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21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群互补;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还是由于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造成了目前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尴尬局面。
鉴于以上情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工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时期提出了校内校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连年提高。
一、专业分析与定位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基于目前的社会背景和专业调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确定的专业定位见表1。
二、实训教学模式
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定位,要求学生必备的职业技术能力有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三类。针对各项能力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实训教学模式。
1.基础能力的培养
一般应采用和理论教学穿叉进行,通过随堂实践(包括习题课、讨论课、课内实习、课内实验、边讲边练)达到培养的目的,例如数学计算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基础课涉及到的单项实验能力等。要尽可能将部分课堂教学移至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现场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练结合的教学氛围。
2.专项能力的培养
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例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图读图与绘图能力、水文规划与水力计算能力、建筑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土石坝设计、重力坝设计、水闸设计能力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应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环境中进行,有的可以在施工现场完成,有的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训练项目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可以真题真作,也可以“假题”真作。
3.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对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施工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实习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应聘请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与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
毕业设计最好能选择真实的生产课题,由“双师型”教师或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真题真作,培养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使用技术规范、撰写技术文件、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
顶岗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由学校或学生个人联系实践单位,对方一般应有接受学生就业的意向,并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指导教师等。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得到实际训练,完成从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在生产中育人,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
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室、试验室等实训基地进行,因此,实训基地应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具有可操作性和工艺规范性、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与专业办学规模相适应、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归纳起来有以下4种情形:
1.校内实训场(例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钢筋加工厂等)
单一的校内实训场,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具有便于按教学计划进行、便于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优点。但是,对于工程中大型项目如大型施工机械操作、施工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理等等无法模拟,适应不了某一些企业岗位对人才技术的要求。
2.校内的仿真模型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即便到工程现场学生也难以完全了解工程的全部,尤其是工程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可以建设专业教室或模型室,通过仿真模型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例如,不同形式的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均可利用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仿真。
3.校企结合,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
就是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所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训,也可作为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学校和企业的技能鉴定中心。例如,有的学校以当地的建筑质量监督站的建筑材料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校企双赢。
4.依托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亲临生产、建设、管理工作一线,亲身参与生产实践,接触和了解到真实的生产工艺流程,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体验工作的真实环境和氛围,见识在学校内学不到的知识,体会所学专业的实际用途。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可以学习到一线人员的优秀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锻炼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产学结合到企业挂职和轮岗训练,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便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可,大大提高就业的机会。但是对于建好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和部分生产实训的需要;加上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运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水库调度、闸门启闭等都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实施,因此生产现场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实训的要求。
以上4类实训场都有各自优势。为了发挥各类实训场的优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实训场建设采取校内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具体阐述如下:
校内实训场:为了完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本院在校内建成了鲲鹏山大型室外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该中心有拱坝、重力坝、土石坝、拦河闸、渡槽等27个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类型齐全、运行灵活、操作方便,可开出水利枢纽建筑物布置、水闸运行管理等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可进行测量员、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与鉴定。
校外实训场:学院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简称小浪底建管局)深度合作,在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现场共同建设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小浪底实习基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包括重力坝、土石坝、水闸、水电站、隧洞等典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需要针对以上不同的水工建筑物逐项进行实习。小浪底是土石坝水利枢纽工程,受建筑物类别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该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此,学院以小浪底实习基地为中心,与周边6家水利水电企业合作,建立了包括故县重力坝、三门峡水电站、洛河橡胶坝、栖霞院拦河闸等6个水利枢纽组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群。这样就形成了校外“水利工程实习基地群”与校内“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水工建筑物群”“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
四、“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与实践成效
1.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
该专业就业率持续上升,2006年,毕业学生770人,一次就业率为90.52%;2007年,毕业学生652人,一次就业率为92.64%;2008年,毕业学生777人,一次就业率为95.11%;2009年,毕业学生663人,一次就业率为95.81%。2010年,毕业学生468人,一次就业率为98.30%。
2.增强了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浆砌石重力坝特殊问题专题研究”等2项科研项目,完成“禹州电厂流道模型试验研究”等5项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完成了“渠道维护工”、“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标准修订,主编了水利行业施工员职业培训教材,参与了水利行业建造师考试命题;为河南省和水利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0000余人次。
五、结语
“双群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场、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使实训教学做到三个无缝“衔接”: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从而解决了实训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 教高司.关于委托有关单位开展高职高专教育专题研究的通知[Z].[2004]283号.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关键词:独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培养方案;专业素质
作者简介:乔娟(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土木水电学部,讲师;张立仁(1979-),男,陕西宜君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土木水电学部,讲师,工程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54-02
2004年2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高校独立学院,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专生,至今已有八届,为水电行业输送了近700名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水电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专业技术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及改革,以实现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水利、水电部门从事勘测、施工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结合社会需求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注重综合素质、强化操作技能的主旨已历经了3次大的改革,现对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历次改革的原因、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一系列总结,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几个突显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总的培养规格要求为通过学习英语、计算机、数学、力学、水电工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受到工程勘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具有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测、施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测绘、制图、运算、工程概预算的基本技能等。本专业培养方案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及课外学分模块组成,2005级至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对比情况见表1。
1.2.5+0.5培养模式
本专业最早的2005级及2006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同,均为2.5+0.5培养模式,即标准学制3年,校内教学为2.5年,校外实习为0.5年,课程设置参考的为本校相应专业本科的教学安排,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大学语文;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地质、水力学、钢筋砼结构,其中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地质及水力学课程均配有8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包括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水力学、工程概预算、施工机械;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测量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钢筋砼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实习及毕业实习,其中毕业实习共18学时,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
2.2+1培养模式
由前两届在校生的教学及学习效果反馈及调查表明,因独立学院专科生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2.5+0.5的专业培养模式又为直接参照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而确定的,没有与学生自身的素质科学地相关联,相对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理想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即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故2+1培养模式相应而生。
2+1培养模式即校内教学为2年,校外实习为1年,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与之前的培养方案相比改进之处为:
(1)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由12个学分压缩为10个学分,删除了部分与高中教学雷同的内容;根据实际教学及学习效果删除了大学语文课程;模块中增设了4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将工程地质课程与土力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去除了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删除了水利工程概论课程,其中部分需交待给新生的教学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完成;新增了AUTOCAD电子绘图课程,使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与行业发展相适应。[1]
(3)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了施工水力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而将此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影射在施工技术、监理概论与实务两门课程中。
(4)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新增了各1.5个学分的AUTOCAD考证技能实训及工程测量考证技能实训,且考核成绩以参加国家相应的证书考试成绩为准,这样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这一改革从学生的综合考评、就业率、实习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成效明显;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在第五学期新增了12个学时的施工实习,旨在强化工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习带动就业。[1,2]
3.2+0.5+0.5培养模式
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科专业的2+1培养模式共执行了4年,即2007级至2010级四个年级,从四个年级的实际教学及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由实习单位及之前各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也可知,实际工程不仅要求大专生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及文件编写能力等[1-5],故自2011级开始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改为2+0.5+0.5培养模式。
2+0.5+0.5培养模式即校内教学为2年,校内毕业设计为0.5年,校外实习为0.5年。与2+1培养模式相比,通识教育模块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均未变动,主要区别为:
(1)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取消了监理概论与实务课程,因该专业以往各届毕业学的就业岗位分布几乎无涉足监理行业的,故将此部分学分移至实践教学环节。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取消了专业关联性较小的金工实习,增设了坝工课程设计及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灵活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强化初步设计能力。
另外,该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原第五学期的施工实习改为校内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行业相关各种规范、手册及参考资料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思路及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绘图技巧、文件编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实践检验,2+0.5+0.5培养模式是目前适应我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最合理、最有效的一套培养模式,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有关以外,还与其在现实教学工作中能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相关。目前该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需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现今高校学生的舞弊手段越来越“高明”,渠道越来越多,在作业、课程设计报告、实习报告、考试中均存在普遍的抄袭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学校的教务部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联合起来,严肃考风,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由该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可知,因水电行业相对为艰苦行业,工作及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简易、单调,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部分同学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奉献精神,不能很好地遵守用人单位的纪律要求,责任感及使命感低下,因此在该专业学生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注意其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培养。[1,4,5]
另外,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行业相关的专题报告,并为学生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当然这些也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应注意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环节较多,故建立起一批专业对口、特点鲜明、合作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而设置,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最好能使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关联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兼顾已建工程,同时也要兼顾在建工程,故除与水电开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要与行业相关的设计、监理、施工类的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应签订合作协议,规范操作。[1]
要鼓励广大同学在校期间获取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这里所指的专业资格证书除了本专业要求必须获取的AUTOCAD绘图员、测量员证书外,还包括监理员、施工员、造价员等。考取各类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指明方向,也可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个别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考试费用较高,故也应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点选择。[1]
三、结语
独立学院本质是民办性质的,系三本院校,在招生层次上既有本科专业也有专科专业,在办学上如何能将专科专业办出特色,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抗衡,关系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前景良好,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培养方案,并注意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仁,乔娟,姜袁.独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11):163-165.
[2],钱波,褚晓锐.基于就业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26-131.
[3]郑丹,许光祥.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52-153.
关键词:内涵;动态;体系;实践;工学结合
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服务生产单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涵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能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性实践能力包括单项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性技能和发展性技能四个方面,为服务生产管理一线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2 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
3 职业资格培训。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训练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必须获得毕业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同时还需要获得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及第二专业证书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原则
1 培养目标的动态化,实现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发展和优化。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要求。从微观上来说,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应紧随市场岗位和一线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而积极调整;从宏观上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各种实践项目的有机整体,必须随市场岗位、一线生产技术等变化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果最优化,从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运行,为学生有效掌握最新的岗位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实训机制。
2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不断适应生产管理一线的现实要求。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坚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方针不动摇,并且应着重建设以培养生产管理一线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内容贴近最新生产技术和岗位技能要求,真正提高职业技术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的水利职业技术特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实训环境的仿真性,实训项目要有前瞻性。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在实训基地创造企业生产的真实工作环境,一方面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要有对应关系,实施“预就业机制”,做到“真题真做”,使毕业生能够“即插即用”,没有或者只有很短的适应期。另一方面实训环境要充分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如场地布置、设备配置、训练操作的规范性、技术标准的严格性、建筑生产标识等各方面都要尽量和实际企业的生产运行环境一致,使学生在整个实践环节训练过程中如同置身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向学生宣示着今天的实训项目就是明天的工作岗位,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激发掌握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源泉。
由于科技新成果迅速发展,从科学发现到大规模应用这种发现的时间间隔逐渐缩短,技术、产品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安排动态性实践教学实训项目时,要适当考虑内容设置的前瞻性,及时更新技术设备供学生操作演练实训,训练的方案和方法也要做动态性调整。
三、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按科学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教育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因此,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采取后一种模式。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以“四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四大核心模块包括单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发展性技能四个方面。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根据单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发展性技能等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针对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项目,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四大核心模块进行,这样,实践教学体系就形成了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即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的体系模式。
(1)单项基本技能。单项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实训(建材实验、三大力学实验、工程地质实习实训、制图单项训练、测量单项训练、水工基础实验)、电工实习实训等。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实训、专业课程单项设计实训(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实训、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实习、建构结构课程设计实训、水工建筑物主要建筑物课程设计实训、施工组织和设计概算课程设计实训)和大坝各种变形观测实训。
(3)综合技能。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主要包括:项目化设计实训、项目化施工实训、综合课程设计(建材综合实验、制图综合训练、测量综合实习、主要水工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实训)。
(4)发展性技能。发展性技能训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过程中重要的质变过程,把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践直接对接。发展性技能训练方式包括课程中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发展性技能训练与传统的毕业设计实习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毕业设计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缺少课程中顶岗实习,认识过程中出现断层,训练项目理论性倾向非常明显,很难适应高职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而发展性技能训练,不仅安排毕业顶岗实习,还根据课程进程安排课程中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轮岗实训),它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符合认识实践循环提高发展的过程。在训练项目上直接与职业岗位对接,学生面对的是真正的生产岗位系列技能,破解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内在驱动动力不足的瓶颈难题。顶岗实习在岗位选择、实训设备、实训技术方法、实训环境等多方面都极富有全新的发展性特征。
2 构建动态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现校企“零距离”对结。校企“零距离”对接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它把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纳入实训教学计划。为了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充分实现教室、实训室、企业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以来水利类专业学生人数多,课程资源相对紧张,包括教师人数不足,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训室不够,不能合理安排学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要求。课程资源的紧缺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和难以提高,这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共同问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学院现状条件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整体构成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师资源、教材资源、习题、教案、视频、课件、工程案例等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社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网站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基本资源
本专业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精品课程空间,及在空间展示的所有基本课程资源,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视频、试题库、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资料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严格按学院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整理。
1.2特色资源
课程视频。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同时收集整理了一部分特资源,这些视频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校企共同开发,如“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地面灌溉技术”、“渠道灌溉工程技术”、“喷灌工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等系列教学视频资料,
工程案例。近年专业教师积极对外承担技术服务任务,在灌区续建配套、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节水灌溉技术、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配合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的工程案例、工程图片,在教学上以真实的灌溉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为载体,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删减繁冗的理论基础教学,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很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开发。依托湖南湘水工程建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水总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桂阳县水利局等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程序及行业规范等资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从专注书本环境走进模拟生产实训,或者直接参与真实的技术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工作实践能力。
1.3拓展资源
为从业后专业资格考证准备,给学生提供专业提升的空间,本课程资源注重后续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例如结合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开发相关练习题、模拟试卷等资料。除此之外,还提供当前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新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点
2.1挖掘开发现有的信息资源潜力
着重完善建设本专业职教新干线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空间,构建职教新干线空间网络教学资源库。完善学院网上资源检索系统和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各种图书与期刊信息和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大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等镜像站点信息量。
2.2建立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
在网络课程空间里根据教学设计中提出的资源要求开发课程文本图表素材资源、音频素材资源、图形图像素材资源、动画素材资源、视频素材、仿真软件素材、知识卡片等,课程素材资源能上传至职教新干线。
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现代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以建设微课程,知识碎片化为手段,基于五分钟课堂的原理,对素材资源按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组合成知识卡片。课程的最小学习单元为知识点、技能点,按知识、技能点设置碎片资源,适用于正式学习、碎片式学习,适应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微学习的需要,同时碎片按课程、技能、岗位和知识、技能前后搭接关联等诸多元素设置碎片属性,便于组织正常课程教学,形成以行业企业为土壤、建设团队为根系、专业为树干、课程为枝杈、碎片资源为树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资源库。
2.3建设“五对接”特色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水利水电工程典型工程案例,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流程,概化为学习和实训项目,建设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资源素材,实现学习与生产零对接,确保资源库具有实用性。
2.4建设翻转课堂品牌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学视频里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和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在学生看完教学视频后,设置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对教学视频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完成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创设学习工作情境,利用协作、会话等要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活动质量。一般流程如下: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通过翻转课堂学习使学生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师点拨解惑有效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文章以培养卓越水工结构工程师为目标,根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任务、特点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科学思维、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多目标教学改革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目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18-03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简介:杨艳(1983—),女,山东牟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工程细观数值模拟与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优质课程建设重点项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优质课程建设”(2014)
一、课程任务特点
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落成开启了人类建筑史的新纪元。自190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逐步得到了大规模使用。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之一,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人才则必须掌握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构造知识,这使得“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水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及构造要求,正确理解规范条文;培养学生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技术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应用课程及毕业后从事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该课程涉及了各种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正常使用验算,不仅公式多、构造要求繁杂,而且计算理论不是很完善,多是在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并以一定假设条件为前提推导出计算公式,再结合工程实践提出相应的设计表达式,因而教学内容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该课程既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计算,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该课程的上述特点,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其设计方法与正确应用各种构造要求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措施。例如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主研发了试验教学演示系统,该系统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试验现象,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试验成果并掌握相应理论[1]。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要求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因此,笔者从“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任务及特点出发,以“卓越计划”的要求为目标,针对以往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设计施工单位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了多目标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结构偏重学术型,一线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导致授课内容空洞、脱离工程实际,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则表现尤为突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需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搭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原理和构造要求的理解与掌握。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现如今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是如此,终身自主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和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科学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逐步建设与共享,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与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开拓了新思路。
三、多目标教学改革路径
(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培养学生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配备了1—2周的课程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计一般过于教材化、模式化,而且与行业企业的设计流程和手段有较大差别[4]。若要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这些弊端,切实加强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则开展高校与设计施工单位间的协作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高校是向设计、施工等单位输送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因此,能否实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关乎高校教学改革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工程单位人才招聘质量的优劣,进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目前高校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协作培养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保证。由此可见,从高校和企业双方的角度出发,开展协作培养模式将是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改革措施。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水利类专业虽未加入“卓越计划”,但本结构教研室的教师坚持以“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国家水利技能鉴定站等社会服务的各种资质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紧密将社会服务与本科教学相融合。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平台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解决了自身的工程实践锻炼问题,特别是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而言,不仅增长了工程实践经验,而且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避免了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现象。另一方面,这些社会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工程的实践机会,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目前学校水利类专业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的学生已占水利类专业总人数的70%以上,并且每年有约80余学生通过技能鉴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搭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2011—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启动了网络课程建设与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全面促进了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协作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目前,在教研室的集体努力下,“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已基本建成,同时该课程也被列入优质课程建设重点项目。通过这两项课程建设,该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了实验教学及工程现场施工录像、以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实例等基本素材的资源共享,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为了增进师生课后的互动交流,在网络上建立了答疑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地引导学生克服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的难点。
此外,在理论教学之后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注重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而且力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课程设计的选题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设计题目为水利工程中最常见的水工渡槽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槽身和支撑排架的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分别从渡槽槽身和支撑排架的截面内力分析、承载力设计、正常使用验算等过程全面进行设计,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绘制结构设计图。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成果包括分析计算书、槽身和支撑排架的结构设计图。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充分训练学生对一个整体结构的分析能力,将以往的U形渡槽变更为矩形渡槽,从而加强学生对板、梁、柱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能力,深化学生对肋形结构传力途径的认识及对各种构件之间钢筋连接构造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用相关的计算软件(如结构力学求解器等),严格按照设计单位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进行工程设计,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能够接受符合行业要求的、系统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训练。
(二)严谨思维模式的培养
除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外,“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每一种构件的设计公式不但具有一定理论推导,而且与其适用条件、构造要求紧密配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才能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力构件使用正确的设计公式,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因而,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采用启发、渐进引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熟悉不同构件的构造要求,训练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例如《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及DL/T5057—2009)规定了在不同环境类别下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钢筋骨架发生锈蚀。那么钢筋锈蚀会带来哪些危害?箍筋锈蚀是否会影响混凝土梁斜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如有影响,那么箍筋锈蚀前后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将如何变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这种设问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完整清晰表述个人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解问环节则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及专业知识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及科学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如试验结果表明,箍筋锈蚀对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与箍筋的锈蚀率有关[5],因而绝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有影响或无影响的片面结论。
经过多次设问—答问—解问环节的训练,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严谨性、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采用启发、渐进式教学法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设计计算理论及构造要求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也为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我国2020年跻身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则肩负着培养大批创新型实用人才的重要使命。
笔者所在教研室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培养优秀的结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院材料与结构工程试验室的仪器设备,鼓励并培养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试验探索未知理论与客观规律的能力。目前学院材料与结构工程试验室拥有液压伺服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长轴压力机、多通道采集系统及传感器等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学生参与大学生科创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此基础上,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以试验为基础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经过阅读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设计试验方案—分析试验结果—归纳试验结论的系统锻炼,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试验是探索未知科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非高不可攀。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院选派代表队参加了历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优胜奖一项的优异成绩,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荣誉单位称号。
此外,在理论教学中,也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国高校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语言类的公共基础课,如VB,C,FORTRAN等,但由于主讲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往往不具备其他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使得尚未接触专业课的大一学生不了解编程语言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更不能体会到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有义务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尺寸、钢筋的间距等构造要求均规定在适宜的区间内,于是满足设计要求的方案并不唯一。然而,传统教学以构件设计的基本原理为重点,容易使学生只注重设计的安全性而忽略经济性。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结构设计理念,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从而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设计计算流程及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基础课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各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为了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满足水利水电建设行业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教学、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经验、勇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人才。目前,该课程的多目标教学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以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世策,冀晓华,胡志华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
[3]魏春明,赵星海,秦力等.基于“钢筋混凝土”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2006年12月8日,地处全国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承担院校之一。这所2001年由教育部确定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又荣幸地承担了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的建设任务,这充分彰显出了它顺应改革创新趋势的活力,折射出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整个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无穷魅力。
质量立校,理念在传统优势中不断发展创新
1999年,为顺应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教体制改革的需要,学院合并改制,成为陕西省第一所由教育部审批成立的高职院校。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对学院的办学提出了“三新两高”的具体要求,即新起点、新体制、新理念、高水平、高质量。质量意识成为学院办学的宗旨与方针。学院领导广征博研,在“三新两高”的基础上确定了学院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把教学放在核心位置,以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从专业设置与改革入手,力求实现产销连接;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力求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入手,力求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取得了办学事业的骄人业绩。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是陕西省首批获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学校。
重视技能,综合素质在强化训练中成为亮点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建设,对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倾斜性投资。近五年累计投入过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相继建成水利水电实训大楼、生物技术实训大楼、水工实训大厅等。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实习设施的建设,先后投入3000万元更新仪器设备,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入300多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投入300万元建成具有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校园千兆以太网,初步实现了学院办公自动化。目前,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水工实训大厅、人工智能温室、组织培养实验室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实习场所,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需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也需要从生产实际中选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直坚持在工程施工中确定,让学生在工程一线通过实际调研来完成;园林工程专业采取模拟招标形式,按照工程招标程序,让学生分组演练不同角色;机电设备运行及维护专业用水轮机、水电站、电气设备、C语言、CAD制图等综合模拟练习来代替原教学计划中的单项练习,开发出了综合实验实训项目,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率先在陕西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毕业证外,还需要取得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学院内也开设了包括特有工种技能在内的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能承担107个高级和中级职业(工种)的鉴定任务,可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创新,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
校企合作,产学研在互惠多赢中彰显活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依托科研推广项目,在秦巴山区凤县及关中平原杨凌等地建立了1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主动为生产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五种模式,即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校政联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建立了50个稳定的实训基地,与中水集团、中铁集团等6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去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选派学生去企业一线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院和北京伟嘉集团、河南明达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与合作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形成了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构成,覆盖学院已开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成为学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产的距离,使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和杨凌示范区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92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承担国家星火计划、参与“863”计划课题项目的高职院校之一;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地厅级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经农业部检测,达到优质小麦标准,已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学院选育的新品种“玉壶妹”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种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优比”浸种剂获国家专利。整体上看,学院的科研项目总数、在研经费总数、科研获奖总数等数年来一直稳居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导向就业,教学质量在就业市场中赢得声誉
近年来,学院招生规模、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均名列陕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水工建筑、水利工程、测量、路桥工程等专业已有973名学生到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总公司及下属15个分公司(局)就业,成为中水集团一支重要的建设队伍;有376名毕业生被中铁集团及下属公司录用;分配到中建、省建系统工作的毕业生也有528名,另有640名毕业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业。此外,像中煤建设集团总公司、中国路桥公司、葛洲坝工程集团公司、中国第九冶金建设总公司等“国”字号队伍每年也新添学院毕业生500多人。
学院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立校之根”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生工作走过了“扩大招生规模――重视就业工作――强调就业质量”的三部曲。合校建院之初,学院确定了“以规模促效益,以效益促质量”的办学思路;在陕西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纷纷展开招生大战时,学院又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当就业率成为各校互相攀比的目标时,学院又明确了“稳住就业率,提高就业力,以质量求发展”的新路子。从家长、考生、社会三方利益着眼,开创性地提出“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取得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喜成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高职发展规律、贴合学院发展实际、顺应家长客观愿望、符合学生就业要求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39-02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指出,实践教学要“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简单地说,职业教育要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就要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工程实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开展“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实践教学课题。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零乱、分散,没有很好地基于工作过程,缺乏一条主线,结合笔者2009年度院级教学科研基金项目(hbsy2009sf01),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仅仅理解为施工实习,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要将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课堂理论教学的课间实训与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融合一体[1]。为此,我们制定了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将“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技能模块、单项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四个有机的层次,使整个实践教学形成从基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贯通动脉。
二、“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容
(一)基础技能模块
基础技能模块由职业基础实验实训课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纸、测量仪器操作、建筑材料、土工实验等基础实践技能。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建筑材料综合实训、土工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识图与房屋构造综合练习、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综合实训。这些实训项目都是单独的实训环节,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们都是“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基础。
这些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技术”开课之前完成,在“建筑施工技术”理论教学中,也可以再次开展,如专业认识实习,它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获取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是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体系组成和布置以及建筑施工工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将认识实习更深入化,融于课程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述模板工程前,带领学生参观支模施工现场,让学生先直观地了解模板系统的构件、支模的施工过程等,再回到课程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项技能模块
单项技能模块主要通过各个章节的教学或相应的实训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进行单项工作的能力,如土方量计算、模板配板设计、钢筋下料计算、单层厂房吊装设计等。基于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可以将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分为土方工程实训、基坑降水施工方案设计、地基处理与桩基础工程实训、砌筑工程实训、模板工程实训、钢筋工程实训、混凝土工程实训、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训、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实训、防水工程实训、装饰工程实训等11个环节来进行[2]。
单项技能模块主要是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个章节讲解完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训环节。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课堂学习中忽视的细节问题,然后可以通过实训进行解决。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训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化,提高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各个实训项目的安排要融“教、学、做”为一体,理实融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项目要实际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实训中“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土方工程土方量计算实训,可以先在校园内划定一个合适的区域,画出方格网,结合前期测量实训,测量各角点的标高,然后再计算土方量。通过这样具体实际的操作,接近施工现场,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实训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专项技能模块
专项技能模块主要通过工种操作实训完成,培养学生进行砌筑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抹灰工等工种实践操作的技能。学生掌握上述技能,到施工单位能以相应工种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能综合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施工中的有关问题。
专项技能模块的实训是“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单项技能实践教学的提炼与升华,是一种生产性实习[3]。专项技能模块主要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结业后进行,学生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施工工艺,然后对其进行单项工种的操作实训,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掌握操作本领,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他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劳动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能力,培养职业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和毕业前实习及毕业后从事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专项技能模块的实训最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但是要避免将实践教学安排在现场施工工人放假、工地施工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时,要采用“分段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即要灵活调整专项技能实训模块的安排计划,同施工现场的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
要极力推进“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要积极与施工企业合作,创办“厂中校”,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施工,进行工种操作实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也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受益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中厂”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指导,把企业生产引入学校,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学校建成为开放的育人平台,不仅解决办学难题,为教学提供了支撑,还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综合技能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主要依靠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完成,毕业生在掌握上述三个层面技能的基础上,到施工现场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达到毕业即可直接上岗的要求。
通过综合技能模块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建设项目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重点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的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质量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了解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内容,熟悉施工图纸的设计原理,参加施工图会审,按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进行施工放线、进场原材料取样送检、现场质量检查等技术工作,进行技术交底;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参加工程竣工验收,整理工程竣工资料等。
以上是笔者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浅尝辄止和一些粗略体会,部分已付诸实践。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要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单凭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远远不够,还要以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即师资队伍保障、实训基地保障、课程标准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评价体系保障等,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继续做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3]钟汉华,郑玲.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