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50:24
序论:在您撰写国内电力行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03年,在英国政府所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成为了各国政府、学者及普通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该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进而达到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环境的作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力度,从而达到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支持和赞同的态度,这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能源和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传统的高能源消耗模式已无力承载经济的飞速增长,大气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息息相关的。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和信心。而就电力行业而言,由于在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及节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必定会对建立在传统的高碳经济下的电力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电力行业如何予以应对并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低碳经济成败的关键,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低碳经济下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发展与改革
1. 优化现有的能源和电力结构
从理论上说,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能源和电力结构的再优化,通过该过程来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源电力结构。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电力的需求量和节能量要与电能的生产量相对应,不同的生产量决定不同的碳排放量,不同的碳排放量决定不同的电力结构,从而最终决定电力的总成本或单位成本。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碳排放量越低的电力结构,越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电力结构,其所产生的电力成本也就越高,研究表明两者大体上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各电力企业需要对不同电力结构所对应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并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在某种碳排放量约束下,其电力结构所决定的电力成本是否可以接受,以及会对经济、社会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电力结构。
2. 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定价政策
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极为关键的,其决定了前者发展的成败。就目前而言,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是其成本过高,而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中的推广效果不佳,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从国外来看,许多欧美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与尝试,其已经逐步推行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政策,并且运行得十分成功。因此我国应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定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应如何予以定价。此外,在定价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应适当施行补贴政策,并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对其确立单独的定价机制,以保护该产业的初期发展。
3. 加强对西部电力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高碳能源,低碳能源的成本较高,这其中很大成分是由于高额的运输成本,以及所需配套的高额维护成本所致。就我国而言,作为低碳能源主要产出形式,水电和风电主要分布在其西南和西北区域,距离中东部地区较远,因此所需的传输成本以及相关的电网配套成本极高,而中东部所需的发电量占全国电力需求的近四分之三,这就造成了上述两种能源很难被大规模利用。为此,首先应从当前电网建设发展的现状出发,在短期内对低碳能源的使用实行政府补贴或市场买单的形式,以弥补低碳能源与普通能源所产生的成本差额;而从长期来看,则应通过对能源运输及发展模式的改革,并网和长距离输送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大规模智能电网、传输所需配套设施的建立,来逐步推广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使低碳经济真正为市场所接受。
4. 强化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尾声,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的大环境下,从低碳经济发展入手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手段。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广泛的、深层次的政策支持,这是由电力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确定性和公平性;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通过对经济手段的使用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充分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次要注意保持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存度,充分估计能源短缺、价格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要保证能源的公平性,这包括能源和环境的地域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等等。总之,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行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支持政府确立及有效的执行政策。
三、结语
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电力需求的增长都比任何能源需求的增长要快,因此客观的把握经济增长与能源电力增长的关系,这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而鉴于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角度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低碳经济早日步入市场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基于体制、政策、法律上的原因,与国外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下实施的改革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并努力遵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的争取政策的相关支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以实现电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全建立;电力企业;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电力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再加上我国加入了 WTO;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扩大,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分析、防范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应该是电力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电力企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其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国家大型垄断企业的通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力度不强,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经营风险隐患。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电力企业加快信息化、市场化建设和管理理念创新、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以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区推进电力体制深化改革。
[关键词 ]健全建立;电力企业; 内部控制;
一、加强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电力行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投资大、设施分散、资金密集的特点。因此,电力行业需要加快内控制度的建设步伐,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目前电力企业的资产主要是由国家投资形成的。国家必然要求资产投运后能不断增值和保值,并采取措施防范国有资产被侵蚀。
二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党和国家对企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生产出市场需要产品的同时,理应获得回报,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
四是防止经济犯罪的措施。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大量事实说明,权力未受到有效制约,内控制度缺乏或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等是违法犯罪能够得逞的根本原因,由此也说明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二、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的不足
(一)行业风险意识不强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 WT O,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业不断增加。但是,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电力企业的风险意识还不高,更为严重的是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制约性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发展别需要重视的问题。我国有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不好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竞争加剧,很多电力企业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电力企业多在执行通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类似 COSO报告建立的权威的内部控制体系。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由于执行的是通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按照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我国有些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与领导检查,充当了应付检查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实行过,自然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但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区域 :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一旦企业中出现了问题,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就会互相推倒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
三、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
(一)健全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电力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企业风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的预测企业风险的存在,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使电力企业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准备,降低风险带给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损失。另一方面,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离不开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因为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电力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建立风险组织机构,可以有效的发现各种风险,及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醒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风险,从而就可以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了各种损失。
(二)完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监督
电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重大决策授权审批制度,完善电力企业组织结构,建立与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各部门或者单位之间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与管理。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控制,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设置内审部门,发挥审计部门在为企业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作用,从而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监督。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监督力量,鼓励和支持媒体对电力企业违法行为的曝光从而约束电力企业的不法行为。
(三 )搭建平台,强化责任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电力企业科学开展工作体系,推动思想引领,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培训学习、开展调研活动、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在员工中形成"人人都是管理提升者"的浓厚氛围。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推进、各部门协同配合、重视员工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加大部门管理层和员工的沟通力度,发现问题立即与责任部门沟通与协调,达到及时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落实责任,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
电力企业必须对每一企业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以此来落实内部控制责任制,将内部控制执行责任落实到企业每个人,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全过程控制,不能让企业内部控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与领导检查的工具,这样内部控制执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不是只是"挂着墙上,写在纸上;从而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日常化、规范化的管理和监控,收到内部控制的良好效果,促进电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只有具备了健全的制度,才能够赢得社会公众的满意和认可,内控制度制定后的关键是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能力不到位也是没有用的。管理上切忌只喊口号不做事,制度制定后并不等于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关键是通过制度管理实现企业的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有了好的执行力,等于有了好的保证。将内控制度落在实处,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使员工以制度为准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
四、总之;内控制度的建设,要注意制度的动态性、时效性。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自己的业务、发展目标和经营策略,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内控制度也要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根据公司发展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内容,树立动态的管理监督理念,避免内控制度对业务行为的不协调性和控制上的滞后性,使内控建设紧跟形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对业务的监督、控制,保证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是国家对电力企业提出的一项要求,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参与配合。而且电力企业要想建成一流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的约束,努力防范经营风险,为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Taking D Group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is a carbon management compan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D Group in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n designs suitable solution for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for D Group, including management ideas,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关键词: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国际社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限排义务[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进行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未来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环境约束问题和进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强制减排[2]。国内的大型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策略,将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国内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试点交易。
2014年1月1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2010年为基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五千吨标煤)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报告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项通知发出的目的在于尽快建立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为框架性的文件,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2015年将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准备阶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2014年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在试点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而且随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拉响号角[4]。我国若能成功设计并启动碳交易市场,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20余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目前国家碳交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D集团公司概况
D集团公司是2002年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新能源项目开发等。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为基础的三级责任主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
集团公司在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辖区内,分别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电厂被纳入当地控排企业名单中。2013年度合计分配到的配额为2350万吨,配额获得数量较企业实际排放数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业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约,并在2015、2016年分别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约。
CCER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已有13个风电项目、2个水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备案,其中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已获得核证和签发,并以10元/吨的价格出售了部分减排量给另一家机构投资者。在开发中的CCER项目20余个,这些项目都将起到为集团公司降低减排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3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不明确
目前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碳排放管理架构,纵观整个集团公司,仍以发电为主营业务,对碳排放管理这一新兴业务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暂由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这项业务不属于该部门的传统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发展规划部也不是专业化、具备碳交易相关背景的部门。该部门目前以行政命令、发放通知等形式对整个集团的碳排放管理业务进行指导,使得各下级单位只有转发的作用,直到相关通知发放到各基层企业。
2.3.2 缺乏统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架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指定的发展规划部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传统管理职能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这就造成了在执行层面缺乏相应指导、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层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项新兴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基层火力发电企业而言,他们作为碳排放市场的参与主体和执行主体,很有必要对当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对于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概念还不是很充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技术储备了。这对以后各个基层发电企业参与到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 D集团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设计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构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内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来实现,在参与碳市场的职能上需要获得集团最高管理层的授权。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应至少包括碳资产管理部门、碳排放管理部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职能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包括碳资产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根据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还应设置财务部、商务合同管理部和综合管理部等部门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业务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表1所示。
3.2.2 业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从最基础的排放数据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保证D集团公司下属各企业低成本完成履约,并发现集团内部减排投资、购销优化和外部减排投资的机会。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
①配额申报。对于公司的控排类火电企业,应通过前期碳盘查工作摸清各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现状,并开展定期的排放报告工作,对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进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约并确定每年度的配额发放数量。
②CCER项目开发。对于公司的新能源类型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国内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成功开发出的CCER可用于火电企业抵消碳配额,也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额外的收入,应尽早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工作。首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准入门槛低且市场比较欢迎的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项目,以抢占市场先机,尽快降低集团公司履约成本。
③履约交易。根据公司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得配额数量和持有、潜在的碳抵消额数量,可以确认企业的履约能力,并根据不同企业减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属各企业的具体交易策略。
④配额/抵消额管理。在国家层面碳市场建立和规则确定的过程中,可建立公司层面的配额/抵消额管理体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产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对冲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的配额,形成集团内配额与抵消额的平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其碳交易价格代表的是全社会的最低平均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减排都将带来总收益的提升,通过推动减排成本低于碳价的项目实施,可产生更多配额盈余和资产溢价。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面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D集团公司而言,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应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核心举措。随着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电力行业势必会被作为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其中,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对电力生产、管理和运营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发电企业必须将参与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积极规划,建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对于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刘潇.碳资产管理及其在中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1.
2012年4月25日至28日,有着“中国礼品家居第一展”之称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工艺品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然而,该展会热闹有余而商机平淡。
有参展商说,受美国、欧洲债务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出口订单比往年大幅减少,国内的礼品家居企业只能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在展览现场,外国采购商的身影依稀可数。
26日,有展销商表示,从头两天的展销情况看,有意向的订单或客户都比往前明显减少,现场“溜街”的散客多,而鲜有大单客户光顾,许多到展的企业代表只是拉着手拉箱四处观察行情收集资料,而非有真正的采购意愿。
送礼是一种感情的投资,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便于人们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开创良好的商机。礼尚往来,是纵横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礼被赋予了更多情感之外的因素。
我国自古就是礼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礼品开始大规模杀向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礼品行业也担负起了为世界生产礼品的任务。据统计,国外主要礼品消费国的礼品有70-80%来自中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礼品市场。目前,手工艺品、宠物用品、文具、文具及办公用品、收藏品等商品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几年,美国的手工工艺品的年零售额已达到120亿美元,其中美术品、人造花和植物、画框、刺绣、缝制品、陶器、首饰、涂料及蛋糕装饰用品倍受欢迎。目前,美国贺卡的年销售额已超过70亿美元,而文具、家庭办公礼品的市场规模更是高达740亿美元。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礼品市场,市场容量约160亿美元。德国传统意义上的礼品主要是指蜡烛、节日饰品、礼品盒、丝带、旧式日历等,这些产品主要从中国、波兰进口。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德国广义礼品市场规模维持在160亿美元左右,约一半需要进口,其中波兰是其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占进口总额的17.7%;其次是中国,占17.3%。
日本礼品市场规模庞大,市场总额超过15万亿日元。日本市场礼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用馈赠礼品,市场规模约为7.93万亿日元,主要包含纪念性礼品等,占25.73%,季节性礼品占23.2%,临时性礼品占51.07%;二是企业用商业礼品,市场规模达7.3万亿日元,主要有季节性商业礼品,市场份额为10.67%;临时性商业礼品,市场份额为3.99%;促销赠品所占份额最大,达85.34%。
在前期出口的强力带动之下,我国礼品行业发展迅速,并逐渐壮大成为产值近万亿元的大产业。
在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2010年,国内礼品公司的收入全线增长,其中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的大型公司的平均销售额比2009年增长了4%,小型公司销售额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年销售平均值增加了6%。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礼品行业的在线销售额也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礼品公司的在线销售总计552亿元,其中6%来自网络销售,总体上比2009年有所增长。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自古至今都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应地,在中国,送礼也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内容。在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推定下,礼品行业更是呈现出热火朝天的一面,生日送礼、商务送礼、节庆送礼、促销送礼等应接不暇。
随着国内外对礼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整个行业的销售额正在以每年上百亿元的速度递增,而2011年各细分礼品市场的销售情况正显示出这一趋向。2011年,仅中秋节礼品销售额就同比增长近三成。据全国工商联礼品业商会部分会员的经营情况显示,2011年礼品业将继续保持2010年的强势劲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礼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13000亿人民币(不含港澳台地区),全国有近一万家礼品生产企业和十万家礼品公司,每年生产和销售近一万种产品,加上各种收藏品及相关产品,礼品品种超过10万种。
目前,从我国礼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来看,有80%以上礼品生产企业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义乌、苍南等一些有形市场己成为礼品的交易中心。礼品公司在我国的分布极不平街,集中在几个区域,最大的是深圳地区和温州地区。其中深圳周边包括广州的礼品业年产值有200多亿,占了全国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基本概念
本文所谓“媒体”,特指电视媒体,“媒体资产”特指电视台正在制作和已经制作完成的以及其他具有播出权限的节目成品、素材、图片、文档资料等,其他媒体的各种资产在此不作讨论;本研究中所谓的“媒体资产管理”(Media Asset Management,以下简称MAM)即指对这些内容的保存、调配与运用;而基于多媒体信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数据存储等技术基础上的电视媒体资产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则被称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也就是所谓的Media Asset Management Seystem(MAMS)。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对媒体资产管理概念本身存在不同的界定和解释。本文中,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负责识别、捕获、数字化、存储、编目、检索、利用和再利用多媒体素材的过程和系统。系统的构建目标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媒体数据管理两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是保存,条件是稳定、安全、可扩展;其次是再利用,条件是方便、灵活、高效。其核心是电视媒体内容的采集、存储、传输、编码、编目、检索、。从结构上来说,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存储、系统管理和各种专项业务应用子系统等部分。
媒体实施MAM目标有二:一方面整合已有内容资源,形成更大的媒体资产并加以再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媒体资产管理来创建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为各种应用网络提供广泛的素材和资料库支持。
国内媒体资产管理应用模式与发展现状
MAM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遵循媒体的内容库管理、内容共享的生产模式、资产库管理(资产分配中心)等几种不同的模式。
内容库管理模式:这是一种MAM的基本形态。电视台对这种模式的应用是建立可进行检索和调用的自动化管理的磁带资料库。
内容共享的生产模式:随着非编设备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生产制作平台模式,通过网络,各个非编站点可以共享库内资源,进行在线编辑。电视台对这种模式的应用主要以新闻非编制作网络为代表。
资产库管理模式: MAM既是内部的内容管理平台、生产制作平台、播出平台,也是对外的信息、节目运营平台,通过围绕媒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内部之间、内外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进行资源调配,安排节目生产、播出、交换等,实现以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战略。
根据有关的资料,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实施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天津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宁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另外,厦门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也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和实施了自己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各相关领域技术综述
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使得电视台必须将媒体资产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相关技术的发展也为电视台实施MAM系统提供了最终的可能。
1.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广电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全台制作、播出和传送等数字化和网络化工作,能够为实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计算机与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存储管理成为可能。目前一系列的MPEG的标准以及H.264标准的应用和相应视频压缩产品的日趋成熟,是实现电视节目媒体资产管理的首要条件。
3.存储介质和存储结构的发展为实现电视节目数字化存储管理的主要因素。现在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大容量、有较好容错技术的存储介质,硬盘存储服务器的发展使其具有更快的I/O接口,如SCSI、FC(Fibra Channel)接口。并且各厂家硬盘存储服务器逐渐面向开放平台,在安全性、容错技术、并行性、快速拷贝等性能上均有提高,以适合广电行业的要求。
4.信息检索技术为电视节目数字化存储管理的应用带来了方便。由于信息爆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快速有效的文本全文检索与分类检索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方法和工具,对多媒体的数据按不同的形式和来源获取、增加与人物相关的语义,以方便对多媒体信息内容的检索。
从另一方面讲,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准进入我国经营个人外汇业务的海外大银行纷纷成立理财中心,通过私人理财来抢夺优质客户这块诱人的蛋糕。外资银行做出这样的战略选择,正是基于对个人优质客户的争夺。对外资银行而言,进入中国后首选的服务对象,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跨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私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等富有阶层都是他们争夺的目标。而眼下他们不惜巨资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就是他们吸引这些“黄金客户”的主要策略。对这批富有阶层而言,他们由于时间关系,更需要一批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具备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与客户心理的高素质银行理财人员,为其提供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国内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沉着应对。
在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而在中国,这项业务才刚刚开始起步。不可否认,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参与竞争的重点主要就在于包括提供理财服务在内的一系列中间业务上,中国金融机构要想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心培育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近年来,个人理财服务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推崇,在福州、广州、上海等地已推出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地对800人作了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有40%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发展的热点。各银行推出的理财服务已初步形成个人投资、结算、咨询、贷款、委托等系列,并且业务面和服务面都在迅速扩大。
但是,我国银行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却较多停留在概念包装层面,银行理财的消费观还没有深入百姓心中,银行理财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工薪阶层的老百姓把到银行理财当作一种奢侈,中产阶层也很少到银行寻求理财帮助,资金充裕的大老板在投资上又不屑于到银行理财,捧场者屈指可数。因此许多银行将个人理财服务定位为给优质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除设计投资方案采取收费方式外,其余均为免费服务。但这种定位在与国际接轨时显然不够深远,违背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宗旨,比起国外银行理财收入30%的占有更是相差悬殊。
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这样的经营指导思想原则应适用于任何一个客户正当的理财服务需求,由这样的经营思想所导致的具体服务方式就是对居民个人的个性化服务。实质上,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并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而是一种经营形式,所以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近期的还是长远的,都必须符合银行自身和客户利益最大化原则,尤其需要重点把握好差异化服务。
目前的个人银行业务领域还是缺乏迎合消费者需求变化,适应不同银行自身相对优势特点的个人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因此要仔细研究市场、研究不同客户的需求、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可根据个人客户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投资偏好(收益型或安全型)等,细分个人客户市场,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提供不同金融服务。也就是一手抓高端客户市场,一手抓传统的中低端客户市场,两手都要硬,但从服务形式、服务工具选择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而不同,成为客户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专家。
银行的客户大体上分为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两种。由于开发潜在客户的成本较高,所以应首先对已有客户服务,重点是其中的重要客户。按照一般情况判断,存款额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前20%的储户应属于重要客户,后20%是小客户,剩余的60%应是一般客户。对于重要的客户,银行应及时主动了解其委托理财的客观需要和意愿,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对一般客户,银行可以提供业务预约,提出理财建议;对于小客户,银行可以为其办理储蓄卡,引导其充分利用自助设备办理小额业务。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对开拓个人理财业务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进行产品分销渠道的创新,建立畅通的现代化个人理财分销渠道。个人理财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客户,应有不同分销渠道。
一是直接营销,即由客户经理与客户面对面进行互动式的营销,主要是高端客户。二是间接营销,即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进行的营销。结合今后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个人理财中心应当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工、农、中几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继在全国推出上百家理财中心,各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个人理财室。可见,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基本趋同的情况下,理财中心直面性、综合性、一站式、易沟通、人性化的分销作用是其他分销渠道不能相比的,对挖掘稳固客户资源、优化客户结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宽敞、明亮、舒适的理财中心由现行的高柜服务模式,转向高柜业务与低柜业务相结合,并且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使银行的服务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了解,进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其次,进行理财工具的创新,为个人理财向深层次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由于个人理财具有知识密集化、投资多元化等特点,个人理财的开展仅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难以完成的。国外发达银行个人理财之所以迅速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套先进的理财系统支持。因此,为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弥补理财人员业务和素质方面的差异,要尽快开发个人理财支持系统,实现以下一些主要功能:收集和储存优质客户基本信息,实现对优质客户服务需求和交易行为的分析;为理财人员提供必要的金融分析工具,帮助理财人员快速满足客户的基本理财需求;提供规划分析功能,对客户的目标需求进行现金流分析和金融产品推荐;提供信息服务,为理财人员提供金融市场动态、经济金融政策法规、利率、汇率、理财案例、业务信息统计等信息;对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归集客户经理资料及服务动态,实现对客户经理工作业绩的标准化考核。
再次,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激发客户的理财意识和需求。开展个人理财不能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应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广告促销,向客户推介理财产品,激发其需求欲望,如电视、车身、路牌、报刊、网页等广告、海报及网点内的橱窗展架、短期优惠措施或赠品、活动型业务宣传等。充分利用自有网点的玻璃墙、室内墙面、户外(自助银行)ATM顶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广个人理财业务。
二是要进行营业推广,采取柜面人员的直面营销,形成商业银行全体员工推介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是公关促销,主要是采取多种方式与客户加强沟通和联系、举办产品推介以及积极参加地方的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号召力。
最后,实行客户经理制,依靠精干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队伍推动业务开展。个人业务客户经理的核心职责是为客户特别是VIP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个人金融服务,收集和反馈市场信息,宣传银行形象。客户经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质量的好坏,金融市场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优质的客户经理即拥有了优质的客户。
因此,第一,应选拔业务熟练、知识面广、具有较丰富的市场营销知识和客户服务经验、有奉献敬业精神的优秀人员充实到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岗位。
1.1外部因素
由外部因素(或称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审计对象较为繁杂,而且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业务内容,经常会使在电力行业的内部进行审计的难度加大,给审计带来风险。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是属于法治经济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协调,不配套,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③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诚信度较差的企业或部门为了能够逃避严格的审计,于是弄虚作假,伪造财务资料或者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审计风险随之发生。④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某些单位或小集团进行审查时会受到保护主义的阻碍,不能够独立地行使审计的权利,对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诚信上报导致不能顺利处理,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⑤单位安排的审计工作量大,任务重,情况繁杂,形成了要求高难度大而不能细致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导致审计质量差,加上审计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⑥以往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局限于“查错纠弊”,过去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其本身就有缺陷的存在,这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之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侧重于强调成本及其风险的均衡,对于进行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上没有杜绝风险的产生和存在,这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的误差和审计风险的产生。
1.2内部因素
由内部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在进行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前期的资料采集不充分,或引用法律不恰当,没有强有力的证明资料,因此引起了审计风险。②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没有遵循审计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程序来进行规范审计及处理,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发生了误判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风险。③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因此没得到重视,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形成审计检查型风险。④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及其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各式各样、错综复杂,要控制好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不仅仅要对已发生的情况和损失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关的措施和方法以减少、避免甚至消除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规范地进行风险的避免和防范。
2规范性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
从以上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审计风险主要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而内部因素是属于主动因素,外部因素是属于被动因素,若是要做到有效规范防范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强调对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造和引导,使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
2.1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六种:①被审计的单位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化的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审计风险,需要在主观因素方面找寻突破。在审计进行的前期需要详细的对审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业务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审计质量,避免风险的发生。②对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而造成的风险,在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政策之外,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审计水平,对于一些繁杂且无法可依的审计项目要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和取证,对相关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以及正确的处理以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③针对被审计对象诚信差伪造资料信息,阻碍审计进行以及舞弊等情况严重、手法多样的情况,若要进行规避,则需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对于被审计对象及负责人需要做出书面的承诺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谁违反承诺将做出处理,分清责任来达到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④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但由于保护主义阻止问题上报、避重就轻等情况,需要针对审计的质量,进行项目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完善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⑤在审计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求高、审计不详细的情况下,需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分类,利用已有的资源抓住重点,对审计的各个项目做好控制工作。在审计成本和效益方面充分权衡,进行科学抽样的审计方法来防止审计风险发生。⑥对于采取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而导致的风险,要减少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方向转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任用一些经验较丰富、有较强职业判断力的人来负责审计项目,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节省审计的成本,避免风险的发生。
2.2内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规范避免和防范内部因素所造成审计风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措施:①在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取证方面证据欠缺证明力、证据不足造成的风险,要加强取证工作的控制。审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取证,审计的结论就是对证据分析综合的过程。控制好取证的过程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产生。②审计过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办事而造成的风险,要从主观抓起,严格要求,使其主动学习审计方面的各项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管,提高审计质量。③审计工作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因为其素质不够、业务能力欠缺,适应力差不能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情况,对于有难度的审计工作无法胜任等问题引起的风险,进行审计的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培养,增强自身的阅历和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审计质量,规范避免和防范风险发生。④由于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性不够,风险意识淡薄而导致的风险,要从风险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善,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意识是风险规范避免的核心工作。只有工作人员对风险有了正确的了解,才可以提高防范规避工作的效率,激发其对防范规避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不能出错,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己手中不能够延误,需要办理的文件不能在自己的手中积压,来自己这里办事的同志不能够冷落,自己的行为举止及工作不能够损害到公司的形象。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
2.3多样化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
除了对外部和内部的防范控制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①运用PDCA循环法,以提高审计的质量。PDCA循环法把质量控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不断循环反复的阶段。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法来制定审计的计划方案,进行取证以及得出审计结论等。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审计深度,在循环中保证审计质量、解决审计问题,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②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来降低审计的风险,借助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掌握以及动态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科学降低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及时进行审计,减少人为失误和审计风险的发生。
3提高并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
在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及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①结合企业特点,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对资金审计进行强化。③加大工程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减少对电网投资所产生的风险。④积极开展电力营销审计,降低电费管理的风险。⑤开展热点难点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方向延伸。⑥对审计得出的决定要严格执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