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

时间:2023-07-24 16:16:15

序论:在您撰写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第1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宣传教育;推广交流

一、基层文化馆应广泛深入开展普查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打下夯实基础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蕴藏于民间,蕴藏于基层民众之中。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作为文化系统中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单位,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是文化馆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作为基层文化馆,想要深入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就必须先摸清辖区内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家底,有针对性地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人或聘请专家开展普查工作。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基层文化馆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工作的认识

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要拓宽传播的渠道,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民族民间艺术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有一个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的意识。要真正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保护相关资料及文献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留下了许多的古籍文献资料,它们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对其传承有这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主观人为的编篡、删修,以及因承载介质或时代、自然等因素造成减损流失,因此,对它们的保护刻不容缓。应当把它们放进收藏机构,做好登记工作,对缺页进行修补,请专人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利用缩微、影印、扫描等现代技术,对各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对特定的技能技巧进行“口传心授”之外的“物化”传承,包括运用录像、录音、照相、文字记录等手段形成的资料,也要妥善保管。

(二)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另外,还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作为必修课程,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层次与质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三)利用现代传媒向群众宣传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宣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其普适性宣传,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服饰搭配、墙体或街面广告、公益宣传中,渗透在网络、报刊、广播、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能普及得更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我们应该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自身认识提高了,才能唤起我们的自觉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焕发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切实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还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

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当前与今后如何对待。首要的是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传承人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传承人能否正常开展传承活动,能否有序传承、接替,直接关系到非遗项目的存续和消亡。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一定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支持和帮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传承活动中的具体困难。首先,可以公开部分传承人的资料信息,在社会上寻找传承人弟子,通过师徒双方自主选择的模式确定一批师徒结对,开展免费带徒、传授技艺,为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有力保证。其次,也可以努力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掀起未成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热潮,把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精髓与加强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克服在传承中人为地加进现代元素,使之变成洋不洋、土不土的“四不像”,杜绝把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变成闹剧等错误倾向。

四、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做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必须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成败。

(一)组织开展民俗活动

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我们在保护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中,政府或企业应当提供一定经费的赞助,以减轻百姓或民间民俗组织的经济压力;还应在民俗活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内容上不断延伸,不断扩大。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而显示出活力,形成街区、村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产业文化良性运作的互动模式,这样它才具有文化保护空间的特性。

(二)使用互联网提高传播效果,加强异地交流

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民族民间艺术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民族民间艺术推广可能是一个展览、一场演出,或者一项活动,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的。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最大的课题。因此,让民族民间艺术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制定科学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与保护传承工作规划的重要性。想要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就要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我们在制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制度和方案时,一定要从实际规划出发,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与对外交流制度和具体措施。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我们应当将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第2篇

1.人民群众在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贵州的地理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加速消亡,许多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对其传承和保护上缺乏相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和规划,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流失。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非常淡薄,这样的思想和意识有待普及和提高。

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流失极为严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浓郁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侗族的建筑艺术,剪纸,服饰和歌舞等丰富神秘,彝族火把节原始而气势磅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来临和不断冲击,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却使原本淳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入侵,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极富特色的侗族建筑濒临灭绝,侗族歌舞,刺绣等等无形文化艺术流失极其严重。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传承人的素质不高,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现象,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现了不完整性,甚至有些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这加重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流失。

3.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宣传。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潜在的有着巨大的价值,从目前的宣传状况来看,贵州的宣传还不到位,外边的很多人都只知道贵州有个黄果树瀑布和威宁的草海,而对于黔东南黎平的肇兴侗寨,从江的高增鼓楼,镇远的中国文化名城和六枝的梭嘎村寨等却很少有人知道。

4.民族民间文化资金的投入应得到政府的扶持

贵州作为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省份,其民族民间文化极为众多,但是由于政府的不重视,长期以来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比较少,这使得许多优秀而不可再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因国家的文物部门没有足够的收购经济,被许多国外的旅客以很低廉的价格买走。另外,在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中,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支持,但是由于我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因此在专项保护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投入,民族民间艺术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措施

1.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艺术、前进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群众积淀下来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因此,应把民族民间艺术提到议事日程上,相关文化行政部门应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纳入到工作范畴,向人民群众介绍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2.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涉及的面很广,不仅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器具,还包括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必须立足于各个地方的民族特点,进行保护。贵州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的轰动展览,把我省多侗族、苗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3.遵循民族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以及民族艺术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

就在去年,一次机会怀着期待的心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去到六枝的梭嘎,可是到了那里早已物是人非,本身的村落没有的,村民的生活也不一样的,住的是砖房,穿的是汉衣,等游客去到那里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跳一场舞、唱一首歌,村民的生活确实满带笑容,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为文化艺术的消失而哭,还是为村民们自认为生活好了而笑。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和,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民族地区房屋的原型,群众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也不允许维修,本文认为这种没有建设的保护是短暂的,也是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护要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上,不能主观抑制民族的发展。因此,完善民族文化保护要遵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使民族文化艺术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4.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渗透;民族民间文化

In art classes in how to infiltrate the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Dai Ning

Baili Rhododendron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big river center primary school 551518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At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excellent folk ar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folk 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dded fresh local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pace, it is advantageou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to save the increasingly to weaken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penetration;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艺术是在科学之外,在思想之外,对于那种不可言传的境界的追求和表达。艺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艺术进行研究,将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艺术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艺术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艺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本文通过民间采风后,特拟从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艺术教育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如何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花灯戏》是始于唐代,盛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流于贵州境内,现存民间形式多样,在黔东南、黔南、铜仁、毕节等地区残存者一些形体不全的表现形式,这种汉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在这些地区早已被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所同化了。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大方县境内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民间花灯艺术表演版本,每年春节期间,在村村寨寨如火如荼地表现着,营造了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展现了新社会、新时期和悦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家。大方县八堡乡的民间《花灯戏》,几百年来一直完美地传承着,表现着。它虽然没有黔东南民族蜡染那样美轮美奂,也没有黔西南民间刺绣那样多彩多姿,但它却表现了一种千百年来质朴忠厚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民间艺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花灯戏》的表演,是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时间里,穿着古朴典雅的戏服,扮着古典乐器和腔调,用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的享受。若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就体会不到这种古朴典雅,美妙绝伦的艺术效果。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引起教育和艺术界的足够重视。

二.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艺术教育提倡:其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知识,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滋生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艺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补充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艺术课堂,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常常把这种民间艺术溶入到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反扑自然,回归历史。我让学生当观众,请当地几个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家现场表演。略举一例:《唱五更》中女主人出嫁的唱段:

(男唱)“一更里(呀)、飘坟墙,十指尖尖绣(呀)鸳鸯。儿把家人当堂坐(呀),手把栏杆望新娘。手把栏杆望新娘”。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顺(呀)墙来,穿红着绿讨人爱(呀),花灯玩到贵府来”。

(男唱)“二更里(呀)、靠门庭,望见姑娘笑(呀)盈盈。郎在门边把客请(呀),双手推开红龙门”。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三更里(呀)、进绣房,手提明灯去(呀)铺床。双手推开红龙帐(呀),帐内飘来桂花香”。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四(呀)更里、天发白,笼里金鸡把(呀)翅拍。笼里金鸡起得早(呀),天亮之时瞌睡来”。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醒(呀)过来,天亮之前郎要走(呀),奴家孤独泪涟涟”。

(男唱)“五(呀)更里、天要明,收拾我郎早(呀)起程。收

拾我郎早点走(呀),恐怕官兵冲进门”。

(女唱)“不要慌(呀)、不要忙,恐怕穿错奴(呀)衣裳。奴的衣裳红袖口(呀),扎起汗衫袖口长”。

(男唱)“我不慌(呀)、我不忙,我不会穿错奴(呀)衣裳,你的衣裳红袖口(呀),满屋飘来桂花香”。

这段表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年轻夫妇初婚之夜对美好生活渴求和珍惜,对动乱社会的不满。这样的民间文化走入课堂,向学生讲述了残酷的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生活迫害的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情感。《花灯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和工艺美术于一身。个性鲜明,神采飞扬,具有独特的古老朴素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从人类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艺术教育中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民间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间艺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中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现代学校艺术教育所倡导的。

(二)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靠记忆和口传心授作为传承方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在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的同时,去领略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听听下面的几个片段

《花灯戏》的《送宝》中(唱)“一送主人一对宝嘛,我儿的妻,儿呀哟哎,财来我的哥哎、哥哎,登金榜,请请双进财,大发财哎,财从贵府来。二送主家新年到……五送主家五登科……十送主家点中元……”,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纯洁真挚的感情和对人的美好祝愿。

《园中栽花园中长》中(唱)“大姐出来牵着马,二姐出来揭了鞍,……六姐鞋袜摆两边……”生动地反映了打马归来受到热情款待的人间真情。

《十要郎》中(女唱)“奴家一要青丝草,二要奴家一抹光……九要奴家藤缠树,十要奴家树缠藤”;(男唱)“披起蓑衣青丝草,木梳篦子一抹光……裹起裹脚藤缠树,解下裹脚树缠藤……”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许郎》中(女唱)“一许元宵节,与郎初相会。二许春分时,送郎花蝴蝶……七许七月半,送郎花花伞……”真实地反应了古代女子爱情的忠贞和纯洁。

《十爱妹》中(唱)“一爱妹的发,金花两边插。……十爱妹的心,对我吐真情。”也体现了古代男子对爱情的忠实和对美好情感的珍爱。

《五更劝夫》、《放羊歌》《黑宝儿接姐姐》《张三闹殿》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民族作品,都承载着积极美好的人间真情,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征;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间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开发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世代主流文化的发展,又要适应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主要存在于农村山区,因此,这些地区教育将肩负着双重文化传承和繁荣的重任。既要体现发展民间民族艺术,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学习。但是,只要学校将民间艺术作为乡土教学资源纳入课堂并认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受着一定民间艺术影响的青少年也会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的。同样学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艺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学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乡土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民间艺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校园;传承;民间艺术;有效性;互补性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经过无数代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创造、发展、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习俗、修养和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行,很多曾经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些甚至面临传承、发展乃至生存危机。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国家各种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种政策、文件逐步出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拥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内的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或迁徙过程中,创造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并一直保存延续至今。贵州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相对封闭落后,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原生态文化状态较为稳定,许多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这里主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有地戏、蜡染、刺绣、银饰、木雕、山歌、铜鼓、唢呐、侗族大歌、芦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贵州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局面,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贵州人民奋起直追,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两难局面。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新时期,年轻人多靠外出打工发展经济,使得我们的本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以笔者所在的村子为例,以前春节跳地戏时,全村人都围着看,是全村人整个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现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时看地戏的还没有跳地戏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将、看电视。可见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逐渐消亡。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现代的传播价值。”他指出,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贵州将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阐发力度、保护传承力度、开发创新力度,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现代。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间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民间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觉参与,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很难做到的。仅靠这些民间文化艺人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就得牺牲他们的经济利益,更谈不上发展。即使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民间艺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无法广泛要求他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校园传承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一、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条件和优势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少年来都靠本土艺人自觉传承,与政府行为关系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自觉性逐渐消失,要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贵州省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育部门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地方文化团体,还是中小学,都是在自觉地进行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但由于都是自觉性的,并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层面上。部分高校虽然出现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机构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馆,但其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传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资金,还需要严格计划、投入和研究,要有组织、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随着贵州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及学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来源广,有可供研究的资金,与地方政府、文化单位及民间艺人之间都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础,这是很好的条件。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职业院校发展,政府对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优势条件给予了高校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较大的空间。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都在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对本土文化进行调研、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够记录、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艺术,只是尽到了知识分子应尽的部分责任。但我们在如何培养适合继承、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艺术的人才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如何培训指导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同时,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焕发青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充分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条件,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才能保证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在校园内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有效性和互补性

第5篇

【关键词】校园;传承;民间艺术;有效性;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0-02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经过无数代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创造、发展、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习俗、修养和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行,很多曾经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些甚至面临传承、发展乃至生存危机。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国家各种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种政策、文件逐步出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拥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内的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或迁徙过程中,创造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并一直保存延续至今。

贵州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相对封闭落后,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原生态文化状态较为稳定,许多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这里主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有地戏、蜡染、刺绣、银饰、木雕、山歌、铜鼓、唢呐、侗族大歌、芦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贵州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局面,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贵州人民奋起直追,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两难局面。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新时期,年轻人多靠外出打工发展经济,使得我们的本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以笔者所在的村子为例,以前春节跳地戏时,全村人都围着看,是全村人整个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现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时看地戏的还没有跳地戏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将、看电视。可见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逐渐消亡。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现代的传播价值。”他指出,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贵州将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阐发力度、保护传承力度、开发创新力度,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现代。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间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民间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觉参与,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很难做到的。仅靠这些民间文化艺人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就得牺牲他们的经济利益,更谈不上发展。即使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民间艺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无法广泛要求他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校园传承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一、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条件和优势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少年来都靠本土艺人自觉传承,与政府行为关系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自觉性逐渐消失,要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动本土文化的保o和发展。从贵州省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育部门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地方文化团体,还是中小学,都是在自觉地进行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但由于都是自觉性的,并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层面上。部分高校虽然出现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机构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馆,但其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传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资金,还需要严格计划、投入和研究,要有组织、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

随着贵州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及学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来源广,有可供研究的资金,与地方政府、文化单位及民间艺人之间都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础,这是很好的条件。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职业院校发展,政府对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优势条件给予了高校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较大的空间。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都在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对本土文化进行调研、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够记录、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艺术,只是尽到了知识分子应尽的部分责任。但我们在如何培养适合继承、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艺术的人才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如何培训指导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同时,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焕发青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充分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条件,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才能保证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在校园内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有效性和互补性

民族民间艺术在传承保护方式上相对随意、松散,没有专业的管理、宣传人才和研究机构,受市场经济和文化融合的冲击,有组织的管理、合作及研究迫在眉睫。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有较好的条件和优势,但如何利用好校园的人才队伍、教学条件以及其他的一些优势,需要合理规划,充分论证,同时要很好地结合地方文化团体及引导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来进行。在中小学,应以宣传为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有哪些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使其闹惺艿浇袒和熏陶。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以高校和职业学校为主,这类学校教师专业性强、教学条件好、资金来源广,一般开设有艺术类专业,学生队伍庞大,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应用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事业中来。以安顺学院为例。近年来,安顺学院部分教师开展了大量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发表了大量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论文,申报了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课题,建成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和“安顺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收集、记录、整理了大量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关于蜡染、地戏、屯堡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艺术学院开设了蜡染、木雕、陶艺等特色课程,与“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开设的特色课程可直接到蜡染厂进行实习实训,聘请安顺蜡染艺术方面的民间艺术传承人为艺术学院的特聘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师生共同参与蜡染方面的设计、包装、产品开发、举办作品展等,把当代艺术理念融入到了蜡染设计中。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以布依族文化为基础排练了大型舞蹈,艺术学院与多个地戏、蜡染方面的传承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筹备成立艺术学院的蜡染、木雕实验室。政府正在安顺学院建立安顺博物馆,中国蜡染艺术研究院也即将在安顺学院成立……这些相关研究和工作已有效地推动了安顺蜡染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创新。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安顺蜡染和地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安顺学院培养的部分艺术人才也在毕业后继承了安顺蜡染艺术,创立了自己的蜡染艺术设计公司,加强了蜡染艺术人才队伍,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虽然安顺学院在支持地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及合作力度。比如能直接开设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加大对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人才的培训培养,支持政府和企业做好产品开发等工作。同样,很多贵州省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也在结合学校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展这方面工作,特别是职业学校,它的自由度更大,更能直接面对地方文化开办相关的特色专业,输送能直接参与传承、保护和创新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

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更需要发展和多元,多元才能相互吸收借鉴,才能创新突破。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厚重,是贵州的宝贵财富,继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没有政府支持,没有专业的研究人才和研究机构,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将在中国的改革大潮中逐渐萎缩和消亡。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靠传统方式,校园传承更是有益的补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必须打破传统意识,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地方文化,增强我们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让民族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6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 现代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一、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发展状况

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广西的一笔财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有铜鼓、壮锦、瑶锦、绣球、花山壁画、苗族服饰等,比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苗锦、瑶族的瑶锦等做工精致巧妙,图案设计别致,色彩绚丽、各具特色,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数不胜数。这些民族民间元素经过世代相传,为人们接受和喜爱。如今,这些艺术珍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东盟博览会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常年在南宁举办,给了广西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民歌艺术节晚会的舞台就是用铜鼓等民族艺术元素为原型设计的,展示了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广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对广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提升广西知名度,发展广西的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广西各高等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包括专业艺术学院、综合类院校,甚至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这是因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一些问题亦在所难免。

首先,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都还在实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模式,缺乏新意。许多院校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模式为主,不太符合我国教育需求。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观念、教学手段、课程结构较为滞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本质上仍是对西方的抄袭,所谓“中国设计”还只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依然离我们很远。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如何获得认可。日本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经过吸收、消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世界设计独特的一极,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次,我们对自身所拥的艺术资源表现出的一种漠视。例如,我国独有的动物熊猫,其形象憨厚可爱,之前国内的设计师却几乎没有想到去运用它,反而是美国的好莱坞拍了动画片《功夫熊猫》,成功开发与应用了功夫熊猫的形象,使得很多人喜欢上熊猫的形象及其相关产品,如时尚的手提包、服装、电子产品等。然后国内相关各行业又开始了“复制”熊猫的行为。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也是来源于生活。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打破课堂的界限,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工艺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保留和提取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把本地优秀的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寻根溯源,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元素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语

高等院校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是民族的文化标识,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宗教文化,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现代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将极大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特性影响着现化设计的各个领域,在现代设计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是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提升现代设计理念的运用基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广西民族风俗艺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2]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J].武汉大学学术丛书,1997(5).

[3]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 4 ).

[4]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第7篇

随着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与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必将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既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今的网络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新的平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挤身于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林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我们积极地进行艺术教育改革,树立全新的理念,始终立足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与本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它们是人类文明和艺术形式的起源,特别在中国的古代提倡“礼乐治国”,对乐教的提倡。就如同现在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重要。音乐,被称为“艺术之母”,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她诞生于人类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成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她不仅以富有魅力的听觉艺术形象.使人赏心悦耳。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日益完善,更以审美为中介,以强劲的生命力、感染力,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毛诗序》里是这样表述音乐的作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调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对诗的艺术感染力及其社会作用有十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几经沉浮、几度枯荣,甚至流失散落、精芜杂陈。但是,主流仍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活水,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河中。因而,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即便在我省境内,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与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不相同的,具体体现在曲目上、音乐上(包括民歌与器乐)、表演手法上以及演出习俗等方面,从而具有了艺术史的价值。不仅如此,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规范等等,也会沉积在这些区域性的地方艺术中,因此它又同时拥有文化史的价值。

事实上,我省民族民间音乐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正在急速地离开我们而去,这种包含了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由于历来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形成文字符号的东西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传承和研究,那么,我们曾经有过的这一部分珍贵而独特的艺术文化资源就会丧失。而艺术文化资源的丧失,比起典籍与文物的丧失更无可挽回。尤其是在表演层面上,很难复原。纵然某些曲目的剧本有可能保留下来,或者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手段保存下它们的一些痕迹,但是民间表演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却是剧本所无法留存,也是录音和录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它们只能存在于表演艺术家的身上。除了代代相传之外,表演艺术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流传下去。譬如我省吕梁地区曾经十分流行的“伞头秧歌”,无论是从题材、形式还是从表演手段上看,均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可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今天的音乐人都不愿为之献身,那么其消亡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我们一直都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文化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文化需要有所负载,这种负载也不仅仅是我们所保存的那些古籍文献,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的传统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能比那些古籍文献更加重要。所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山西省蕴涵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素有“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舞的故乡”、“文物的宝库”之称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人文资源,为山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兴晋富民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这亟需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去开掘、整理、创新和发扬,这为我省艺术高等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为了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在高校有必要开设由民间艺术家担任教授的“民歌演唱、民族器乐演奏大师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利于高校师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保障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有利于巩固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具体做法是:

招聘来自乡村、城镇具有十年以上演出经验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人才,招聘那些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以及世袭民间艺术的家庭成员为大师班教授。

招收来自于大、中专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有关社会办学单位的,具有民族音乐功底的教师,以及专业表演院团、业余文艺团体、部队文工团、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文化旅游娱乐场所的文艺骨干为学员。同时在高校音乐院系各年级开设“本土民间艺术”课。

进行分批、分年级,长短期结合办学。资金来源于国内外一切有志于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个人、团体、企业以及国家各部门投资。

范围:要求以山西晋中学院、晋商音乐文化为起点,辐射到全国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