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4 16:16:36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发展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发展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金融供给;金融需求

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了河北省的前列,在几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效应。唐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彻底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唐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唐山市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科学发展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来源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镇(村)的建设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提出了要求,亟待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流转等也要求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很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乡镇企业,为发展壮大需要较大额度的资金支持;随着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殖农户的增多,大额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唐山市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这是由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彼此相互担保的贷款。还有多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问世,他们坚持服务对象的“社员制”、服务宗旨的“为农性”、办社性质的“合作性”、服务取向的“互”、服务范围的“区域性”。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在唐山市农村的发展中仍呈现出生生不息之势。

二、唐山市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1)国有银行大量撤销农村网点。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目前,唐山市县域各类银行分支机构有511家,比1993年末减少了85.9%;(2)农业银行市场定位也转向了城市。唐山农行新增贷款投放于区域内钢铁、化工、电力、港口等优势行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贷款占当年投放贷款总量的57.3%,向市区及各县(市)区城区改造投放贷款占投放贷款总量的11.84%,两项合计就占到了69.14%;(3)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能力微弱,唐山农发行建立于1996年11月,尽管唐山农发行把服务目标定位于支农惠农,但由于其规模小、存贷能力弱,对于唐山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而言也是杯水车薪;(4)邮政储蓄银行投放能力不足。从2007年3月1日起,唐山市邮政局开办质押贷款业务,成立之初有100亿元的放贷能力,成立后平均每年放贷不足4亿元,放贷规模远小于本市其他银行,服务“三农”作用不强;(5)农信社陷入支农困境。唐山市农村信用社全辖13个县级联社,其对涉及钢铁、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建筑、餐饮等多个行业的放贷规模是农业的3.12倍。唐山农信社存在历史遗留包袱、制度设计缺陷、人才缺乏等问题,难以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供给者。

(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有待加强。(1)制度安排限制农村金融发展。政策性金融应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单一,土地、宅基地做质押也没有政策可循,可用于农户贷款的抵押物范围太窄;(2)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足。国有银行把市场定位于城市,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和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实力、资金投放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还不能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农村市场后,长期存在着的主导市场竞争的主体缺位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3)民间借贷市场秩序混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手段莫过于民间借贷。在唐山市广大农村民间借贷日益活跃的背景下,广泛存在着借贷市场秩序混乱问题。诸如借贷手续不规范、参与人员复杂、高利贷愈演愈烈等问题,大量的民间资本在高息的引诱下也涌进农村市场,加剧了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混乱局面。

(三)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建设滞后。(1)担保品范围狭窄。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农村有效的抵押物不足。由于所有权归属问题,农民的宅基地、住房和承包地都不在抵押品范围之内。由于缺乏有效担保品,农村潜在金融需求不能转化成实际需求;(2)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转移就业人口的增多,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关系增加,信用范围有所扩大,但由于务工的分散性、间断不定期性,农户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电信、金融机构等部门,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整合;(3)农业保险发展缓慢。2006年唐山市开始试运作的政策性保险,2009年人保财险唐山分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唐山中心支公司与人保财险曹妃甸分公司涉足农业保险领域,但理赔金额在受灾损失中所占比重依然微乎其微。

三、唐山市农村金融发展建议

(一)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杠杆作用

1、注重财政引导。财政性资金是政策性金融资金的源泉,市财政局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投入。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多方筹集、风险共担的资金投入机制,探索通过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补充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商业银行,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2、严格项目选择。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围绕唐山市城乡统筹发展这盘棋,选准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加速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挖掘农村需求潜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配送中心、农产品仓储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商业性金融体系建设

1、鼓励商业银行逐步恢复农村网点。国有商业银行除了盈利性以外,还肩负着社会责任。鼓励商业银行为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分层、业务结构、竞争优势和农村金融需求考虑,科学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起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既发挥大银行的资金优势,又结合小金融机构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信息充分、网点众多、成本低等优势,为农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2、农业银行回归服务农村市场。唐山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应发挥自身资金充裕、网点分布广泛优势,以信贷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唐山农业银行还要坚持把发展普惠性农村金融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广大的农村地区和更多的农户。依托惠农卡,将小额贷款、支付结算、财政补贴发放、新农合和新农保资金归集、管理和发放等基础金融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3、邮政储蓄银行回流农村资金。唐山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大资金回流,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将金融支农落到实处。继续加强向中小企业和种植户、养殖户、畜牧业主以及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开展银团贷款业务,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良好的资产营销和管理能力,将大宗邮储资金投入到唐山市“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村镇水利水电项目、农村供水给水项目以及县乡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农信社发挥纽带作用。农信社应发挥自身与农户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种养业贷款、小额消费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个体工商户和运销户的信贷支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探索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建立高效、有序、竞争、良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5、发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根据目前唐山市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情况,应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发展,以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与正规金融机构形成内共生互补关系。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各金融机构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联保、互保性质的信贷服务。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1、提高大额贷款投放比例。根据唐山市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大额贷款需求不断呈上升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金融机构要从满足实际需求出发,加大农村大额贷款的比例,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探索灵活的贷款方式。针对唐山市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金融机构应主动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积极开发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探索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

3、积极探索农村资源资本化改革。充分利用唐山市农村经济改革的先期成果,认真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改革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制定唐山市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资本化的相应政策和具体措施,重点研究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等登记确权发证工作。研究探索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乡镇进行改革试点。

(四)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1、强化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公开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增加信用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要求市场的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状况及相关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信用市场。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增加社会信息披露的力度,避免信息失灵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要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扩大保险范围和保险对象,要积极发展洪水、干旱等面积广、影响大、灾害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加快建立全市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和农业保险基金。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力措施,鼓励各类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3、探索担保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信用协会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在银行间市场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拓宽涉农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冀发[2009]19号文件).

[2]牛凯龙,李泽广.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5.

[3]蒙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4]周维德.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法律审视与完善之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0.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开农村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对集体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防止资金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加大农村审计工作发展力度,才能更有利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农村审计;审计制度;发展路径

吉林省农村审计工作尚存在不足,对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所起作用有限。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吉林省农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农村审计发展路径,加大农村审计工作发展力度,才能更有利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利用农村审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将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

一、吉林省农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农村审计仍然面临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其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关立法滞后,审计地位尴尬

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一些有关集体财务管理的条例、法规也逐渐颁布,成为农村审计工作的依据。但很遗憾这些条例、法规往往只是地方性文件,全国性统一的农村审计法规还不存在。《吉林省农村审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对比较健全,但由于国家相关法规与政策的调整,现有《条例》已经不适合当今吉林省农村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状况下,吉林省农村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授权,并且现实情况下吉林省农村审计工作的范围已经被动调整,在实质已经“失效”的《条例》指导下,农村审计地位比较尴尬,而农村审计主体不明确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农村审计的执行部门——各级农村经管机构在工作中面临审计手段不足,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的困境。

2.审计机构不够健全,审计体系不完善

吉林省农村审计机构与农村经管站共用一套人员,审计人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这就导致了这些人员不可能放弃原本的工作专门的从事审计业务。每当需要进行农村审计时,不同程度的出现上级经管站临时向下级经管站借调人员,而下级经管站日常的工作任务也较为繁重,且工作人员经常身兼多职,在解决越来越重要、工作量也越来越大的农村审计任务时,难免会发生人员短缺、力不从心的问题。现实工作中,农村经济审计部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尚且应接不暇,很难完全地行使对农村审计进行管理的职责。

3.审计工作规范性、科学性较差

农村行政机关中并没有设立审计职能部门,乡镇机关缺少行使审计职能的充分法律依据。在现有制度下,由农村经管部门代为行使村级财务的管理、审批权力,经管部门同时具有管理、监督的职能,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也影响了农村审计的质量。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农村审计的政策性很强。在对财务工作实行委托后,审计单位将会计核算业务分离出去,当前的审计法规还能没有及时覆盖相关业务。在农村审计中仍存在出纳和会计职责划分不明确,记账凭证、会计资料不够规范,核算方法不够正规等诸多问题。过去常用的审计手段主要还是手工的事后查账,依靠盘点、核对等方法进行,对于没有在会计资料中现实的一些账外业务,审计工作就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了。农村审计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科学性。吉林省农村审计发展研究/王继红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王继仁吉林市农业委员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开农村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对集体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防止资金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加大农村审计工作发展力度,才能更有利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词:农村审计;审计制度;发展路径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农村审计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也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政策水平、法律知识和道德修养。而现实情况是,吉林省农村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学历都参差不齐,职称梯度也不明显。近年来除部分地区开展过农村审计人员培训外,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系统的审计知识学习,也较少用到高科技手段辅助工作的开展。尽管这些人员也具备基础的财务会计知识,但由于专业的审计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在对被审计村落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很多人员只是习惯性的整理账务、罗列财务数据,很难做到从专业的审计角度来发现、分析问题。除此之外,农村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审计环境不够理想、各地区审计工作发展不均衡、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强化吉林省农村审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吉林省的审计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组织模式,审计人员的队伍也相对比较完善。但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作思路受限,农村审计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得到发挥。需要不断探索,选择一条最适合我省的农村审计发展路径。

1.加强农村审计法律环境建设

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农村审计工作就会缺乏依据,难以走向成熟。加强农村审计法律环境建设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农村审计相关的地方立法,但这些地方立法大多重点关注集体经济审计、财务审计等方面。吉林省1993年通过实施的《农村审计条例》在各省级农村审计条例中可以说是最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该条例审计的客体广,审计站的职权大,一度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以后,农村审计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个世纪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急需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与补充完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梳理我省农村审计的相关法律基础,避免与上位法的矛盾冲突。逐步建立与时俱进的、完善的农村审计法律环境,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2.建立农村审计问责机制

建立农村审计问责机制有助于正确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有关部门工作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促进,有利于减少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由于农村审计过程中存在立法滞后等问题,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常常难以做到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问题。随着各项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健全,需要有人来承担农村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吉林省尚未机建立农村审计问责机制,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形成切实可行的问责机制。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审计问责机制,首先需要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审计部门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审计工作,领导要重视审计问责机制的意义,为问责机制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要完善农村审计问责体系,从行政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还要将问责客体转向个人,保证追究到相关责任人。第三,在问责的过程重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做到统一性、明确性、法责相当和不可替代性。此外还要加强审计追踪,提高农村审计专业水平,保证落实农村审计整改工作

3.健全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对农村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农村干部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现有规定,乡镇级是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层单位,村干部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村干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农村稳定发展的大局。由于长期存在的“村官不是干部”的误区,村干部出现问题时通常只是免职,较少承担责任。因此需要健全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度,保证基层稳定。

4.建立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制度

涉农专项资金主要是指国家财政拨款,援助收入、金融贷款等用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广泛,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家电下乡补贴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涉农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一直为全国人民所关注,在这些资金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存在多人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现象,存在挪用、挤占、弄虚作假等问题。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农村审计中不包含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但这部分资金又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涉农专项资金进行调查审计,建立全面的审计调查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基层农村审计人员在业务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现象,但他们熟悉农村基层情况,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状况有直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考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吸收熟知基层情况的农村审计人员参加到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消除涉农资金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5.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

农村的经济基础是集体经济,考虑到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质,相关审计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农业在我国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应广大农民的需要对集体经济进行监督审计。我国的集体经济审计制度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查时缺少高层法律依据,导致审计出来的一些问题不具有法律效应,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同时集体经济审计的独立性不强,性质模糊,也困扰了审计工作的开展。此外,审计内容形式单一,审计规范制度缺乏,加之信息不对称现象都对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阻碍。因此有必要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明确其法律地位,建立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深化审计内涵。作为集体经济审计的执行者,农村审计工作人员也必须要能够有效应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柴香珍.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239-240.

第3篇

【关键词】县域;农村淘宝;销售;

一、农村淘的定位

农村有着完全不同于城市的特点,淘宝在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区别,村淘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这种模式是否定位精准,是否适合农民。村淘应当具有以下功能:第一,能提供农民需要的质量好,价格优惠的产品,农民非常在乎产品价格,对价格十分敏感,因此务必提供双优产品;第二,能服务农村生产,助力农村发展,为农民带来购买的便利,农民需要的产品要应有尽有;第三,能服务农村基层组织,惠利村组,方便公务采购;第四,提供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短板;第五,能够助力农产品销售,让农产品通过村淘直接到达城市居民手中。

二、成功推进的要点

农村淘要成功地推进,务必抓好几个要点,让农村淘,真正适合农村人,选对人,配对好政策,提升村淘氛围,让村淘变成农村人真正的销售和购买的渠道。

1.选对人

村淘要快速发展,人是关键,选对人,村淘就成功了一半。首先,最好选择当地人,并且是村里有影响力的人,人脉广的人,有人脉就有了广大的基础用户;其次,最好是懂淘宝的人,这样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可以快速开展业务;第三,最好是懂经营的人,有着经商的潜质,或者正在经商的人;第四,优先选择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反应快,能跟上互联网的节奏。

2.铺好路

村淘要快速发展,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为村淘的发展铺好路,比如宽带的开通,物流配送,资金支持等,都要求政府像抓村村通一样,真抓实干,政府要出台惠农政策,要出台干部考核政策,让干部抓好村淘建设工作。

3.打造村淘氛围

村淘要发展,文化要先行,要让农民认识到村淘的好处,快速接受村淘,并且能突破在村淘上面下的第一单,养成在村淘上购买和销售的经验;并通过村文化墙、农村广播、赶集活动宣传等方式,制造村淘氛围。要做到影响大多数人,让村民人人了解村淘;抓住少部分人,干部对村淘的发展充满信心,并且愿意真抓实干,甚至成为村淘的合伙人;影响在外打工的农民,让在外务工的农民愿意留下来,从事村淘事业,或在外务工时参与村淘的事业,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带动村淘的迅速发展。

4.力推导师制度

建立完善的村淘合伙人制度和导师制度,让村淘有根,为每位村淘从业人员配备导师,导师团队应当有政府官员、村淘官方人员、村一级的干部、相关农产品企业等,让村淘的发展有更多人助力。

5.做好一村一品推广工作

为了避免重复竞争,务必要打造每个村产品的差异化,挖掘出一村一品,将每个村的精品推出上线,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生产,内耗竞争,又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挖掘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每个村打造特色产品线下展示点,精品文化宣传社区,提升村民荣誉感和村淘意识。

三、村淘的特色打造

1.城村共融

通过村淘的发展,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的生活,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取到需要的商品,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村淘发展,留住爸妈,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让孩子们有一个完整的家;通过村淘的发展,将农村外流的人才吸引回来,促进人才回归,让乡里的能人,真正为乡村的发展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城里人能更好地认识农村,愿意到农村消费,愿意传播农村特色产品,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推动城市乡村共融共进,让城里人享受到乡村美丽山水,吃上绿色的农家食材,带动乡村繁荣。

2.提供多彩服务

设立村淘馆,提供更人性化的配套服务,如提供免费图书、免费电影、免费WIFI、社保服务、儿童娱乐等众多人性化的服务项目,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将村淘馆作为乡村创业的培训基地,让更多的本村青年、村民接受村淘购物、外销培训,培养出致富能手。引导农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裂变,让村民通过一个网线看到世界,买到世界,销往世界。

3.提供微贷服务

村淘从业者,当地农民或农产品经纪人,资金实力弱,通过向他们提供农村微贷服务,解决他们资金短板的问题,通过调研为他们提供纯信用贷款,或者销售贷款,根据他们目前的销售情况,产品生产量,个人信誉度,提供信用贷款,减少手续程序,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促进资金良性循环。

4.搞好活动

用好大型节气,或者自造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在淘宝上的产品曝光率,提升县域村淘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消费粉丝,并实实在在产生销售,让村淘的合伙人,得到真金白银,率先致富,影响更多的村民。

5.搞好订单农业

通过村淘,为农村季节性产品提供提前预定的订单,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规避销售风险,提前收回资金,促进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通过转型升级,打造当地特色订单农业,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思维铸造特色品牌。

村淘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作为一种链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将城里产品销到农村,将农村产品卖到城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让商品能更加顺畅的流通,发挥每个村的特色优势,丰富城里人的餐桌。村淘是一个利于城市和农村的平台,值得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相信通过村淘的不断发展,能涌现出更多村淘致富能手。

参考文献:

[1]左佩佩. 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国商贸,2013(36)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 农村金融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

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得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结论,但其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的。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两个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的兴起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把内生增长与内生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建立了诸多复杂模型。Patrick(1966)、Thakor(1996)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良好的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巨大作用。

既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和起步阶段,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那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型抑制主要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几经变革,形成了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体系,这些金融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目前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大量消减乡镇分支机构,即使有分支机构,也是只吸收存款而不贷款,导致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壮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但是效果还有待观察;四是村镇银行虽然在进行试点,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量铺开还有待时日。

(2)存在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的金融管制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比城市的金融管制更加严厉。很多在城市进行的金融创新,在农村是不被允许的;在农村取消合作基金会,但又禁止农村成立新的金融机构,这无形中延误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形成和发育。虽然近年来允许在湖北等地进行农村村镇银行试点,但是该制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农村资金的流失现象严重。我国农村中资金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非农化;二是邮政储蓄银行转移了一块农村资金;三是县域层次金融收缩和资金外流加剧了县级以下农村资金的稀缺。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通过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和农村金融的萎缩,直接导致县域和农村资金的外流。

2、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也相对不足。作为承贷主体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农贷的需求表现疲软。这种情况意味着,我国农村中的金融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不足。

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商品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有限,降低了农户对资金的交易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政策压抑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短缺。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1、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2、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建议

1、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政府指导下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个人借贷和政策性金融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它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放弃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第二,要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这一体系运行的基础。第三,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加快创新,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快信用社的改制和改革,将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的组建力度,使村镇银行成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主体;三是鼓励在县域层面大面积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四是鼓励和规范农村中居民之间的借贷;五是合理定位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

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长期信贷投入不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土地金融制度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安排。土地金融是利用土地作为长期信用的担保品,来获取资金融通的一种长久性金融流通措施,通常称为土地抵押信用。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在聚集资金、分散风险与配置土地资源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土地金融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权可靠,安全性高;二是土地金融具有持久的自偿性。

针对我国农村中抵押物少和抵押属性低下的现状,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这样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又维护了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这样既可以满足了农村特别是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又盘活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在农村经营过度分散、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

3、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农村中的主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虽然说是合作制,但是国家实际承担了隐性担保。随着农信社改革的进行,农村金融主体会出现多元化和民营化的发展趋势。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多元化要求,就必须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从2006年年底开始,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落实,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普遍开放,所有制将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

由于农村金融中需求主体都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其供给的主体必然会是中小型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要使储户对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信心,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好和金融机构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实施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农村可以利用国家给予的宽松政策条件,在辖区内率先实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来。

4、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好的制度可以通过合理确定制度目标和规则,使参与者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推动制度目标以最低成本实现。因此,在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总之,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所以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这个重要的推手。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建设的时候,要率先在金融机制上实现突破,克服金融中存在的抑制问题,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贤明、匡远配:“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 任爱英、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

[3] 陈辉:省政协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展开调研[N].湖北日报,2008-05-23.

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体系;小额贷款公司;信用体系

一、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金融网点少,有些地区甚至“真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本身有限,“一农支三农”显得力不从心;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统筹城乡加快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民的信贷需求;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信贷资金外流比重大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流动。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则是资金外流的主要通道。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至2006年达到1.6万亿元,每年汇款流向农村的近1540亿元,但由于邮政储蓄的资金运用主要是银行同业拆借、债券市场运作和商业银行大额协议存款,因此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最大“抽水机”。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最大的金融机构,但由于将吸纳的农村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或上缴中国人民银行,也形成农村资金外流。。

(三)农民贷款需求难满足

目前只有五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且贷款规模小期限短,手续繁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抵押担保难。从而衍生出地下钱庄生意,依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测算,中国地下贷款规模在7400亿元一8300亿元之间。在农村地区,全国省份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取得的借款占56.78%,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农户从非正规金融借贷的比重就越高。导致他们的信贷选择空间往往十分有限。

(四)中国农村的特殊性

  从中国农民个体方面来说,主要是农民素质普遍偏低,金融意识单薄,融资意识缺乏,投资主要看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农产品是弱质产品,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且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差。土地、房屋是农民最为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是农民最有价值的财产,却因产权不清晰,无法办理抵押贷款。

二、中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金融服务体系混乱

我国在实践中,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定位不清、作用混淆,使得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最主要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日渐萎缩,行使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己经微乎其微。2003年以后虽然对农村信用进行了试点改革,但也多属文章较多,在如何支持“三农”上下功夫不够,官办色彩浓厚。

(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由政府垄断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为维持垄断权利与垄断租金,对外来竞争力量持排斥态度。并且政府对利率施行严格管制,使得资金使用价格扭曲。来自民间力量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缺往往视为非法而遭到遏制。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支农、促农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手段落后、效益低下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农村金融公共服务的发展。我国政府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长期只徘徊在10%左右。而实际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重更低只维持在30%左右。财政支农的资金运用投资分散,使用效率较低,运作机制不完善,基本上没有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流入农村地区的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当前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商业金融为主导,合作金融与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根据具体地方优势在各县级以下以乡级为单位布置营业网点,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账结算等业务。加强人员素质培养,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完善其激励机制和网络化进程。扩大农发行对农村的扶贫贴息贷款、农田水利、电力公路等政策性金融业务服务范围,增强其支农职能;鼓励农业银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二)加强农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合作

首先 农业银行可以以优惠的利率向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国家财政对其农业贷款补贴利息差,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参与农业贷款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把散户的贷款集中化,形成大额贷款申请,并且在正规金融部门授信的过程中,有权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借贷历史信息、资金使用率和回收率。把握资金运用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节省了信息成本。其次,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充裕后,便可以以高于优惠利率的利率放贷,此利率应该由市场来定,避免资本价格扭曲。挫伤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更大范围的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

(三)加快农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

重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改变监管权力高度集中的监管体系,由地方政府负责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岗位流动防范机制,权责分明,防止个人利用职权投机取巧;为各类金融机构机构提供有效全面的法律保障,制定违约户的惩罚机制;规定涉足农村金融的正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投放额和储蓄额,禁止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加强农村金融法律普及教育;

(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

应尽快颁布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投保,实行政府给农户保费补贴的办法,通过开展农业动植物保险,为生长中的动植物提供合适的保险产品,如农作物保险、养殖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等,将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保证了农户收益的稳定性。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政府应该将该市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价格风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R127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镇化率从由17.9%上升到51.3%仅用了30年的时间,以平均每年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在提高,我国的城市数量也增加了400多个,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在迅速缩小。城镇化率在30%开始加速,达到70%后开始平缓发展,按照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离我国要到达平缓阶段还需要近20年的时间。但在如此快速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克服城镇化障碍制约因素,保障城镇化动力,特别如何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今后城镇化发展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一)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镇化迅猛发展,城镇化速率让世界震惊。但是,高速的城镇化发展是建立在低质量和低成本城镇化的基础上的。[1]城镇化不是单一的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建设人的城镇化而不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城镇化,这是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主导方向。这要求城镇化发展要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向城市质量提升转型,建设从空间形态向以人为本转型,建设重点在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完善和突出城市特色功能,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降低城市门槛提出利于农民工城市化的途径。

(二)以大都市和城市群推动全域城镇化发展

我国大多是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这里也是大量产业的聚集地,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型城市。以这些大城市作为发展的核心向周边的中小型城市辐射,带动其发展,使其综合能力增强。并在以核心为发展的模式下,周边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加强,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在解决了小城镇基础设施配置难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中心城市资源短缺的问题。但要减弱大都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控制其人口增长和发展规模,把产业和经济主体向外迁移提高周边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使中小城市能吸收更多新增城镇化人口。

二 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这种制度从根本上以户籍管理的方式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支援城市建设,确不能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农民被制度拒之在城市的门外,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户籍关系而不能受到基本保障,子女不能同等受教育,这些都使农转非成为障碍。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度不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都极度欠缺,这些致使农民离不开土地,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城镇化的进程。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建设方向问题。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城镇数量和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扩张,重点的建设项目在城镇的空间上,以城镇的空间形态和物资生活环境来衡量农村城镇化的进展。而对作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的产业发展没有合理建设及运营,农村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的经济形态,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没有转变,即使是农民住上了楼房与城市居民从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别,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没落到以人为本的阶段上。

产业结构调整不等于简单的工业化。要实现全域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城镇化,需提高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建设,提升农村的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带动城乡建设,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小城镇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极其滞后,在交通设施方面,农村的道路等级低,道路的承载能力远低于城镇化发展所需的交通运输需求。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多农村小城镇缺水合理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同时没有合理的燃气和给水系统,农民的生活基本上还是以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进行。

区际间小城镇缺少协调统筹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协调发展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各地方以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地方本身的客观条件,没有考虑当前发展和建设与未来前景的结合,各区域间发展缺少协调性,致使区域间整体城镇化发展缓慢,区域的整体效益提升不高。

三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整改相关配套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让农民能自由进出城市,完善农民进程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进城农民自身所担负的成本,弱化外来人口管制,实现新增城镇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均等待遇,减少农民进城的各项阻力。同时,弱化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农民进城后可以对土地进行承包转让,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进城能有制度保障养老。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有偿参与城镇建设开发,解决城镇建设土地匮乏的问题。还要对城镇化资金合理支配,建设多渠道的融资体制,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

工农业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在减弱,乡镇企业的发展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和为农业生产提供成产要素的产业,使工农业结合协调发展,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的模式。同时,放宽政策,转变观念,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拓展视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农民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理解致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力,发掘自身潜力。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民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能切身体验和感知身边实实在在的改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应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中,这无疑需要农民来掌握新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潮流,同时新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势在必行,要健全农村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具备相应水平资格的培训人员来定期举行培训,要注重新技术的先进、实用、易推广性,使农民能够接受和学习并传授给他人。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的滞后现象必然是今后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加速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城镇化速率才能解决我国城镇化的短板,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弱城乡差距,实现全域行的城镇化格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农村实现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在分析与对策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14-120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电信市场;发展客户;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研究背景

当前,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大举进军农村电信市场,各种举措纷纷出台,志在夺取市场份额,赢得收入。

农村电信市场是指县城以下乡镇、村屯区域的市场,目前正成为通信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成为运营商用户、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源泉。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通信市场的潜力日益凸显出来,农村通信市场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1)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带来了巨大的通信消费市场;(2)农业信息化及对外交流促进了农村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3)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农村通信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状况

(一)竞争环境分析

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面临的竞争形式,对正确制定策略十分重要。目前农村电信市场竞争特点如下:(1)移动公司一家独大局面明显。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的收入份额分别是64.3%、21.1%、14.6%,移动用户份额分别是62.8%、18.4%、18.7%,移动公司一家独大的格局非常凸显。移动公司的收入规模、用户规模均超过了电信、联通,甚至超过了两者之和。电信公司与移动公司的竞争是主要矛盾,联通是次要矛盾。(2)移动公司价格战倾向明显。移动公司一家独大使其有充分的现金流、成本用于市场发展。因此,移动公司经常运用价格战发展用户,抢夺对手市场。(3)市场竞争已从话音接入向信息服务领域延伸,政企客户是主要的争夺对象,能否推出切合客户需求的信息化应用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价值链合作则是赢得竞争的主要手段。(4)移动的收入优势、用户优势建立在话音基础上,不仅在城镇个人话音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同时通过大成本投入,在农村市场的话音市场也造成极大冲击。电信是固网经营的主要运营商,在行业应用、政企客户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占据绝对领先份额。移动主要在个人信息化应用方面占有一定市场,且依附于话音业务而存在,壁垒低,容易对替代。

(二)农村电信市场发展现状

电信公司在农村市场发展中实施成效比较成功的举措主要有如下四点:(1)率先在农村市场发力,抢占先机,获得用户;(2)充分宣传固网“家的感觉”,抓住用户情感、沟通需求;(3)利用先入机会,建立了覆盖农村的丰富的光纤网络资源,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按客户群细分,提升针对水平。经验教训与不足:缺乏有效增长点,增长模式单一,营销方法简单,服务模式陈旧,被动应对竞争。

三、发展客户的营销策略

(一)掌握客户的需求特征

在进行发展客户前,必须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提供切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提高营销竞争力,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最终把潜在客户发展成为企业的客户。

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对了解客户的需求有直接的帮助。相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具有特有的消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高度分散。分散性是指区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人口和需求的集中度远不如城市。一方面,“点多面广”的农村居住状况,使得中继距离、用户接入距离较远,农村固网通信建设中线路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较大,农话单线建设成本远高于市话。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使得运营商在网络维护、营销渠道建设、售后服务和收费等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成本相应提高。(2)差异性明显。差异性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特征,而最突出的差异体现在收入上。收入的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区域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能力差异;二是地区间的差异,包括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和地方间消费文化的差异。(3)实用主义的消费文化。中国的农村市场尚处于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强调产品的核心利益及其物化形式的基础产品,而对产品的附加价值关注较少,实用主义的消费文化在农村占主流地位。具体来说,农民看中的是产品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对其所处农村消费环境的适应性,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话音通信是其最主要的消费功能诉求。同时,农民崇尚简便,喜欢操作简单、实用方便、易学易修的产品,越复杂的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4)示范性强。农村居民的从中心理和攀比心理比较浓厚,一旦某家农户购买了较好的产品,其他农户就会知道,并迅速跟上。因此,对于上网等在农村普及率极低的电信产品,如果使用的农户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并形成良好的口碑,许多农户将会效仿。(5)崇尚节俭,偏好低价。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具有节俭的美德,勤俭持家成为农民消费的信条。由于收入来之不易,农民在消费时总是偏好低价产品,尽量节约,以最大程度获取消费者剩余。在实用、简便的前提下,价低产品更受农民青睐。

当然,上述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市场之间的差异会逐步缩小,农村的消费观念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农村电信市场的特点,运营商要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营销策略。

(二)细分市场,定位目标市场

细分市场是在市场里根据相似的需要、习惯和态度来细分客户群并通过营销手段满足该市场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内在相似性的客户群体,同时这一群体又与其他群体有足够差异,这样每个客户群对同样的营销活动的反应是不同的。公司常常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最关键的目标市场进行营销,有效的市场细分是定位目标市场的基础。

农村市场细分应用地理细分和利益细分方法,对农村电信市场进行细分。地理细分可从城郊富裕地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等维度细分目标市场。利益细分可从沟通、信息、教育和娱乐等三个方面,做出农村电信市场的利益细分。不同群体,对应着不同的人文特点,有自己的偏好产品。

通过农村电信用户的消费特点、需求特征、市场细分、竞争性分析,可以利用政治手段、有针对性的加大信息推广、构建健康的价格管控体系、优化农村社会渠道等方面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实施持续的竞争战术,从而不断发展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