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42
序论:在您撰写市场需求情况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网络爬虫数据分析可视化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后,从事数据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统计学人才缺口,本文从目前市面上常用招聘网站爬取招聘数据,利用Python分析统计学相关就业岗位信息,期望找到统计学专业背后火爆的原因以及就业市场对统计学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为学校培养统计学人才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市场上统计学相关就业岗位的要求、需求人数及工资水平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今市场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需求缺口和实际能力需求。对于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育者而言,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目标职位要求,从而提升自己,以更加切合市场需要。
三、数据说明
经过查找“统计”“专业”的关键词,并剔除主要不相关岗位,最后得到997条要求招收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岗位信息,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
本文首先对experience,job_des,people_num和salary进行数据清洗。
第一,对于工作经验experience,提取文本中的数字并取最小值,得到最低工作经验min_exp,对于“不限”“无经验要求”等数据填充为0。第二,对于需求人数people_num,提取数字,对于“若干人”等数据对其填充缺失值,得到demand_num。第三,对于工资salary,提取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并分为两列min_salary和max_salary,数据以“千”为单位。
四、数据分析
(一)职位描述
通过对职位描述的分词和词频统计得到词云图(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主要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主要集中于数据分析与处理上,并希望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迅速熟悉业务,具有团队精神和抗压意识,并善于沟通和组织。
通过对职位名称的分词和词频统计得到词云图(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要求主要是做各种分析员或者分析师、统计以及工程师,具体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量化、开发、算法、建模等方向。整体来讲,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锲合度很高,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门槛的岗位。
(二)工作经验
首先对不同最低工作经验要求进行汇总统计,得到工作经验要求的不同公司数量。发现大部分公司主要招收无工作经验或有3年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部分原因是统计学人才严重短缺,迫使企业不断降低工作经验门槛,甚至不惜从零培养人才。
其次,对于不同工作经验要求的公司需求人数进行汇总,得到不同工作经验要求的总需求人数,发现相关公司对无经验求职者的需求最大。
最后,查看工作经验和工资的关系,发现无工作经验的岗位平均工资在6000至9000之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平均工资也在逐步上升,其中最低工资在20000元/月趋于平稳,最高工资则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需求人数
招聘10人的公司数量最多,达到307家,其次是招聘1人的公司,有296家。大部分公司的需求数量均在5人以下。
发现一般而言,需求人数越多的公司,平均工资相对较低,而需求人数较少的公司,平均工资相对较高。可以猜测这是因为初创公司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量,但自身资金有限,平均工资较低。而稳定成熟的公司需求较少,工资也相对较高。
(四)岗位工资
首先查看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的分布直方图(图3)。
去除部分异常值后的箱形图如图3,整体工资水平在5000到15000元之间。
接下来分析相关软件技能对工资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4个主要软件技能:Excel,Stata,Matlab,Spark,EViews,SPSS,R,Java,Scala,SAS,Python,SQL,Hadoop和C。对职位描述job_des中提及上述软件的次数进行词频统计,发现Python,SQL及Excel是最多被提及的软件技能。
接下来查看对各软件有要求的职位的平均工资,如图4。
发现掌握Spark,Hadoop和Scala的职位平均工资最高,且增长空间非常大。其次是Java,Python等和计算机相关的编程语言,Excel的平均工资最低。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摘 要:截止2014年9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了2亿.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试点积极探索补充养老保障方式,引导社会形成新的养老保障理念,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但综合目前的情况分析,住房反向抵押养老可能还只是一项小众业务,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对保险公司而言,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在多方面进行积极地引导、宣传并予以大力地支持.本文着力于分析当前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试点工作的市场需求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这项试点工作真正能够发挥出对养老保障路径的拓展以及让部分老人能够安享晚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风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31-03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4年6月23日,保监会出台《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城市进行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2015年3月,安徽省政府也明确提出了将在养老保险方面,积极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方式,这意味着我国将有计划地进行“以房养老”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保险业务,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在此期间仍可继续拥有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当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通过处置抵押房产,处置所得首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剩余部分归其法定继承人.本质上,以房养老作为一种养老保险产品,是为了满足不同的老年群体的特殊养老需求,是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
1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的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几年前,“以房养老”曾在一些大城市的金融机构进行了尝试,但均因效果不理想而搁浅.目前,虽然有幸福人寿、平安人寿等几家保险企业正在进行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尝试,但保险行业整体而言都处于观望之中,参与热情不高,这或多或少会对试点工作造成不小的现实考验.
1.1 小众业务,短期内难以影响养老保障的大局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这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制度的完善以及高额遗产税的征收等密切相关,即使这样,在美国、日本、荷兰这些比较成熟的国家,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只是小众业务.所以从该业务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前景来看,它只能定位为一种补充性的小众养老方式.
第一,由于中国的老人对房产的归属十分重视,宁愿将其作为遗产由其亲属继承,因此短期内“以房养老”观念难以形成.很多老人是倾其一生的积蓄才拥有了独立的房产,他们更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并将房产留给子女.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让大家接受新型的养老方式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目前来看,以房养老可能更适合那些少数的拥有房产而没有子女的独居老人.
第二,根据保监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只有年满60周岁且拥有独立产权房屋的老人,才可以作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投保人,这会导致真正符合条件的人很少;另外,符合条件的老人主要集中在城市,相对而言,他们的经济状况尚好,对住房反向抵押的需求并不迫切,而保险公司等为了合理规避风险,必然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上提高要求,最终可能会导致这项业务难以深入开展.
1.2 风险难测,难以调动保险公司的广泛兴趣
1.2.1 风险因素之一——房屋定价的合理性
不少保险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反向抵押养老市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对中国房市价值的波动难以预测和评估,以及“70年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的续期等问题尚未准确界定.对于参与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被抵押房产的价值无疑是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涉及的核心问题,而准确估价就是重中之重.对此问题,《指导意见》给出了解决办法,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一级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共同负担.房产资产如何精准估价?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建成时间不长,市场周期波动大,对于房产价值的涨跌谁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期,更加难以实现对产品风险的合理规避与对冲.考虑到我国房屋建设的整体质量情况,房屋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也是保险公司需要考虑的.
1.2.2 风险因素之二——老人长寿的可预期性
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和科学合理的营养,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保险公司来说,其风险承受能力要求更高.根据《指导意见》中的规定,保险公司在这项业务中要承担老人长寿的风险,保险公司要确保投保老人的晚年生活无忧,必须定期向老人支付养老年金直至其身故.并且在老人过世后,房产处置所得资金在偿还保险公司已经支付的养老保险年金后,剩余部分归法定继承人拥有;如果所得不足以支付保险公司已支付的相关费用,这份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不得再向投保老人的家属追偿.保险公司基于经营的谨慎性和营利性考虑,一般会低估房价,再经过年金折现,投保老人事实上可以得到的养老保险金是十分有限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人选择这种养老方式.
1.2.3 风险因素之三——房地产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由保险公司开发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由于其仍然是一项新鲜事物,加上产品的设计开发难度较大,流程较复杂,涉及到的相关领域广泛.不可否认的是,保险公司开展这项业务,如果不能在房地产税收、政策等方面得到政府大力地支持,其面临的风险很大,首当其冲的就是倍受大家关心的70年产权的法律规定.《物权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住宅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为70年,期满后,虽然法律规定会自动续期,但是,对于续期后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费的支付标准和支付办法未作规定;另外,国外的保险公司在处置反向抵押养老的房地产时产生的盈余所得,是可以享有税收的优惠政策,以及最终的风险的分担由政府兜底担保,将保险公司的风险降到最低,而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法律制度仍很欠缺,这也必将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参与热情.
2 完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的对策建议
这项业务虽然在短时间内市场规模不会太大,但从长远来看,“以房养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加强引导和宣传,保险公司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产品类型来吸引老年人的兴趣,社会各相关机构应该鼎力协作.
2.1 政府应加大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政策支持
1980年代初,美国刚推出这一业务时,公众也很排斥.美联邦政府通过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比如通过下调整体利率水平、进行贴息优惠,对承担以房养老业务的机构的亏损进行“兜底”担责,最终才使得美国的以房养老为社会公众所广泛接受.因此,我们现在进行以房养老相关试点工作时,政府依然要担负起宣传推广的主要责任.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各种社会评价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宣传,容易被看成是政府在推卸养老责任,从而激起大家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政府对这项业务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使其真正作为兼具市场性和公益性的一种补充养老方式而被大家接受.
2.1.1 政府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以房养老方式
拓宽养老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住房反向抵押养老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老人及其子女的经济压力,又可以适度地提高老人的养老质量,政府应加大舆论宣传,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得到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突破传统的伦理观念并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
2.1.2 政府在相关领域应进行制度创新
为了进一步推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业务,政府可以在保险、税务、银行、社区管理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这样会鼓励老人积极地选择这样的养老方式,并激发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保险产品的热情,例如减免保险、金融机构等在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业务时获得的房产增值收益等的税收,这会大大提高机构从业的积极性.
2.1.3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借助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东风,政府应建立严格的住房反向抵押的登记和公示制度,以保障保险公司等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还应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在进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业务情况时的审查制度,并明确养老保险年金的发放程序和监督制度,对相关资金进行严格管理.
2.1.4 建立政府担保房产价值基金
考虑到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保险公司因为对高风险的担忧而不愿参与其中,我国可以适度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建立政府担保房产价值基金来缓解保险公司的风险压力.美国联邦政府在推行住房价值转换抵押贷款计划时,就为贷款到期时贷款本息超过房屋价值的借款人提供了担保,从而消除了贷款机构的担忧.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定期对老人发放的养老年金中收取一定的费用,政府再拿出一定的资金,共同组建保险基金,当贷款到期时,如若抵押的房产资不抵债时,差额就由保险基金来补偿,当保险基金也不足以补偿时由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降到最低.
2.2 保险公司应加大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方式的创新,涉及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较高;同时,作为一项新业务,其法律关系复杂,保险公司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房产估值和保单定价,而这并不是保险公司擅长的专业领域.保险公司若要顺利地开展这项工作,既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需要多与其他房地产相关机构合作,从技术层面获得更好的支持.例如保险公司可以考虑和房产中介机构合作,因为给房产估值是房产中介的专业领域,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评估;还可以考虑与社区和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在给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心的同时对房产加强管理;可以与医疗保健机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医疗救护机制.
2.3 保险公司应创新以房养老相关衍生产品以对冲风险
开展保险版的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保险公司应结合中央和地方各项养老政策,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改善老年人养老待遇和服务等方面广开思路,以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3.1 保险公司应进行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的创新
在设计保险版的“以房养老”时,其资金来源是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本质上住房反向抵押是一款终身年金保险产品.作为一个单独的险种,它如能跟养老产品、护理产品一起配套开发,就能让风险达到一定的中和.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以房养老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在相关服务领域拓展延伸,通过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服务手段、新颖的服务方式,形成一条完善的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服务链条,如可以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尝试推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产品.
2.3.2 开发住房反向抵押保险相关的险种
可以尝试设计“医疗服务不及时险”类: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因为未能获得及时的医疗和救助导致疾病加重甚至身残或者身故的,保险人依约定给付保险金.还可以设计“业余生活不丰富险”类:在保险期间内,因为养老保险管理方没有提供相应的业余活动,导致老人业余生活匮乏,保险人要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通过这些险种的配套销售,既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又可以增强老人及其子女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方式的认可.
2.3.3 保险公司应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推行以房养老方式,现阶段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不断增强的养老需求与养老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的长寿风险,可以通过扩大养老增值服务和提供配套的养老医疗产品去缓解风险.当前社会养老普遍存在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花钱也未必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如何完善养老服务配套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以房养老”群体能真正享受到这种养老方式为自己带来的种种便利和舒适.
以房养老,重在养老,老人用一生的积蓄换取老年的幸福生活,没有理由不倍加重视,所以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和试点工作的摸索中,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养老为重的原则,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为老人提供一种科学可行的、温馨合理的养老方式,来减轻政府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强老人的幸福感,减轻子女的负担,提高社会的稳定性,以房养老具有现实可行性.但就目前来讲,“以房养老”仍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有待于我们的政府需要结合具体的国情,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老人和保险公司推行以房养老的信心;也还需要社会上的各相关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老人构建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单奕.发达国家“以房养老”的经验及特点[J].唯实,2014(4).
(2)宋歌.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以房养老的新模式探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3)任晓莉.浅谈“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的试水——住房反向抵押贷款[J].综合论坛,2013(11).
1 调研目的
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未来3-5年社会需求情况与发展前景;了解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2 调研方式
通过向青海省建筑施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表以及与青海省本行业专家访谈方式进行。
3 调研内容
主要调查青海省建筑业企业对项目管理员(中小型项目经理助理)、资料员、施工员、造价员、合同管理员、招投标员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岗位典型工作的需求。
4 调查结果
4.1 青海省建设市场基本情况 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2012年青海省有各类建筑施工企业461家,其中建筑总承包企业287家,专业承包企业146家,劳务分包企业28家。在对其中的270家企业开展的调研显示,大型企业占6.3%,中型企业占19.6%,小型企业占63.0%,微型企业占14.1%[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是:为青海省中小微型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从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具备施工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本次调查在青海省占90%以上的中小微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展开。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表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参与本次调研的14家企业中有38家私营企业(59%),21家民营企业(33%),5家国有企业(8%)。
4.2 青海省未来3-5年专业需求状况 未来5年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约为每年2600人,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施工企业在岗位需求方面,对于土建和安装施工员的需求是最大的,约为每年500人左右,其他岗位需求每年约为300人左右。
4.3 青海省未来3-5年本专业相关岗位需求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的94%表现为编制招投标文件、完成工程预算、结算工作;项目管理员岗位能力需求的94%是开展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技术管理工作;招(投)标员岗位能力需求的83%表现为协调各部门编审标底,起草标书,组织标底分析;对施工员岗位能力需求的88%是开展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收集施工资料;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的88-95%是熟悉竣工验收资料体系构成,熟悉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内容及其要求,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清点、补充、整理工作;对合同管理员能力要求的93%表现为汇总汇报合同签订、执行情况,熟悉合同条款及基本内容,审查其完整性,信息化管理合同。
5 结论及建议
5.1 对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意见建议 青海省目前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两所(青海大学和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该专业毕业生95人左右(青海大学40人左右,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55人左右),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兼容性,认为该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确定在100人左右较合适。
5.2 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重点的建议 以上各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及装饰装修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资料管理知识和能力领域的教学实现。根据调研结果,建议教学重点如表1所示。
调查近年社会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员需求数量规模大,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盲目乐观。
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金字塔的人才结构模型的塔基,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大量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工业化迅速推进,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中国经济开始崛起,并出现向发达国家趋同现象。
2001至2020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特别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完成新型工业化,使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服务业也将加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持续上升。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迅速下降。21世纪的头20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起飞中后期,对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技能和技术与管理素质的人才将会有巨大的需求。这就需要数以亿计的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对中级的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巨大的需求。在这一阶段,经济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是我国实现经济崛起或者经济追赶的重要时期,此后,中国经济发展就将进入成熟期。
部份经济发达地区调查已表明,有就业愿望的中职毕业学生就业率基本上都是100%。原因主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就业机会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企业“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在逐渐“退烧”,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有时比大学教育出来的人才更能胜任某些岗位。许多动手能力强的初中毕业生其实有充分的理由选择中职,走上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之路,而不是读普通高中,挤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独木桥。
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仍不容盲目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出我国人口变化趋势,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预计到204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8亿的高峰,根据学龄人口数量的统计,每年新生劳动力有七、八千万人,这些新生劳动力将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转移到城市,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后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我国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等职业教育是典型的就业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以本地区、行业的劳动力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自身成为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专门人才,适应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就业竞争市场的需求。
总之,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根据这个规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的模型,越是基层的人才需求量越大,以培养中初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无疑成为就业市场最大的供应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中职人才,创造了许多地区中职生95%以上的高就业率奇迹。虽然,我国目前中初等教育就业人才需求数量大,但是近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且所针对中职学生提供的岗位工作条件较差,工资收入较低,中职生毕业后往往频繁更换岗位、就业并不稳定。
第二,劳动用工单位更看重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
按照旧式工厂中工人等级晋升的惯例,一个初级工成为中级工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中级工成为高级工要七到八年的时间,这样的人才成长速度明显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求学三年之后,就能够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达到中级技工的水平,中职毕业生通过一部分学校开设的两年制高级技工班的学习就可以考取高级技工等级证书,再加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深造,一个高技能人才约五年左右就可以快速打造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优势突显,但劳动用工单位更看重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 。
曾有地区的中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解劳动用工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在校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修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社会活动能力、职业技能等13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按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不重视等四个层次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在“非常重视”的选项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占78% ;“诚信品格”,占69.2% ;“实践和创新能力”,占65. 6%;“专业技能”,占49.2%。显然,用工单位更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德。
第三,信息社会要求中职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
广西桉木需求;线性回归;检验
据统计,广西桉树种植面积近2800万亩,桉木产量占全区木材总产量的70%以上。一些地方不了解桉木市场需求情况而盲目种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桉木市场需求模型,分析桉木市场需求情况。
一、广西桉木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广西桉木市场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就其主要的可统计的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
(一)经济因素
1. 广西GDP
GDP直接反映这一国家或地区购买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广西GDP与广西桉木市场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2. 桉树木材价格
影响桉木市场需求的最重要经济因素即桉树木材价格,因为价格是市场对桉木供求状况的直接反应。理论上,价格相对越高,对桉木需求越少,反之亦然。
3. 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
从经济影响因素来说,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也会影响其对桉木市场需求。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刺激整个行业的生产和扩张。
(二)非经济因素
1. 广西人口数量
一般来说人口数量越多,则表明这一地区市场购买力越大,人口增加必然对桉树林产品的需求也越大。
2. 住房面积
桉木广泛用于人造板、建筑、家具等,住房面积直接影响建材市场的需求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桉树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动。
二、需求模型的选择
模型的构建思想是首先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因素,找出广西桉木需求量与关键因素间的相关量化关系,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并验证可行性。
这里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需求模型分析,广西桉木市场需求量Y与各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表示为:
变量。
三、广西桉木市场需求模型构建分析
(一)数据收集
选取广西桉木市场需求2005-2012年的数据,数据通过广西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广西林业信息网上整理而得。详细情况如表1。
(二)自变量的选择
本文运用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自变量进行合理筛选,用SPSS16.0对所得的数据表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自变量间两两线性相关分析,找合理自变量,剔除一些与这些自变量相关程度很高的其他次要变量,结果见表2。
表2中可知,银行中长期年贷款利率与广西桉木需求量的关系不太明显;广西GDP、广西人均GDP与广西人口数量这三者的相关关系明显,可以选择广西人口数量作为广西桉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排除广西GDP和人均GDP;广西总房房面积和广西人均住房面积相关关系明显,可选取广西人均住房面积作为影响因素,剔除广西总住房面积;最后广西桉木木价格也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这样,得到的三个主要因素:广西人口数量、广西桉木价格、广西人均住房面积。
(三)多元线性回归的广西桉树市场需求量的模型构建和检验
由此可建立一个以广西桉木需求量为因变量Y,以广西人口数量x1、广西桉木价格x2、广西人均住房面积x3为自变量的一元三次线性数学回归模型(2)。
1. 模型概述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对模型(2)通过SPSS16.0的分析结果如表3,数学模型拟合较好。
2. 模型检验分析
(1)方差分析(F检验)
由表4可知,其F的统计量为357.071,sig
(2)回归模型方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表5表明,三个回归系数B的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010、0.015、0.010均小于0.05。故自变量对因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且t值绝对值都大于2,模型可行。最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四、模型分析与总结
基于2005-2012年广西桉木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数据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由于一些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关系,我们通过先关分析剔除一些变量,保留了合理的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回归模型。此外通过以上分析和回归模型的检验建立的广西桉木市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应用于广西桉木市场的需求预测。
参考文献:
[1]项东云.陈健波.叶露,等.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952011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157
[3]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2005(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关键词:“互联网+” 区域物流 评价指标体系
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物流”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物流行业的变革。
物流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重点产业之一,被喻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服务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物流业已开始向信息化物流转变,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区域物流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指出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关于区域物流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区域物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看,区域物流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它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特定地区的物流。而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区域物流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的有效服务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的有效实体流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系。
众多学者开展了关于区域物流综合评价的研究,但基于区域的特点及“互联网+”推动的物流业发展变化特征,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评价“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更是没有开展,本文拟从社物流市场供给情况、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情况三个方面构建“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业展评价指标体系。
探索、构建可量化的“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业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在规范我评价数据的收集、运用统计方法对区域物流业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方面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提升我国物流业服务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以满足物流需求、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一)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以物流发展相关理、系统理论和相关数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又要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物流竞争力的真实情况。既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自身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对同一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了解其发展过程及规律。
(2)系统性、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应考虑到影响研究对象的各个主要方面,还应考虑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对于包含多种功能、其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物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物流亦如此。
(3)简明实用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不能过繁过细,如果指标体系十分庞大繁杂,将不便操作甚至得不到准确的结果。因此要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因素,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力求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4)可获得性原则。如果选择的指标虽然科学、详尽,但难以量化或难以取得数据资料,那么指标体系的应用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评价工作也难以进行。因此,指标数据最好能从相关的统计年报中或通过调查得到。
(二)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物流市场供给情况、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情况三个方面考虑选取指标。
(1)物流市场供给情况
物流供给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建立和运行状况,区域物流供给反应了区域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主要物流园区个数、网点个数、公里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从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民用汽车拥有量。
(2)物流市场需求情况
物流市场需求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的各个环节服务产生的需求,物流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会对物流业发展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外商投资总额、区域企业数、外商企业数、进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货物吞吐量。
(3)物流发展外部环境
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指区域物流业运行所依据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自然环境、政策等。主要选取的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31)、高新技术企业数(X32)、互联网用户数(X33)、移动电话户数(X34)、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X35)、单位GDP能耗(X36)、单位GDP电耗(X37)。
(4)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