法行为,而会计人员因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可能的失业威胁,只得听从管理者的要求。
(3)相关信息共享不通畅。会计管理的执行部门有很多,然而各地方的财政、审计等部门之间并没有做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职能合作,没有形成一个覆盖全方面的沟通顺畅的会计管理网络。
(4)会计监管缺乏奖惩权。当前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下的会计监管部门仅具备监督权,却并没有相关的执法权力。这就造成了许多会计不法行为虽然得以被查出,却不能被尽快的处置和惩罚。这就造成了整个管理模式下没有紧张、严格的守法氛围。
三、建立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措施
(1)以注册会计师为管理核心。在目前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政府不会过分干预企业内部的相关活动。这就需要有注册会计师来对企业的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查。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是目前的国际惯例。注册会计师因其行为不会有所偏向,也没有相关的利益关系,而能够成为公众的代表对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要在整个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中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管理的监督职能切实实施,维持市场经济中企业相互竞争大环境的公平和稳定。
(3)构建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模式。近几年来,在国际上实行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有分权型、超脱型和专家型这三种。其中,分权型常见于美国企业,其特点为企业内部的高层主管同时也肩负着财务管理的责任,需要定期向总经理汇报所属部门的财务和会计情况;超脱型的特点是企业内部有财务总监来专门负责企业整个的会计管理,并直接向股东们汇报相关情况;专家型的特点是,会计管理的执行者是总会计师。我们可以从这些现代化会计管理模式中吸取经验,我国股份制的企业适于实行超脱型管理模式,而公司制企业则可能更适合专家型管理模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职能 问题 措施
一、前言
会计职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也由过去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逐渐转变为反映和监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企业在发挥会计职能时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造生的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传统的会计职能主要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具有的功能,其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包括为企业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输送各种会计信息通过运用调节、指导、控制等方法,对客观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有效的评价和考核,为实现预期目标,还会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 。但是进入现代会计发展阶段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职能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越来越多地专家、学者认为,反映和控制已成为会计工作的两个重要内容。
三、国有企业发挥会计职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大多都是上级委派的,他们原本应该代表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不完善,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国有企业会计职能的正常发挥。具体表现为:
1.国有企业对当前会计职能的认识和定位不够充分。现阶段,会计职能已经不再只是过去单纯的核算和监督,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向反映和控制的方向转变,并逐渐发展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然而,社会上对会计职能的普遍认识大多还局限于只是核算职能,认为会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账、算账,提到会计人们还常常认为会计就是为企业做假账,是企业谋取各种不正当利益的工具,甚至就连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和国有企业经理人对会计职能也缺乏科学的认识及准确的定位,在实际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
2.国有企业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的主从关系,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被虚假信息替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常常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国有企业,会计职能的发挥容易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有些国有企业领导者直接要求会计人员用随意改变报表、做假账等非法手段掩盖偷税漏税、掩盖铺张浪费、挪用公款等违法现象,给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大多数会计人员考虑到自己的雇员身位,无奈也只能接受领导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工作安排。
3.国有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实施缺乏独立性,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要求会计按计划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从而保证预期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遗憾的是,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要求会计活动服从企业利益的需要,企业行为凌驾于会计职能之上,会计人员在国有企业组织机构处于从属地位,不是发挥自己的职能,而是必须服从国有企业的管理,有些国有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主管关系密切,会计的监督控制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措施
1.建设专业性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要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对会计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使会计人员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了解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争取培养出一批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理论又能拥有熟练地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此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
2.做到会计信息的公开通明,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经济责任及整个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一方面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公开会计信息,相关部门做好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企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妥善处理;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制度的完善包括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着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国家要进一步健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体系。企业要根据《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在发挥会计职能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既符合自身特点又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会计制度和规范,并认真地贯彻执行。
五、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制度改革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国有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都要正确认识会计职能,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国有企业有关部门还要在人才培养、规范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使会计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服务,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云,谢志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路径依赖与创新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 2011(0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含义;影响;特征;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B
面对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如何改革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变革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会计信息化体系,是目前会计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在会计信息化的含义、过程、特征、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含义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此外,它同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会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会计和财经法规、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诸多方面;二是现代社会以信息化作为进步的标志,会计信息化是为了更新术语、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三是会计信息化则要求人们以放眼世界的新视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构架新一代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四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其重要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建设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将会计电算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现实意义所在。
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可定义为,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2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2.1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产生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有经济实体的现实单位,但随着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虚拟公司出现,会计主体的概念应更新,其界定的范围在扩大。网络公司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结合成一体,当特定的目标完成后则立即解散,对此类在未来的即可预见的时间内解散的公司,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将受到冲击,此外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这类公司是否仍然适用?数字货币的出现将影响着货币计量基本前提,对这种可转换成资产价值的数字在转化前该如何计量?
2.2对会计职能产生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上会淡化。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策决策支持系统,让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一职能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2.3对会计报告产生的影响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当前困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突出问题。正在搞的会计委派制,以及委派一些财务总监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去,是一种防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监督作用,但也不能排除这些委派的会计和财务总监受到拉拢腐蚀而同流合污的可能,因此搞会计委派制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好的办法是让建立向社会公开展示的企业信息网络,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供应商、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部门都可以上网去查企业的会计报告,同时可提供一个分析和预测系统,让企业和外界对企业的理财情况随时进行网上分析和预测重大财务事项。
2.4对会计的组织产生影响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网与外界的网络已实现互联,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数据,按设定的流程,自动生成电子记帐凭证(或许就没有记帐凭证)和登帐,随时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会计部门的职能已淡化,强化了网络管理、结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将面临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2.5对会计流程、会计方法的影响
当今会计软件的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模拟手工会计的处理流程而设计的。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帐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3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及特征
会计电算化基本上可用以机代帐来表达其特征,其目标比较单一,企业一旦实现了以计算机来处理帐务、甩掉手工帐,就可认为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3.1会计信息化是通过分步骤、分阶段的渐进发展,最终实现会计全面而又多层次的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它将从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开始,会计电算化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先在会计理论界进行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变革探讨,会计实务工作与政府管理都将更多的利用信息技术。最终,理论界的探讨将逐渐地被政府管理部门纳入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被合法化。据此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信息环境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有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建立新一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内容。
3.2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