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06 21:01:56

序论:在您撰写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总结

第1篇

初中化学教育不仅提供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考试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在学习初三化学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其思维特点、逻辑能力相一致的内容,而难以掌握和其思维特点不一致的内容。

在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近四年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做研究,发现学生成绩分布状态存在着明显的规律。下面是对成绩单情况的分析总结:

这种表格的罗列我们还不能立即发现问题,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在近4年的学生成绩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均分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均分上升10个百分点,而到第二学期期中则是近5个百分点,到第二学期中考也是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第二学期期中前半个学期学生成绩普遍上升很快,应该是某种因素在起作用。

经过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中的教学进度表比对可以发现:

经过比较可以认为,从“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开始,学生的成绩有个较为明显的提高,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规律性强,多次反复同一规律,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初三化学,学生容易接受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性容易举一反三,往往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突破点。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2009年4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分发了问卷,让学生对这四个部分作出评价,如下:

从5-8单元开始,学生对化学的接受程度上升到了一个飞跃的程度,“不太容易接受”和“非常难以接受”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这固然是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的结果,但是也反映了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成绩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

那么学生对同一课程内部不同内容掌握程度、兴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成绩与兴趣有着相互一致的“共振”关系,即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提升了;反过来,兴趣高又又能够促进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要重视课堂的清扫疑难。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多数的化学教师拼命赶教学进度,造成部分学生知识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继而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需要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重视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以规律性现象为切入口,重视学生对规律性现象的认识,不断使学生强化“化学很简单”“化学很有规律”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多变思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特别是在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能够使大批中低水平的学生挽回对化学的兴趣。

第三,获得规律性考试内容的重要途径是纠错本的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命题规律的认识,减少犯错的几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

第四,重视班级“小学习环境”的建设,成绩优秀学生要有带头作用,以优帮差,形成成绩“共振”效应。此外,通过一个自然、合适的复习情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而不仅仅是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

第2篇

一、复习阶段,也不能忽视化学实验

初三化学由于复习的时间很短,在复习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再动手做实验了。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不是真正的化学教学。学生们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对化学实验产生了兴趣。因此,没有实验的化学复习,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在初三化学复习期间,我们化学老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些实验的机会。偶尔去一次实验室最好,即使不能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重温以前做过的实验操作程序。笔者在复习期间,经常播放一些实验“微课”,也能够达到一定的复习实验的效果。

二、复习阶段,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三化学复习阶段,有些老师只注重化学知识的梳理、归纳,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的。其实,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比复习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笔者在复习“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一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探究。他们通过泡糖水实验,发现并提出了很多疑问;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了“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的问题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提高了学生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初三化学的复习,第一轮大多进行单元知识梳理。由于距离中考的时间较短,课堂上复习的化学知识容量很大,节奏很快。成绩较好的学生还能够跟得上复习的节拍,但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很吃力了。这部分学生有时会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情绪。如此复习,怎能高效呢?这时,我们老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效果就会好得多。首先,利用多媒体梳理化学知识,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比较直观、形象,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够用上,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如此复习,怎能不有效甚至高效呢?如复习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时,仅靠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这部分抽象知识直观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践行合作精神,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初中化学总复习通常按照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的顺序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容量大,节奏快。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许多教师都存在困难或不足。尤其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初中化学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化学专业训练(即非科班出身)。虽然他们有着比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很想把学生教会、教好,但限于个人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等因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初中化学课程每周只有四节课(有的学校更少),每节课只有45分钟(有的学校是40分钟)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有时就是一天的教学。”为了确保复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集体备课”在总复习中就显现出它的生命力。我校的化学教师,在总复习期间每周二集体备课雷打不动。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讨近几年中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精心进行选题和编题,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用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全年级的化学成绩。实践证明:教师务实合作,复习效果提升明显。

五、实施分层复习,关注差生学习进步

初三化学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是刚刚学过的,许多学生对复习课有一种吃剩饭的感觉。而徐州市近几年化学这一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只有60分,有的学生思想上越来越不重视,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越来越差。初三化学复习要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化,提高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

初中化学总复习进入综合训练阶段,许多教师总是不加选择地利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或综合模拟试卷,让全体学生进行训练,根本不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和可接受性,学生完全被淹没在题海之中。结果也就出现了下列情形:基础差的学生根本不会或不做,中等成绩的学生疲于应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因试题的大量重复而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复习课怎能谈得上有效呢?当然,更谈不上高效了。

在复习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采取分层复习。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以“扶”为主,为他们编制基础性的作业,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中等成绩的学生,简单、基础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鼓励指导他们解决一些能力题和综合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在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近四年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成绩分布状态存在着明显的“共振效应”现象。下面是对成绩单情况的分析总结:

这种表格的罗列我们还不能立即发现问题,经过仔细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近4年的学生成绩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均分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均分上升10个百分点,而到第二学期期中则是近5个百分点,到第二学期中考也是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第二学期期中前半个学期学生成绩的普遍上升很快,应该是某种因素在起作用。经过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参中的教学进度表比对我们可以发现:

经过比较可以认为,从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开始,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规律性强,多次反复同一规律,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容易接受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性容易举一反三,这也往往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突破点。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2009年4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分发了问卷,让学生对这四个部分作出评价,我们发现学生的反应如下: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5-8单元开始,学生对化学的接受程度上升到了一个飞跃的程度,“不太容易接受”和“非常难以接受”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这固然是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的结果,但是也反映了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成绩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

那么学生对同一课程内部不同内容掌握程度、兴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对化学的心理、兴趣上,有着相互一致的“共振”关系,即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提升了,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要重视课堂上的疑难清扫。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多数的化学教师拼命赶教学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或丧失信心。因此,我们需要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重视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落后面,避免了过早的化学学习两极分化。

第二,以规律性现象为切入口,重视学生对规律性现象的培养,不断使学生强化“化学很简单”、“化学很有规律”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多变思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遇新不惧、处变不惊,克服畏惧心理。特别是在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能够使大批中低水平的学生挽回对化学的兴趣。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高层次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他们对揭示化学原理、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等产生学习欲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也不一定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挖掘和培养,而且要提醒和帮助兴趣水平低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复习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再次的认知,体验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等等具体环节的感受。学习的大门是给每个学生敞开的,给予自信的肯定能激励学生迈入科学殿堂。同样,通过科学复习、磨练意志,可以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恢复学习化学的信心,克服学习的困难,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第三,获得规律性考试内容的重要途径是纠错本的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命题规律的认识,减少犯错的机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疏漏或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然后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训练中,我们运用“模拟测试加评讲”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良好心态。对学生的练考卷,除认真批改评讲外,还十分重视督促学生纠错,一般问题卷面上纠错,典型问题专用纠错本纠错。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能力也在不断的锤炼中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重视班级“小学习环境”的建设,利用成绩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以优帮差,形成规律性成绩“共振”效应。此外,通过一个自然、合适的复习情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不是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强化记忆的短期效应,不仅使得化学学习有点功利性,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明显,记忆力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把记忆性的知识点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使学生有兴趣通过情景不断回忆已有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修补好遗忘点,提高记忆质量。复习情景的创设来引起学生没有注意的问题,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任务。

第五,重视复习阶段的查缺补漏作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目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复习内容上过分依赖教师或完全抛弃教师忙于做题,忽视复习的反思和小结,复习状况被动,没有针对性;复习追求短期效应,训练搞题海战术,题目重复率高,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学习兴趣下降,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素质变得脆弱,意志薄弱。通过有效的复习,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重复地接受者,而是致力于更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者。复习课还是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前的初三化学教学讨论,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的模式讨论,是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通过对初三化学学习的“共振效应”的应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性质、原理的认知,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学科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永存.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09)

[2]钟荣基. 初三化学的教学体会[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1)

[3]孙荣梅. 浅论初三化学的研究性学习[j]. 考试周刊,2008,(15)

[4]张英华. 化学课堂中的思路教学[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1)

[5]黄玲. 初三化学复习[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6]王学宏. 对初三化学教科书的一些看法[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04)

[7]蔡文华.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05)

第4篇

在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近四年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成绩分布状态存在着明显的“共振效应”现象。下面是对成绩单情况的分析总结:

这种表格的罗列我们还不能立即发现问题,经过仔细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近4年的学生成绩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均分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均分上升10个百分点,而到第二学期期中则是近5个百分点,到第二学期中考也是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第二学期期中前半个学期学生成绩的普遍上升很快,应该是某种因素在起作用。经过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参中的教学进度表比对我们可以发现:

经过比较可以认为,从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开始,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规律性强,多次反复同一规律,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容易接受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性容易举一反三,这也往往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突破点。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2009年4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分发了问卷,让学生对这四个部分作出评价,我们发现学生的反应如下: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5-8单元开始,学生对化学的接受程度上升到了一个飞跃的程度,“不太容易接受”和“非常难以接受”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这固然是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的结果,但是也反映了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成绩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

那么学生对同一课程内部不同内容掌握程度、兴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对化学的心理、兴趣上,有着相互一致的“共振”关系,即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提升了,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要重视课堂上的疑难清扫。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多数的化学教师拼命赶教学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或丧失信心。因此,我们需要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重视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落后面,避免了过早的化学学习两极分化。

第二,以规律性现象为切入口,重视学生对规律性现象的培养,不断使学生强化“化学很简单”、“化学很有规律”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多变思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遇新不惧、处变不惊,克服畏惧心理。特别是在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能够使大批中低水平的学生挽回对化学的兴趣。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高层次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他们对揭示化学原理、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等产生学习欲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也不一定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挖掘和培养,而且要提醒和帮助兴趣水平低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复习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再次的认知,体验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等等具体环节的感受。学习的大门是给每个学生敞开的,给予自信的肯定能激励学生迈入科学殿堂。同样,通过科学复习、磨练意志,可以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恢复学习化学的信心,克服学习的困难,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第三,获得规律性考试内容的重要途径是纠错本的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命题规律的认识,减少犯错的机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疏漏或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然后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训练中,我们运用“模拟测试加评讲”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良好心态。对学生的练考卷,除认真批改评讲外,还十分重视督促学生纠错,一般问题卷面上纠错,典型问题专用纠错本纠错。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能力也在不断的锤炼中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重视班级“小学习环境”的建设,利用成绩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以优帮差,形成规律性成绩“共振”效应。此外,通过一个自然、合适的复习情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不是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强化记忆的短期效应,不仅使得化学学习有点功利性,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明显,记忆力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把记忆性的知识点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使学生有兴趣通过情景不断回忆已有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修补好遗忘点,提高记忆质量。复习情景的创设来引起学生没有注意的问题,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任务。

第五,重视复习阶段的查缺补漏作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目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复习内容上过分依赖教师或完全抛弃教师忙于做题,忽视复习的反思和小结,复习状况被动,没有针对性;复习追求短期效应,训练搞题海战术,题目重复率高,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学习兴趣下降,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素质变得脆弱,意志薄弱。通过有效的复习,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重复地接受者,而是致力于更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者。复习课还是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前的初三化学教学讨论,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的模式讨论,是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通过对初三化学学习的“共振效应”的应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性质、原理的认知,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学科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永存.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09)

[2]钟荣基. 初三化学的教学体会[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1)

[3]孙荣梅. 浅论初三化学的研究性学习[J]. 考试周刊,2008,(15)

[4]张英华. 化学课堂中的思路教学[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1)

[5]黄玲. 初三化学复习[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6]王学宏. 对初三化学教科书的一些看法[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04)

[7]蔡文华.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05)

[8]李生让. 浅谈初三化学复习课[J]. 科技资讯,2008,(25)

第5篇

一、 为了理清学生知识结构,提问要有引导性

初三第一轮复习,立足基础知识,讲究的是全面、系统复习。因此许多教师采取地毯式轰炸,帮助学生梳理每一个知识点,惟恐漏掉任一点。本人以前也使用这个方法,但总觉得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失去神秘色彩,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们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帮助学生理清各单元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感觉进出课堂“有所变化、有所收获” 。

例如,在复习《酸碱盐》时,如果把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条件等重点、难点一一列出,让学生感觉知识结构很松散,没有系统。这样的结果弄得自己疲劳不堪,学生却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本学年在复习“酸碱盐”时,改变方法如下:首先以一首诗《石灰吟》引入,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蕴含三个化学反应,你能用化学方式式表示出来吗?进而要求学生把含钙的三种化合物(CaO、Ca(OH)2和CaCO3)相互转化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见图1)。

最后通过这三种物质相互存在的反应规律,自己归纳出酸碱盐知识结构(见图2)。

通过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总结所学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内化成知识体系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要有递进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在初三化学复习中,本人在设置问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把握问题空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时,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小结中第三题,本章知识间的联系可用右图来表示,写出图中所示七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材中原题)。

递进题1:请仿照下图中CCO2转化的表示方法,将下图中C、CO2、H2CO3、CaCO3等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用“”连接起来,并在箭头旁标明必需的其他反应物及反应条件。(提示:有的物质间转化的途径不止一种)

递进题2:从四种反应类型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Ⅰ.化合反应(1)有CO2参加的化合反应 (2)有CO2生成的化合反应

Ⅱ.分解反应:有CO2生成的分解反应

Ⅲ.置换反应:有CO2生成的置换反应

Ⅳ.复分解反应:有CO2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Ⅴ.不属于上述的四种反应类型且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反应

这样的问题由教材中原题出发,由浅入深,不断递进、改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通过搭设台阶,帮助学生逐步跃上思维的新高度,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参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水到渠成。

三、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问要有探究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实验时对所选试剂应具备什么条件?在下列五种物质:铁丝、红磷、镁粉、硫磺和木炭中,选用哪种物质最适宜?2.根据提供仪器可设计哪些装置?有无底试管、钟罩、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水槽、烧杯、铁架台、注射器。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的多种方案。(如下图)3.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案进行演示实验。4.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第6篇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 初三化学;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12-001

化学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归纳,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问题链”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一连串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从复习中发现问题,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将所复习的内容进行串联。

一、导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所授内容进行导入。此时设计的问题则需要对之前的课程有所承接,又可以引出后续教课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可乐等碳酸饮料,教师可以就此设置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打开可乐瓶盖,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随之减小。

教师:回答的很好,那么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气体吗?

学生:CO2。

教师:对的,下面我们就系统的复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实验室制法如何?用途有哪些?

教师在进行导入式“问题链”的设计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循序渐进,开始可以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从简到难,逐步深入,引出教学内容和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引入式“问题链”之后,已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复习内容之中,之后的复习和学习则不能单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就需要深入式“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进行探究“溶解现象”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问题设置。

教师:溶液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师: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有什么区别?

学生: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而悬浊液、乳浊液不具备这样的性质。

教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学生:不是,例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教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方法可以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学生:研细、加热、搅拌。

教师: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会伴随怎样的能量变化?

学生: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深入式“问题链”复习了溶解现象,复习了溶液的相关内容,也让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了本节内容。

三、总结对比性“问题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设置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

比如在对初中常见化学元素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在备案的时候可以进行表格制作,将“问题链”设计到表格中(如表1)。

表1:初中常见物质及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表格的形式形象直观,易于记忆,通过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控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其他相似知识进行区分,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讨论式“问题链”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可以针对讨论小组进行问题设计。

比如在进行“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探究”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进行讨论及实验(如图1),并针对实验讨论小组进行问题链设计。如

图1:实验方案

本实验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的测定检测氢氧化钠含量。

教师: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酸性溶液为哪种溶液?为什么?

学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氢气体,但因为氯化氢气体的产生对二氧化碳气体测定产生影响。使用硫酸进行实验,则需要保证硫酸的量充足,保证所有碳酸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浓硫酸在本次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1:能够吸收水蒸气。

学生2:第一个氢氧化钠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后氢氧化钠比反应前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就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

学生3: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结果。

教师: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二氧化碳测定造成干扰?

学生1:氮气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3:空气也会对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范围。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和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提高设计的“问题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绮妙.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4,09:20-24

[2]吕崧.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4,09:37-40

第7篇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完成了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以及实验部分,中考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三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这一学期来,初三化学学科在期末考和泉州市质检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考试热点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2   2010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度术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