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范文

时间:2023-07-21 16:50:33

序论:在您撰写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第1篇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第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摒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的生态观为基础,重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绵体的构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海绵体人工构建与保护的同时,通过仿生人工海绵体来增强城市的雨水储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分析城市洪涝情况,使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试点或大型停车场,对再生水的专用通道和设施加以建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构建仿生海绵体,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第三,建设和改造生态海绵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海绵体的人工改造和建设,在城市生态海绵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海绵体,从而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海绵体的数量。常用的生态海绵体人工改造建设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利用下凹式或滞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将其与绿地景观资源相互结合;对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以面积更小、更为分散下沉式绿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绿地建设形式,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设置人工绿地和园林,增强城市的洪水弹性应变能力[1]。第四,天然海绵体的修复和保护。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的天然海绵体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态走廊的构建,加强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构建起生态海绵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砌岸、水植物培养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从而有效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保证天然海绵体的调洪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对非建区和建区进行准确划分,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天然海绵体加以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2]。第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管理者需要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城市规划之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专项的城市规划研究,并以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以评估,从而确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和处理现状以及潜在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的基础,会对城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原则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经过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为海绵城市的构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海绵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天然海绵体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和人工改造的生态海绵体,从而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作者:王艳海 单位:聊城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建设途径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city, but als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m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can meet the people rising housing demand. Ecology city? Ecological city is the real intention? How to build ecological city? And so on all sorts of understanding. But it is because know the blind spots and error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such and such mistakes on the job.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 put forward to build zoology city specific pathway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way

引言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生态城市“不仅已经成为不少城市追求的目标,而且已经成为公认的城市发展方向。我国已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但什么是生态城市,其真正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偏差。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城市生态化发展。

2.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2.1利用新能源,节约有限资源

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首先即是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有限资源的消耗。城市的交通和建设过程中应体现节约消耗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规划中体现节约能源的观念,更要在建设中体现出来。并且新能源的有效利用并不需要以消耗更多的经济资源为代价,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利用。以经济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的环境效益并不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真正目的。

2.2绿色建筑,绿色城市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能源的利用,同样也离不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应在确保工作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从城市建筑和住宅建设的科学、生态、环保,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和谐自然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循环发展的经济。绿色城市设计和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的绿化,而应形成从建筑的设计和思考、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经济的发展方式等各方面充分体现。

2.3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自净能力

传统城市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废弃资源的处理,那么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应具有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型城市应建立垃圾和污水的循环利用程序和方式,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增强城市的自净能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应在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其投入和设施的建设也应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原则。

2.4注重生态城市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生态城市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过程,由于生态型城市建设涉及社会领域的各方面,而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应注重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在发挥城市的各项经济发展、居住生活的一般功能方面还应注意生态城市的系统,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具有整体的系统。在对城市的整体性规划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型城市的实用性。无论生态城市的建设有怎样的理论标准必须可实行程度,使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成为实际。

3.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能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

3.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

3.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

3.4 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在规划阶段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要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先落实公共交通发展用地,优先制定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在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中明确其地位。

4.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城市建设文化。其具体内涵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其各项内容的具体指标也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而提高。总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应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泉、叶兴平.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 城市规划.2009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城市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使城市的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乡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随之出现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所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居住,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和节能等功能。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这就对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用改善个人的居住环境来达到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目的。

尽管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多是注重园林中的某个景点的建设,对城区和郊区一体化建设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对绿化治标的关注过于片面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是总体的绿化量却不够。还有一些地方只是为了追求绿化的排场,或者对草木的种植过于单一,而忽视了草木种类的多样化和搭配种植。在园林建设的风格特色上过于注重欧美风格,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另外,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因为缺乏相应健全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导致城市建设不太规范,过于随意化,缺乏一定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措施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且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些休憩园地,所以,在城市生态园林化建设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建设的规范性。

(一)注意建设的可持续性及物种的丰富性

在城市的建设中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注意保持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初期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还要结合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绿化植物群落中的各种乔、灌、草进行合理的搭配,使植被构成像自然群落那样,具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努力遏制水资源恶化倾向,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单一方面的绿化,还要注意物种的搭配,实行多样化的种植,根据生态学的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对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这样,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绿化的覆盖率,提高绿化群落的整体的作用效益。同时,城市中植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增加城市整体的观赏水平,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防止人们审美的疲劳。另外,由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的环境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对植被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品种的多样性可以最大程度上调节城市的环境,发挥植被群落的作用。

(二)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地方的历史文化因素

正因为每一个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才会吸引人们前往观赏,所以,在城市生态园林化的建设中要融入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因子,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对人们进行一些生态和道德意识相关的教育,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让其真正认识到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和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良好城市氛围。

(三)进行城内建设时还要兼顾城市周边的环境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讲究的是生态的平衡性,重点是生态,所以,在进行城市的建设时,不能只注重城市内部生态的建设,还要兼顾城市周边环境的保护,将城市周边的树林、小溪、空地、农田等都要纳入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应该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周边农村环境结合起来,将城乡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结语

总之,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保持城市和周边乡村环境生态的平衡,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生态园林中要把握好植被的多样性,建设的历史文化特色,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既符合生态发展要求,又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ideas,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can arise in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On this basis, try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 of ecological planning, in order to hai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的定义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体现了更为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形式,自然、城市、人三者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生态城市是城乡复合,城乡融合、互为一体结构模式。生态城市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城市高度拥挤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为此,探求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居住模式,成为各级政府、学术机构以及社会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具有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生态城市营造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2生态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3生态城市的持续性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的涉及今世后代再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生态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环境优化或自身的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2.5生态城市的全球性

生态城市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地球村”的主人,为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及其自身的生存发展,全球人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

3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质变或消失。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潜在的,其后果是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城市中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生活垃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水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迅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劣;城市水质恶化、水源危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内修建大面积无法透水的硬化地面,造成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入地下,形成城市内涝;生态绿地面积大幅减少等等。

4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4.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生态城市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4.2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始终应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奋斗目标。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要遵循以下复合系统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应通过城市人类活动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生态要素的自净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维护自然环境基本要素再生能力和结构多样性、功能持续性和状态复杂性的方案。

(2)经济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规划应促进经济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从城市高强度能流研究入手,分析各部门间能量流动规律、对外界依赖性、时空变化趋势等,并由此提出提高各生态区内能量利用效率的途径.

(3)社会生态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结果,人的社会行为及文化观念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应以人类对生态的需求值作为出发点,规划方案应被公众所接收和支持。

(4)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分子,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必须把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城市内各小系统视为城市生态系统内相联系的单元,进行综合规划。

5生态城市规划措施

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法律与经济的结合,技术与政策的结合,通过各方面的手段来解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正确的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5.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城市,首先得加大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普及生态意识,更要倡导生态价值观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公众的生态意识的转变将会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2加强生态立法

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宣传教育的层次,必须要将生态建设提高到一种具有强制性实施的高度,通过将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化和制度化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从而逐步的改善环境的质量。

5.3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措施和政策

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了更加有效的制定城市之间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生态化发展,就必须在城市中建立综合决策机构、管理机构以及监督生态城市建设过中的战略实施。在确定了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政策的同时,确定建设过程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5.4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结合高科技的生态工艺和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技术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高效率的利用。从而走上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的道路,这就是生态城市的基础措施和政策。

5.5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单个城市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可能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够加强各个城市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形成一个互惠共存的网络系统,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伙伴关系,才能够实现技术与资源的共享。只有重视城市间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从而确保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6结语

随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重视,生态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生活、工作环境,把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纳入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探索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城市环境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Yanitsky O.The City and Eeology,Nauka,Mostkow,1987,(l):174,167.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干峙.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 J] . 城市规划, 1998, (3): 1-2.

[4] 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1海绵城市的背景

我国年际降雨变化大,年内降雨季节不均匀,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受维度、海陆影响,东西南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显著,南方靠近海洋水汽充足,北方靠近内陆水汽缺乏,季风由南向北减弱。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造成夏季暴雨洪水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因城市化迅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恶变成了内涝灾害。近几年各地均出现暴雨频频,2015年全国20个省遭遇暴雨灾害,强度为历年罕见。说明城市内雨水排水系统的存在严重缺陷。此外,水污染事件也屡见不鲜。4月江西省新余仙女湖水质污染事件是今年第一起水污染大型事件。我国的水资源因水质污染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现象。然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传统城市排水模式以工程管道方式直排。力求雨水尽快排出,造成雨水不能在城市中下渗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补充,人为增大径流量,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这样一个背景下,2014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面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旨在落实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广“海绵城市”,促进自然积存、渗透、净化,节约水资源,已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根本的建设。2015年有16个城市成为我国海绵城市首批试点,2016年先后有公布新加入试点城市名单。

2海绵城市的内涵概念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思想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水防涝思路有一个新的格局,保证了城市和城市周围自然的原水文特征稳定,资源的可持续化。

3建设措施提出、思考

海绵城市的目标即是使城市拥有面对自然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等问题的弹性适应力,增强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表象上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实质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措施。

3.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如今多数学者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更倾向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焦点在防洪内涝的雨水利用及管理问题上。诚然为重点之一,但解决问题的前提应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在现有城市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部分走向整体。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区域划分,森林、河流、农田、城市生活区、城市市政区等,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保护与修复,建设园林相关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跟上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水涵养水源的能力。

3.2以海绵城市为指导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把水文条件、因地制宜等放在第一位。此外,俞孔坚教授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需进行跨尺度的生态规划。要研究水生态系统,不能只关注于水本身这一特殊的环境因子,因为其的流动和循环特点,与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相关联,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应从更高的层次进行研究,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或流域以及景观尺度。要认识水域、水体本身的服务对象不仅仅为水生态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而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从宏观上看,要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从中观上看,城市或者乡村的新区和功能区块,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等;从微观层面,包括公园、小雨等区域和局域给水单元的具体“海绵体”。上述各层面需落实到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正是由于跨尺度设计,“海绵城市”才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3.3有效的雨水、中水回用

作为水循环中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为降雨。过去的排水将大量降雨直接排走增大了径流量,严重破坏了城市与周遭自然水文特征。在缺水时却又不能有效利用。仇保兴博士提出了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办法。建筑中灰色水与黑色水分开处理。同时建设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在建筑周围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目的在于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的雨水渗水、净水、储水、用水。在独栋私人建筑可建设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城市蒸发量增大对空气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

3.4结合经验及时修改措施

古代人类在长期与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生态价值的实践经验,在城乡选址、水资源管理、水适应性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对如今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启示意义。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概念,在建设系统上有多方面不足,需要对古代技术的借鉴以及现代试点经验的不断完善。

4结语

海绵城市的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起重要指导作用。在行之有效的前提,应加以推广。能使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上升空间,使城市质量总体提高。自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得到进一步认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能在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中得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

第6篇

1.1园林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设计师决定。园林的建设总归也算是一种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就离不开设计师的参与。在园林建设当中,园林的大小、使用途径、供求关系的设计都是掌握在园林设计师手中的,就算是需要移动园林中的树木也需要征求设计师的统一,使园林工程施工不能发挥它本身多样性的特点。

1.2园林施工中各工种衔接存在问题。园林的建设施工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园林的建设,需要水泥、木工、雕刻、水景等各方面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但是现实中园林的建设当中,各个环节和公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不到位也是当前园林建设当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1.3园林施工过程中铺张浪费太严重。当前的园林建设,为了片面的追求美观和豪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昂贵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建设,同时在花境和树种的选择上也尽量的选择稀有的品种来栽植,对于这些品种的养护也需要一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现在的园林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二、园林的建设规则

2.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高效、科技的时代,对于生态园林的建设亦是如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园林建设规划能够帮助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科学合理的生态园林建设规划设计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市美观前提和保障。因此,严格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的剩余空间和绿化布局,利用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大环境,在自然大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生态改造,争取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当中,作为城市的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理想中的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程度。

2.2合理利用土地。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城市改造的整体方案和规划中所规定的要点,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掌握好生态园林建设的权利,城市规划中给定了的土地就要把握好,而不能被挪作他用。对于一部分有能力的城市来说,建设生态园林不仅仅需要人员对城市的改造,还需要注意到城市所在大环境的生态情况,保护好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因为这种城市中的原有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所以,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应该争取将城市生态建设的和大环境的生态环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成为理想中的状态。

2.3依靠生态优先原则。在对城市改造的时候,开展城市沈泰园林的建设,需要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一切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城市周边的林地、穿过城市的河流和河涌、城市中的湿地等。对城市中现存的树木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包括对道路两旁的大树、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树以及城市周边的防护林等。同时,在改造城市时,还需要保护好城市有的地形和地貌,反对由于道路建设或者建筑物建设而对地形的改变等。在建设道路时,道路两旁的树木或者植被需要有尽量多的品种,最好是城市所处大环境中原有的品种,将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成为多样性与统一性兼备的模式。

2.4因地制宜。在对城市进行生态园林建设时,应该选用城市所处大环境下的本土植被,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并且在城市种植的过程中,们应该考虑城市路段的需求,尽量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本路段或者本区域的植被。比如在市区尽量选择叶片较大的树种,能够吸收更多的噪音和灰尘,而在工业区则要选择光合作用能力强的树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改善工业区的空气质量,降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在建设的同时,需要挖掘城市其它地方的生态效益,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有这重要意义。

三、园林工程施工中关键措施

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除了需要遵守上述的建设原则以外,还需要在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观效果和使用价值。

3.1园林工程施工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根据园林建设的原则,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建设当中重要的工作,也是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园林价值的关键措施之一。对自认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需要从事园林建设的工作人员在建设园林的同时,节约建设资源,还需要园林设计人员对园林的设计在建设完成后能够将整个园林有机的融合进园林所在周边的大环境当中,不让园林的建设显得突兀。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

3.2做好对于园林施工中的安全监控。由于园林的建设需要对园林所在地进行大面积的整改和拆迁,这就需要调动大型的工程机械的参与,所以,做好对园林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监控,也是园林施工过程当中关键的措施之一。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大型木材、石料以及水景的建设,对这些建设资源的调用增加了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一旦由于安全监管不力而导致发生事故,对园林建设方造成的算是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园林的建设当中必须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3.3对园林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为了能够降低建造方在建设园林式的资金投入,对园林的造价控制是必须的。园林的建设应该注重园林的实际功能,少量的添加美观,增加视觉效果,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视觉效果。只有在前期做好园林的设计,并且按照设计工序进行园林建设,再加以有效的园林造价管理措施,才能真正的做到对园林造价的控制。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计划变更申请制度,在需要对原有计划施行变更操作时,需要对园林建造方提交申请,申请通过才可以变动;对于设备以及建材的管理应该选取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真正做到专人专职。只有指定了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机制,从源头对园林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降低园林建设方的建设成本。

3.4对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园林建设在收尾以后,园林投资方需要对整个园林的质量进行审查。为了能够让最后的审查通过,还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制定并使用完善的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在建设环节当中对园林的质量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园林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总结

第7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为突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设用水安全等问题,而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排放、净化模式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对雨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

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储存、净化和缓解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如同“海绵”一样,对于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弹性”。“海绵城市”一词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和解决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脆弱的城市水体矛盾而提出的,“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国外提出较早,主要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它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农村以及城市的面状污染源\[3、4\],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响开发理论为核心,即基于生态文明和景观建设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软工程技术,通过植被自身的特点实现就地处理降水,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5]。也就是说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城市下凹绿地等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缓释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削减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6]。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试点阶段[7]。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新型城市价值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经过截留、渗透、调蓄形成地表雨水径流,最后流入汇渠。其中,渗透过程和地表雨水径流管理是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城市规划考虑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对于雨水主要考虑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路面建设等,则是人为地割裂了雨水与地下的天然联系。在城市开发过程当中不透水的硬质路面会导致径流系数增加\[8、9\],通常情况下,林地的径流系数约为0.1~0.2,农田地的径流系数为0.5~0.6,城市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1.0。因此,降水到达地表后难以下渗,形成了地表径流,造成了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将雨水利用的几个基本功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10]。不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雨水的截留和调蓄设施是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11]。

3.2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宏观建设角度出发,南北方城市开发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12]。

3.3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合理规划论证工作

对当地生态环境、城建分区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的准备,也会让海绵城市建设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海绵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区混乱,绿色海绵设施之间无法协调,丧失了海绵的“弹性”功能。如果对当地自然地理概况缺乏全面研究的话,更会使绿色海绵设施无法充分解决城市水体问题,严重的会使海绵城市建设徒劳一场。

4建议和对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基本原则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力的复原 \[8,11\]。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坚固耐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忽视了城市水体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建设中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例如,硬质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渗,不合理的沟渠开发,城市河道缩减,对湖泊等水体围填侵占等。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增加绿化面积,从环境保护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15]。地表绿化是对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纳,这是发挥城市“海绵”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环境问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开发战略、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思路,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作永久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去发展\[15、16\],总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并使其得以有效保护,例如江苏省城区用地规划就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4.2重视地理环境要素,将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为重点针对南北方差异问题:在北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将蓄水、降水再利用作为开发的重点。例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合理地解决了雨水的收集、调蓄、排泄,不仅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水污染问题。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缓解低洼地积水问题,实现高地与低地相结合,高地种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设鱼塘并种植喜湿植被,建设新颖的农业景观\[17,18\],缓解雨洪压力。此外,公园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经过自然汇集、过滤后在低洼地汇聚供给鱼类饲养,将多余降水转移到调蓄地区,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异地转移过程中实现过滤和汇集来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8,19\],建立发达的地下管渠,实现蓄水地区与城市之间水体的自由调动。

对于南方城市建设而言,由于降水较多,应采用降水就地吸纳的方式,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减缓城市排水速度来实现“海绵性”,传统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为主,而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束缚,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内,通过恢复水城河两岸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种植各种植物,促使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吸收,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同时,建立梯田式湿地\[20,21\],有效的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调节季节性降雨和城区空气质量\[22,23\]。

4.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之初,要对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质概况等,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绿色设施,如对绿色屋顶、冠层截流、绿色街道、生态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建设做到心中有数。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建设符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维护\[15,24\]。转变城市发展的观念,将城市发展和自然融为一体,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25,26\]。

5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况、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海绵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为自然环境因素,明确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献, 尤庆国, 张瑞美,等. 试论我国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J]. 水利发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3]吴丹洁.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1): 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