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21 16:50:15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发展的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发展的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村;业余文化;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2-01

一、现代农村业余文化具有的独特性

(一)农村业余文化具有季节性。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种地,所以农民的业余生活是随着农忙农闲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农民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由于农忙时农民所需的文化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所以娱乐需求相对较少。但在农闲的时间,由于空闲时间多,文化的需求主要是娱乐需求多些。娱乐需求的高峰期是春节前后。

(二)农村的文化还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受到外来各种观念的重大冲击,使得农民对传统娱乐失去兴趣,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旧的文化解体,新的文化娱乐方式还没有形成。使得农村文化处于“尴尬”阶段。农村文化处于过渡的阶段,这时候是最薄弱的,如果不尽快形成先进的文化来化解这一情况,赌博等一些不良风气就会肆意盛行。

(三)农村文化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开始拉大,如:公共设施的建设,城乡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展的活动,人员队伍的素质等等各个方面。随着农村以家庭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和长足发展,这种“私性文化”的文化与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传统的公共文化如:舞狮子,扭秧歌,戏班等等都已经销声匿迹,这些草根文化主要受到农村设施落后和农民观念变化的限制。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农民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所以,迫切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补充,否则不良腐败之风会滋生发展。

二、现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一)农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农村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大大的制约了文化的向积极方面发展。

(二)文化的建农民没有积极广泛的参与。农民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本质需求,与农民的生活差距大,没有贴切生活化。例如:目前多数电视节目都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农村,农业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

(三)文化活动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有于传媒信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他们有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现阶段,由于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文化进行建设,如:建设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农村图书馆、有线电视户户通等重点惠民的文化工程。但是,这些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这些文化设施和活动离农民的文化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对策思考

(一)立足于农村实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要建立适应农村的文化设施项目。加大对农村图书馆,各种文化站等惠民的文化工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设施。例如:来宾市的“三求”惠农工程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领导的高度重视,自身创新思路,超前的谋划,科学的决策,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努力营造出现代农村文化氛围

利用各种传媒方式宣传党对农村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让全社会关心参与建设农村文化,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创作关于农村文化方面的作品,营造文化氛围为农民更好的服务。例如:来宾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造势,使“三求”惠农工程深入人心,使来宾市各个部门增强责任心,农民热情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拓展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渠道

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和加大整治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侵蚀农民思想。例如:来宾市在做文化建设方面都是结合本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相结合,根据来宾市各个民族文化,设计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多种建设方案,共各地选择。

(四)政府加强引导,呼唤起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

加强引导鼓励农村民间艺人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和发展为农民服务的特色文化,努力引导农民形成良好互动,把农民吸引到文化建设的项目上来,让农民成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和建设者。

四、结语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必要保障。所以,需要努力研究农村业余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农村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2篇

研究并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与绩效,能为我国今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本文力图建立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一般性因素提炼出来,以期能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来审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实现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合理有效。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的变化促进了潜在利润的形成。为了获取潜在利润,在原有制度下的一些经济主体就会尝试对既有制度安排的创新和变革,从而导致了新的制度安排产生。而制度创新总是各经济主体根据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原则来进行决策的。

除了追求利益的动力,制度变迁也受到意识形态、各种压力集团和政府关于什么对公众最有利的判断的影响。外生变迁并不是改变游戏规则以适应游戏变化的要求,相反,是改变游戏使之适应于为某特定利益集团所偏爱的规则。因此,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可以称之为“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即在制度环境的约束甚至主导下,利益集团为了内化外部利润而相互博弈,最终会在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导下达成博弈的均衡,实现制度变迁。

(一)制度环境的约束与影响

这里制度环境是指影响交易成本的各种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制度环境制约着制度选择的集合,同时影响着具体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对于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而言,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由政治权力机构制定出来并依靠国家权力保障实施的一系列规则,包括法律法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等。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传统观念与习俗等,其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的地位。与正式制度是通过正式有组织的机制来保障其实施不同,非正式制度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是分权化的、自发的社会反馈。与新的制度具有一致价值取向的非正式制度会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反之,则会增加制度变迁的成本。

(二)利益集团博弈的推动

制度变迁必然由人的行动来推动。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会根据各自的利益取向采取不同的行动,推动制度向着有利于本集团利益的方向发展,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并达成均衡,从而形成新的制度。对于利益集团而言,只要制度变迁为本集团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推动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就有动力推动制度变迁,而且在行动过程中,利益集团会根据成本收益的变化调整其行动。

对于解释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央与微观主体之间二元博弈的框架不能反映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应该将地方政府纳入制度分析的框架,构建三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集团)博弈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外部利润的存在能否导致制度供给,取决于支持和推动这种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是否处于优势地位。

其一,中央政府。此处的中央政府可广义理解,等同于诺斯所说的国家。中央政府是制度变迁中最重要的行动集团,对于所有制度的确立拥有最后的决定权。中央政府的利益取向更为宏观和具有综合性,会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决定农村土地制度的选择。在行为方式上,中央政府由于拥有国家权力的保障,并且受到意识形态、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可以采取强制性手段推进制度变迁。这一点在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和利益取向,一方面它是中央政府的人,有义务维护中央政府的利益,落实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又有着不同于中央政府的自主利益。具体到农村土地制度,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是希望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安排能够带来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当自身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时,地方政府会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使其自主行为或制度合法化,推动制度变迁。

其三,农民集团。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主要通过其行为对于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的影响而影响制度变迁,虽然间接,但有时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农村土地制度安排能够满足农民对于公平和私人产权的偏好,就会得到农民集团的认同并自觉执行,从而降低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反之,则会遭到抵制,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三)交易成本的约束

制度环境通过影响交易成本影响制度变迁,利益集团的博弈同样要受到交易成本的制约,交易成本的约束贯穿制度变迁的始终。由于将制度环境和利益集团博弈引入了制度变迁的分析,交易成本可以分为环境成本和博弈成本两个部分,环境成本是指受到制度环境约束而产生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及制度正常运作的成本。从长期来看,制度变迁的目的在于降低环境成本。博弈成本是指由于不同利益集团进行博弈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包括组织成本、谈判成本等,博弈成本的重要意义在于确定了利益集团行动的限度,当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成本超过了制度变迁带给某一利益集团预期收益,则该利益集团会采取妥协,停止行动。因此,博弈成本构成利益集团行动的约束,制约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程度。

(四)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实施时序

在分析了交易成本、制度环境和利益集团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外部利润。外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环境的变化导致制度选择集合或制度运行成本的改变而产生外部利润,即由于新的制度被纳入选择的集合,或者制度环境中某些因素的改变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使外部利润的产生。二是技术的进步导致外部利润的产生。由于技术的进步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益,并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使得大规模经营制度的建立变得有利。

第二阶段,内化外部利润,利益集团展开博弈。外部利润产生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会根据制度变迁的预期利润和变迁成本选择制度方案,并推动制度变迁,博弈成本随之产生。利益集团会不断调整制度方案以降低博弈成本,当博弈的边际效益为零时,博弈就会停止。

第三阶段,主导利益集团促成博弈均衡。由于一些集团可以运用自身优势对另一些集团施加影响,因此农村土地制

度变迁往往是在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导下进行。在确立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主导集团后,主导集团会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综合自身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和完善制度方案,并且利用自身的实力支配或影响其他利益集团,确定达成博弈均衡,完成制度变迁。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我国未来的集体土地制度应该立足维护集体所有、明晰土地权利的基础上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基于下列理由:

其一,这样的制度安排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宪法的基本规定,也与国家发展理念的调整保持一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这标志着我国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正在到来。随着新的发展观念和政策取向的转变,要求逐步改变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不平等现状,提高集体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率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其二,这一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内化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外部利润,法律上对权利的清楚界定和相应保护机制能够增强集体和农民对于权利稳定的预期,稳定的土地产权具有“担保效应”,即当农民觉得能长期使用土地,并且保存和增强土地肥力的长期投资能够带来的回报很高的时候,他们就有更强积极性去进行这种投资。

其三,这一制度安排是变迁成本最低,最容易获得各利益集团同意一致性的制度选择,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保持集体所有制前提下推进使用权的流转无疑是制度变迁成本最低的方案。从利益集团博弈的角度而言,这一方案也符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取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对中央政府而言,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地方政府而言,虽然会损失部分土地出让收益,但可以开拓新的建设用地来源,降低工业化的门槛,显化资产,节约交易成本,增加新的财政收入,综合权衡,地方政府仍将获得净收益;对农民而言,可以使其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利用土地的方式,并且通过抵押等形式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3篇

【关键词】城郊型经济 产业化 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火如荼的都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从而有效拉动了城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们经济活动范围较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兼具城市和农村特征的地域空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城郊型经济区域。

近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大的气候的影响下,城郊农村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打破传统、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以“城郊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致富农村”为发展目标,与都市经济遥相呼应,使城郊农村特别是较发达城市的城郊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郊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城市要发展,规模要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郊农村必然是城市发展的首选之地,使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为了实现城市与城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城郊农村必需明确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致富于农民”,积极地走好“农业特色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环境生态化”的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做精有限资源农业。

2、借助城市工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夯实工业经济基础,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做强短小精悍工业。

3、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搞活三产服务业,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4、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乡容村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

多年来,传统的农村经济由于产品缺乏市场性、有限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生产技术缺乏指导性、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更是“多劳少酬”。为了摆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各地农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特别是与都市毗邻的广大农村,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做法,以“多心、多层、组团式”为空间格局,以“点、线、环、面”为网络格局, 以“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服务城市”为区域定位、形态定位和目标定位,使城郊农村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其成功做法为远离城市的农村起到了典范的带头作用。

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该乡是唯一的城郊乡,下辖的12个自然村分布于城市周边。以前,该乡以传统旱田作物为主,品种仅限于玉米、白菜、大葱等,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品种单一,虽然亩产量较好,但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即便早出晚归,仍然收入甚微。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本地的区、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利用沃土优势,大力开发种植业,从外地引进名优新特蔬菜和花卉品种,一年四季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和花卉需求;二是利用距离产粮区近的优势,大力开发养殖业,鸡、牛、羊等畜禽产品竞相出栏,充分发挥城市的后厨房作用;三是利用与城市零距离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特色餐饮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驻足;四是根据耕地逐渐减少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这样,不仅激活了农村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使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其他行业的生产队伍。

三、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特色是进步的动力,品牌是壮大的前提,信誉是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财富,谁拥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使城郊农村经济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广大城郊农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力求打造自身特色,营造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有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延伸,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不断涌现,城郊农村和农业成为城市的绿化带、景观带和大花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中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蔬菜、林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推动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

3、围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郊型特色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使城郊特色的农村成为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四、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共同发展

要想把城郊农业做大做强,必须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联合,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使工农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广大城郊农村达成的发展共识。

1、服务城市,立足特色。以服务城市为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种植业、鸡鸭牛羊养殖业、花卉栽培业,丰富城市居民的厨房,美化、绿化城市居民的客房。

2、延伸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生产、禽畜肉制品等。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工业生产原材料,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工业化路线,改变城郊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身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所属大禾肉禽公司从一家养鸡场做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集鸡雏孵化、饲料加工、肉蛋鸡饲养、肉食鸡加工于一体的规模企业,扶持养鸡户30余户,为200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4、建设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为城郊经济发展提供拓展平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为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提供融资平台,颇有筑巢引凤之效。

城郊型经济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典型的历史范例,但经过勤劳奋进的城郊农民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城郊农村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城郊农民早日受益,奔赴小康。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2]戴玉.农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第5篇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

第6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水利工作农村水利工程 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洪工程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管理以及建设和其他有关水利方面问题的工作,包括水环境、农村水工程以及水资源。它涉及到河流、堤、沟渠、站、闸以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田间灌溉设施、提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农村蓄水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生活供水设施和灾害设施,是为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开始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来转变。在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渠系利用系数较低,居民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严重,水利科技含量比较低,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这一系列问题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农村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开始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开始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指令性的计划开始向指导性的意见转变,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2、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需要正确理解水利产业的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作用和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兼有一定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面养殖、供水以及水利综合经营等;另一类是公益性较强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资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除涝工程等。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许多工程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农民按照这一划分,把防洪除涝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实际上,流域性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是圩区治理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农田灌排工程师农业生产性工程建设因为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也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而应该把农村作为主体。

4、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水质不达标,必将导致很多人都不健康,因此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为水质不能保证必将引发一些矛盾,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二、今后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1、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的改革。农村水利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其原因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置。在其工程管理和建设中,应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工程特点和类型灵活掌握,还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或者由水利站直接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权租赁、承包或者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

政府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来管理现在的农村水利,也不能把农村水利当做“包袱”甩掉。政府要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对经营者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对因其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灌区面积的,应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2、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是实施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力度。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目前,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加强治理,保护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4、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要加强对灌排技术标准的研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要切实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和供水保证率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高标准的灌排服务。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使农田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5、提高农村供水能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建设,才能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的用水。同时,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6、强化防洪工程的管理。1、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养护工作可以通过市场化、企业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困难;2、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可以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经营性资产或者水土资源,再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获取收益;还可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或者用足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

三、主要措施。

1、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税费改革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制度化的新的农村投入机制。一是抓好一事一议试点工作;二是坚持分级负责、划分事权原则,明确投入主体;二是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组织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修建防洪基础设施;三是使农民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利用市场引导农民投资兴办农田水利工程;四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将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

2、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应保持与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村水利,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转变。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社会稳定和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多研究、多调查、多分析并拿出切实的对策,才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水利建设,转变加大水利推广力度和技术示范,尽快实现经营和公益相分离、专业和综合相结合、指导和科技相协调,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源瀚 张书文.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

第7篇

一、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农村成人教育是指对年满18岁及以上的农民进行的发展其劳动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正式和非正式继续教育的总称。农村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社会化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广泛开展于农村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09年,我国的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各地普遍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据教育统计显示,“十五”以来,全国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4.13亿人次,2008—2010年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6亿人次,有效的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然而,由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滞后,而且教育基础薄弱,其知识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投入等方面发展缓慢,这些方面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投入、师资、培训、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健全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体制、制度的建立逐渐纳入正规轨道,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建立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政策的指导。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来控制、监督和调节。在长期的发展中,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仍然比较薄弱,多头管理、部门所有、重复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甚至还没有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据统计,国家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不超过教育总经费的5%,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则更少,甚至连2%的比例也不能保证,导致我国各地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缺乏,随意性较大。

同时,各地对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渠道单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没有了来源,一些地方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即使有经费安排的地区也仅为人头经费,缺乏制度性的保障。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在队伍建设、办学条件、评估体系等整体环境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公共教育、民办教育。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进行机构调整、编制压缩之后,从事农村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大量减少,大部分由全日制小学的一名或几名教师兼职农民教育。由于这些兼职教师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法单一,教学质量也不尽人意,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内容传统陈旧,很难结合农村实际,教学针对性也不强,缺乏有效性,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四是培训内容和形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民已经意识到知识和技术对家庭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获得对生产起真正推动作用的实用知识技术。而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多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营销知识,以及外出务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现有的培训规模和实用性不能满足劳工者的要求,并且培训的形式仍然仅限于书本授课式的组织形式,很难提升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趣味性,没有体现现代农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很难与农村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强调要“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 “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的要求。作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正确认识,大胆创新,实施新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战略。

1.建设所有农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

要实现上述目标,落实党和政府发展农村教育的要求,我们需要有法律法规的保证,通过立法,将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变成全国人民的意志,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变成全社会的行动。

此外还需要在政策层面上的跟进,如推进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开辟多员的农民入学渠道、建立非正规学习成绩认证制度、发展学习型组织、建立农民继续教育制度等;我们需要明确职责,即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应积极制定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计划及活动。同时我们还需要有加大的舆论宣传,将党和政府的关于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下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措施告诉给广大群众,使广大农民成为终身教育理念的接受者,终身学习的参与者,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

2.树立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观念