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52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决策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苏教版;统计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分析、解释、表述等的活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对外界的信息和数据愈加依赖,统计这一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2001年数学课程改革首次将统计内容加入并贯穿小学数学课程的始终,这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全新的挑战。
一、当前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加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使得一些学校和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不知从何下手。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例如,再讲“平均数”的时候,很多教师仍旧是“数与代数”部分中平均数的概念来讲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怎样计算等。但作为统计学部分的“平均数”教学,应侧重学生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或“一般水平”这个统计量的认识、体验与理解。
2、教学活动的设计没有体现统计思想方法的递进。统计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每学期都有。观察发现,很多老师的课讲的十分精彩,但上下两个学期的课却表现出明显的“异课同构”,教学设计固然好,但对两个学段的教学对学生统计能力的引导和提升效果却不显著。
3、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完整、脱离生活。统计包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决策,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没有关注这一点,只重视“整理”,将统计过程“掐头去尾”,学生没有完整的统计体验,虽然在“整理”环节学生的表现很不错,但课后问学生“统计”学来有什么用,学生茫然不知。而教学情境的设计也明显地脱离生活,例如,二年级的统计教学,有的教师设计了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情境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脱离生活实际,很难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统计教学的相关策略
1、教师的专业提升策略
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原因。一方面,对统计价值的认识不足,同时面对“统计”这个新加入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也显得有些薄弱。因此,为解决统计教学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先要从教师的专业提升开始。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转变。生活的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可能会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权衡各种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决策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也许我们从纯数学的角度看,小学部分的统计知识,并不是十分的重要,但从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全面成长的角度看,学习统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统计更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统计学家C.R.劳在他的《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一书中指出的“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只有教师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文化价值,才能把握恰当而清晰的教学目标。
其次,社会在飞速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与时俱进的更新。受学习经历的限制,很多教师的统计学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可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的占用,教师的自主学习明显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将日常教学中教师感到头疼的统计教学案例作为研究中心,集思广益提出解决策略。还可以进行远程教育培训,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2、各学段教学的结构化策略
数学学习贯穿了学生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始终,各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有连续性。而小学阶段,各学段的统计教学也要结构化,不能仅重视课例的精心设计,却忽视知识结构的整体与长程。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按照实际问题混编代数、几何、统计内容,各应用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知识生成自然。我国的小学统计课时较少,组织活动时间稍显不足,那么就不妨将统计课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例如,社会课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不偏食。现在社会拼命“减肥”,到底怎样才是“美”,不止学生迷惑,就连我们成人都开始迷失了。笔者组织了“谁是小胖墩”的班会活动。先让各组轮流到事先准备好量体秤上测量身高和体重,并作好记录。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谁的体重标准,谁胖了,谁瘦了,也做好记录。最后,给大家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表,很多学生感到惊讶,自己原以为自己的体重很标准,却原来是“营养不良”,原本以为是小胖墩的同学却原来体重很标准。这节课,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统计工具的重要价值,也帮助学生纠正了社会上“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告诉学生健康就是美。
3、教学设计的探究性策略
统计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亲历统计活动的全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因此,学生必须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去了解问题、思考并自己拿出策略。这就要求,问题必须真实,脱离学生经验的问题,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教材编写要兼顾统计性和普遍性,尽管其中的选材贴近生活,却不一定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苏教版第十册选的就是我国1999年耕地的分布状况,江南某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情况等真实的数据。数据虽然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情况,有助于对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但教学内容的亲切感很低,若将数据加工改成改革开放以来本市居民收入、住房面积、消费水平等数据,就相对亲切一些,再增加一项“我和父母比童年”的活动,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而过程的亲历对探究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亲历统计的全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和数学思维。如低年级可以列举《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部动画片,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这是一个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就投票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的方法,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数据。到了中年级可以组织学生思考“我怎样选出班上最受欢迎的一部影片,对这个结果,用怎样的方式表达更合理呢?”进而引导学生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方式来展现数据的分布并作出合理的结论等。
总之,统计学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新举措,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统计教学中暴露问题,我们要深刻反思其中的原因,努力地思考解决策略。上诉所言,仍旧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钻研和实践,一定能发挥出“唯一不确定数学”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67-03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关键词:教学决策 ICAI 知识库 系统设计
现阶段,计算机程序设计是我国相关专业培训、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使用要求、功能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计算机程序运行的具体操作与处理,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以及设计水平,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程序的编码实现、需求分析、程序测试、算法分析等多个方面、环节以及步骤。然而,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受教学方法、模式、课件等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设计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此,本文结合PAR程序设计方法,就ICAI教学决策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ICAI教学决策实验系统的知识库设计
作为ICAI教学决策实验系统的核心构成,各类知识库与教学决策的设计,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专业、指导理论,同时还应从实际的设计、应用角度出发,在保证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具体设计。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为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及方法,可在实验系统的领域知识库中增设测试题库。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系统的领域知识库,应将其分为多个类别、结构、层次,并保证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信息交互,使学生能够以更为直观、明确的方式来获取、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保证各知识单元的独立性、完整性,以开放式的设计为系统运行期间的维护、扩充创造良好条件。由于这种ICAI教学决策试验系统的设计,是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考虑,有效结合了PAR方法、理论,从而就需要在该结构模型、领域知识库中增设列题库,用以存储、备份、提供大量的教学例题,从而才能让使用中的求解过程充分发挥、体现启发式教学、PAR方法的作用。对于学生知识库的设计、教学决策规则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具体内容。
二、ICAI教学决策系统的具体内容与实现
(一)教学决策内容
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通常需要依据教学决策的结果来选择、确定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案、测试例题,为保证各项业务处理、内容范畴、领域划分的明确性,从而就需要设定一系列的规则加以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学决策的规则组成主要包括:综合考虑学生群体的专业水平,合理选择进度、难度相当的领域知识,即启发式教学规则;有效结合学生群体当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制定相应的激励、表扬、复习等策略方法,即处理、反馈策略规则;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群体的成绩、能力、资质,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难度、级别的授课内容,即选择学习内容规则;依据学生群体的学习进度与成效,科学选择、合理确定测试题目,即启发式测试规则;按照学生群体的个人要求、意愿,选择随机复习方法,或教学成果较差的知识单元,即复习规则;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总体教学情况、学生状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案,即组织教案规则。
(二)教学决策模型的建立
对于ICAI教学决策实验系统中的决策模型,可将其分为学习据测、复习决策两种。在具体的学习决策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群体在登录、使用系统时的具体操作与相应生成的历史信息数据,通过选择内容规则的设定与使用,选择、确定最终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利用系统中的组织教案规则,设计、确定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组织安排,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教案。在此基础上,布置、设定实际的教学进度、学习状态指针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加以呈现、测试的教学内容,可通过综合使用启发式教学规则、测试规则来实现,并确定测试内容。最终,在结束测试、呈现后,可综合使用反馈策略、处理规则作后续的加工处理,同时返回教学环境。
(三)系统的实现
对于ICAI教学决策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考虑到系统的使用频率、范围将逐步加大,而系统中的规则也将相应增加,为尽可能的降低规则删除、修改、增加对于主控程序的影响,可采用Java的类库来实现具体教学规则,同时在类库中录入、备份、存储系统主要的教学规则、策略,并保证各个独立接口的统一性。综合考虑教学决策内容所涉及到的方法、属性、事项,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与归纳,可将关键类库分为以下几种:
1.学生类。其主要是在学生登录ICAI教学决策实验系统后,通过身份验证与统计分析的方式,确定使用者的学习进度、水平等信息,并保存其具体内容。
2.环境类。通过统计、分析相关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具体内容,布置相应的教学环境,筛选、提炼有关的教学知识,并保存相应的教学进度。
3.教学决策类。涵盖了启发式测试规则、选择教学内容规则等多个方面、不同功能的教学决策规则,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情况的不同,可分别以PAR方法、事实性知识点,来进行具体的学习、测试。
4.总控、界面类。整体调整、综合控制涉及到学习、复习的类库,并提供相应的操作界面。
[关键词] 决策模型影响因素 职业决策系统框架
中图分类号: C913.2文献标识码: A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如何做到知己知彼进行科学的决策,是职业生涯规划和选择的重大课题。职业生涯决策源于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在职业行为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做出的选择。职业生涯决策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决策的模型
决策就是做出决定,是做选择对策的决定。每天人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就是决策,大到严肃的事情,小到生活的琐事,通常,一个决定越重要,决策也就越困难。1966年丁克里奇提出七种决策模型。[1]
(一)痛苦挣扎型,有些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确认有哪些选择、收集信息、反复比较,却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口头禅是 “我就是拿不定主意。”在这种情况下,收集再多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也无济于事。
(二)冲动型,与痛苦挣扎型相反,有的人抓住遇到的第一个选择,不再考虑其它的选择或收集信息。他们的想法是 “先决定,以后再考虑。” 这种方式的风险太大,等到看到有更好的选择时自然追悔莫及。
(三)拖延型,这些人习惯于将对问题的思考和行动都再往后,然而问题是不会自动解决的,有时候会越拖越严重。“过两天再考虑”是他们的口头禅。心中暗自希望:也许事情过几天就自动解决了
(四)直觉型,有一些人将自己的直觉感受作为决定的基础。他们通常说不出什么理由,口头禅是“就是觉得这个人好,爱你没商量。”在择友时常见这样的决策方式。直觉在人们对外部信息无法掌握充分的时候比较有效,但它可能与事实不符。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直觉作为决策的依据。
(五)宿命型,有些人不能自己承担责任,而将命运委诸外部环境,将决定权留给境遇或命运。
(六)从众/随大流型,这样的人通常会顺从别人的计划而不是独立地做出决定。他们的口头禅是“他们都觉得好,我就觉得好,只因为大家都这样做”。
(七)瘫痪型,有的人,虽然在理性上接受了自己做决定的责任,却无法开始决策过程。通常的想法是 “我知道我应该开始了,但想到这件事我就害怕。”事实上他们无法真正为决策和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
以上七种决策模型,根据情境和其后果重要性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程度的作用。但是这些决策模式用在一些重要事情中就不适宜了。从这七种决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决策模式都存在着对自己和对环境的未知因素,在很多未知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显然容易导致决策风险。
二、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
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某些个人的特殊能力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规划职业等也有较大影响。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二)环境状况和事件
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中,有许多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个人所能控制。这些环境状况和事件来源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活动、家庭、教育系统的影响),或由自然力量引起(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天然灾害)。
(三)学习经验
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经验,这对于个人的生涯决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个体受到刺激与强化的类型、性质以及两者配合出现的时机常常错综复杂,因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不定的变量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偏好和生涯技能发展的,他提出不同的学习经验对个体的生涯决策起着深远的影响。
(四)工作取向的技能
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特殊能力、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体形成特有的职业取向技能,这些职业取向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规划技巧、工作的标准与价值、情绪反应、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2]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系统框架
决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必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那么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决策系统框架,是帮助决策者减少风险提高决策能力的科学手段,从而做出信息整合,选择可能和可行的策略。[3]
(一)沟通阶段
沟通是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决策的开始。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人发现理想与现实情境之间存在差距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这是“意识到我需要做出一个选择”的阶段。
(二)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是将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对现状进行评估,了解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可能选择,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好的问题解决者会花时间去思考、观察、研究,从而更充分了解差距,了解他们有效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三)综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综合和加工分析阶段提供的信息,形成个人可能性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确认自己的选择,从而制定出消除问题或差距的行动方案。
(四)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的第一步是评估每一种选择对问题解决者和他人的影响。从可行性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评估。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必须面对这样的抉择(1)对我个人而言什么是最好的?(2)对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而言什么是最好的? 第二步是按评估结果对所有选择进行排列,得出最终的选择。
(五)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我们将根据为行动制定的计划把思考转换为行动。即根据自己最终的选择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考虑到评估阶段得出的结果,这是把第一选择作为目标重新建构。
(六)再循环阶段
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执行阶段之后,个体又回到沟通阶段,以确定已选取的选择是否是良好的即现实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是否已经被消除。
职业生涯的选择是终生的历程,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人生关键的一步,面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各个因素,大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法,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赵辉.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关键词:金融管理;金融决策生态学;内生态系统;金融环境;优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4-04
所谓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发展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金融决策活动日益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策难度不断增加,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因其局限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合解决复杂的金融决策问题。而生态学的理论范式与金融运行中的由相关因素组成的系统环境在学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同生态学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一样,金融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金融系统也不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正确理解金融系统就不能脱离它特定的环境,必须把它放在与其环境互动的关系中加以考察Ⅲ。因此在金融学的理论研究中,完全可以借用生物界的生态理论和名词,以此来为公共金融学的理论发展寻找新的源生点。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把握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特征与规律,并通过金融决策内生态的优化效应,增强金融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是我国金融决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生态学的金融决策技术分析
金融决策是公共金融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指金融领导机构或金融领导者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履行金融职能而进行的一种抉择对策及做出决定的活动与行为。金融决策在公共金融管理系统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系统的作用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金融决策的正确与否。
作为公共金融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金融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当前,金融决策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内外各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金融决策环境的历史性变迁与金融决策系统原有格局、功能之间的矛盾,导致系统面临的不适应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决策生态中还存在诸多风险与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决策体制不健全、决策参与群体(生态种群)未形成协同合力、决策主体与内外生态要素缺乏互动、决策程序不合理、决策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对决策的系统性研究和循环性分析等原因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转换传统的决策思维,开阔决策视野,创新决策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在机理与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优化决策生态的方法与途径,有效形成和发挥决策生态系统的优化效应,进而实现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金融决策及其环境和影响因素可被视为一个具有生态学结构功能单位意义上的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金融决策作为一项系统性、动态性的社会活动,其生态特性在于:(1)金融决策中包含着人、信息、制度、技术等要素,深受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沟通网络、符号系统、金融构架等基本环境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这些要素和环境在生态学意义上即从种群、群落、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构成了金融决策生态系统。(2)金融决策始终处于协调运转的动态过程中,要维系这种动态性的平衡与良性循环,必须实现金融决策系统内外的能量、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这就如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其实质是在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分配的进程中实现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决策,要转换金融决策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决策生态观念,实现金融决策的理念重塑。长期以来,在“权力本位”思维的支配下,一部分金融部门的领导干部将金融决策视之为“金融首长负责制”制度条件下金融权力运用的具体体现,金融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和排他性较强,缺乏协同理念、环境意识与科学决策观念,“急功近利”、“长官意志”、“个别人或小群体随机拍板”等现象时有出现,这都严重影响了金融决策的效能与质量,也扭曲了金融决策“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价值取向。
金融决策活动从“随意性”和“非理性”的决策状态,走向科学、民主、有效的决策新境界,就要求决策者在金融决策活动过程中理性地把握和遵循生态学定律。作为现代金融决策者,须充分意识到金融决策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决策的主体、客体、目标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效应”;金融决策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因素形成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的格局;所制定的任何金融决策方案均不能有违生态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应对符合生态、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自然进程产生任何干扰。只有准确把握和依循现代金融决策活动这些生态学意义上的基本准则,金融决策活动才能符合生态法则,并获得决策生态系统的优化效应。
二、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金融决策生态系统是指在金融决策活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决策活动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沟通网、符号系统、金融构架等基本生态环境要素的总和。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内外两个层面:金融、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外部层面要素对金融决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决策者、制度、技术等内部层面要素则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动态平衡,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
根据现实生态拟建的金融决策生态系统是决策生态核、决策内生态和决策外生态三个关系圈层的构成与集合,如图l所示。在该系统结构中,核心圈层是处于中枢地位的决策者和决策机构,亦即决策生态核;第二圈层是影响决策活动的直接环境圈,即决策内生态,包括决策生态种群、政策、机制、流程、信息、知识和技术等生态环境要素;第三圈层是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外部支持环境圈,包括金融、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外部生态要素,是金融决策的外圈层生态环境,亦即决策外生态或原生态。
由于涉及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中诸如种群、制度、技术等核心生态因子,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在整体系统的三个圈层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自身要素的整合和优化,影响
和制约着核心圈中决策者的判断和选择行为,并推动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进而间接地对外生态系统要素产生优化效应。
在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中,核心圈的决策者虽具有主导和决定作用,但有其特定的运作范围,金融决策的制定、选择、执行、完善等有赖于内生态诸要素尤其是咨询辅助种群发挥基础作用。同时,决策内生态又是将决策外生态相关影响因素传输给决策者的重要纽带,从而为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经济基础、人文背景、金融秩序、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从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三个关系圈层(决策生态核、决策内生态和决策外生态)的逻辑活动过程来看,决策者通过决策内生态中的利益博弈、规则约束和方法选择,形成科学决策,达致决策外生态的优化。在决策外生态优化的基础上,种群对决策者又会提出新的政策诉求,要求其继续通过发挥内生态优化效应来制定更好的政策,对决策外生态进行新一轮的优化。这是一个“涟漪”式正向放大、内外关系互动的过程,全部决策活动的价值导向是促进决策外生态中的经济发展、金融文明、社会和谐、文化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决策生态核以决策内生态为依托和平台,整合决策外生态的相关影响因素,促进以利益聚合、表达、协调为核心的协商和对话机制的建立,让各决策利益相关者“在宪法、法律、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采取相应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进而实现各个种群及其所代表的各社会阶层利益的良性互动与总体平衡。
三、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在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结构中,处于第二圈层的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作为中枢传递层,在整体系统中处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关键位置,对金融决策产生直接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因此,准确把握金融决策内生态的结构定位,切实发挥其对整个决策生态系统生命维系的功能作用,是保证金融决策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金融决策内生态是一个由“三层面七要素”构成的具体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
(一)种群层面:决策生态种群
在生态学意义上,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金融决策的生态种群是一个由金融管理部门智囊机构(如金融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金融学院、社科院等)、高校学者专家、社会独立研究咨询机构、民意代表与利益表达机柯(如人大、政协等)组成的生态群落,其构成与关系整合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核心圈决策者的行为。
生态种群动态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竞争博弈和协同共生,金融决策生态种群的动态发展同样也依循这一生态法则。在金融决策过程中,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各决策种群之间通过竞争活动,形成一种生态位分化和博弈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决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不断增强,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不断相适应,从而逐步趋向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中,金融决策活动的协同共生是竞争博弈的一种高级形式的呈现,是各利益相关方在博弈中达到协调、协作与和谐的一种关系状态,具体又表现为系统自身的调节适应和动态平衡。
(二)制度层面:政策、机制、流程
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制度层面主要包括政策、决策机制和决策流程。从决策内生态系统要素关系及其整合的角度视之,金融决策要保障行之有效的现有政策继续发挥其功效,要在政策精神、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等方面与现有政策相契合,一项新的金融决策不能与正确有效的现行政策相冲突;对于因政策目标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政策局限性基本显现、政策主体认识不断深化而需要进行调整的现有政策,金融决策要通过增扩或缩减、合并或分解等方式对政策目标、政策实施方案和政策关系等方面做出调整;对于已经完全失去正面效用的现有政策,金融决策要通过政策替代、废止等方式来予以终止。
决策机制既是金融决策核心圈进行决策活动的制度基础,更是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的决策种群所形成的结构关系有机体参与决策活动的一系列规范。具体是指对决策和参与决策的责任主体、意见表达者与咨询者、决策监督者等方面的行为与关系所确定的规则规范。现代金融决策机制是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要素,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领导决策、公民磋商与参与、专家咨询和信息支持四方面的密切配合与有机统一。
作为生态流在金融决策内生态中的体现,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它包括输入资源、活动、活动的相互作用、输出结果、顾客、价值六个构成要素。金融决策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具体体现为按照“发现决策问题――确立决策目标――进行决策调研――制定决策方案――选择最优方案――组织监督实施”的金融决策流程进行决策活动。
(三)技术层面:技术、信息、知识
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属于决策方法与技术的范畴,只有充分掌握了科学的决策知识、丰富的决策信息和先进的决策技术,才能为决策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在科学知识应用上,现代金融决策活动集成运用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人文知识等势在必行;在方法技术抉择上,改变传统的经验决策方法,采用和实施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德尔菲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运用现代预测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亦在现代金融决策活动中蔚为普遍。通过发挥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综合作用,有助于正确把握决策对象发展演化规律,预测和掌握系统内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决策评估,为优化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m。
金融决策内生态的三个层面对金融决策活动的基本诉求是不同的:种群层面要求活动体现民意诉求(民主化);制度层面要求活动体现规则诉求(制度化或法治化);技术层面则要求活动体现科学诉求(科学化)。惟有体现民意、遵循规则、方法科学的金融决策活动与行为,才能使三个方面的决策有机统一,进而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现代金融决策高境界。
四、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及各要素的优化效应
要有效发挥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优化效应,促进决策生态核、内生态与外生态各关系圈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真正达到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关键在于实现内生态系统中种群要素、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有机契合和优化效应。
1.系统共振优化效应(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共振一般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在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一个要素发生改变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系统的优化在于改变某些不足要素和优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集成发挥正效应要素的作用,控制和减少负效应要素对金融决策目标的负面影响。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系统共振优化效应体现在三
个方面:一是金融决策种群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振。在金融决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通过利益聚合和利益博弈的方式在系统内产生利益共振,有利于形成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进而使金融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性。二是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种群、制度和技术的三元共振。惟有三者发生了正效应共振,才能保证种群利益诉求在制度、技术的保障和支撑下实现法治化和科学化的表达。三是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的圈层共振。因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要素优化而产生的振动,必然会带动金融决策原生态发生振动,内外生态系统的共振效应,可以使正确决策的真正价值在金融、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得以体现。
2.民意博弈优化效应(内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制度层面)。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社会机构和全体民众都要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所以,金融产品是金融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在各利益主体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状态下所作出的决策,才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平衡态。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种群利益根据博弈规则相互博奕的系统。博弈优化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可以实现民意表达“规制”渠道的畅通优化效应。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通过构建金融管理部门、社会、网络(论坛)等各种制度化的“公共通道”,在保证“民意流量”的制度前提下.使各决策种群的利益诉求可以畅通地输送到决策核心圈。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民意聚合方式的博弈优化效应。“公共通道”使包括公民个体在内的各社会群体都能在金融管理部门决策活动中集聚起来,通过制度化路径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促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注意平衡各种利益需求,达成一个各方共同接受的结果。
3.群协同优化效应(内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技术层面)。运用生态学理论方法分析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问题,不难发现,诸如资源利用低效的“生态流”问题,要素关系不协调的“生态网”问题,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生态序”问题,仍然困扰着系统自身的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在于依据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理论,切实发挥群协同决策模式的优化效应。具体而言之,即以决策核心圈中的决策者协同内生态咨询辅助种群中的各机构、专家和公众代表为共同主体,以保证群体充分协商与沟通为制度规程,以金融管理为运作平台,以群(体)决策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技术,建立基于决策生态流(程)的群体协同决策模式。有效发挥与利用群协同优化效应,可以加速决策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信息、能量利用和交换所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运转,能够平衡流入量与流出量,保证内生态系统的“血脉”充盈和良性循环;可以加深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之间的利益关联与利益互动,促进决策生态因子的网络化发展,提高金融决策“生态网”的自构性和适应性;可以优化内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顺序,能够形成具备自适应、自催化的“竞争序”来保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优化,形成具备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
4.流程再造优化效应(内生态系统中的制度和技术层面)。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具有活力和张力,关键在于“生态流”的畅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体体现为生物链的稳定、生物网的平衡和物质流通管道)的顺畅。模拟构建金融决策的内生态系统,目的在于对生态系统进行仿生,根据金融决策的动力来源与制度安排,疏通和优化金融决策的“输入―输出”机制和公共政策生产的“流水线”,再造金融决策流程。金融决策内生态中的流程再造优化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决策以长期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流程(使客户满意)的再设计为中心,运用生态系统科学的微观定位与精细作业方法,重新组合生态系统中的要素资源,建立首尾相接、整合连贯的业务流程,取代以往的各部门相互割裂或封闭的破碎性业务流程,强调金融决策完成的整合性与连贯流畅。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金融决策的流程,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的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增强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适应弹性和生命活力,形成金融决策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从而对金融决策外生态(原生态)产生“正效应”,推动经济、金融、社会、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福祉。
五、完善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环境的对策
1.建立金融企业破产和退市机制。一方面要加快金融机构破产法及配套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建议尽快出台《破产法》,为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破产退市的善后和稳定机制,妥善解决破产和退市后有关债务清偿、员工安置等问题。如果相关的善后稳定机制不健全,会使金融机构破产影响范围扩广,处理上困难更大。因此,建立完备的破产、退市的善后与稳定机制,对于增强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意义重大。
2.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一方面,要规范金融竞争行为,改变金融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细化市场、错位竞争防止恶性价格战重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传导机制。要强化对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必要时要通过有意识的“让利”,通过利益导向引导各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金融调控效率。
3.加快股份制改革,为资本市场的外部约束提供足够的产权支持。明晰和界定产权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但明晰的产权关系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的有效治理和高效率。实践表明,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保持商业银行产权的多元化,保证商业银行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合理配置和行使企业控制权,打破原有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单一、产权虚置的局面。
4.转换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以多种身份(监管者、融资者、地方和企业利益的保护者等)和金融业发生着复杂的联系,在金融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政府一直强调“减政放权”、“政企分离”、“转变政府职能”,但实际上在很长时期内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要从体制上和机制上改善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关键在于转换地方政府职能,着重调整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
5.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维护机制,形成银行、法院、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维护社会信用的局面。二是要加强法律约束,规范信用秩序,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三是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和征信体系。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开展信用社区建设,为强化信用管
理提供保证。
6.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周小川(2005)认为法律环境会直接影响金融生态,在某种程度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财务软约束”,它是否依然会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法制的转变和完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当前要理顺的法律关系有:(1)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改善金融主体法律制度,促进现代金融企业的形成和发展。(2)以强化信用管理为中心,完善金融业务的法律规范,为金融生态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以提高市场效率为重点,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促进金融生态平衡和优化。(4)以优化金融环境为目标,推动相关法律制度调整和完善,建立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7.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需要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因而必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一是加强对中介评估机构的管理。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评估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规范中介评估市场,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二是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发展。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困惑;对策
一、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的,注重学生的直接经历,通过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师资、课程资源等各种主客观原因,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偏差,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有很多地区在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只是第三批录取院校的高考科目,第一批和第二批并不计算这门科目的高考分数,因而只有高考重点科目才是学生、家长、学校关注的中心,他们根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门学科上。学校及家长对此学科的冷落,忽视了在这门课程上的资金投入、设备设施配置、活动场地以及教师业绩考核等问题,影响通用技术课应有价值的发挥。
2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目前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很多学校的技术通用教师是从其他各行各业转行过来的,很少有学校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相关技术实践经历的专业人员。虽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一些针对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但大多数是讲座,教师只是了解了通用技术的理念,无法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创造出相应的教学情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程教学资源有限,开发意识薄弱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人与物的互动,要求学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理念,说明仅以教材和学校有限的场地、器材作为课程资源,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如果广大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仅仅局限于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么很难实现这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受时代观念与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重视度不够,学校课时安排有限,在通用技术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策略1让学校、家长和学生知道通用技术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者要明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设置足够的技术课程的课时,对教授通用技术的教师与传统课程的老师一视同仁,提高他们的待遇,并将此课程列入教师考核与评价的范围,从而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2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改善师资,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多读专业书籍,提升操作技能,多与同行交流,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每位教师的素养程度,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务,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学校应充分利用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实验室的现有仪器和工具,鼓励师生利用生活用品自主设计并制作器材。学校也有必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争取经费支持,购进设备,建设实验室,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校外的图书馆等场所,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培养学生。
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尽管现在面临着一些教学困境,但只要学校、师生和家长能够予以足够重视,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资源,一定可以顺利走出困境,让通用技术教学这门课程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学生宿舍中容易引发室友矛盾的问题
宿舍是生活场所,也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很多功能。宿舍让人有“家”的感觉,但这个“家”里没有家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打理,很多事务要靠全体室友的自觉与自律。对住宿生而言,一天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宿舍度过,这个“家”不仅是一个空间,还是一段时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宿舍自然会成为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容易引发室友矛盾的问题主要有:怀疑别人拿走自己的物品,对别人的事过于好奇,对宿舍值日不重视,室友间性格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较大,缺少人际交往常识,嫉妒心理作祟,沟通少,等等。
二、室友矛盾的表现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学生宿舍也不例外。有些矛盾是暂时的,对矛盾双方没有什么影响,过一段时间矛盾自然消失;有些矛盾不太好调和,矛盾双方别别扭扭很长时间,对各自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矛盾会让双方感到非常压抑乃至痛苦,甚至矛盾还会激化;还有些由即时冲突引发的矛盾,也容易引发严重后果。
1.由即时冲突引发极端事件。
2013年4月的一天,南京某大学学生宿舍发生这样的一幕:学生蒋某忘带宿舍钥匙,敲门却无人应答,等他向管理员借来钥匙打开宿舍门后,发现同学袁某正在房间内打游戏,对刚才的敲门声并没有理会。蒋某因此事与袁某发生争吵,双方动起了手,混乱中,袁某拿起一把水果刀,对着蒋某猛刺,致使蒋某被刺身亡。之前双方无任何过节,只因缺少应有的冷静,导致严重后果。
2.因嫉妒搞小团体。
在一间宿舍里,某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较出众,与其他室友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的话,即使该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很好,但由于嫉妒心理使然,出众的室友也很容易受到孤立。还有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自命清高”,看不起其他室友,使自己游离于其他室友之外。还有因性格、习惯、价值观、家庭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距,使得同一宿舍的几个人由于嫉妒而分成小团体,影响室友间的和谐相处。室友间搞小团体的现象多发生在女生宿舍。
3.由猜忌引发难以调和的矛盾。
某学生的生活隐私被室友外传出去,令该生非常尴尬,在无法确认是谁将自己的生活隐私外传的情况下,所有室友自然都是被怀疑的对象。隐私被泄露的人会凭自己的感觉猜测“嫌疑人”,而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种猜测又未必准确。当被怀疑者感觉到自己被怀疑,而他(她)又不是泄露他人隐私的人时,二者之间的矛盾就很难调和了。这种由猜忌引发的室友矛盾多发生在女生宿舍。
4.小矛盾引发口水战或肢体冲突。
某学生急着给自己的电子产品充电,宿舍里却没有空余的电源插座,该生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把某位室友的充电器拔下,给自己的电子产品充电。这种做法肯定是不礼貌的,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生气。这种矛盾其实并不难解决,少数被拔下充电器的学生却不能理智地去解决这种矛盾,而是谩骂对方引发口水战,或动用武力去发泄自己的不满,把小矛盾变成大矛盾。
5.用“生气”表达不满。
有少数学生,只要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就用生气的方式发泄不满,说话时怪声怪气,拿东西时摔摔打打,或干脆板着脸不说话。生气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有人将生气定义为“让人惧怕”,生气能破坏周围所有人的情绪,危害健康,妨碍人作出理智反应。宿舍中有一个人生气,整个宿舍的气氛都会变得非常紧张,会给整个宿舍的人造成伤害,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6.相互看不惯致使室友间形同陌路。
宿舍里某两个学生相互看不惯,没有共同语言,不认同对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于是,先是“话不投机”,总也说不到一块儿去;后是“半句多”,相互间不想多说一个字;最后是“视对方如空气”,两人在宿舍内外相见都形同陌路。一间宿舍住着4至6个人,如果有两个室友由于看不惯而互不理睬,整个宿舍就会充满浓浓的火药味儿。
三、化解室友矛盾的对策
学生宿舍是学校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室友间产生矛盾大多由生活琐事或性格差异所致。如何减少和化解室友间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
1.借鉴国外经验,在校园网开设“找室友”系统。
校园网应为住宿生提供“找室友”系统。新生入学前,在校园网输入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相关资料,包括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家庭状况、对室友的要求等。系统会自动搜索或反馈,并按匹配程度,将满足条件的人推荐给学生,学生从系统提供的人选中自己选择、自己联系,双方通过交流确定可以成为室友,再向学校申请。这是美国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在住宿这个大问题上有更多自主的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和自己性格、习惯、爱好相投的人做室友。优先满足相互认识的人做室友的申请,会避免很多室友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关注“卧谈会”――室友关系的晴雨表。
上床后,入睡前,这段时间被称为宿舍的“卧谈会”。“卧谈会”上,每个人的行为及话题是检验室友关系的晴雨表。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每个室友都自己忙自己的,聊QQ、听音乐、看电子书,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几乎不与其他室友交流,那么室友关系一定有些冷漠。如果在“卧谈会”上,室友们能谈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班里的趣闻趣事、任课教师的一些特别的做法、自己崇拜的明星、重大体育赛事等,每位室友都能敞开心扉,甚至能讲出一些小秘密,室友间的关系一定是比较和谐的。班主任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每间宿舍“卧谈会”的情况,通过“卧谈会”预测室友关系,适时调整宿舍管理方法,杜绝不必要矛盾的产生。
3.定期召开宿舍民主生活会。
宿舍是人与人亲密交往的空间,与家庭有相似的地方,容易让学生将家庭模式搬到宿舍来。特别是独生子女,容易在这种模式里以自我为中心。为此,学校应每周安排开一次宿舍民主生活会,鼓励每个住宿生针对宿舍管理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室友间真诚沟通,了解每个室友的忌讳在哪里,每个学生对室友的期待是什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调整自己对室友的期待,修正自己的价值目标,营造宽松和谐的住宿环境。
4.加强生命教育,防止室友间极端事件的发生。
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都难以完全消除极端的行为和事件,但是可以从各个方面想办法,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室友间的矛盾大多是由生活琐事引起的,因为一些小事生气、吵架、大打出手甚至动了杀机,折射出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室友间缺少爱、缺少关怀和理解,这样就会导致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稍不如意就“划清界限”,甚至相互谩骂、大打出手。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能“就生命谈生命”,要通过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途径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是需要能力的,即心中有爱,而爱的教育源头在家庭,家长应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予以正确引导,让孩子懂得尊重、懂得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礼让、学会沟通、学会适度忍耐。
5.实行宿舍管理员“导师制”。
很多学校的宿舍管理员都是临时聘用人员,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关锁宿舍大门、熄灯及打扫公共卫生。学生宿舍的确需要这样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但更需要懂教育、有一定文化素养、有导师作用的管理人员,他们能以宿舍为平台,给学生提供有滋有味、有血有肉、有载体的人文教育,他们具有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感恩、合作与分享、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学校应加强宿舍管理员的师资配备,实行宿舍管理员“导师制”,安排教育能力较强的教师兼任学生宿舍的生活导师,对住宿生进行导向、导心、导行和导学。
6.建立家校联盟,请家长参与宿舍管理。
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完成的,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合作。宿舍具有家庭特征,家长参与宿舍管理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较好的结合渠道,也是家长应尽的教育责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每周请一位住宿生的家长来宿舍一次,对宿舍管理、学生自理能力给予评价和指导,同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帮助孩子们化解小误会、小矛盾。由于家长与教师身份不同、方法各异,家长参与到宿舍管理中,会让学生们觉得新鲜和轻松,对预防不必要矛盾的产生和化解已有矛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7.将软环境建设纳入宿舍检查评比之中。
每所学校都会对宿舍进行检查评比,但很多学校的检查评比仅局限于卫生、宿舍布置、作息时间遵守等方面。这些方面固然重要,软环境建设同样重要,如,室友关系、宿舍成员总体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公德修养、责任意识、宽容与忍让等,这些决定学生个人和宿舍整体精神状态的项目也应纳入对宿舍的检查评比中。这些指标不太好量化,但却可以以评估的形式,引领每个学生、每间宿舍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8.教育学生养成对宿舍管理约束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