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50:21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思想发展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考察。文章试图进行初步的学理阐述,基于大约120年以来中外相关文献的发掘梳
理,首次重点考证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独具特性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端与发
展,论述中国和日本相关研究的具体状况与研究内容,考察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
进行该学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主要学术特点,进而阐释中国经济思想史惟独在
中国大陆作为理论经济学独立学科的特殊优势与发展前景,探寻丰富和发展传统
汉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经济史学 经济思想 学科创始 中国与日本 传统汉学
一
近年来,笔者提出新世纪学术发展与深进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以往学术研究史
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研究。在世纪之交,我国各种学科的“百年反思”接踵
而至,然而当今“显学”之一的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除了极少的百年
回顾以外很少进行学术史反思研究,经济史学研究者基于学科性质试图开展相关
工作。我们知道,一般认为“经济学”是“西学”,其基础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然而,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改革与现代化的实践,都对此提出了不同
程度的挑战。我国理论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本土化、规范化、普遍性等问题先后
展开了多种讨论,这些问题客观上也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者提出的时代课题。①
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传统提示我们进行一些新的思考,如对理论经济学的学科演
进与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对经济学诸学科的发展史进行爬梳,对经济史学的理论
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对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史进行分析等等,都是很值得下大气力
的科研工作。一般说来,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往往不能限于理论本身的推理或演
绎,还要求以大量实证研究的坚实成果来佐证,更需要通过学术史的系统考察来
完善。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发展,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学术史无疑是一条重要路径
,这也是丰富和发展传统汉学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应当说,经济学术史是一个较为广博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涵括经济文献学、
经济学说(思想)史、经济学史、经济史学史、经济学批评史、经济理论发展史
、经济学科发展史、经济观念发展史等,其核心是研究经济学诸学科的形成、发
展、特性、问题、趋向等等;其基础则是对经济学研究史进行文献计量学和理论
阐释学的分析研究,考察特定时代哪里的什么人在怎样的状况下要研究解决的是
哪些具体经济问题,采用的是什么理论方法,怎样思考或研究经济问题,得出的
是何种论点或结论,重点研究在上述基础上逐步蕴积而成的经济概念、范畴、学
说、乃至理论和规律,如此等等;再就是论析经济学诸学科的创立、分布、演进
及主要研究对象、领域、方法、素
—————————
① 主要如林毅夫、胡书东:《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
1期2001年;李根蟠有关“中国20世纪经济史研究”、笔者有关“中国经济学术史
——传统经济研究史考察”等课题。经济学理论讨论等参见张问敏等编:《中国
经济大论争》(第2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拙作《“中国经济学”寻根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获第八届孙冶方经科学论文奖)。〔YE
Tan, Etymological Studies of CHINESE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English Version), No. 4, 1999〕修改稿收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编:
《集雨窖文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材及研究群体、科研组织及相关的制度变迁,还有教育领域中相关学科专业的设
置、课程内容的安排等等。还要考察影响人们进行经济思维、研究、活动以至决
策的社会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特征、政治制度背景等因素;搞清楚“是怎样的”
及其关联因素的存在,进而深入探讨“为何如此”以及“诸因素之间关系如何”
等等,以阐释经济学术发展史的脉络和规律。在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的时代
,则主要考察人们如何进行经济思维,对经济事物形成怎样的认识、意见、以至
思想主张等。不难看出,与上述内容和问题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就是
经济思想史。但经济学术史并非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史本身,其研究内容如上所
述要广博许多,可以认为有关经济学术史的学理范围、研究对象、理论方法等等
的规制与界定,本身就是经济科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开展中国经济学术史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进行中外比较,一方面有利于总结
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和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理论经济学
的学科内容和学理基础。借鉴耳熟能详的一个说法——越是民族性的,才越是世
界性的。在我国步入WTO之后,在汇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洪流的进程中,在研究具有
一般性、普遍性的经济理论与规律的同时,注重研究本国特有的、尤其是独具优
势的学科及其发展历程同样不容忽视。这可以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非西
方的经济科学理论,并推动整个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世界进步贡
献中国人应尽的力量。与此同时,注重经济学的发展史实尤其是传统或古典经济
学与现当代经济学的传承与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不仅可以警示经
济学科“无源之水”的可能缺失,也能提示经济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之间的必然
关联,还能够从学科发展的流脉以及有别于本国的比较中提供把握发展趋势的线
索。
在我国,理论经济学诸学科中“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自身
特性,它研究中国自古及今经济思想、学说、观念、理论的历史发展,传统帝政
时代占据了很大板块,而“彼时”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观念习俗传承潜移默化地植
根于本土斯民;同时,此学科又直接以“此时”中国经济思想理论为研究对象,
现今的改革与发展为理论研究不断提供丰富而新颖的内容。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
形成、发展进行系统考察,认识这门学科的独特性质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其所具
关键词:乡镇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策略
乡镇是直接面对农民最基层单位,其经济发展与农民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不仅能够影响到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及农民的收入情况,而且能够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整体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对乡镇的经济发展提高重视力度。目前我国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发展方面严重失衡,农村地区的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而交通的不便利对乡镇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阻碍;另外,由于农民的收入相对来说比较低,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导致农民的消费需求也被抑制,对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阻碍问题,本文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当前,我国乡镇经济一直保持着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而其中比较突出就是乡镇的经济特色问题,乡镇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点的存在,乡镇企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不仅很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其自身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局限。而在实际发展中,农村地区其实有很多具有特色的人文、地理、特产以及环境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用以发展乡镇经济,从根本上提升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由于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十分严重,导致经济发展项目开发过程中,大多都比较盲目,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企业自身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导致乡镇企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很难有能力与城市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竞争,所以这也阻碍了乡镇的经济发展,所以在这种形势下,突出乡镇自身的经济特色,就成为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能够体现出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如果民营经济发展的状态良好,就能够体现出民间资本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力量,并且社会上的就业率以及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升。民营经济不仅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所在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根据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断出整个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最主要的是,由于民营经济大多都是依赖于乡镇本身特色和地理位置特点发展起来,其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乡镇整体经济发展的借鉴策略。比如在当前东部的一些发达地区,其自身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的高于一些中西部的地区,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活跃,从而影响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能够给整个乡镇经济发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三)城镇功能性不够强
乡镇可以说是城市和农村的有效连接部分,乡镇不仅有着服务城市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的产业转移、农村的“辐射”都具有实际性的推动作用,而当前在农村经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下,农村的劳动力大量的剩余,很多农民逐渐的转移到城市当中去谋生,虽然农村劳动力为了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发达的乡镇能够形成一种产业的聚集现象,从而吸引农村的劳动力来帮助农村缓解就业困难现象,但是我国当前很多乡镇的经济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所以很难形成这种产业的聚集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多数都向城市聚集。
二、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优势资源发展模式
在乡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优势资源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土地存在的优势来对其独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些现代农业发展、旅游开发以及外贸出口等等,现代农业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当地一些具有特色的产品进行种植、加工、开发等等,逐渐的开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销售链,这样能够保证农产品的大力发展。另外,针对乡镇经济的旅游行业开发,主要是针对当地一些具有特色人文、特色地理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乡镇地区自身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来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并且加强对旅游地点的宣传,从而带动当地乡镇的经济发展,比如乌镇、周庄等等,都是比较具有典型的乡镇旅游开发资源。外贸出口主要是为了能够将乡镇自身的特点充分的展示出来,吸引一些外资的资金投入,不仅能够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将外向型的加工工业逐渐的发展起来,对乡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二)创新性发展模式
创新性发展模式在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与发展自然资源不同,创新性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在针对乡镇现有的一些企业或者是工业来进行创新,让其更加具有特色,从而推动乡镇的整体经济。比如以江苏南部的苏锡常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例子,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以集体所有制作为主要的发展基础,利用农民自身的智慧来将乡镇企业共同的发展起来,并且利用周围一些城市效应,来带动乡镇企业以及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另外一种则是以浙江温州等一些地区作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个体以及私营经济作为主体,将商贸市场和乡镇工业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将两者的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这样不仅能够将两者的作用力充分的展示出来,而且能够有效的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根据乡镇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在针对乡镇经济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对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深入考察,对乡镇地区的独有特色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比如人力资源、矿产、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特色等,这些都是能够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对乡镇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和规划的时候,也要注重乡镇未来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不能够将发展目光局限于眼下,要保证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乡镇自身的一些优势特点,抓住乡镇经济长效、持续发展的机会。在实际的乡镇经济发展策略分析过程中,如果当地地区的乡镇资源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优势特点,那么就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利用创新性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激发民营经济的整体活力,逐渐的将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产业集群,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乡镇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乡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在乡镇经济的实际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入一些良性的竞争机制,在乡镇经济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都是能够推动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且能够在良性竞争的影响下,企业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品牌价值和效应,从而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样能够保证乡镇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而对于一些区域外的竞争以及合作,本地区的乡镇企业要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从根本上促进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且要注重品牌意识的强化。乡镇企业注重品牌的创建,能够提升自己品牌的辨识度,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而且能够推动乡镇的整体经济发展。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重环境保护
在乡镇经济的实际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很多政府和企业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对乡镇的环境缺少重视力度,特别是在一些工业的生产过程中,给乡镇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导致环境被严重的污染,这样即使乡镇经济发展起来,但是为了在对环境进行保护,就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不利于乡镇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影响。因此,在乡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重视对乡镇整体环境的保护,树立正确的发展价值观,将乡镇经济发展和乡镇环境保护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发展,在保证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起到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存在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乡镇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乡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当前我国的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够保证乡镇地区的经济能够发展起来,给乡镇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一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田燕秋.基于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兵团农业发展问题[N].兵团党校学报.2010(03)
关键词:经济增长;发展观;发展方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4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主要包括: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结构的调整方向,也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紧密配合,共同协调拉动,一国一地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但近年来的情况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不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而是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拉动力远远不足。据统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由于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在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加剧结构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紧张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剧对外出口中的贸易纠纷。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消费率的扩大内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今后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因为,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近几年情况看,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到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水平的2.4%。但是问题在于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与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这一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2.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这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就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所以,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第一,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着力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第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成长壮大。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燕尾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围绕现有的产业来延伸,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其次是突出发展生产业。重点是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部门。第四,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在投资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粗放、投入成本过高向高效集约、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转变
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经济本质上是资本推动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入,重视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基础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含扩大再生产。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所带动的只有30%,这个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这种靠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低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提高了,但由于消耗过大,成本过高,从而使其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也难以承受。所以,改变低效粗放增长为高效集约增长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要推进这个重要转变,其一,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要素投入的质量。目前我国投入要素低,是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实现经济高效集约增长角度来考虑,关键是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投资及其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土壤肥力和多种自然资源品位的投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要素质量,提资源要素的产出率。其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这是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应把我国紧缺的资源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配置到服务行业中去,努力形成高效合理、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三,是按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要发展规模经济,除了集团化途径外,还应当适应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要求,组建企业团队,以企业团队进入市场,可以大大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流通成本。
4.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粗放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集约型。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并且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过大;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与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和举措,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等等,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着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向转变,实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战略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还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5.在城乡结构上,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互动不畅、发展差距过大的格局,转变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农村发展滞后的格局尚未改变,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苦。
我国农村发展滞后,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突出表现。要使我国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因此,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间引发和潜伏着社会问题,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努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让城乡经济活而有序列地高效发展。
(2)努力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从而形成生态环境高度触后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应打开城门,取消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改革,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
(4)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实行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6.在区域结构上,促进区域发展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发展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转变为特色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格局
区域结构是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属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是处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三大地区经济发燕尾服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地区差距有所扩大,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尤其应当注重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落实这一总体战略,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以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支撑,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
(2)鼓励区域之间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燕尾服,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增强国家区域政策的整合功能,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并且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7.在收入分配结构上,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物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方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资分配中心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此同时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从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8.在发展的形式上,由以GDP为中心,重数量型、速度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格局,转向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破除一切唯GDP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盲目扩大数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上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上述转变,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发展转型重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而适当减速,为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付出时间与财力同样是值得的。其次,要适时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信贷、投资、物价、外贸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调控。充分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较宽松的大好时机,遵循科学发燕尾服观的要求,深化各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卓元.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J].北京: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2).
[2]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J].北京:党建研究,2007(11).
[3]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南京:江海学刊,2008(1).
[4]方竹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07(1).
一、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开放型经济工作高度重视,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利用外资实现新高。一是总量迅速增加。从88年设立第一家外资企业以来,至2008年累计已注册外资企业900余家,年利用外资额从2003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88亿美元,并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已落户上虞。二是结构日趋优化。外资的投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化工、纺织行业逐渐转向多行业投资发展,机械制造、照明电器、光伏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日趋增多,最近三年已引进22只,总投资2.1亿美元;三是影响不断扩大。上虞市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城市影响不断扩大。2007年成功举办欧洽会,有效扩大了上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一是上虞外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从02年的3.1亿美元迅速发展到08年的22.98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机电、纺织、化工等为主的出口产品格局。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如节能灯具、电子元器得到较快发展,外贸出口比重持续上升;二是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全市外贸出口在巩固美国、日本、香港等主要传统市场的同时,逐步向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扩展。目前上虞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美国、日本、韩国已成为我市产品出口的三大主体市场。
(三)外经合作迈出积极步伐。一是投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不少企业在探索拓展国际市场,规避各类贸易风险积累了借鉴的经验,而政府部门的有效培训引导,更是激发了广大外向企业投资热情。不少企业纷纷赴外投资设厂;二是投资方式进一步多元化。新批境外投资项目包括设立办事机构、创办公司、设立营销网络等,此外,一些建筑规模企业开始尝试开展海外工程主承包业务,一个多领域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当前开放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市开放型经济格局的一些优劣开始呈现,经济面临着更多的考验与挑战。
(一)外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制约比较突出。因土地数量有限,一批项目因土地问题而受阻。二是产业投向相对不够合理。三产投资比例偏小,二产也主要以传统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为主,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的项目相对较少。三是竞争态势日益严峻。周边各县、市招商力度的加大,增加我市招商引资的难度。
(二)外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块状经济出口不平衡。在我市的出口三大主体产业中,发展不平衡,纺织、机电外销水平较高,化工相对较低。二是是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还不够强。企业表现出破除壁垒能力较弱、反倾销应诉积极性不高。三是外贸人才欠缺已成为我市外贸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外经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走出去”企业规模偏小。规模不大极大地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二是投资项目的盲目性较大。对国外市场特点与结构了解不多,选择投资项目单一性突出,缺乏国际化管理与经营理念和手段,影响投资收益。三是核心技术与自有知识产权方面比较薄弱。缺乏世界品牌,缺少人才和信息,“走出去”企业在异国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三、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的途径思考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对开放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坚持和扩大开放仍是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三外”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上虞经济国际化水平。
(一)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力求招商引资新突破。在“大”字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抓大产业,建大格局。充分利用我市土地资源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能引领我市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生产项目。在“新”字上花气力。创新招商新形式,激活招商新机制,拓宽招商新领域。不断完善“谁引进,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对引进重点项目、大型项目视情况特殊办理。在“优”字上出重拳。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诚信环境,特别是要在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建立上虞市外来投资者“绿卡”服务制度,实施十八项便利待遇。
(二)坚持“多元化”战略,确保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一要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二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转型升级。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现雏形,其以“仁”、“礼”为核心思想,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行事以君子的标准为榜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其中的“道”,大有深意,“以讲求人际关系技巧以和谐为目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儒家思想中浸了千百年的中国社会,无论是人情交际还是商业往来,行事作风依然保留着儒家思想的风骨。 如今,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社会,竞争激烈,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儒家思想中的经济思想又能为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 儒家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促进竞争模式的良序化
我国现在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流动性大,特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竞争的强度可想而知。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还是我国,不正当竞争层出不穷,垄断的趋势也逐渐明显,这无疑对良好的市场秩序造成了冲击。事实上,从古至今,不正当竞争随处可见,完全杜绝是一件可能性近乎为零的事情,而我们应当做的是坚决反对,及时遏制,更重要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加以有力引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经典中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商家面对商业利益时要如何抉择。不得不说,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不可否认一些外来价值观的涌入也对人们的道德观产生了冲击,面对金钱,商人向来是精明的,面对竞争,商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招式,其中不免有些就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良好的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儒家经典中所强调的“道”,就是在引导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有序参与,公平竞争,在良性的竞争模式下寻求发展,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社会经济秩序才能得以维持,市场经济才能长久不衰地发展壮大。
(二)缓和竞争矛盾,促进商业市场和谐化,完善市场经济秩序
在儒家经济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中讲求人际关系技巧以及以和谐为目标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竞争激烈下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商业合作的信任度,商业交易达成的同时人脉资源也得以扩充,不可不谓之双赢。竞争矛盾的缓和,也为不正当竞争的存在减小了生存空间,整个商业市场向着和谐的目标前进,秩序运转良好,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才能真正从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相反,人与人之不信任,贸易往来中多欺诈多混淆多胁迫,交易是否能达成尚且不说,整个交易秩序都被打破,长此以往,秩序形同虚设,反倒凭借武力一类能独占市场鳌头,整个国家经济岂不是要乱套?儒家经济思想中注重交易中“信用”和“义利”,对整个商业市场的有序化和谐化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规范了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贸易行为,自身的信用,相互间的信任,都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儒家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减弱竞争意识,市场活力不足
中国人奉行人际关系优先主义策略,愿意把机会留给亲人或朋友。不得不说,这实在太常见,人人碍于情面,高风亮节,把机会拱手让人。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整个市场竞争力下降,活力不足。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人情,放弃竞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非一言两语就能化解。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不足,也算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弱点。
(二)传统家庭模式掣肘,产业化创新化进程缓慢
儒家经典中强调家庭式社会的基本单位,我国农业中实行恰恰例证了这一点。举农业一产业来说,家庭模式的生产制度,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高,团结度强,生产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是现代化,机械化,不仅仅是春种秋收,更要寻求与商业化国际化接轨的路径,而传统的家庭模式过于简单,没有专业的商业管理技巧,也缺少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满足于小富即安,不适应现代化进程。放眼商业市场,特别是我国南方的一些轻工业加工业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多为家族式,企业起步时,活力充沛,资金充足,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与发展模式,严重滞后了创新进程,竞争意识不足,竞争力也亟待提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陷入瓶颈,企业规模如何扩大也仅仅是一个空壳而已。
(三)家庭变成家族联合,垄断态势明显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并不适合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模式,特别是一旦家族联手,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垄断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些小微企业更没有生存的空间,整个市场秩序,生产秩序被垄断、被打破,何谈良好发展呢?
儒家思想从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影响之深已经刻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分每一寸,对我们的行为处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儒家经济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积极也好,消极也罢,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没有全盘接受的道理,要根据现时现地的实际情况,“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才是我们对待传统的儒家经济思想所应该有的态度。对于那些在长期经济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指导市场经济有序、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对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只有这样,儒家思想才会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逐步得以完善、发展。
“跳起来看世界,坐下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创出路。”机遇与挑战之下,思南的决策者们重新审视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岁末回首,记者发现,思南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亮点多多,他们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不断刷新和改写历史。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序推进
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号角声中,思南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才能实现凤凰涅?
要解决矛盾、要破解难题,唯一的路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怎么转?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这是思南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着力点。
基于此,该县决策者科学定位:加快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整合重组,循环发展,招商引资,内外力两箭齐发,驱动经济增长,转型跨越。
打破依赖,多元发展。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优势、延伸优势,思南决定走能源工业发展的新路子。开工建设七里塘电站;加快五盛肥业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异地技术改造进度,力争2011年底完工达产,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完成文家槽煤矿、青杠园煤矿掘进系统建设,完成珠池坝煤矿移民搬迁和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思南4×2.5万KVA密闭石炉项目。
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尽最大程度地延长产业链条,使一家又一家企业实现了从 “土”到 “洋”的飞跃。以亿农绿色产业有限公司、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中天油业、乌江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大品牌创建和产业升级力度,开工建设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及产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优质米生产及基地建设项目,使大批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主流消费市场。以全县10万亩有机茶园建设为资源依托,建设年产能5000吨的茶叶加工项目。
走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兴建新型产业,强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年产120万吨广宇水泥厂点火试产,南塑包装厂正式投产,混凝土搅拌站等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打造以船舶和装备制造为主产业的城北船舶航运基地。抓住国家实施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机遇,启动思南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年制造船舶15万载重吨项目,完成关中坝船舶工业集中区场平和部分路网建设。
兴建工业园区,板块经济彰显集聚魅力。加快推进以双塘、孙家坝、关中坝片区为核心的县城工业园区和塘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工业项目入驻园区。重点引进并建设年产3000万枚皮蛋加工厂项目、成衣加工厂项目、秸秆生化颗粒饲料加工项目、乌江物流中心项目、民用管道燃气项目、广宇水泥余热发电项目、茅台集团乌江酒业制造基地项目。
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走进思南县城镇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场面恢弘、人影匆忙,挖土机高歌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机声隆隆,项目建设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城镇经济发展涛声一阵盖过一阵……
战鼓声声催征人。目前,杭瑞、酉剑过境思南高速完成投资8.7亿元,乌江二桥、三桥、岩头河大桥完成投资1.1亿元;电力投资完成8783万元,东方红电站技改工程3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一个又一个的大建设背后,凸显出思南加大城镇建设的大气魄、大手笔。
一个讲求建筑布局规则、城市品位,注重彰显乌江文化内涵和山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浓郁的铜仁地区西部和乌江中下游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正呼之欲出。
一座城市的崛起,需要决策者的睿智、勇气和决心。由于历史原因,思南城建“欠账”太多。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加大城建投入,2010年该县全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投入8亿元,其中房地产投入5亿。白鹭洲酒店、城北农贸市场、客运站场、“白改黑”工程和稳步推进及污水处理厂正式投运。污水处理厂正式投运,卫生垃圾填埋处理工程建设加快。
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和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的“撤县建市”迎来最佳机遇期。
科学的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的“蓝图”,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也就抓住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加速发展引力的作用下,思南正在悄然“蝶变”,展翅飞向新的高度。该县将在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撤县建市”、建设乌江中下游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目标,实施城镇定位。即:以县城为中心,以思唐镇―印江、思唐镇―塘头为轴线,大力实施思南、印江、塘头“同城化”发展战略,形成“三城一体”城镇发展群,将思南打造成优秀山水旅游城市。“十二五”期末,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28万人以上,县城人口达到或超过1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8平方公里左右,县城规划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镇用水普及率达95%以上,城区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形成10公里核心区、20公里辐射区。
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趟出”新优势
一组数字,引人关注。站在全省看思南,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横看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第54位,人均财政收入排第8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8位。
一种现象,更引人关注。纵观该县产业结构,一产,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力较弱,不优、不特、不亮、不精、不强。二产,粗放型工艺产能比重过大,资源能源消耗过大,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严重缺乏。三产,发展普遍滞后,没有形成气候。
问题所在,正是发展方向所在。由此,思南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
思南,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建材、石材、水电和煤炭能源等资源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支柱产业的空间很大,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基础。
面对传统工业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单一等现实,该县痛下决心,定下二产提速,三产提质,一产提效的转型跨越发展思路和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
在“十一五”期间,思南采取产权转让、租赁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和打造,规划面积360公顷的河东孙家坝工业集中区目前已初具雏形,预计3到5年时间,将建成建材、石材、机械装备、重化工等产业体系,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每年上缴税收1亿元以上。河西双塘工业集中区主要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加工、轻化工业、旅游商品加工、轻纺工业以及产业布局相关的仓储、冷藏库、保鲜库、物流业等。
二产翻开新的一页。从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低工业到争取发展核电项目,在乌江流域发展造船业,成为贵州省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乌江中下游产业集群区。以总装机105万千瓦思林水电站为代表的许多大企业相继落户思南,一大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引入思南,全县二产发展门类逐步齐全,规模越做越大,形式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合理,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严复;经济思想;自贸区;对外贸易
严复(1854-1921),福建人,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翻译家,他是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经济理论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其译著《原富》,即我们通常见到的译本《国富论》,这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严复深受斯密思想影响,但他并没有全盘接受斯密的理论,有所肯定,也有所批评,他最为肯定的是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他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原富》的按语中。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出口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2013年9月29日上海设立自贸试验区。此后,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逐渐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探索进一步开放的试验田,对“倒逼”国内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严复《原富》按语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生产自由思想
《原富》按语中到处体现着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严复反对中官商垄断,主张给民族资产阶级充分自由。“盖财者民力之所出,欲其力所出之至多,必使廓然自由,悉绝束缚拘滞而后可。”只有解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束缚,才能发挥其积极性,使他们更多地生产。他主张以一种契约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产关系,减少经济发展的阻力,“一切上之所应享,下之所宜贡者,则定之以公约,如此则上下相安而以富”。他主张市场调节机制和自由竞争,听任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民办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并指出正是英国长期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社会才会保持了长久发展。对于自由主义之理念,他甚至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当中自由主义观念结合起来,在《原富》按语中写出:“乐其事,若水之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2.贸易自由思想
在按语中,严复深刻批评闭关锁国的谬论:“今之忧贫者日求国富,而恶为其通,此何异医者日进填补之剂,而塞病人之二溲。”他提倡自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非他,尽其国地利民力二者出货之能,悠贾商之公平为竞,以使物产极于至廉而已”;另外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所以不得不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品,这样的贸易方式对中国十分不利,因此他主张运用自由的经济思想理念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改变不利的贸易地位;而且他还提倡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这有这样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成功;他并不认为引进外资毫无弊病,例如在《为张燕谋草奏》中,他说弊病有两条:“契约不明,任其侵欺,委弃利权,喧宾夺主,一也;见好外人,官为所用,强称官产,欺压股东,二也”。
3.金融发展思想
严复的金融思想集中体现在“译事例言”和“按语”中,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应该符合客观发展的需要。他肯定了银行的贷款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方便了人民,有利于生产,但点名了银行贷款的宗旨是借给缺钱的人作为资本,用于发展生产而不是用于消费,他反对大规模向国民借债和以款作抵押,认为只有在商业和制造业已发展到高水平时才能这样,否则国家会遭到覆灭的灾难。另外,他反对滥发钱币,指出弊病,提出整顿币制,强调政府应该在稳定币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制手段建立完善、稳定的币值以结束币值混乱的局面,将经济推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在银行建设领域,他竭力主张商民自办银行,他认为银行兴办可以疏通滞财,鼓励节约,辅民善治,帮助民间投资,发展生产,增加积累,满足消费,因而是求富、务富之道。严复还主张以流通刺激农业生产、举办保险业、统一度量衡。
二、严复经济思想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百多年前,严复已经提出自由竞争和经济由市场调节,减少垄断和政府干预,这种思想对于自贸试验区改善投资环境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繁杂的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干预阻碍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在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因此,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应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束缚,实现产业更加自由,发展更加便利。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推进事后事中的监管体制,加强司法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在按语中,严复批评闭关锁国的谬论,提倡自由,反对贸易保护,主张扩大贸易。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国内产能过剩,产业创新力还远远不够。推动贸易自由化,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倒逼改革,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实现自由竞争十分必要。一方面我们应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实行备案制,扩大对外项目,目前我国大部分自贸试验区已经开始着手推进;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提高海关行政效率,努力实现关检合作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资源共享,为货主节约成本,提高码头场地的使用效率以及创造出中外企业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3.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开放创新
在“译事例言”和“按语”中,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应该符合客观发展的需要,主张商民自办银行和币值稳定。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我们依然要发挥好银行的作用,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实行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的战略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贸易和融资便利化。严复竭力主张的商民自办银行对进一步探索私有制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的发展道路,放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使其发挥好的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进程中,一方面我们应逐步尝试加大社会资本准入,另一方应正视金融国际化带来的风险,在“一线放开”和金融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审慎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币值稳定。
三、结语
一百多年前,严复将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引进中国,表达了他对国家“求强”“致富”的强烈愿望,其翻译的《原富》及按语中所体现的关于经济、外贸等思想对今天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严复的经济思想,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世昌.从《原富》按语看严复的经济思想[J].经济研究,1980(07).
[2]严复.《原富》按语[C]//王蛑鞅.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286.
[3]张儒威.严复经济思想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