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22
序论:在您撰写影像艺术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惠普z820图形工作站 近年来,国内数字影像行业发展迅猛,这不仅仅表现为影视行业如火如荼、摄影摄像周边设备的性价比不断提升,同时也表现为大批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开设了与影像艺术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与之相关的名称有很多,例如多媒体、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数码影像、影视编导、传媒、广告、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制作等等。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文件中,上述与影像艺术相关的专业主要被归为三大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
一、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的现状
1.目前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的总体情况
在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是重点。表现在教学计划中即: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理论课程比重小,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大。后者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影像获取技能的学习,例如摄影课程和摄像课程,第二类是软件的学习(以电脑技术为主),第三类是综合创作类课程。
2.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师资和学生的现状
(1)师资力量较为缺乏,教学内容有一定随意性
影像艺术从影视的专业应用到今天的“全民影像”仅仅是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学科师资力量的储备和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民办高校中影像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外聘,其稳定性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2) 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
许多民办高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大,收入相对较低。反观国外影像类专业的教师,多数在高校教授课程的同时也保持在行业一线从事影像创作,这样不仅能保障课程与社会实践同步更新,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师的收入。
(3) 学生对专业不够投入,学习效率较低,积极性较差
较大比例的学生对于学习有畏难情绪,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抱着“学多少算多少”的心态,依赖亲友解决就业的心理较为严重,学习兴趣不高。
(4)学生的思维活跃,可塑性强
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也有一些优势,例如思维非常活跃,理解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好,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他们在合理引导下能将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造力用在影像创作上,其爆发的能量是惊人的。例如,在北京城市学院开展的“城市新星计划”中,多名影像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影像作品的创作和影像设备的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教学硬件水平现状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教学硬件水平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已经能够基本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今后,民办高校在教学硬件方面需要向专业化、规范化看齐。例如以摄影和摄像为首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场地、前期摄影摄像设备以及相关的灯光等辅助设备要求比较高;对高清影像素材的后期处理、复杂场景的三维动画渲染等都需要工作站的支撑才能完成。
·影视教育蔡明:浅析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思路二、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教学思路的几点体会和建议1.专业教学中,时刻保障理论联系实际
影像艺术类专业的特质之一即实践性非常强。国外影视专业教育也非常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理论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就了事,而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摄影课程中,EV值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将EV值与相机上的快门、光圈的数值结合起来并进行简单的曝光组合的计算,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2.摆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注重提高技术含量,认真研究软件课
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之初就要将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恰当方式教授给学生,在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前者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关键素质。因此,如何上好软件课是影像艺术类专业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首先,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更新软件使用平台,如安排有影视后期软件课程的电脑的windows系统的版本都必须是64bit旗舰版。第二,教师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前都要考虑几个问题:这个知识点是否一定要讲?如何引入这个知识点?如果使用案例,案例是否是最恰当的?如何考查这个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等等。总的来说,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易学的气氛中掌握枯燥的电脑软件应用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影像艺术专业类的教师投入专业创作一线,积累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的同时也能提升个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聘请社会行业精英作为校外导师,参与学校课程管理;合理招聘和引进专业师资,逐步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传承“红线”实力,实现高品质影像从输入到输出的无缝对接
在此次的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中,十二色的imagePROGRAF PRO-520和imagePROGRAF PRO-540沿袭了佳能专业影像产品的“红线”设计,也传承了“红线”产品的影像技术实力,使象征佳能专业实力的“红线”家族从EOS数码单反相机、EF镜头、A2幅面打印机和投影机等产品线拓展至专业影像输出这一生产领域。佳能EOS数码单反相机和EF镜头所捕获的高分辨率画质,可通过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实现商业打印输出,逼真还原画质、再现生动色彩,实现高品质影像从输入到输出的无缝对接。
打印技术的三大核心全面升级,兼顾高品质与高生产力
在大幅面打印设备中的众多技术中,打印头、墨水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三大技术。作为全面升级换代的大幅面打印设备,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对这三大核心技术进行全面升级,实现高品质与高生产力的兼顾与平衡。
首先,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采用的是佳能自主研发的FINE打印头技术。FINE技术可以使墨滴达到4微升的最小颗粒,确保图片输出效果更加细腻;而佳能纳米级的生产工艺则让高精度的喷嘴布局得以实现。通过高精度微小喷嘴和高密度排列的打印头,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可确保微小墨滴能够精准地打印到介质表面,带来精细度更高的图像表现。
其次,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配置了新的LUCIA PRO微胶囊墨水系统,实现图像的“晶彩再现”。与以往的墨水系统相比,微胶囊形状的LUCIA PRO墨水可增加纸张上的颜料密度,提高图像的色彩表现度和清晰度。十二色的imagePROGRAF PRO-520和imagePROGRAF PRO-540中还加入了晶亮色墨水,这也是佳能首次在大幅面打印设备中引入晶亮色。晶亮色墨水表面有透明图层,可实现均匀的光反射,使打印作品在保留原有色彩的同时实现更丰富的暗部细节表现、提高整体图像的光泽度、大幅提升打印作品的耐磨性。
另外,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搭载了新的L-COA PRO高速影像处理引擎,由之前的单芯片升级为三芯片,可以高速、精确地处理海量图像数据,生成打印数据、优化墨水布局,轻松实现高分辨率、高速打印。与现有产品相比,imagePROGRAF PRO系列新品在打印同样精度的图片时,可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墨水消耗。
高易用性,人性化体验升级
【关键词】科技英语;专业术语;相对不可译性
【Abstract】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become more frequent, technical transl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plays a key role in technical translation. There are many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echnical terms translation, but these methods more or les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s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prove the relative untranslatability of technical English terms as well as provide the solution of relative untranslatability.
【Key words】Technical English; Technical terms; Relatively untranslatable
0 引言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热议的话题,尤其是涉及到文学文化方面的翻译争论愈加激烈。而科技类的文章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科技术语在科技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术语的翻译要做到简洁明了,易懂。所以在翻译科技术语时,译者如何做到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并且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这是值得深思的。本论文将通过分析当前科技术语翻译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论证其相对的不可译性,并根据相对不可译性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1 科技术语的定义及特点
数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科技术语进行过讨论与界定。《剑桥国际英语词典》对术语(terminology)的定义为:special words or expressions used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activity(即某一学科中运用的专有词或表达方式)。樊才云、钟含春(2003)认为科技术语就是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专有词或表达方式。科技术语的语义外延是根据所指的关系而不是根据能指的关系来确定的。韦孟芬(2014)指出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不同于语法学中的名词)。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术语是语言符号。所以可以将其概括为科技术语就是描述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内的专业关键词,它是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及符号,也是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科技术语涉及到各行各业,所以科技术语的概念多种多样;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术语的更新更加迅速,传播速度更加快。科技术语一般是中性词,不像文学用词具有感彩。有些科技术语的词义随专业、学科的不同而有变化,例如,“shaft”在机械工程领域内是“主轴”的意思,在土木建筑工程里面是指“竖井”;“cell”在生物领域是指“细胞”,而在电气工程领域也有“电池”的意思,电子信息领域则表示“元件”。科技术语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单词的形式也可以是短语的形式比如chassis(底盘)、engine(发动机)、stereo system(立体影像系统)、braking system(制动系统)。科技术语还具有普通词汇专业化的特征,很多平时日常使用的词汇放到某一科技领域则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solution”,在日常中表示“解决方法”,在科技英语中指“溶液”;“power”在日常使用中指“力量”,科技英语中指“功率”;科技术语还经常出现大量的缩略语,“PVC”表示聚氯乙烯,“BIW”表示白车身。因此,科技g语具有种类多,更新快,专业化,大量使用缩略语等特点。科技术语的特点使得译者在翻译科技术语时要多加分析,而不能随意杜撰。
2 科技术语常用翻译策略分析
目前对科技术语翻译的策略有很多种,这些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目标语读者快速接受理解科技原文,但是某些现存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2.1 常用科技术语翻译策略
直译是最常见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例如“biotech(生物科技)”、“biomedical 生物医学”;当科技术语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词汇时或者直译不足以表达专业内涵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比如,“programming,程序编制”、“garbage,无用信息”、“semi-plane,半平面”。在科技术语翻译中也有许多词汇采用的是音译法如“hertz,赫兹”、“morphine,吗啡”、“gene,基因”、“radar,雷达”等。形译法一般用在需要用字母表示其外形的科技术语,例如“A-frame,A字架”、“V-belt,三角皮带”、“D-valve,D型阀”等。音译加意译也是科技术语翻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motor-cycle,摩托车”、“tannic-acid,丹宁酸”、 “valve-guide,阀导”;以上翻译策略都是科技术语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策略帮助了目的读者很好的去了解科技术语和科技信息。
2.2 当前科技术语翻译策略缺陷
这些常见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读者科学的理解信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科技术语直译或直译、意译相结合翻译过来十分冗长,不好记忆,也不方便交流。如“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直译过来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如果这样翻译起来,让受众们并不能迅速吸收接受,因为这个术语太过冗长,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顺口;再例如“dead air(静空气)”如果采取直译就是死空气的意思,这会让读者产生疑惑,特别是对没有科学基础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并且汉语中的同音词和谐音词特别的多,这也就导致了在翻译英语科技术语时往往会产生“一词多译”的情况如“AIDS”有“艾滋病”和“爱滋病”,当前的这些术语翻译方法仍然存在着缺陷。
3 科技术语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解决途径
3.1 科技术语的相对不可译性
在翻译界持不可译论的学者们认为,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其符号的不同,而在于对客观世界本身的观点不同。语言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且主导人们世界观(王捷,2008)。各区域语言环境,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的不同就形成了语言文字方面的隔膜性与不可理解性,这一点就势必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不可译性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显著差异,所以要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在实质上是不可能的,要使得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的转换达到完全对等也是十分困难的。科技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就是运用汉语言文字准确地传递和重现原语所表达的思维内容,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目的语读者能迅速了解科学知识。在科技英语术语中追求源语和目的语的词对词完全对等也是十分困难的,如果要尽可能的去贴近目的语读者,那么很多术语都会失去原汁原味。由于科技不断发展,科技术语新词的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对于新出现的词汇会出现多个版本的翻译,一词多意,这会让读者更加困惑,也对译者的工作增加了负担。所以可以总结出不是所有科技术语都可以进行翻译的。在术语翻译中有存在相对的不可译性,我们要承认科技术语翻译中所存在的相对不可译性,并且提供合适的解决途径(杨先明,2014)。
3.2 零翻译
针对科技术语中的相对不可译性,我们可以采取零翻译的策略,邱懋如教授(2001)提出应该引进“零翻译”这一概念,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零翻译能迅速地将术语传送给目的语读者,可以适应科技术语迅速传播对术语翻译的要求。零翻译具有简约性。零翻译直接移用源术语,将源语中的术语直接引入译入语中,这样就避免了复杂难懂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使术语的传播和接受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零翻译能够避免音译可能造成的“一词多译”,杜绝术语的不统一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直接照搬的英语科技术语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词汇中,如MP3、DVD、MTV等都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词汇,这在交流中也并没有显得突兀。零翻译可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绝对零翻译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相对零翻译指的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义兼译、补偿、、直译加注、归化等。(刘明东,2002).当前的科技术语翻译中音译,音义兼译使用得较多,这也是实现零翻译的途径。下面将对移译,归化,这两种实现零翻译的手段进行简述并举例。
3.2.1 移译
所谓移译法指的是将源语中使用的词汇直接“移植”到目的语当中来,缩略语也是移译的一种。“移译”法符合当今世界进步的潮流,因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译移法顺应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更加广泛和密切的交流。并且也反映出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给语言所带来的变化。常见的移译术语有“DNA”、“CT”、“ICU”等等。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中移译法使用得更为频繁,如“CPU,中央处理器”、“EC,嵌入式控制器”、“IA,因特尔架构”、“LDT,闪电数据传输总线”等。在科技术语的翻译中还有大量的移译法的案例存,这种翻译方法很快速便捷,能很好地传达出源语的科学信息便于读者接受。
3.2.2 w化
归化翻译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源语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来进行翻译。科技术语翻译更多地是与通用的归化定义相关联(石春让,赵巍,2010)。译者需要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选择以译入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科技术语翻译也可以采用归化法来翻译,体现出了译者的创造性,包含了归化情绪在译文里面,如“phantom circuit”不能直接翻译为“妖怪电路”,而应该翻译成“幻象电路”,“resistor”翻译为电阻,而不能译为电阻器, “interface”表示接口,不能将其成接口装置。这些都是科技术语的归化翻译方法。科技术语的翻译必须要符合大众读者日常能理解的含义,由于大部分的受众读者并没有特定的专业科学知识背景,所以在翻译时要保证术语翻译的简洁和精确,让读者明白其内涵和外延意义即可。
3.2.3 零翻译注意事项
零翻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零翻译也存在着不足,在使用零翻译进行术语翻译时必须要认识到一些问题。在大多数读者眼中,零翻译的术语只是源语的代码而已,人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接受,所以在使用零翻译时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滥用零翻译。零翻译只能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快速翻译术语时并且其他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快速传达专业含义时,就可以采用零翻译策略;当翻译出来的术语太过冗长时也可以采取零翻译策略,这样有利于读者更加方便地阅读和了解信息。零翻译不是译者省时省事的方式,而是针对科技术语翻译中的相对不可译性而采取的一种翻译手段,零翻译虽然是一种翻译策略,但是它不能作为主要的翻译手段,译者必须结合其他的翻译方法来进行有效的补充。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对目的语读者负责也要对源语作者负责,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不可否认的是零翻译是目前针对科技术语翻译中相对不可译性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法。
4 结语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由来已久,这不仅仅关系到两种不同语言的差异还关系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人们思维差异。科技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科技术语也一直在层出不穷,科技术语翻译中的相对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和承认科技术语的相对不可译性,并且去找出解决的方法。零翻译作为目前解决科技术语中相对不可译性的一种策略,译者应该合理的去运用该策略,遵循基本的原则从而有效地传递源语科学信息来造福受众读者们。
【参考文献】
[1]樊才云,钟含春.科技术语翻译例析[J].中国翻译,2003(01):59-61.
[2]韦孟芬.英语科技术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4(01):5-7.
[3]王捷.翻译中不可译性问题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01):95-97.
[4]杨先明.术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其消减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4(03):5-8.
[5]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6.
关键词:DEMATEL方法;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07-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浪潮。产业转移过程中将对承接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这种溢出效应的发生并不是一个自动或被动的过程,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关学者在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过程中考虑了部分影响因素,但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尚未较全面地同时考虑大量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是什么?其在经济系统中地位又是怎样?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浅析。
一、已有文献回顾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承接地成功获得技术溢出效应是有条件性的,而且承接地政府关心的不是要不要承接产业转移,而是如何才能使承接来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收益最大化,那么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ohen & 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首次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学者Keller(1996)研究发现,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导致了南美洲国家和东亚国家技术吸收效果以及最终经济增长率的不同。此外一些学者还从其他角度解释了技术吸收能力,如承接地经济发展水平(Blomstrom Wolff,1989)、行业集中度与资本密集度(Kokko,1994)、外资的股权比例(Haddad Harrison,1993)等。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研究,赖明勇等人(2002)发现人力资本在众多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涛涛(2003)则从“企业规模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技术差距”方面衡量了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其研究结果表明当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除上述研究外,其他诸如制度因素(沈坤荣、耿强,2001)、市场规模及技术水平(何洁,2000)、企业规模(严兵,2005)等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均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在经济理论深入发展的同时,大量科学的、准确的分析方法与软件也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运用。DEMATEL方法是进行复杂系统分析和决策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工程、教育、医疗和交通等领域。日本学者古屋温美(2002)等利用DEMATEL方法识别了日本渔业系统的影响因素,并考察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朱佩枫、张浩(2007)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中国煤炭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席永涛等(2012)利用DEMATEL方法揭示并量化了海运人因可靠性分析中行为形成因子间的复杂影响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成功地将不同的影响因素引入到计量分析模型中,选择相应的样本,并对不同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进行了测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是,一个经济系统中技术溢出效应又是同时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由于样本数据的有限,很难在一个模型中全面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溢出效应的不同影响,并且在一些学者的模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并不合理,且没有通过计量检验,得出研究结论的说明意义大打折扣。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成功避免了样本数据选择上的困难,通过较小样本但信赖度较高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对复杂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问题的共同理解,并在其基础上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地位。
二、DEMATEL方法的介绍
DEMATEL方法(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是由美国学者A.Gabus和E.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利用问卷调查的手段,运用图论和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矩阵的相关运算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以及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从而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我们不妨设a1,a2,a3……an为系统中n个影响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中专家打分法来确定不同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程度,建立起系统的直接影响矩阵X(X=[xij]n×n),具体如下:
X=0 x12 x13 x1n
x21 0 x23 x2n
… … … …
xn1 xn2 xn3 0
其中元素xij(i=1,2…n;j=1,2…n;i≠j)表示因素ai对因素aj的直接影响程度,当i=j时,xij=0。
我们对直接影响矩阵中元素xij进行正规化处理以剔除其大小变动的影响,从而得到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G=·X。显然0?gij?1, gij=1。
经过上述正规化处理,我们可以计算出系统综合影响矩阵T(T=[tij]n×n),具体计算公式如下:T=(G+G2+…+Gk)=
G(I-G)-1。其中I为单位矩阵,tij表示因素ai对因素aj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及间接影响的程度,或是因素aj从因素ai受到的综合影响程度。为准确分析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fi和被影响度ei。具体公式如下:fi=tij (i=1,…,n);ei=tij (j=1,…,n)。
最后,我们计算系统中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其中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和称之为该元素的中心度Mi,它表示该因素在系统中的位置及其所起的作用大小,值越大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称为该因素的原因度Ri,如果Ri>0,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之为原因因素;如果Ri
三、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确定
本文结合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及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特征,从承接地吸收能力、承接地企业(行业)特征、移出地企业(行业)特征以及承接地制度及政策因素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具有14个影响因素因子的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共同影响着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只有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建立相应有效的政策,高效地吸收技术溢出效应,下面将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简单说明。
(一)承接地吸收能力
Cohen & 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首次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具有重要影响。吸收能力的研究无疑成为其后一些学者研究承接地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新视角,他们并从众多因素,如R&D、人力资本、承接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角度诊释吸收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影响作用。
体现技术技术进步的知识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因为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较大现存知识量意味着具有较强的R&D能力去开发出更多的新知识品。而且R&D投人对承接地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R&D的创新作用;二是R&D的学习效应。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视为衡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承接地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有效发挥不仅直接影响承接地的技术创新,而且影响向移出企业学习的能力。
(二)承接地企业(行业)特征
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溢出与所在产业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被检验的行业特征要素包括移出地与承接地企业的技术差距、承接地资本密集度、行业集中度以及行业中的企业规模等。
技术差距是技术溢出效应发生的前提基础和源动力,移出地与承接地企业间保持适当的技术差距时,技术溢出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若技术差距过小,将导致承接地企业学习和模仿的空间有限,技术溢出效应缺乏源动力;而当技术差距过大时,承接地企业模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有限,将导致最终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移出企业与承接地企业间的资本密集度差距和行业集中度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地企业能力的差距。若资本密集度和行业集中度的差距较大,说明承接地企业的规模效应较小,竞争程度不够。此时产业转移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就非常小。相反,如果这种差距不是很大的时候,承接地企业与移出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可能相近,这种相互竞争的结果,必然引发双方的相互学习,从而激发积极的溢出效应。
(三)移出地企业(行业)特征
移出地企业或行业体现出的不同特征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产生了不同影响,由于移出地企业是先进技术的携带者,且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承接地企业所能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就不同。移出地企业或行业的具体特征可以从企业投资动机、来源地以及转移方式等三个方面来介绍。
移出地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时,其投资动机的不同决定着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移出地企业的产业转移动机主要有资源获取导向、成本降低导向、市场拓展导向以及政府推动导向等,不同的转移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另外,移出地企业的转移方式也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产生重要的影响,转移方式的选择具体有集群式转移、龙头企业转移以及工序型转移,不同的转移方式决定了承接地当地企业与移出企业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关系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
(四)承接地制度或政策因素
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过程深受其周围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方面。正因为如此,制度和政策因素被视为促进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核心要素之一。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影响因素具体包括金融市场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开放度等。
承接地的金融市场效率是影响其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当地企业的技术模仿、创新过程需要资金支持,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将决定创业者能否在有效时期内获得贷款。同时金融部门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等渠道也影响了承接地企业的技术模仿效应。如果承接地市场不完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措施,那么企业的创新就无法得到合理的市场定价,巨大的研发成本就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企业的创新激励会严重不足,技术溢出的发生也就无条件。同时经济开放也会通过竞争效应,迫使承接地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基于DEMATEL方法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获得大量可靠的一手资料,我们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制成调查问卷,利用0~5来标度各影响因素之间影响关系的大小,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本领域的专家发放。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计算,我们得到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关系矩阵,然后进行正规化处理,我们可以获得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T(如表2所示)。
根据上页表2中的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影响度fi和被影响度ei,以及中心度Mi和原因度Ri,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影响因素R&D投入、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设施、资本密集度、行业集中度、技术差距、转移方式、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度均大于1,其中承接地经济发展水平最大,为2.451,说明这些因素在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因素的中心度比较小,这些因素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其中移出企业来源地的中心度最小,为0.787。同时我们发现,R&D投入、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设施、资本密集度、金融市场政策、经济开放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度为正,说明这些因素在整个体系中作为原因因素,他们的大小对其他因素有着影响,其余因素的原因度为负,在整个影响因素体系中作为结果因素,他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度最大为0.840,移出企业转移方式的原因度最小为-0.651,数据大小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而移出企业的转移方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
五、结束语
产业转移转移技术溢出效应不仅促进了承接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承接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但是其发生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明确了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制定有效的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Cohen,W.M.,Levinthal,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2] Keller R.,Absorptive capacity: on the cre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49:199-222.
[3] Kokko,A.,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 [M].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279-293.
[4] Haddad M,AE Harriso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51-74.
[5] 赖明勇,包群,阳小晓.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评论,2002,(3):45-50.
[6] 陈涛涛.中国 FDI 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 ).
独立学院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也是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理论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足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体现,必须要加强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影响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各高等教育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也是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却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存的问题
1.理论针对性有待增强。独立学院以及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如今的发展重点仍然在扩大规模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梳理过于轻视,导致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针对性,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未来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专业知识未形成体系,理论针对性不足将会严重影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师资力量有限。独立学院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师资方面仍然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有缺陷。独立学院师资来源主要有:(1)各高校或者高职院校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或者研究生[1]。虽然这部分独立学院教师的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充分,但是教学经验少,在实际的教学中还缺乏足够的锻炼;(2)各大中小企业引进的艺术总监或者设计师等。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教学教育,对于教学的程序、方法等毫无概念,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控制教学进度。
3.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和模拟课题。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师都采取在课堂内部完成教学活动,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1.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我国逐渐进入学历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越来越发现高学历人才不足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校企双方加强合作,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2]。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实习基地的场地面积和设施装备等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和动手机会,同时与企业合作还能够接触到最新设备,获取最新信息,进一步完善教学。
3.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未来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探讨
1.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依靠两方面:第一,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极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第二,强化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加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针对性,才能够形成学生对该专业的完整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2.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师资队伍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行二次及多次的再培训教育,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只有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加强与艺术专业对应的企业的合作,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基地[3]。第二,校内实验室要加强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独立学院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求独立学院必须要加强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金萍.论独立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01:102-105.
[2]赵美川.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7:78-79.
1.技术转移的类型。①意指国内的技术,从实验室进行技术的转移,投入工业的实施,转移的相关技术,其客体呈现知识的形态,以模型的阶段进行技术的转移。这种形式的技术转移,多数存在科研工作单位与企业之间。②意指我国内部的技术推广。利用成熟的技术,取代陈旧的技术,或者通过创新的技术,建立新的相关部门,转移技术的客体形成包括软件知识及硬件设备。这种形式的技术转移,多数应用在经济实体之间。③意指相关技术的引进。就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未投入生产的专利。转移技术的客体主要为知识的形态或技术经验。④其与III同样为技术的引进。但是技术的引进是已经进行投入生产的技术,相关的设备更加完善。这种形式技术转移,多数存在公司与企业之间。
2.技术转移探究方式。通过全面分析技术转移的相关数据与内容,以不同的侧面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发现其中的影响程度。首先,探究总体的企业样本,将技术转移应用在制造型企业的案例,进行全面的统筹分析。其次,归纳总结一般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分析两种企业的技术转移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发现其中不同点的影响。通过以上数据,全面分析其中有何不同之处,再进行相关性较高的技术转移的变量问题,实施进一步的探究,对比企业之间应用技术转移与没有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额度,是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从而探究技术转移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
二、应用技术转移的影响
1.企业应用技术转移比较。全面分析企业之间应用技术转移的效果,一个企业应用技术转移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另一个企业则按照常规发展,在同样的时间周期,进行两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对比,探究其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两个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额比较,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明显比没有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创新率更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系。企业应用技术转移方法,受到双方共同的制约,其主要依赖先进的设备及仪器,直接影响接受技术转移企业的创新率。我国制造企业应用技术转移,应该有机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分析,创新技术的研发应充分融入先进的技术,规划更加完善的创新技术,加强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制造型企业经济效益。
2.应用技术转移对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影响。首先,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区分,分别进行技术转移变量比较,探究两种类型的企业,在应用技术转移之后,是否存在创新技术影响问题。其次,根据企业创新产品的销售率和创新率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分析发现两种技术转移的变量中,大型企业的创新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两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变量不具备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因为技术转移,造成明显的影响。如果仅仅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全面考虑企业基本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久而久之,增加企业的惰性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应用技术转移的价值
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完善技术转移相关方法,但是多数企业应用技术转移存在困难,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够明确技术转移的应用方法,因此,本企业在应用技术转移前期,应该进行全面分析与探究,有机结合创新技术,将技术与实际完美结合,实现创新技术应用的最大化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突显,创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问题。因此,加强企业技术转移的应用,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率,促使知识的生产与应用,技术转移战略成为最大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制造企业主要从内地和国外应用技术转移,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结合本企业的创新技术,将两种技术有机结合,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规划设计更加完善的创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摄影实践 商业广告摄影 特征 影响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摄影技术、尤其是数码摄影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现代各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中,几乎都开摄影课程。摄影的这种普及地位不可小觑,它以其画面的直观性、表现的丰富性、快捷的传播性和准确的表现性等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商业广告摄影画面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已成为现代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运用非常广泛和普遍。
1 现代商业广告摄影的发展
在摄影术诞生之前,人们为了获取影像,一般只能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虽然绘画也可以表现真实的物象,但毕竟是艺术地展现客观对象,再者也有时间上的局限。自从1839年摄影术由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后,人们便多了一种获取影像的方法,它与绘画相比具有更真实的记录特性。虽然它的历史不到200年,但发展却非常迅速。材质由早期的银版摄影到胶卷摄影,再到现在的数码摄影,彻底摆脱了传统的银盐感光模式,进入一个新纪元。它改变了传统摄影使用底片感光、显影、定影再显影的处理流程。摄影不在是高不可攀的技术性工作,真正地走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摄影分类上,我们习惯上一般把它分为记录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记录摄影的创作目的在于对客体的视觉形象进行记录,并用以向社会群体或个体传播信息,或用于社会文献档案的摄影形式。作品必须对客观现实真实地反映,根据题材又可分为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艺术摄影的创作目的在于表达拍摄者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根据拍摄手法又可分直接呈现的艺术摄影和组合创意观念的艺术摄影;商业摄影是以商业、文化、社会观念、广告推广用途为目的的摄影形式。商业摄影根据拍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商业人像。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商业广告摄影的特征及对现代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其实,商业广告摄影自摄影术诞生初期,在其中就贯穿着它的影子。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人像照相馆是最早的摄影商业活动;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贵妇们争相为自己保留永久的影像。它以其清晰、直接、逼真和快捷性的特征、以及快速传播的特点,从此与商业摄影结下不解之缘,随后的摄影发展都和商业紧密相连。另外,现在的数码摄影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广告摄影的发展。
2 现代商业广告摄影的特征
商业广告摄影在现代商业宣传中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手段。它能真实、客观地再现出宣传商品的外观、质量、颜色等,在包装设计中被普遍运用。通过真实、客观的图像,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商业广告摄影虽然是摄影门类的一个分支,具有一般摄影的基本特征,但它的主要特征集中在:宣传商品的具体形象;介绍商品的具体特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商业广告摄影无疑是提高商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1)信息性。传播商业信息是商业广告摄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商品经济时代,各种商业产品琳琅满目,各个商家竞争日益激烈,商业广告摄影主要针对目标市场和用户进行拍摄和制作,具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宣传目的,准确传达商品信息是它的头等任务。通过商业广告摄影图片,尽可能多的传递商品的具象信息,它的大信息量优势在商品推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实用功利性。商业广告摄影从本质上讲,它应该属于实用艺术的一个门类。通过它的可视化形象,最终让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因此,其实用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最终目标是以传播商品的信息和品牌理念为主要契合点,迎合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达到促销的目的。商业广告摄影的好坏,其评价标准主要以市场为基础,由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而不是以摄影师个人的审美好恶、个人感受为标准。
(3)审美性。商业广告摄影虽然是以商业推销宣传商品为主要目的的,但是,艺术地表现商品的客观形象,再加以后期的完美制作,使商业广告摄影更加具有艺术性。在视觉愉悦的同时,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达到购买目的,也是设计师最终要达到的商业目标。因此,商业广告摄影最终要以视觉形态来传达商业理念的,其中具有创意美和艺术美的形象不但能美化商品外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吸引消费者,而且能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4)形象写实性和真实准确性。商业广告摄影的主要特征就是直观形象性和写实性,这也是摄影与生俱来的属性,这种真实准确性是其他表现手法望尘莫及的。通过真实的图片来表达商品的形象,准确地反映商品的质地、色彩、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商业品牌的信任度,缩短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距离,激发消费者的联想,比起文字的描述在商业宣传更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在产品包装设计中使用具有独特创意、视觉冲击力强的商业广告摄影,首先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进而驻足观察了解、激发购买欲望、完成购买行为。
(5)现场纪实性。通过商业广告摄影可以准确地还原和再现拍摄对象的外部特征和局部细节,其具有的高度纪实性也是摄影的独特优势所在。商业广告摄影的这种纪实风格可准确地表现对象的形态,使消费者可以感知到宣传的商品和商业广告摄影图像中表达的形象是一致的,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这种纪实性不但具有良好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广告信息的传达效能也非常高。
(6)传播迅速性。自从有了摄影术,它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图像可以快速、大量的复制和传播。而要使传播迅速,就必须可以大量复制,这是就是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相比的优势所在。通过快速传播的这一特性,使商业信息快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赢得商机。
(7)快速记录性。摄影从早期的传统胶片摄影到现在的数码摄影,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记录图像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也是和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这种特征正好适合现代快节奏的商品经济时代,在激烈竞争的商海中快速更新,使商业宣传得以快速推广。
(8)注目性。现代商业广告摄影通过丰富多变的拍摄手法,并且运用电脑数码后期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后期的二次创作,这样表现出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注目性在商业宣传中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吸引住消费者的眼睛,在视觉感受上先入为主,进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在现代商业宣传中要引起受众的青睐,摄影图像的注目性就显得非常必要。
(9)语言共识性。图像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的共识性特点就决定了商业广告摄影图像具有非常广泛的宣传范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人群,这种通俗易懂的真实化、形象化语言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认知的障碍,都可以很好的理解和认识宣传对象。因此,这种特性对商业宣传来说覆盖面更广、影响范围更大。
3 现代商业广告摄影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影响
(1)代言人形象提升品牌号召力。在现代各种不同媒体的商品推广、促销中,几乎每个品牌都有形象代言人,产品外包装设计中代言人形象的使用也不例外。把产品形象代言人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通过代言人的号召力,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冰力克无糖含片糖”的广告宣传中,借助形象代言人吴莫愁的个性照片,率真、个性十足的形象特点,与冰力克品牌的“特立独行、够闪够味”的品牌主题不谋而合,建立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与忠诚。很好地达到了推销商品的目的。
(2)图解说明产品功能和使用方法。在现代好多商品的包装上都有类似“看图说明”的标识。通过客观的图片表述,再加一简洁文字的描述,消除抽象文字描述所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与误解。商业广告摄影正是一种服务于现代商业宣传的图解性摄影,提供形象直观的信息要素,帮助初次使用该商品的消费者依照包装上的图解了解该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它与反映商品外观形象的作用不同,主要指导消费者通过真实的摄影图片演示商品如何组装、正确使用的方法及需要提示注意的地方。使传达商品的相关信息更加准确有效。如家用小电器的外包装设计通常使用这种图示的方法提示消费者如何正确使用,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提示如何正确食用的参考方法等。
(3)反映产品的文化内涵。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为了避免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同质化问题,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特点与使用价值,还应重视商品品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内涵给消费者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包装设计中运用意境十足的产品广告摄影图片,使商品包装的外观与消费者在视觉上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人性化、艺术化的巧妙设计,会大大提升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4)展示商品的细节特征。通过摄影特写的方法把产品的最突出的局部细节反映出来并表现在商品的外包装上,是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一种趋势。这种局部的描述,可以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到商品的内在特征和质感。这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尤其是食品包装设计中会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最大化地通过摄影的逼真影像反映食品的色、香、味,紧紧抓住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感受。
(5)反映商品的优良品质。将产品的具体形态通过摄影的高清晰影像传达出来,无疑对提升产品的视觉形象和视觉冲击力有很大的帮助。消费者通过包装盒外观的这些高清图片,能进一步了解产品的优良品质,进而,产生对这一产品品质的信赖程度。这种表现形式在大多数各类商品包装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6)创意图像增加商品的个性特征。由于现代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这给图片后期创意制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设计师根据商业广告摄影的图片素材,根据不同商品的品牌形象、受众群体、产品的独特性等进行艺术的再加工,用敏锐的目光挖掘商品的质感、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特征,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受众的注意力。
结语
商业广告摄影是整个产品营销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商品销售的好坏其外观包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产品包装的外观设计是每个商家都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商业广告摄影在包装设计中以其直观性、真实性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征服着消费者的眼球。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商业广告摄影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产品包装设计中来。通过发挥商业广告摄影的优势,并且在其中运用现代设计技巧,融汇中西设计理念,设计出的商品包装一定会被更多的消费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聂鑫.《广告摄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朱和平.《产品包装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5]GHB093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