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24
序论:在您撰写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变换思维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例1】化合物(1)AB中含B 36.36%,化合物(2)BC4中含50%,(3)则化合物ABC4中含B为( )(A)12.64%(B)14.09%(C)19.65%(D)21.1%解析:此题乍看,似乎无从入手,甚感困惑。若据题意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则十分简洁明了。将原题分为三个层次。由(1)得AB式量=B/0.3636,由(2)得B=2C,在ABC4中,B%=B/AB+2×2C×100%=B/AB+2B×100%=21.1%。
此解中,关键是用B作过渡桥梁。答案为ABC4。
关键词:美术;空间;形象思维;右脑
不少家长认为美术课只是美术欣赏与手工制作,其实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右脑的空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美术教育目标。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来源于人类右脑的顿悟与灵感,所以许多人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巨额财富,都不是依靠右脑的理性分析判断,而是凭借右脑对事物的直觉感应取得成功的。那么,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1 右脑训练对于小学生教育的意义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和形象的思维,具体的体现在直觉、节奏、形象、想象、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开发儿童右脑的有效途径有珠算式心算、刺激指尖法、借助外语开发右脑、体育活动、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绘画等。其中培养儿童形象思维和绘画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时,儿童应与文字、图像等相联系记忆。美术课程是个很好的开发右脑的途径,同时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今后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绘画有三个最佳时期:3~7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发展最高峰,是形象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绘画学习的最佳切入点;9~12岁的儿童,大脑具备了立体思维的概念,是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的最佳切入点。此时要进行规范的绘画训练,如透视问题、光感、立体感等方面的训练;12~15岁的儿童开始在绘画学习上“分化”,开始从多方面兴趣向单方面发展。有部分学生逐渐脱离绘画学习。此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很强,这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在儿童右脑开发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也有很大影响。
2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2.1 在教材上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通过观察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食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最后一点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开发学生右脑训练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橡皮泥塑、纸玩具、雕塑、拓印等章节。
2.2 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体现
运用和借助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空间和形象的思维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图像情景,进一步丰富其表象,加快意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钟感官接收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电教媒体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配上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景,以加深儿童对先天节奏感的领悟、提高对色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在感知宏观事物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积累了丰富表象后,适宜引导他们开展想象,有利于其创造出形象而富有灵气的作品。教师评定好的作品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的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好作业,成功的作业。
3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材上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舌尖上的色彩
教学设计: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生活中的艺术,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其次,为了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用不同色彩的水果设计拼盘。最后,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寓意,教师组织比赛,希望能够打开同学们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学生的作品不太完整,但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大批优秀作品涌现。真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优秀。
案例二:有趣的点、线、面
课程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空旷的操场上零散分布的站在操场的各个地方,形成“点”,再站成一排,生成“线”,最后站成5乘以5的队形,形成“面”。让学生了解的基本的点、线、面。其次,带领学生欣赏和了解优秀绘画和建筑作品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对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他们所认为的点、线、面,让他们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字,课后并向自己的父母说出作品的意义,再让父母将作品的评价反馈给教师。
结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注重加强学生右脑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美术教育也不像大多数家长以为的只是艺术欣赏和手工制作,也不单是绘画作品和理解艺术。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能具备更优秀更全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娜.蒙特梭利教育[M].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北省劳动局(组):
关于一九五七年延期毕业的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技工训练班的学员,他们的工作年限如何计算的问题,经与有关部门研究,我们意见,凡是根据国务院一九五七年总周字27号通知的规定延期毕业和分配工作的,应当从他们正式分配工作列入在册职工,并且领取了工人标准工资时,开始计算工作年限。个别地区和单位没有这样办的,应当照顾全局,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纠正过来。
其他年度延期毕业的上述学校和训练班的学员,其工作年限也应按上述意见办理。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摘 要 近几年,淄博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竞技体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中小学课余训练成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正逐步退化,学校体育训练现状令人担忧。本文对淄博市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现状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淄博市 青少年 课余体育训练
一、淄博市中小学课余体育的现状
(一)课余运动队及管理现状
在被调查的20所中小学中,其中中学有13所,小学有7所。有课余训练队的学校有15所,占总数的75%,其中中学有10所,占总数的76.9%,小学只有3所42.8%。由此可见,淄博市的中学较为注重课余体育训练,小学则不太重视课余体育训练。根据调查,制定完善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总结的学校有7所,占35%,建立运动员档案的有2所,占10%,高水平训练点有2个,省传统项目中学有1所。可见,学校对课余运动队还是不够重视,缺乏管理。
(二)训练经费及场地情况
调查表明,满足训练需要包括400米环形跑道、4个以上篮球场的学校有7所,占35%;基本满足训练需要包括200以上的环形跑道,2个以上篮球场的有11所学校,占55%,而不能满足训练需求的包括有200米以下或为建成的环形跑道,2个以下篮球场的有2所学校,占10%。因此,总体上说场地基本能够满足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但是不能够提供完善的场地与器材设施。
(三)求升学率,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
一年一度的两个假期,会使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随之改变,教练员和负责训练教师的变化,也会使训练过程随之产生间断。其他课程的学课迫使课余体育训练间断性地进行。因此,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要考虑自身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尤其目前实行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刚刚形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状况下,更是如此,基于其他课程和学习的压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过程间断性是在所难免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这无疑将影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1]。
(四)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在我市,高水平教练员欠缺,几乎没有专职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学校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兼职”地在做教练员。而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就只能靠自觉,多数体育教师也因此放松了上进的要求。提高教练员水平已成为课余体育训练刻不容缓的任务[2]。
二、淄博市课余体育训练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练员的培养,形成教练员制度,提高教练的待遇
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建立教练员岗位的培训,形成竞争体制,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且要尽快落实带队教师的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带队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二)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
可以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练员以培训班的形式,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组织校运动队与体校训练等。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这一特殊的人才资源基地。有些试点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具备了体校的功能,为这种体教结合提供了条件[3]。
(三)增加课余训练的经费投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系统性
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财源;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4]。
(四)处理好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应该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之内,对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让其补课。外出比赛专派文化课教师跟队在空余时间补课,在假期集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补上文化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之,如何解决文化课学习和课余训练的矛盾,解决优秀体育人才的出路,确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健康顺利地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各部门要重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实现我国在世界上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建议
1.有关部门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课余训练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运动员充分感到刻苦训练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也是接受人才培养,而具有安全感,形成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和运动员成长的局面[5]。
2.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从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建议要克服单纯升学率的观点。作为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克服盲目追求升学率,端正人才培养观,把培养体育人才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刘绍曾,等.对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
[2] 章林.合肥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
[3] 凌平.关于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4):23-25.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训练;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74-02
从目前我国高校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类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是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训练,现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是指没有中断过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学生考上大学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片面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促进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通过光盘检索和互联网收集到1995年以来国内外有关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研究的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向齐齐哈尔市5所高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93.3%,问卷设计咨询了齐齐哈尔市高校体育教师的意见。
3.访谈法
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采用走访的形式征求齐齐哈尔市高校体育部管理人员、学校体育教育学专家、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意见和看法。
二、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分析
(一)领导因素视;有13.4%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有11.6%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较重视;有36.6%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一般;有38.4%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
(二)经费因素
表2齐齐哈尔市5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来源主要途径被调查的5所高校全部就是靠学校拨款,在经费来源渠道如何拓宽是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训练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课余训练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不可能的,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是制约齐齐哈尔市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场馆因素
表3教练员对场馆满足程度的调查
由表3可见,有10%的教练员认为场馆很充足,有18%的教练员认为基本满足,有34%的教练员认为基本满足,这三者相加,也就是有62%的教练员认为场馆能够满足需求,调查说明近几年,国家、人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力度的加大,许多大学自己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四)教练员因素
1.外部因素要影响要素,75%的教练员认为奖励制度是影响他们执教积极性的重要因素,68%的教练员认为经费投入的多少是影响他们执教的重要因素。
2.内部因素
表5关于教练员付出与奖励相符程度的调查
由表5可见,27%的教练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回报不相符,45%的教练员觉得基本相符,28%的教练员觉得很相符。如果一个职工对自己的劳动报酬满意,他会感到自己已受到公平的待遇,因为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如果不满意会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五)学生因素表6训练队学习的影响程度调查生认为训练比较影响学习,15%的学生认为一般,7%的学生认为不太影响,5%的学生认为不影响。总体来说,有73%的学生认为训练影响学习。高校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特别是理、工、农、医类,除理论课外,实验课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训练,这必然对学习成绩产生较大影响。
三、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策研究
(一)促进开展高校课余训练,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导重视,支持是关键
2.高校应注重普及发展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建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拓展经费来源,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三)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充分调动教练员的执教积极性
(四)激发学生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软环境较差,各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2.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行政拨款。
3.随着经济的发展,校近年来在体育场馆方面投入增长较快,已能初步满足课余训练的需要。
4.齐齐哈尔市各高校教练员待遇较差。
5.学生参训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1.促进开展高校课余训练,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领导重视,支持是关键;高校应注重普及发展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建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2.想法设法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探索出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途径。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而学校体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教育背景下,要求学校体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以校代表队等形式组织有一定体育爱好、特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仅以少部分人参与的努力提高竞技成绩为最终追求目标的课余体育训练,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影响学生文化学习成绩,使学生上不了高一级学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文试图找出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各种因素,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和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区的五所初级中学的课余体育训练队的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这五所初级中学是我区全部初中学生就学的地方。据完全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各地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2)问卷调查:通过对我区五所初级中学的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在校初中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状况。
(3)对比法: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在校初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与其自己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之前的文化成绩作对比。与自己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之前的文化成绩作对比,成绩有所下滑。多数学生反应的原因是参加体育训练后身体疲劳,不想再搞学习了。长此以往,学习的思想散了,知识脱节了,学不懂了,到最后干脆不搞学习了。
(4)访问法:通过对我区五所初级中学的负责艺体教研的体育教师和参加过课余体育训练的部分初中毕业学生进行访问,得出我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初中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及他们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是有一定体育爱好、特长的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在体育老师统一组织下,运用各种体育手段来锻炼身体,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体育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的过程。课余体育训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多为田径和篮球。
(2)课余体育锻炼。
是学生在以体育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体育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课余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其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可独自一人自我锻炼,也可有组织地集体进行,可见,课余体育锻炼是最能为学生接受的一种健身形式。现今,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趋势,与体育课堂教学比较,不受统一要求的限制,规定参加和自愿参加相结合,充分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具有多样的活动内容、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广阔的空间领域等。
(3)文化学习。
初级中学里,相对于体育、艺术等来说,文化学习就是关于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的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
2、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的关系。
(1)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要很好地进行文化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是说生命在于运动。注意,这里说的是“体育锻炼”而不是“体育训练”。不论是体育锻炼还是体育训练,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很好地,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
(2)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是相互影响的。学校里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都是有相当大的强度的。就个体来讲,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学生一天中除了文化学习,还要进行体育训练,这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应该是满负荷运转的,他会疲劳。换言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集中精力进行了文化学习,势必会影响体育训练的。进行了大强度的体育训练,也一定会影响他的文化学习。在实践中,体育训练影响学习是被公认了的。并且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对参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这方面得到了反应。99.12%的学生认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只有0.88%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
四、对策
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必须要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学生学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训练工作的成败。
1、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教育背景下,现今社会要求初中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目前状况下的仅以少部分人参与的努力提高竞技成绩为最终追求目标的课余体育训练,逐渐凸显出其自身不足。学校教育承担的是教育更多人的责任,而目前的训练模式,却降低了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关注程度,长久下去就导致学生减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加大投入,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善。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打造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3、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充分理解体育对学生,对学校,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可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增进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体育可以使人更加活泼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