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时间:2023-07-24 16:16:14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

第1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式;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91-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高中体育教学更是如此,而“导学式”教学法的主导思想是:教师的任务是“导”,学生的任务是“学”,其实质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导的巧妙有序学生才能学的灵活呢?经过探索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学激趣,是构建体育高效课堂的动车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诫我们:“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这段话告诫我们,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即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教法、学法、课堂组织结构,做到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使学生对每次课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耐久跑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素质练习使学生感到重复乏味,教师可利用障碍跑、自然地形跑、追逐跑、领先跑等形式的变换来发展学生耐力;在素质练习中,伴有计时、计数的小型竞赛和同一素质不同方法的练习,都会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感到教材内容有变化,学习之中有竞争和兴趣,体育课就会显得充满激情和活力,好胜心驱使,学生自然会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到比赛中来,积极主动的与课堂融合。再者,也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说,给他们放一些体育明星的影片和资料,让“偶像”的力量感染他们,让他们懂得再牛的队员,也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艰辛。另外,通过电教媒体和计算机丰富的功能以及声、光、色、形、灯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激情。只有学生对某项运动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求。如:上篮球课时我故意少拿出一个球,学生拿到球后发现还有一位同学没有球时,我就问“少一个球怎么办?”于是同学们就提出了一起练习或主动让球的建议。又如上课一开始我拿起跑表说:“今天希望同学们在这块跑表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学生很快明白上课的内容是测验跑,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在教师设计的“导”趣中学生自觉地进入了角色,这时我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二、学中“导”思路,师生共绘体育高效课堂路线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形成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可利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中引入,还可以利用学生日常中的经验。如:学习障碍跑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障碍?”同学们马上回答有水沟、大坑、石头、大树等等,我又提出:你们怎样通过这些障碍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遇到水沟可以跳过去、跨过去,遇到石头、大树可以绕过去。“好,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垫子、标杆、实心球自己设置各种障碍,并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障碍。”同学们马上忙活起来,并开动脑筋设置了各种形式的障碍,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的障碍设计得既快又新颖。

(二)引导创新,自我实现

创新能使人快乐,求美能使人愉悦。因此,体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想象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经历生疑、思考、联想、想象的认识过程,最终得到“自我实现”。例如:我先教学生一套简易的徒手操,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创造一节或多节徒手操,并让学生自己表演。在再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创造过程及成果所带来的最新、最美、最快乐的感受。

(三)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表扬鼓励

通过观察了解,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多鼓励、多表扬,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向上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提高学习效率;并注重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都有所进步,心理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学完“导”竞赛,小组合作课堂竞技展风流

第2篇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建构主义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对高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采取各种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理论,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且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带着疑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从而使数学素养与创造性思维不断升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课堂模式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大前提,因此第一步必须格外重视。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三章3.2.1《古典概型》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典概型的特点和概率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上课时为了引出古典概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学习,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讲桌上有红桃A、2、3、4、5五张牌,我从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红桃A的概率为多少?学生马上说出答案为1/5,我便问他们是如何快速得到这个1/5的,学生稍加思考后我又创设另一个情境:拿出一枚硬币随意抛一下,正面朝上的概率为多少?紧接着我又问他们运动员射击时只有命中十环、九环……五环、不命中七种情况,那么命中九环的概率为多少?学生跟着我创设的这三个情境稍加思考后发现,前两种情境是相似的,而第三种则不一样,便开始疑问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在数学上是如何进行分类并总结计算公式的,这时我再讲解古典概型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面案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传授课堂知识,不但切实践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解决”课堂模式,核心步骤是让学生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四第三章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和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的方法,同时掌握y=asinα+bcosα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和角、倍角公式,之后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给他们讲解几个简单的例子,如函数y=sinx+■cosx,通过变形将此函数变为y=2sin(x+Π/3),再通过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这个函数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的道理我又给出几道题目让学生自己求解一下,感受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根据函数y=Asin(wx+ψ)的性质探讨y=asinα+bcosα这个函数的性质,并在组内或者组间交流,尽量自主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学生发现上述函数可变形为y=■sin(α+β),进而可解决相关问题。

在上面案例中,我通过简单引导,让学生尝试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还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三、反馈评价,归纳问题

数学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平台,而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想法,并进行多元客观评价,从而归纳问题,得到良性提高。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五第二章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会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理性思维。上课时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想要探索本节知识的欲望,之后让学生分组探讨一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这时不同学生推导方式就各有千秋,于是让每组派一个代表一下刚才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及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发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有的学生是用乘以公比的方式推导的,有的学生是用各项作差再相比的方式推导的,也有的学生推导时忽略q=1的情况。这样通过每组代表的反馈,最后我再进行客观的评价及答疑,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在上面案例中,通过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价,不但有利于我总结归纳问题,还帮助学生开阔思路、避免错误,可谓深度“解决问题”。

四、变式拓展,升华问题

数学问题都不是独立开来的,一个问题往往可以进行无数变式拓展,从而形成一个知识链,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因此教学中不容小觑。

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1-1第二章2.1《椭圆》这节课时,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P是椭圆上一点,且以点P及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1,求点P的坐标。上课时,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点P纵坐标,再根据椭圆方程求出点P横坐标,这道题目不算太难,我简单向学生讲解这道题目之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该种类型的题目,又出几道变式题。如令F1F2P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到x轴的距离,或者两点在椭圆上,一点为焦点,求三角形周长,学生通过做这几道题目更巩固这个知识点。这些题目都不算太难,但是极易出错,这样的变式拓展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出错,还引起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在上面案例中,通过对题目进行变式拓展,不但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还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升华,保证学生对这个问题百分之百掌握。

纵观全文,要开展“问题解决”课堂模式,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需要鼓励反馈评价,总结归纳问题,需要通过变式拓展,升华问题。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都是我们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模式非常重要的实践与探索过程,都是数学教学飞速进步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人数的多少,创业意识的强弱,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却相当欠缺,缺乏从创业教育这一根本问题上的考虑,也没有一套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收到的效果就微乎其微。

1 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教育和社会整体发展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发展中国家,就业任务艰巨,特别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力发展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才能提高全民总体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此给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难度。创业教育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出更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有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开展创业教育具有带动教育和社会整体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1,2 提升创业能力,实现学生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功创业是报效国家的途径之一,而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据统计,全球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中国约有70%的民营企业“存活”时间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提倡成功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实现创业者的个人价值。创业的过程,也是创业者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自我创业、自主发展,将被动的就业观念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并帮助每一个创业者提升能力、成功创业,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3 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和具体化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创业又是一种创新,需要有智慧、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泛、既懂专业又有组织能力,以及具有良好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的人来实现。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应具备管理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角色的能力。创业教育可融合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之中。应把对创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具体、特殊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载体。

2 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思想

“普及教育,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重在实战”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思想。普及教育是指创业意识的教育要全面铺开,通过创业学院开设创业的启蒙课程,用全校公选课、专业任选课、企业家课堂等方式,普及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重点扶持是指对有创业激情和创业计划的学生和创业团队,以分院分单位形式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网络)营销等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并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扶持以点带面是指在创业团队的构建中,要广泛吸收各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重在实战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前期教育,最后要落到实处――实战和训练,带领学生进行实战模拟,鼓励学生进入学校的创业一条街、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基地,开办自己的公司进行实操,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积累丰富的经验,打下扎实的基础。就是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构建虚实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3 构建“二虚二实”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核心。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二种类型:第一类是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文字、图标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如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加以学习,第二类是默会知识,是指不可编纂的知识,是隐藏在大脑里的、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授的知识,主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得。

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创业理性知识的启迪和指导。为此,必须开设学科性的创业常识教育课程,以使学生理解创业的本质和特征,消除学生对创业的恐惧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创业自信、热情和潜能。要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内在素质要求,掌握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开发和利用外部条件,把握机遇和机会进行创业活动。为此,在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强化显性知识,其次要为学生默会知识的获得创造条件。“二虚二实”的创业课程体系如下:

所谓“一虚”是指创业意识的激发课程。如《创办你的企业》、《成功与挫折》等,面向全体学生,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业自信、激情和潜能,消除学生对创业的恐惧和误解,了解创业的内在素质要求,掌握创业的基本步骤,懂得如何开发和利用外部条件,把握机遇和机会进行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二虚”是指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课程为《企业管理基础》、《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技巧》、《电子商务》、《企业家创业讲座》等,面向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激情的学生,让创业学生及创业团队掌握必要的管理、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在创业中少走弯路。

所谓“一实”是指模拟创业型活动。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转化,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启发和支持。直接经验的获得,需要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型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因此,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必须突出创业型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创业知识的同时,模拟创业型活动同步进行。创业型活动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项目为《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网店运营实训》等,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中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第二类为创业大赛,在模拟的基础上组织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有助于提供一个全面检验并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机会,如果创业计划书水平较高,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完全有可能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将创业理想的种子孕育成一棵参天大树。

所谓“二实”是指实战创业。利用学院的创业一条街、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等创业实战平台,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行动”,把“创业项目”付之于“创业实践”,让各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实际的企业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创业导师要加强过程监控及指导,有效防范风险。

4 创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第4篇

[关键词]结构力学 课程建设 实践与体会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60-02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列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混凝土结构原理一起被誉为该专业的“基本功”、“看家本领”,因此,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基础扎实、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土木工程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厚基础、宽口径,谈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类课程的设置比重

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类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它们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占的学分比例体现了该类课程的重要性,也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较小,不计“两课”与英语课等所占学时数,力学课程的学分比例会有所提高,但总的教学时数与国外相比仍然偏低。因此,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有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体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基础扎实”的要求;结合“大类”招生基础教学平台,体现“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设置实践环节比重大于25%,体现实践能力强的培养要求。另外,在课程体系上也要对力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建议力学类学分应占学生毕业总学分的10%~15%。

二、满足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条件,谈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A类(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结构力学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判断能力与自学能力,课程分为基础部分与专题部分。基础部分为60~80个学时,内容包括杆件结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虚功原理和结构位移计算、影响线、力法、位移法及弯矩分配法;专题部分内容包括结构矩阵分析、结构动力计算、结构稳定性计算及结构极限荷载。为此,从厚基础土木工程专业的视角,结合地方高校培养目标要求,应考虑其他并行课程的进度与要求,我们整合和重组了课程内容,分成3个模块教学:第一、第二模块为专业必修模块,第三模块为专业选修模块。第一模块内容包括杆件结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虚功原理和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弯矩分配法与剪力分配法,为结构力学基本原理部分,共72学时,侧重于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二模块内容包括影响线、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计算基础;第三模块内容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稳定性计算及结构极限荷载,为结构力学应用与专题部分,共56学时,注重实用计算与应用。上述内容体系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及不断适应与调整而成的,历年学生考研成绩、参加结构设计竞赛成绩等证明,教学效果明显。

三、锐意改革,浅谈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重点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修订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三个层次:熟练掌握、掌握及了解。主要调整如下:拓宽绪论章节的内容,注重工程实例,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认识及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删去第二章中计算自由度的讲解,着重讲3个判别法则;增加3、4、5章节的课时,重点放在刚架的内力计算方法及技巧上;力法、位移法的课时,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对后续章节的作用;删掉变截面杆件的结构计算、复杂斜杆的计算;增加动力计算章节的课时,减少影响线章节的课时;淡化迭代法,加强D值法的讲解;减少稳定性和极限荷载内容的课时,把主要时间用在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的掌握上;加强矩阵位移法讲解,合理安排上机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电算能力。

四、保证教学质量,浅议结构力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做到“互动+三个结合”

探索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贯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围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判断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方面,我们有重点地在绪论章节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如何选择计算模型;在力法、位移法、弯矩分配法等章节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掌握结构力学的经典内容,也是核心、基本功内容;在矩阵位移法章节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电算能力,给学生计算软件,学生自己选题,计算多跨多层框架结构,并要求分析计算结果以验证基本概念;通过趣味题目、典型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定性分析能力。

课堂教学上做到精讲多练,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概念、理论、能力的协调讲授。(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针对所讲的内容引导、启发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讲清问题的来源背景、解决的方法、过程及工程应用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课堂教学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相结合。例如,讲影响线章节时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相结合、讲动力学章节时与建筑结构抗震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联,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趣味性以及对专业的热爱。(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作业、小测验,对结构力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进行深入掌握,从趣味性例题,对结构的受力机理进行仿真模拟,增强判断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参加各层次的设计大赛,强化概念,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上教学资源建设

多媒体教学有它的优势,但是不能替代传统模式。其最大缺点是速度快、与学生的理解速度不协调、不能记录,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信息量大,动画、视频、声音等生动形象,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例如,对于比较抽象的瞬铰、瞬变体系、塑性铰、振型等概念以直观的动画形式制作课件;在矩阵位移法中,矩阵计算多,采用多媒体后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讲透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其独特的作用。

除了课堂教学形式之外,网络课堂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网络课堂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大纲、网上答疑、典型习题与例题等方便学生课后学习的资料与内容。以上三方面相互关联,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地位,也体现学生“学”的中心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举办结构设计大赛是济南大学每年坚持的活动之一,同时也参加省级以上的结构设计大赛,取得了良好成绩。从学生制作的结构模型,可以了解学生对结构构件受力的准确把握程度;通过模型制作,学生能对结构受力作出定性判断,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受力概念的理解,制作出结构新颖、受力合理的结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中,笔者以学生的参赛作品为例题,先从概念上判断其作品的结构合理性,分析结构中哪些部位容易出现问题,再对比比赛录像验证判断的结果。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热情高涨,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为今后出色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培养基础扎实、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先进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与良好的教学手段。笔者在“强化概念、掌握原理、重视实践、注重应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致力于结构力学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必须融入课程建设中,没有创新的课程就是没有灵魂的课程。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鸣,王新华,贾红英,等.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看结构力学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2] 郭光林,卢红琴,等.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7,(1).

[3] 吕恒林,宋明志,周淑春,等.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7,(1).

[4] 许凯,陈朝峰,杨祖权,等.定性分析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工程结构可靠度》;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78-03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的相关规范已经逐步过渡到基于概率的设计方法,即考虑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1998年出台了国际标准,《结构可靠性总原则》ISO2394:1998,2002年,考虑结构可靠度的欧洲新规范《结构设计基础》(EN1990:2002)出台,2008年,我国的新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颁布。规范颁布至今时间不长,相关的教育教学还不完善。目前本科阶段没有《结构可靠度》这门课,土木研究生只是选修课。本文针对我校研究生的现状,谈谈《工程结构可靠度》这门课的教学和体会。

一、《结构可靠度》开设的必要性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1992年第一版颁布以来,各土木行业也陆续颁布了相应的可靠度统一标准,包括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92),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99—94),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16—9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2008年第二版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对既有结构可靠性的评定。《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也是修订版。各标准的执行,标志着普遍设计方法的进步,它从原规范的经验系数法转到以概率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的转变,具有普遍性,涉及到结构工程的各种行业,包括土木、水电、建筑、铁路、公路、港口等等。相关的从业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历了以经验为主的安全系数法的旧规范到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新规范的“转轨”。新近入行的技术人员不必“转轨”,直接采用新规范,但新规范的基础——可靠度理论,只在极少数大学开设,这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从业后对规范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面对规范的“转轨”,我校的相应教学还没跟上,作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工程结构可靠度原理在本科阶段是不学的。事实上,为了方便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需要在本科生阶段就进行教学,可以在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目前只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除了了解基于可靠度的规范外,也为学生科研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视野。

二、《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体系探讨

《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体系,应包括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可靠度方法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施情况,即规范,可靠度研究的进展情况,让学生对可靠度在土木行业的应用和研究有较深入的理解,为学生的研究开阔视野。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是为土木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分析中的可靠度理论、方法和应用。目前我国工程结构设计,已从传统的安全系数的方法转变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状态设计方法。传统的设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而可靠度理论则较充分地考虑了参数的随机变异性,广义可靠度则还能进一步考虑模糊不确定性和未确知性,是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方向。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从随机概率分析的角度来处理力学和结构问题。

2.教学内容选择。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采用的教材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参考教材是《结构可靠度理论》,内容包括: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历史简介,传统设计方法和半概率设计方法,中心点法——次二阶矩理论之一,验算点法——次二阶矩理论之二,荷载及抗力的统计分析,近似概率法的应用,材料性能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以及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一次二阶矩理论、概率极限设计实用表达式和结构体系可靠度。由于是研究生课程,在讲授时增加了结构的稳健性与抗倒塌设计,既有结构可靠性评估,又有岩土工程可靠度等内容,为学生科研提供参考。

3.教学方法。当今教育注重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已获知识应用的手段和体现。(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比较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用讲解、回答问题、讨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2)将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体系。除常规教学手段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ppt、视频、动画,以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更加容易,另外,由于土木工程的普遍性,还可以采用带学生现场参观的形式,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3)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课堂上重视科研现状和科研前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方面的研究情况。

4.重视应用网络。在互连网发达的今天,学生上网几乎成了习惯。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自己了解和解决一些对他们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综合资料的基本科研能力。

5.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相当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对现代大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教师须注重调整知识结构体系,努力学习新技术,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讲授的质量,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研意识。当然,作为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的提升也不可懈怠,比如表达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敏感捕捉学生疑惑点的能力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良好教学效果的动力和源泉。

三、《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实践总结

结合教学实践,下面是对《工程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实践总结。

1.精心组织教学,全力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生掌握结构可靠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结构可靠度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拓展课堂教学,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于可靠度相关的概率、数理统计、随机振动等数学知识,采用重点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于规范现状及发展趋势,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课堂讲解时穿行,开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可靠度有较深入的了解。结果表明:通过学习拓展、前沿讲解和专题讲座,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内容。

3.结合科研与实际工程,提升教师素质。做好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实际工程,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素质。做好科研,才能把握土木结构可靠度的快速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积极参加实际工程,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素质。实践表明:通过将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引入教学,能深入浅出,避免纸上谈兵,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4.考核办法。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写论文的形式,由于是小班,学生本科学习的背景不一样,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和方向是不一样的,迫使其独立完成。经学生的实践说明,这种考核方法是适合该课程特点的一种较好的考试办法。它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可靠度的基本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以后的硕士论文撰写有帮助。

四、结束语。

在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1)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课堂讲义应反映一些较成熟的、工程上适用的较新研究成果,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2)教学与学生扩展阅读、自己查资料、写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己就某个方向收集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3)针对部分学生本科教学的背景差异,在课堂讲授时,做一些查漏补缺的教学。该部分应简单易懂,并给出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或网址,以方便学生拓展阅读。(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高质量的教学需要高质量科研的融入。

参考文献:

[1]GB50153—92,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GB50158—92,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3]GB50199—94,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4]GB50216—94,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5]GB/T50283—1999,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6]赵国藩,贡金鑫,赵尚传.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贡金鑫,魏巍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2-03

一、大学英语拓展阶段现状及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即教学大纲的修订,并于2007年下发了《要求》的正式稿。2004~2006年,教育部投资2000多万在全国180所院校进行大学英语改革试点。2005年,教育部又开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2010~2011年,示范点学校还将进一步扩大。以上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清楚地说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事实和趋势。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曾经讲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10年、20年之后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精英,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和活跃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学习外语。剩下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确,学什么?怎么学?听起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基础学习阶段,因为我们现在具备成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同样重要的拓展阶段的英语学习,形成了多年不被重视的现状。其实这里还有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可以去做。

1.教改的深化问题。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进路,即基础英语阶段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和拓展阶段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然而,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材(已由四家出版社分别推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新型授课模式上,旨在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拓展阶段,如翻译、写作、阅读、测试等,基本还未涉及到。这是一个教改亟待深化的问题。

2.课程体系问题。目前,由于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拓展课程都安排在基础阶段之后,所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限于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开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语言技能选修课。其结果是,大纲建议的发展学生英语交际技能的选修课基本名存实亡,所以,也就谈不上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安排问题。通用英语(EGP)和专用英语(ESP)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进路,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分别安排在两个阶段。而目前基本上各高校的通用英语课程安排在1~2年级的四个学期,同时又要承担着CET-4考试的重任,所以这种客观现实抑制了专用英语的发展,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际上变成了通用英语的独角戏。

4.教材定位问题。目前,适用于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拓展课程的教材,如翻译、文学、写作、阅读等多定位于英语专业学生,而适合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却寥寥无几。

以上四点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拓展阶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具有现实又有长远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拓展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

1.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①原则。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拓展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要遵循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1]②层次化教学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本课题组在我校通讯工程学院进行了试点教学。首先对此学院全体2011届学生进行了摸底考试,再结合高考英语成绩进行了成绩排序,并按照20(更高班)/60(高级班)/20(普通班)的百分比进行了分班,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见下表)。

A班:更高班;教学定位: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课程设置:

B班:较高班;教学定位: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课程设置:

C班:普通班;教学定位:语言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

第7篇

【Key words】Building structure selection;Structure conception;Teaching system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问题,是构成空间与体形的骨架和基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经常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结构构思不重要,只重视建筑的空间构思、色彩和功能,往往忽视了结构的重要性。如果在做设计时把建筑和结构分离开来,只从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建筑方案的创作,最后再把结构作为一种附属品硬塞进建筑空间里,这种思维方式极不利于建筑创作。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提出:“建筑师必须是他所设计的建筑的承载要素、结构方案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建筑和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从“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明确责任,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在《结构在建筑中的地位》一书中写到:“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这样一个深度和广度:使其能把这种基于物理学、数学和经验资料之上而产生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非同一般的综合能力,转化为一种直觉和与之同时产生的敏感能力。”大师指出了建筑师应该具有结构构思能力的重要性。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就是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是对各种建筑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结构组成、力学特征、适用范围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正是建筑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并应该解决好的问题。作为一位未来的既有建筑理论和艺术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优秀建筑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熟练的运用,才可能胜任建筑设计工作。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明确的这一点就是: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而不只是结构师的任务。

2 夯实力学基础,促成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建筑学专业设置的力学课程是“建筑力学”,建筑学学生的力学基础需要夯实。力学与建筑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是要符合力学规律的,符合力学规律的建筑结构才是合理的。运用一些力学规律来解释建筑的结构形式,比长篇的论述更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博览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高324m,用钢7000t,它不仅满足了展览功能,并且以其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而被世人称颂,一直保留至今。因为主持建造的是?Y构工程师,他首先注意的是结构受力合理,按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建造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就建不起这么高的建筑。从力学方面分析,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基上的竖向悬臂柱,风荷载是主要荷载。铁塔的外形与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利用了塔身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受力非常合理。塔身底部设置大拱,跨越了较大跨度,车流、人流在铁塔下畅通无阻。其实,铁塔和高层建筑都像大树一样,树干下部粗上部细。埃菲尔铁塔正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如今它已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

3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有效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讲解砌体结构部分时,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是很重要的。利用工程实例形象地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比喻成弱框架结构,弱框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对比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讲解高层建筑结构部分时,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布置是关键,先给学生观看不恰当的布置案例,再列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通过不恰当的工程实例讲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讲解挑梁时,一根挑梁像树枝一样,根部粗梢部细,那么鼓励学生想象整个房屋可不可以做成悬挑的或悬挂的,此时,举例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是德国慕尼黑宝马总部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与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等建筑相邻。宝马办公大楼由奥地利建筑师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于1973设计,整个建筑共22层(其中办公空间为18层),高101m,由四个圆柱形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四个汽缸没有立于地面,每个汽缸每一层的圆形楼板都是在地面安装完成后由液压设备拉升到高空,一端支承于平面中部的核心筒上,圆心处则悬挂于支承柱上。大胆的悬挂结构设计使得宝马办公大楼极具创新精神和超前理念,堪称世界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

4 多种灵活的考查方式评定平时成绩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成绩组成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不拘泥于作业、考勤和课堂提问,也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学生的建筑设计才华,提升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比如学校筹备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此项目可以布置作业给建筑学的学生,从项目调研、实地查看、提出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效果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结构选型能力和基于结构构思的优化设计能力。对于一些观点提出来让学生分析、论证,比如有感于复杂建筑平面和建筑立面的切割与组合,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这样的考查方式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