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30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新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房价飞速上涨,到了2007年,房价飙升的速度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甚至一些发展一般的地区的房价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的地区,很大程度上超过社会普遍百姓的承受能力,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风险过于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可能存在违约的风险等。房地产经济在创新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商业银行等在经营上存在问题。随着个人住房市场发展,国家开始鼓励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放松了很多。
其一完善房地产经济市场体系房地产经济不仅要有间接融资的信贷市场,而且还要有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不仅要有能直接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级市场,同时也需要能分担一级市场风险的二级市场,用来解决住房贷款资金及其相关的问题。另外鼓励建立房产评估、中介、保险等等在服务体系。只有完善了房地产经济市场体系,才能使房地产业稳定的发展,只能加快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才能促进市场交易环境不断的优化。
其二促进房产经济产品创新为房地产开发,收购,管理等等环节提供有效的全方面的服务。把市场细分化,开发出服务于不同目的和不同人群的产品,如低收入家庭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等人群的住房资金产品等。推动房地产经济产品的多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房地产经济产品。
其三尽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中有一项是中低收入住房保障,在很多的国家,政策性经济在中低收入住房保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美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为中低收入家庭购买房子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同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是由国家政府所决定。房地产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国家作为奖励分配给有能力有需要的的人。但是这样的分配政策没有按照工作的绩效,而是按照实际的需要给予这种物质上的享受。这样就造成了房产没有得到真正的价值转换,知识象征性的收一点资金。直接导致了国家再生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业得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房产渐渐的实现了商品化,它不再完全的由政府分配,而是由市场依据价值规律进行支配。因此房产经济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活化了房产的生产和消费,促进了投资和再生产的良心循环。在满足社会需要和拉动国家经济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虽然房地产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市场是有缺陷的,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其中的弊端也渐渐暴露。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任何的房价预测都是不准确的,没有人能说准以后的房价具体是多少,但是房地产业得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无论全球经济是如何的变化,我国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始终有三大趋势。第一个发展趋势是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提高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环境和条件;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必须要坚持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道路。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得发展时期,大量的老百姓居住到城镇中,因此必须要解决好资源和能源的发展问题,所以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对土地资源有着很大依赖性的房地产业更应该如此。第三个发展趋势就是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由于房地产业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所以必须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房地产业得发展不仅仅是在于能卖出多少套房子,还要在于短期的国民经济是否稳定运行,在于经济体系能承受的多大的风险,还要考虑各个领域所能承受的规模,保证国民经济稳定的运行是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1农业经济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从2014年各省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来看,农业生产总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江苏。这三个省份全部位于黄淮海平原上,不仅农业资源优越,而且地理位置良好。在看农业产值排在倒数前三名的,分别是、青海和宁夏。这三个省份地处高原荒漠地带,农业结构单一,而且技术也相对落后。
2大数据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大数据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显著,就2014年农业发展大数据显示,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t,比上年增加516万t,增产0.9%,全年肉类总产量8707万t,比上年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t,比上年增长4.5%,全年木材产量8178万m3,比上年下降3.1%,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32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3万hm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肉产品增产和水产品增产的速度要远远高于粮食产量的增速。木材产量的下降说明一个问题,即生态可持续林业发展有所成效。
3农业经济发展新趋势
3.1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作用愈发明显。在市场需求的调节作用下,我国农业开始走向商品化。就大数据分析得出,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中粮食作物占比一直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经济作物的占比已经远超粮食作物,而且即便是粮食作物,目前也在向商品粮方向发展。在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下,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相继建立起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品谷物农业基地。
3.2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据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之所以位居全国第一,是因为山东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达到了97.3%,在高机械化程度的帮助下,山东的农业经济走上了快速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几个身份,其机械化程度也都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其机械化程度在呈逐年上涨趋势。
3.3生态农业比重增加随着农业发展生态问题的逐步显现,国家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更为重视。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生态农业比重逐年增加。由于目前我国生态农田、生态园林、生态牧场等生态农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使得生态农业经济比重在农业经济中稳步上升。
3.4农业综合化发展方向显著我国未来的农业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发展综合立体农业,使得农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各个省份不仅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在积极进行综合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桑基塘农业模式、西北传统牧区进行的耕种与畜牧结合的农业模式,都是农业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实例。
4结束语
关键词:产业经济;升级;战略目标
小康经济发展目标下,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得市场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并持续推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全体人众的生活水平,成为产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跨国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大,促进国际资源的快速有效流通。同时,交易的增加强化国家与地区间的融合程度与关联度。因此,深入研究产业经济发展和规律,能够帮助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捷、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发展。
一、全球化产业发展与升级
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促进各国家与地区的产业体系不断融合。传统产业间的竞争也由本土产业经济实力转化到上下游产业跨地区互动关系。一方面,本土上游产业的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下游产业收获更多的竞争领域;另一方面,主流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频繁互动和搭配,帮助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市场占得一席之地。自此,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流转,形成有序的国际产业体系。而原始产业分工也由不同产业的全球性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全球分工,直至企业内的全球分工。最终,当产业分工过程中的要素转移积累到一定数量,并发生产业结构的变革、引发国际化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中,技术经济往往由于主体对于利益的追逐,呈现出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的产业转移变化趋势,致使国家的分工格局出现变动,进而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虽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国家而言,科技、教育和研发水平偏低,但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促进其结合自身特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抓住产业转移全球化发展趋势,强化技术的渗透和吸收,并在此中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地位。国际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资源的相互流动,使得国际贸易成为相互制约、联通并相互渗透的网络化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下,产业的各个环节会依据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转变,实现全球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已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高新技术的崛起,促进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其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性,致使全球范围资源最佳配置的趋势越演越烈。部分即将或正值成熟、衰退期的产业技术,逐渐被发展中国家引入,通过主动的高新技术研发参与或谋求资源共享和合作形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另外,产业结构全球化升级还表现在对高新技术改造能力的提升。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借助高新技术的使用,以降低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新技术产品和管理理论的运用,能够提升产业素质,使其维持在相对的水平。
二、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发展逐渐向重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全球性经济过渡,致使原始的国家性边界产业系统逐步瓦解。国与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产业的互动越来与频繁,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交织、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产业结构。新型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打破原始各国间相对孤立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竞争并渗透。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融合,促进全球性产业整合和重组,致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型经济融合趋势。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化配置,将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条件和优势全面融入到产业体系之中,形成互动互联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一经济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能够通过雇佣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实现社会所需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首先应摒弃搭建独立完整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应重视自身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分工和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业产业联系,积极进行高新技术和理念的学习,以促进本土的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发达中国家,本身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市场潜力等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优势。在全球化产业调整期,应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提升自身吸引力,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投身入全球化产业经济融合的环境之中。
三、产业经济知识与生态化发展
综合各国产业发展来看,全球化经济基础变化的突出性特征是,产业结构不再着重刚性需求的发展,由传统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逐步转变到知识信息、智能服务、高效健康的软型化产业结构。因此,经济环境中金融、咨询、信息类服务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并逐渐过渡到知识型产业经济。知识型产业结构的又一特征,是科研和教育行业的不断渗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对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服务的需求。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地更新、创新并升级,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所以,产业技术和创新要求不断提升,产业劳动者不得不经受更加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使用市场产业转型的需求。经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促进全球科研与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中科研、管理和咨询、金融类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成为多数国家进行初步产业结构调整的迹象。伴随社会经济的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服务性生产逐渐脱离传统的制造业,形成专门化的管理、服务机构,在细化市场分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优势。产业发展中,经济绿色化成为新时期产业演变的另一显著特征。产业经济绿色化发展,倡导不同的产业部门搭建有效的经济资源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重复使用,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经济的过分追求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经济绿色化则是弥补自然、平衡生态,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源消耗量,有效控制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全球范围内生态与产业的互动关系逐渐加强。在此基础上,生态产品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形成有效的新型生态链,促进生态与产业经济的一体化互动。
四、军民结合战略发展
社会经济产业的转型期,军民结合成为全球化发展中军民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增长,而非军事实力的较量。然而军工产业技术的发展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最先进科学技术,是国家技术发展的显影。民用产业发挥国防工业物质基础的作用,所以强化军工技术向民用产业的过渡,能够在保证平稳发展的同时,提升军工技术的商品化能力。而社会性产业商品化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升级民用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准;另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提高国家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军民结合战略的发展,战争的需求一定是首要的。因此,民用产业的发展时刻准备为国家战事而服务,并随时准备转向军事物资、设备或者重型机械的生产。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军民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各项发展措施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以保证有限的资源能够在太平时期侧重民用,在战争年间满足军需。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及平面显示器等成果,已经完全商业化被运用到军民共享之中。可见,重视军民产业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发展经济力。
作者:李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发展新思路[J].海峡科学,2011,10:3-6.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44-48.
[3]任兴洲.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发展;新趋势
社会经济在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而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管理必须要加强研究,对于其现代化特点应当准确把握,同时明确经济发展新趋势,从而为通过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奠定理想基础。本文就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分析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能动性及创造性特点
虽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为能够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要求均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应当积极提升社会上其他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在当前经济管理方面,经济管理能动性正在不断增强,并且经济管理权限也在不断扩展,从而在外部管理以及内部刺激方面经济管理均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另外,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具有创造性特点,当前在经济管理方法、理念及模式方面均表现出较明显先进性特点。由于现代经济管理表现出能动性及创造性特点,经济管理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化特点,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使经济管理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自动化及科学化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也逐渐表现出科学化及自动化特点。通过科学化管理可使管理过程中比较复杂的一些环节得以有效减少,可使管理有效性得以更好提升,而管理手段自动化可实现及时调控以及指挥经济管理,同样能够使管理工作有效性得以有效提升。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使实现自动化及科学化,必须要在资金以及人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先进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应当积极引进,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得以更高现代,使经济管理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更好适应。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艺术性特点
艺术及经济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级经济管理具有一定艺术性特点。经济在物质世界方面所产生作用及艺术在精神方面所产生效果具有等同价值,只是在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过程均能够体现出艺术元素。
(四)经济管理现代具有民主化及专业化特点
为能够使经济管理现代化得以较好实现,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应当保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优秀经济管理能力及管理技能,这属于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专业化经济管理知识能够使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能够更加专业。另外,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具有一定民主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管理民主化与经济发展需求更加符合,对我国经济灵活性发挥十分有利。
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大形势,社会经济发展为能够使社会环境需求你得到较好满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及改革,对新型发展动力不断进行探索,使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新的趋势。就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其发展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表现出高端化趋势
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都处于较低端化发展情况,其主要体现就是我国出口的很多产品均被认为科技含量比较低,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中国出口产品也将会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为中国创造,从而使产品科技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是使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很多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取得很很大成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逐渐摆脱低端化发展趋势,逐渐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经济发展表现出服务化趋势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体现出服务化发展趋势,这一点所指的主要就是在现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以及增加值所占比例均在不断增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产业,其不但能够较好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并且表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优点,这一点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也比较符合,因此,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服务业比例得到很大程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越来越明显服务化趋势。
(三)经济发展表现出网络化趋势
经济发展的网络化趋势所指的主要就是居民购物消费逐渐实现网络化。在现代社会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一些传统消费观念以及消防方式开始发生改变,网络购物已经十分普遍,这种消费方式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相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上得到很快的发展。这种情况的改变使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各个方面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属于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保证各个方面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现代经济管理加强认识,掌握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并且对于经济发展新趋势应当进一步明确,在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经济管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使其发挥更好作用。
作者:陈计中 单位: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
参考文献:
[1]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4).
[2]葛治钢.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关键词】产业经济;转型;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4]陈萍.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模式[J]. 市场研究,2014,(05):4-5.
二、在所有制关系上,除私人独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外,私人合伙企业、私人股份企业也大量涌现,同时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也得到了加强,由此形成了由私营企业参与的多样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在经营管理上,由小作坊式的家庭经营转向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现代经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和再造,一些企业正在逐步向科学的、规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管理模式迈进,企业内部机制日臻完善,企业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转向协调和融洽。同时,一批有能力、有影响的企业管理人才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
四、在行业领域上,将由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由商贸、饮食服务业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行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产业结构将由生产加工业和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向高科技及教育产业等新兴产业调整,由狭窄的经营领域向国家允许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包括原来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某些特殊行业和领域,随着政策的调整,将会有部分具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参与其间,或以参股的方式加盟经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在活动范围上,将由区域内市场走向国内市场,再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活动范围会迅速扩张。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放开,随着中国加入WTO,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将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有的会逐步发展为新的民营跨国公司。
六、在经济实力上,将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梯次结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艰苦而漫长的原始积累阶段,一部分民营企业进入原始积累后期、开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呈“冲刺”态势,少部分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顺利跨入自由竞争阶段,极少数民营企业,依靠自己强大的实力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市场竞争的行列。
关键词:服务经济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3年的62%。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适宜的税制环境,上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税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和矛盾也较为突出。通过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制安排倾向于制造业,制造业采用增值税,增值税对产业分工有保持“中性”的特点;而服务业采用具有重复征收性质的营业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中间环节少时,重复征税的问题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分工协作成为趋势,流转环节增多,使得重复征税问题愈发突出。重复征税抑制了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包、转包和外包,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上海较为典型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之后,重复征税问题有所缓解,但受试点行业局限和地区局限影响,抵扣链条还不系统、不完整,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
(二)生产业从制造业分离趋势明显,需要解决流转税制不统一问题
产业间流转税制不统一,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使生产企业选择将服务职能内置化,阻碍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限制了制造企业外购生产需求。以研发机构为例,如果其研发成果缴纳营业税,这些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将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愿意让研发中心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阻碍了主辅分离和做大、做强。在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虽然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操作中部分企业主辅分离后,由于一些分离出的生产业企业难以达到原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无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积极性。
(三)服务业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需要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
当前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由平台型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成为趋势。其商业模式很多具有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性强的特征,很多属于交钥匙工程,即一家总揽,多家合作完成,这种模式覆盖行业广,关联方众多,很难用现有的行业分类进行准确界定。在税务实践中,对这类涉及多个行业的业务,跨越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媒体平台、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其中既有属于增值税征收的内容,又有征营业税的劳务,如何界定、如何征管较为困难,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带来困惑。
(四)服务贸易国际化趋势明显,需要改革服务出口税制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用原则,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货物出口退税政策,但对服务出口退税问题,除了近期对先进技术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可以免征外,其余均按规定征收,没有获得与货物出口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出口贸易与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不对等,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不利于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上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涉及服务使用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
(五)服务业高薪酬待遇、高人力成本趋势明显,需要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税制设计
现代服务业较多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香港、新加坡的2倍以上。以上海为例,一位年收入200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要缴纳个税70万,税负率在35%左右,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往往采取境外付薪方式避税。高税率一方面制约了国际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流失了税收收入。从企业角度,上海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导致税负增加。
(六)工业用地向生产业用地转型趋势明显,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大城市近郊区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工业升级为生产业,在规划调整为商办用地情况下,企业如需突破原合同约定提升容积率,土地须由政府收储后再进行招拍挂。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除了政策性搬迁外,被征地企业的动迁补偿款不享受所得税减免或缓交优惠,而这部分税费在企业的动迁补偿诉求中一般也转嫁给了动迁方;而被征地企业在后续的买地、买房过程中,还将承担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诸多税收。总体看,土地二次转让涉及二笔税费,重复交税,推高成本,造成了政府收不回土地,规划难以落地,企业也缺乏转型积极性的困局。
二、对策建议
从上海在发展服务经济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创新面临着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服务经济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初现端倪,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就必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发挥税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效应
进一步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近期把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后,研究把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类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纳入试点。加快拓展改革试点区域范围,扩大受益面,促进区域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细化部分应税服务的范围界定,促进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针对工业用地转为生产业用地过程中税负重的情况,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环节的“营改增”,降低土地流转税负成本,建立有利于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引逼机制。
(二)统一服务业与工商业税法
改变工商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继续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向增值税一元税制转变。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与工商业联动发展提供税收制度保障,促进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适当简化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减轻服务业税负负担,切实减少制约创新和阻碍城市转型的不利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向境外提供服务贸易实施免税或零税率的政策措施,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三)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按照量能负担原则,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功能发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的个税政策,对国际化人才,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少高端人才被迫外流、侵蚀税基的现象。
(四)规范优惠政策,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
清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和各种地方“土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理想的服务业增值税制也是力求减免税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链条中断的现象,确保其公平、规范。应破除观念误区,引导各地不再追求税负洼地,而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对服务业新业态遇到的开票问题、资质问题等实际困难,按照问题导向,以案例法的方式,在不违背现行税法原则的前提下,逐一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完善分税制征管体制,探索国、地税综合征管,借鉴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做法,加大国税局、地税局机构整合力度,重新划分纳税人管理权限,以此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提升管理和稽查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完善公共信用平台,推动包括税务在内的各类政府公共信息、垄断行业信息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怡建,蒋颖.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科学发展,2013(1)
[2]曹海娟,胡怡建.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
[3]储敏伟 等.关于“适应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