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范文

时间:2023-07-23 09:16:51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音乐课堂小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

第1篇

小学音乐课堂音舞结合趋势审美编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音乐舞蹈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儿童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都属于相对独立的艺术,然而,当孩子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的动作却常常是分不开的。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开展舞蹈教育不光能够发展孩子的身体运动机能,同时还能陶冶孩子的品德与情操,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并最终让这些能力转化为音乐表现力。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舞结合教学方式已成为趋势

第一,综合课型已经成发展趋势。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综合课型教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与形式多变让结合了舞蹈教学的小学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活跃。

第二,舞蹈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与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音乐课程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倡科学综合,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结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舞蹈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舞蹈频繁的出现于全国各电视台的文艺晚会中,普通的中小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音乐舞蹈演出中,且在普通的中小学中,也不乏真正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舞结合教学方式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只有在大型文艺汇演的情况下才能意识到舞蹈作用于音乐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将舞蹈教学内容有效的纳入到音乐课堂中。在提倡音乐与其他姐妹艺术相结合的今天,没有舞蹈教育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舞蹈课与音乐课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是,即便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成为音乐家,教师也有必要将舞蹈教学内容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因为,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与不能够传递真挚的感情的。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舞结合教学方式推行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与肢体行为中,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能够启发学生与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让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第一,小学音乐教师要从观念上认清舞蹈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意义,同时也要树立学生人人参与的意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舞蹈与音乐依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舞蹈与音乐都来源于生活。从舞蹈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舞蹈与音乐密切的关系也为历史所见证,舞蹈也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除此以外,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虽然舞蹈院校林立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但在舞蹈艺术中,音乐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上也从来没有与舞蹈艺术分开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将舞蹈融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通过舞蹈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第二,要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人的感情与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来抒发,而音乐更多地是通过结构,特征与气质打动人心。将舞蹈融入进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舞蹈来感受音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册《小鸟,小鸟》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小鸟飞翔的动态以及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于小鸟的舞蹈,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小鸟雀跃与展翅高飞的形象,最终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用更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演唱这首歌。

第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结合舞蹈,适合让学生全员参与,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创建出更多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与增进友谊,并最终培养出学生高尚的情操与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编辑舞蹈,创设情境,再导入新课,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旋律与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

第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风情与不同的季节变化,都需要教师导入相关的舞蹈去体现,在导入舞蹈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的自然与民族风光、民族习惯与民族歌舞,接着在播放本课的歌曲与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的旋律。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新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多媒体画面能够展示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与方式,以此给学生带去全方位的试听冲击,让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锡剧是《双推磨》时,教师可以将推磨的动作设计成为舞蹈,让有兴趣的同学上讲台展示推磨的动作,以此加深学生对于所欣赏音乐的理解。

第六,让音乐与舞蹈能够展现歌曲。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创舞蹈动作,并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表演,这一设计不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同时还能够分享与同学一起创作的快乐。在欣赏内容播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课堂延伸,与进行课堂小结

歌曲与舞蹈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歌唱与舞蹈,一切手段与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课堂所拓展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现有的储备只是相联系,拓展最终才能回到课堂中。除此以外,教师与学生还需要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延伸与概括,如此才能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与舞蹈进行有效的结合。

第七,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以欣赏教学的模式为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现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对课堂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让师生间的相互问候既能够交流感情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授课来说,良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音乐课堂中加入相应的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欣赏新作,感知与体会。佳作欣赏与感知体会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这些重要的环节,舞蹈是必然的最佳表现形式。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进行学习与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同时发挥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由此才能够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以唱导游;以游助唱;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97-01

一、模式的结构特点

“以唱导游,以游助唱”使学生在音乐课中热爱音乐的美,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它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诱趣一动静结合,训练实践感受内化,陶冶性情。

第一步:创设情景,诱趣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律动练习,可以满足学生动的心理;故事引趣,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上来;游戏激趣,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进入角色,为学习新知创造欲动的心理氛围。

第二步:动静结合,训练实践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训练、实践。以节奏练习为例,如果仅有教师的热情,充其量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许还会导致混乱的状态,而学生也难以受到真正的训练,所以训练必须做到动静结合。首先是心动,然后才是手动、口动,乃至身动,静中有动,而动时心中平静,从而达到整体和谐与发展。

第三步:感受内化,陶冶性情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在美的乐感和美的动作的陶冶中从内心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一课堂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始终以唱游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形成一幅活而不乱、动之有序的动态性结构图。

二、教案举例:生日快乐(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片断)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律动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师:刚才,小朋友进教室时,脸上都笑眯眯的,为什么?(生答)你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心里会很高兴?(生答)对,过年、过“六一”节、出去旅游、考试得了好成绩……心里会特别高兴。今天是小兔灰灰的生日,咱们该怎样表示一下呢?(生答)。好,咱们就一起来为灰灰庆祝生日。(出示生日蛋糕,点亮生日蜡烛做发声练习,边表演边演唱:《祝你生日快乐》)

(三)节奏练习

师:平时同学们过生日时,好朋友可能会送礼物给他,今天灰灰有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它解决一下,就当送给它的礼物吧。

1.复习旧节奏;

2.组成新节奏拍打。

(四)视唱练习

(教师事先在同学的座位底下藏一些节奏、曲谱、头饰等)灰灰也送给小朋友们一些礼物,请你找找自己的伙伴,并唱一唱。(生边律动边找伙伴,视唱曲谱)

(五)教授新曲

师:刚才小朋友送给灰灰一首生日歌,灰灰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也要唱一首生日歌送给小朋友――你们听。(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生日时愉快的心情)

师弹奏歌曲旋律,生朗诵歌词。

师弹奏歌曲,生边哼曲谱边律动。

分析演唱时力度变化,齐唱歌曲。

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伴奏并唱歌表演。

(六)欣赏乐曲

整体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

分段欣赏:对乐曲进行对比,并内化,欣赏小结。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灰灰的生日过得真热闹,我们又唱又跳,不仅感受了《喜洋洋》的欢快和喜庆,而且还学会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生日蜡烛》,知道了我们演唱歌曲不仅要有感情,而且还应该注意力度的变化。以后只要我们多听、仔细听,那么,欣赏音乐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快的提高。(随着乐曲边律动边出教室)

三、实践效果与分析

第3篇

一、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唱歌创造思维

唱歌教堂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唱歌唱得好不好,最基本的要求是节奏,音准的正确性,小学生的音准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音准也就成为了音乐老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我认为如果能有效的使用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如竖笛、口琴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对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单音,音程入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吹奏,另一组学生唱,然后再进行简单旋律的吹奏和视唱。最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练习,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效正音准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二声部或三声部,则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视唱练耳创造思维

视唱教学要求学生正确地唱出每一首练习曲,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把视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则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视唱的兴趣。在视唱训练时,学生一般对视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准都很难把握,这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固定的音高,他们就会觉得视唱不是很难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学生自己演奏视唱谱,然后再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平安夜》这首歌曲的曲调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切分节奏学生不易唱准,教师在视唱之前让学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学生对音高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视唱就能较快的把握音准。这样唱奏结合,学生兴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欣赏创造思维

欣赏教学是一种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程,因为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理解音乐作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较难被理解,如果通过乐器与之相结合,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产生共鸣。例如:在欣赏第二册《快乐的嗦》时,让学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是一半音乐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这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乐曲,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从听觉感到情感感受的桥梁作用。

四、器乐教学与节奏的练习结合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和听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将节奏比喻成一个身体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节奏则就是人的骨骼,想想人没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见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节奏训练时,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训练,如锣、鼓、镲等,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如xxxx xxx节奏时,先由学生口读和手拍节奏,再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型,吹奏同一个音,如6666 666 这样就使学生即进行了听觉训练又增强了内心的节奏感。

要使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前提条件应是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难点的问题,老师应予以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然,在器乐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地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舞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5-02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对学生“音乐实践及音乐创造”的能力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亲身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从实际音乐活动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这种实践活动的实现,完全可以通过音舞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下音舞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音舞结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传统地教授一些基础音乐文化、音乐技巧了,已发展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等。而舞蹈的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它已由原来单纯的美化肢体动作、完善情绪表达扩充到协调形体气质、体现情感表达、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其继续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根本原因而在于它满足了人体需要,达到深层次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健康体魄的作用。

2.丰富学生情感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较少部分是非语言形式。在一些场合,非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甚至要高于语言表达。现如今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表现力。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肢体表现,而舞蹈则是这种肢体表现的艺术升华。具有与音乐一样的性质――体现某种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即是说当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就通过朗诵的方式补充表达,当朗诵也不能很好表达时就借助舞蹈动作来体现想表达的内容。舞蹈动作有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文化内涵,若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舞蹈动作,便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方式。此外,学生要想掌握好舞蹈动作就必须增加自己对舞蹈的体悟和创新。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是能结合舞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展潜力。当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就能获得自信,并且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方法。

3.提升学生综合气质。舞蹈,是人类动作的艺术化。舞蹈教学即是教导、训练人的身体动作,此外还需要投入自身情感和精神,以达到协调一致的舞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消耗体力,还要消耗脑力,在无形中就刺激了舞者中枢神经,训练了其支配意识。动作的训练还锻炼了韧带的柔软程度和肌肉对骨骼的牵引密度,能够改善骨质、稳固关节、提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度。此外,好的舞蹈要以准确的舞蹈动作(如收腹、挺胸、提臀、低头、回眸等)为基础,所以舞者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做这些动作,于是就逐渐改正了那些不雅的形体姿势,培养了优雅的气质。

二、音舞结合教学形式在小学课堂开展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素质、年龄层段、实际需求,采用相符的舞蹈动作,将其尽可能地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降低动作变化的频率,同时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音舞的兴趣。如此才能达到音舞结合的最大益处,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舞蹈、学习音乐舞蹈、编创音乐舞蹈。具体策略如下:

1.舞蹈编创趣味化。兴趣是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使学生主动进行某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课标较之于过去进步的地方则在于它将主动学习的权利赋予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由吸纳式学习变为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虽然音舞结合有众多的优点,但若是脱离学习主体这一客观实际,所有的优点都将转化为不可忽视的缺点。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对参与音舞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增加舞蹈动作编创的童趣性,把舞蹈动作教学的简单化、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让音舞结合教学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特别是让部分动作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较差的同学以及大多数男同学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即兴创编。那么,在音舞结合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怎样才能增加其童趣性呢?如:舞蹈动作中强调眼神与手势配合的,在音舞结合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模拟“摘成熟的果子”这一生活实例来训练。这是因为摘果子是一连串的动作,而摘成熟的果子就是一连串动作和眼神的结合,需要通过眼神去寻找,在差不多找好的时候伸手去摘。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将舞蹈动作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既避免了舞蹈动作教学的枯燥性,还降低了教学难度,调动了学生表演的欲望,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还可模拟创设某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既能展现天真活泼的本性,又能增添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民族舞蹈儿童化。纵观整个音乐教育的历史,虽不断改革创造出众多新体系,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仍是殿堂级人物,他们创造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世界的音乐教育都具有引领作用。他们都发源于其民族优秀文化,且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整个世界的音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论之,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56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我国的民族舞蹈大多都保留着原始风貌,朴实豪迈、热情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表演与聆听。比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土家族歌曲《乃哟乃》;朝鲜族歌曲《桔梗谣》、彝族乐曲《快乐的嗦》、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等,虽然小学生受其年龄局限并不是很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舞蹈成品赏析内容,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编创过程中所需要的舞蹈元素。通过欣赏优秀舞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舞蹈动作的即兴编创打下基础。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性,其舞蹈动作应尽可能的儿童化、典型化。

3.国标舞蹈游戏化。舞蹈种类众多,国标舞、芭蕾舞、民族舞均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国标舞还具有大众性特点,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在小学音舞教学中加入简化的国标舞动作,能够在学生间提供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日常仪态。但国标舞较小学生而言相对成熟化,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可以在国标舞的中融入游戏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爱尔兰民族的踢踏舞,既有弗拉戈舞的热情火辣,也有古典芭蕾的优雅和现代舞蹈的精致,动感十足。教师就可以抓住其典型动作:踏步、踏点步、抬跳步等,将其组合成一个小朋友们熟悉的带有游戏性质的集体舞,比如:集体舞《找朋友》、《校园多美好》之类的,规则根据具体舞步而定,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舞步并记忆歌词,完成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再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国标舞情景游戏,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一段国标舞的形式,学好后跳给其他学生看,并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跳得最好的一个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国标舞的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让家长参与,比如在班级期末音乐会中,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一起感受音乐与舞蹈结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常态化,涉猎更多的音乐舞蹈领域的知识。在音舞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针对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进行多方面系统的查阅,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音乐的本体出发,研究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舞蹈是视觉艺术,只有两者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声与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只要搞清楚这些,音乐课堂中的音舞结合教学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只有大量的阅读借鉴,多利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研究的有深度,有底蕴。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的具体课程圆满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婉铮.乐舞教学法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于是,在2010年我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带领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系统地学习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以音乐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第6篇

现象一:放任自主实践.落空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内在美,这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听音乐进教室”,好多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几年来从没有变化过。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了。又如: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合作、音乐实践学习(或表演)这一形式,对实践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分组讨论。一时间,学生嘻嘻哈哈,满教室闹成一片。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还有许多教师喜欢在学生唱歌、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手击拍,如:  可以认为,这种拍击方法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只要稍有节奏感就能拍出。像这样不用动脑的参与。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发挥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毫无意义。  但如果教师把节奏设计成这样:  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化,但是学生若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拍对了。  现象二:评价失真.过度赏识  教学中为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教师在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出现后,为了体现新理念,一概表扬你回答得“真棒”、“真好”。生怕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并没有细细考虑学生的回答中是否出现有悖常规的问题。如:学生回答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总称赞道:“很不错,掌声鼓励。”学生随之“啪啦啪啦”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特别是在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中,不仅其节奏、旋律把握得不够准确,还出现了跑调的现象,而且也没有融人自己的情感,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竟然还是“唱得真棒!”。像这样的评价往往没有深入其根本,而导致过多的表面化。

在观摩课中,经常看到有教师准备一些小糖果或小礼品,用于课堂上奖励学生。试问:教师是不是每节课都有这样的精力和物力来准备这些奖品?如果是为了应付听课,这样的演示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学生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的?这种奖励方式在潜意识地培养他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教育真的能物化吗?

现象三:盲目追求综合,舍本逐末

有的课让人感觉闹得异常: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脚底下踏着行进的步子,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跟着音乐打节奏,一会儿和着音乐做舞蹈动作,这些活动已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音乐课成了活动课!

曾听过这样两节课,旨在通过音乐欣赏,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一节是《海》,教师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海底世界,而对于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教师匆匆带过,一味地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有哪些海底生物,还要进行作品展示。顿时学生忙开了!各种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人眼帘……简直成了美术课!另一节课是《鸭子拌嘴》,授课教师从音乐欣赏入课,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5遍音乐,应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但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作品的音乐魅力,而重视的是“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你能讲一下音乐里的故事吗?”……

从这些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是迷失了方向。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们来热闹一下?就是这样进行音乐实践、综合吗?其实,这是走入了音乐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误区――改变或削弱了“音乐为本”的学科性质。音乐教学的“中心”还是要把握音乐的“本质”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本质不谈,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我们的学生,那么何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现象四:忽视基础教学.浅层美育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是形成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牢固,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实验课中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从以往的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到现在过度迁就所谓的“快乐”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愉悦。有位老师上《大海的歌》一课,这样开始:小朋友,在今天的音乐课堂上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很好玩儿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浪片段)生答:大海。再问: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动手布置一个海边的场景好吗?(利用上面的道具或自带的东西,然后分组布置海滩、人物等)好―会儿,―个热闹的海边沙滩出现了:捡贝壳的、套着游泳圈的、光着脚的;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晒日光浴,哼着歌曲悠闲自在。一副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听课老师的眼前,可时间过了约有半节课,而后才匆匆学唱欣赏……

第7篇

一、课堂培育和指导

课堂音乐领域学生是颗树苗,培育与指导是后天条件。我们的音乐教师的琴键更好地发挥,就要看我们的的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培育是培养某种感情的发展或锻炼,培养教育音乐人才。指导是找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解答,对音节或节奏进行相应的调整。耐心是面对某个问题时最大耐力解决问题得出最好答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育、指导和耐心三者结合才能让学生发挥出美好动听的的歌曲阵容才能让课堂鲜活起来。

二、课堂教材新颖明确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交换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发展视角在音乐教育改变是重要的,教师做为引导者,兴趣和修养是对学生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歌曲的同时,需要学习作者和整首歌曲以及相关知识的整体的链接,有利于小学生对歌曲加深,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备课,理解掌握教材,聆听音乐的深入,点出重要部分对教材认真分析。再结合中西方歌曲文化,加流行元素,高中低音元素感受理解音乐的美妙变化,从而在训练中得到提升。思维情景模式,借助多媒体侧重音效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音乐完毕后教师发言自己主观感受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自主发言或小组交流,做到教师引导学生听后感受和词曲的思想意境。学生自我发挥的同时也是一种积极肯定。这种肯定来自教师。自我提升是对学生的音乐修养,是提高初中音乐有很大的帮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三、课堂发音的基础

小学音乐由高、中、低组成。音乐教师如果选择合唱以小组为中心,教师可以因人而异适当调整。在男女合唱中和音占总体的的10%,音乐教师可自由组合,男女单音时分组而定,如果出现强音,低音补救同样有效。音乐教师以音节的把握顺手势而定。

音乐教师对音节把握是十拿九稳的,对小学生来说音节的认识是教学的关键,

音节整首歌不可或缺的部分,音节的质量是导致整首歌曲的统一音质的高低平。学生学完整个单元时,音乐教师选择歌曲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让学生制作乐器。把音节很好地融入到乐器中这样起到了记忆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节,提高举一反三的引导条件。在这样的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学生对音节已有了自己的理解。音乐教师发挥主导的教学,也可释放自己和学生合奏,以学生为重心在学生那里找到教学的真谛。

四、欢乐教学兴趣是学习的节奏

击缶、鼓、小提琴、流行音乐等等。部分学生会歌唱一些流行音乐节奏最能体现出学生的想法也是最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唱出自己戏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导演这种场景音乐教师的引导兴趣是关键作用。

1、中西节奏,接入游戏。很多学生在三至五节课后身心不能承受过度的课程,而是转到了轻松的体育课或是音乐课,课堂转接是对音乐教师启迪。击缶是千人以上的杰作,在击鼓传花的游戏节奏中学生找到节奏,看音乐教师的如何指挥的。游戏开始;第一种:小组纷飞,接组而来,曲清字缓,错组指导。第二种:合唱独唱,自由组合,接曲而下,错者唱歌。音乐教师引导时方法很多可自由搭配。在学习的情况下得到了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学到了知识,使学生角色的,融入到演艺中音乐教师的导演的某种课堂魅力的提升

2、音乐兴趣,节奏有序。把兴趣想象成一本书,节奏和音节是课文,封面是课堂音乐。学生在集体合唱时或是独唱时的那种渴望,激动的唱错也会发生。音乐教师的指导的纠正很重要使节奏有序进行,初期不能套用词曲容易发生混音,直到熟练以后词曲融合才能找到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