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31
序论:在您撰写浮雕艺术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艺术门派;城市人文环境艺术;浮雕
中图分类号:J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147-02
说到浮雕,相信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浮雕大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浮雕形式的出现为彩陶艺术增添了装饰的手段,也为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创造了装饰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以后青铜器艺术提供了很有意味的装饰形式。现在,浮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积极作用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浮雕艺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即有圆雕的高低起伏的特点,又具有绘画的平面特点。它即可以表现单独的个体,也可以有复杂的背景关系,或众多人物的宏大场面。它能独立存在,也能附属于建筑物的墙面。浮雕艺术在表现上总可以很自由,很灵活,其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非常丰富。
一、浮雕艺术的表现方法
浮雕综合了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表现手法上的具有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
(一)浮雕的压缩法。
即对一个固体空间假设有三条轴;X轴、Y轴和Z轴,其中X轴为垂直轴,Y轴是水平轴,Z轴是纵深轴。在做浮雕时,保持X轴与Y轴不变,而压缩z轴,并将三条轴上的全部内容压缩在一个平面上就可以了。在保持X、Y轴不变的情况下,先仔细把稿起好,再在离你最远的一点涂上一层积土,在最近的点上涂上三层积土,如果你做的是近乎于圆雕浮雕,也是如此,只是不要忘了随时缩小Z轴的比例。
(二)浮雕的视错觉法。
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层次多,内容复杂一些的构图中。并且高、中、低浮雕的表现方式同时并用。最常见的是前景人物采用涂浮雕法,随着物景的推移,越来越平,直至背景只需稍稍刻画上去就可以了。在这里表现方式的界定标志是需要明确的。A、高浮雕即可能到对象的背后进行感受。B、中浮雕要压缩至Z轴的二分之一。C、浅浮雕一般就要压缩至十分之一了。利用厚度的差异,就是利用人视觉上的错觉,必要时可以把后面的物体推到前面来,甚至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三)外轮廓起位法。
外轮廓与背景交界处,前后轮廓和背景垂直高起的部位叫做起位。在观察学习别人的浮雕作品时,要特别留意这些连接处是如何处理的,观察艺术家对微小变化之处是如何处理的,是如何使远处的那只眼睛刚好从眉毛下面露出来的。这个起位技术是浮雕中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把主体与背景拉开距离,使浮雕有了立体感,并表现出多层次。
二、浮雕的分类
(一)根据建筑物的功用性及装饰角度和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划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三种浮雕类型。
纪念性和主题性浮雕多遵循叙事性构图的原则,并含有指示象征意味。它顺应着纪念性建筑深远意义的表达,具有延展建筑精神的作用。它为表达人们某种向往、崇敬、膜拜的情感,以及记录重大事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形式也由古至今,不断被使用和发展。装饰性浮雕,一般总是雕刻在某座建筑物的部件或局部的表面,例如门框、窗边、梁柱、墙面、转角等或其它建筑物的表面。巴特农神殿的三角客墙和长浮雕饰带;巴黎凯旋门的浮雕和法国阿尔弗雷德、穰尼埃设计的巴黎现代艺术馆浮雕,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装饰性浮雕与主题性和纪念性浮雕的区别,主要在题材的处理和意境的表现上。装饰性浮雕一般不注重情节描述和叙事性。也不着重于表现重大主题,而更多地是追求抒情性和赏心悦目的形式感,内容形式和装饰部位也相对地自由和活泼。它更强调对装饰对象的依附和烘托,更强调空间形态上的适应,以及对平衡、对称、条理、反复等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艺术语言的运用。
(二)浮雕因用途的不同,放置地点的不同,表现方法和艺术处理不同,又可以分为装饰浮雕、透视浮雕、透雕雕刻。
1、装饰浮雕。
它的特点是附属于建筑物,被认为是设计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为了保持建筑的平面感即建筑感,所以形体的起伏必须服从墙面,一般来说起伏不能太大,古埃及浮雕形式是在一个平面上用阴刻的手法刻下轮廓,中间用阳刻浮雕手法,效果十分突出。还有中国传统木雕刻浮雕中采用散点透视,使人物与景物互相穿插,前后人物大小差不多,造成画面丰满、构图复杂的效果,高低凹凸很大,表现手法十分灵活自由。有的体积很厚,几乎接近圆雕,浮雕形体起伏几乎接面。
2、透视浮雕。
它的特点主要是以绘画上的焦点透视为观察方法来表现,前面凸的部分人物和景物较大,体积较厚,逐渐过渡到后面,使人物和景物愈往后愈小愈薄,从而增加了空间深度的视觉效果.在这方面。西方的许多古典浮雕具有代表性,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塑大师季培尔蒂创作的佛罗伦萨洗礼堂两扇大门上的浮雕,具有比较独立的画面,比较丰富的故事情节,具有较强的阅读性。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很难清楚的划分一些作品的类型,往往各种因素兼而有之,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再一次强调浮雕制作的灵活性与自由性,鼓励大胆实践。
3、透雕雕刻。
透雕雕刻的发展历史也很长,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一门雕刻艺术。浮雕与透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透雕更为广泛地运用在建筑上,它具有既美观又坚固的艺术特点,集艺术与建筑于一身。由于房屋建筑是千年之计,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以结构牢固、坚实为主;同时在装饰上要注意整体效果,建筑物经过雕刻后,其结构承受力不减;另外,在装饰上要十分注意欣赏视线,房顶的雕刻应力求粗放,起到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要努力达到既是力学的支撑,又是一种文化的装饰;既能达到通风效果,又要美化环境的艺术境界。透雕艺术除了广泛适用于建筑上,也大量运用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它要求设计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心中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及精神追求尽量表达出来,使作品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受到文化艺术的陶冶,增 强对艺术的鉴赏力。
三、浮雕创作的表现形式
浮雕创作的表现形式应该既是标志性的也是装饰性的。
它要比单纯装饰性的建筑视觉受到更多的局限。因此浮雕创作有较高的难度。在浮雕创作的意象上。要突出标志性和装饰性两者的统一。在表现形式上既不能是写实的。也不能是抽象的。写实性的浮雕难以与建筑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从视觉角度上看,写实具象的图像有很强的思维上的定式,这样就不能与观众形成联想情感的共鸣。
环境艺术与架上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差异.后者是个体的、主观的审美动机,而前者应是和大众的审美意识相合拍,才有广泛的审美群体,这就是环境艺术的大众性。抽象的浮雕作品很难与大众的审美思维相和谐,人们不太习惯欣赏如此强烈的艺术语言。而且作为城市景观中的视觉创造,必须做到主题清晰明了。因为它毕竟不是公园中的艺术小品,可以抽象得让观众驻步凝思,如果这样就失去了浮雕的标志。因此创作表现形式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手法。这样既可以做到一目了然的标志性作用,又能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造型中找到这种装饰性的审美趣味。
四、浮雕的制作技巧
浮雕在制作技巧上与圆雕的区别在于不论是高浮雕还是低浮雕都是在一块背景板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高低的差别。这种差异可能是很大的,高的可以和圆雕差不多,低的可以像一张纸。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它总是从凸现最小的开始做起,一直到凸现最高的点,这样可以避免一个麻烦――即从凸现最高的部位开始,你可能会把空间用尽,而不得不去往后面的底板上延伸空间,最后不得以挖空背景来做离你最远的部位。
地理环境及材料工具的发达程度,从而产生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浮雕作浮雕是一种古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的表现形式介于立体圆雕和平面绘画之间,是通过利用光影的效果和视觉错觉形成空间感觉的雕塑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在历代存留下来的雕塑作品中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成为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纵观世界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浮雕艺术品,而且根据艺术家所处的时代。
不同时期的浮雕特点
史前浮雕――朴素大方
史前人类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有表达自身对神灵的崇拜,从而达到某种心灵的慰藉。但由于工具的限制只能雕凿、刻画一些简单的凹凸线条和符号特征。例如:北非阿拉姆的新石器时代洞穴线刻《羊》。
古埃及浮雕――秩序之美
古埃及时期的浮雕充分展示了这个国度的文明。浮雕中的形象、构图有自己严格的法则和秩序感。这一时期的浮雕都有着自己的程式,人物的大小会根据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第十九王朝的阿蒙神庙浮雕。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玛雅浮雕――图腾象征
与其他文明所不同的,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浮雕大多以器皿为载体,附着在上面的图案均具有象征意义,其中大量采用几何符号化的图案纹样,而位于南美洲的玛雅浮雕纹样与商周时期的纹样十分接近,区别是玛雅人的浮雕图案大都出现在建筑外墙。例如:西周时期的青铜方鼎,玛雅的羽蛇神殿浮雕。
中世纪欧洲及东方宗教浮雕――图说形式
在欧洲,基督教盛行以布满浮雕的教堂等建筑,华丽丰富的墙壁,满布浮雕,题材大都取自《圣经》故事,中世纪时期的雕塑走出了模式化,为以后雕塑的发展打好了基础。例如:奥顿大教堂拱形门楣浮雕。在印度、中国,浮雕大都以佛教雕刻为主。象征性的特点决定了造型风格的程式化、装饰性特征,并通过固有的纹样,给人一种温暖平和的归属感。例如:云冈石窟浮雕。
文艺复兴时期及之后的欧洲浮雕――人文精神
这时期的艺术家基本上熟练地掌握了“透视法”,可以在较浅薄的浮雕中表现空间深远的场景,在构图形式上以单块的场景浮雕为主,注重表现人物情节。例如:多纳泰罗的《希律的宴会》。
欧洲近现代浮雕――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的浮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为城市公共环境发挥作用,语言多样,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例如:巴黎公共广场雕塑《无邪之泉》。
结合创作谈对浮雕语言的表现
在我的浮雕创作过程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他的浮雕作品中精于运用透视法,例如他为圣安东尼奥教堂所创作的浮雕《贪心者的心》、《祭坛浮雕》都完美的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构图方式,他将不同情节关系的人物放进了同一场景中,同时使其空间层次分明,这种精深的表现形式深深的让我着迷。
另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艺术家是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洛佩兹的艺术创作虽然以绘画为主,但对自然真实的表现以及他对雕塑艺术的痴迷,他创作了《沉睡的女性》、《魂灵》等一系列的着色浮雕和圆雕,在他的作品中那种自然的真实与创作者的坚定都深深打动了我。
我的作品主要以寝室、走廊为主,空间中没有人物出现,只是单纯的运用透视法与形相结合,再由光影的作用,使在一个较薄的浮雕中表现出深远的空间来。由于洛佩兹的影响,我的创作中也运用了浮雕着色的办法。浮雕的着色是创作中的最后一步,其难度并不亚于制作浮雕的本身,一件相对完整的作品,不单单是它的形体影响着人们对作品的感受,其颜色的微妙变化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特殊的意境,中国民间彩塑讲究的“三分塑七分彩”正是这个道理。为了使浮雕的表现更为增色,在上色的练习中我尝试过多种表现的手法,其中不乏一些个人的体会。由于浮雕的起伏变化本就会受到光影的影响,上色时如绘制过分,如阴影处处理不当,加重色,便会使浮雕的形体和空间减弱,失去了着色的意义。另外彩色不得过于艳丽,应少用纯色,需要灰些、粉些、柔和些,这些经验也是由之前的许多次失败得出的。浮雕本是利用视觉错觉表现空间的深度,颜色便不宜太过真实,颜色应该要吸光一些。但着色既要统一,又要富有变化,这种微妙的着色,或许就是所说的“高级灰”吧。
生活中吸引我的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就我生活的舍楼来说,熟悉的楼梯、虚掩着的门、透光的门缝、长而昏暗的走廊等等,这一切熟悉的环境都可以在一个有限的尺寸中被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将我所看到的空间,利用透视法在浮雕中的作用,在实体空间中来制造不同场景的虚幻空间感,用灯光与颜色使这种虚幻的空间感更加深入、具体。
关键词:亚述浮雕;构成形式;装饰意味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①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一个曾辉煌一时的强大的王国——亚述帝国。亚述在古西亚的历史舞台上曾扮演过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论述约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亚述盛期,即新亚述时期的浮雕艺术。这一时期的浮雕艺术可以说是达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最高成就,也是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登峰造极的时期,其艺术魅力至今仍令人震撼。亚述浮雕的构成形式结合了“叙事性”与“风格性”的特征,造型写实而又富有强烈的“装饰意味”,浅浮雕的雕刻技法精致又不失量感,表现出一种成熟而又纯朴率真的壁画语言形式,在风格上显示出静穆永恒的美感。
由于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古文明的保护,因此,就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虽然考古学家对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研究花费了的巨大精力,但所获得的相关资料仍然不多,更使得这一地区的古代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亚述浮雕艺术的研究,现有的文字资料主要倾向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从历史的角度,即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文明。亚述浮雕记录了当时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并配有楔形文字的说明,史学家们主要把亚述浮雕作为历史考察的史料来分析其内容。2、从艺术的角度。就亚述浮雕的造型语言来说,强调其造型的写实性,肯定亚述浮雕中动物雕刻的成就,对于人物浮雕则不太赞赏:“一般而言,动物雕刻较为动人。就东方诸国而言,亚述的动物雕刻要算最为突出。也许艺术家对人像雕刻颇忌,因此不敢刻得真、像,但对动物就不同了,……然而除动物外,其他物体之表现,就线条、轮廓、形体各方面而言,技巧均颇拙劣。没有布局,没有透视,肌肉部分常有不恰当的夸张。这几乎为所有亚述雕刻之缺点,……亚述所刻人像,一般而言粗劣呆板。所有人像几乎千人一面:圆脸,络腮胡子,大肚皮,颈子短得几乎看不见……”。②上述论点,无疑含有某种程度上的偏颇意味,未能充分发掘亚述浮雕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图片精选自长择和俊的《大英博物馆》中亚述盛期的代表性浮雕作品。这些珍贵的浮雕曾装饰在亚述王宫内,为的是宣扬王权的不可侵犯和国王的伟大功绩。笔者结合这些直观的视觉形象作品,从亚述浮雕的构成形式、造型表现以及雕刻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解读和剖析亚述浮雕的艺术语言特征及其美学价值,力图寻找出与当代壁画语言相契合的因素。
一、“叙事性”与“风格化”有机结合的构成形式
亚述浮雕一般都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场景,如军队攻城、宫殿建造、狩猎群狮等,通过大量的叙事性描写记录亚述帝国的繁荣和国王的丰功伟绩,“以非常详尽的画面,来表现某一战事,达到了融历史记录、歌功颂德和审美装饰为一体的目的。所以亚述的浮雕是历史性、政治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③因此也使得亚述浮雕成为考证亚述史实的重要史料和参考。而亚述艺术家在浮雕创作中对于视角和二维墙面的视觉处理,以及多种构成形式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则为现代壁画的研究提供了精典的范例:
1、“平视”的横带式(分组式)构图。如《追击阿拉伯军》(图1),浮雕将纷乱的战争场景以横带状的构成形式进行分组铺述,从而将亚述部队深入追击阿拉伯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得井井有条,生动细致。
2、“俯视”的散点式构图。亚述艺术家采用了类似中国画里的散点式构图,即多角度表现空间,将人物和情节都清晰地罗列在观者眼前,使构成安排繁而不乱。如《乌来河之战》(图2),浮雕详尽地描绘了亚述军击破埃兰军,杀害其王特温曼。画面右侧在河边追赶敌兵的情景,像漫画般描写许多小事。当中有战车后方载特温曼的断头,正送往亚述的场面。战败的埃兰士兵被追到河里,河上混杂着马和士兵尸体。在这里,表现了亚述军的强劲,鲜明地呈现出强者与弱者的对比。
3、排列式构图。如在表现朝贡场面的系列浮雕中,完全按照线性结构组织画面,人物的脸所朝的方向均一致,这种按一定的方向有秩序地组合排列的构成形式,造成了一种极度简单和超稳定的神秘气氛,并给观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稳定感和心理上的敬畏感,同时又突显出国王的威严和强大。
4、片区式构图。如在大量描绘亚述军队攻城的浮雕中,常采用分片区的构成手法,将表现攻城的多个情节和场景同时在一幅浮雕中加以表现。这种构成形式有利于表现宏大而立体的战争场面。
5、其它构成形式。亚述浮雕中的人物按主次、尊卑之分往往存在比例上的悬殊差异。如国王的形象常刻划得较为高大,甚至夸大几倍的比例,或是将次要人物刻得较小,有的甚至只是作为图案式点缀置于画面的边缘位置,起到装饰整体画面构成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述艺术家还通过运用多层面的交错重叠的构成手法来表现多层建筑,虚实结合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感,这在古代浮雕中是极少见的。
图2乌来河之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述艺术家对于描写复杂而庞大的场面有着比较成熟的构图能力,其浮雕的画面构成形式也遵循完整性、装饰性的原则,与浮雕的造型语言风格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显现出亚述浮雕的成熟统一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二、“写实性”与“装饰意味”完美结合的造型语言
装饰意味作为一种艺术现象,东西方艺术界和美学家都极为重视。德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认为:“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两个目的有必要被当作艺术最突出的目的指出来,这就是宗教和装饰。” ④“装饰意味”区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科学性的表现手法。西方哲学所注重“逻辑”和“求真”,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科学基础,表现在艺术上则是对客观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与探求。而亚述的浮雕艺术属于东方类型的造型艺术,不注重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根据主观需要,进行超自然的艺术再创造。这并不说明亚述艺术家们不善于现实主义的表达,在那些表现战斗的浮雕造型中就已证明,他们同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
亚述浮雕中的人物往往被表现成孔武有力的、壮硕的形象,体现出亚述人对强悍生命力的诠释。亚述浮雕的造型虽然具有写实性的特点,然而其装饰意味却也显而易见,在浮雕中,线条的归纳和提炼、疏与密的对比,形体的夸张和概括,同一物象多角度的主观表达,人物造型的“正面律”造型风格等,以及人物眼睛的刻画、肌肉起伏的线条、头发和服饰纹样的图案化造型,都体现了充满装饰意味的符号语言。亚述浮雕中的动物造型也体现了极高的成就,“写实性”的肌肉与骨骼的解剖关系,以及“装饰性”的毛发处理和肢体构成的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
亚述浮雕中场景的刻画体现了富装饰意味的象征性表现手法。从具体形象的表现来说,如用阴刻的手法刻划出密集的有回旋的波汶以及浮在波汶之上的鱼来表示河流,用穿插在画面中的几棵棕梠树来表示陆地的情景等,这里使用的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从作品整体精神来说,为了神化王的形象而创造出的神兽雕刻,是王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的象征。如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图3),亚述人称为“舍都”,它有着人首、狮身、牛蹄、鹰翅,这种结合象征着神像具有综合这几种动物的最强大的力量。头部戴有锥形冠,长须垂胸,有五条腿,背上张开巨大的羽翼,在造型语言上体现了亚述浮雕壁画的集装饰性、写实性、象征性于一体的造型特点。这种把多个自然形象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是人对自身表示的含意模糊然而却气势深宏的敬意。人充满着阳刚的烈性,这是人具有的崇高本质,这也就是以精神的力量战胜盲目的力量的本质”。⑤
三、“平面化”与“体量感”巧妙结合的雕刻手法
亚述浮雕使用的是浅浮雕的表现手法,亚述艺术家极擅长于浅浮雕的雕刻。“浮雕”是一种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因此兼有平面性与立体性的双重特征。由于浅浮雕的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亚述浮雕的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这样说,浮雕之于亚述,相当于雕塑之于希腊,绘画之于文艺复兴时期之意大利”。⑥确实,亚述浮雕通过浅浮雕的形式展现出的艺术上的丰富语言正是它不同于其他浮雕艺术的一大特色。它在雕刻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能在极浅的浮面上运用抽象性的线条及微妙的浮点处理,表现对象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在光影中产生立体而真实的效果,体现出艺术家对形体转折和结构上的精准把握,更是体现亚述浮雕“平面化”与“体量感”巧妙结合的关键所在。
浮雕艺术在两河流域的各个王国中呈现出不同风貌,但亚述时期的浮雕无疑达到了最高峰。艺术家在极薄的石板上充分地运用丰富的浅浮雕雕刻手法,塑造出富有节奏和韵律美感的充满生气的艺术形象,对于体积感的强调和肌肉的夸张表现,赋予了画面形式以遒劲而蕴藉的张力。亚述浮雕虽然是几近于平面的浅雕刻,“勉强能看到阴影起伏、形象浮现,但是,它却洋溢着生命、运动、力量和粗野的个性”。⑦如《三只狮子》(图4)浮雕中,下方那只仰面躺着的母狮,两只挣扎着举起的前腿刻划较为完整细致,也更具体积感,而仍俯在地上的身形轮廓则用极浅的浮面来表现,几乎与底面相平,线条较为模糊不清,这样一个由实到虚的转换,过渡十分自然,分寸把握得非常精妙,令人叹服。在整体画面中,虚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它使得浮雕形式细致而不乏粗旷的美感,在视觉上十分符合人的的审美习惯,同时也更加突出了画面上方那只受伤喷血的雄狮的壮烈身躯。亚述的装饰性的浅浮雕正如埃及的浮雕和绘画一样,“是一种程式化的造型语言……但却完整地留给后人对造型面和极富联想能力线条的无可比拟的思考”。⑧亚述浮雕壁画相较于古埃及壁画,亚述的浅浮雕虽然也依靠线的组织,但更注重形体的量感的体现,形体起伏的层次更加微妙和丰富,“形”的精细刻画与“体”的量感塑造造就了亚述浮雕肃穆精致的壁画艺术样式。
四、结语
历史绵亘数千年,壁画发展到今天,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地域性浓厚的形式特征,发展到当代的既提倡民族化又重视国际化的多样化样式,浮雕作为壁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综合了绘画与雕塑的特点,但主体形式仍然是一种近于平面性的艺术语言,其造型和构成等等同样需要经过一个平面化的壁画设计过程。研究亚述浮雕,分析它的艺术特点并获解它的艺术宝典,对于我们今天的壁画创作意义深远。亚述浮雕的构成意识和艺术形态与现代壁画的某些设计理念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综而言之,亚述浮雕艺术不仅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更为当代壁画艺术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空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60-762页。
②华言实:“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失落的文明》,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③华言实:“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失落的文明》,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④[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⑤[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⑥华言实:“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失落的文明》,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⑦[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⑧[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参考文献:
[1]华言实:《失落的文明》,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2]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长择和俊:《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台北:美工图书社,1994年再版。
[4]〔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张泽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5]戴可来、楚汉:《亚述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一版。
[6]〔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40页。
关键词: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 浮雕课程 造型 形体
一
浮雕是最古老的视觉形式之一。它是被限定了里面的起伏高度,介于三围立体圆雕和二位平面之间,利用光影远离和视错觉造成立体空间感觉的雕塑艺术表现形式。美术教育中的浮雕课程多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设置在综合绘画方向的班级,这正是由浮雕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为综合绘画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表现形式提供借鉴。因此,浮雕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特色引起众多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由于浮雕制作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美术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设立了自己的绘画专业,同时也设置了雕塑基础教学和部分的浮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用立体造型的办法体会造型,对提高学生的二维造型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也是科学合理的。总的来看,美术教育中的浮雕教学,是作为一门补充课程出现的,但是浮雕本身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还是在提高艺术综合素养上,作用都是巨大的,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
二
从传统意义上讲,浮雕一般要依附于一个承载体,如山体的岩壁、器物的表面、建筑的墙面等。它在受限制的立面上,通过空间压缩的造型手法,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容。虽然这种空间压缩形式相对来说限制了多角度观看的可能,但也因此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手法。相对于圆雕的全空间,没有透视、未经压缩的实在形体,浮雕是在平面背景上通过压缩形象空间比例,利用光线制造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的。但同时,与平面绘画相比较,再薄的浮雕也有体积的三维的形态,即使同样是运用透视法,它们在处理方法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空间处理的平面化,内容表达的时间并列化,特殊的光影要求,材料的相对永久性,是浮雕艺术的四大特色。
早期人类通过朴素线刻的原始浮雕记录现实生活,模仿自然形象,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达到某种心理暗示和威慑作用。规整的几何形式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二者的和谐统一是古埃及艺术的突出特点。在浮雕语言形式上,两河流域的浮雕以侧面影像特征的概括提炼为基本形式,同时,更对人物、动物形象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装饰性的概括处理。与其他文明中的浮雕形式不同,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浮雕以器皿为载体,通过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符号化的图案纹样,来象征王权的威严,是一种典型的平面化装饰处理方式,空间的层次处理也以单层为主。古希腊浮雕继承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制作规则,但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追求自然、真实。古希腊人的“求真”精神与“逻辑”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化问题,即运用压缩法使形体、空间层次、构图,摆脱了“别扭”的束缚,布局变得明确而均衡。中世纪宗教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采用图说形式,而浮雕恰恰具备较强的叙事性,因此被广泛采用。在印度,浮雕可以说是异质文化的产物,对其影像最大的是波斯和古希腊的浮雕艺术。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标准和观察方法的变化,艺术家掌握了“透视法”,极大地推进了对浮雕语言形式的探索,浮雕的构图以单块的场景浮雕为主,即一个场景通过一个视点来安排人物情节的变化。由于透视法可以在较薄的浮雕中表现空间深远的场景,因而使浮雕放置的位置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和视觉原理上的突破,为近现代欧洲浮雕的内容、形式,以及复杂构图的处理等问题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欧洲近现代浮雕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开始由“为宗教”转向“为君主”,为城市的公共环境发挥作用。浮雕形式语言的运用综合性强,形式多样。宗教题材逐渐被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所取代,原本需要通过附属于载体来表现内容的浮雕,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三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浮雕课作为一门选修课,除了了解浮雕的发展历史外,更要求学生掌握浮雕的语言原理和基本的制作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学生对于浮雕语言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开始,围绕这些基本元素安排课程进度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特有的课程安排来把握浮雕的基本造型语言规律。
那么什么是浮雕的基本造型元素呢?其实浮雕跟圆雕一样,首先是体积,有体积,就会有空间、形体等相应的变化。浮雕只不过是把形体、空间压缩了,压缩后的形体、空间变小了,也就相应产生了浮雕自己的造型规律。浮雕的基础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浮雕的起位线、比例压缩和平行无透视观察等浮雕基础造型语言,能够自如地驾驭这些语言形式,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浮雕的创作教学。相对而言,起位线和平行无透视观察好理解和掌握,难点在于比例压缩的问题,这对于造型能力相对有限、对造型本身控制有难度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需要多花费些精力和耐心来反复引导和强调比例压缩的问题。在有限的厚度中表现形象的立体空间,其关键就是体积压缩,这是浮雕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在浮雕板上做一个圆球,如果将圆球直接放在板上,它就是个圆形球体。如果将球切成半个放在板上,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半个球体,这种做法还不是浮雕。现在将球压扁放在板上,球的边缘部分和底板之间有个空间能使人感觉它是个完整的球,这才是浮雕。通过它,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理解浮雕的压缩原理。一个球体是这样,一个人物,一组人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浮雕中按比例压缩形体,是浮雕造型语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压缩得越多,浮雕就越薄,反之就厚,是高浮雕。
学生往往在造型的过程中忽视的问题是不按比例压缩,可能前后空间的压缩比例刚好是相反的。这样出现的形体呈现不合理的形体状态,一个正确压缩的形体是可以转换成圆雕的,空间和形体关系则是别扭和错乱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经常检查浮雕的侧面,以便随时弥补正面制作浮雕的视觉误差。起位线是开始构成浮雕造型的最低水平线。起位线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强人物物体与背景的空间感。圆雕是没有透视的,但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浮雕是有透视浮雕和无透视浮雕之分的,其中无透视浮雕是浮雕造型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形式,通过它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浮雕造型语言的基本规律。平行无透视观察是指在非固定视点下看到的自然形体状态和现象,它是结合了逻辑分析与视点观察变化而呈现的浮雕形体空间状态。正确地把握了浮雕的这三个元素是美术教育浮雕课程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古代传统浮雕的临摹和创作练习。
美术教育中的浮雕课程虽然不是必修课,但对学生无论在基础造型的理解练习上,还是艺术素养上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不仅仅有助于通过三维造型理解二维造型,更透彻把握形体规律,在油画的厚薄处理和综合材料画上的处理材料高度上的借鉴作用也是明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务必掌握浮雕的基本语言规律。
小学浮雕教学的操作方法
1、购置浮雕制作材料,建立雕刻教室。浮雕艺术是一门技巧性十分强的艺术门类,小学课堂要做到普及与提高,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基础。专用的浮雕雕刻教室、工作台、雕刻刀、美工刀、直尺、喷漆、板材、陶泥、泥片机等工具必须按人员配备齐全。常态美术课由于材料、场地的限制,全体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都是比较难的,而在专用教室里,不用考虑材料与工具的配备,学生学的放松、认真又开心,高质量的作品也能够轻易完成。
2、进行校园浮雕普及学习,分年级段提出不同的要求。(1)为了贯彻浮雕教学,学校可增设浮雕模块课程,小学低段以泥浮雕为主,强调浮雕的趣味性、创造性与学生泥性的培养。爱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好与泥土打交道,低段的孩子不适合一开始就进行比较专业枯燥的造型训练,重在使学生了解浮雕造型基础语言及基本方法,展开一系列的趣味训练。如搓面条比赛、做砖块搭房子等基础形体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浮雕制作的一平、二搓擀、三贴刻的基本泥制浮雕的方法。此法简单易掌握,是浅浮雕的基本制作加法。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以泥条代线,以泥片代替面,以小圆球及细节代替小点,在平板泥片上进行浮雕创作,又像绘画又有立体感,兴趣非常浓厚。(2)小学高段浮雕课程强调浮雕的刀法、制作等技法练习,同时学用不同材料进行雕刻创造。雕刻的语言是形体,要制作物体的体积首先得要观察理解。摩尔曾说过:要加强对任何形体的“三度空间感”的训练,要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位置,要在看这一边的同时想到另一边,看一个物体。笔者在指导制作人物浮雕时会说:“要表现人物的体积感,首先要学会用基本几何体来概括人物的造型,你可以把手臂看成是圆柱体,头部看成是正方体,而许多复杂部分则是这些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切面。学习浮雕不仅要有这样的观察方法,在具体制作时还要把这些体进行压扁,最后进行削割与打磨。“这样的解释非常凑效,学生听后大多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同时知道用一些方法做出物体的起伏凹凸细节。
3、开创浮雕社团,培养小小雕刻家。(1)以写生、临摹、创作为社团基本教学模式,提高社团学生的雕刻造型表现力。如浮雕静物写生,在雕刻教室摆好静物,如水果,瓷盘、瓶子,花花卉等物品。通过浮雕的语言转换来体现空间感。学生应初步理解和掌握浮雕艺术特征。要求作品造型基本准确,能基本体现浮雕中的 :“压缩”特点。体现出具有雕塑和绘画的双重特性。写生仅仅是对事物的外在再现,而临摹则是对前人浮雕处理及雕刻手法的一种再学习。如教学生临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局部,作品又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所以这一组浮雕亦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浮雕刻画十分精细,发挥了浮雕艺术的特殊魅力,于相对的平整中表现了立体的深度。(2)加强浮雕作品中的构图与色彩的运用,从选材、制作、作品完成形成及整套浮雕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浮雕是通过造型、光线和阴影等来达到其表现效果,而绘画则通过色彩和线条等来表现,两者虽有差异,但表现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两者有着一些相同的构成元素,如构图、透视,以及装饰性、写实性等。绘画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诸如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画、故事的背景与环境、复杂多样事物的重叠和穿插、大型或特殊场景造型的表现等。从这些方面来看,浮雕中的绘画元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浮雕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与绘画的结合,也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用刀在板材上进行绘画,绘画技巧是浮雕进行构图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绘画基础对于浮雕教学将是事半功倍,但是绘画和浮雕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浮雕注重取舍,注重体面及空间的表现,而绘画注重内容、线条及色彩的表现。所以加强绘画的构图训练与形体训练也是必须的!(3)强调社团合作与分工,从个体创造到集体合作均体现团队的合作意识。浮雕创作往往是大型的,5 人、10 人,甚至 20 人完成一件浮雕作品是常有的事,如《快乐的大课间》浮雕作品,画面由 15 个不同动态、不同服装表情的人物组成大课间的活动场景,长 3 米宽 1.2 米,作品尺寸大,气势宏伟,由我们 5 年级的小朋友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诸如人物的造型风格、大小比例、动态位置等都需要得到高度的统一,同时由不同的人物进行雕刻又在统一中透露出不同的个性!
小学浮雕教学的研究创新
1、雕刻材料的选择。泥制浮雕有可塑性强,利于塑造的特点,而一些其他新型材料如 PVC 板上、Kt 板上、卡纸等有装饰性强,便于保存、装裱的特点。Kt 板是一种由 PS 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有一定的厚度,质地细腻,便于用锋利的美工刀在上面雕刻、削切,削割有平削与竖削之分,平削侧重表现物体大的凹凸及形体起伏,而竖割侧重线的变化。卡纸浮雕侧重用折、挤、拉的方法表现物体的起伏,有时利用卡纸的厚度做文章。卡纸浮雕成品精致、细腻、装饰性强。用泥土进行浮雕创作较多的运用到挖地与加高的方法,在塑细节时又用到刮、扫、刻,而用 kt 板进行创作时多用双刀刻线、薄削,有时甚至用烧红的铁丝进行烙印。这些方法的学习简单又有趣,比较适合小学掌握。#p#分页标题#e#
2、雕刻技法的探索。浮雕的制作的过程虽然复杂,但通过变通,可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方法。在美术心理上处于图形期的一二年级孩子,不必教授其透视、体量、光影等高深的理论,有时只需教他们怎么做,然后再理解概念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他把手中的泥条当线条,把泥片当色块用,最后用刻刀在作品压印花纹,在老师的指令下,简单的泥浮雕就完成了,孩子们从制作的过程中也明白的浮雕制作的基本方法。
3、雕刻技巧的简化。美版美术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均有一定的雕刻课程,并且为每位孩子提供了泥巴,这位展开浮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 8 册 13 课《砖石上的雕刻》一课 , 初步介绍了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专门的浮雕教室全体性的掌握泥浮雕制作的一般步骤,最少能完成简单的线刻作品。还有如《门的装饰》一课,先用擀面杖或泥片机制作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用泥刀在泥板上进行镂空雕刻(1)贴花浮雕的制作方法。只需要在物体上做出简单的肌理后沿外轮廓剪下来贴到另外的泥片或者器皿上,形成凸面,这种浮雕制作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2)压印浮雕的制作方法用实体在泥片上压印,形成凹面。有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浮雕作品就有了凹凸,作品的艺术味道就出来了。
4、立足雕刻基本技巧,强调创造精神。浮雕雕刻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积极向上,选择表现童心童趣的题材。浮雕学习水平要提高,仅仅几个课时的时间量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小学阶段周两课时,而美术教材内容安排尚有多余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校美术老师雕刻专业的特长编写小学浮雕校本教材,在完成规定的美术课程的同时,利用余下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学习,并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美术心理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反应快乐校园和生活以人物为主的内容;以各种动物为雕刻对象;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雕刻对象等。
小学浮雕创作的成果展示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自从进行浮雕教学研究以来,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浮雕教学的基础,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同时重点抓社团建设。作品《快乐大课间》现置身于我校教学楼连廊,深得师生、及家长的赞美!适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许多地方均展示了学生原创浮雕作品,学生学习浮雕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反映校园及生活的大型浮雕作品布置在校园中,不仅环保而且具有纪念意义浮雕厚重而具有历史感,对于参观者而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反映了该校学生美术创作水平,更能创造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关键词:浮雕艺术 空间形态 创作要素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9-1
浮雕艺术源远流长,并不断随着时代的演化而发展。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浮雕与其它艺术形式一道,以它的发生发展记载、构筑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浮雕更多的被用来表达审美意志,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及传播时代精神。现代浮雕艺术在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丰富性的发展态势。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受到诸如观念与审美、材质与工艺、创作心理与时代需要等要素的制约。正是这些制约、构成了浮雕艺术特殊的艺术本质和语言形式。雕塑家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要素制约,熟悉其创作形态及语言形式的特殊性,扬长避短,“不择手段“地发挥自己特有的灵感,才能在创作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地方文化历史传统、人群的自然构成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条件都成为浮雕创作的背景材料,雕塑家凭借一系列背景材料形成他们独特的创作意识和表达语言。
浮雕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动态,其产生有着相关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要。不同时代的社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特征,浮雕艺术空间形态在当展的规模与开放性决定了它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极具大众性与开放性的一门艺术。现代雕塑家面对人类新的文化生存环境所进行的浮雕艺术创作的思索,他们的思想越过表现界面规定的框架,在整体建筑空间和环境中跳动。特别是存在于大型公共建筑物或纪念性空间的室外浮雕,更促使雕塑家对环境进行时间和空间方面所具有的深层内涵挖掘。所谓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体现于大众之愿,那么浮雕的存在与发展不能自行所愿,浮雕艺术以创造的想象作用于人所处的空间,并与其他因素通过特定方式的组合使“空间”成为特定的“场所”,通过美的创造使之具有精神方面的内涵及意义。浮雕艺术是以建筑为主体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雕塑家应具备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注意建筑环境的结构、空间光线、物体色彩、环境气氛与浮雕的互相作用。
浮雕艺术的工艺性是浮雕创作的重要因素。绘画与工艺的结合,这是当代美术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学和工艺技术为浮雕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传统的包括民间的工艺技术经过研究和加工,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和浮雕,也是大有可为的。七十年代初在日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也是以“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标志,这一世界性的现代设计运动,对于浮雕的发展很有影响。在浮雕的创作过程中,画面结构与形象结构形成了主题精神的内在表现力,从系统与元素的双向作用中影响着审美思想的发挥,这种构成关系越是清晰明确越能产生画面的说服力和完整性。这种大的画面构成必须十分严密地考虑到可视形象的各个方面,比如画面的构造性、画面的空间量、物象的方位关系、画面的形态趋向等。浮雕的装饰性亦可理解为浮雕对建筑及空间环境的适应性,因为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是浮雕存在的基础。浮雕本身不可以过分的奢求个性,因为浮雕的所谓个性更多地表现在对于建筑的适应方面,卷轴画、架上书虽然有时也以装饰为目的,但它们可以不被圈限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没有专一的从属对象,它们的自由比较浮雕要广泛得多。装饰性作为现代浮雕的主要特征,装饰本身也异化为直接的目的。
浮雕艺术创作与发展将体现出雕塑家观念与审美的自由创造性,观念更新是创作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新的运动或者世界艺术的新浪潮,以及现代科技对未来的新探索,都会给雕塑家们带来认识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新的欣赏角度和审美情趣。现代浮雕具备了多元性,它集合了各层次的创作者,包容着多种艺术思潮和观点,汇集了多种表现形式。它不仅能表现如诗一般生动的画面,也能反映更富有内涵的意境。艺术观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积极主动的复合想象,以创作全新的形象,它可以是原型启发的夸张与简约,或者是原型分解后的组合形象,还可以是理想化的超现实场景等。浮雕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从城市建筑环境艺术到浮雕自身整体构成,从物质文化形态到精神文化表现,突破了传统雕塑艺术的概念,成为极具旺盛生命力并显示综合艺术表现特点的一门现代艺术。因此,掌握浮雕艺术的创作要素,研究浮雕艺术综合思维的特点,并把握其创作的规律,对当下浮雕艺术的创作与繁荣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科学研究处编著.工艺美术文选[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2]曹启良.对浮雕创作与发展要素的认识[J].东方艺术,2003,(05).
一、当代浮雕艺术的表现手法
当代浮雕艺术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其在进行艺术表达时,不仅充分地考虑场所功能、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及审美特点等,而且还与浮雕内容和材质及形式等进行完美结合,使浮雕艺术更具表现力,成功地展现了浮雕的艺术美感和装饰美感,同时,建立了受众和艺术家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了解到了艺术家真实的情感世界。当代浮雕艺术的表现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观念性、象征性。
(一)现实性
现实性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浮雕作品中心主题比较纯粹,内容直白,一般是叙事性浮雕,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过去的真实事迹的纪念。此类浮雕时间流程非常清晰,且主次秩序也比较详细,对于空间性表达非常形象,以现实的人物或者是真实的形态为基底,通过顺序、倒叙、插叙的描述手法来完成艺术创作,线索清晰,逻辑性强。
(二)观念性
观念性表现手法,体现出了当代叛逆思想,致力于挑战传统,颠覆现有浮雕艺术创作手法,为人们创造出具有全新的“艺术”观念的一种表现手法。追求前沿但却不是具象的再现与写实,它所要力图展现的是空间性范畴,力图表达是观念、创意理念、超常亦或是怪异的观念,可见,这种表现手法体现出了艺术家极强的个人主义色彩,或者是纯粹的观念艺术。此类表现手法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高度凝练和概括,采用非具象的视觉形式和形体交迭、线条疏密以及色彩组合等手法,运用抽象符号来表现作品的内涵、寓意和本质。另一类则是通过几何形体的形式,将构思和创作有机组合,由于这类作品比较偏重于形体和构图的异性组合的表 现,因而动感极强,非常富有张力,更加利于开拓受众的想象力。
(三)象征性
象征性表现手法介于现实性和观念性两种手法之间,主张在创作时要超越一般的主观遐想。这种表现手法往往采用图形或形态进行某种意义的暗喻,作品既具有形体和图形表现的直观性和张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性,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某种联想,进而领悟到作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二、当代浮雕艺术的社会性
随着浮雕艺术的发展,社会评价逐渐成为了当前浮雕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评判因素。一些浮雕艺术在创作之初并没有代入时代环境,造成了作品和公众审美不相吻合,脱离社会主流等问题。事实上,浮雕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参考社会心理和作品场域及作品功能等众多社会因素的产物,而不仅仅是艺术家单方面思考后进行的。所以,创作浮雕作品时,要对浮雕艺术作出社会分析,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但是,不同性格、年龄和身份及审美旨趣,会对艺术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艺术家创作时把握好欣赏者的心理特点。受众的审美水平和知识储备及人身阅历等都会影响其对浮雕作品的评判,随着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浮雕的社会心理也转向抽象的层面,因此,艺术家也需有所倾斜,设计出一些反应社会心态和文化心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