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16:30
序论:在您撰写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契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入微视频。这里存在着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是应尽可能维持传统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这不仅有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也避免了因新教法的出现而使学生难以适应;二是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入微视频,视频内容不超过5分钟而且要相对完整。植入微视频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生动的内容契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满。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教学为例,就微视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植入措施进行探讨。
一、微视频植入与传统教学模式间的切入点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进行微视频教学。一是教学导课环节。教师在进行新的章节教学时,往往需要通过导课来实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间的连接,但最终的落脚点仍在新的知识点上。新知识点的抽象性,使得植入微视频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在进入价值与价格的新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通过导课涉及价格概念时,便可以植入微视频将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给学生,同时在视频中对商品的标价给予特写。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所遇见的类似情景。二是教学展开环节。教师在讲授价值与价格新知识点时,根据大纲要求需要向学生阐述清楚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陆陆续续出现了可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信息,此时教师便可以有选择地植入微视频。例如,在讲解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时,在涉及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向学生展现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实景。
二、微视频植入措施
微视频的植入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切入点。高中政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这些教学内容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需要教师根据导课和教学展开的需要合理选择切入点。而植入微视频的作用在于解释说明,所以在导课和教学展开环节,需要解释说明的地方教师就可以考虑植入微视频。二是在微视频内容选择上应符合现实特征。从听课和调研中发现,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微视频,但视频内容较为常规并且是由专门教学机构录制而成的。这里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时,许多商业场景已经成为过去,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最好能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录制相关的商业场景。三是微视频植入应不打破传统教学的连贯性。教师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高中政治教学生态,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优化现行教学模式。植入微视频意在优化教学模式,或者说是锦上添花。因此,微视频在内容设计上应能与上下知识点形成关联,并在严格控制播放时间的前提下保证传统教学模式的连贯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科学发展观”和国情教育为例,展开教学案例的分析。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讲授内容为例。“科学发展观”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从整体上向学生展现:我国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态危机的现状(如反映山西煤炭产区的环境污染、反映西部矿区的地质灾害等视频)。之后,教师在分步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功能,以小节为单元分别播放。当每一小节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对该段视频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理解。在最后环节,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节奏,并针对该内容的学习建立起师生的互动环节。二是以国情教育的内容为例。教师在微视频的设计上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一审:即审清主观题的材料立意、题干设问等有效信息源,这是答题的关键和前提,也是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涉及的材料、要考查的方向,然后重点审阅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例如:关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道材料题,设问是: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如何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工作的。(6分)从学生的考试做答情况来看,多数人只看到了“政府”,就匆忙调用了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框题的知识进行回答,把政府的职能、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等讲得非常清楚,很明显这是不能得分的,因为题目的要求是“从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学生看清楚后恍然大悟,我当即请学生想一想:《经济生活》课本中哪个地方讲到政府或国家行为的知识,特别是讲到宏观调控及其手段的知识?学生马上从头脑中搜索出相关知识来。
其次,要学生认清不同题型,掌握相应的作答思路模式。例如:“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谈谈山东省为什么要兴起文化建设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定位作答范围后,用原因型的思路作答:必要性: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重要性: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最后,要求学生看准分值设置。分值设置也能体现一定的信息。如,一般情况下,6分要答三点条理性要点。
二定:对信息源有了综合把握后,迅速搜索定位,熟练调动和运用教材、时政等知识点。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要求,更是得分、得高分的基础。
例如:浙江义乌人从当年的小买卖,到如今依托小商品市场,创立了自己的产业,义乌人走进了世界大市场。义乌人“以商兴市”富起来了,这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薄利多销”。女孩子喜爱的五彩缤纷的饰带,全国总量的70%是义乌生产的。1支吸管利润仅有0.08分钱~0.085分钱,但每天有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利润当然可观。请结合材料,分析义乌人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
学生拿到此题,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立即就能想起“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但很多学生也只能想起这一个知识点,不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还有什么知识点可以用来回答此题。当然,还有的学生因为不明白“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是什么意思,无从下手解答。其实很简单,“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生活与哲学》课本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然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而“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说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状态,也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如果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再结合材料,便不难看出义乌人的“薄利多销”正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果学生平时只是一个一个地阅读记忆知识点,而没有进行过归纳整理,考试时便很难调动和运用到与题目要求相关的知识点。
此外,某些层次较多、可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的材料题,更需要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在对课本知识点阅读理解,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必要记忆的基础上,加强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个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学会搜索知识点的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结对合作,适时互换角色,一个复述知识点,另一个认真倾听并注意核查是否有知识点被遗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关键词]高中政治;互动实效;教学质量
提高高中政治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升师生互动实效的途径
(一)合理创设情境。高中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政治课本身较为抽象和枯燥,所以在课堂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互动实效。例如,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动物的演变史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史,然后向学生提问:动物演变过程和社会形态更替过程说明了什么?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观,然后给学生引入教材中发展观的普遍性、发展趋势、量变以及质变等知识。教师可以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案例,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对发展观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与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发展观来解释?多启发学生,对提出观点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二)科学设置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巧妙设问,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授生活与哲学的第二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引入以下材料。某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家住哪里?”然后民工回答:“我是打工的,追求富裕,家住深山里。”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属于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你是唯物主义者。”教师可以据此设问:“你同意上述学者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提出后,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成正确认识。
二、提升生生互动实效的途径
(一)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查找资料,结合知识点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课堂进行成果展示。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正确对待金钱”作为探究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资料,并对该主题进行讨论,然后将这些观点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课堂互动的实效。(二)课堂辩论。在政治课堂中,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例如,讲授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学生可以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了政治课堂效率。(三)时政演讲。为提升政治课堂互动实效,还可以采用时政演讲的方式,由学生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事件进行简短的口头演讲,并将其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其他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时政评价能力。例如,有学生在时政演讲时谈到了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表述了中国外交部对的坚决态度。针对该新闻热点,学生与教师可以积极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表达各自对该问题的立场和想法。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高职学校
有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备受同行们的关注。之所以需要将实践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实则就是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不难看出,在学校各级党委的督促下实践教学效果也在不断得到提高。当然,目前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究其问题主要包括:各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因课时分配原因显得流于形式;如何评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当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校本原则下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
从整体到局部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服从该课程的整体安排。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需要服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安排。这就意味着,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仍然面临着诸多约束条件。因此,校本原则下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
1.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的要求
实践教学往往发生在课堂以外,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的决定,其不可能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充分挖掘“可用”的教师资源就格外重要。应建立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在实践教学中的协同机制。如,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辅导员可以将学生的关切点传递给教师,而在课堂教学中专任教师将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要义,贯彻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思考之中。
2.充分利用课外教学的要求
这里的课外教学既包含了传统的社会实践,也创新性的包括了专业课实训教学。由于前者众所周知,因此这里着重考察后者。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但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还须引导他们应用这一方法论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由此,围绕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将“可持续发展”深入进去将极大的拓展课外教学的领域。
二、要求驱动下的实践教学方法构建
在上述要求的驱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可以在教学目标、手段、反馈等三个环节来构建。
1.教学目标定位
应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目标定位,结合新时期的要求应强调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不难知晓,这与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一脉相承。以“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为代表,其就要求学生能将其中的方法论,贯穿于考察自身的发展之中。在进一步,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再激发他们继续思考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最终,建立起他们的公民意识。
2.教学手段设计
教学手段的设计,直接取决于实施实践教学的师资构成。以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间的协同机制来看:专任教师在与辅导员就所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交流,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知识,通过辅导员巧妙引入到主题班会、谈心交流工作中去。
那么如何在实训环节,建立起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仍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该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如,就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受专业背景影响他们很难从哲学、社会学层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但在他们的实训环节,随时面临着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视角来认识的事件:如工艺流程的制定、成本控制、时间管理等。这些都可以事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炼出来,并由学生在实训中去具体体验。
3.教学效果反馈
由于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知行合一”,这就意味着无法由书面测试来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毕竟,学生在“行”中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发散性和个体性。因此,可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和论文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实践情况。
三、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以下将以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间的协同机制为载体,考察实践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发挥主题班会的职能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每周都会有主题班会活动。通常辅导员将在这个时间就本周的各项情况进行通报,并对下周各方面要求进行传达。应改观这种程式化的班会内容。如在院、系党委牵头下,建立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互换制度。以专任教师为主体,可将已学知识点转化为班会主题来讨论。如,“我对将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作为主题班会议题,通过辅导员的组织使得学生能够自我阐述。这就能更好的促使学生深化对政治理论问题的理解。
2.发挥谈心交流的职能
如何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取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鉴于专任教师的工作特点,仍可以通过亲自交流或与辅导员协同来进行。借助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更能在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此时,可以不规定交流主题,而是围绕着他们的生活体验展开交谈。这时应注意学生们思想情感的倾向性,对在学生中明显表现消极的思想流露应给予友善的引导。如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所流露出的担忧与恐惧,教师可以结合亲身感受给予抚慰。
四、小结
本文主题,实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不难知晓,这与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一脉相承。以“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为代表,其就要求学生能将其中的方法论,贯穿于考察自身的发展之中。在此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手段、反馈等三个环节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司玉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2]郑容,郑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契合状态,是思政领域本身就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但从实践中来看,似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割裂态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前者在内容上必然呈现出“空对空”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与思考。从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实现突破。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言,分为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以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教育。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有针对性,笔者将在课程教学领域展开模式探讨。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这就要求,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这里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传递为例。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考察当前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面对宏观视阈下的问题往往缺乏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或者说,针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讲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描述。
(一)教学目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在难以把握内容边界的情况下,就使得教学目的无法清晰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结果必然是,将上述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课时内来讲授,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教学风格。这样一来,就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行动力和实践引导的效能。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所包含的要件比较丰富,这里只取教学形式这一要件作为考察对象。教学形式包括课堂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就可知晓,其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激励大学生从科学的视野去考察身边的社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统一”。将目光转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可知,一些教师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除了有课堂理论教学外,就剩下视频播放教学了。而走出课堂之外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被实践。这就导致了科学发展观能够进入学生的耳朵,却难以进入他们的心中和脑中。
(三)教学反馈
任何一门课、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结束前都应进行教学反馈。这不仅是正常的教学流程安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我评估与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以期末考试、小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反馈渠道。这就难以使教学、学校管理层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上述反馈形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开展。
二、针对现状的思考
上述现状具有普遍性,表明它的形成具有历史积累性,也具有环境促使性。因此,改观现状惟有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具体来说,笔者做以下三点思考。
(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
所谓校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将其转换为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来看,则要求将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到案例的构建之中。如,当地的产业发展、城乡经济特点,以及民生问题等。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所来自的区域差异性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请他们在班上谈谈自己家乡在发展中的成绩或是不足。这样一来,在与学生切身感受发生联系的背景下,就能激发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的自我认知转换,从入耳转换到入心、入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其内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仅来自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惟有把握这对辨证关系,才能充分理解该体系的核心要义。正因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作为该知识点的教学形式而遵循。上文已经指出了现存的不足,这也成为实现本文主题要求的关键。
(三)改革现有考核形式
根据笔者的体会,一定的考核形式不仅是推动教师进行课改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调整学生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事实,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从单一考核形式,转换为多样化考核形式;从期末考核形式,转变为包括课题、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从而,针对科学发展观的课题教学中,就能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课题教学效果的评价载体。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
三、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内容的深刻性、系统性;并且,蕴涵着我国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为此,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展开。
(二)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
大学生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就很不相同,可能工科学生更注重实践中的体会,而文科学生更习惯于从哲学思辨上来把握。由此,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应从方法论的高度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来促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处世之道。
(三)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
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须充分发挥诸如校报等舆论导向作用。这里仅以校报应从那些方面来发挥自身的作用谈谈。
1.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校报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为: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采集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事迹。以学习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为主线,树立榜样来形成高校校园思想文化氛围的先进性。
2.实现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校报的栏目建设上,可以开辟诸如:学生心声、意见反馈等为主题的专栏。通过这种沟通平台的建立,就能有效避免学生的一些过激言行的发生。
综上所述就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未能穷尽所有的措施要件,但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从而,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依次展开。当然,还应对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新西部,2010(12)
[2]葛征宇.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小班化;合作学习
班级人数的减少,给予了师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每个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针对性辅导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充裕了,因此课堂中的提问不仅仅是检查学生了解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内容,还能够越来越多地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能够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的形式往往带来的是热热闹闹的课堂,如果下课后全不知道,那么合作学习就完全成了花架子、形式主义,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如何跟课堂中的提问密切相关,问题的设置只要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引发思考,那么在热闹的讨论中学生能够有所得,教学目标顺利达
成,这样的课堂则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堂,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
深刻。
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关于“商品”这一概念时,要使学生知道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的基本属性,并能够判断某一物品是否是商品。“什么是商品?”学生很容易便能从书上找到答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仅仅这样,课堂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个问题上来,教学效果并不好。于是在这个问题基础上,继续设问:“地沟油是商品吗?”这一现实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各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地沟油是商品,因为它用于交换,并且是劳动产品;认为它不是商品也有道理,不然国家为什么进行严厉打击呢!接着又引入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地沟油”对人体有害,国家因此对其严厉打击,作为一个消费者,购买食用油绝对不会购买“地沟油”这种毒油,换句话说,“地沟油”不能满足我们对食用油的需要,因此它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也就是说,“地沟油”肯定不是商品。
二、问题的设置要做到答案多元化
小组合作,就要给学生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思考空间,要能激发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回答。学生的个体各有特点,对于一些问题,往往考虑不全面,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思考就能做到越来越完善。例如,在讲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提出如何看待“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哲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例如,从消费、生产、税收等经济学的角度,从政府职能等政治学的角度,从具体问题分析、事物普遍联系、认识过程等哲学的角度,或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哲学与经济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致从政治、经济、哲学三者关系等综合的角度加以论述。这样,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为何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问题的设置要能够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
小组建立之初,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个误区,就是一味地追求难度,因为只有有难度才有合作的可能,有难度就会让个人无法独立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这样忽略了在小组讨论中人人都参与的原则。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小组合作就是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
在小组的构成当中,成员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高低不同,有效的提问要能够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让成员都有话说,或者在共同讨论中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每个成员才能都有收获,同时又能感受到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了小组成员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在讲授政治必修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
素――国家利益”一课时,可以以中日关系分离聚合、亲疏冷热为切入口,进行分组设置问题,讨论中日关系的昨天、今天、明天。对于中日关系的昨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就可以轻松回答,从中日、、等了解过去,再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今天,各小组介绍中日之间“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再通过问题,中日关系再度降低至冰点以下,及时提醒让大家思考中日关系的明天,通过大家的讨论,结合之前的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中日关系会出现这样复杂的变化?”最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等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