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44
序论:在您撰写石油化工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优秀论文报告会由华东师大化学系副主任王清江老师主持。教务处领导陈灵犀代表学校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感谢兄弟院校多年来对华东师大的关心和支持并祝交流会圆满成功。化学系主任何品刚教授简要介绍化学系历史和现状。1951年由沪江、大同、光华、同济、大夏、圣约翰等六校教师组成。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教授34名,博士生导师36名。一级学科博士点十几个。各类科研项目120多项、每年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CA杂志上收集论文一百几十篇,除实验楼外,另有上海市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教师培训中心、中学生科普实验站等几十部分。2年后集中迁往闵行校区。目前因正值建设阶段、所以接待工作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希望与会代表谅解。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范杰教授代表与会的化学化工学会负责人和各校师生感谢东道主华东师大校系领导和老师们为会议提供的周到安排。同时介绍了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今年1月下旬视察化工企业时对本市化学工业提出跨市发展,辐射全国;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创新技术;一伴化规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等要求。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展示了上海市21世纪化学工业继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倍受鼓舞。我们要用化学在追求美好生活,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消除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化学专业学习,应对未来能源、资源不足的挑战、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效应增大带来负面影响作出努力和贡献。
交流会上20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间热烈融洽的互动式讨论,为会议营造了极为和谐的氛围。
优秀论文涉及有关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食品安全中监测方法研究、抗癌药物的活性研究、皮肤抗衰老的机理、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等与高新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
经过评委讨论,有10位同学获得壹等奖。他们是:刘嘉、黎朝、陆颖音、李永玺、戴逸婧、丁支、王荔祖、马丽君、张若男和王欢。
有十位获得二等奖,他们是:徐阳、刘媛媛、徐慧婷、应佚伦、、张蕾、沈明月、虞珊、蒋迪发和徐浩。
会议在颁发获奖证书、获奖者与华东师大和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部分负责老师合影后圆满结束。
[关键词]石油化工 火灾 通信组织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012-02
作为困扰全球的三大火灾之一,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一旦发生,其危害性极大,极容易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因而,有效地在第一时间控制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的蔓延,消防现场有序的组织至关重要,特别是保持消防作战期间的通信畅通,对于提高消防人员灭火救援的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如何做好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通信组织方法,切实保证火灾现场指挥协调一致,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值得探索与实践。
一、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通信情况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些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中,火灾发生后,现场通信存在“四多”情况,具体如下:
1.“车马”多,通信乱
一旦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发生后,一时间,人员、车辆和各类与消防有关的器材全部集结到火灾现场,有时,还有大批的社会力量参与战斗之中。火灾现场通信组网方式不统一,一股力量一个方式,现场通信频率“千奇百怪”,使用混乱通信远度受限,结果导致一股力量内部都无法进行通信,更谈不上几股力量之间进行通信,可谓是人多而力量不大。
2.指挥多,信息杂
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威胁很大,各级各部门领导陆续到场,多头指挥,指令繁杂,信息混乱,前方作战人员操作混乱,同时,指挥层过多,一级到下一级,下一级再传递到其下一级,结果信息延迟,各层之间实施的方式混乱,无法形成合力,效率降低[1]。
3.干扰多,通信难
因为石油化工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用于存放石油原料或是产品的罐体非常容易燃烧甚至爆炸,现场会发出大量的噪音,噪音大而多,干扰消防人员之间的通信,即使在近距离也无法进行对话,严重干扰了通信,通信难度增大。
4.装备多,科技缺
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消防人员通信装备虽然人手一个对讲机通信装备,主要还是以普通手持台为主,高科技含量的装备还比较欠缺[2]。因为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易燃易爆物比较多,爆炸的可能性无法控制,因此配备一些防爆性能的对讲机势在必行。
二、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通信存在的问题
1.硬件条件存在短板
虽然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和器材比较先进,消防通信也比较完善,但是面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存在持续时间长、潜伏危险比较多、蔓延速度快和影响面大的特点,对于消防人员配备的通信设备要求比较高,但目前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通信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是设备供电存在短板。因为对于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导致流淌火,现场的火灾面积大,扑救难度非常大、战线比较长,有的长达十几个小时[3],各类通信设备供电跟不上,容易出现通信中断,消防人员失联或失聪,作战人员难以在火灾现场相互照应。
二是应对潜在危险装备存在短板。常规对讲机和消防服装设备,在面对火灾现场的二次爆炸和二次燃烧的情况下,容易受损,而且常规的手持台容易影响消防人员的操作,双手无法解放,特别是在四肢受到二次爆炸或燃烧影响受伤时,无法与队员或指导部联系,消防人员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且,目前的对讲机没有防爆的功能,极容易在二次爆炸或燃烧时损坏,直接导致消防人员无法进行通信。
三是通信覆盖短板难以应对火灾面大。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影响面大,目前大多是一些近距离的通信,而且不同参战消防力量的频率不同,信道不同,除了相互之间受影响比较大、干扰比较多外,还无法适应火灾面大的现况。此外,因为大型石油化工类企业的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其工厂的位置都比较偏远,大型的无线电台通信信号通畅性受影响。
2.软件条件存在短板
除了受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消防通信设备硬件的影响,在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软件条件也存在短板。
一是通信组织存在混乱。因为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地理位置偏,火灾现场环境比较复杂,需要的消防力量也是非常大[4],可谓是各路消防力量是一波接一波地进入火灾现场,虽然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是面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的复杂性,人多除了带来通信干扰外,也带来一些通信组织混乱、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特别是在多人多头组织下,现场的通信信息不一,容易对作战的指挥产生误导。
二是通信传递层面复杂。面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作战,消防人员分层分级进行作战指挥,作战通信从一级到另一级,从一层到下一层,存在一定的时间误差,导致通信存在滞后现象,如果因某一层或某一级出现中断,直接影响到下一层或下一级的作战。在实际操作中,影响整体作战决策和质量。
三、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通信组织方法设计
1.加大硬件配备,适应需要,提高整体作战水平
为了保证通信设备适应长时间消防作战的需要,供电是一个基础也是关键,如配备充足的对讲机电池,或是开发一些持续供电长的高科技含量供电电池,对于一些老化的,或是科技含量低而有效供电持续时间短的电池要坚决地予以淘汰,以适应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的需要。
为了应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出现的潜在的危险,特别是预测不到的突然爆炸,防止消防人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需要配备专业的防爆服装和防化服装,在消防头盔上进行开发研究,设计出消防通信头盔,解放消防人员的双手,应对现场的各种情况,从心理上为消防人员提供支持,给予其向火灾深处突击作战的勇气,既保护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又提高作战的效率。
加大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无线网络覆盖。这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我国消防通信有无线、有线、移动和简易信号通信等四种,对于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一般采用的是无线通信,主要是无线电台通信。因为无线电台受火灾现场的环境和人员队伍信息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可以配备更多的中继台和车载台,一要加强消防车上的车载台的使用,在所有的消防车上统一安装上350M数字集群车台,在首车上装备GPS定位系统,同时配备2台以上的PDA和至少一台专用笔记本;二要在消防队员的手持台的配备加强,也统一安装上350M数字集群手持台,在数量上,确保每个消防中队拥有手持台在4台以上,三要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无线通信三级组网进行优化,以此来拓展信号的覆盖范围,加长消防人员之间的通信距离,提高通信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保证火灾现场的通信畅通性。此外,也可以尝试使用无线电接力通信或是对流层散射通信,甚至可以尝试卫星通信。充分利用350M无线集群网和常规网与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指挥部进行直接无线通信联络,确保95%以上范围内无障碍通话,着力拓展火灾现场调度作战指挥系统的使用范围。
建立健全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中的通信车的功能配置。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在努力提高通信自身设置之外,要充分发挥其他辅助设施的能动作用,一是配齐移动电话通信,实行辅助通信;二是配备摄像机,录取现场情况,全方位地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指挥效能;三是配置无线联网计算机、传真机,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辅助通信传递;四是添置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同时,利用电子沙盘指挥系统提高通信指挥效率;五是发挥通信车广播照明的作用,配置LED屏,随时传递指挥信息,通过视觉信息代偿通信故障或是通信不畅,保证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通信质量,提高灭火救援现场的作战效能。
2.加大软件组织,统一部署,提高整体作战效率
有了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通信设备的完善配备,火灾现场的救援组织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变化莫测,争取更少的时间解决战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提高对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消防人员的组织,以保证通信信息的通畅性和准确性。
一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要求统一、规定统一、指导统一。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情况复杂,通信又是一条生命线,保证通信联络的稳定,特别要从通信指导的统一性出发,要根据消防无线通信的相关规定进行组网,严格执行规定,严格按照要求,确保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指导员、参谋、参战中队、社会联动力量等指导网的统一性,彼此建立通信,彼此不帮倒忙,不打乱仗,行动统一,通信统一。
二要做到“一直一均”,一直就是“减少通信传递层,信息直接传到位”,一均就是“均衡使用频点,通信信息分流”。要优化大型石油化工类火灾现场的通信传递方式,减少中间传递带来的通信延误。在火灾现场的各参战中队内部、中队前后方指挥员、指挥员以及火灾前方的战斗班、驾驶员和水之间形成的强大火灾救援战斗网组织中,要精减通信传递层次,尽量一杆到底,通信直通,规避信息滞后。同时,多组作战不可回避,但要优化组网,实行分流,保证各频点消防通信人员的数量均衡性,避免信号传输道路的拥堵,防止通信中断,提高通信质量。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大型石油化工类企业建设不断增多、工艺技术持续的更新,在增加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石油化工类火灾发生的几率,这也给火灾现场的救援通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通信设备建设、优化通信组织方法,为灭火作战提供保障,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武龙.关于加强大型石油化工火灾消防通信的几点建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01:66-67.
[2] 余忠亚,刘昆鹏,李健行.浅议大型石油化工火灾消防通信[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01:65-67.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的特点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对化工类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织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所属企业和高校,对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00余家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有:1.高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在线仿真模拟训练等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2.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吃苦奉献、任劳任怨的良好职业道德,成长为高素质全面人才,为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现代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企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该专业在竞争中具有自己的制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5]例如,针对武汉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及武汉化工新区对石油化工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5年新设石油炼制与有机化工专业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该专业方向毕业生现拥有较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处于较为有利的就业竞争态势。学校于2006年实施“E+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实施“英语+化工”(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化工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2010年到现在,该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化工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学校自2010年以来积极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获批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制定了该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并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铁矿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协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教育全球化与国际交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适应化工国际化的趋势,学校在保持原有化工专业方向和特色的前提下,于2011年新开设了化工国际特色班,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实施与国际化本科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学生在武汉工程大学学习2年,成绩合格符合要求者,可申请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学习2年,完成学业可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及路易斯安那大学学士学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化学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校为学生开设教授(博士)论坛、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等,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
摘要:本文将以最新版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为例,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总结石油双语词典所具有的特点,对其中的词目翻译进行研究,并从实用角度出发探究石油双语词典的编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更好的服务读者。
关键词:双语词典;石油;翻译
一、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背景
(一)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出版现状
1996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孙济元主编的第二版《英汉石油技术词典》。2012年,张键主编的《英汉石油化工词典》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之前出版的词典相比,收录词条数由15万降至8万,许多不常用的专有名词都被删掉,使新版石油化工双语词典更加简明,实用。
(二)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性质
词典是一种工具书,它同文学,经济,法律等书籍的翻译有很大差异,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即“以词目词为核心,将词,短语作为独立的处理单位翻译”。现根据石油双语词典特点,总结出如下性质:
1.专业性。在石油双语词典中,专业性术语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一种体现。例如,对“石油”一词的翻译普遍为 “petroleum”, 少数情况下也可译为 “oil”, 但对“原油”的翻译只能为 “crude oil”。因而,石油化工中大量专业词汇的出现使得石油双语词典无疑具有其领域的特殊性。
2.示范性。据笔者对校内100名研究生所做调查表明,当翻译石油化工类相关专业术语时,近九成学生表示石油双语词典和课本是他们查阅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互联网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由于其本身具有权威性,网络上专业词目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核实。
3.单一性。词典翻译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翻译,很少出现意译,这是因为词典,尤其是专业词典本身的词目就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其翻译与句子的翻译不同,使词对词翻译成为可能。
4.简洁性。石油双语词典本身内容的专业性要求在对其翻译时力求简洁,以减少读者阅读相关文章时的难度。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一)奈达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所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即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由于现存石油双语词典中只有词目的翻译,所以下面将重点研究词典中的词汇对等。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迄今为止的石油双语词典只有词目词的翻译,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句法、篇章、文体对等暂时不能用来分析。就词汇对等而言,笔者欲从“直接提供对等词”和“括号提供对等词”两方面加以阐述。
1.直接提供对等词。刘宓庆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详细列出5种英汉对等的词汇,包括:(1)人称代词;(2)荡始捌渥楹鲜胶透髦质理公式;(3)无歧义的科学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4)无歧义的名词、无歧义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显然,在石油双语词典中绝大多数的词目都属于专业术语,直接提供对等词适用于大部分石油化工词目。
2.括号提供对等词。虽然各种翻译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可以让目标读者知晓其意的程度,但各国不同的语言想要做到完全对应还是十分困难的。在英汉石油化工词典中,括号提供对等词相对来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趋势
(一)增加国际音标和词目释义
在对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近七成受访人群都希望对词目增加国际音标和注释,以便在攥写论文时对相关术语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适当增加例句
通过对我校石油专业研究生关于使用双语词典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相近词目增加例句有助于读者更准确了解词目含义,并容易区分相似词目意义的不同。
四、结语
与其它双语词典相比,石油双语词典具有专业、示范、单一、简洁四个特殊的性质,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仍适用于词典中词目的翻译。对石油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适当增加音标,注释及例句的方法,从双语词典的实用性出发是可行的,但因此为词典编纂带来的更大难度问题仍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J].中国翻译,2004(3):22-26.
[2]张键 编.英汉石油化工词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4.
【关键词】 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15]11号),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课题编号2015JGB2014)
2006 年 2 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明确要求,“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三方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行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目前产学研协同育人能够极大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已经得到教育界广泛的共识.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于1986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将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在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获得广西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地方院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协同育人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化学化工人才的需要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校培养期与企业实习期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的. 通常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4年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及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并考核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到分配工作的企业专业实习一年.
(二)协同育人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
目前刚毕业的青年博士是国内高校工科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从学校到学校,决定了他们的知识背景是学术型的,擅长理论讲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这导致了目前高校工科师资队伍非工化趋势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工科教育的特点. 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确保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的重要渠道.
二、地方院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自2010年以来,在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针对地方院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探索了一条“三个结合”(专业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校内培养结合校外培养、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三个共建”(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共建教研队伍)、“三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申报与完成科研或教改项目)的“三三三” 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了产学研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产学研协同,共建化学化工教学团队
本校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早在2008年就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团队注重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鼓励团队教师到地方企业挂职、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申报课题和合作科研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在企业或研究所聘请工程师、科研人员近20人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团队中,使化学化工教学团队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产学研协同,共建化学化工实习实训教学平台
本校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视“协同育人”平台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钦州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普瑞讯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个,这些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本专业也高度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校中厂”特色的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缩小校内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的距离,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质量.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成果丰富. 本专业的学生近年来承担了挑战杯、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80余项,其中2015年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广西创新创业项目2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专业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了各级创新创业项目;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奖30余项(如2013年组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0级17支队伍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取得参赛历史的最好成绩,共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挑战杯”、广西区“挑战杯”、广西区高校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优秀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2项;2012年以来,本科生与导师合作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学术论文近30篇;有的本科生还与导师共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3+1”实践教学 化工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68-02
随着时代的变迁,本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在此阶段,学习各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知识面较广,但深入细致的工程实践相对较少。然而公司招聘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在客观知识面层次上不断提高,而且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化工类学科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应把改革更新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放在发展学科的首要位置,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对工程实训技能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实训项目以及强化实训实践教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提出了“3+1”的教学模式。
一 高校化工类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院校化工类专业都在深入研究培养计划的改革,足见其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化工领域的发展。传统的化工教育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各大院校的培养模式都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工程实际、深入社会,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忽略了其成效,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实践类学科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学生走上社会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显著的差异;导致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处境尴尬。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大方面的弊端。
1.传统教学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缺乏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
化工类专业是历史悠久的专业,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但是究其内容几乎无创新、无改革;同时导致任课老师上课也延续传统的教学,PPT和教学任务书均不更新。学生也听得没有兴趣,只希望完成大学期间最基本的学业要求:修满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学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然而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准确清晰的目标与方向,学生也在迷茫中搞不清培养什么专业能力,更不明白怎么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操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及岗位。
2.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内容更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在不断地增加,教学资源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出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图书馆藏书更新也慢,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匮乏,同时购买外文数据库很少且外文数据库文章陈旧,老师和学生获取的知识不能及时地与国际接轨。另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仪器设备较少,以我校为例,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是卓越工程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但实际培养过程中还是延续了过去简单油品分析的实验内容,工艺工程设计性实验较少且设备不足。比如,恒沸精馏、反应精馏、乙苯脱氢、返混等实验设备均只有两台,学生人数很多,在强调实验时间与课程进度衔接的情况下,实验任务安排与落实困难,造成实验安排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等问题,实验教学成为走过场,考核也名存实亡,而且实验教师和实验仪器设备负荷严重,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
3.实践教学环节缺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一方面,虽然学校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重要的位置,在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方面有了大量投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制约,使得设备缺乏有效的全局统筹和调配而无法共享;但另一方面,学生规模急剧增加,人为地使得原本就紧张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及大工程观的时代背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资源购置重组为重点、提高师资为关键,是当前学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二 高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针对目前高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3+1”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模式。
1.构建“3+1”教学体系
“3+1”教学体系改革主要是大一到大二上学期以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为主,同时配套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其中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奠定了实验基础技能的基础。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以化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同时配套专业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及综合实验。实验内容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既巩固实验技能与应用,又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大四上学期开设工程实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下厂实习两个月,真正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与社会接轨,为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发利用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完善实验设备,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对学生采取提问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其自己建立知识体系,同时以对等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研究出了一套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考核与检测于一体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体化。
学校最近购置了一批化工专业实验的设备,同时进行优化管理,不再是沿袭过去传统模式的封闭式实验,而采取实验室开放、实验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建立综合和专业设计实验教学平台,以保证开放型实验的进行。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以前学过的实验及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3.优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体系
学校的教学资源均有专人管理,如多媒体教室,实验设备等。学校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大型测试分析设备都安排有专职老师管理,为方便师生正常使用。每学期对各个实验实训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实践教学情况、设备的管理情况等,还要定期征求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三 “3+1”实践教学的初步成果
通过上述改革,得到了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适合于培养化工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实践技能,同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人才;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软、硬件教学资源合理共享和购置。
几年来,学校在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三井杯”、“华南地区化工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共有37人次分别获得金、银、铜以及第一、二、三等奖,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四 结束语
目前,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3+1”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会紧跟经济发展规律步伐,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管理制度,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办学效益,将建成以石油化工为特色,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型人才的工科教学型大学,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合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2]黄奕勇.创新意识培养从课堂开始――航天通讯与测控研究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33~35
[3]杨乐平、彭望琼、朱彦伟.“问题作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2):88~90
[4]郁桂云、钱晓荣、吴静.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