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7-24 16:16:34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第1篇

金融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作为枢纽及命脉,它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保障,这些年来,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不畅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而且,担负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良好发展大任的农村商业银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而农村商业银行成为了我国近些年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本身就是不稳定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首要任务是了解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发展战略,进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而使其稳步发展。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常见问题;发展战略

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现状

近些年农村商业的发展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后来经过股份制改造,依托信用社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的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商业银行,随着它的良好运行,如今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农村商业银行结合旧的农村信用社以及新的市场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体系。凭借自身良好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农村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自己的立足之本,同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及金融改革有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步。然而,在这个经济市场大环境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其发展,要想进一步使农村商业银行稳定运行,就要优化战略部署,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并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在新的体制改革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其稳定发展,首先,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要有内部控制和严格管理,就要有风险管理制度。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填补这一漏洞,完善这一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中有一些管理者有一定的观念偏差,他们不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即便有条文颁布,也因执行不到位而未落实到根本。由于职责分配不合理,内部管理与监督的不到位,从而导致了权力制约不平衡的现象,个别官员、越权等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其次,市场导向不明显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体系或者说一个企业不能按照市场大环境变化的方向去经营、发展,那必然会受挫,甚至走下坡路。改革后的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了新型商业银行的特性,但仍保留了旧的农村信用社的特点,一方面坚持着辅佐农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有一定的需求,这样而来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发展的矛盾性。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发展自身经济,创造自身经济效益。这样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协调统一、协调发展,两者兼顾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在这个市场大环境中要想稳步发展就要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一,明确市场定位与战略目标。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寻找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价值、优势区别其他竞争对手,才能更有方向的前进,提高竞争力。要想占据市场地位就必须突出自身优势,寻找合适的客户群体,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拓宽业务覆盖面。在市场变化中随机应变,稳步发展。第二,完善内控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现状,要想促进其发展就要首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在制度的明令下激励与约束管理人员,明确责任与权利,对于内部控制,尤其是加强重点环节与领域的控制制度,如:财务管理、借款制度等,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另外,需要提高监督意识,完善管理阶层的内部结构,使各个管理阶层把握权利,恪尽职责,互相监督,提高银行的管理与经营能力。最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风险意识,从而使防范风险的观念扎根心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减小损失。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优化战略设计,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内控体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最大价值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程欢,程凤艳,陈诚,杨晏忠.协同学理论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11,11.

[2]苏鸿龙,周琳,肖俊,郭柳萍.浅谈内部审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及具体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1).

[3]易棉阳,陈俭,杨扬,周宗放.一种确定集团客户动态授信额度的简单算法[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

第2篇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与外资银行抗衡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资产和业务的扩张,更要实现功能效率和市场价值的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1、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大潮中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造出自己独有的、能获得持续经营和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经营战略,在制度、核心业务、经营区域、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创造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经营的生命力。

2、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加入WTO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加入TWO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开放的领域的不断扩大,不只是带来激烈的竞争,更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经迈出了很大步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在技术开发、服务手段、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与国外很多跨国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要跻身于世界银行业之林,就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发与挖掘有效需求,在比较中选择,在竞争中发展,才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国外银行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积极发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

务质量,增强业务优势,走全球立业的道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战略

创新是银行业健康发展永恒的主题,它在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创新能力和力度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一家金融机构如果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性很大。所以,通过金融体制、工具品种、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

第一,金融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意味着对传统认识的突破,新观念的产生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可能。人们对新观念的普遍认同,为新制度的确立和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只有观念领先,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理念,抓住机遇,以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舞台上,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还应该适度开发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尝试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买卖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为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提供全面服务。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传统银行正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和新型金融业务――基金的挑战,尤其是开放式基金业务,对银行传统业务威胁极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把握政策时机,将基金作为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又一突破口。

第三,服务创新。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是衙门式的。改革开放后,银行的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服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后的服务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观念的转变,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意识,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把过去由客户选择服务的方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服务和金融产品,通过服务创新不断开拓新市场。

三、商业银行以人为本战略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的管理。人员安排是否恰当、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考评是否公正,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商业银行是标准的金融企业,在新世纪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竞争战略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1、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专业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金融业的人才竞争早已经开始,而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金融人才本已“捉襟见肘”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外资银行的陆续进入意味着对中资银行人才的竞争将加剧。许多外资银行早就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他们非常注重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平等竞争的用人原则,以及健全的培训体系、机制;员工拥有优厚的工薪待遇和高度的就业保障,员工的收入高于国内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很多银行还允许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绩优良的员工享有银行的股票、收入期权、利润分成,以及种类繁多的自助餐式的福利待遇,等等。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重视人才方面却是差强人意,远远落在外资银行之后。一方面是现有员工学历层次低,缺乏符合银行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内部激励机制跟不上,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目前在市场化人才竞争中,国内商业银行对高素质员工的流失控制乏力,个别银行几乎是培养一个走一个。

2、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激励方式、人才培训体系和人才成长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开辟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为其成长开辟顺畅的通道,才能使我们的金融人才更快成长。第二,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在中外金融竞争中占据优势,抓紧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观念必须转变,教材必须更新,培训必须持之以恒。在新金融时代,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更引人注目,也是各家银行争夺的对象。在加入WTO的过渡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时间培训出一批掌握金融英语、国际贸易、外汇会计、国际法的专业人才,充实自己的金融队伍,以适应金融业竞争的需要。第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股票期权等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经理与员工的激励机制。

四、商业银行科技领先战略

“信息化”、“网络化”是全球步入新金融时期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生存发展,实现科技领先战略至关重要。今天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长久以来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的具体体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各种银行卡都是金融信息化的产品。可以说,科技在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1、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银行经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决定着银行的运行效率和成本。今后银行间的竞争将体现在深层次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功能的人性化上。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循市场这一发展规律,就必须改善服务质量,整合电子渠道,创新产品功能,加强安全管理;同时,不断提升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推出特色服务,有针对性地为政府部门和国内外重要的公司客户、机构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决策质量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先进的信息系统,总行可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做出决策,也正是在科技的有效保障下,管理思想才可以变成能够通过系统软件对行为进行控制、约束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2、电子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领先战略的重要方面。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将世界连接在一起,银行充分利用因特网积极拓展业务已经成为新的趋势。电子计算机通过辅助银行建立数据库和各类决策系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电子银行不仅是银行进行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的重要渠道,还是进行业务创新和新业务品种孵化的平台。电子银行代替了人工从事记账、结算、审核、划拨等业务,大大减少了支票、凭证、现金的使用,使银行作业开始向“无纸化、无支票化”的时代挺进。

当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全面电子化,银行交易、数据处理、资金转账、信息传递、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电子化,加强了银行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渗透力。在美国2004年网上银行的业务量已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10%左右。而在我国很多银行,目前网上银行业务量尚不足总业务量的1%,发展前景令人向往。金融科技的应用,真正将银行推向了一个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银行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应用的水平,这对银行自身服务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纷纷设立或扩展网上银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金融信息化发展,在原有的业务优势上,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开辟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市场。

五、商业银行全能化经营战略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五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和各大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加上外资银行的不断渗透,使城市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而城市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首先要做到“知己”。

一、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与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特点构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1、地域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一方面对本地市场较为了解,与当地企业、政府关系密切,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与当地企业建立稳定长久的业务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的大部分资源都用来服务本地客户,在本地市场的把握上,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投入足够多的精力,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形成区域集中优势。

2、快速反应优势。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面临着信息传递链与决策链较长的问题;相比之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决策层与经营一线高度贴近,决策链短,信息传导半径小,对市场变化具有反应灵敏、决策高效、执行快捷的特点,对于资金需求频繁而急迫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拥有最具潜力的客户优势。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元素,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完美契合,使其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必将携手中小企业共同快速发展壮大。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劣势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自建立之初就有着“先天不足”的弱势,在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客观条件下,其劣势越发明显。

1、规模劣势。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和资本金规模远远小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从资本金的补充渠道来看,其更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可以利用财政资金和发行债券等渠道补充资本金;大型股份制银行大多都已完成上市,可通过股票市场得到有效的资本金补充;而城市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从而导致资产扩张――补充资本金――资产扩张的被动循环。在监管当局越来越重视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新业务的申请与对大型客户的支持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将这些优质客户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2、政策劣势。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资产管理委员会,剥离了上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极大地改善了资产质量,加快了整体上市的步伐,并且在资本金的补充渠道上,国有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对于外资银行,享有“二免三减”的优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外资银行营业税大多获减免,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优惠,税收负担明显低于国内商业银行。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3、产权结构劣势。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时,通常地方政府都参与入股并且一股独大,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政府选派,导致经营决策的政府干预色彩浓重,管理者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不关心银行的盈利性,从而导致低效率。另外,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中当地国有企业也持有股份,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实际掌握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为其提供信贷担保、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国有股份占绝对多数的产权结构下,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难以形成真正的分权制衡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组合和制约机制,难以达到股份有限公司应有的组织和运行效率,具有较高的金融风险隐患。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与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外资银行的优势自然不用说,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后,其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资源劣势。在客户资源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域上的限制,不能满足优质集团公司频繁地跨区域金融业务往来的需要,丧失了很多优质的客户资源,并且由于其获取本地区之外客户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了解信息不及时,能够争取的客户资源十分有限。在人才资源方面,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人员总量偏多与专业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的双重矛盾。由于其在薪酬待遇与内部激励机制方面无法与其他大银行相比,因此很难吸引大量专业型人才;并且在现有员工的培训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难于满足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的人才培训要求,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三、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战略

(一)探索联合发展道路

探索一:与省内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目前,外资银行加快布局,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邮政储蓄银行全面挂牌,令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特别是一地网络布局的缺乏使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竞争劣势,而通过区域内重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快区域网络布局,提高银行声誉,扩大资产规模,开展更多的新业务,产生规模效应降低营运成本。当然,面对新环境、新市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快软、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提高人才的供给能力,并以自己的核心业务为新市场的切入点,牢牢抓住这一机遇。

探索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此举意义重大。在合作运营的过程中,它将引入新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的金融产品,有助于改善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银行的声誉度,依靠国外银行的成熟运营模式、先进的管理经验、出色的创新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探索三:上市。北京、宁波、南京这些运营状况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率先完成上市。通过上市,一则可以增强银行的资本,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二则可以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加强监督,降低风险,此外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加入。

(二)整合业务链

1、核心业务。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搜集信息,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专业、高效、优质、周到的服务。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弱、经营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特点制定特殊的贷款管理制度与特殊的信用评级标准来增强贷款的可操作性;实行首席客户经理制,随时了解中小企业的动向加强与中小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投资理财、融资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提高客户的经营水平,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对优质的黄金客户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对授信额度内的资金需求要做到企业随要随办。根据中小企业随时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进行业务的创新,发挥灵活、便捷的优势,随时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

2、增长业务。市场定位、消费者业务也称零售业务,提供当地消费者贷款住房贷款支票账户信用卡保险股票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3、种子业务。市场定位:中间业务和为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三)构建核心竞争力

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应明确发展战略。将市场定位为市民的银行,细分市场和客户群,避免与其他银行的盲目竞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业务,开设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个人业务的专门性分行,以支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人经济为突破口,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降低经营成本,防范风险。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的整体性均有待改善。对于这些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应促进“三会”的协调运转,改革股权结构,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行组织再造,加强信息披露,主动寻求公众监督。

第三,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企业赖以生存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不断地金融创新,各种新的金融工具涌现出来,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行为,能够有效防范风险。

第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企业文化可以被视为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化的知识它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及发展水平、速度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城市商业银行应塑造有自主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激励员工奋进,促进发展。

第五,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崛起的资本,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懂得如何激励人和管理人,如何使其发挥巨大效应。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使命感,让员工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愿意为跨越式发展付出努力;其次,是员工发展,给员工安排职业生涯路径,使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能为之积极努力;最后,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机会,开通非职务序列上升通道,建立管理职务类和技术业务类两大等级系列,充分体现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区域金融研究:以辽宁省为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30-02

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的陆续进入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行业竞争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不断增多的外资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战略研究。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与外资银行抗衡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资产和业务的扩张,更要实现功能效率和市场价值的不断提高。

(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核心竞争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大潮中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造出自己独有的、能获得持续经营和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经营战略,在制度、核心业务、经营区域、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创造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经营的生命力。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走国际化道路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经迈出了很大步伐,但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在技术开发、服务手段、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与国外很多跨国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要跻身世界银行业,就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发与挖掘有效需求,在比较中选择,在竞争中发展,才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国外银行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积极发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业务优势。走全球立业的道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战略

(一)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创新能力和力度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金融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性很大,所以通过金融体制、工具品种、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面对外资银行不断进入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学习、掌握并运用国外已有的新的金融工具的同时,结合中国社会金融消费的现状,推出更多受欢迎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项目,以更好适应中国金融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内容

从中国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还应该适度开发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尝试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买卖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为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提供全面服务。

第二,服务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服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观念的转变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意识,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过去由客户选择服务的方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服务和金融产品,通过服务创新不断开拓新市场。

三、商业银行以人为本战略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的管理。人员安排是否恰当、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考评是否公正,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商业银行是标准的金融企业,在新世纪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竞争战略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一)金融专业人才的竞争将日益加剧

许多外资银行早就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它们非常注重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平等竞争的用人原则以及健全的培训体系、机制;员工拥有优厚的工薪待遇和高度的就业保障,员工的收入高于国内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很多银行还允许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绩优良的员工享有银行的股票、收入期权、利润分成以及种类繁多的自助餐式的福利待遇等。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却是差强人意,远远落在外资银行之后。一方面是现有员工学历层次低,缺乏符合银行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内部激励机制跟不上,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目前市场化人才竞争中,国内商业银行对高素质员工的流失控制乏力,个别银行几乎是培养一个走一个。

(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激励方式、人才培训体系和人才成长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开辟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为其成长开辟顺畅的通道,才能使我们的金融人才更快成长。第二,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要想在金融竞争中占据优势,抓紧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观念必须转变,教材必须更新,培训必须持之以恒。在新金融时代,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更引人注目,也是各家银行争夺的对象。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培训出一批掌握金融英语、国际贸易、外汇会计、国际法的专业人才,充实自己的金融队伍,以适应金融业竞争的需要。第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股票期权等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经理与员工的激励机制。

四、商业银行科技领先战略

“信息化”、“网络化”是全球步入新金融时期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生存发展,实现科技领先战略至关重要。当前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长久以来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的具体体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各种银行卡都是金融信息化的产品。可以说,科技在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一)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银行的经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决定着银行的运行效率和成本。今后银行间的竞争将体现在深层次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功能的人性化上,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就必须改善服务质量,整合电子渠道,创新产品功能,加强安全管理;同时不断提升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推出特色服务,有针对性地为政府部门和国内外重要的公司客户、机构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电子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领先战略的重要方面

随着英特网的迅速发展,银行充分利用因特网积极拓展业务已经成为新的趋势。电子计算机通过辅助银行建立数据库和各类决策系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电子银行不仅是银行进行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的重要渠道,还是进行业务创新和新业务品种孵化的平台。电子银行代替了人工从事记账、结算、审核、划拨等业务,大大减少了支票、凭证、现金的使用,使银行作业开始向“无纸化、无支票化”的时代挺进。当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全面电子化,银行交易、数据处理、资金转账、信息传递、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电子化加强了银行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渗透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金融信息化发展,在原有的业务优势上,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开辟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市场。

五、商业银行全能化经营战略

为了能够适应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方商业银行纷纷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走全能化的道路,降低资金成本,减少风险,从而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中资银行的发展,业务范围显得过于狭窄。而业务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实行全能化经营是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和实现功能转型的需要。

目前,国际金融业中存在三种混业经营模式:第一,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 Banking Model)。由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部、信托部等业务部门,直接从事非银行金融服务。这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第二,银行母公司模式(Bank Parent 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法人实体,以子公司的方式直接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第三,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 Company Model)。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之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行,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要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并以控股公司的方式间接进行业务渗透。国外各家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模式。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欧洲银行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国家更多的采用后两种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现全能化经营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借鉴其他银行的经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全能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凤鸣.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富管理;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当今,中国经济结构与金融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审时度势的转变经营理念,谋划经营模式的转变,调整曾经过度依赖的资本占用度较高的信贷业务。2011年,中国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效应出现了井喷式的变化,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是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分析客户财务状态发掘其财富管理需求,为其定制财富管理计划目标,提供有关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相关管理及系列金融服务的综合过程。据银联信的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中80%仍然是储蓄,这表明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财富管理战略及业务规程。由此可见,目前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望文生义的“理财”等业务概念仅是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本文采用肯尼斯·安德鲁斯(1971)的SWOT战略分析工具,以商业银行外部环境为目标,找出其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及其自身分析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

一、财富管理发展面临的机会

1.国民经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在日益集中。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指标显示,未来十年中国中产阶级(年收入6-50万人民币)的人数将达到3.5亿;据巴黎百富勒预测,2012年中国中产家庭将达1亿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财富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一个蕴藏巨大潜力高速发展的财富管理市场,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及金融框架的形成。2001年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资本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涌入,推动了我国金融架构的形成,在制度上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开展,特别是证券类和结构性衍生产品及跨市场、复合型的财富产品提供了保障。

3.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优惠的资金扶持,便捷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几何倍增长,为企业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市场机遇。

二、财富管理面临的威胁

1.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缩短,力度增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09年的欧债危机,不断冲击着国内的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2.利率改革加快,汇率管制放松。我国目前放开了大部分市场利率,仅限制存款利率上限。2007年10月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商业银行财富管理面临着诸多逆向选择,例如储蓄分流、债券缩水、优质企业融资债券(脱媒态势)及同业的激烈竞争。

3.专业人才的缺乏。财富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稳定的金融操控能力,即三个重要的角色:客户的金融顾问、投资顾问和财务管理。另外,与国际接轨的培训及注册认证能更好的保证财富管理人员业务的系统性及专业性。

三、财富管理发展优势

1.地域优势。财富管理有时被形象的称为特殊银行,其特殊性体现在财富管理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及居民收入与银行的同步发展。财富管理可确保商业银行在其主营的地域,忠诚客户群内,顺利完成财富管理的推广与发展,即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域优势。

2.文化优势。财富管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财富产品的设计,银行的服务往往能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独特文化的形成对于平衡银行与财富管理的和谐发展,财富管理的拓展、形成、积累并最终成为一种固定的利润循环,优势不容忽视。

3.准入门槛优势。财富管理如今已经从离岸业务(Offshore)转向本土业务(Onshore),门槛的降低,客户群体的细化分类,以需求为主导,以服务为理念的财富管理将提供更专业化、多样化的组合业务。同时,优质客户信任的建立,将为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提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竞争力。

四、财富管理发展劣势

1.产品单一,创新不足。财富管理需要创造显著的效益,而效益则需要充足的产品,即银行如果提供五种以上的财富产品形成范围经济,那资本成本就会降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产品单一重复,关联性不强,缺乏财富管理必要的度身定制业务。

2.缺乏战略规划,财富观念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专业系统的战略规划,财富管理多出现在业务或客户集中区。其次,商业银行受经验、体制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对财富管理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五、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浅见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财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文化地域特色;在财富管理服务创新,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的评估、预测及监控。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财富管理应具备一个科学、系统、专业的框架以保证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财富管理与银行的发展战略相互融合,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由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 键 词:仲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02-05

发展战略是关乎企业发展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略。根据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财会[2010]11号)第2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一系列事关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它们完全或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的大多数行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发展战略的内容上会有所差异。而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与商业银行某些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一、仲裁的特点

(一)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贯穿仲裁活动始终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仲裁法》第4条明确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可见,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须是当事人各方的共同意愿。当事人在争议或纠纷发生前后应达成有效的书面仲裁协议或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仲裁机构不能受理没有书面仲裁协议(含仲裁条款)的仲裁申请。

(二)一裁终局

《仲裁法》第9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仲裁庭开庭后做出的裁决,是最终的裁决,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 仲裁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争议高效快捷的解决。

(三)不公开审理

仲裁作为社会自治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仲裁庭审理案件除双方当事人协议公开外, 一般实行不公开审理。我国《仲裁法》第40条规定:“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参加主体仅限于仲裁员及案件当事人, 不允许群众旁听和新闻采访。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材料,以及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除非当事人同意,都不对外公布,其他案外人无权知悉仲裁的内容和情况。 如果当事人决定裁决书上不写明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仲裁文书可以不予涉及,而只写明仲裁请求和裁决结果。

(四)专家裁案

专家裁案是仲裁的特色, 也是仲裁比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更为突出的优势之一。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机构都备有分专业的,由专家组成的仲裁员名册供当事人进行选择。专家仲裁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也熟悉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惯例,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仲裁经验,对涉及专业性比较强的仲裁案件专家仲裁员的裁决更能体现专业权威性,也是仲裁活动公平、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二、仲裁的优越性

(一)和谐共赢

“契约自由”是仲裁最突出的特质,也是仲裁和谐性的基础。仲裁权不同于公权性质的审判权和行政权,仲裁庭的管辖权来源于当事人仲裁协议的授权,具有私权性。仲裁活动要想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因此,仲裁机构、仲裁员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的对待双方当事人。仲裁庭通常会在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易于争议双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谅解。仲裁员作为公断第三人会善意地引导当事人审时度势,冷静分析自己的利弊得失,用平和的方式消除当事人的隔阂,缓和矛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仲裁的秘密性也是实现仲裁和谐性的前提。因为仲裁的不公开审理有助于维护争议双方的声誉,这为纠纷的解决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气氛,便于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的主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情绪,有利于纠纷的化解和最终解决,也为当事人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便利。

(二)快捷高效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程序十分灵活,有利于争议快捷高效的解决。主要体现在:

1. 审限时间短。《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案件一审简易程序审限为立案之日起3个月,普通程序审限为立案之日起6个月,经批准还可以延长6个月甚至更长。如果一方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将会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卷入冗长的诉讼程序中,无端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而根据各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案件普通案件仲裁程序为4个月结案(简易程序2个月结案)。一般而言,仲裁的审理期限比诉讼的一审期限要短一半,如果进入二审、再审程序,则诉讼与仲裁的审限优势更加无法比拟。当前,为适应金融机构高效、快捷解决纠纷的迫切需求,国内许多仲裁机构在金融仲裁规则中还规定了更短的审结期限,如杭州、天津仲裁委规定,普通案件仲裁程序2个月审结;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CIETAC)的《金融仲裁规则》规定为45天;而广州仲裁委甚至将金融争议仲裁期限缩短为20天。较短的仲裁期限可以有效遏制当事人拖延诉讼、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等行为, 对于那些案情相对简单的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争议,在银行是胜诉方情况下,以最短时间内取得对银行债权终局确认是银行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2. 程序灵活、简便。诉讼是一个对遭到破坏、扭曲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矫正、分配的过程,实行严格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 而仲裁机构是按地域分别设立,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当事人可以自主确定仲裁机构, 也可以就仲裁规则进行灵活约定和适当变更。《上海金融仲裁规则》 第7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程序事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上海金融仲裁院认为其约定无法实施或者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除外。”CIETAC《金融仲裁规则》第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对本规则有关内容进行变更的,从其约定,但其约定无法实施或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者除外。”如在仲裁中,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开庭时间,还可以协议省略某些程序,如放弃答辩期、缩短组庭的期限, 可以申请提前开庭, 还可以协议不开庭,等等。这样就能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时间成本,及早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三)执行力强

仲裁裁决书与法院判决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仲裁的执行力主要体现在:(1)执行法院的层级和集中度较高。 多数诉讼案件的执行管辖法院在基层,而仲裁裁决强制执行的管辖法院是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仲裁裁决和仲裁调解书的执行管辖法院更为集中, 既减少了协调费用, 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基层法院在执行问题上的地方行政干预现象。另外,仲裁裁决是约定管辖,容易找到被执行人,有利于案件的执行。各仲裁委为提高仲裁裁决的执行效率, 会对当事人提供全程服务,协调与法院的关系,协助案件的执行。(2)仲裁裁决具有域外执行力。 由于判决涉及国家的司法, 一国法院的判决不能在他国直接得以执行;而仲裁是由民间机构做出,与无涉,易于得到他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目前,《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958年《纽约公约》)的缔约国已经达到160多个, ①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得到承认和执行。我国已加入《纽约公约》,涉外涉台案件的仲裁文书可得到其他签约国的承认和执行。(3)财产保全措施得到优化。为保障债权人债权的顺利实现,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仲裁前的财产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81条规定:“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这一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仲裁裁决执行难的问题,有利于仲裁裁决的执行。

总之,仲裁的“一裁终局制”避免了诉讼的循环往复,同时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也可以达到诉讼判决的效果,这种纠纷解决机制非常契合金融追逐效率的特性。争议解决的迅捷性对现代金融的意义不可估量,因为“现代金融通常都是依靠加速资金流动和增加资金融通的渠道来获得利润的。存在于这个行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要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因此,一场悬而未决的纠纷有时候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甚至比一场失利的纠纷还要大。” [1]

(四)节约成本

一是仲裁期间的相对短暂和程序的相对简便,有利于节省纠纷解决的时间成本。

二是仲裁注重调解,调解率较高,能节省有关履行费用。

三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许多仲裁机构对金融仲裁案件实行比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更低的费用减免优惠政策,有关金融仲裁规则也降低了仲裁收费标准。如郑州仲裁委员会规定,银行案件适用仲裁一般程序审理的“申请标的额100万元(含100万)以上的,仲裁费比照人民法院诉讼费标准的90%收取”,适用仲裁确认程序审理的“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仲裁费按照诉讼费标准的50%~70%收取”。 ① 广州仲裁委《金融仲裁规则》规定:“金融交易争议仲裁案件收费,根据《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减半收取仲裁费用。”所有这些可以大大降低当事人争议解决的费用支出。

(五)公平公正

公平是仲裁的首要价值取向。《仲裁法》规定,仲裁应当“根据案件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处理案件”。根据这一规定,仲裁庭对待双方当事人一律平等,即在仲裁中无论仲裁员是由哪一方当事人选定的,他都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而是应当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为各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权利提供相同的手段和机会。 二是仲裁员处理案件时不仅强调合法,而且要公平合理。在这一理念指引下, 专家仲裁员在处理专业问题上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对于一些新型业务面临的法律规定滞后问题,可以依据已有法律规定, 并参照采用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做法, 即经济贸易惯例或者行业惯例公平合理地做出裁决。 由于不直接适用法律, 形式上是当事人以协议形式求得第三方给予公平合理的裁决, 裁决结果较易为当事人所接受和履行,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

公正是仲裁的“生命线”,是仲裁服务取信于当事人的法宝,也是仲裁机构维护仲裁声誉,更好地发展仲裁事业的重要保障。《仲裁法》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 这有利于我国的仲裁真正做到具有公正性、权威性。(2)仲裁组织体系中的仲裁协会、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三者之间相对独立。 即作为社会团体的仲裁协会,属于仲裁委员会的自律性组织。仲裁委员会是按地域分别设立,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3)仲裁庭对案件独立审理和裁决,仲裁委员会不能干预。法院对仲裁裁决只做必要的监督,而且仲裁员处于第三人地位,不是当事人的人,由其居中断案,更具公正性。

(六)保护声誉

仲裁不公开审理, 整个仲裁程序跟仲裁结果都不能向社会披露, 仲裁法及有关仲裁规则也规定了相关人员的保密义务, 恰适地满足了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维护自身商誉的需要。司法实践中,一些影响广泛的涉众性案件, 常常遭到媒体的大肆宣传甚至恶意炒作, 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比经济方面的损失更大。仲裁的保密性,既有利于维护争议双方的声誉,也减缓了争议双方的对抗性,进而有利于双方日后的经济交往。因此,为避免外界的介入和媒体的炒作,维护银行的商业信誉,一些标的额巨大或涉及银行声誉的案件更适合约定提交仲裁。

三、仲裁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仲裁与金融创新战略

当前,随着传统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和业务创新活动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特别是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第4条规定:“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因此,所有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凝聚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是推动整个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创新意味着超前,金融创新超前于传统金融,超前于现行法律和监管规定,更多地是一种专业认知与判断。“金融产品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法律底线的试探,金融产品交易市场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交易规则的创新,是对法律精神的一种新的解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的一次体现,是对纠纷解决标准的一种界定,是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一个新的划分。” [2] 如银行的保理、金融衍生品、基金交易和基金托管、金融租赁等创新业务均具有实践先行、法律滞后的特点,由创新引发的金融争议也带有高度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色彩,要求裁判者了解日趋复杂的金融知识,并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特征与现有的以成文法为标准,以司法为主导的裁决体制与机制不相匹配,却与仲裁制度的特质和优势相契合。首先,仲裁奉行“符合法律,公平合理”的原则,意味着在仲裁中所适用的法律对在有关争议的处理未做明确规定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和行业通行做法来判别,而不受制于司法规则的法定性和滞后性。这一灵活适用法律的优势使仲裁成为解决新型银行争议的有效方式。其次,仲裁具有专业性。作为专业的裁判者,专家对金融知识有深入了解,能准确认定事实,定位争议焦点,并提出妥当的裁判意见或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理解裁决理由或达成调解/和解协议。因其专业,使仲裁更有利于纠纷的公正、权威解决。

(二)仲裁与银行品牌战略

所谓“银行品牌”,是指银行企业在长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在其银行产品的开发、管理、销售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被市场广泛熟悉、为客户乐于接受和一致认同的银行产品,以及客户对产品所属银行本身形成偏好、 信任感和依赖感的银行企业。 [3] 银行品牌是银行服务个性化的体现, 是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质性的日益显著, 银行业价格手段的运用空间逐步缩小, 各商业银行均把品牌建设置于战略的高度,采取多种途径建立品牌文化,丰富品牌内涵、强化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努力赢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好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代表着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卓著信誉和优良形象。 作为品质和信誉的象征, 品牌能不断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如果品牌维护不当也极易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银行声誉一旦受损,随时都有可能给金融服务机构造成致命一击, 更严重的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公众对银行业整体的信任危机,对社会安定造成危害。

众所周知,金融产品或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旦发生金融纠纷往往涉及数量众多的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极易引发群体性纠纷;而金融交易所具有的格式化、定型化的特点,使得个案裁判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不利于银行品牌的形象和商业信誉的维护。而仲裁的保密性会减轻金融纠纷的涉众性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契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注重维护其社会声誉的现实要求。仲裁庭采用的圆桌、不公开审理的方式,既可以为当事人化解紧张气氛,心平气和地解决争议,又可以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尤其是商业秘密的严格保守对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社会公信度是不可忽缺的必备条件。实践中,一些影响广泛的金融案件, 常常遭到媒体的大肆宣传甚至恶意炒作, 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比经济方面的损失更难面对,更难挽回。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通过选择仲裁的不公开审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业务经营中的声誉风险,维护品牌形象和社会信誉。

(三)仲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潮流的推动, 银行国际化已成为一国金融乃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争取在未来银行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开始将制定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作为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所谓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拓展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经营管理,并开放本国金融业务市场,使之最终形成全球性的金融业务经营网络。 [4] 表现为:客户跨国选择、产品跨境销售、资本全球配置、资金跨国流动、网络全球铺设、人员多籍构成、技术高度集成、管理规则统一,等等。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实质上就是银行国际金融交易市场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交易不可避免地会使金融纠纷跨越国界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大量涉外金融纠纷中,外方根据其经验和游戏规则会大量选择仲裁来解决纠纷。因为司法权限的法域性和性使司法判决的域外执行效力受到严格限制,一国的判决,很难在没有司法协助条约的前提下得到另一国的承认和执行;而商事仲裁跨越国界和法域的特征,是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纠纷解决机制的最佳选择。根据1958年在纽约通过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规定,缔约方裁决可以在全世界160多个其他缔约国家或地区得到承认与执行,各缔约成员承担的是必须遵守的国际公约下的义务,许多国家为此均以国内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仲裁裁决的效力。我国于1986年加入该公约,相关规定从1987年4月12日起对中国生效。在我国的《仲裁法》、《民事诉讼法》及许多部门法中都确定了仲裁裁决的终局效力和可执行效力,因此,仲裁的域外执行效力为涉外纠纷的解决和执行提供了保证。

(四)仲裁与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银行在为民众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获取盈利的过程中同时承担了各种风险。所谓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5]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其中,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声誉风险近年来被视为银行业“最令人畏惧”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列入金融风险,并将其狭义界定为:“合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或未准确地诉诸于文件。”所有这些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并威胁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安全, 商业银行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和管理各种风险。

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任何一个银行, 其成功的战略规划必须通过提高风险承担能力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为提高这项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了解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在各种承担风险的行动路线中, 合理地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以保证在风险出现之后有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挽救措施。 日渐完善的仲裁是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与法院诉讼并驾齐驱的一种有效的解决商事纠纷的方式与途径。 其解决纠纷程序灵活、高效快捷、保守秘密,具有防范与控制银行风险的各种特质和优势, 恰为银行业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一种及时可行的挽救风险的方式和途径。“仲裁是有效填补调解和诉讼之间空白的‘补丁’,是缓和调解到诉讼之间生硬的‘缓冲器’;更是专门针对或需要考虑当事人意思, 或需要法律执行力,或者二者兼而得之的金融机构间、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间纠纷的最佳纠纷解决方式。” [5]

毋庸讳言, 由于根深蒂固的诉讼习惯和缺乏仲裁实践经验, 银行业对仲裁的优越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 仲裁服务于金融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全面地发挥。但我们相信,随着银行业务的飞速发展对快速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的迫切需求, 以及仲裁制度的不断完善,银行业必将转变传统观念,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仲裁机制解决业务争议。可以说,仲裁服务于银行是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顾军锋. 论金融仲裁[C]//吴志攀,白建军. 金融法路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2.

[2]丁化美. 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与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J]. 产权导刊,2012(1).

[3]尚斌,景鹏飞. 试论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J]. 经济论坛,2007(5).

[4]沈炳熙.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问题研究[J]. 金融纵横,2012(1).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5日

一、在渠道体系的构建中突出网络化与移动化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个性化、虚拟化以及网络化,所以在渠道体系的构建中突出网络化以及移动化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强化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开发中,许多银行都是以实现柜台业务自动化为目的,所以产品与服务的开发总是围绕银行自身特点与需求而并非客户需求与客户体验,因此这些产品与服务很难体现出个性化以及交互性的特点,这同时也决定了互联网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仍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网上银行的发展角度来看,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要对网上银行服务以及产品进行丰富。作为互联网环境中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电子银行成为了许多银行用户完成银行业务的首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并没有完全实现柜台业务的电子化,所以许多银行业务仍旧需要客户到银行办理。所以,在电子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丰富中,不仅要求电子银行能够提供余额查询、转账交易、账户申请与开关、密码重设、贷款申请,同时有必要实现投资理财、全球现金管理、企业融资申请等业务的整合;其次商业银行要注重自身差异化优势的强化。当前许多商业银行的电子业务在界面、产品以及信息方面都体现出了趋同性,这也意味着电子银行业务很少关注客户在职业、年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另外,银行欠缺与客户的沟通也与互联网环境的特点与要求不符。因此,开展定制业务,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基础上重视差异化服务以及产品的开发是提升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此方面,电子银行可以以客户搜索行为为依据向客户进行服务与产品推荐,并实现客户对电子银行服务以及界面的自定义。

(二)对移动银行进行创新,提高服务便捷度。在当前商业银行对移动银行的开发中,大多数都是以网上银行功能移植为主要手段,虽然这种移动银行能够满足客户的一般要求,但是功能却不能完全令客户满意。与PC端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特点,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具有更强的渗透性,同时也更符合当今生活方式中碎片化、快节奏的特点,因此移动银行应当是商业银行网络化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重要领域。在移动银行业务的开发中,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体现出与PC端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差异,通过开发移动+本地化+社交的服务模式来推动互联网环境中银行业务的发展。在通过推送技术为客户提供还款信息、理财信息以及账单信息,让移动银行更好地融入客户生活的同时,商业银行有必要利用GPS技术来为客户提供消费信息,并利用NFC技术来完善虚拟银行卡交易以及电子钱包等支付服务,从而让客户体验到互联网环境中移动银行所具有的便捷性。

二、在产品体系的构建中突出个性化、便捷化与虚拟化

随着及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与U盘、SD卡等存储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虚拟化服务和产品已经成为互联网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所以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传输与存储技术推动银行业务创新。

(一)利用手机与电子邮件等对资金流产品做出创新。资金流转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当前商业银行的转账汇款仍然主要依靠账户之间的划拨来完成,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逐渐感受到这些支付平台在创新资金流转形式方面所带来的压力。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使用手机等人们常用的信息设备来完成支付与转账,虽然当前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绑定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实现转账,但是却存在一些缺陷,如手机号码与电子邮件的绑定需要客户自主完成,但是显然并不是每个客户都能够熟练操作。另外,转账过程中需要收款方账号,这种要求相对僵化,所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有必要允许客户将资金转到任意手机号码账户或者邮件账户中,同时收款方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邮件获取收款验证码,并凭借收款验证码进行收款,以便完成身份确认。

(二)开发与利用信用卡虚拟技术。当前信用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构建在银行卡基础上的信用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电商的在线支付需求,所以应对信用卡做出创新,尤其是对信用卡使用中的安全机制作出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信用卡交易中,需要用户提供卡片、姓名、卡号、品牌以及VVC认证码等多种信息,所以通过对某种信息或者信息组合作出变动在理论上可以提高信用卡在线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此方面,可以允许银行信用卡客户在信用卡额度范围内对额度、号码、有效期等进行自定义,从而让客户在满足自身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信用卡的交易风险系数。另外,在虚拟技术方面,有必要实现手机等多媒体支付,从而让信用卡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依据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带来的挑战。在用户需求的满足中,信用卡可以退出类似于阿里平台的手机话费、水电费代缴业务以及其他更多的应用,通过实现信用卡与医院挂号、订餐、充值等生活领域的结合来提高信用卡使用便捷度。

三、在研发体系构建中明确总、分行分工

互联网环境中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这是推动商业银行在满足客户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必要途径。在研发体系的构建中,有必要明确总行与分行责任,通过明确分工来推动商业银行研发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总行负责开发标准的制定以及核心系统的开发。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这一任务与责任并不能够仅仅要求商业银行总行中的某个研发团队或者某个部门来承担,而是应当以总行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来完成。由于商业银行总行中的研发团队并不会直面银行客户,因此总行研发团队也无法及时的响应和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所开发的服务与产品也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所以作为总行中优秀的研发团队与研发力量,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核心系统的研发工作以及开发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在此过程中,首先,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关注IT系统模块化的开发与构建以及开发标准的制定、安全机制的设定、统一接口的提供,同时要求分行在使用基础平台和核心系统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性需求来开发具备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模块,并对这些模块做出审核,对于优秀的功能模块则有必要开展推广;其次,需要总行研发团队进行开发的服务与产品不仅应当是在银行行业中形成共识的服务与产品,同时应当是对行业发展能够发挥战略意义的服务与产品。在这类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商业银行中的决策机构进行授权,并明确这些服务与产品在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二)分行负责强化服务与产品的个性化与适应性。对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进行统一的开发、推广与应用虽然能够节约研发成本,但却忽略了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个性化与差异化,使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很难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在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研发中,有必要以重点客户需求和地域经济需求差异为依据来实现服务与产品的个性化与适应性。在此方面,商业银行的分行由于与银行客户进行直接的接触,所以相对于总行而言具有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优势,所以符合总行研发标准以及使用总行核心系统的基础上,分行应当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开发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功能插件与模块,从而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银行研发与服务模式,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来实现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沿沿.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1家国内商业银行的DEA和面板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