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3 09:16:52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经济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经济研究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旅游业逐渐成为目前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最具爆发力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4700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9000亿元,同比增长11%;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旅游业是依托于资源的产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在发展中必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的关系,对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学术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旅游活动所引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显,旅游的本质与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者的需求与体验范畴,而是更为关注天(气候变化)、地(地理资源环境)、人(旅游者)三维平衡,追求旅游活动或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就是在注重环境情况下对发展旅游提出的新目标,最初“Low carbon Tourism”概念见诸于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UNEP,2008)。国内外学者们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较为丰富。从“低碳旅游”概念及内涵出发,如Paul & Ghislain(2009)、Andrew et al.(2010)、梅燕(2010)等从低碳旅游目标导向角度出l,认为低碳旅游的核心在于减少能源消耗及降低二氧化CO2排放;黄文胜(2009)认为低碳旅游,不仅应该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也因有明确要求;Cheng et al.(2013)等认为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方式,其核心价值是在保证提供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因交通、娱乐、观光等的CO2排放。从路径选择角度出发,如侯文亮等(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孟繁华(2013)强调了低碳旅游要从相关人员的理念出发,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首先树立低碳的思想,再通过创新技术,升级设备,优化结构等方式实现低碳旅游的目标。

综合而言,低碳旅游是以旅游业CO2减排与旅游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为导向,包涵了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旅游发展的福利性及发展机会公平性,强调低碳技术、低碳规划设计以及低碳消费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规划设计的革新、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

二、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发展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升级,在旅游的过程中,全方面的开展低碳行为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发展低碳旅游,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可持续,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的现状。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较大,所呈现出区域资源种类不一、生态环境承载量不一、经济条件高低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对于二氧化碳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各区域在低碳旅游发展需采取因地制宜地原则,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基于此,区域的低碳旅游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协调原则

旅游产业自身是综合性产业,发展低碳旅游,需要产业内外综合协调。统筹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联要素,合理处理要素间的问题,运用科学技术将低碳理念贯彻发展。低碳旅游的发展涉及到的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这四大核心利益群体,因挖掘各群体利益诉求,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旅游业各个层面推动我国低碳旅游发展。

三、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一)旅游产出无效率缩减路径

以旅游产出提升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从粗放的资源浪费发展模式到集约的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经济功能到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功能交织发展。旅游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提升、以点带面的结合,通过拓展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来增强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率;二是加强与旅游业外部产业联系。通过挖掘旅游潜力,旅游服务创新,旅游产品增值,创造新游客界面,扩大旅游新业态。加强与旅游业外部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联系以及提高新型服务业、都市产业的关联度,形成有效分工、细化,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良好的对外联系等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能创造条件,有利于旅游业高效地发展,带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内涵的提升。

(二)节能技术进步路径

以旅游业节能技术进步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减少传统能源消耗。旅游业中各部门企业应进行全面的节能技术使用,倡导合理消费、绿色经营。通过投资改造高耗能建筑和设施,优化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施设备工艺,缩短这些旅游设施的工作时间,尽可能地延长环保产品的使用周期;回收利用旅游设施使用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等可利用物,让废弃物再生;在生产的投入端尽最大可能去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技术为保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强化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加强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节能技术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对节能的意识,建立扶持、融资、推进和示范等发展机制,增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指导产业合理布局中的作用。培养旅游消费者节能观念,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旅游消费者参与到节能中来,提高节能意识。

(三)减排技术进步提升路径

以旅游业减排技术进步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费。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旅游总体规划,深化减排措施,优化旅游各部门设施,从而提升减排技术水平,打造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实现旅游减排,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放的无害化;二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储量与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资源,如风能、水能、生物质、太阳能、地热能等,这些清洁能源能够有效的替代常规能源,减少污染;三是推行碳交易。政府应通过征收碳税推行碳交易来提高高碳旅游产品的价格,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扶持,增加对新能源的投入,有效引导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改变他们的旅游消费;四是强化CO2排放认知。旅游者在旅游减排环节仍存在较多的盲区,政府可以利用全方位的媒体,如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平台,推广旅游污染物的产生、影响和减排方式等内容,普及知识。

(四)CO2排放无效率缩减路径

第2篇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的茶文化旅游则成为能够满足旅客多元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并且可以引导中国的旅游业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主要介绍了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并阐述了低碳茶文化旅游促进旅游观念的变革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然后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新世纪人们提出的一种环保而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念先进,重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防止全球变暖,使生活更加绿色化。面对日益减少的能源,除了大量开发和研制各种可再生能源外,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低碳经济背后的茶文化旅游,是低碳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其目的和理念与低碳经济一致,旨在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以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引领旅游发展的潮流。

1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中国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主要是以大量的旅游资源为主,由此可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旅客之所以要旅游,一方面是为了观赏美景,另一方面是为了放松心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行出游成为许多人经常做的事情,尽管可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但却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为了实现绿色旅游,发展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茶文化旅游是很有必要的。低碳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之所以迫切需要建设和推广,第一,中国的许多旅游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现有情况预估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产生。资源浪费的主要表现是对环境进行破坏,使得环境无法修复。第二,大量非环保产品的使用,使得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人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就使得这些非环保产品破坏了环境。第三,目前,中国的旅游行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遭到旅客的涂抹和破坏。中国的旅游业之所以可以蓬勃发展,无外乎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资源利用范围较为广泛,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低碳排放,因此,在低碳经济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起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秀的茶文化鼓舞和引导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对其他产业形成示范作用。由此而见,发展低碳茶旅游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够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以真正成为低碳减排的楷模。

2低碳茶文化旅游促进旅游观念的变革

2.1旅游生产观念的变革

目前,中国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不断上涨,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有利就有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问题也频频呈现,如服务质量不高、环境遭到破坏等等。旅游本应倡导低碳旅游,这与旅游业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施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会培养人们逐渐拥有低碳生活的意识。首先,应考虑到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认真规划,合理开发,使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第二,倡导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旅行的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第三,旅行社要尽量为旅客选择绿色旅行出游方式和绿色景点,一方面可以使旅客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欣赏到美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会促使大家更加向往低碳环保的生活。实施低碳茶文化旅游时,就可以带领旅客去云南大理、西双版纳、福建武夷山、侨乡安溪等著名的茶叶产区,使大家一边感受文化,一边改变观念。

2.2旅游消费观念的变革

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会使更多旅客选择低碳旅游的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时尽量不使用小汽车,而是以坐火车、徒步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第二,在旅游景点自觉遵守景点秩序,不乱涂乱画,不乱扔果皮纸屑,文明出行,保护环境;第三,住宿时尽量采取自己的洗漱用品,不浪费资源用品;第四,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践行低碳生活。当消费者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亦随之彰显。

2.3旅游政策观念的变革

低碳茶文化旅游更多的是要依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使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低碳旅游,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技术,以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号召,推动旅游业迈向低碳化、绿色发展。同时,政府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低碳旅游和环境保护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推行互联网技术,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3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旅游业,并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这既是在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作为“无烟工业”,旅游业的低碳排放是许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则是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最佳结合体。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茶源于自然,诸如云南等产茶大省,既是旅游的好地点,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云南大理白族的回味无穷的“三道茶”,都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目前,人们对于旅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遍的旅行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旅客的需求,他们更向往着私人定制的出行方式。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茶文化相融合,发展低碳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就可以满足这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安徽黄山的茶乡风情旅游、云南普洱、丽江、香格里拉的茶马古道特色旅游,都可以充分彰显专项定制的茶文化旅游优势。中国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是将茶文化的资源与旅游融合进行开发,一般依托茶区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和当地的名茶以及茶文化,使旅游充满娱乐性、休闲性和文化性,以满足旅客多元化的需求。并且,茶文化旅游可以有效推动当地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茶叶不仅是中国人的国饮,更可以通过茶来调剂生活,如载歌载舞的茶舞、悠扬动听的茶歌、精湛高超的茶艺,都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当茶文化旅游不断开发后,以茶文化为主的一些内容亦会逐渐为更多人所知。但是,由于一些人对茶文化旅游没有计划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并遭到破坏,使茶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劣,大大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

4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4.1科学规划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必须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秉承低碳、环保的原则进行开发和规划,确保景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景区的特点,在进行规划的同时,还要进行资源的优化与科学的测量,确保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规划时,要遵循茶叶景区的道路和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旅游项目是否充足,是否有具有亮点的项目。总之,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4.2开展示范推广

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实施牵涉到多方面,因此需要以示范推广的形式,促进各大茶区的旅游建设。不同的茶区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示范的方式,抓住茶区的特色,发展专项旅游,进行大力推广,因此会有一些著名的旅游示范景区。这些景区多以茶叶为主,具有不同的茶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或古老、或自然的方式成为茶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经典,使旅客既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又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自然风情。

4.3选择合适的运营方式

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需要结合不同的茶区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运营方式,才能够真正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有些茶区以产业的经营方式规模化为发展方向,有的茶区则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进行运营,还有一些茶区从单一的生产、加工、销售茶叶转为复合型经营,并以当地旅游业为先锋,大力发展茶区产业经济。这些茶区为了促进当地茶叶品牌的推广,不断通过当地景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茶文化综合开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明确主题,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与此同时,还大量生产制造了关于茶的一系列工艺品,如茶纪念品,茶具等具有当地茶区特色的纪念品。

4.4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低碳茶文化旅游并不是倡导高消费,而是使旅客自觉按照低碳模式出行和旅游,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理念,也符合低碳旅游的要求。漫步于茶区,观赏茶艺表演,在农家居住,都是良好的绿色消费方式。使低碳旅游深入人心,使绿色消费成为常态,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返璞归真,从而达到环保、低碳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有助于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带动茶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低碳、环保、文明的旅游方式。低碳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还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引领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作者:全婧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2]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改革,2011(2):62-68.

[3]张宁,侯志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旅游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1(4):135-138.

[4]李晓娜.提倡低碳经济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06-107.

[5]赵宇.议一种创新型旅游方式———低碳旅游[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5):244+253.

第3篇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第4篇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 知识经济 文化经济 创意经济

进入新世纪以后怎样使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的多重积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国旅游业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旅游界共商的主要话题。我们必须首先找准21世纪旅游业目标定位,笔者认为,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目标定位是文化经济。

一、21世纪文化产业本身成为了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由于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经济附加值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从资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有了跨时代的飞跃。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史文化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核心资源和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成功的深层因素。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产业将达到鼎盛时期。

文化及相关产业涉及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具体可划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和九个大类。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无论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层、相关层,都能够找到21世纪旅游业所依赖的痕迹。有的甚至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二、世纪旅游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需要文化作灵魂

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的要素,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能让他们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能让他们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

进入21世纪,文化旅游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认知、目的,而是一种方法、手段和创意,对于很多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景点景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资源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因此,有必要用文化这根主线来统领其旅游的整体发展。所谓文化主线,就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用来统一其旅游产品、要素,以此作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布局、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的指针。

三、世纪文化所衍生的具体的旅游产品形式更为明显

21世纪的旅游业目标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由此定义可衍生出旅游经营者的旅游产品创意和旅游者由于对文化认知的期望所采纳的旅游方法这两个方面,文化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观念意识反映,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我们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对旅游者的效用,而且有利于旅游业界形成一类以强化文化感受为特征的产品设计思路,从产品创意、设计到导游功能及其业务素质要求等方面形成一个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体系。

21世纪文化旅游的需求趋势更为明显,根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的是游览自然风光,只占40%。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是进行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综上,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去体验社会风俗, 感悟历史痕迹, 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强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取代自然观光旅游而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对促进旅游地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规划、建设与消费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发、管理不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的永续性,影响到旅游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拥有重要的旅游资源,拥有闻名世界的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活动人员众多,也带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试图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探讨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长江上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一、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由于四川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众多的专家提出了四川发展循环经济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提出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把旅游业作为循环经济研究内容的还不多见。

2.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从旅游产业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旅游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考虑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企业、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循环经济严格遵循着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一切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业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

二、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的旅游环境

四川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四川也是一个旅游大省,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为西线和成都-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为东线的环形旅游线组成的地带,大九寨环线上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色彩多样、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同时,大九寨环线上人文古迹众多,有唐朝诗仙李白的故里,三国时期蜀汉遗迹富乐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马蒋琬墓地,深山宫殿报恩寺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业,培育第三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与国内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环线上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生态仍十分脆弱,大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体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地区生态问题也显得日益严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九环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加剧,而且也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其次,大九寨环线上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提升生态建设效益等深层次的问题,面临着解决生态建设与增加生物多样性、发展地方经济及生态系统的维护等结构性矛盾。为了保持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是整个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目标所在。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协调旅游生产与消费,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城乡生态化等,严格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利用,保护资源和环境,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构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运行的系统模式,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经济作用日益凸显,8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其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很多省市自治区将其定为本省、市、自治区的支柱或主导产业,云南、四川、海南、贵州等省纷纷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基于此,发展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影响,也就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时,有报道称:“居民厌恶省里着急,9成以上的海南人已买不起房”[1],2011年海南全省GDP为2515.29亿元,仅占全国GDP总值的5.3%左右,在全国人均GDP排名第20位,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先后获得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大市张家界也面临同样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该市工业占GDP 的比重只有18. 4%,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9 家,没有一家大型企业[2].

    旅游产业的经济影响指的是旅游开发过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所产生的各类作用及其结果,包括促进作用、排斥作用、不确定作用,对应的结果也有促进发展、延缓发展和不确定三种。现实生活中强调更多的是旅游经济的积极影响,对旅游经济的消极影响提之甚少,但上诉现象表明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依约带动旅游大省或大市的经济发展。

    二。国内旅游经济消极影响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如张战仁(2008)研究表明桂林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正向作用较弱且时滞较长[3],庞丽(2006)等从全国和区域层面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只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显着影响[4].杨勇(2006)分析旅游发展以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方式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情况并不像大家讨论的那么明显[5].    另外左冰(2002) [6]、智瑞芝等(2003)[7]、赵书虹(2005)[8]、依绍华(2005)[9]等基于旅游业经济贡献度的测算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准分析,说明旅游产业的经济作用不像普遍认为的如此巨大,还不具备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

    2004年依绍华细致分析了旅游业的负面经济效应(漏出、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福利收益、单一旅游业导向的后果、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指出若盲目地将旅游业列为当地支柱或是主导产业,往往事与愿违[10].宋飞(2010)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业的排挤性,因为拥有丰裕的资源而放弃对其他部门的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将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改善。可以说,丰裕的旅游资源禀赋就从“福音”变成了欠发达地区人们心中的“诅咒”[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