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4 16:16:21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第1篇

1. 教学任务分析 弹力是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力之一,也是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同时也是后面受力分析和研究运动定律的基础,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同时由于弹力产生机理的复杂性,涉及面的广泛性和日常生活中错误的习惯思维的顽固性、以及涉及物理问题的多样性,都使得弹力一节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综上所述,弹力这一节无论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都值得重点关注。

2. 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在初中力学部分已经学习过弹力,已经对弹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存在弹力现象的研究,还有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方法的应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涉及内容深度、难度和准确度的限制,导致他们对弹力的认识和了解还很肤浅,对影响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弹力的方向并不知道。需要在本节的学习中完成对弹力准确的、规范的、全面的认识。此处是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重要知识点。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3)能准确判断各个弹力的方向,能在力的图示中正确做图。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3.3 德育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4.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5.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弹力有无的判断。

(2)弹力方向的确定。

6.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

7.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橡皮泥等。

8. 教学步骤

8.1 新课导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都是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发生的作用力,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多数是需直接接触才能发生的力,即接触力。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图片。

图片:撑杆跳运动。

教师: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运动。男子撑杆跳高纪录是6.14米,是乌克兰的布勃卡在1994年7月31日的赛斯特里尔创下的,而男子跳高的世界纪录是2.45 米,为什么撑杆跳能跳的那么高呢?

预期学生回答:凭借了撑杆的弹力。

教师:撑杆为什么产生了弹力?

预期学生回答:是由于撑杆发生形变而产生了力。

教师:是不是物体只要有形变就能产生弹力?下面,请大家看这么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

(1) 让钢锯条挤压小车发生形变,放开后观察小车,小车向前运动;

(2) 用弹簧挤压推动小车,弹簧被压缩,然后释放弹簧,小车被弹出。

(3) 让橡皮泥挤压小车发生形变,放开后观察小车,小车不动。

说明:利用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形变形式不同,产生力的效果不同,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条件。

8.2 新课教学。(1)形变及弹力概念。教师:刚才实验结果显示:钢锯条、弹簧和橡皮泥均发生了形变,而对小车的作用效果却不相同呢?

学生:钢锯条和弹簧发生的是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是非弹性形变。

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说明什么叫形变、弹性形变、弹力和弹性限度。对比一下各概念与初中定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②弹性形变: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③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④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实验讨论总结弹力产生条件。

预期学生回答:

弹力产生条件:一,物体间必须直接接触;二,物体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教师:关于此问题在初中并没有讨论说明。

(2)利用实验课件说明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教师:像弹簧、钢锯条等物体因发生了形变而产生了弹力,那么桌面、玻璃瓶等物体是否会发生形变,是否能产生弹力呢?下面我们看教学课件了解微小形变的存在。

教师:打开教学课件,介绍微小形变演示仪。

教师: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设问:若用力压桌面,同学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光点是不是在刻度尺上移动?

教师:为什么?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致使光点位置变化。

教师:操作演示课件,展示变化效果。下面大家再看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说明另一演示实验。扁平玻璃瓶中装满红色的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细管的软木塞塞上,用于观察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教师:用力挤压玻璃瓶观察实验现象,能让学生观察到红色液面的变化,感受微小形变的存在。

教师总结:我们通常能用眼睛看到一些物体的形变,但还有一些坚硬的物体用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是因这些物体的形变极其微弱。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教师总结: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静止悬挂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学生回答: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悬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总结结论:拉力属于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胡克定律。教师: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一般来讲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和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即:

弹簧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此规律叫做胡克定律。表达式为:F=kx ,式中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单位的符号N/m。有关此问题在初中只是定性说明,而在高中才给出定量关系。

(5)形变的种类。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了解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2篇

以小明同学观看奥运会比赛为情境,结合奥运比赛中的一些项目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力无处不在。分析: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力无处不在。通过学生回答将运动项目中的现象与本章所学三种力对应起来,突出主题。以此情境贯穿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主线。

2.建构知识体系。

本板块通过设计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活动一:展示射箭、撑杆跳高、蹦床等图片,并提出五个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复习弹力。(1)是什么物体对箭施加了力,使箭由静止变为向前运动?这个力属于什么力?(2)弓和弦为什么会产生力?(3)如果想让箭射得更远一些,你应该怎么做?弓能否无限制地被拉弯?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4)根据上面的原理制成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请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5)弹性形变的弓能把箭射出去,说明弓具有什么能量?图片中还有哪些运动项目利用了这种能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弹力产生的原因,强调弹簧测力计原理并巩固其使用方法。利用小组讨论生生互助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活动二:借助举重比赛,以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重力的相关知识。(1)举重运动员要把杠铃举起来,需要克服什么力?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杠铃所受的力吗?(2)杠铃受到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杠铃的质量越大,举起杠铃所需的力也越大,物重和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用简洁的数学公式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4)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请你画出在家看电视直播的同学和在伦敦看比赛的观众所受重力的方向。说明如何用重锤线判断举重场馆的墙面是否竖直。(5)举重台的地面不是一般的地面,你知道原因吗?被举高的杠铃具有什么能量?以举重比赛的情境作为背景,专门针对杠铃受的重力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重力部分的重点知识和重点实验。活动三:借助单杠比赛,以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知识。(1)单杠比赛中运动员的手和单杠之间有力存在吗?如果有,是什么力?(2)运动员上单杠之前为什么在手上抹一些镁粉?(3)运动员在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能不能太紧,为什么?(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以单杠比赛情境为背景,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抛出,让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四:结合跳马比赛视频和赛艇比赛的视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什么是力。(1)跳马的运动员明明给跳马向下施力,结果人却腾空而起,这是什么原因?(2)桨向后给水施力,是否也对桨施力?这个力的方向朝向哪里?(3)结合跳马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还有哪些项目中运用了这一原理?(4)跳马比赛中,力的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产生的效果?(5)桨和水之间相互产生力的作用,力是不是只能由人施加?到底什么是力?利用比赛实例来让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概念到底该如何表述,使学生对力的概念做到理解透彻。复习以实际运动项目为背景,实际事例为依托,体现物理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3.能力提升,提升科学素养。

第3篇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学生的教育问题,针对初中课程进行多次课改,尤其是初中物理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必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二是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三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上述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和新课标,应当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展开探究式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期设计;二是执行过程设计;三是反馈和评价设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方向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必须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物理课程的目标;二是在各个领域上的目标要高度融合;三是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分层目标设计;四是教学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比学生目前的水准高一个档次。例如,在讲《什么是力》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也就是力的概念,将教学难点进行细化,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制定教学目标,即一是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二是要认识到力在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是深入了解力的效果是什么。

二、以教材为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就是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当以教材为基本点,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浮力》时,应当以生活中的游泳圈或者漂流瓶为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游泳圈和漂流瓶可以在水上漂浮,这就是将教材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

三、建立互动探究课堂,增强合作意识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当注重设计研究学习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能力,目前比较适合探究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也就是首先搭好架子;二是抛锚策略,也就是从真实性的问题入手;三是自上而下策略,即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电路》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问题,如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电路的并联与串联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或者分析,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合理教学情境,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科学合理;二是适用性原则,即教学情景的设计既要满足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创设情境;第二种是通过模拟科学创设情境;第三种是通过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学生自身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地心引力》时,设立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大家感受月球上失去地心引力时人是处于何种状态的,进而引导学生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五、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教师获得教学资源既可以通过书本和教材,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磁现象时,应当大量收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国外针对磁现象的所有著名理论和公式,一定要充分收集,并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并收集与磁现象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磁现象。六、建立高效教学评价机制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指示,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选拔和对比;二是放弃单一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三是不能过分依赖标准化,而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还有,就是一定要设计课后教学反馈,这是寻找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一环。例如,讲解《力的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针对与力有关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质疑;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巩固练习。例如,创设牛拉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车跟着牛前进,牛是否受力,让学生主动讨论,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找寻教学难点和下一步的教学重点;三是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要对重点难点有所布置,另一方面还要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去寻求与力有关的其他学习点和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视阈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有效的、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到评价设计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乐磊.用多媒体技术敲开初中物理高效教学之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

第4篇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学习富有意义,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呢?笔者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案例

我们来分析针对《欧姆定律》一节课分别用归纳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1】 运用归纳教学策略设计的教案

1.导入: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得出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2.演示实验

步骤1: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步聚2: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以上步骤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

3.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强度就随之增大几倍;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随着电阻的增大,流过电阻的电流强度就减小,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强度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通过以上推理得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4.验证推理:设计两组实验数据表,每一组中留有适量的空白,请学生根据推理的结果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同学生一道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5.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案例2】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案

1.提出问题:教师指出,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灯就越亮,流过灯的电流就越大。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设: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有可能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学生通过学过的有关电压与电阻的知识能够比较顺利的提出假设)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保持电压不变,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设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有关作业与反馈,保持与迁移等环节在两案例中略)。

二、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案例分析

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并经过归纳推理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不但对定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相对于探究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省时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案例中,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不但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而且通过对探究乐趣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需要对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物理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类型、学生的现状、现有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虑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

第5篇

1 当堂自学的尝试:

案例1 电阻(部分)

环节1:当堂自学:预习课本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改变电路中电流的方法有哪些?2。什么是电阻?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还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用到什么研究方法?

过渡:舞台灯光亮暗需要调节,收音机的音量需要调节,电扇的转速也需要调节。它们都是如何实现的?——自学结果:改变电流。

问题:如何改变电流?——自学结果: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

环节2:活动14。1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设计电路图,并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尝试改变电压及接入导体,观察现象。……

环节3:电阻的定义及其单位(已自学,故简单介绍)。

环节4: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以观察不同灯泡灯丝做为依据)

设计实验:在几个因素中,如何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你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操作?——自学结果:控制变量法。保持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评价并实验方案。

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与归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种类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演示导体电阻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环节5:当堂归纳检测教学效果。

2 课前自学的尝试

案例2 电阻(部分)

环节1:课前自学任务:1。在家中收集不同材料制成的导线。2。家中调光灯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来实现的。思考:你有哪些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环节2:活动14。1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①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自学后的猜想:电路两端的电压、接入电路中的导体。

②需要哪些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

交流评估所设计的电路。电路中接入小灯的目的:首先能通过小灯的亮暗来显示电流的方法。其次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步骤:将收集的某一根导线接入AB间,改变电池的节数,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接入AB间的导线,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小结1:不同导体接在同一个电路中,电流大小是不同的,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同一电路中,电流越小,表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环节3:电阻的定义、单位及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渡:活动14。1中的现象:电路两端电压相同,接入不同的导线,电流不同。表明所收集的导线电阻不同;观察你所收集的导线,请你猜猜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环节4:活动14。2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猜想:与导体的长短、粗细(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以观察事实为依据)

设计实验:要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研究?如何比较电阻的大小?——渗透控制变量及转换的思想。电路图为图1。AB间接入导体如图2。

实验并记录数据,……测得数据后,电流、电阻用大小表示。(电流大可推得电阻小)

分析与归纳:材料、横截面积一定,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材料、长度一定,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长度、横截面积一定,铜丝电阻比不锈钢丝小。

通过分析灯泡为什么开灯时容易烧断灯丝,猜想,导体的电阻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演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结论:大部分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问题是否所有物体的电阻都满足上述规律?

演示:绝缘体和导体的转化。

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输电线路中的导线是铜制的?——在长短、横截面积相同时,铜的电阻小。

知识的迁移:我们希望输电线路中的电阻越小越好。科学研究发现某些材料在超低温的情况下电阻会变为零,这种性质称为超导性,具有超导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

环节5:当堂归纳检测教学效果。

3 课堂观察对两种“先学后教模式”的反馈

3。1 自学不等于预习

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的生成,发现若课堂上仅仅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知识结构进行简单的建构即通过看书来预习,则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部分失去探索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正确的做法可以是学生课前观察相关的现象、收集相关的材料、或自制相关的学具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间架设桥梁,从而降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难度。

3。2 后教不等于重复

若自学是简单的知识建构,那么教学中重复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显得非常多余,验证性的实验或过程使学生丧失了对于探究的体验。

可行的做法是以自学作为先导,例如电阻这节课,课前学生收集了不同的导线,而整堂课都可以围绕这些导线展开,既可以应用于活动14。1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6篇

一、虚拟情境设计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重力”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个虚拟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地讨论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上袜子……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有的学生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学生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二、实验探究情境设计

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有必要做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在黑板上做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投身其中。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来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故事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含有一些物理知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讲比萨斜塔不倒之谜……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实际的物理情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情境设计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持久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此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冰棒解热?②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③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④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⑤如何辨别规格、型号相同的两只新旧白炽灯泡?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之后,我设计了有程序的课堂提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②做功花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③功率大的机械,一定省力?④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⑤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⑥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等等。由于教师连续不断地启发,促使学生探索性思维连续不断,从而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耳濡目染,获取感性认识。课中可列举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才艺展示:吹口琴、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等,通过创设这些艺术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第7篇

一、虚拟情境设计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去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重力”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个虚拟的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的讨论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上袜子……。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有的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二、实验探究情境设计

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故课堂教学中可尽可能多的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有必要作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黑板上做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投身其中。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来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故事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含有有关的物理知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讲比萨斜塔不倒之谜;在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时,讲苹果变成炮弹的故事;在进行“惯性”教学时,讲太空行走为什么不掉下来的故事;在进行“磁场”教学时,讲指南针的故事;在进行“电流的磁场”教学时,讲科学家奥斯特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典型的物理情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情境设计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持久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冰棒解热?②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③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④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⑤如何辨别规格、型号相同的两只新旧白炽灯泡?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之后,我设计了有程序的课堂提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②做功花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③功率大的机械,一定省力?④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⑤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⑥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等等。由于教师连续不断的启发,促使学生探索性思维连续不断,从而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出示雄伟的高山在水中的倒影的图片,学生在赏心悦目之时,分析和解决了“为什么水中出现的是高山的倒影?”这个问题。

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耳濡目染,获取感性认识。课中可列举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才艺展示:吹口琴、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等,通过创设这些艺术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六、幽默情境设计

物理学一向以严谨、抽象、刻板著称,但也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设计一些幽默笑话情境,会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让学习变得轻松,还极其巧妙地掌握了知识。

如在“压强的单位”教学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物理学家天堂躲猫猫的笑话:一次,天堂的所有科学家一起玩躲猫猫。很不幸,论到爱因斯坦找人。所有科学家都躲了起来,但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的面前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了中见。爱因斯坦数完数,就看见了牛顿,马上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却死不承认。结果其他科学家都出来了并帮牛顿证明牛顿没出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牛顿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站在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间,也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掌握了压强的单位。把这样的笑话搬到课堂上,可以增加幽默的效果,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弥补物理老师往往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的缺点。

七、竞争情境设计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乐不知疲。若利用这一心理,在教学情境中设计一些竞争情境,可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