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34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分析要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从集团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全面阐述了其问题表现形式,进而对实现集团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要素加以分析,最后总结集团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案,以期待对集团企业推行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
集团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关键要素
集团企业需要战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集团企业战略管理也并不神秘,就是通过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实现公司结构、组织行为的不断改良,以创造更高的绩效,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结构、行为、绩效”构成了集团企业战略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集团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绩效。而集团企业绩效的核算、评价正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而建立完善的集团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精确度就成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推行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1 集团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在制定企业远景目标时,有些企业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的环境、目标客户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实力,所以在发展中或多或少碰到一些困难。
1.2在制定具体战略时,没有整合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特别是没有将这些资源调配到一个统一的方向上来。有的即使整合了,企业内部各级组织、部门仍然方向不一致,各行其是。即使每个组织都能做到很好,整体发展却无法达到最优,甚至还会导致企业内部分裂,战略目标最终成为纸上谈兵。
1.3在拟定计划时,企业没有将战略转化、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及员工日常工作当中,同时缺少对战略执行的科学评价体系。
1.4缺乏合理的执行战略、监控绩效的流程,导致战略执行不力。其原因主要有:①是流程,如果没有明确、合理、科学、有效的战略执行流程,就无法按制度办事。②是人,即使有最好的流程制度,如果没有称职的组织者、管理者、执行者,一切仍然等于零。③是缺乏实时的监控和报告,无法将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也是战略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2 实现集团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要素
2.1 与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结合
集团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必须将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联,使集团企业的短期经营与长期战略相结合。结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企业绩效管理将战略目标转化为绩效目标,进一步依据绩效目标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进而通过评价、控制和监督达到业绩期望的进程,使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2.2 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通过预算管理,有效地聚合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依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在企业内科学地管理和可靠地执行,使预算决策、预算行为与预算结果高度协调和统一,从而使最高决策者的战备思想得以落实,并最终带来效益的提高。
2.3 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管理作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实现信息化可以满足如下需求:
(1)对集团各个账户余额能动态监控以调度资金,确保资金平衡;通过资金动态平衡表模拟结果进行资金短缺预警,以提前做好融资准备。
(2)通过建立结算中心,实现资金在整个集团范围内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绩效考核纳入激励体系。
(3)进行资金管理的全面预算,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发现各分支机构的真实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占用。
(4)对资金的来源、结构、成本、用途明细及项目收益情况进行综合反映。
2.4 建立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
在基本核算的职能内,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自动产生凭证、自动进行报表合并、实时反映各下属企业的财务信息,并在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做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分析和监控。
2.5 准确、及时的信息报告系统
准确、及时的信息报告系统是实现集团实时控制和管理的基本条件。准确、及时的信息报告系统必须满足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报告体系、实现集团财务合并工作规范高效,以及合并报告真实准确的要求。
2.6 为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建立基于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模板的准确、及时、完整、共享的原始财务数据,根据管理需要通过提取数据和组合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支持决策的。此外,可以预设针对不同下属公司的财务考核指标,对重要财务指标进行事前控制,通过预警进行事中控制,以确保管理目标的达成。
3 集团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案解析
集团战略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吸取了现代集团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思想,以企业绩效管理为核心,涵盖财务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等集团财务管理关键性业务,为集团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分析集团业务、提升企业绩效的工具与方法。下面以金蝶K3集团战略财务解决方案为例,解析集团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案。
3.1 集团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层次
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将企业战略管理分解为3个纵向的应用层次,以保证业务数据、分析数据、绩效数据能相互贯通、互为一体。这3个应用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企业绩效管理(BPM)、商业智能与数据仓库(BI&DW)、业务运管(ERPⅡ)。这种层次划分体现了战略管理、管理控制、业务运营三者在应用层次上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特点。
在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架构中,战略规划过程表现为从上到下的过程,体现了从战略决策到战略执行的业务逻辑;战略实施过程表现为从下到上的过程,体现了从业务操作到战略反馈的控制逻辑。3个层次的划分,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信息化的通病,那就是有权利者没有信息、有信息者没有权利。
3.2 集团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的企业绩效管理
集团战略财务管理中的企业绩效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能够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管理实现的过程。BPM贯穿企业短期计划、中期规划、长期战略,通过全方位的企业绩效管理循环,提供彻底贯穿战略管理全过程的决策信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它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6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按顺序分别是设定目标、建模预测、计划预算、监分析评估及报告。
(1)设定集团财务目标。企业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市场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目标客户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了解,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统一工作方向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
(2)建立财务运行模型。这个阶段首先按设定的战略目标,建立多套企业运营的执行路径、资源配备及盈利计算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预测企业在采用不同的战略执行方案后对目标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模拟结果选择最佳企业战略执行方案。
(3)编制集团财务预算。该阶段需要将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语言,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及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计划中去,并设定相应的绩效指标。此外还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和战略目标制定部门和集团的预算计划。
(4)监控财务指标额度。在企业、部门、员工执行预算过程中,须对绩效指标进行跟踪并将跟踪结果与设定的标准作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并对潜在的问题发出预警,或者与企业外部的标杆绩效作比较,这些工作都是监控的范围。
(5)分析评估即通过对财务、制造、物流、客户、市场等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提供信息帮助管理者作出实正确的决策,最后分析评估战略目标的实施绩效、将结果与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6)报告。这个阶段需要及时、完整、精确地将财务、业务、经营的绩效报告给企业管理者,同时外部报告应考虑日益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更加谨慎的投资者。企业绩效管理者同时实现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
3.3 集团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案
本方案包含了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合并报表、分散核算集团并账、集团集中控制、财务集中核算、财务决策支持等业务领域,在不同组织架构、不同地域分布下的应用模式,结合网络技术和集团管理模式,既可实现信息的集中式管理应用模式,也可实现分布式管理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蔡立新.计算机会计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财务管理机制,是指财务组织形式、职责范围、财权划分、管理方式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军队财务变革要求的医院财务管理机制,是解决当前财权分散和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医院的财务工作,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设立经济管理部(结算中心),改变职能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重新明确各职能机构工作职责和权限。将经济管理、门诊收费、物资统供、正常财务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职能机构纳入经济管理部,实行财务集中归口管理、物资集中采购和资金集中支付。形成一个机构管理、一个银行账户收支、一套账目核算的经济运行模式。经济管理部是医院财务工作的主管部门,由院领导直接负责。主要担负财务工作的组织计划,经费保障,监督检查,参与医院的一切经济活动。这种管理办法,有利于加大解决财权、财力分散问题,增强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力度;有利于工作协调,防止工作上的推诿扯皮现象,提高整体保障效益,促进医院全面建设和发展。
创新用人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建立合理的军队医院财务领导培训机制。适时对医院财务领导进行岗前培训与业务、管理培训,不定期组织医院财务领导到军队或地方相关单位参加高端培训,参加财务管理领域的高峰论坛,切实造就一批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的领军人物,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能力。其次,构建科学的军队医院财务人员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人员考评措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测评,切实将考评结果与个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挂钩,优秀者不仅能够优先晋升,而且适度拉大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等经济激励的差距,同时还要对不合格者实行惩罚,形成合理的对比。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熟练财务管理实务操作能力、高超的统筹分析水平,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的军队医院财务队伍。最后,建立良好的军队医院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更加科学严密,对军队医院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军队医院财务部门事杂人少,一直困挠着他们业务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抓紧解决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的问题。一是举办短期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促进业务过程规范化、管理方法科学化。二是抓好财务人员业余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促进知识结构合理化。三是开展评比竞赛,通过交流、观摩的机会,互补有无,促进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
实行成本核算,加强内部控制
实行成本核算,加强内部控制是军队医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一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军队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三个层次”。“两个系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由财务部门中财务会计负责对报告符合财务规范的成本核算情况,由管理会计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开展内部管理需要的成本核算工作。“三个层次”即根据军队规定的医院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做法,结合军队医院现有的机构特点,把军队医院内部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决策层、机关职能层和科室执行层。由财务职能部门按照各个层次相互服务的流程不同,进行逐级分配,医院各科室定期向财务部门上报收支情况报表(门诊和住院部每日还要上报现金收款情况),并分析本科室本期收支情况及与计划的对比情况,医院财务部门负责汇总并向院领导汇报。二是建立各科室成本管理员负责制。医院职能部门、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各编配成本管理员一名,由医师、技师或护士兼任。主要负责本科室的收支数据的收集和汇总工作,为核算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核算网络和成本控制体系。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医院把分配给各科室的奖金与其业绩挂钩。一方面,医院根据各科室全年业务量和收支的完成情况制定全院的奖励分配方案并向下分配到各科室。另一方面,科室主任可以根据科室成员的工作业绩和态度,采取绩效结合的方法对科室人员进行资金分配,报医院统一审批后进行分配,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加强内部控制方面,要以军队财务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度为依据,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及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还必须严格管理各种收费票据,管控印制、发放、登记及回收各个环节。
建立创收机制,多渠道开源节流
尽管近年来军费有所增长,但军队各级经费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军队医院仅靠上级来平衡收支困难较大。因此,要走出经费有限甚至不足的困境,必须从加强财务管理入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走自我发展之路。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装备、技术和人员优势,充分发掘潜能,通过拓展对外医疗实现创收。抓好医学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将无形资产转化成有形效益。在资金供给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借鸡下蛋”、“借窝抱崽”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扩大技术攻关、成果利用的范围和能力,扩大创收源泉。二是引进和建立成本管理机制,把创收效益和个人利益挂钩,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医院所有人员的创收积极性,开展节约型医院建设,树立节约意识。实现少花钱,多办事,最大限度的开源创收。三要加强预算管理,精打细算。通过科学的谋划,合理编制每年预算,做到切实可行,大力缩减不必要的消耗性开支,控制基础建设投资和医疗设备投资,集中财力、物力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开支,不仅要做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且要尽力实现结余。
加快网络建设,实现智能管理
关键词:财务 管理 体系 分配要素
企业分配的对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经营成果,即企业收益。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企业分配也不例外。企业分配原则是企业分配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其目的是规范企业分配行为,协调股东、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分配要素
(一)企业分配的对象
企业分配的对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经营成果,即企业收益。在实践中,企业的分配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分配对象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在这种口径下,企业分配主要探讨企业税后利润如何在股东和企业之间分配,即股利政策的制定。西方财务管理采取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分配对象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总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生产资料成本后的余额,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新创造的价值。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广义的分配对象等同于企业的薪息税前盈余,即支付工薪、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显然,以广义的分配对象为口径,企业分配主要是研究企业的薪息税前盈余如何在股东、员工、政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
(二)参与企业分配的主体
就广义的分配对象而言,参与企业分配的主体主要包括:
1.货币资本提供者——股东、债权人。企业要进行生产,必须有一定的货币资本。由于货币资本提供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企业货币资本的提供者可以分为债权人和股东两类。其中,规避风险的货币资本提供者成为债权人,定期获取约定的利息,即拥有对企业的合同索取权;而敢于冒风险的货币资本提供者则成为股东,从企业净利润中通过股利的方式获取不确定的收益,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并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对企业重大决策进行投票等方式拥有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
2.人力资本提供者——员工。员工作为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在企业财富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员工的劳动,货币资本只能是一堆死的东西,它本身不能创造财富。因此,员工无疑是参与分配的最重要的主体。
3.国家。除上述直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还应包括间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即国家。这是因为,国家作为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和社会行政管理者,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可以视为间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国家作为利益主体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可以更好地行使社会管理者的职能,是合乎情理的。
二、企业分配的原则
(一)发展优先原则
企业分配应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从长期来看,只有企业不断发展,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得到最终满足。为此,在进行分配时,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在进行分配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积累的比例太大,有关利益各方得不到应得的收益,积极性受到伤害,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分配的比例太大,积累能力弱化,不利于企业自我发展或削弱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这样,有关利益主体虽然在近期得到实惠,但却难以为继,实际上将损害他们的长远利益。
(二)注重效率原则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现优胜劣汰。这就必然要求企业注重效率,视效率为生命,效率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潜力,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分配过程中体现效率原则,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调动出资者的积极性,其所投资本的贡献能被合理评价,并在企业分配中得到合理的体现;二是要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其管理才能以及面临的风险能被合理评估,并在企业分配中得到合理体现;三是调动企业一般员工的积极性,其劳动技能能够被合理评估,并在企业分配中得到合理体现。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制度约束原则
企业分配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各方面的利益虽然有统一的一面,但矛盾冲突却时刻存在。这就要求在分配时必须遵循相关制度,以便合理地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这里所说的制度是广义的制度概念,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的法律,如《公司法》、《税法》等都对企业分配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二是政府的各种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等都对企业分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三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或规定,如企业奖励制度等也对分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了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分配的合理合法,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矛盾,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财务内控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很多企业在项目经营管理时,都采用精细化管理手段。虽然企业对财务内控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真正做到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却仍然是少部分。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想要达标,还需要企业对精细化管理要素进行探索。
二、精细化管理
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预防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产物,需要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每一个经营项目进行细致的管理,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项目进行关注,将财务内控管理规范化、具体化。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落实。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深入研究和加强应用。虽然我国企业在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关管理体系还没有成形。企业想要达到精细化管理目标,还需要在实际财务内控管理中做出调整,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和运作。
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问题
虽然企业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逐渐重视并将其应用于财务内控管理中,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虽然企业建立了相关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但企业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成本浪费现象。因为企业缺乏财务内控管理意识,所以企业的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不能有效实施。而财务内控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多数企业因为并未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导致企业的经营容易受到资金的限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在进行部门职务建设时,并没有将职务精细化分,人员职责不明确。因为这种现象,企业在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时不能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模糊,不能做到对财务的精确掌控。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需要用到很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资金就存在不足现象,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自然会不足。因此,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财务内控预算管理方面并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部门对财务预算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在预算管理方面并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管理项目没有做出规划和方案。预算人员的职业能力相对较低,在财务预算方面容易出现误差,导致企业在项目发展和投资方面没有真实可靠的详细资料,不能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精准的规划。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无法将预算管理的功能发挥出来。可见中小企业的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想要逐渐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
四、分析精细化管理要素
企业想要对财务内控管理做到精细化,就需要对精细化管理要素进行探索。下面从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成本控制
企业想要将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就需要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成本控制需要对企业各项成本进行控制,将项目成本集中控制,降低成本浪费。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身上,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的掌控力度。企业应该在内部加强对成本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员工能够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习惯,将成本管理运用到工作中。企业本身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开支过程中注意对成本的节省。企业不仅要对成本多的项目进行控制,对小成本项目也要进行控制,不能因为成本大小而区别对待。企业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处理,将一些不能创造价值却浪费资源的资产推出去,引进一些有发展潜力、能够为企业运营创造价值的项目。企业应该将资源透明化,使内部人员能够对企业的资源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便于管理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控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规划,扩大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对成本的浪费。通过对成本的控制,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
(二)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对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工作,将各部门的任务明确、落实。针对企业经营项目,对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管理者必须肩负整个管理部门的责任,加强与各项目部门的交流,对企业经营项目的发展进行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经营项目的财务进行管理,对财务信息进行记录和编辑。管理人员应该对项目财务进行核实,不能只针对数据分析,需要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审核,对财务进行核实。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惩奖机制,对管理部门的工作与管理人员的效绩、薪资挂钩,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2]。
(三)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是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企业想要对财务进行精细化控制,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使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和发展决策时,能够拥有足够的数据基础。将企业活动项目的经费、预算、效益等一系列与财务有关的内容编辑成数据,存放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管理。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支出、收益,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精确。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加强企业对财务的控制。因此,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就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发展项目进行管理,对财务进行精细化管理。
(四)预算管理
企业的财务预算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企业想要稳定发展,就需要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加强对财务的预算管理。企业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对企业的活动项目进行管理,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对财务的预算。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预算人员,对活动项目进行评估,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同时,管理部门应该对财务预算进行审核,通过预算程序对活动方案进行改善,使活动方案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不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负担。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
五、结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加强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对精细化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曾杰 单位:福建亿力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晓萌.提高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6).
关键词:会计要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设置标准
一、我国会计要素的设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公认的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这种对于会计要素的界定与认识的视角停留在实际操作和执行层面,是会计程序中的重要一步,即簿记过程的第一步——识别(确认)经济事项及分类。很显然,它不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含义。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设置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能够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执行指南(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处于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第二层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宏观的理论构建层面,而不是微观的实践操作层面。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含义
在财务会计目标的指导下要做到:一要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要求,即财务会计报告要达到目标应具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二要规定会计要素,即通过会计要素的设置来呈现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要素是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描述基本会计术语的定义。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设置标准
从上述会计要素的含义可以看出,会计要素是一套描述基本会计术语的定义,那么,这一套基本的会计术语应该设置哪些、如何去定义它们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标准能合理、准确的确定会计要素。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涉及如下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投资及信贷决策;有助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定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索取权以及这些资源及索取权的变化。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投资、信贷决策以及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换句话说,要实现该目标就要先确定描述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索取权以及这些资源及索取权变化的基本会计术语,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可以确定基本会计术语(会计要素),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资产描述的是经济资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描述的是对经济资源的索取权,收入和费用描述的是经济资源及索取权的变化。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中还包括利润要素,那么,为什么在会计概念框架视角下不包含利润要素呢?因为利润是对执行层面而言的,是会计核算的中间结果,是收入与费用核算相抵后的结果,因此,在理论架构层面不应包含利润要素。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主要内容
通过设置标准确定了会计要素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些会计要素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1.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能给企业提供未来的服务或带来未来的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指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资源。
2.负债负债是债权人对资产的要求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债权人可以依法对不能清偿债务的企业进行强制清算。国际会计准则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主体由于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实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主体。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它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差额。因此,它通常称为剩余权益,即债权人的要求权得到满足后的剩余权益。
4.收入收入是通过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而导致的股东权益的增加额。通常,收入来源于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支出、财产租赁等。收入通常导致资产增加。在我国,收入会计要素是狭义的收入,不包含利得收益;而概念框架层面的收入要素是广义的收入,包含企业所有的收益,如利得。
5.费用费用是由于经营活动所导致的股东权益减少。它们是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消耗的资产或使用的劳务成本,表现为实际或预期的现金流出。同样的,在概念框架层面的费用也是广义的费用,包含了损失。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同时也明确了控制至少要有施控者(施控主体)、受控对象(受控主体)以及施控者对受控者的作用机制三个基本要素。
因此,财务控制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企业各产权主体以股权为依据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或过程施加应有的影响,以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能维护与增进各产权主体的利益,这是种内在的、隐性的控制过程,是通过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以财务治理活动的形式体现的,如股东会的争议或投票等。一个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配置其拥有或控制的财务资源、展开其财务活动,并对此进行控制以趋近企业的财务目标。这种控制是外在的、显性的,体现在企业的各种财务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如财务计划的执行等。第三个是产权主体通过多种途径所获取的受控企业的信息,并通过控制系统把信息传输送给受控企业,受控企业根据产权主体的信息表达进行改善并把其作用结果返送给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再输出,从而起到对受控企业的制约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这三个层面的财务控制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但又各有侧重点。产权主体是受控企业的内在驱动力,侧重于对财务制度层面的控制;受控企业是前者的展现或细化,侧重于财务活动层面的控制。而信息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和发生传输的桥梁,如果要从这三个层面的意义对财务控制的内涵做一个改进性的描述,它就是基于财权的配置状态,依据其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而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过程的控制,以使之趋于企业的财务目标。
二、集团财务控制的含义和要素
结合企业集团与财务控制的涵义与特征,可将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定义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指集团母公司基于出资人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围绕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利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对企业集团内的各种财务资源及各子公司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其财务活动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保证企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与整体财务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由集团公司董事会和母公司对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手段。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包括出资人所有者的财务控制和企业管理者的财务控制,而出资者财务控制是根本,也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根本。在企业集团这样多法人、多层次的经济联合体内,其出资者财务控制又可分为集团母公司出资者的财务控制以及母公司作为出资者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本论文是基于企业集团角度研究财务控制问题,暂未考虑集团子公司、成员单位出资者层次的财务控制。综合两方面来看,集团财务控制主要包含以下七大要素:财务控制目标、财务控制主体、财务控制客体、财务控制方式、财务控制风险、财务控制评价财务信息系统控制。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原则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财务战略实施的保障,而实施财务控制不是最终的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保障经济效益和集团发展,所以,集团财务控制不能是无限制和无规则,要求必须遵循做到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集团在实施财务控制时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不侵害、干涉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经济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实施财务控制的办法和制度,避免集团内部利益关系失衡,避免集团借财务控制之名,占用下属上市成员企业利益,损害流通小股东利益,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
2、重要性原则
集团财务控制与单体企业的内部控制不是一回事,集团财务控制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外部控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活动。坚持重要性原则,抓住核心企业和财务运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实施控制,对于重大事项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跟踪控制。对于非核心成员企业和非重大事项,可给于适当放权,调动起积极性。
3、成本效益原则
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如果实施控制所花费的成本高于所产生的效益,该项控制就没有实施的必要。集团财务控制应在把握合法性、合规性和重要性原则的同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即集团实施财务控制的成本应低于该活动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说,集团实施财务控制过程中应当梳理成本效益观念,避免财务控制过程多余繁琐与复杂,从而降低运行效率,增加运行成本。
4、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经营者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除了采取控制监督手段外,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励,所以财务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集权与分权协调问题,从深层次看也就是财务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配套运用问题。
5、治理和制度相结合原则
关键词:财务会计 基本要素结构 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含义
企业财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资产、负债、企业主的权益、企业经营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收入五部分内容。企业财务基本要素结构是指用来描述企业资、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最基本保障,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与资金运动的基本条件,是整个财务会计体系的“框架”。而反应财务基本五要素之间关系,就是财务最基本素的结构体系(有书上也叫结构模式)。
1.资产:中国于一九九二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的阐述了资产的特征。还有人把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特定企业所实际控制的,具有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资源”。
2.负债:IASC解释,负债:“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 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负债解释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3.所有者权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解释为:“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指投资者合法地将资金投入到企业,对企业的相应捅有资产合法所有权。
4.收入:IASC,认为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资产流入、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而我国在颁布的“收入”会计准则中,认为收入“是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IASC对“费用”的解释为:“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发生负债而引起的业主产权减少”。「1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分析
1.国内外关于财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同理解分析
中国大学会计教材中将“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作为“会计方程式”,而西方发达国家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大学会计教学中,却以“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业益”被称作“会计方程式”。 美英等国家以“资产=负债+业益”作为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基础,来表述财务会计结构体系中各种方法建立与运用,却没有把“企业的收益”即(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作为会计方程式。有专者分析其原因是两方面:⑴以“以资产=负债+业益”作为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的基础来阐述复式记帐的方法理论基础,解释完全合理,如果增加其它的“会计方程式”反而是画蛇添足。⑵以“企业全面收益”作为财务会计结构体系只能说明收益、收入以及费用等之间的量化关系,不能说明其在经济内容上的联系,这点很重要。
我国以“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作为“会计方程式”。还有专家考虑到:“收入是利润的基础,是利润增加的主要要因素,而费用(也叫成本)是利润减少的主要因素”从上面分析又得出下面综合会计方程式:资产+费用=负债+权益+收入。
虽然我国的财务会计结构体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完整反应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内在规律方面,我国的会计学的研究者们就明显地超过西方的学者。这主要是与我国研究者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国的会计学研究者们也存在遗憾。我国会计学者不能揭示两个“会计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提供“综合会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
2.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立分析
⑴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①因为对“收益”等要素存在不同的理解,人们只看重“资产=所有者权益“的结构体系的运用,而没注重到“收入”和“费用”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对于资产、负债、业益等要素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内在关系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资金运动中静态表现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看法,几乎差不多,但对于静态与动态内容要素这间关系的理解就是大相径庭了。
⑵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认。
财务会计基本结构体系的作用在于反应企业经济活动,以及资金的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作为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基本要素结构体系,是从企业资金运动与相关的经济业务规律入手。有关的经济业务,主要抱括资本(金)的投入与退出以及内部经营使用。资本(金)投入与退出企业,就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运营,实质上就是一个不停地投入资金(即费用或叫开支)和不停地收回新资金(即收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反应在企业财务会计基本要素费用和收入的变化。「2
参考文献:
[1]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含义新释「J;财会月刊;唐国平;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