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49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外汇交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外汇技能;外汇交易;模拟软件
任何一笔外贸业务都离不开国际金融的配合。假如以合同为线索来考察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在签订合同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外汇风险,任何一个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
一、传统《国际金融》教学的不足
虽然大部分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无论是研究生阶段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掌握的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们往往缺乏信心和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与学科其他教材内容重复。《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其中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屡屡发生。如《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跨国公司”一章,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债务”一章。这两门课的这两章都涉及“国际资本移动”,都需讲授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根据专业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外贸业务的要求为宗旨。在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这严重影响了外贸公司的经营。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摆在外贸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国际金融》教材对外汇保值问题的探讨却零散地分散于“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重点不突出。又如学生毕业在工作及生活经常接触到的结售汇制度、外汇核销制度却根本没有涉及。
第三,教学方法还没有突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五个一”来形容,即一本书、一叠讲义、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用PPT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但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变化。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彻底抛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国际金融》课程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技能。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像在国际金融专业那样全面、细致的讲授《国际金融》是没有必要的,也极其不可取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二、以外汇交易为平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学校纷纷实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删除了《国际金融》课程。这是适应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深”的国际金融知识和复杂的国际金融技能又是外贸类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可行的的出路就在于我们必须站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角度,重构国际金融知识,以“有用、够用”为标准开展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问题的关键是,哪些内容是必须保留的,那么内容应该省略?
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国际金融》知识,主要是汇率折算、进出口报价、对外贸易融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结算、结售汇等。这些内容都外汇交易密切相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建整合出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二大内容:
一是顺利结售汇外汇保值操作。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外汇与汇率,包括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2)如何买入和卖出外汇?
二是防范外汇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外汇保值操作,可能会出现做一笔外贸业务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亏损的业务。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外汇保值的原理、方法及操作等。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包括基本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2)外汇管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管制和我国的外汇管理。(3)外汇保值措施,包括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保值交易。
以上内容都与外汇交易相关。为了让学生集中掌握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加入专门的课程《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如果不开设专门的课程,那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中加入完整的外汇交易实训,以便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以外汇交易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的改革和电子化技术程度的提高,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基本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管理、政策、法律,还要了解银行的信贷知识.还要知道企业的融资投资知识。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未必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深度,但一定要求很有知识面的广泛宽度。随着我国国家化的加快,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新的课程应突出外汇风险的管理及其防范。
表1
项目 主题 案例举例
项目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20XX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项目二: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规模 20XX中国的国际储备规模构成
项目三:外汇汇率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美元为何会持续贬值,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如何变迁的?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 衍生产品交易的两面性 1995年巴林银行时间、2005年中航油事件
......
表2
情景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务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真正理解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
教学内容
给出若干笔国际经济交易,要求学生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顺差还是逆差,计算各种国际收支差额,并分析失衡的原因。
必要说明
简单介绍复式记账法。
情景二:汇率计算的实务练习
目的和要求
通过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外汇汇率的标价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进行各种汇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基本汇率与交叉汇率的区别与计算;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与中间汇率的区别与计算;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区别与计算。
必要说明
利用软件进行;可开展技能竞赛。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此设设计了以下项目及(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6页)若干子项目:
项目一:国际收支(子项目一:外汇与国际收支;子项目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子项目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子项目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训));
项目二:国际储备(子项目一:国际储备的构成;子项目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项目三:外汇汇率(子项目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子项目二:汇率变动及其影响;子项目三:汇率制度;子项目四:外汇汇率的计算(实训));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子项目一:外汇市场;子项目二:外汇业务;子项目三:外汇业务(实训));
项目五:外汇风险(子项目一:外汇风险概述;子项目二:外汇风险管理;子项目三:外汇风险管理(实训));
项目六:外汇管制(子项目一:外汇管制的内容;子项目二:我国的外汇管理);
项目七:国际金融市场(子项目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子项目二:欧洲货币市场;子项目三:亚洲货币市场);
项目八:国际金融组织;
项目九:国际货币体系。
四、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都要有案例做引导。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选取的主要案例如表1。
(二)模拟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模拟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选取了以下内容(列举了两个情景)开展模拟教学(见表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李建元.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交易风险外部技术内部技术
外汇交易交易风险是指企业以外币进行的各种交易中,由于汇率变动使结算时和交易时即签订合同时折算的货币的数额增加或减少的风险。对于交易风险的防范技术,一般可以划分为外部技术和内部技术。
一、防范外汇交易风险的外部技术
1.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是指企业或证券交易商与银行达成协议,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远期汇率办理外汇收付业务的交易行为。它是当今国内外回避汇率风险普遍的做法之一。
远期外汇交易交易方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防范风险所花的成本低。企业不需要缴纳保证金,而只需支付手续费和风险保证费;二是灵活性较强。我国的银行已开办这项业务,外贸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如外贸企业在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后,一般要对未来的外汇汇率走势作判断。如果我方为进口方,为防止到期支付外汇时汇率上涨而造成损失,便可与外商签订合同后,立即与银行签订买进外汇的合同,从而将汇率固定下来;如果我方属卖方,为防止到期收汇时汇率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则要与银行签订合同,将此外汇按几个月的远期汇率卖给银行。从上述的交易过程不难看出,远期外汇交易的实质是企业将汇率波动的风险转嫁给银行。所以银行除向企业收取手续费外,还要向企业收取风险保险费,即防范风险的成本。
运用远期外汇交易来防范汇率的风险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证明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有较明显的缺点。采用这种交易方式,要求企业在签订外汇买卖合同时,必须确定企业未来收付的外汇金额,收付期限和交割日等。单对外贸企业来说,外汇收付期限和交割日一般很难确定,为了避免远期外汇交易的这一弊端,外贸企业可利用由远期外汇交易所派生出来的择期外汇交易来回避汇率风险。
2.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货交易是指协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汇率买卖一定数量外币的交易。
由于外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在汇率变动不利于进口企业的情况下,可以使进口企业少损失一些外汇,担当汇率变动有利于进口企业时,它又要使进口企业的外汇盈余少一些,这就是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特点。
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相比,具有三个优点:第一,投资者范围扩大。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只要按规定缴纳了保证金,任何投资者均可通过经纪人进行外汇期货交易。但是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投资者的范围则比较小,一般是与银行有良好业务关系的大企业和信誉良好的证券交易商才有资格。第二,市场流动性大,市场效率比较高。在外汇期货市场上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存在,所以外汇期货市场上的流动性比较大。第三,外汇期货契约是标准化的合约,交易的货币也仅限于少数币种,所以外汇起获合约比较容易转手和结算。
3.外汇期权交易。外汇期权交易除具备上面所提到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外汇期权交易可固定保值成本,使其仅限于期权费;(2)外汇期权交易可对未来发生与否的不确定的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因为期权交易获得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外汇期权的执行与否,必须视约定价格的计价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而定。
二、防范外汇交易风险的内部技术
1.资产负债调整法。以外币表示的资产负债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币值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利润下降或折算成本币后债务增加。资产和债务管理是将这些账户进行重新安排或者转换成最有可能维持自身价值甚至增值的货币。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尽量持有硬货币资产或软货币债务。硬货币的价值相对于本币或另一种基础货币而言趋于不变或上升,而软货币则趋于下降。作为正常业务的一部分,实施资产负债调整策略有利于企业对交易风险进行自然防范。
2.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外汇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所承受的外汇风险会有所不同。在外汇收支中,原则上应争取用硬货币收汇,用软货币付汇。
3.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在交易谈判时,经过双方协商,在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以防止汇率多变的风险。货币保值条款的种类很多,目前,合同中采用的一般是硬货币保值条款。订立这种保值条款时,需注意三点:首先,要明确规定货款到期应支付的货币;其次,选定另一种硬货币保值;最后,在合同中标明结算货币与保值货币在签订合同时的即期汇率。收付货款时,如果结算货币贬值超过合同规定幅度,则按结算货币与保值货币的新汇率将货款加以调整,使其仍等于合同中原折算的保值货币金额。
4.适当调整商品的价值。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应坚持出口收硬币,进口付软币的原则,但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出口不得不用软货币成交,进口不得不用硬货币成交,这样就存在外汇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可以采取调整价格法,主要有加价保值法和压价保值法。
5.通过风险分摊防范交易风险。风险分摊指交易双方按签订的协议分摊因汇率变化造成的风险。其主要过程是:确定产品的基价和基本汇率,确定调整基本汇率的方法和时间,确定以基本汇率为基数的汇率变化幅度,确定交易双方分摊汇率变化风险的比率,根据情况协商调整产品的基价。
6.灵活掌握收付时间以防范外汇交易风险。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收付时间。作为出口商,当计价货币呈上升趋势时,由于收款日期越向后推就越能收到汇率收益,故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推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当然,这要在双方协商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由于使用这种方法,企业所受利益,便是外方的损失,故不易为外方所接受。但企业应对此有所了解,一方面在有条件时可藉此避免收汇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防止外方向我方企业转嫁风险。
参考文献:
一、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
率是不同货币单位间的价格,因此,汇率问题也是一个价格问题。
现代价格理论在回答“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时认为,某种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解决了“价格由什么决定”的前提下,自马歇尔开创新古典经济学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更多地是对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或者说隐藏在市场供求背后的经济规律进行研究,而对于“价格如何决定”即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具体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简单地用“瓦尔拉斯试探过程”或者说“瓦尔拉斯拍卖过程”来解释均衡价格的形成。事实上,经济实践中有关价格形成的真实过程已经表明,“价格如何决定”是一个不能抽象和简化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理论的研究也已证明,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密切相关,市场交易制度决定了已知市场供求下价格的形成及变动方式。
从一般经济学回到汇率经济学。20世纪}o年代以前的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是通过建立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影响市场供求的各因素在内的宏观模型,来解释“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而由Garm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不仅是一种关于“价格由什么决定”的汇率决定理论,更因为其中引人了外汇市场交易制度这个因素,为“价格如何决定”做出了具体解释。
二、市场交易制度概述
市场交易制度可以定义为市场汇总参与交易有关各方的指令①以形成市场价格的规则总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表明,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影响市场的信息汇总能力和流动性供应机制,并由此影响包括价格发现、流动性、透明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市场质量。
交易制度有多种分类标准。由于流动性是交易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因此,通常根据流动性提供方式的不同,将交易制度分为指令驱动交易制度(order-drivensystem)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quote-drivensystem)o
(一)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下,每一位交易者通过指令向市场表达自己的交易意愿。交易者提交指令并等待在拍卖过程中执行指令,交易系统根据一定的指令匹配规则来决定成交价格,因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又被称为拍卖制度。
根据成交连续性(或者说交易发生的时间性)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可以分为定期拍卖和连续拍卖。在定期拍卖制度下,交易者提交的指令被集中起来等待在约定的时点同时成交,其特点是定期在唯一的价格上进行一组多边交易或批量交易,因此,定期交易市场也被称作集合竞价市场。在连续拍卖制度下,只要交易者提交的指令具有价格上的优势,则它可以立即成交,其特点是连续在不同的价格上进行一系列的双边交易。
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定期拍卖的优点在于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而不在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连续拍卖的优点在于能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而不是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即以牺牲一定程度的价格稳定性为代价来获得交易的即时性。
第二,在定期拍卖中,价格指令只能决定该指令是否能成交,而不能单独决定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受到市场所有指令的影响;在连续拍卖中,该价格指令不仅决定了成交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成交价格。
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前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不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较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的开盘;而后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不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开盘后的连续交易。
根据通过提交指令来表达交易意愿方式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也可分为双向拍卖制度和单向拍卖制。
(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
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中,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用的交易商(也即做市商)不断地向交易者报出某种商品的买卖价格,并在该价位上接受交易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商品存货进行交易。做市商通过连续的买卖来满易者的投资需求,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做市商也可以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做市成本,并实现一定的利润。因此,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也被称为做市商交易制度。
(三)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比较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是指令机制,交易者向市场提交指令,在特定的指令匹配规则下,市场根据供求状况决定成交价格;后者是报价机制,交易者在提交指令之前,可以预先从做市商获取报价。
第二,市场流动性提供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各个交易者提交指令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后者是通过做市商的连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
第三,市场供求出清方式不同。在市场供求(或者说买卖指令)不均衡的情况下,前者只能通过价格调整使市场出清;后者除价格调整外,通过做市商的存货管理吸收市场的超额供给也可以使市场出清。
第四,市场透明度不同。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在两种交易制度中,交易者观察市场指令流并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不同:前者中,各个交易者处于同一个公开的市场指令流平台,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高且平等;后者中,全部市场指令流集中于做市商,其他交易者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低。因此,一般而言,前者的事前和事后交易的透明度较高。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之间并没有绝对和孤立的优劣问题,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取决于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因素,市场本身的流动性状况(即市场对买卖指令的匹配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三、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演变进程表明,在多层次的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日益体现为融合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并互有侧重的混合交易制度
特征外汇市场是一个由直接交易市场(directtradingmarket)与经纪交易市场②(brokeredtradingmarket)构成的混合市场,两个市场也可以分别称为交易商市场(dealermarket)和拍卖市场(auctionmarket)。在直接交易市场上,交易商进行询价交易,并且由于买卖价差、扩展服务范围和获取市场交易信息等利益刺激,以及市场本身对维持流动性的客观需求,部分交易商承担了向市场其他交易商双边报价、连续交易的做市功能;在经纪交易市场上,交易商向经纪商(broker)提交买卖指令,经纪商类似于拍卖人(auctioneer),对交易商的指令进行撮合成交。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直接交易市场属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经纪交易市场属于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20世纪90年代前,经纪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声讯经纪(voicebroker)进行指令撮合。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以EBS和ReuterDealing2000/3000为代表的电子经纪(electronicbroker)。电子经纪在透明度、交易成本、指令撮合效率③(特别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标准化即期外汇产品)等方面相对于声讯经纪更具竞争优势。同时,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交易的集中,客观上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直接交易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功能在弱化,而其交易成本较高、透明度较差等缺陷则逐渐显现。因此,电子经纪已经从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中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将从外汇市场中消失。外汇市场多层次的交易产品决定了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差异,因而需要多样化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因此,电子经纪更适合于美元、英镑、欧元这些高流动性的货币对、特别是即期外汇市场;而对于缺乏足够流动性的小币种外汇交易或者流动性较低的外汇衍生产品,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可能比电子经纪更适合;此外,在市场萧条时期,外汇市场也需要做市商提供流动性。
(二)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以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为主的市场结构现状表明,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是决定外汇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工MF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的调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市场结构或者是单一的交易商市场(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57%),或者是交易商市场与拍卖市场的混合结构(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犯%),单一的拍卖市场极少(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2%)0
形成这种偏重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市场结构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低,因此,尽管以即期美元为主的标准化交易产品本应有利于采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但是由于市场指令流的规模不能充分匹配买卖指令,在不考虑中央银行市场干预的情况下,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比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在出清市场供求缺口可更少地使用价格调整,采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是一个较优选择。
可见,选择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或者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市场流动性。在流动性足够高的外汇市场上,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是较优选择;而在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外汇市场上,则宜选择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或者两种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交易制度。
四、对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认识
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平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④自1994年成立至今,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8月以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电子竞价交易系统组织交易,会员通过现场或远程交易终端自主报价,交易系统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撮合成交,这是一种典型的电子经纪交易市场,市场交易制度表现为单一的指令驱动。第二阶段,2005年8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外汇远期交易中首次采用询价交易,n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并于2006年起在即期交易中推出询价交易方式,会员可以在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基础上直接交易,同时也将有做市商向市场会员连续提供买、卖双向价格,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开始表现为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相混合。
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历程中,既可以看到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制度发展的部分体现,也可以发现国内现实状况留下的许多痕迹。
关键词:外汇交易;PVP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65-04
作为连通境内外资金交易与流动以及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储备和汇率的重要平台,外汇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全球交易金额最高、流动性最强的金融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1989年外汇交易市场的日均交易额为5900亿美元,到2006年4月该市场日均交易额已高达38000亿美元,数倍于全球第二大金融市场――美国国债市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及货币当局都非常重视外汇市场的建设,以整体提升本国或本地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其运营主体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外汇交易和拆借活动非常活跃,在服务金融机构、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支持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在外汇交易结算方面,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方式,在结算风险防范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PVP结算机制的缺失,无疑会影响我国外汇市场改革进程。
一、我国外汇市场交易结算现状及弊端分析
(一)我国外汇市场交易结算现状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负责为外汇市场提供交易、结算、统计和监管等服务。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交易。会员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外汇交易中心会员在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在外汇交易币种发行国或地区的银行开立外币账户。从外汇交易中心的业务发展进程看,结算币种逐渐增多,交易机制日趋灵活: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银行间结售汇交易系统,为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的即期交易提供交易和结算;2005年5月18日推出银行间外币买卖系统,为8种货币、8个货币对(欧元对美元、澳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元、美元对日元、欧元对日元)的即期交易提供交易和结算;2006年1月4日,在结售汇市场推出询价(OTC)交易。询价交易自推出后,已成为我国外汇交易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模式,业务量占比达95%以上。
在结算安排方面,竞价交易与询价交易有所不同。竞价交易实行集中结算,即由外汇交易中心作为交易成员资金结算的中央对手(CCP),在结算日集中为会员办理人民币、外币资金收付净额的结算,外币资金主要通过境外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人民币则通过人民币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办理结算,结算时间一般为T+2日。
询价交易实行双边结算,即交易成功后,由交易双方自行安排资金结算。目前交易双方均通过境外银行完成外币资金的结算。
(二)目前外汇市场交易结算存在的主要弊端
按照现行外汇交易的结算模式,无论竞价交易还是询价交易,交易双方的外币结算必须通过境外银行完成,而且用于结算的外币账户分散在多家境外的商业银行,无法实现消除本金风险的PVP结算。特别在竞价交易结算中,外汇交易中心作为交易成员资金结算的中央对手(CCP),发挥着集中担保清算的作用,承担着竞价交易集中清算的全部风险。由于境内缺乏进行外汇交易PVP结算的统一平台,现行结算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
1、外汇交易结算通过多家银行办理,无法实现PVP结算,外币结算风险隐患较大,交易会员有可能承担结算风险:
2、银行缺乏提供外币资金流动性支持的商业动机,而且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银行的破产可能影响会员机构的资金安全,从而加大外汇交易市场及外币结算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3、由于会员机构的外币结算资金分散存放在境内外银行,头寸调拨难度大,汇划环节多,造成外币结算成本高、效率低;
4、银行间外汇资金结算分别通过境内、境外不同渠道处理,使得中央银行无法及时掌握资本市场外币流动的最新动向,难以有效监测资金跨境流动情况;
5、通过境外支付系统办理境内外汇市场交易(含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交易)的外汇资金结算,以及通过境外机构运营的通讯网络传输支付信息数据,可能将重要金融信息暴露于境外支付系统和境外机构,不利于维护我国金融信息安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的加速,我国外汇市场也将逐步融入全球外汇市场,改革我国现行外汇交易结算方式的必要性日益显现,这不仅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对安全高效的外币结算服务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央银行改善金融服务、强化外币资金运行监管的需要。在这方面,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PVP外汇结算机制无疑可以加快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步伐。目前,PVP结算在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通过CLS(持续联接结算系统)处理外汇交易结算;二是香港金管局推行的将不同币种的支付系统直接连接。
二、外汇交易实现PVP结算的国际经验
(一)CLS银行的经验
1、CLS银行概况。
1974年原西德赫斯塔特银行的倒闭导致国际外汇市场出现混乱,为国际金融业敲响了外汇结算风险(也称为赫斯塔特风险)的警钟,引起业界对外汇交易风险的关注和重视。1994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CPSS(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成立了“外汇交易结算风险”指导小组,对十国集团的近80家银行进行了调研,于1996年3月公布了题为《外汇交易结算风险》的研究报告,提出从三个层面处理外汇结算风险:(1)由各商业银行控制其外汇结算风险,例如改进其测量和管理风险的方法;(2)由整个行业提供降低风险的多币种服务,这导致了CLS的产生;(3)由中央银行引导私营部门的快速变革,例如变革其支付系统,使类似CLS的私营部门服务能够运行。
1997年,十国集团从事外汇交易的大银行发起成立了CLS集团控股公司,随后又成立了下属机构CLS银行,CLS于2002年9月正式运营。CLS银行是各结算币种大额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采用SWIFT报文标准收发支付指令。各结算会员在CLS银行开设多币种账户。CLS银行在各结算币种的中央银行开立账户。CLS连接结算会员以及结算货币发行国的中央银行的全额实时结算系统(RTGS),在PVP基础上对买卖双方的货币进行同时结算。CLS银行设在美国纽约,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牵头监管,其他结算货币发行国的中央银行辅助监管,其运营情况向CPSS报告。作为重要支付系统。CLS系统必须符合CPSS出版的《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
自2002年CLS银行运营以来,短短6年间,其结算币种从最初的7种增加至17种,涵盖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币种,亚太地区包括日元、港币、新加坡元、韩元、澳大利亚元和新西兰元这6种货币。CLS银行的结算会员包括世界上最大的60余家商业银行,其中,中银香港也是CLS银行的结算会员。
CLS银行代表着金融机构在降低外汇结算风险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CLS银行构建了一个连接众多会员和支付系统、跨越不同国家和时区的结算系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时区的外币结算业务,集中于统一的时间段和支付平台。PVP机制是CLS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同时借记参与者在其开立的多币种账簿上卖出货币金额、贷记买入货币金额完成外汇交易结算,且结算一旦完成,就不可撤销,从而消除结算风险。同时,CLS银行采用多边轧差、净额结算模式。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会员对流动性的要求。事实证明CLS银行的多币种结算系统运行以来,全球外汇交易结算资金需求降低了90%。
2、结算币种中央银行的努力。
为支持CLS银行的运营,各结算货币发行国中央银行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法律框架以及大额支付系统的技术与管理:(1)修订法律法规,包括增加结算最终性条款(欧央行、香港金管局)、增加轧差有效性条款(澳大利亚央行)以及修改大额支付系统规则,将CLS付款置于高优先级(欧央行);(2)延长大额支付系统的运行时间(加拿大、日本央行和美联储);(3)改变支付系统架构,使其更好地与CLS连接(韩国央行、新加坡金管局);(4)修改支付系统报文格式,使其与SWIZl2103报文格式兼容以支持跨境多币种结算服务(美联储);(5)增强流动性供给与管理能力,包括为结算成员开立为CLS付款预留流动性的子账户(欧央行)、加强日间信贷的供给(瑞士央行)、增加可质押证券的范围(加拿大央行、美联储)、引入跨境流动性管理方案(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央行成立“斯堪的纳维亚现金池”以及建立中央流动性管理功能如英格兰银行);(6)为CLS支付建立应急安排,确保在本币大额支付系统中断的情况下也能进行CLs支付(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和德国央行);(7)出版CLS支付指南和建议,指导参与者使用CIB服务(欧央行);(8)直接加入CLS银行,成为其结算成员(新西兰央行)。
在结算货币发行国中央银行的共同努力下,CLS银行的业务量逐年快速增长。国际清算银行2006年关于外汇交易市场的专项调查表明,通过CLS银行实现外汇交易PVP结算金额已占全球外汇交易结算总额的55%,达到日均2万亿美元(见外汇交易结算模式分析表);结算业务从单一的外汇市场,逐渐扩大到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结算品种从即期交易延伸到托管交易、期权买卖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领域。
其中,其它PVP模式是指香港金管局建立的外汇交易结算安排机制。
(二)香港金管局的经验
从香港金管局的经验看,不同币种支付系统直接连接也不失为实现PVP的一种便捷的方式。为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金融市场交易的安全与高效结算,香港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香港金管局于1996年推出港币实时支付系统;2000年推出美元实时支付系统。并与港币实时支付系统相联,实现美元与港币交易的PVP结算;2003年推出欧元实时支付系统,并与港币、美元实时支付系统相联,实现欧元与港币以及欧元与美元交易的PVP结算。另外,2006年香港金管局与马来西亚中央银行达成协议,在香港美元支付系统与马来西亚马币支付系统间建立跨境连接,处理美元与马币交易的PVP结算。2006年,港币实时支付系统处理的日均PVP结算业务量占系统业务量的2%,美元实时支付系统处理的日均PVP结算业务量占系统业务量的33%。而欧元实时支付系统处理的日均PVP结算业务量占系统业务量的38%。香港的经验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了解,还有一些亚洲国家央行对这一方式感兴趣,考虑是否把本国的大额支付系统与香港的美元、欧元支付系统相连,在亚洲时区内实现本币与美元、欧元交易PVP结算。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交易结算机制
外汇交易结算模式分析表明,随着外汇交易结算模式的发展,CLS银行的PYP模式因有效消除了外汇交易的结算风险,已经取代传统银行模式,以55%的交易金额占比位居第一位,传统的银行模式占比已下降为第二位。而香港的PVP模式,由于主要服务于亚洲时区市场,虽然在交易量方面很难与CLS银行相提并论,但从便利亚洲时区交易、保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香港模式也有其独特的意义。这两种方式均对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境内外汇交易PVP结算机制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责任推动并不断健全我国外汇市场交易结算的安全性与效率性。在本外币结算安排统一考虑的前提下,通过在境内直接实施本外币交易的PVP结算模式,组建安全、高效的外汇结算体系不仅可以消除结算风险,而且为将来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交易PVP结算机制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现阶段借鉴香港金管局经验,以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契机,将人民币支付系统与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直接联接
2008年4月,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包括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和瑞士法郎在内的8种主要货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币种)可以直接在境内完成支付结算。虽然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目前只处理商业支付,但这一平台的搭建毕竟为我们研究在境内直接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PVP结算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进行第二代支付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将人民币支付系统与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直接联接,就可以支持我国外汇市场交易实现人民币对外币、外币对外币询价交易的PVP结算。这种方式类似于香港金管局采用的方法,具有成本效益性和现实可行性。
一是可以利用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和系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预定目标。实现我国境内本外币交易一体化的PVP结算模式;二是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由于境内外汇交易结算在我国境内进行,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和专用通讯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可以确保境内外汇市场交易结算信息安全。三是可以此为依托,吸引周边国家支付系统接人我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这样做,不仅能够拓展我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业务增长空间,而且也能很好地服务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贸结算业务,使人民币逐渐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好用的、易流通、易兑换的货币。
(二)循序渐进完善法律法规,为人民币加入CLS
银行奠定基础
1、从结算资产的安全性考虑,通过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与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连接进行外汇交易的PVP结算这一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人民币结算使用中央银行货币,而外币结算使用商业银行货币,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充分时交易双方可以顺利完成结算,但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缺时,仍然存在结算无法完成的可能性。虽然由于外汇结算的自我质押特性,PVP结算机制的实现消除了结算风险,但结算的延后会因汇率的变动给交易一方带来重置成本风险。
2、从长远来看应使人民币成为CLS结算货币。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成为CLS银行的结算货币。不仅可以扩大人民币对外币的交易范围,满足我国外汇市场参与者多样化的交易需求,而且可以消除外汇交易中蕴含的各种风险。但是,按照CLS银行的规定,加入CLS银行的货币,首先必须满足在相关司法辖区具有结算最终性的法律安排这一条件。考虑到我国目前尚未制定轧差有效性与结算最终性的法律制度,人民币成为CLS结算货币暂时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人民银行不妨借鉴欧央行、香港金管局等监管当局的经验,在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结算平台的同时,有序推进支付法律框架的完善,确保净额结算的有效性和最终性。在此基础上,待时机成熟后,人民币可以加入CLS银行。
(三)以PVP结算机制构建为契机,积极推进多极货币新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外汇储备;外债;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45-02
截至2012年3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305万亿美元,同期,外债余额为751261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一边拥有巨额的外储成为世界头号外储国,一边是庞大的外债,目前我国在不缺外汇和资金的情况下大量借进外债,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以及通过外储内投来减少外债是否可行,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的外汇储备与外债分析
(一)我国外汇储备与外债发展趋势分析
1990—201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28577倍,其间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716%。1985—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非常之快,2001年我国加入WTO,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大量外资流入。到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181148亿美元。1985—1995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起伏较大,随后起伏变缓,2004年受外汇储备非常规使用的影响,外汇储备增速较上年有较大跌幅,2007年以后受我国主要储备外汇——美元的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速逐年减缓。
与外汇储备相比,我国外债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同世界其他债务国相比,我国仍是一个较大的债务国。1990—2011年我国外债增长了1223倍,其间外债的增速是1412%。截至2011年我国外债达到6950亿美元。
(二)外储内投减少外债,防止债务危机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巨额的外汇储备的压力,即使不考虑其他筹资渠道,只将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相抵,2001年以来这一差额由负转正并不断扩大,至2011年底已经达到2486148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如果用外储偿还外债资金并不是问题,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庞大的外汇储备。在这种背景下,用外储偿还一部分外债,应该是一个符合一般逻辑的选择。
不同的借款方式其成本不同,因此我国外债的综合成本很难估计。但一般情况下,贸易信贷形成的外债是接近无成本的,因为贸易信贷主要是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是对对方资金的无偿占用;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具有援助的性质,多为固定利率,利率较低;商业贷款则为浮动利率,即在LIBOR利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百分点,利率较高,商业贷款一般加300~500个基点。近几年,境外的资金日渐充裕,利率不断降低,而人民币贷款利率却持续走高。境外融资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要小于国内资金成本,所以在有效利用外汇储备的前提下拥有合理规模的外债是有利可图的。
从一些债务警戒指标来看,1990—2011年我国负债率比较稳定,为15%左右,近年来有所下降,2011年为952%;1990—2011年我国债务率变化较大,2001年为679%,随后处于下降趋势,2011年为3331%;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比率也在2001年之后以较快速度下降,2011年为1575%。所以债务警戒指标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内。
外储是否应内投以减少外债不能简单建立在单纯的经济成本效益的分析上,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经济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面对快速增长的外债,需要注意防范由于经济增长放缓而有可能导致的外债风险。可以通过实证分析更可靠地判断我国外汇储备和外债规模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外汇储备和外债规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1985—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外债规模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多数时间经济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为此,1988年Johansen提出了协整检验方法,以解决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外汇储备规模和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量化关系,并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其因果关系,采用Eviews60 版软件进行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
本文模型分析中所使用的1985—2011年外汇储备、外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各年数据。模型中采用的指标分别用WC、WZ、GDP表示。为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现象,对变量采取了对数形式。
(二)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在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前, 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查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平稳性。在此,运用Eviews60 版软件使用ADF检验法对LNWC、LNWZ和LNGDP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LNWC、LNWZ、LNGDP的ADF检验值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LNWC、LNWZ、LNGDP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为此,先进行一阶差分,得到ΔLNWC、ΔLNWZ、ΔLNGDP,再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ΔLNWC、ΔLNWZ、ΔLNGDP检验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认为ΔLNWC、ΔLNWZ、ΔLNGDP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LNWC、LNWZ、LNGDP是一阶单整。由于上述序列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且所有变量又是同阶单整的,这样就可以对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作进一步检验。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和外债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得到变量之间存在(1)式关系,即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是00596;外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是09899。从实证结果可知,我国外债规模和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都具有正作用,外债规模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而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
我国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庞大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合理利用外汇储备,首要任务是安全和保值。外汇储备管理始终遵循的是“流动性”原则,作为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除在国际市场结算中担负流通职能外,还应发挥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外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较大促进作用反映出我国对外债的利用效率较高,但是近几年外债所表现出的总规模增长迅速,短期外债占比继续攀升等特点,表明我国需要对外债结构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只有不断提高外汇储备水平和改进外债规模的管理手段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春玲外债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集, 2007
[2]魏清我国短期外债的增长及其风险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3): 60
前不久,马先生在纽元/美元中期大型下跌旗形中继的区间下沿0.7260位置满仓做多了纽元,谋求形态的反转。而接下来纽元在实际运行过程却直接跌破了形态下沿,展开了一轮幅度超过600点的下跌,马先生在这笔交易中损失惨重。可见,在行情运行节奏与预期节奏相反时,及时离场保存实力非常有必要。
当投资者进入一个未知的投资领域时,一定要对这个市场进行充分了解。只有充分了解这个市场的运行规则,明确哪些因素对收益有利,哪些因素不利,趋利避害,才能在这个市场活得更长久。不能静下心来对市场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交易者,将资金交给专门的公司进行打理是更好的选择。如果自己做交易,进场后马上能够见到利润是每一位投资者的梦想,这其中选择进场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利用中继形态判断进场点
中继形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有趋势的顺势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固之后仍然延续原来的运行方向。中继形态体现了顺势交易思维,投资者可依据中继形态自身的风险控制功能设置相应的止损和合理的目标预测。在凌厉的单边运行过程中,中继形态的出现非常频繁。如果配合均线、趋势线和通道等技术分析手段,中继形态的成功率可以进一步提高。由于中继形态为投资者的交易提供了更好的进场点位,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规划。
这个市场上的很多原理都来自于自然界,无论是外汇、股票,还是期货市场,其行情都是自然规律的反映。一段行情的运行过程与水的流动非常相似,当水流遇到阻挡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当水的力量积蓄到足够的强度能够突破这个阻挡时,水流就会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向运行。其实,中继形态也是如此,经过一段连续的涨势或者跌势之后,遇到了一些支撑或者阻力位,此时趋势就会以一段“横向”的图表状态运行,直到形成力量的充分积累,从而推动趋势的继续运行,这里的“横向”运行过程就是中继形态的构筑过程。
在以上述案例中,马先生的进场时点见图1,纽元对前期构筑的调整区间下沿形成突破之后,最低下行到0.7170,获支撑出现了一轮长达3个月的低位盘整,在重新回调到区间下沿附近反弹动能有所增强。此时,马先生主观认为纽元经历了连续的下跌应该已经见底,会形成中期走势的反转,所以在0.7260位置布局做多纽元,但没有设置止损。在买入纽元之后,纽元急转直下,直接突破了0.7170支撑,延续了中期的跌势,在纽元连续下跌的过程中,马先生损失惨重。
马先生这笔交易存在3个问题:一是逆势的交易思维;二是提前认定行情要发生转势;三是入场的同时没有设置止损。前两个问题导致了交易的亏损,而不设止损则导致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交易成败是一个概率事件,中继形态和反转形态在运行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失败,所以在入场的同时一定要设置相应的止损。
2 操作要领
中继形态包括旗形和矩形中继、三角形中继形态、楔形形态。楔形形态在运行过程中有时能够起到中继的作用,而有时又会形成走势的反转,因此在这里主要对矩形、旗形和三角形中继形态进行探讨,图1中纽元的走势就属于旗形中继形态。
2.1 三角形中继形态的操作要领
三角形中继形态可以细分为对称三角形、上升三角形和下降三角形3种运行节奏。这3种类型的三角形都由6个点、5个边构成。
对称三角形中继形态(如图2所示)是由一些上下沿逐步收窄的调整区间形成的,在三角形构筑过程中需要在4个顶点确立之后才能认定为对称三角形形态雏形。接下来,e点的上方为对称三角形中继形态的入场点,形态上沿突破的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入场点位的出现。三角形中继形态突破后的回抽机会点不一定会发生,一旦发生,则比突破点和e点进场更安全,下跌趋势中的对称三角形则刚好相反。最小目标测算线是三角形中继形态的短线平仓目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超过最小目标,在延续性较好的趋势运行过程中,还会形成三角形中继形态接中继形态的现象,不断扩大盈利。
对称三角形及上升趋势中的上升三角形都是以a点的突破作为止损,但是在上升趋势中的下降三角形,由于三角形的下沿基本上是水平的,因此这里a点和e点的价位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只能以下沿的突破作为止损。另外,上升趋势中的下降三角形及下跌趋势中的上升三角形其成功率略低于对称三角形及上升趋势中的上升三角形或者下跌趋势中的下降三角形,如图3所示。
一个完整的三角形中继形态需要有6个点、5个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调整时间较长,而运行条件也较为苛刻,完整的三角形中继形态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在三角形中继形态雏形运行过程中直接在d点形成了突破,从而延续原来的运行趋势。如图4所示,美元/日元直接对三角形中继形态雏形的上沿形成突破,延续了中期的涨势。同时,三角形中继形态有的情况下并没有向上突破,而是对下沿形成了突破,演变成为旗形中继形态,然后再延续原来的运行趋势。因此,交易过程中三角形中继形态的止损尽量能够包含演变为旗形后可能的点位。
2.2 旗形中继形态的操作要领
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在外汇市场中,旗形中继形态是最常见的,矩形中继形态其实就是斜率为0°的旗形中继形态,因此将旗形中继和矩形中继统一作为旗形中继形态进行简单介绍。文章开始的案例中,马先生的那笔纽元的交易其实就是在运行到下跌过程中的旗形中继形态下沿附近进行的反向操作。
旗形中继形态在中继形态中出现的概率是最高的,旗形在构筑过程中的震荡次数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最少为2次向下震荡,以构成最基本的参考点。投资者常常看到的震荡次数是3~4次,但并不是次数越多对于原来的趋势延续就越有利,重点是关注调整过程中斜率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一般建议选择斜率低于30°的中继形态进行交易,如果斜率在30°~45°之间,就需要降低仓位进行操作。
在旗形构筑过程中,有几个交易的提示点位。以上涨过程为例,旗形下沿第二次(含)之后的触及点位,其中第二次触及为博弈点位,如果触及3次或3次以上就为正常的交易点位。如果此时入场,止损应设置在入场点位的下方,以形态的突破作为止损。
另外一个点位就是对旗形上沿形成突破后的突破进场点,此时的止损应设置在最近形态下沿附近作为止损。
还有一种进场点位,不一定每一次都会形成,但是一旦形成,比突破进场点位更佳。这就是形态突破后的回抽旗形上沿的点位,此时的止损也是设置在形态下沿的下方位置。上涨过程中,旗形通道向上等距离平移1倍得到旗形的最小目标;旗杆向上平行移动1倍则作为旗形的“理想目标”。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投资者还需要考虑不预测超过前期的强阻力,如果是日内的机会,则不预测超过日内平均波幅。
3 结语
关键词:中国馆;晚清民国;建筑设计;博览会;艺术设计;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人对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活动的称呼有聚珍会、聚宝会、赛珍会、炫奇会、赛奇会、赛会、万国博览会、博览会、劝业会、劝工会、工艺会、国货展览会等,实际上可以通称为博览会,本文的关键词博览会即指这些称呼与活动。据文献记载,早在1851年到1853年首届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和美国纽约“水晶宫”博览会上就有中国人和中国艺术设计作品参赛。此后,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间,中国受邀和参加国外举办的博览会达80次以上①。1915年至1937年达5次以上。1937年之前国内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活动达250余次②。从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史的角度审视,博览会是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重要媒介与舞台,这一媒介与舞台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与世界艺术设计交流,成为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重要史实。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举办的博览会活动,较大地提高了近代中国人对艺术设计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认识,促进了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近代中国政府与民间对艺术设计和中外艺术设计交流意识的严重弊端与不足。
一
晚清民国时期在国内外尤其在国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上,中国的馆舍建筑设计主要是传统的牌楼、宫殿、衙门、官厅、亭、塔等样式。参展艺术设计品主要是丝绸、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金银器、景泰蓝、藤竹器、草编器、服饰、地毯、扇子等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等。
在20世纪初期至1937年国内举办的劝业会、劝工会、工艺会、国货展览会等博览会上,除“南洋劝业会”和“西湖博览会”等极少数馆舍建筑模仿德、法等设计,展出少量的印刷工艺品、电器和铜、钢等现代艺术设计品外,馆舍建筑和参展设计品类与参赛国外博览会情形没有大的变化,此不赘言。
在上述不少届国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上,中国参赛的馆舍建筑与工艺美术作品中有不少获得过特别奖、头等奖、金奖、银奖、铜奖和奖词等。其中1911年意大利都灵万国制造工艺博览会上获得卓越奖4项,最优奖46项,优等奖62项④。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单位和个人获得的包括大奖章、名誉奖章、金牌奖章、银牌奖章、铜牌奖章和奖词在内的奖项最多,共427项⑤。1926年美国费城建国150周年世界博览会上,中国获奖的工艺和工艺美术品与单位亦达到50项之多⑥等。此外,有些馆舍建筑和工艺美术品等还作为赠品赠送给主办国或个人,或作为永久纪念,或作为国礼,兼睦邦谊。
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活动和不少作品获奖并赢得世界赞誉,以及有些作品作为赠品流传国外等,表明了近代中国艺术设计走上了世界艺术设计交流大舞台,参与了世界艺术设计交流与发展,成为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史上的重要史实。同时,通过国内外举办的博览会活动较大地提高了中国人对艺术设计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认识,促进了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发展。
二
人类文化艺术交流从来就表现为相互借鉴、各取所需、共赢与互利的双向交流,不存在单向惠利的价值取向,这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交流的本质规律之一。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举办的博览会是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重要媒介与舞台,通过这一媒介与舞台不仅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而且较大地提高了中国人对艺术设计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认识,进一步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发展了中外艺术设计交流。前者在晚清民国时期一些外交官、留学生和知识分子等人参观或游览各种博览会的日记、游记、文章和著作中,可见一斑,后者体现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活动上。譬如1866至1868年间张德彝、王韬先后参观游览了已被转移复制到伦敦之南二十有五里辛顿汉姆的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场景,分别对博览会的占地面积、“水晶宫”及各国展馆建筑设计材料、结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室内展品类型、舞台表演、人物服饰、道具和整个环境、设施和功能设计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把英国“贵官出巡亦坐舆轿”与中国比较“仪从仿佛中华”等⑦。1876年李圭亲自参加了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对该届博览会建筑设施,美国铁器、木器、金银珠宝、连环枪炮、蒸汽机、打字机,英国玻璃挂灯、酒杯水瓶、金表、显微镜,法国各式马车、行冰车、服装模特、艳丽女服,德国钢琴,俄罗斯银器、绿石器,瑞士钟表等等域外各国“万宝杂陈、心目俱骇”的西方艺术设计等进行了详细考察、记录;对“赛会之物,几于无物不有,无美不具”、中华陈物“甚有过于西人者矣”和“日本陈物,远甚中国”等中外艺术设计进行比较与评述。1878年郭嵩焘、黎庶昌、马建忠都亲自参加了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其中郭嵩焘不仅较详细地描述了“英人卜林斯创制机炉水汽筒”、“美人为引气夹轮之法,专用之汽轮车,遇有警急,立时可以止轮”等机器设备的结构、功能等,而且被“邀视传声机器(电话机)”,目睹“爱谛生(爱迪生)为之演试”过程等⑧。黎庶昌亲身体验了“升降时微觉身中发热,若有风则增头晕”的轻气球在空中游览,并对该次博览会塞纳河两岸“自西洋赛会以来,诧为未有”的各国场馆布局、建筑设计样式和物品陈列等盛况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感言⑨。1889年张荫桓、陈季同参观了当年举办的第四届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分别在日记和信札中记录了机器绣画、埃菲尔铁塔、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设备、木炭电灯和灯光喷泉等艺术设计⑩。其他如张继业、方守六、郭讽鸣、张元济、冯自由、沈亦云、郑观应、梁启超等等,都有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